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问题设置难易失调,在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过度热心――自问自答。教师提出问题后,都会顺口一扔思考多少分钟或讨论多少分钟后老师要学生什么讨论结果,其结果是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遗憾的是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越俎代庖。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学生哪来的互动――主动――生动――能动,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哪还有创造力。
课堂问题设置的边缘化,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怎样做才能预设好课堂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我做了以下尝试:
用好教材,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备好学生,要充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生互换角色,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课堂上要以人为本,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尽管学生没有学过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见过无数平面是圆的实物。因此,让学生先说话:“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学生随之会列举大量的圆,其中也出现一种误解:即误认为球也是圆的。这个错误的出现是好事,它恰恰说明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此时正需要教师的“导”,而只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去导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老师随即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球,与学生列举的其他例子比较得出:球是立体的,圆的平面的。球和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将球一分为二,学生看到了横截面。“横截面是圆的!”学生们兴奋地喊了出来。这个例子说明,让学生先说话,学生是有话可说的,学生具备这样或那样可接受的基础,此时如果学生有话可说,却不让其说,自然是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了这种主动性,“主动建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1.角色转换到位
目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广大人民教师都能够转换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多数教师从过去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走了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多,自己拼读、自己读书的机会多了,读书的形式也较为多样。例如:让学生自主读书,同桌互读,让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式改变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大都摒弃了这种教学方法,从原来的一味重视答案、结果转变为现在的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教学倾向准确
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小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没有地基的楼房是空中楼阁。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汲取知识,教师教学倾向转变,不再采用之前的“一堂过”,而是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注重学生识字、记字、写字的能力。另外,教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多方面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脱离课本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脱离了文本,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至于有些课堂,学生连字都没有识全、句子都没有读通,教师就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开始漫无边际的想象。其次,部分教师上课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不以文本为凭借,很随意地向课外拓展,任凭学生不着边际的讨论等。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都不知道课本讲的是什么。
2.热闹且低效率的教学课堂
新的课堂理念要求师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学生乐学、爱学,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课堂上很热闹,教师学生乱哄哄打成一片,学生玩好了,教师也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下课后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多半哑口无言,教师也很无奈。教师应该思考为什么课堂气氛热闹了却没有提高教学的质量。
3.放任自流的教学课堂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急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有一两个人的表述和讨论题目相关,其他人则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聊天、开玩笑的大好机会。小学生天玩,并没有较强的自制力,教师如果不加以遏制,则会让学生更加放任自流,无法学到必要的知识。
4.无讲解的教学课堂
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归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探究学习的根本目的。所谓探究是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时,教师该引导的不引导,该讲解的不讲解,导致学生们漫无边际地胡乱表达。无讲解的教学课堂,学生们无法从老师的口里得到新的启发,学到新的知识。
三、基于小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确地了解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无法正常教学。其次,准备上课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以便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再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知识传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确保知识的传递最大化。最后,准备课堂上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典型的例题,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消化知识。
2.讲究教学策略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幽默感,一个谈吐幽默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以信心感,容易博得学生的好印象。教师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上沉闷的气氛,又不至于让课堂秩序混乱,也不会让学生开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极大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这就包括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要充分肯定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书本联系实际,从小学生身边的事物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更好的学习。
