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8: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女生心理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在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女生在学习理科时都感觉十分吃力,其中又以物理是让不少女生最感到头疼的一门学科。造成大部分女生学习物理头疼而且学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多女生对学习物理感到害怕。因为她们还没学习物理前就听一些高年级的同学说物理难学,这就潜意识的给她们增加了一些心理压力;第二、大多女生学物理时感觉自卑。在上物理课时常常发现自己想问题没有男生快,没有男生想得深和广,于是就认为自己比男生笨,不是学物理的材料,或者认为自己缺少学物理的细胞;第三、女生思维特点与物理教学对思维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物理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女生见长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从而使女生易产生思维障碍;第四、物理是一门观察和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现象要从实践中观察,在生活中亲自体验。而女生的观察兴趣和实验动手能力明显不如男生,通过观察得到的物理知识少。以上几种因素都是导致女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这些因素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引导都是可以改变的,女生通过两年初中物理的学习,也是可以学好初中物理的。首先学习好物理的关键是培养女生对物理产生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改变女生学习物理的思想态度,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为了提高女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常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激发女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她们的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让它们能学好物理,进而来提高女生的物理成绩。下面谈谈我在近几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消除女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物理兴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致认为:男女智力发展在总体上是平衡的,男女两性的智力测验平均分数没有明显差别,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都有一种“物理恐惧症”。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恐惧能麻痹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一部分女生由于成绩不佳,又得不到鼓励,长期沉溺于失败的消极情绪中,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异常心理,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学习物理的料”。因此,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使她们学好物理的必备前提。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几点措施:
(1)建立相互尊重,爱护的师生关系,从“要我学物理”变成“我要学物理”的飞跃。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时代感觉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就能学得好哪一门学科。在第一堂物理课教学中我力争用幽默故事,谜语,脑筋急转弯,有趣的小实验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物理的热情。给学生留下物理有趣好玩的好印象,让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同时也喜欢物理教师。这样女生们会觉得与教师很近,于是消除了对物理的畏惧心理。同时我严格要求自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女生,我总是给她们特别的关爱。女生在心理活动上往往比男生剧烈、敏感,好为一点小事烦恼,也易于因一句知心话而兴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多与她们交流感情,注意尽量多发现女生学习物理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女生兴奋的神经,让女生觉得学习物理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通过一些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实验激发她们的兴趣,如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摩擦力”时,组织她们亲自参与拔河比赛,赛后讨论“拔河比赛”的胜负力学问题,使她们对物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使女生真正的从“要我学物理”变成为“我要学物理”的质的飞跃。 (2)培养女生的竞争、参与意识,激励她们上进,树立学好物理“不服输”的信心。由于女生大多性格内向,思想较为保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则注意培养她们的“敢想”、“敢做”,参与竞争的意识。激发她们树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服输”的信心。课堂上尽量对于女生多提问一些记忆性的问题,给她们以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引导她们参与竞争。经常组织女生参加物理课外活动,例如鼓励她们参与“争当小实验家物理体验活动”中去,让她们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针对女生特点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实验项目,让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中观察物理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无穷。常组织她们通过上网阅读一些物理资料,开展“物理漫谈”,让她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关注女生青春发育期的特点,经常打气促其奋进不掉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活动不稳定。在此期间女生的意志往往不如男生坚强,精力容易分散,随着物理知识的加深,就会出现“掉队”现象。这就类似于越野赛跑,在“疲劳期”出现时,若能及时获得外界的刺激与鼓励,则“疲劳期”会很快消失。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女生经常“打气”,帮她们度过难关,促其奋进不掉队,具体做法是: (1)充分发挥女生形象思维的长处,增加感知效果。男生多优于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而女生多偏于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往往是先记住了某个定理后,再去理解它的含义。 (2)强化实验训练,提高实验效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课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以往的实验课多是男同学做女同学看,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此实验时把男女分开编组,促使女生自己也动手,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引导她们自己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使她们在亲自动手中不知不觉的接近“物理”。 (3)改变学习方法,多在理解上下功夫。教学中我发现男生、女生在学习方法上存有一定的差异。听课时男生往往注意物理定律的说理与推导过程,而女生则多只注意结论,善于机械记忆,对定律的运用往往生搬硬套。对此注意引导女生在理解定理、定律上下功夫。指导她们看书时一定要弄清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推导过程。对课堂的提问、小测验的题目往往也是男女有别,对女生多提问一些启发性理解型的问题,这样长期下去,收益匪浅。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始终离不开各阶段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农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初中阶段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原因浅析
对于一些农村初中生而言,日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学校教学硬件的制约,其接触和认知新鲜事物往往只能通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对许多新鲜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片面和主观。一方面,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加之学生面临家长、平时学业及升学考试的多方压力,内心的焦虑与压力无法合理化宣泄和表达,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学生,表现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情绪和品格方面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如内敛性、封闭性、不稳定性、两极性、动荡性、敏感性以及情境化等等。第三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没有重视对农村学生心理建康的教育,表现在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建康课,学校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学生出现消极、厌学、排斥、倦怠等心理亚健康。
