时间:2023-06-15 17:1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今社会,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不仅生活业发展迅速,而且制造业的服务含量也在大幅度提高。我国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也要看到,当前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快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积极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关部门要合理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细化深化专业分工,提升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加快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和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要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要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要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围绕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加快提升生产业实力
生产业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动力,其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生产的上游、中游和卜游诸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领域。当前我国生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做大服务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生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扩大总量规模,提升生产业综合实力,打造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会展业和农业服务业为重点的广谱系、多业态、竞争力强的生产业体系。
1.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要求,构筑发达的铁、公、空、水四位一体物流网络。推动建立豫鄂陕交汇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争创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多式联运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示范基地。立足本地特色产品和产业,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物流、药材和药品物流、轻纺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家电物流。推进枢纽型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型物流集聚区、商贸流通型物流集聚区和空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
2.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城市新区集聚,培育和打造新区金融商务区。支持地方银行逐步成为全国重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良好发展。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以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积极拓展交易品种和丰富交易方式。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人寿险、农业保险市场潜力。
3.商务服务业。以建立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县(市)商务中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营造宜商环境。重点发展本地企业和主导产业急需的知识产权服务,开展对专利、商标、软件等的、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服务。
4.科技服务业。积极支持专利服务、技术交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碳排放交易、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城市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各类基地和园区以及专业科技教育机构开展研发设计,重点发展特色优势行业的工业设计,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5.信息服务业。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互动,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问,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强力支撑作用。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生力量,与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兴起、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相伴而生。随着工业经济转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服务业将面临巨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市场主体,出台定向性、专项性扶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新项目、采取新模式、研发新技术}一分必要。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有效吸纳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人力资源培训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1.节能环保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节能领域和环节的技能、服务和人才培训,重点开发针对高耗能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
2.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和深度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意理念合理开发、适度保护,丰富文化主题,创新文化传承与经营业态,推进文化集聚区工程,打造商旅文融合景观,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的国家合作建议
1.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应该创新融资方式,实现多样化直接投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强化风险预警,规范投资行为。
【关键词】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影响因素;发展战略
一、引言
2007年1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充分发挥《协议》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中国及东盟各国服务业发展,各成员国应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确定自由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上看,近20多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5710①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694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9年的5.69%。东盟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由1990年的288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776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45%上升到2009年的6.10%。东盟服务贸易的进口额由1990年的283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8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69%上升到2009年的5.30%。
由图1、图2②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1997年以前增长缓慢,由于199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在近10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大幅度提高,增长速度很快。在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
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到1997年迅速上升,199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大幅下降,但很快恢复上升趋势,并保持了稳健的比重和上升势头。从总体上来说,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
2.东盟服务贸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趋势。从服务贸易增长图(图3)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均大于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说明东盟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显著。除去199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东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1994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超过25%。2007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签订更是为东盟服务贸易增添了巨大的动力,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使东盟服务贸易加速发展。
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较为明显,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3.东盟各国服务贸易规模不均。虽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在20多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都显示了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额,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差距巨大,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
以2008年为例,新加坡的贸易总额达到1835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各成员国家水平。依据服务贸易额比重、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潜力,可把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贸易规模最大的新加坡;第二层次为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第三层次为文莱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
4.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总体分类来看,东盟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如旅游,运输仍占主导地位,集中在资源禀赋有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此外,新兴的服务行业有着较大的潜力,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中进口以其他商业服务,保险和特许权利使用费和许可证费;出口以其他服务行业,金融服务和通讯服务贡献较多。
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分类结构来看,东盟各国的产业各具优势。新加坡、马来西亚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泰国的旅游服务业独具特色,竞争力较强。东盟各国中,新加坡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于知识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如通讯、金融、信息及技术、其他商业服务等。其他国家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如旅游和运输业。除新加坡外,各国总体处于逆差状态,但在旅游及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服务出口以旅游业为主,除旅游,其他服务贸易有明显顺差外,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较高的服务部门均出现逆差,这和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鼓励密切相关。