4.以学生为中心
一、推理性问题设计
推理性问题设计是一种追根溯源的过程,促使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使之回答得有理有据。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示这样一题:“为什么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学生回答说:“两个质数相乘,这两个质数一定是积的因数,所以它们的积一定是合数。”学生抓住“合数的因数至少有三个”这个实质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既巩固了所学的概念,又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选择性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出问题并给予两个以上的答案,让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如:分母是6的最简分数有几个?(A.1个、B.3个、C.5个)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根据真分数和最简分数两个基本定义去分析、判断并加以选择,是叙述题和判断题的综合与延伸。
三、叙述性问题设计
叙述性问题就是唤起学生对法则、概念、公式等的记忆,起到巩固熟练的作用。提出这类问题的一般问法是“……是什么”或“什么是……”这类问题可让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靠背诵、记忆来回答。
四、判断性问题设计
即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性质等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正误。这类问题的一般问法是“是不是?”“有没有?”等。如“所有偶数都是合数,对不对?”加强判断性问题的训练,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五、创造性问题设计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寻找突破常规性解答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的能力。一般问法是:“你能想出办法吗?”“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等。如教学求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张没有标明任何数字的圆形纸板,要求求出它的面积。多数学生会认为无法计算;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却想出用对折的方法量出半径或在桌面上滚动一周量出轨迹长的方法去求他的面积,这就打破了学生的定势思维。
六、发散性问题设计
一般问法是“还有什么想法?”“谁的解法与他不同”等等。如:给出条件提问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时刻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研究学生,几十年的教学让我有了一些个人的观点: 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此结合本人自身多年任教物理的情况,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兴趣是孩子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的最好的老师,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入到学生中去,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会喜欢你,这样学生对物理就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不会发愁,有困难会无拘无束的和老师请教。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乐学、好学、轻松的去学习物理。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比如象通过演示"然烧的糖","手的魔术","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用纸杯烧开水"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孩子们都感到好奇而不得其解的现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神奇的花盆冰箱","彩虹的出现"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又有用,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好多迷。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从孩子兴趣出发,每节课都要让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的语言等围绕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好感,不能厌倦。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气球鼓起来;如果再把气球放入冷水中,会发现气球又瘪下去了。这也能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时学生提出的办法并不能说明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他们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我们应正确地加以对待。这种实验教学手段相当于给师生们了一个省时又省力的教与学的好工具,何乐而不为呢?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些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主导能力是关键
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关键。具有良好主导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是授课少、精、活,对教学原则、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为此(1)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本、普通物理中相应的内容和物理方面的有关资料与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充实,达到精通的程度。(2)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习题,为上好课创造条件。(3)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兴趣和现有的接受能力等等。(4)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注意的调控。可通过改变讲授的声调、速度、音量、口头语言、动作和表情,改变板书,挂图,幻灯和演示实验等教学工具,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我主要方法:(1)多题归一,举一反三。我们只要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2)一题多问,活跃思维。一题多问是训练学生串联解题能力的逻辑推理方法,通过多问训练,可使学生对某一概念或规律逐渐升华.发展。(3)巧用实验,启发思维。物理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离性。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物理时的"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造成课堂物理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从思维方面看,关键问题就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演示实验、实验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6、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重视教法的选择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提问技巧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领域也是异彩纷呈。新的教学模式大量出现,教学理论和观念迅速更新,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都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来自社会各方面对语文教学批评的声音逐渐沉寂,不少人开始安心于这种热闹的状态,仿佛困扰语文教学的各种疑难杂症在这改革创新的有效治疗之下一扫而光。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课堂里、学生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大都局限在形式的层面,而未能触及根本、触及理论和观念,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与1997年社会对语文“发难”之前并无二致,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依靠讲和练两大法宝支撑课堂。但讲不能提要勾玄,启思益智;练不能放开手脚,鼓励探究。学生对语文渐失兴趣,教师疲于完成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效率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