2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与成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已经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丰富情感表达的有机个体。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落实为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首先,有正常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知能力,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刺激有本能的趋利性、自我保护性和适应性;其次,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模式,形成自己的交际圈;最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待人处事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与合理化的处理方式,能自信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下,初中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正确思想情感和观念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心理教育;其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的根本要求及体现;其三,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农村教育是现阶段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全民教育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3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践策略探究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效渗透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应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关注并重视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第二,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学会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临一些情感或心理困惑时,及时了解并疏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因果归因观;第三,农村教师在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经验相对匮乏,学校领导可以为学生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举办相关的讲座或主题活动,普及初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知水平。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对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培训与考级。落实并督促各级学校开足课程,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3.2注重日常教学实践,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教学实践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不但牢固地掌握和内化了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养。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思想导向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以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和关切,潜移默化地增进师生情谊;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点拨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初中生对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巧妙地进行教学导入和预热,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
3.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形成多层次多角度教育合力:
现阶段的农村教育在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和反思,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反馈、相互制约,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迈上新的台阶。首先,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专项资金供给方面等,另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和谐、健康的校园大环境中感受到学校教育的美好;其次,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助,“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应定期沟通,如可以以家长会、家访或家长沙龙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初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如女学生出现早恋等情感问题;最后,社会力量主要指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制定更加详尽、全面的规范和条例,如针对教师制定更加严格的考评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落实相应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以及实施工资晋升等有效的激励手段。结语:农村教育对全民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差,学生的心理素养与综合能力也相对局限。鉴于此,助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谢静静,刘晓晨.家庭在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沈景亭,贺峰,杨金友,娄荷清,丁昕,邵晓平,金英良,吴秀娟,张训保.沛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6(10)
关键词:性别差异;中学;地理教学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差异,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男生自然地理的成绩比女生好,经济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成绩男女生相差不多。[1]而事实上,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分别在学习兴趣、感知觉、记忆力和思维品质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2]
(一)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在地理学习兴趣方面,初中男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超过女生,而高中女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超过男生,之所以初中男生比女生有更高的学习兴趣是因为他们对地理奇闻、各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和地理探险这些内容很感兴趣,而女生因为对空间概念强的内容以及自然地理原理的学习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影响她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中学生地理感知觉的性别差异
在地理感知觉方面,由于女性的感觉性较好,触觉、嗅觉较敏感,听觉能力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女生一般“听讲”的注意力比男生强,当地理教师讲述一些地理事实时,女生的注意力一般比男生要强。男性则视觉能力较强,在接受外来信息时,男性发达的视觉通道弥补了其它通道的不足。由于男生具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当教师演示地球仪、三角仪和多媒体课件时,男生一般很兴奋,注意力也很集中,特别是在地理野外考察中,男生对方向、路径的识别能力较强。
(三)中学生地理学习中记忆力与思维品质的性别差异
在地理记忆力方面,一般男生的意义识记能力较强,对较抽象的地理原理、规律的记忆优于女生;而女生的机械识记能力较强,对于地理事实知识的记忆优于男生。在地理思维品质方面,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女生强,比较善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女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大多依赖于地理表象。
二、社会性别及地理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
社会性别(gender)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者提出的概念,它区别于生理性别(sex),是心理文化上的概念,属人的第三性特征,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中形成的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是自然、社会和心理等多种因素整合的结果。[3]生理性别是性别差异形成的生物遗传基础,但其差异的形成更重要的还是受社会规范的期待和要求,社会依据一定标准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角色,并希望其符合这种标准。一般认为,独立、有主见、有进取心、坚强是男性的特点,而女性的特点则是温柔、善良、感性。这些标准往往导致了男女两性的差异。
