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7 01:58: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毕业学年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所谓职业生涯,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具有明确的阶段性,因此,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必须明确地规划好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所谓职业规划,简单地说,就是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它是指每一个人都有从现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和要求,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并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使自己满意的职业规划。[1]
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是108万,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校连续三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1999年达到164万,2000年增加到220万,2001年招生规模达到260多万。到2005年,招生数量已达到近500万。招生数量之庞大,同时也意味着众多毕业生要一齐“抢饭碗”。2006年两会期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的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有495万大学生毕业,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以此推算,加上新增加的495万,2007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2]就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曾经预测,2007年广东大学生就业除了本地高校近20万本专科、研究生毕业生、本省生源的异地大学毕业生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将突破27万,比2006年增加至少5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3]在这一客观环境下,大学生如果不懂得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就容易削弱在就业上的竞争力,造成无法就业或盲目就业。例如,我们常在大学里碰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尽管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却很少,甚至从不考虑就业问题,他们以为在大学里学习好就行了,就业是毕业时才考虑的问题。因此,他们到了毕业时就一片茫然,乱投简历,乱挤热门。他们开始一片雄心,自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非高工资、高职位就不干。后来,当发现眼前艰难险阻,就丧失就业信心,长期失业在家,或有病乱投医,只要有人招聘,零工资也行。如此盲目地就业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干某些工作,或并不喜欢从事某一行业。因此,在未来几年就业形势仍将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发挥个人所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2.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规避未来风险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是否失业,不知道就业后是否失去饭碗,不知道企业是否持续盈利,经济是否永远发展等等。总之,我们面临着未知的就业风险和人生危机。因此,制定职业规划十分必要,它就像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指路明灯。首先,职业规划为人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即有一个确实可行的规划,你的奋斗就会有目标,有方向,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并从点点滴滴打造自己,塑造自我,为你的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无疑赋予你学习的动力,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其次,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使得各个岗位的人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已成为职场公理,如果缺乏对自身的规划和培养,就很容易被新鲜血液和强者所取代,相反,只有明确好职业生涯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并编定相应的工作和培训计划,才能促使自己在职场上不断强化实力,顺利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最大限度地降低职场上的风险。因此,进行职业规划是未雨绸缪的重要手段之一。
3.国外重视职业规划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一直处在父母和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学习,然后考入理想大学,对人生的规划几无涉及,只是按照父母所规定的方向走,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人只是享受在与中学艰苦生活的极大反差之中,安逸而迷茫地过日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到了临毕业时才猛然惊醒,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感和危机感,而此时,面对大学以来漫无目的的生活,他们便开始后悔在学校没有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对走入社会只能感到一阵无奈的心寒;或者有一些人在进入大学时踌躇满志,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到就业时也只是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已开始,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职业规划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而在我国,职业规划才刚刚起步,相应的服务组织也极为匮乏。以高校为例,学校仍然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上还较为迟钝,也很少有高校把职业规划当作大学生的必修课来考虑,且缺乏相应的指导机构与服务设施,这必然也造成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可以看出,与国外的措施比起来,我国的在就业指导上还十分落后,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上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打造大学生职业竞争力
1.根据兴趣,确立志向
明确我想干什么?选择一份职业,兴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热情,不致于让自己后悔。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曾说过:一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适宜度有极大的关联性。对职业有较大热情的人,往往能够精神饱满的投入工作,创造最佳业绩,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职业失去兴趣的人,在岗位上必然作不出大的成绩。因此,确立志向是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它极大地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道路的顺畅与否。
2.明晰自己,准确定位
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主要包括性格、气质与能力三个方面。
性格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征,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较大。性格是复杂的,其类型也多种多样。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处世冷静,通常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态度和行动,这种类型的人比较适合做研究工作;情绪型的人通常易受情绪左右,常用情绪来评估一切;意志型的人有较强自制力,坚定、果敢、积极,行动目标明确,比如运动员。当然,也存在各种意志都有的混合型。因此,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不同的工作。此外,性格也会对职场上能力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对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人,能力将得到充分发挥,而懒散和缺乏责任感的人则相反。