2001年教育部试行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应该是与上述形势相呼应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课堂提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效率不高的成因,虽不免袭人成说之嫌,但仍不失为提高效率鼓呼之意。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
布鲁姆目标教学理论的输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摆脱无序性、盲目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度把语文教学带入崭新的天地。但如果冷静地分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目标的制定这一问题,我们恐怕就难以乐观起来。
首先,是目标和目的混为一谈。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短期教学行为能够实现的、可测知的,而且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容易操作的;教学目的则可能是长期的,或者可以称之为“远期目标”的,是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逐渐达到的。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这一命题,是否可以作为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倘若可以的话,那我们就不妨设问一下:如何才能算是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是否就意味着在今后的课堂上就不用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了?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一些任务是不可以笼而统之的一概细划为教学目标的,还是称之为教学目的以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实现更为妥贴,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即能力层次内涵的不确定性。大家知道,教学及考试已逐渐由知识主义向能力主义转化。许多教师能尽快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适应这一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前,冠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体现能力层次的字眼,应该说这比笼统地提出学习要求要科学得多,准确得多。但如何才能算实现了“识记”“理解”这些能力目标,怎样才能测得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词语本身的内涵是不明确的,尤其在具体不同的内容上,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一个进一步细划的要求。
我们可不可以将“识记”这一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再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知识对象,具体为诸如“说出”“听写”“默写”“背诵”等一类更为确定的能力要求?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对这些词语有亲近感,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运用恰当手段测控学习效果。同样的“理解”的要求可不可以具体为诸如“复述”“辨析”“比较”“筛选”“提取”等一类确定的要求?“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也应该能够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我们能与学生一道合理恰切地进行教学定向,那么师生的活动就应该能够在一个可以预知的状态下健康有序地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再只是一个愿望。
二、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提问的技巧或者说艺术,已有不少专家和研究者作出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更多的是注意了教师的提问,忽视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提问。这种一递一送的打乒乓球似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也应该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又一原因。
仅仅采用是非问的形式进行提问,应该说是最拙劣最不负责的,因为这种形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应该马上摒弃。现在我们通常的提问都是在备课之初即已经设计好了的,既注意提问的方式又注意提问的梯度,其最终目的往往是把一些现成的定性的答案传达给学生。这种预先设计的提问方式,甚至连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都照顾到了,足以显现出教师驾驭课堂的高度艺术性。在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中,提问的主动权往往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更像一位指挥员,指挥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流程。换一个角度讲,教师就像事先布好了一个口袋,然后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这个口袋,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预设的轨道,旁观者(或者就是教师本身)对这种课堂形式会感觉执教者“运筹帷幄”,甚至是“玩弄学生于股掌之上”
面对课堂,我们当然不可能舍弃所有成说,而引导学生自创出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但我们至少应该把发问的权力让一部分给学生。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和创新。没有疑问就不可能有探究。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尽管有时探究的结果并没有找到答案。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出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却是最大的收获。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不应成为权威或答案的持有者,不应掌握“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而应该善于激疑设问,以一问激起千问百问,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电脑等教学设施的日趋普及,给语文教学又带来了一场革命。电教手段的运用,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兴奋不已,甚至有人以为这是当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电教手段使用不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干扰。第一钟错误表现,是将板书内容机械的搬上“银幕”,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并非什么新鲜东西,几乎完全是“板书时代”的内容,什么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层次、艺术风格等等,为“现代化”起见,给每个幻灯片内容加上些花边,加上些色彩,加上些动画效果。第二种错误,则是用声光电将一堂课全部武装起来,恨不得师生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画面声音来配合。每播出一支曲子,闪现一幅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很长时间。新奇劲尚未过去,新的内容又出现了,而学生本该放在课文本身探究研讨的精力全被牵扯殆尽。倘若设计的音画内容再与课文内容不大相干,那更是徒为花哨而设。结果,花里胡哨成了主角,而本应为主角的语文本身退居二线,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