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是女性所具有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4]可见,性别角色认同是贯穿人一生的信念,指导着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从人出生开始,父母在孩子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往往把男女两性性别特征的模式化传递给孩子,在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父母认为男性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比女性要好,而女性的记忆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比男性好,因此,父母给男孩的是复杂的、机械类的玩具,而给女孩的就是一些诸如布娃娃一类的玩具等。这意味着女孩在进入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对自然地理中空间关系较复杂的知识有学习障碍,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就开始形成。
学校教育是传递社会性别规范的正式场所,而上述不同的性别观念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教育孩子成为不同性别的个体已经是一般学校中“隐藏的课程”。通常情况下,教师和教材传递着有关各种社会性别差异的信息。如中学地理教材中人物的编撰主要是以男性参与为主。[5]同时,有关性别的各种看法经过师生互动,尤其是通过老师的奖赏和惩罚等行为传递给了学生,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虽然很多研究表明,两性在智力和能力上没有本质差别,[4]但许多学校仍然会依据性别来组织教学。如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在对待男生和女生存在着差异,男生受到的关注比女生要多,男生有更多与老师互动的机会,能够获得更多的课程信息的反馈,而且有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这样,持有传统性别观念的家长、老师就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的行为、认知的领域以及期望进行了分别的对待和培养,从而强化了不同性别的孩子各自的兴趣取向。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
教师是推行性别公平教育最直接的传播者、施予者和参与者。教师良好的性别意识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乃至整个社会性别观念的更新。地理学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反映性别差异的学科,由于教师对男女学生学习语言的预定目标不同,导致教学侧重点、教学效果的不同。种种明显或潜在的区别对待,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使男女同学在学习中产生差别。
(一)避免地理教学中的性别偏向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地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呈现、课堂管理、课堂活动设计、师生互动以及反馈等方面要避免性别偏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因为男生的空间感和数学成绩比女生好这样的刻板印象,就给学生灌输诸如“女生比男生聪明”这类的性别歧视的思想。地理教师要让男女学生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各种地理教学活动,在举行地理辩论会的时候不能只让女生当辩手,而在野外考察时,只让男生当组长,这样,性别刻板印象就无形中被强化了。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给予男女同学同等的注意,对男女生提问的次数和问题的质量要相当,反馈也要相当。
(二)尝试改变中学地理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
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会给学生造成刻板印象威胁,在中学进行地理教学时,多数教师偏爱男生,觉得男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快,看问题较全面,也比较容易出成绩,因而,这些特点也不知不觉中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以至于一部分生反映,老师偏向男生,感觉很不受重视,从而对学习地理没有信心。教师的外显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向学生传递这种观念,而有的女生为了证明教师的观念不正确,在学习中往往就会形成压力,而在考试之前都会紧张、焦虑。导致男生学习地理真的比女生要好,从而强化这种刻板印象。
(三)改变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男性化倾向
有研究表明,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中,出现男女人物图像数量比例失调的现象,对地理科学史介绍的都是男性科学家,在教材中人物指代通常采用男性,而编写与审查人员也以男性为主。[5]从这几点来看,在地理教材中存在性别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地理教材是中学生主要的学习工具,它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最具可塑性,不能潜移默化的强化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因此,对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要避免男性化倾向。
参考文献:
[1]杨春丽.高中地理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
[2]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3]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关键词:女生;物理;情感教学
一、高中女生学习物理的认识误区及其原因
由于传统社会观念认为学好理科特别是物理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女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如男生,因而,认为“女生学不好物理”。在长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谬误影响了不少女生,使她们陷入“女生学不好物理是理所当然”的认识误区,失去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诚然,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习物理很有帮助。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女生学不好物理主要原因往往是对概念,定理、定律理解不够造成的。况且,男女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
因此,许多高中女生学不好物理,进入物理学学习的误区,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原因。刚上高中的女学生在还没有开始学物理时便在初中教师、家长、其他家庭成员或高年级学生口中听到类似“初中物理都学不好,还想学好高中物理?”、“女孩子学物理反正是学不好的,别浪费时间了!”……这样的话语,使她们无形中从心理上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难以愈越的障碍,认为“女生学不好物理理所当然”,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智力培养的错误导向也使许多女学生不能知难而进。有的即使决心学好物理,也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拉开了准备与物理“决一死战”的架势。也就是说,她们是在一种很不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物理的,而这种心理极易造成这样的情况:其一,容易气馁,如果遇到一次单元测验不如意,便认为“花了那么多时间还没学好物理,物理果真难学”;其二,容易厌烦物理,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形成恶性循环。
与上述高中女生学不好物理的观点相反,我认为女生不但能够学好物理,而且由于其特有的心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女生在学习物理上更能独领。在我们学校,我就接触过许多对物理感兴趣的女学生,她们中不少人思维活跃的程度比男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常常提前学习后面的内容;还有不少学生,她们虽然反应没那么快,但其学习很有规律性,很能沉下心来听课,复习、做作业,因“熟能生巧”而保持物理成绩也同样名列前茅。
二、情感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高中女生的少女,具有情感细腻丰富、脆弱易波动、对事物敏感、观察入微等心理特点。结合高中女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情感教学技巧,以情感带动她们进入物理学习的殿堂,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如在学习中取得进步,会感到愉快,美好的事物令人喜爱,丑恶的言行令人憎恶,面临危险情况,会使人惊恐。这种愉快、喜爱、憎恶、惊恐都是人的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情感又会反过来影响认识过程。积极的良好的情感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和保持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反之,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气氛,对教与学的成功具有极大的作用。教师精神饱满,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配合教师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实验课能认真完成观察和操作任务,整个课堂气氛是和谐、欢乐、严肃、紧张而有秩序的,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中显示出积极的态度和高涨的情绪,这是积极的情感气氛。积极的情感气氛,指引和维持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排除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