气质是人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受环境影响小,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情绪性快而强,直率热情,这一类型适合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表情丰富、乐观亲切,适合演艺事业;黏液质沉着冷静,思维、顽强坚韧,适合从事需要耐力和细心的职业;抑郁质胆小、忸怩,易受挫,这类型的人就不适合搞公关。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也要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胜任某种工作的技能,通常包括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例如,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对一般的智商水平要求比较高,而一些职业如歌唱家就主要需要音乐这一特殊能力,对其他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差异,不同职业对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种职业,其不同层次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既要依据自己的能力类型来确定职业,也要量力而行,来确定相吻合的职业层次。
3.实事求是,确定职业目标
我将来要干什么?目标,是职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没有目标,即使满怀热情,也只能像一个无头苍蝇般乱撞。在确立志向和自我评价后,就需要确立职业目标了,即我适合干什么。而兴趣志向和性格、气质、能力等自我评估又反过来为确定职业目标提供了依据。职业目标的确定,还需要分步骤进行,即确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些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目标的确定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实事求是,否则就容易犯理想化的错误,竹篮打水一场空。
4.按部就班,采取行动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的各个阶段之后,接下来就要制定相应措施来实施计划了,没有针对性的行动,目标设计得再完美,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这种行动实际上也是达到人职匹配目标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其计划需要具备全程性,要考虑从入学到毕业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特性,培养可能从事职业的相关素质,从而加强就业竞争力,例如入学第一学年,应当广泛了解各种职业;第二学年,设法尝试某些职业;第三学年,根据自己的尝试,确定职业方向;第四学年,增加与职业方向相应的知识积累,培养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职业规划应当全员性,即所有人,包括学校的全体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学生努力打造自己,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5.不断反馈,及时调整
客观事物在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相应地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会陈旧而被淘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反馈,对原有计划定期进行评估,总结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修正与调整,尽力完善计划;二是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调整计划,这时原有的计划需要适应环境需求,灵活变动,否则就不能顺利进行或发挥最好,所以这时进行调整也是有必要的。反馈调整是对计划的补充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把计划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指导性和可行性。最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功近利。
短兵相接,勇者胜;职场竞争,有规划者赢。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早做规划,做好规划,保证未来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张毓雄,汤跃跃.关注大学生职业教育设计适宜的职业生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学年设计
项目教学法在21世纪初被引入到我国教育领域,主要是应用于职业教育,并对其做了一定的相关研究。例如,以Visual Basic程序语言为例进行的研究,探讨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项目教学法体系,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1]。还有,以企业Web应用服务的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采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针对动态网站设计的主干课程,以项目教学法的方法重新规划课程结构等等相关的探索和研究[2]。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并且与传统教学相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的思想研究在国内高校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中较少。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近些年来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使大学毕业生骤增;另一方面由于在普通高校中侧重培养科学型人才,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性能力欠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顺利的完成任务,从而用人单位不愿接受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面对目前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普通高校应该全方位地培养人才,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均衡发展,为其就业铺好道路。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将其引入普通高校的教育中,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一些缺陷。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高职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或设计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作品为目的的任务[3]。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图1所示,项目教学法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三个方面。在项目教学设计中首先是情景设置,然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划分小组、协作学习,最后进行评价。
图1项目教学法涉及的方面
基金项目:2009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09-2-010)。
作者简介:王晓霞(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唐雁(1965-),女,教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第一步确定项目任务;第二步制定计划;第三步实施计划;第四步检查评估;第五步归档或结果应用。
在评价方面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为标准的评价学生成绩的做法,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完成项目情况为依据。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组的自评和互评;另一方面是由教师对项目组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优缺点的评定,指出学生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法。总结各项目组的特点,使项目更加完善[4]。
由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和内容可以得出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为:
①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② 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技能结合起来;
③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项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④ 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能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
⑤ 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显示,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2.1原则
项目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教学法在高校教育中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时应体现五项原则:
①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② 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③ 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课堂与实践经验并重。
④ 培养方案中以科学知识为中心转变到知识与能力训练并行。
⑤ 任务驱动原则。
2.2项目教学法与学年设计相结合
学年设计是对大学生在一学年内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与升华。在学年设计期间,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有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年设计,通过学年设计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进入社会和就业铺设道路。
学年设计多被应用到高校大三的教学计划中,常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除了在计算机等偏重操作型的专业外,在艺术科目中也有所体现,例如2009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含设计)征稿活动。但是将学年设计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如何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
2.2.1项目教学法与学年设计相结合的可能性
普通高校的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普通高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偏重科学理论的学习;而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5]。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项目教学法可以直接与课程相结合。而在普通高校的教育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必须在一学期或学年内讲授完课程知识点,如果将课程与项目教学法直接相结合就会占用大量的上课时间,最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结合方式。
在我校,教务处规定学年设计在本科教育中通常占1学分,一学期教师有18个指导课时,平均每周有一课时来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因此项目教学法以与学年设计相结合,将项目作为一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就可以不必占用太多上课时间。教师布置项目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解决项目中的一些问题。
2.2.2项目教学法与学年设计结合的方式
学生的学年设计可以设计成学生运用该学年所学的课程内容制作成一个项目产品,从而对其加以评估。将项目教学法思想引入高校教育中,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学年设计中,根据高校中计算机专业不同学年所学课程的特点,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完成,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具体结合时可有两种方式。
(1) “作品法”。该方法是教师拿出一个完成的项目,让学生照着做。主要适用于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实践操作的经验不足,因此适用于该方法。
(2) 项目“招标”法。该方法适用于大三等高年级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该方法的步骤如图2所示。
图2项目招标法的步骤
具体步骤:
(1) 由该学年学生的任课教师选取和制定项目,这是项目教学的关键。项目制定之后院系针对项目进行招标。在选取项目时应考虑几方面的因素:①根据本学年学习的内容,设计的项目应包含并贯穿整个教学内容;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选取项目时要难度适中,不宜过难或过于简单,应该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克服困难完成项目。
(2)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小组接到项目之后共同交流协作,进行项目的设计和规划,遇到困惑时可以咨询教师的建议,将总体设计制作成标书,进行竞标。
(3) 评审团对学生小组的标书进行审核,选出中标小组。中标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是一学年)共同探讨交流,按照标书的计划实施完成项目。
(4) 到学年末,由院系举办项目验收活动,中标小组向评审团(教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作品,同时向评审团讲解自己项目作品的设计思路、素材收集情况、项目的创新之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通过学生展示与讲解,最终由评审团进行评估(从项目的创新性、实际可操作性、实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专业评估,同时结合学生对项目的投票推选,对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估,并给出成绩)。
(5) 教师带领该专业的学生进行项目的总结,对“中标者”的项目进行分析,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倡导大家学习优点,改进不足之处。院系将项目作品归档保存,如果作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向实践中推广。同时对其优秀的作品给予中标小组奖励,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做出更多高质量、实用性强的项目产品。
3项目教学法与学年设计相结合实例
我校(西南大学)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采用与学年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中选取自动化专业大三(2)班级为实验班,试行该教学方法。同时选取大三(1)班为对比班,该班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授。选取学生正在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学年设计(以项目的形式呈现)。
3.1项目的名称:职工工作量统计系统设计
项目的课程来源: C语言程序设计;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的方式选取这个项目。
项目的主要内容(要求):编写一个程序,该程序实现输入职工工号和完成的产品数量,程序允许同一职工有多次输入,由程序对其完成的产品数量实现累计。程序按完成数量对他们排序,并确定他们的名次。按完成的产品的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输出名次,同一名次的职工人数及他们的工号(工号由小到大顺序输出)。要求程序有序链表存储数据信息。
项目的制作时间:一学年。
3.2招标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招标采用公开方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选取中标者。
3.3投标资格
计算机自动化专业大三(2)班的学生,以小组(3~5人)的形式公开竞标。
3.4招标计划
自招标公开发出至月末,期间为中标小组制作“标书”(程序设计的组成图和流程图等)的期限,至学期末对设计的产品进行评估。
3.5项目的评估标准
(1) 教师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看其完成的程度。
(2) 系统最终必须经过上机调试,要有程序运行的结果,根据运行结果进行评定。
(3) 系统界面友好,易于操作。
(4) 向评审团展示系统时讲解大方得体、思路清晰。
3.6归档或应用
将中标小组做的系统保存,根据制作的情况可以考虑应用到实践中或被教学管理系统借鉴。我们通过在计算机自动化专业大三(2)班学生的学年设计中加入有关C语言的项目式学习实践部分,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发现:与未参加学年设计项目的大三(1)班的学生相比,经过制作标书以及项目实践的学生,对C
语言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把握,同时培养了他们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兴趣。
4结语
随着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高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工程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要求较高,而项目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项目的制作激励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本文所提出的项目教学法与学年设计结合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如何将学习的理论付诸实践即指导和服务实践。因此该教学模式既保证了普通高校教育对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的要求,又兼顾了社会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设计创新等方面的要求,为其以后顺利完成工作中的任务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学卿. 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09(2):98-99.
