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课题的步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科研课题;选题原则;选题步骤;选题要求;资源查找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1-1
一、什么是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的方法判断及回答。问题是构成课题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开始。课题也来源于问题,课题中含有科研性的问题。究课题就是把某一领域内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特定问题,而且有明确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能够普遍反映某种现象,并可以通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最后行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什么是科研选题
总的来说,科研选题就是从战略上选择科研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和方法。没有课题就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选题的过程也就是对探索者未知世界或已知世界重新诠释的方向,目标,模式的确定过程。它直接反应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其精神境界。大到国家一级的科研规划,小到科研单位或研究者个人的科学研究活动。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功,选题策略不可忽视。选题的当,方向对头,可以捷足先登,后来居上,突破一点,带动全盘;而选题策略失当,方向有误,得不偿失,甚至虚掷光阴,劳而无获。把握方略,是成功选择科研课题的根本要领。
三、选题原则
科研课题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此原则是指选题要面向实际,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将求社会效益,这是选题的首要和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目的原则。这里所谓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工农业生产的需要,这是它的社会意义;二是根据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是它的学术意义,或二者兼有。
(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在选题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可行性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从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出发,选择有利于展开的题目。如果一个课题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无论社会如何需要,如何先进,如何科学,没有实现的可能,课题也是徒劳,选题等于零。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选题不但要考虑是否满足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具有实用价值;确实可行;而且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性原则,也称科学原则。比如教育科研课题题目的选择就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等形成课题,切记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四)创新型原则。创新性原则,即价值原则。就是指选题要有新颖性、先进性,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其学术水平应有所提高,以推动某一学科向前发展。选题要有先于时代的导向,目光应落在改革和发展的前沿领域。对某一领域的老课,题,则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以新的视野去研究。即使是选择一些验证性研究课题,也应力图有新的发现。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地生命力。
四、选题步骤
(一)确定研究范围。选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范围,即确定研究什么。研究范围通常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不要以为范围越大越好,小范围的东西往往可以研究得更加深入及透彻。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只是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围绕确定的范围提出问题。问题提的越多,找到适合的选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前人或他人研究的情况。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有关的科研课题发展史实,课题研究水平与今后发展趋势,摸清进行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三)课题论证。论证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1.问题是否适宜作研究课题?它要考虑4个特征:即是否属于某个领域的问题?是否此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有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和任务?问题能否通过研究得到解决?2.问题是否适宜作研究课题?它需要考虑4个特征:即:问题是否有价值?问题是否有创新?问题是否有科学性?问题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上述两个问题都能得到肯定的回答,说明这个问题才是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五、选题要求
1.明确所研究的主题和研究领域。
2.充分把握所研究主题的内涵。
3.要有创新意识与成分。
4.清楚掌握研究设计的逻辑。
爱因斯坦说:“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正确的提出问题。”正确选题,即一个好的科研题目要符合科学原理,符合研究者的自身条件(学术水平,地位;科研设备,经费队伍);在成果应用范围内要处于领先地位;要能解决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六、资源查找
资料查找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作经验总结;2.新理论、新发现带来不少科研课题;3.时代变革与历史传统式科研课题的永恒源泉;4.认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和积极发展科学文化;5.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与优势;6.结合自己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林.教师研究简论[J].教育科学简论,2000,(3).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必发.成功选择科研课题“三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计划为先,制定方案
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活动离不开研究和探索活动,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更需要科研。作为一名科研负责人,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学会发现人才,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想境界,以此提高科研课题实施的整体效果。为此,课题组从教育、教学、学校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课题研究计划,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了细致的步骤和措施。
运用个性理论,创建专项课题研究小组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研究伊始,学校课题核心组从学校教学工作的不同学科领域中选择了工作积极主动、思想活跃、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老中青三代教师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研究小组成员从年龄、能力、性格、知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发挥群体的智慧,提高教师整体教研水平,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体课题工作实施的进程。
明确的研究目标,是提升课题管理能力的保障 在参与小学“书香博雅型”校园建设的课题研究中,明确了研究的阶段、目标,制订了每一个阶段重点研究的内容和实施计划。如下:
一是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明确“书香博雅型”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形成明礼、善思、博学、强健的校风校貌,找到“书香博雅型”师生的成长途径。