因此,情感在教学中占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是教学的目标。“三维目标”理论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知识、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2)情感是教学的手段。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不以学习为负担,而以学习为享受,而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学得到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认为“按照理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其理由盖源于此。(3)情感是成功的关键。毫无疑问,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学生(认识的主体)与教学内容(认识客体)的矛盾。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解兴趣和爱好,要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和爱好,即发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这既是成功的关键,也是优质教学的重要标准。
三、利用情感教学技巧引导女生学习物理的实例
1、创设情景,激感
所谓情感是指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情感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设备等)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放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
案例一: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
讲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时候,可以先介绍龟兔赛跑的故事。同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是兔子比乌龟跑得慢吗?”学生作出否定性回答。再问:“那为什么乌龟却先到达终点呢?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讲述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设下伏笔。这样一个引入,使这些女学生由心底里产生对答案的迫切渴望,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和欲。
案例二:用实验或问题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
讲力有合成时,学生对“1+1≠2”很难理解。不妨让两个学生拉一条中间挂有一块砖头的绳子,当两个用尽全力绳子也拉不直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就在这愉快的笑声中,全班女同学都明白了“1+1≠2”的道理,教师再通过弹簧秤做定量实验得出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了。
物理学与观察实验为基础,精心设计的观察实验活动(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乃是课堂上创设学习物理情景最有效的手段。
2、感性体验,调动情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掌握女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女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相应的对策,就能取得情感教学的主动权。
第一,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做思维实验
女生具有情感细腻丰富,脆弱易波动,对事故敏感,观察入微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做思维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
案例三:
讲解物体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象的关习题时,在分析每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时,分别让学生上台演示或口头描述出来。在我们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第二章的习题里,第五题就是这类题目中一个极好的例子,讲解时,我让学生自己分析乌龟和兔子分别做怎样的运动,然后叫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乌龟和兔子在讲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评判。这样做,学生在有了丰富的感性体验之后,对抽象的s-t图像和v-t图象能够想象出物体的实际运动情景,认识深刻了许多,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第二,适当表扬与批评,调动女生情感。
通常女生比较情绪化,常常喜欢一个老师她就会喜欢她所教的科目,继而学得很好;反之,讨厌一个教师她就会 讨厌她所教的科目,继而厌学、成绩一落千丈。
利用这一点,可以这样做:批改作业时,对不同性格的女生在作业本上留下“个性留言”。对容易自满的女生,更“苛刻”一些,对于一些小错马上留言指出其粗心了。对不自信的女生,只要她们作业写得工整了,或者比上次做对的多一些了,就在作业本上留下鼓励和赞许的话语。这样,以作业本为教师与女生沟通的桥梁,师生间的感情在这无言的对话中加深了,师生感情加深了,女生对学物理也就充满了信心。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采用情感教学,让女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女生对学习物理的认识误区与恐惧,提高女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兴趣和信心推动女生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努力学习,获得更好成绩。好的学习成绩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正向强化循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U Zhao-yi et al
【Abstract】Purpose: To determin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In Shehong, Sichuan, 1,300 students from the central tow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1, 2, 3-year was tested with SCL-90 test, and compared to the norm of the results of China's youth. Results: 33.1 perc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 more moderate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5.1 perc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istence of obv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matization, obsessive sympto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d other nine factors were below the national norm of young people group. The four factors of female relationship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erro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oys.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lose friend of the number.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中图分类号】R8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88-04
研究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2-3]。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目前研究大多只针对大学生而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少[3]。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评定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将结果与中国青年组常模进行比较,以期为其他研究者和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四川省射洪县地处四川中部,面积1497平方公里,人口104万,06年国内生产总值88.5亿元,县域财政收入5.49亿元,该县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次研究对象为该县县城及其中心镇的初中学生,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共抽取9所学校33个班1300名初中学生。于2010年9-11月施测。
1.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
1.3 调查方法:
专业人员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上课时间实施测查,共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296份,有效问卷1274份,有效率98%。其中初一学生307份,初二学生444份,初三学生523份。男生639份,占50.16%,女生635份,占49.84%。
1.4 统计方法: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1274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总体结果总症状指数均分(总均分平均分):0.94阳性项目均数:51.44(其中≥2的项目均数为21.62,≥3的项目均数为8.44)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分:1.56
2.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1中可见:1274名初中学生中,有422名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2分,其中男生191人,女生231人;有65人至少有一个或以上因子分≥3分,其中男生26人,女生39人。经检验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由上可知,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3 初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将本次调查的初中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与国内青年常模进行比较(见表2),1274名初中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系关系敏感、焦虑等九个因子的均分都显著低于国内青年组常模,表明总体上本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全国青年平均水平较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等方面,且女生更加明显。