现在有些职业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总有一项“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指标,否则一票否决。这一指标旨在推动广大教师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实际上却有不少教师本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上课前请多位内行代为捉刀,将程序设计得面面俱到,执教者只要点按鼠标就行。万一点错鼠标,就可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试想这样的电教手段用之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多大益出。
1.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某种意义上反映的就是教师主导课堂的能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值得我们优选的一种方法。如高中物理选修3-4《波的衍射》一节,教师可以通过“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情境,给出声波的衍射概念:声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设问:声波是波,光波也是波,为什么声波绕了过来,而光没有绕过来呢(我们听到了声音但没看到人)?从而激发学生认知渴望,展开“探究产生明显衍射条件”的教学。整个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2.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降低思维的难度,引领学生思考,这是攻坚克难时常用的问题设计思路。如在“电流的定义式”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以下这个问题甚为困惑:计算0.1秒内10个质子与10个电子同时以相反的方向通过一个界面所形成的电流大小。这个问题中,学生的困惑主要在于,电荷量是两个相加还是相减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予以引领:(1)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答:我们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2)此题中10个质子与10个电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电流是相互加强还是相互削弱的?答:二者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同,故是相互加强的。(3)如果只有10个质子定向移动,电流如何求?考虑到还有10个电子反向通过,应该如何求?答:如果只有10个质子定向移动,电流大小应为I=■=■A=1.6×10■A;考虑到同时有10个电子方向通过(加强了电流),则I=■=■A=3.2×10■A
3.内同上有一定的延续性,思维上有一定的挑战性
内容上有延续性,这样的问题设计承前启后、自然流畅,节省了学生的审题时间,有利于学生认清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问题设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下面是笔者在总复习时设计的一组这种类型的问题。
例1:如图1,一小物块质量为3kg,它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1,在一与水平方向成37°角、大小为50N的恒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求其3s内位移的大小(g=10m/s■)。
解析:
(1)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
其中,支持力F■和摩擦力F■只是可能有,是否真的有要通过力的运算方可知晓。
(2)对小物块的受力进行运算:
将F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
水平分力F■=Fcos37°=50×0.8N=40N
竖直分力F■=Fsin37°=50×0.6N=30N
F■=G F■=0 F■=0
即小物块仅受G和F两个力的作用,它将在水平方向做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用牛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竖直方向合力为0,加速度在水平方向,物体做水平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F■=maa=■=■m/s■
(4)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求出位移:
x=■at■=■×■×3■m=60m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动力学的基本功,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此题需要通过计算方能知道支持力与摩擦力的有无。
例2:将例1中的外力由50N改为60N,其他条件不变,求小物块3s内位移的大小(g=10m/s■)。
解析:
(1)由例1的分析可知,小物块所受外力为50N时,恰好与地面没有挤压与摩擦,现将外力增大为60N,其与地面间更不会有挤压与摩擦。小物块仅受重力与外力两个力,两力均为恒力,小物块的初速为0,故它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斜向右上。
(2)将外力F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如图3)。
图3
水平分力F■=Fcos37°=60×0.8N=48N
水平分加速度a■=■=■m/s■=16m/s■
3秒内水平分位移x■=■a■t■=■×16×3■m=72m
竖直分力F■=Fsin37°=60×0.6N=36N
竖直分加速度a■=■=■m/s■=2m/s■
3秒内竖直分位移x■=■a■t■=■×2×3■m=9m
(3)小物块3秒内的位移x=■=■m=■m=9■m
点评:此题仅将例1的50N改为了60N,对于小物块来说,它依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但不再是沿水平方向了。分别求出其水平、竖直方向的分位移,然后进行合成,可以简便地算出位移。这一方法在处理曲线运动时用得更多。
例3:如图4,一小物块质量为3kg,它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1,在一与水平方向成37°角、大小为60N的恒力作用下,从2m/s的水平初速开始运动,求其3s内位移的大小(g=10m/s■)。
解析:
小物块初速方向水平,而其所受合力方向不在水平方向,故小物块将做曲线运动。处理方法与例2相同,先求出水平、竖直分位移,再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合成求出合位移大小。
(1)水平分力F■=Fcos37°=60×0.8N=48N
水平分加速度a■=■=■m/s■=16m/s■
3秒内水平分位移x■=v■t+■a■t■=2×3+■×16×3■m=78m
竖直分力F■=Fsin37°=60×0.6N=36N
竖直分加速度a■=■=■m/s■=2m/s■
3秒内竖直分位移x■=■a■t■=■×2×3■m=9m
(2)小物块3秒内的位移x=■=■m=■m=3■m
点评:有了例2的方法,处理这个题目就显得很容易了,可以作为例2的巩固练习。
例4:如图5,一带电量为+1.5×10■C的小物块质量为3kg,它与水平绝缘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1,在一竖直向上、场强为5×10■N/C的匀强电场中,以2m/s的水平初速开始运动,求其3s内位移的大小(g=10m/s■)。
解析:
如图5,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
所受静电力qE=1.5×10■×5×10■N=75N
重力G=mg=30N