[2] 冯小辉,汪临伟.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动态网站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7.
[3] 韦大宇. 浅谈高职“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教学法[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7):219-221.
[4] 谭方勇,于复生,沈萍萍,等. 项目教学法在网络操作系统管理课程链中的应用[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82-85.
[5] 南海.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J]. 职教论坛,2005(34):4-7.
Project Approach Applying to the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Combined with School Year Design
WANG Xiao-xia, TANG Yan, ZHOU Zhu-rong, HUANG Zhi-xing, YANG Mi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715,China)
【关键词】小学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就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124―04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这一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校大学生人数亦随之迅速增加,原本不是很突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面对这一情况,高校教育课程设置成为备受争论的焦点话题,大家普遍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是有关联的[1]。于是专家学者纷纷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需要一个引导力――改善大学生专业课程设置。
一现状背景
截至8月底的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普通高校已就业毕业生超过20万人,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2.51%,比2007年上升0.89个百分点。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23.42万人[2],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参照下表:
从上表可知,自2004年至2007年,不管是所有院校还是地方所属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呈递减趋势,由此可知近几年来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究竟原因何在呢?
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访谈众多已毕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就业求职时面对的最大障碍是在校期间缺乏相应的实践训练,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将极大地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早在1994年,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中就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种为促进学习,而对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且教育技术学专业致力于培养的是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与开发、环境建设等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长周济在一次报告中也提到“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然而,现在许多学院在设置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时并未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对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并且对其依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3月28日做出明确规定,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我们秉持实践项目教学应成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之一,贯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机进行学科内容教学的原则,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行合一”人才策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设小学期实践教学课程来达到提高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以期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二 小学期的特征
小学期在国际上又称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一般指在不影响春秋学期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一个短期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多学习知识,开拓视野,进一步加强专业学术交流的国际化[4]。在小学期里,一般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以实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精神风貌和素质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养成优良的职业风范。
小学期制在国外大学普遍常见,许多学校提供各种暑期课程,为一些想提前修完课程的学生提供方便。小学期上课时间各校长短不一,没有明确规定[5]。1920年夏,陶行知在南京高师举办第一次summer school,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办summer school之始。北京大学于2002年9月开始实行小学期制,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在“小学期”里开设一些课程或学术讲座,旨在加大社会实践课的比重[6]。今年中国人民大学也以“英文授课,本硕博同堂”的形式开始实行小学期,很多在校本科生都能够与博士生同堂上课交流,目的是提高人大教学的国际性[7],此活动吸引了众多眼球。另外,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也有小学期制度,主要以实践为主。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实践教学,高校开办小学期课程都是从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我国高校一般是将小学期安排在暑假,为期四周,但是因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安排不一,比如海南大学就将小学期设置在冬季为时三周。
文中所指的小学期实践课程主要是沿用目前工科学生的暑假实践课程的形式,增设一个小学期来训练与提升学生所学的教育技术专业技能。教育技术专业的小学期实践课程安排主要采用学生主导课堂,老师担当“引导”和“教练”的角色,实用、现实的任务交给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贯穿整个小学期实践课程。整个过程教学任务高度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三 教育技术专业小学期实践课程设置
从这两年一些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另外,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选择进入IT或影视传媒公司,从事教育软件及设备研发、数字音视频资料制作等工作[8]。所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必须有帮助学生发展专业实践技能,养成相关领域的职业素养的实践体系,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企业培训、多媒体创作、电视教学片创作、教育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等五个方面,它们与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力体系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结合当今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教育技术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和教育软件工程方向,为在校教育技术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提供小学期实践课程。小学期课程安排的依据主要围绕前两年重视专业基础教育,后两年针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着重培养大学生教育技术某个方向的专业能力这个中心开展并侧重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在大学三年级这个学年间开办小学期旨在通过实践训练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且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铺设好道路。