2.4 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被调查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如表4所示,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五个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抑郁和恐怖三因子均分上显著低于女生;其他无显著差异。
2.5不同年级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在SCL-90九个因子上所得均分的比较结果见表5所示,初一和初二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二和初三在九个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2.6 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不同师生关系初中学生Scl-90因子均分比较如表6所示,表中显示,自感与班主任老师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一般、差的学生;自认为与老师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自感与老师关系差的学生,与老师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2.7 不同知心朋友数量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被调查者心理健康的知心朋友数量差异如表6,表中显示,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在九个因子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除了在敌对和恐怖两个因子上于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以外在其他七个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有1-3个知心朋友的学生与有4个及以上知心朋友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和抑郁三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过去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有23.6%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5.2%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5]。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33.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5.1%的初中学生存在各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同一群体研究结果。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症状、偏执等症状上。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因子均分高于全国正常青年常模[4-5],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学生各因子均分都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也就是说本地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从统计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5.1%,这与相关研究的比例基本相符,而有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反而比以往研究结果高了。也就是说在总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却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两极化的不平衡发展现象,这暴露出初等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存在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有的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或有计划也没有真正落实,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校间的不平衡。有的学校只重视中等成绩以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部分调皮学生或差生的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致使最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群体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个体间的不平衡性。
本次研究中,36.4%的女生和29.9%的男生存在各种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女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主要表现为,女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家长、学校对其的教育有关。
从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研究结果来看,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上,有初中、高中至大学呈递增趋势。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初一学生九个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而初二、初三的学生在九个因子分上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初二、初三较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增加,初三较初二却没有太多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这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相符。
师生关系好的学生的九个因子分显著低于师生关系一般、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及精神病性五个因子均分明显低于师生关系差的学生。师生关系一般和差的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三个因子均分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中还表明,知心朋友多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知心朋友的学生,知心朋友的多少从某种角度上反映出其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朋友越多,越易形成开放型人格,越利于健康心态的养成。这不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的引导教育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31-35
[2] 曲力秋.香港青少年的心健康问题.青年研究,2003.2.44-47
[3] 赵靖平.低年级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76-81
[4] 陈雪枫,刘科荣,宇斌.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30-139
[5]季建林,夏镇夷等.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4(3):123-125
作者单位:629200 四川省射洪县教育和体育局团队体艺股1
629200 四川省射洪中学心理教研室2
关键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7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谋生。有条件的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学生留守在家或寄宿在学校就读。未成年人长期与父母的分离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也会在心理上留下许多问题。研究表明“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更多的焦虑及抑郁倾向、人际关系问题、性格缺陷、行为和学习问题”。[1]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而西部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状况更是如此,农村高中学生的父母所接受的文化较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加之经济所迫,还要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匮乏。甚至许多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是留守儿童。到高三阶段学习压力加大,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有研究表明“高三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和中学生常模”。[2]农村高中住宿生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之中,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欠缺,再加上没有能够提供心理辅导的场所和渠道,这就使许多住宿学生在感到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时而不知道也无处去解决。广大住宿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的成长,由此可见,妥善解决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二、影响农村高中住宿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缺乏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不仅为青少年提供物质条件,还担负着子女教育的责任。如果处于青年早期的高中生在自身身心成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上,家庭如果不能给予其解答和支持,就会在对自我的看法上、人际关系上出现一些偏差,不适应社会竞争。从心理方面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与其父母家人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一般是其父母一个月才回家一次,甚至一个学期学生才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相聚一次。而且一些学生从儿童时期就与父母分离,就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依恋[3]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一般来说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变化不大,会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此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到青少年阶段继续影响其与父母的正常依恋关系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发展。