由于静电力大于重力,故小物块对地面无压力、摩擦力,它的初速与合力垂直,并且合力为恒力,因此它做的是类平抛运动。其加速度大小a=■=■m/s■=15m/s■
3s内初速方向的分位移x■=v■t=2×3m=6m
3s内合力方向的分位移x■=■at■=■×15×3■m=67.5m
小物块3s内位移的大小x=■=■≈67.8m
点评:此题将电场拉了进来,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小物块的运动性质。运用上面两题“先分后合”的思路,可以很快得出结果。
例5:如图,一带电量为+1.5×10■C的小物块质量为3kg,它与水平绝缘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1,在一竖直向上、场强E为2×10■N/C的匀强电场和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为■T的匀强磁场中,以2m/s的水平初速开始运动,求其3s内位移大小(g=10m/s■)。
解析:
小物块共受三个力的作用(如图6),其中,重力与电场力为恒力,且大小相等。故小物块将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要求其3s内的位移大小,得先求出其运动的周期T。
T=■=■s=6s
3s恰好是半个周期,故其位移大小
等于圆周的直径。
一、聋校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聋校小学科学教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目前,聋校科学教师中有一部分是其他学科兼课的教师,这部分兼课教师在专业素养上还存在差距。有些教师对科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情感方面的培养;课堂上的活动不够丰富,就教材讲教材,就知识讲知识的现象比较突出。另外,有些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小学科学是副科,不重要,于是教学设计较松散,想怎么上就怎么上。还有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虽然较高,但在教学设计时却忽视聋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效果也常常打折扣。
(二)聋生方面
经过调查发现,小学三年级聋生识字不多,对很多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无法用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使得教学起点一降再降,给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聋生整体的科学前概念偏差比较大,甚至缺失,聋生科学素养个体之间呈现差异大、分化严重的现象。家庭生活中家长缺乏对聋生科学知识的渗透和科学素养培养的意识,家长对于学校科学课的重视也不够,与教师配合意识不强。当班级人数超编时,教师无法做到兼顾每一个聋生,课堂管理难度增大。课堂教学经常还不能保持良好的教秩序。
综上所述,聋校学校科学课的教学起点是低的,基础是薄弱的。如何优化聋校科学课堂教学已经摆在了日事议程上。
二、聋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对策
鉴于聋校科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聋校科学课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制度上的改进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1.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为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聋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在现有条件下首先加大对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并选择有一定专业背景或者具备专业特长的学科教师任教。
2.制定体现“融合生活”理念的学科内容
在很多聋校开设的小学科学课程至今还沿用原聋校自编教材――自然教材。教材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使用普通学校的科学教材,但必须要在有益于教学的层面进行慎重取舍。要在聋校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讨论稿)的指导下,对学校现行的科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慎重选择聋生必学的基本科学概念,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教学主题。
(二)优化聋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①基于聋生前概念的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聋生的前概念因素,在组织教学时要从知识、问题、和聋生探究等方面出发进行聚焦。通过情景的创设产生认知冲突,建构科学概念,通过对新概念的拓展与运用,由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②关注每位聋生发展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每一位聋生是否能够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参与交流和学习;关注每一堂课中每一位聋生是否都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是否都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是还蓄积了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③ 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方法
“融合生活”的课堂教学要求建立在对聋生来说具有感染力的真实生活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④基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融合生活”的课堂离不开多元化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对聋生发展性的评测和评价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
(2)改进聋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经过调查发现,聋生学习科学侧重在死记硬背,学习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聋生的学习方式。
①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聋生的缺陷补偿主要来源于他们的视觉,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补偿的功能。教师要引导聋生认识到“眼睛看到了不一定都是可靠的”,把握事物的全面性,需要动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参与到观察活动中,通过运用启发性的问题串,规定聋生观察的要求和方向,训练聋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并鼓励聋生详细描述观察的结果。
②重活动记录的训练
科学课上要求聋生每人都有一个记录本,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聋生们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他们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自己的困惑;他们实验的过程以及最后获得的结论。
③打通课堂内外的通道
“融合生活”的科学学习常常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因此,科学教学要让聋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用科学,在大自然中生发灵性和智慧。根据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课内外相结合的“大科学课堂”。
④有效利用家庭资源服务教学
由于聋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的限制,极需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教师要鼓励家长带聋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与家务劳动,丰富聋生的感知世界,给孩子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家长成为聋生一起探究问题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