1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方向
信息技术教学法和教学设计的专业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内容讲解,但是纯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学习并不能起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小学期里安排的教法研讨活动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的补充,同时也对教学设计课程的实践运用。这会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且可以帮助学生把小学期实践过程的成功体验运用到实习课堂。
采用网络模拟的方式对企业培训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实践训练。这类似于因特网上玩一种叫做“MUD”的联网游戏。这种游戏没有图像,用文字来创造一个自己的人物,然后同样用文字来控制、调度这个任务的活动。专业老师担任“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小组成员进行企业文化分析,模拟分析“企业”知识文化建设并配合“人力资源主管”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等系列课程。
四 有效实施方法
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在校三年级学生,学院将开设持续的三周教育技术学科小学期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属于专业高级课程。每个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至少要选一门实践课程,所得学分纳入总的实践课程学分中。
1 时间安排
教育技术专业的小学期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从本科整体专业课程安排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基本修完教育技术基础课程,对专业有了大概、基本的了解。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可以基本确定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接下来可以理性地选择具体某门实践课程来深入拓展学习专业技能。从学校课程安排的角度来看,小学期课程的设置既不能额外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应接不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又不能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工作安排。我们把小学期实践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增加一个为时三周的小学期实践课程,具体安排是在大学三年级上半学年安排两周,下半学年开学的第一周作为小学期最后一周的考核周。小学期跨度为两个学期,学生可以在大三上学期的后阶段开始实践课程训练,这时候学校有些课程已经结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学习,紧接着还有一个暑期的时间可以深入实践。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的第一周进行考核,学生学习负担较轻可以全心进行实践考核,也不会额外加重教师负担。
2 保障有效实施的措施
(1) 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辅导员监督制,共同监督落实小学期实践课程实施情况
小学期实践课程是以学生为主导、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期间辅导员进行监督管理的方式进行的。指导老师需全程给予学生指导和及时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培养学生注重解决困难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职业素质。辅导员在该过程中起监督和管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动手能力的作用。
(2) 进行形成性评价50%与总结性评价50%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实践课程的评价素来是难以明确直观地给出分数,在此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过程也看重结果。在实践课程进行过程中,指导老师和辅导员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每个课程由指导老师指定一个定量的评价表对其作品进行打分,总分为两个成绩按权重计算所得。
(3) 课程与竞赛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课程学习考核包含设计好的作品,我们可以把这些现成的作品拿去参加教育技术项目竞赛。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来刺激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践课程学习。
3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实施效果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成立于1985年,并于1986年起开始招生。目前已形成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层次,共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师范)、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游戏)两个方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从成立至今一直是国内同行中的引领者,从开始实施教育技术实践课程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分为微型项目和实践项目两个部分,微型项目实践共6个项目,分在1-6学期进行,具体由任课老师带队,在每学期第3-4周布置任务,按组分工完成作品、在15-16周完成作品汇报,由系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成员由本学期相关任课老师及系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成员组成;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板块由多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组成,集中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该板块的课程是动态生成性课程已经纳入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课程学习亦计入学分,四年共11个学分。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随着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而变化,有较大弹性,能够及时反映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从南京师范大学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工作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技术实践课程不仅给他们的面试带来莫大的帮助,而且让其工作受益匪浅。小学期实践课程是在原有的实践课程上进行的调整,是对学生的需求和实施过程的问题进行补充。
五 结束语
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凸显,今后恐怕亦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有效解决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在此,我们从本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小学期的特点,提出在大学三年级穿插小学期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育技术专业知识以便为其就业做好准备。该论文试图从增加实践教学的措施这一角度来解决就业问题,以期抛砖引玉,能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探讨并研究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 石小磊,刘璞.就业难折射专业设置缺陷 [EB/O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浙江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基本持平 [EB/OL].