2.高考压力。高考对农村学生命运的改变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高考是一条为数不多的改变农村学生命运之路,也可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也使得农村学生面对高考感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相对心理问题更多,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村对女生的教养更严格,而女生自身对人际就比较敏感、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更易产生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是由于女生的出路比男生更少,高考对女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学习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3.经济压力。从学生的经济现状来看,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关研究表明[4]:经济困难与心理健康呈负面相关。长期的贫穷和经济紧张会降低父母的效能感,使父母挫折沮丧感更强,易发生婚姻冲突,对子女的要求和变化不敏感。这些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有消极影响,更易使青少年变得焦虑、沮丧,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学业成就也较低。
4.学校的忽视。从学校教育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且西部落后地区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缺乏,也使得这类学生在面对各类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从教师的认知上看,部分教师对农村学生存有片面认识,觉得农村学生由于缺乏早期的教育、培养,没有城市学生思维反应快、知识面广,甚至缺乏礼貌,加之家长与老师联系非常少,所以对这类学生主动关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不太重视,也不愿与他们在学习和思想上多交流,这也必然导致农村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减少。
5.学生自身因素。从农村学生自身的认识方面看,许多农村住宿学生比较自卑、缺乏自信,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也缺乏与老师沟通的技巧,在老师面前显得焦虑、紧张、胆怯、害羞。这些也导致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充分。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住宿学生在主观支持上欠缺,对支持的利用度不够;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较多地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等较成熟的应对方式,这也会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总之,由于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和农村住宿学生自身的因素,都使农村住宿学生在高中阶段呈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三、对农村高中住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5]:社会支持总体及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之间存在中等的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是由若干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家庭和同伴、学校是对个体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微系统。特别是家庭环境质量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因此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农村住宿学生父母应提供更多的精神方面的社会支持。农村住宿高中生的家庭相对来说经济状况较差。有研究表明[6]: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经济条件较差会对其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也会使他们出现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社会各界能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贫困家庭的家长也能够对子女采取多鼓励和适度的约束策略教育方式,会对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青少年起积极作用,使得他们较少受社会经济地位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住宿学生的父母应该有完整的责任意识,要定期与子女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表达对子女的关爱,特别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2.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培养农村高中住宿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一项关于南通市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调查研究[7]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主要源于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核心成员依次为好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家人以及老师。由此可见,同伴、家庭、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同伴关系在其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班级建设,为学生发展良好的伴群关系创造条件;有关研究表明[8]:青少年的朋友关系对于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积极、富有信心和勇气,各种社会能力发展得也更好,也为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提供了基础。
3.加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班主任心理辅导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情绪、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破解青春期的烦恼、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及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笔者曾在担任高三班主任期间,把心理咨询技术特别是团体游戏辅导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当中,特别是充分利用班会课,对所带班级开展团体和个别辅导,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其应对技巧的指导,学会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避免幻想、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耐挫力和应对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信、宽容、坚韧的品质,使他们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了耐挫能力,并能够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进行心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共青团、学生会、心理社团等形式来进行。
4.设立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因为心理教育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形式是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普通课程中虽然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因素和成分,但是不系统不全面,也缺乏科学性。只有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才能利用各种教育和心理手段改进学生心理的缺陷,发扬其优势,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心理特征,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彦芳.寄宿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97-99.