5.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用商品进出口额与服务进出口额的比例来衡量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度。世界总的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匹配度较为稳定,而东盟国家除印尼的匹配度较为稳定外,其他国家比例较大,变化较大,说明大多数国家处于服务贸易的发展期,发展的空间较大。
此外各国的匹配度都有所上升,表明货物贸易的增长高于服务贸易的增长。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除新加坡外,各国的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服务贸易多年处于逆差状态,与各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多数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交换中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同时也意味发展的空间较大。
三、东盟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东盟服务贸易回归模型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我们用自变量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来解释因变量东盟服务贸易总额。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本文中,我们采用服务贸易出口增加额代表服务业发展水平,用东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代表货物贸易发展水平,用FDI流量代表FDI规模,用GDP代表经济规模。数据来源于东盟UNCAD数据库,以1980―2008的数据为样本,用计量软件EVIEW3.1对建立的方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说明模型对于样本拟合程度较好,针对,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10%,,拒绝原假设,检验通过。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10%,,,,对应的统计量均大于,检验通过。
以上检验结果说明自变量,,,联合起来对于因变量的确有显著影响。检验通过说明各自变量分别对于因变量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所以有可能出现“伪回归”情况,故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每个变量的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相应临界值,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存在单位根,我们分别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别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为一阶单整不存在,一阶不平稳,二阶单整。
3.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思想: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式平稳的。为了检验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是不是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我们需要做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检验法,证明对于残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从而说明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和东盟服务贸易总额存在协整关系,他们之间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即说明上述回归方程合理。
4.结论分析
由回归的参数可知,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水平、FDI规模、东盟经济规模与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呈现正相关性。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154392百万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54849百万美元;FDI流量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671628百万美元;GDP每增加1百万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平均增加0.089456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在影响东盟服务贸易水平的四个因素中,FDI规模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次之,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影响最弱。
四、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东盟应当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发展,继续扩大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项目,大力促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重点部门的出口,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加快服务贸易发展速度。
东盟各国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各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但是传统旅游业也已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势态,因此,在旅游业服务方面,东盟国家应致力于开发有差异化、创新性的旅游服务,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走出一条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此外,东盟国家应当积极有效地扩大旅游开放、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将旅行社人力资源培训、信息系统开发管理、酒店洗衣、绿化等附加值低的环节进行服务外包,提高旅行社管理水平。大胆开展合资开发旅游资源,利用外资调整旅游业的投资结构,开展东盟旅游服务链,形成东盟国家之间的旅游连锁。
从目前来看,东盟各国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计算机信息服务产业对于服务贸易影响微乎其微,除新加坡,东盟各国在计算机信息服务领域的竞争力水平都较弱,急需加强和提高。
服务贸易的核心是技术服务贸易,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正是属于附加值较高的新兴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大大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还会对其他其他行业提供新的商贸机会,因此,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是东盟重点开发的优势服务业。东盟国家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对风险基金设立的引导、协助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等措施,充分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营造出一个有序的科研体制。此外,东盟各国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引导FDI集中而有效地流入计算机信息等高附加值的行业,促进服务外包出口。
《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10国进一步发展双边投资,更广泛地开放服务市场,但是,目前东盟成员内部在对待外资方面采取的服务贸易政策差异较大。东盟成员国也应该进一步进行政策调整,以便扩大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投资与合作。
站在应对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度,只要中国与东盟各国都能着眼于长远利益开展合作,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的服务贸易将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省略.
②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整理得到.unctadstat.省略.
参考文献
[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查贵勇,陈霜华.中国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9(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关键词:中部地区服务业分析对策
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经济结构演进与社会转型进程中,中部地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初步显现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器和增长点的作用,总的来看,表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为目标,在坚定不移地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等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二、三产业两个轮子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格局;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把资源丰富、有良好前景的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三产的龙头;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统筹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等支撑衢州长远发展的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二、发展重点
1.现代物流业。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抓紧启动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专业特色市场。充分发挥衢州四省边际城市的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合理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引进先进物流企业,推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衢州打造成四省边际物流中心。争取到2010年形成一批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物流环境得到改善,建成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物流网络。
2.旅游业。要按照“大衢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总体思路,突出衢州历史文化名城、钱江源、神奇山水、观光休闲的个性特色,加快编制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资源为依托、效益为中心,以神奇山水、历史名城为特色,通过充分挖掘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区域整合与联动,通过“一城六块三带”旅游发展网络体系的三维空间布局的开发建设,开发古城文化、地质探秘、自然生态、乡村休闲、商务度假等五大旅游产品,通过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AAAA”级旅游景区、8条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跨省市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建设,把衢州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和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华东地区新兴旅游城市和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
3.金融保险业。通过培育、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努力拓展项目融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保险业,拓展保险新业务,全面提高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化水平。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新路子,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