二是研究内容。开展“书香博雅型”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从校园环境、设施建设、专业教室的进一步建设和改造,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环境育人的教育;以“书香博雅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研究为依托,寻找师生的成长途径,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具体为,通过国家级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开展 “书香博雅型”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研究。
三是实施计划。启动阶段:组织队伍,确定中心成员,成立科研小组;问卷调查,梳理摸底,学习研讨,制定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实施阶段:第一步,进行小学“书香博雅型”校园环境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书香文化氛围的创设,制度的制定;第二步,以“书香博雅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研究为依托,寻找师生的成长途径,其实现方式为渗透书香育人理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特色课程和社团的成立,教师研究进程及成果的交流反思,开展系列化主题活动,如科研专家讲座和学生、教师悦读活动等;第三步,中期总结。提炼总结阶段:收集实验研究资料;展示实验研究成果;组织撰写实验研究论文、总结;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组织管理,责任明确
如图中可以看出,在制定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参与教师上,学校根据教师不同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专长,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能够充分发挥专长,也为提升教师科研管理能力提供了空间。
领导先行,引领沟通
波特尔、劳勒和哈克曼曾指出:个性调节职工对组织所作的反应,一个职工对某种工资制度、某种特定的领导作风、一定的交往形式、某种非正式群体内的团结(内聚力)或某种战术变革所作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应,都将取决于需要、期望、兴趣、价值观和态度这样一些个性特征。一个有成效的组织,为了最大限度地调整他们组织内的大多数职工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就要尽量适应这种不问个性的需要。因此,在课题的研究中,领导的身先示范、部门的沟通协调、科研教师的情绪引导和鼓励支持成为了教师提升教育科研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身先示范,榜样引领 作为学校的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的中心组负责人,为教师做好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课题的研究中,不能只做课题的报告者、设计者和指挥者,把课题研究的种种内容加诸到教师的身上,而应该以积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身份融入研究之中,身体力行的引领和帮助教师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为他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如:科研课题计划撰写的专题培训,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领航;特色推进会的中心组研讨,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指明方向;深入行政组听会,为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指导把脉。在专家引领、领导深入指导的过程中,全体教师课题在研究中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大胆前行。对于课题研究的抵触情绪逐渐降低,学校的课题研究的风气日渐浓郁。
【摘要】
综合设计性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起很重要的作用。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文通过实例,介绍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为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综合设计性实验 科研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强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映射,忽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验证性实验多,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实验内容陈旧,同时各门课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之间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与训练难以形成方向与专长。这势必削弱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欲望,综合与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建设中,围绕如何通过结合科研课题来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这一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改探索。
1 综合设计性实验选题原则
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着重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选题过小或过于简单会失去设计性实验的意义,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反之,题目选择的过大或实验指标过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信心和勇气,也不能达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选题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兼顾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选择适当的题目,具体讲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1 难易适中性原则设计性实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启发性指导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要考虑实验题目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有一定的余地。
1.2 可行性原则确定实验题目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实验条件的可行性,尽量选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和通用性的仪器设备。
1.3 探索性原则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
1.4 综合性原则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达到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的目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5 安全性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人身的安全,还要考虑仪器设备的安全,同时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思路
根据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由课题主持人对课题按技术和功能进行细分,分解为若干个系列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学生以5~6人为1个小组选择其中的某个实验题目进行查阅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列出所使用的实验仪器设备。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审查其合理性、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学生再根据修改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后,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组织进行答辩,给出成绩与评语。
3 结合科研课题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优势