[2]王小康,黄路阳,季宏,朱寿安.西部农村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8,(3).
[3]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34-136.
[4]袁浩.经济社会地位、年龄与心理健康:一项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1,31(1):159-194.
[5]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57-1369.
[6]占盛丽.从个人和学校视角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1,(12):10-13.
1产生难学的思维障碍的原因
1.1心理压力大
学习物理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然而在初中时期学生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他们更善于理解一些比较浅显明了的知识点,物理课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学生就会感觉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那些在小学期间学习很优秀上初中后成绩下滑的学生心理压力更大,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心情抑郁,最终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认为物理很难学.
1.2不当的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并不知道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学习物理,他们基本上都是延用小学时期学习数学的方法来学习物理,即上课听老师讲例题,下课模仿例题做课后习题.由于物理这门课程本身就和数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初中的课程模式也和小学时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是很不可取的,导致学习成绩迟迟提不上来,长时间下去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1.3性别歧视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认为女生的逻辑思维不如男生,不适合学理科,更不适合学物理.并且很多的物理教师对女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也不是很认可,时常会有意无意地向女生们传达女生物理成绩差等不好的思想.种种这样社会的歧视导致女生都认为物理很难学,对学习物理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有的女生甚至放弃了物理这门课程.
2消除物理“难学”的思维障碍的方法
2.1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对某个事物、某个活动或者某个人所产生的具有倾向性的、积极的情绪或态度,是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拥有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才会不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就很容易克服物理“难学”的思维障碍.
2.1.1积极引导,消除思维障碍,培养兴趣
由于小学时期并没有开设物理课,所以部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在心理上一时接受不了,物理教师首先要对这些学生做一些心理上的辅导,使其尽快适应物理课堂.并且在教学初期上课节奏不能太快,尽量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放慢上课的速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多鼓励成绩稍差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其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的女生,教师应注意与其情感上的交流.上课期间多对女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并没有性别歧视.
2.1.2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当的教学方法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化.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跟学生讲:“牛顿第一定律是指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听完之后,大多数的学生可能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是如果教师换种方式,先从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入手,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阐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论证得出并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这样设计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2.1.3注重实验教学,抽象内容形象化,引起兴趣
任何物理定律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形成的基础.因此,从本质上讲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上就是实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物理原理,还要培养学生依据原理做实验的能力.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科目多,任务繁重,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正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调节一下他们烦躁心情.如此一来,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升.再加上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只靠自己的想象学习很难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实验对学好物理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眼见证物理原理发生的过程,增强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从而记忆得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实验进行拓展.例如,组织学生改造教材上的实验,或者是对相似实验进行对比等,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的机会.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准备一个杯子和一个鸡蛋,并在杯中装适量的水,与此同时标记水在水杯中的高度,然后将准备好的鸡蛋放入杯中,再将此时水的高度做一个标记,最后根据水量差计算出鸡蛋的浮力.这样不仅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亲自感受到阿基米德原理发生的过程,还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阿基米德原理.
2.1.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保持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心理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的能力,从而使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保持学习的兴趣,进而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除了讲授物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复习知识点,如何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如何看懂课本中的图片、注解和实验案例等.同时,能够理解并牢记教材中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公式.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一下这一节课,了解一些有关功率的基本问题,如功率为什么用W表示,并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以及很难理解的地方,然后再上课时找同学来谈谈自己对功率的认识.这样长时间下来学生们就养成了一个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慢慢提升,心里压力就慢慢减轻了.
2.2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引导者.所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死守传统教育的观念,对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慢慢地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不会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2.3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