4.中介服务业。在积极扩大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加快改造提高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并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和监督功能,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经纪、企业诊断、市场调查、公证鉴证、法律服务、家庭理财等各类中介业务。强化行业协会建设,规范资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法律监督,造就一支诚实守信、精通业务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5.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要不断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建立社区服务实体市场化运作机制,把社区服务推向市场,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政、餐饮、托幼、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服务,积极创办社区服务实体,扩大就业渠道。探索建立社区社会化服务机制,推进社区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提高社区服务实体的实力。
6.科教服务业。科技事业发展要以科技产业化为方向,加快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探索建立高新技术风险资金的联合机制,做大做强高新园区孵化器。大力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教育方面继续加强基础教育,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增加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运用网络技术,通过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函授等多种方式,推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
7.公共服务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调整和改变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模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加快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满足居民多层次的保健需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建设,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丰富居民生活。加强社会化体育健身服务网络及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场馆等设施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和大众化。
三、对策措施
1.提高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从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的管理模式,转变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管理模式上来。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城市竞争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增加就业。各级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举措,齐心协力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对策与措施;高速发展;国际视野;突出重点
“现代服务业” 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从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看,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社会转型升级进程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增长点。因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促进长沙县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长沙县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27%,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长沙市平均水平。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40.9亿元,是2005年2.7倍。服务业经济地位保持稳步提升,2009年服务业同比增速首次超过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10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为22.4%。在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长沙县的服务业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与长沙市功能分工不明晰、经开区与县城存在产城分离、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体制不完善等。总的来讲,长沙县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任重道远,需要全县上下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下面,就如何加快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谈三点个人意见:
1 立足当前,找准自身优势
1.1 经开区工业优势巨大
经开区是长沙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强大引擎,也是长沙市乃至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经开区自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一直是推动长沙县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县将近90%,2012年1-7月,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37亿元。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形成了“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星沙”的新格局。随着经开区工业的强劲发展,其工业成品会展、营销、物流、现代企业咨询服务、产业工人培训、生活消费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未来,长沙县应以经开区为核心,围绕经开区工业带来的服务需求,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打造“空间紧凑、产业多元、低碳活力”的产业新城。
1.2 黄花空港枢纽升级
随着T2航站楼的投入使用,黄花机场已成为中部第一、全国第五的国际机场。黄花空港城区位特征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其一,将成为长沙及长株潭与国内、国际城市和地区连接的纽带。其二,将成为长沙及长株潭地区企业走向国内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国际企业进入长沙及长株潭的重要节点。其三,将成为中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中心,进而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枢纽,在中部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整合和组织作用。根据空港特征和空港城区位特征,航空服务、商务酒店、物流、会展、文化娱乐,以及企业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等将成为空港城招商引资的重点。
1.3 京广高铁催生高端服务业
京广高铁的建成无疑又成为长沙县的一大交通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高铁将促进区域产业重新积聚、扩散与重构,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强劲发展。以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开通为例,拥有高铁的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比仅有高速公路而没有高速铁路的城市发展快,尤其是商务办公、零售商业、住宅等服务业增速较为明显。
2 着眼未来,明确发展方向
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全方位融合互动方针,坚持县市融合发展的战略,以两型化、高端化、国际化为导向,加快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临空服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及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的现代服务业快速积聚和发展。
2.1 双轮驱动、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长沙县作为湖南省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主要基地的功能,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之路。在确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时,以先进制造业的需求为重要导向,大力发展为其服务的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知识密集型生产业。同时,制造业应通过深化产业分工、细分价值链,使制造业内部的专业服务外包化,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相关服务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
2.2 对接长沙、服务区域
长沙县服务业要充分对接长沙市主城区的扩展,构建多条连接长沙的快速通道,完善服务区域的交通体系;主动承接长沙市服务业转移与外溢,重点承接长沙市商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商业的转移;主导承担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会展、高端休闲度假等都市区服务功能外溢。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要立足长株潭的区域需求,发挥自己空港、高铁、高速等多重资源叠加效应,打造服务长株潭、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商务金融、商贸物流等生产业。
2.3 高端突破、国际视野
面对当今服务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长沙县服务业发展要更加突出国际化,在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中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站在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的前端;在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中找准最佳对接点,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外包业务,打造国内重要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
3 突出重点,完善工作措施
3.1 完善服务业管理体制
成立县领导为牵头的现代服务业领导小组,主要承担服务业总体指导和决策、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对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等核心职责。建立现代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确定各镇、街道服务业分管领导和分管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网络健全的服务业工作体系。
3.2 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针对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借鉴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建议县委县政府整合涉及服务业相关部门的职能,在湖南省率先成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局。现代服务业发展局增设国际事务发展部和区域事务发展部。
3.3 注重规划,科学合理引导服务业发展布局
以《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作为全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导纲领。认真落实规划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近期重点建设产城融合功能提升区、高铁区域商务功能区、空港国际服务功能区和南部绿心休闲创新功能区等四大重点功能区。
3.4 加快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和高端化发展需求,加快政府相关机构的服务业管理人才的国际化、专业化队伍建设。尤其针对服务业国际化需求,引进国际化管理人才。
3.5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设立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以长沙县地方财政收入3%作为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规划研究等软硬件建设方面。二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现代气息和综合功能。三是加强交通设施联动。满足各种旅客及居民集散需求,保证空港、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等多方式联运方式的无缝对接。超前设计交通换乘规划,打造“高效、零换乘、多元化”世界一流的复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