3.1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多实验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又担负着沉重的教学任务。如果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验结合起来,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一些负担,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指导和监督实验全过程,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另外,一般开设的开放性实验的困难在于教师不能随时到位进行指导,但若与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的话,教师就不会计较工作量的大小而尽量把工作做好,从而保证随时到位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3.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科研兴趣由于学生做出来的数据有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他们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经过认真操作实践后,其基本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是开放式,学生根据需要安排实验时间,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环节可反复进行,从而会有更深的理解,使其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提高。
3.3 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项目设计往往多人协作完成,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资料的查询、项目的分工到实验的操作都要求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个学生都应熟悉整个科研项目的设计构想,知彼知己,明确自己的设计定位,在较完整理解实验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3.4 有利于开展科学道德教育
由于实验进行得认真与否和教师的试验结果有直接关系,所以容易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弄虚作假,编造数据,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道德水准,实现“教书育人”。
4 实验改革设计实例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种类越来越多,耐药性不断增强且播散迅速,甚至出现多重耐药,一些表面看起来轻微的感染因缺乏有效药物将可能致人于死地。因此,监测院内感染耐药菌的发展趋势,探讨耐药机制,对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申报了“医院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课题。结合该科研项目,我们将其按技术和功能进行分解为:①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②细菌L型的检测;③抗生素敏感试验;④β-内酰胺酶的检测等几部分,供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试验。
4.1 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既是了解医院感染细菌分布的重要步骤,也是分析各种细菌耐药情况的先决条件。要求学生从医院检验科收集粪便、尿液、脓液、血液等标本,通过自制的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所分离到的细菌通过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以及用特异性诊断血清做玻片凝集反应来进行鉴定。另外,经费充足还采用PCR、基因探针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或免疫标记技术鉴定细菌。
4.2 细菌L型的检测细菌L型是指细菌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其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但在高渗环境中能够存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尿路感染等疾病,故检测细菌L 型对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将收集到的尿液或血液标本接种在自制的普通培养基、血平板和L型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中对L型培养基应逐日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油煎蛋”样或“颗粒型”菌落即涂片,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壁染色鉴定。
4.3 抗生素敏感试验
各种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且在治疗过程中,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又常发生改变而产生耐药性,所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上具有重要意义。将分离出的致病菌接种在自制的培养基上,然后贴上含一定浓度的自制青霉素、链霉菌、红毒素等药物纸片,观察不同药物纸片在培养基上抑菌圈大小,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对照,从而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另外也可通过试管稀释法、打孔法来观察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4.4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β-内酰胺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所产生的一种钝化酶,其能裂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其变成无抗菌活性,从而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抗生素耐药。因此,检测β-内酰胺酶可判定该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分离出致病菌后,根据文献采用法酸度法、碘测定法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菌β-内酰胺酶的含量,从而判定细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是否产生耐药性。上述实验涉及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一些新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从选题的新颖性和难易程度而言, 都比较适合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该课题中涉及到的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取材,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生长现象观察)、药敏试验、细菌生化反应、PCR技术等学生通过实践完全有能力掌握,并且通过完成这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意识。
5 教学体会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确定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获得许多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并可以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去,充实和丰富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去搞科研,这就自然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课教师既能同时上实验课,又能让学生参与一些科研工作。
虽然中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接受欧美先进国家的一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符合国际市场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但是,从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大部分仍然沿用传统的“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的医学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的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教育理念陈旧,为学生构筑的知识、能力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在大多数高校的医学研究生三年的教育中,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学年仍然是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才开始研究课题的寻找、设计和实施。而在课题设计阶段,由于研究生培养时间相对紧迫,他们参与的科研课题往往是在导师的指定下选定,甚至有些导师把已经设计好的课题、项目标书直接拿给学生,基本不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然后在课题实施阶段,教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过分依赖团队师兄弟之间实验方法的学习,机械按照已设计好的方案执行课题研究,缺少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研究生在整个课题设计、实施阶段,不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最后,在课题成果评价阶段,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以文章为衡量标准,忽视对科研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抽象”指标的评价。这样一来,三年的基础研究学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自主学习并提高思维能力,而是在完全被动的环境下完成学业,学习积极性不够,科研精神不够,科学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不足,无法主动融入课题研究之中,只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这样的学习效果很难使学生去面对今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所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制约着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为有效改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问题的焦点所在。
