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4 16:28: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1)

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加快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进程。历史教学科研内容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上,兼顾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安排科学化、教学内容突出化、教学质量高效化都保证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内容的安排上重点突出了全球化史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整合教材内容,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解读课标,来安排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减少了板书时间,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内容,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 新课程背景下打造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教学方式。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所占的教学时间也最多。为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同时要参照江苏历史考纲要求),引领学生展开对高中历史的复习工作。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难点,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新内容”,是一轮复习的两个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复习体系,对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措施

篇(2)

1、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编写了大量的“学习与探究”教学内容,特意安插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地图,还设置了许多“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许多讨论题和思考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讨论,上网查阅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得出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探究式的问题或布置具有探究式的历史作业,让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得出结论和答案。

2、尝试学生提问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在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作出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即学生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我专门开设了学生提问问题课堂教学,以学生提问问题为主,根据学生提问问题的难度给予鼓励,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开展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为了了解德宏地方史,我让学生合作调查“滇西德宏的史,合作撰写历史小论文“我所了解的德宏抗战”。逐步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资源的学习方法。

4、教会学生应用比较法、归纳法学习历史。

        认识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认识历史知识的规律性,只有进行比较和归纳,才能找出历史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中外历史知识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加工成具有普遍性的结论,最后升华成理性的认识;总之,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必须适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并积极起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篇(3)

一、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困惑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

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我把近代史上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2).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

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 历史教学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要达到如此要求情境教学方法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方式之一。

一、何谓情境教学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辞海》对情境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就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中的情境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情境”就是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教学材料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真实、生动、具体、形象、适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客观环境。李吉林给的定义是: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引入凯洛夫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知识一导入新课一运用巩固一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角色地位上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上强调以教科书为本,精讲多练;教学方法上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记忆、背诵,实现“背多分”。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占据着重要地位。造成历史学习的误区、改变了本应快乐的教学生活、也影响着育人的质量。每每亲朋好友问及我所教的科目,在得知是历史后,便慨叹:“副科”、“你的记忆一定很好”,有的则告知:我对历史很感兴趣,随即跟你大谈,雍正帝有几个老婆。这些都曾经是学过历史的学生,而他们把历史学科的作用要么定位在高考时凑点分;要么定位在能看得懂历史连续剧。中学阶段曾花很大精力背诵过的历史知识早已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在本人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一直体验着历史教师的无奈、同情着学生学习历史的痛苦。主要还是老方法教新教材。

三、中学历史课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引进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内容设置体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课程设计中,体现多样化、开放式原则,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前提。

(一)从功利角度而言高考命题思路的转变。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实现还有相当的差距。“培养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现阶段还仅仅是个理想。面对如此情况为了改变原有重记忆、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作为风向标的高考试题随之发生了变化。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高考考核中有所作为,必须认真落实课改思想,吃透课标精神、更改课堂教学习惯。将情境教学引入历史教学课堂是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感知历史的主阵地。高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感知历史的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和知觉(听觉、感知觉、运动觉、思维等)的参与,提高感知的质量,达到“积累”“理解”的目标。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的决定作用。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历史学科是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存在加上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分析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等特点。

历史知识具间接性。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对这些研究的对象已经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接触,也不能借助任何技术和手段使其重演和再现,只能依据遗存的材料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的事物时,一般不是进行直接的原状性的展现,而更多的是借助教学材料和语言,来间接地表达历史的事物;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往的历史进程,也不能进行直接的接触和实验,只能借助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间接的认识。历史知识的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科、历史知识是庞杂的、复杂的、浩瀚的,给初学者留下的较为普遍的学科印象是:多、繁、难。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普遍的反映是:难背难记、难于理解。新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调整为“重大历史问题”。较之过去,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还要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把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生物、化学九门功课都要作为主要科目的高中生来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创始历史环境无论是从功利角度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还是从时代要求角度提升学生全面能力都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一教学方式值得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12月。

篇(5)