[3]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教育类本科专业近四年就业率一览[EB/OL].
[4] 周伟,唐安国. 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以上海大学的调查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6).
[5] 何启东. 国外学期制度漫谈[J].高校观察,2006,(03).
[6] 暑假成小学期――中国高校兴起三学期制[N]. 北京晨报,2002-11-09.
[7] 雷嘉.人民大学今年试行“小学期”[N].北京青年报,2009-02-27.
[8]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研究[EB/OL].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ummer School Practical Curriculum i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Employment
TANG Xiao-yan WANG Ju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Nanjing,210097,China)
汉阳大学的校训是“爱之实践”,爱,主要听说汉阳大学也是一个教会学校,而且说到爱心,本人确实也在周围韩国人坚韧的性格但温顺的品行中有所体会,“实践”的校训重心,在建筑学院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重视对社会发展环境地了解,学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及表现能力地锻炼和培养。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顺应它的实践为主要目的而实现的不断地循序更新。这不光表现在它整个教学体系的组成上,也体现在它的教育方式方法,老师讲义的主题设计上。汉阳大学具有较悠久的校史,1939年建校,1948年从韩国最早的4年制建筑工学专业发展以来,成为韩国产业化专业院校中很有前途的建筑教育名校。建校以来培养了1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为韩国的建筑设计,施工,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几乎占韩国建筑界活动者的40%。
二.建筑学院教育构成体系的主要特征
教育体制主要受(日本,欧洲)影响建筑学教育体制实际是亚洲传统教育方式与西方新学院派教育特色的架接与活化。即以日本教学方式为主要参考对象大量引入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日本的大学是较早接受西方先进自由文化的亚洲的大学。在接受先进文明的过程中,又经过了本土性地过渡和吸收,所以具有既有先进性又符合亚洲文化特性的双重优势,中国也是较早吸收西方教学思路的东亚国家,并且也已经实行建筑学认证的考核体制多年,所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朴龙焕院长和毕业于中国清华大学的韩东洙系主任应该是把持亚洲传统教育体制的领军人员而分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等西方名牌院校的教授队伍则是吸收及传播西方先进教学方式的重要成员,更好地促进西方:讲课-讨论-siminar-lab.的教学方式的实现。
教育师资构成:
汉阳大学建筑学教授的任用制度比较严格。任用形式包括专任教授,签约教授,外聘教授,责任教授,定期讲师等五种任用形式的教授。对专任教授的要求是:要有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或有国内建筑师资格及硕士以上学位。为了保证建筑学院能动的建筑学教育,还会定期选择业务活动中较为活跃的建筑师作为签约教授,认用期为2年。为确保各专业领域的完整,学校会尽量保证教师毕业学校的多样化,工作经历的差别化,还会尽可能地任用外国教授,现在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共有专职教授19名,(其中建筑学部11名,包括2名签约教授)建筑学部外还有2名外聘教授。责任教授5名,定期讲师33名,共有59名教授组成。
三.学部和大学院的教学方式的特征构成分析
1.本科生教育: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对于本科学生的选拔标准
2005年开始,学部开始分为建筑学和工学两个部分。在学生的招收方面,包括定期招生和随时扩招两种。对于那些不定期进行扩招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建筑学教育的适应能力和建筑设计才能的考核。但是不论是定期的还是扩招的学生,都要求高考成绩是一等以上。对于建筑学很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其他学校的学生,在学校所规定的日程范围内可以通过转系河插班的方式。这种转系的学生要有最少2学期以上的大学学习经历。如果通过考试的话,即可插入三年级。这种插班制度,主要是从3年级开始插入。
1)培育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主要技能,要求,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专业接受适应能力来进行的选择性,对象性的实施方案。
2)教育情况