2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其精髓在于通过横向跨学科整合性的主动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课题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对一个个科研问题的探讨、分析、解决的过程。虽然国外有教育学学者对PBL教学方法在本科生中的实施仍然存在疑虑,但是大家一致认为PBL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可行的。多项以医学研究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采用PBL教学方式具有明显优势:①PBL模式可以科研课题的研究相对简单化、系统化和逻辑化;②PBL模式是基于具体的科研问题,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相对抽象枯燥的医学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PBL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④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PBL模式更有助于挖掘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随着网络教育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何利用网络优势开展PBL教学成为目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高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资源获得的便利与丰富,为PBL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局限,大幅度扩大和提高PBL的教学人群、资源和灵活性。
3网络环境下PBL模式
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对于硕士研究生这一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而言,由于网络教学能为他们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可以使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性与主动性获得极大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于研究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3.1科研课题选择、设计阶段课题设计是医学研究的关键,也是论文质量的保障。根据本课题团队的经验看,在整个科研课题的选题及设计阶段网络环境下的PBL模式,是文献获得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团队成员间的互相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课题调研的重要保障;同时,可以让导师获取更多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科研思维火花。导师在整个课题设计的过程中,要明确研究目的,以研究生为主体,量体裁衣,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网络环境正是开展相关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用最少的人、物、时间取得高效性科研成果的有力手段。因此,首先导师围绕最初设计的科学假设,提出引导性问题,设置多阶段问题层层深入,或者是给出课题相关的经典文献,并通过网络远程传输问题及文献,让研究生在文献的引导下,进一步收集其他文献及资料,解决课题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过问题-文献-产生问题-文献-讨论-解决问题的PBL具体模式,让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即将自主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搭起桥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撰写科研立项申请书。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更加熟悉问题的选择及设计的全过程,为将来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奠定扎实的基础。
3.2科研课题实施阶段科学问题一旦具体化,就需要设计一系列独立有联系的实验步骤,整个过程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发放之后,导师应该组织学生,通过实时交互(网络聊天室)或非实时交互的方式(BBS站点、QQ等),对于问题解决进行引导、启发和初步探讨,同时有效掌控学习过程,讨论的内容包括问题中涉及的基础概念、实验方法以及学习者自己对于解决该问题的初步假设等。讨论的目的是团队成员通过相互协商确立团队总体及个人的研究目标。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以达到最终独立研究的目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网络环境下的PBL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不再是团队成员之间研究方法的单一传承,而是将研究生参与的人群、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针对研究目的和要求,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信息,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共享及协作,形成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3.3科研课题总结、评价阶段虽然目前尚无针对医学研究生PBL模式教学的统一质量评价体系,但是依照本课题团队的经验,在完成问题的分析后,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多次反复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学生带着各自自主学习的结果展开讨论。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网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可靠途径,以问题促进思考,以讨论完善思维,并对学生的科研情况适时引导点拨,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判断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从研究结果和整个研究过程的知识获取、思维能力、协作技能、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评价。网络环境下学生的PBL学习研究过程可以得到准确的记录,因此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可以设计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口头陈述、书面报告、项目论文撰写等多种评价方式。网络工具为教师评价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表扬学习者取得的成绩,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成为自主学习者,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向。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得以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对研究对象及科研资料的分析、思考、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及结构的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也在该教学模式中得到锻炼。
一、课题的选择:
1、**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工作,每五年根据全国、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和本市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编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确定我市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重点项目和主要内容。
2、各学校或个人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根据《课题指南》的要求,结合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及各自的学术优势加以确定,努力反映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选课题应当研究目标明确,理论或实践价值大,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内容有层次且具体,研究的方法运用恰当规范。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按其重要性分为重点课题和立项课题;按课题选择的来源分为招标课题(根据《课题指南》选择的课题)和自选课题(根据学校和个人的情况选择的《课题指南》以外的课题)。