关键词:教学;教学形式;教法;生活

现如今的历史与生活的联系是愈来愈紧密了,历史并不单纯在学术研究、教学和考试中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更多是在生活中有所表现。比如大量与历史有关的影视剧、文学作品,甚至电子游戏都有历史的影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明白什么是真实的历史,什么是艺术作品。因此,中学历史就应该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将历史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以及创造和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能力的过程。

现今,中学历史又进入了新的改革和发展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火热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课程资源,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各个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大量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内容。

但是历史“叙述的是人类社会的前天和昨天,说明人类社会的今天,研究和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是过去生活的重现,包含着思维品质、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作为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历史学科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现生活化。中学历史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建构上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编排的形式,整合人类社会“三大生活”并使之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各领域的发展进程,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历史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

而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是开拓生活化的历史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还要在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使历史教学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面向真实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有生活的历史。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知识、建构生活知识、提炼生活经验,不断积淀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的经验,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这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的职责现在应该是越来越多激励,越来越少传递知识,应该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形式来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情景模拟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等。

情景模拟教学是以情景体验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分为四步模式:创设情景,使学生接受表象;亲历体验,使学生得到感染;感悟内化,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提升;激励践行,使学生从情能转到智能发展并付诸行动,如讲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模拟一幅历史画面,让学生演绎“危局”:“留”会造成什么后果?“走”会造成什么后果?走哪步棋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学生自主演绎后,教师再进一步“借题发挥”,我们做事能否感情用事,应以什么作为标准?引导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谈起。

问题探究式教学则是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同样地分为四步模式:问题生成,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主动探究,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成果交流,使学生学会互相合作,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反馈延伸,开拓学生的视野。问题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十月革命时,教师可以联系有人针对苏联解体这一事实断定十月革命不是一次正确的历史选择这一论断提出探究问题:“你认为十月革命是正确的历史选择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时最好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则活动在学生中间及周围,巡视和指导学生,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互相交流完成果时,教师可进一步延伸提出:“为什么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只走了短短的70多年就解体了,而中国至今仍发挥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篇(6)

【关键词】中学 历史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9-01

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方面进行素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找到学习的兴趣。从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来看,历史教学在不断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和规律,还要使历史教学“活”起来,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具体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现代化的教学改革方针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更多的突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中学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第一位,更好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精神世界,感同身受的去了解学生、坦诚的与学生积极沟通与交流,通过相互的理解,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如特别是面对学习基础较差的中学生,历史教师要有教无类,耐心的与此类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到他们的心理特点,然后再根据学生特点去不断完善自身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去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兴趣,中学历史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式的教学去启发学生探索历史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用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创情境、做游戏、设悬念等途径,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古代史中《商周》时期的历史经济时,历史教师不要枯燥的将商周历史经济照本宣科,这样不会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通过给学生展示“后母戊鼎”文物,让学生通过根据历史材料去现象一下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这种利用事物去引导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法过于单一、刻板,不仅不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单一化的粉笔字表现形式并不能完全展现出历史发生的史诗故事。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将大量的历史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观赏性。

如中国近代史《林则徐》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部电影,让同学通过声画结合的影片观赏中,全面的了解到当时在清末朝代的社会背景,真实全面的再现出林则徐“”整个发展过程,让中学生可以通过影片观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历史教学不能单纯的依靠课堂的知识传授,中学历史教师要将历史课开发化,让历史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历史、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努力,用分析、判断的眼光正确的评判历史,以此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中学历史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历史表演剧、故事会、知识竞赛、外出参观等历史课外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中学生在活动克重表达出自己对历史的主张和见解,这样会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把握更准确,这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收获大得多,感受深得多,效果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健全了学生的人格、提升了学生的品格、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美化,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中学历史教师在迎合教育改革的基层上,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课堂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开展与历史相关的历史剧表演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到历史知识,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白平;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2期

[2]郑立丽;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01期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状态之中。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后,对历史的学习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历史学科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世界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与世界发展之趋势。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做好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互相沟通,共同研讨,做好初、高中教师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