3、学校和教师个人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重点中学、实验小学、示范幼儿园等单位都要有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其它有条件的学校也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并积极申报县(市)、市级以上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申报:
4、**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依据《课题指南》,在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发动、组织全市教育系统所属部门、单位和教育工作者申报国家、江苏省、徐州市、**市的教育规划课题;在五年以后的其它四年内,视课题研究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课题的滚动发展(一般中间滚动申报一次)。
5、国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凡不具备此条件的,须由两名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专家或教育科研人员书面推荐。市、县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对申报人不作专业技术职称上的要求限制。经学校及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均可进行市、县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申报人应为课题负责人,即该课题的实际主持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每项课题只能有一名负责人,一名负责人同一时间内只能负责一项课题。所负责的课题未完成者,不得申报新的研究课题。
6、凡申报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者,应对申报课题的意义、价值、该课题现有的研究现状,完成条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填写《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请评审书》一式四份(一份所在单位留存、一份由我市教科研管理办公室留存、两份报市级以上规划办留存)。申请人所在单位要对该课题申请书全面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县(市)教育系统所属单位和个人申请的课题,由本地区教育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审核,并集中报市规划办。
三、课题的评审:
7、初审。市规划办按照第5、6条的要求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资格审查和初步筛选。
评审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的基本标准是:课题对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或理论指导作用;立论依据充足,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具体研究方法和步骤切实可行;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具备按计划完成该课题的条件。对优秀中青年骨干申报的课题给予积极鼓励,并适当优先考虑立项。
8、课题的评议和审定以会议方式进行。在评审中按照《课题指南》,遵循基本标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术民主,采用无记名投标形式表决。各学校评审组通过的课题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和批准。
9、发文。经国家、省、市、县批准的规划课题,由相应的课题管理部门发文统一公布,并发给各课题负责人资格证书。凡立项课题,均列入“**市教育科研档案”,其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可优先得到科研咨询和培训。
凡未经**市课题管理办公室注册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均不纳入统一管理。
四、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0、**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采取“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省级以上的课题、市级规划课题中的重点课题,由市规划办会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直接管理;市级立项课题、县级课题,由县级教科研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实施日常管理。校级课题由各单位自行管理。
11、规划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在单位,应对该课题研究加强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和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对有关人员考核时,参加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研究成果应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12、**市教研室对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进行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并发放《**市教育科研培训证书》,以提高研究者的管理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13、规划课题在研究进程中,教研室可应有关单位、个人的请示提供科研咨询指导,组织同类相关课题的协作研究,帮助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14、加强立项课题研究的阶段报告和检查工作。课题负责人应于每年十二月底前提出本年度研究工作报告、阶段性成果(论文、研究报告等)和下半年度研究工作计划;并附所在单位意见。教研室将采取多种形式,对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并于次年初综合检查结果和各课题年度报告情况,向市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单位上报。
15、建立课题立项变更申报制度。经批准立项的市、县级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因故需对研究方案、参加人员作重大调整或终止研究的,必须由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书面申明理由,经**市课题管理办公室同意后逐级上报,并作出继续研究、重新立项或终止立项的审批意见。否则,研究的课题不予鉴定结题。所批准的市级课题其课题承担人连续六个月以上无正当理由毫无研究进展,经督促仍无研究进展的,视为自动终止课题研究。市级课题将由市规划办集中公布予以取消。
16、加强对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题的进展状况、课题的各个方面变化情况、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研究的变更情况等。《**教育》将辟出专栏供课题研究者研究成果,以供研究同仁查阅。
17、研究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向本人所在单位、县及市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
18、课题研究的经费及其管理。市级教育科研经费的筹集和使用本着“重点资助、多方筹集、专款专用”的原则,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对于解决我市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课题给予资助,资助的数额视课题研究程度和重要成果而定。研究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用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实验、资料、参加会议等费用。
五、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
19、凡完成一轮实验周期的实验课题,都必须在完成后对成果组织鉴定。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及时提出申请验收报告,剥皮州市课题管理办公室,以便帮助组织有关鉴定事宜。
20、课题鉴定前,被鉴定者应提前一个月提供如下一式五份资料:
①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请评审书;
②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③本课题研究最终成果及其附件。
21、课题鉴定时,被鉴定者要现场提供以下资料:
①课题的开题报告,研究方案及论证报告;
②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请评审书;
③课题分年度实施计划和执行情况小结;
④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目录、收集的专题资料辑录、各种调查、实验、访谈等原始研究资料和记录、学术研讨活动等的记录;
⑤课题研究的各方面阶段性成果,最终成果及鉴定所需用的成果鉴定书(表格)、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或推广意见;
⑥其它有助于说明课题研究绩效的材料。
22、立项课题成果鉴定,一般由市、县规划办及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共同组织。鉴定主要采取专家评议方式,包括会议评议和通讯评议。会议评议,通过召开鉴定会,组织专家结合现场考察对成果进行集体评议,当场作出结论;通讯评议,采用通讯方式,组织专家对成果分别进行书面评议,然后形成意见。鉴定所需经费,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从本单位教育科研经费中支取。鉴定组专家人选市级以上课题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和县、市规划办共同商定。每个鉴定组一般由五—九名具有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组成,这些专家应至少来自三个单位,包括三名或三各以上徐州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成员。
县级以下课题由课题负责人向所在单位通过县课题管理办公室共同商定成果鉴定办法:鉴定组成员参照市级以上课题鉴定组组成办法降一级标准组成。
23、鉴定组专家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深入审查课题的论文报告和实情绩效,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目标,对成果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议,由鉴定组长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填入《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鉴定书》,并由鉴定组所有专家签名。
24、鉴定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完整的成果、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成果鉴定书(原件)各一份送交市县规划办备案。
25、验收合格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优先在《**教育》杂志上发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1.1提高科研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是长学制医学生当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美国杜波大学在本科生教学中亦开展这种导师制科研项目的培养方式。教授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指出:学生从事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时间管理技能。每周一次的结果进展汇报,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科研项目的组织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长学制医学生更应该参与导师制科研,促使长学制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培养协作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长学制医学生科研通常以团队形式开展的,他们经常会与博士生、硕士生进行合作。合作经历可使他们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协作的能力,使他们了解在实施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亦培养他们在以后的社会工作学习中的团队意识。
1.3参与导师制科研项目的实施办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做开题报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方法;然后由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对他们进行基本实验技术培训,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进入正式实验阶段,要求每周汇报实验结果,提出实验出现的问题,与导师、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白求恩式的协作精神;在训练阶段还安排每个学生做1-2次seminar,进行英文文献讲解,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指出文献的优缺点;科研技能培训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参与的实验项目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及学习心得。
1.4开题报告导师初步给予科研方向,一般与导师的研究生课题方向相似,方便后期实验开展;指派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与科研实习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查阅文献,为学生讲解制作开题报告幻灯片需要的相关内容;最后通过课题组例会大家讨论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并制定下一步的实验计划。在准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课题的进程,明确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并通过制定实验计划,使学生明白在科研课题开展中对时间的统筹安排,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1.5基础实验技术培训项目立题完成后,由导师指派年青教师对科研实习学生开展基础实验技术培训。首先采用课件讲解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实验中实验试剂的秤取、配制及药物浓度的计算,讲解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介绍相关实验的原理,明确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操作各步骤的目的。然后通过示范使学生了解动物实验操作的规范和流程并讲明注意事项,避免在后续实验中被动物抓伤。最后对关键实验进行预实验示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书本走到实践中,熟悉实验技巧,为后续的实验开展打好基础。
1.6实验结果汇报安排固定时间进行阶段性实验结果汇报,及时根据实验进展调整实验设计。通过结果汇报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成绩,找出实验的不足,实现自我提高,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7文献讲解在实验过程中查阅文献,找到与课题最相关的文献进行讲解。通过对文献的讲解,了解他人实验的步骤和设计,并在讲解文献过程中学习通过文献阅读为自己的课题提供思路。
1.8论文撰写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说明的科学问题撰写论文,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了解科技论文的组成,掌握描述结果的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结果展开讨论并最终得到结论。
2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
以吉林大学设立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研究项目为载体,以机能学科群为培育基地,对科研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要求的专业科研训练项目和活动方案,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发展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同学们通过直接参与科研组的研究工作,了解相关的前沿知识,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操作能力,形成严谨学风,并培养自身批判性的思维及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求学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自主设计实验
以白求恩医学班为实验对象,继续开设和完善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提供同学们动脑、动手的机会,弥补命题实验的缺陷。配合seminar,使同学们从选题开始,亲自实践科研工作的流程,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为同学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4专家名师科学前沿讲座
每年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着名教授讲学,通过报告会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前沿讲座最重要的作用可促使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
5专题讨论
及时掌握国际相关领域科研动态,是创新性培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科研训练中引入专题讨论(seminar)的目的就是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semi-nar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去寻找、收集、整理资料和组织讨论等,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并在整个学习过程学会探索、创新,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