在教育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他们遵循的宗旨,甚至教师的讲义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不光是小范围地扩展添加,而且还会有主题地循环改革,设计课的设计主题,很多情况是每年更新,除了各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旨相同外,训练形式,设计的开展手法、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学院除了在教授制度上大量聘用对外国教学方式较为了解的西方大学教授,还很注重与西方各个教学研究体系的直接交流和合作。汉阳大学与莫斯科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防灾研究所,东京大学地震工学研究所,日本国土建设性建筑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威尼斯IUAV大学建筑设计学院,加泰隆尼亚理工大学,特里布哈努曼-多卡宫工学大学等国外研究学院组织有交流。从02年开始与法国La villette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中国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院,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中国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有学术交流和交换学生等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不但重视与国际前沿的标准接轨,而且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像本科二年级的韩国建筑史课的彩画实习,除了几个历史文化学专业学校外,只有汉阳大学建筑学院才有的历史文化体验实习课。不但加深了同学对本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地实践机会。
汉阳大学建筑学本科修课表
实用英语会话1
设计信息的理解
数学和几何学
新生研讨会
3 3
3
1
专业英语
物理学的概念
语言与文字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3
3
32
基础表现1
3
基础表现 2
3
艺术/设计1
3
艺术/设计2
3
建筑CAD
3
电脑制图
3
39(21+18)
韩国建筑史
3
西洋建筑史
3
现代建筑史
3
都市史
3
建筑设计论
3
建筑论
3
建筑规划
3
区域规划
3
基础设计1
3
基础设计 2
3
建筑设计1
6
建筑设计2
6
建筑设计3
6
建筑设计4
6
建筑设计5
6
建筑设计6
6
建筑设计7
6
建筑设计8
6
3
建筑构造系统
3
建筑构法
3
建筑构造力学
3
建筑构造规划
3
24(12+6+6)
建筑环境工学
3
建筑设备概论
3
24(12+6+6)
3
建筑材料
3
建筑施工规划
3
24(12+6+6)
3
建筑计划
3
建筑业务实践
3
建筑研究1
3
建筑研究2
3
住居论
空间形态论
数字设计系统
3
3
3
室内设计
造景学
建筑细部美学
3
3
3
东洋建筑史
近代建筑作品分析
现代都市论
3
3
3
建筑防灾论
环境和生态建筑
建筑经营
3
3
3
汉阳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低年级的基础设计是通过空间设计进行设计体验实践。以成组作业的形式训练大家的协作能力。而到了更高年级则以大的教学训练方向为基础,每年紧随社会主流方向而采用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插入点和核心元素来自由发挥。
从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并重。除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外,而对理论标准要求同样不逊于实践,从二年级开始,理论课的课堂作业,老师就开始不同程度地要求学生作一些相关建筑物,展示会的观览心得,读书心得,分析当前设计领域的较受瞩目的设计师作品,并开展一些分析讨论会。不但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理解建筑的能力,对其理论分析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同时借助首尔处于韩国首都的地利之便,老师会根据学生的需要,请社会上当前较为活跃,较为有成就的设计师到课堂上作发言,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下面以汉阳大学本科生2007-2008年的学生作品为例来具体介绍说明各个学年建筑学的教育特色。
第一学年
基于第一学年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设计课,这学期主要强调分析尽量多的创造性设计,从上半学期开始,学生将被要求递交一些报告来证明他们对所给题目的分析能力。范围则从实体元素到社会现象。下半学期课程包括的设计不属于必修,定义为建筑与材料的关系,这学期的设计重心是手工作业,学生要通过成组作业的方式实现。
第二学年
这个学期给学生更深入地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更明确学科包括的三个部分,建筑维度重心地发展。这学期主要让学生调查,研究,阅读,欣赏,理解修建个性空间的不同方式。
这个学期的重心是让学生意识空间设定的过程是有动机并被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在了解这些过程的同时,训练学生绘图,做模型和修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并熟悉2维画面和3维空间模型之间媒介的相互贯通性。
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建筑,文化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构构成。地块和工程的结构不只是解决空间功能问题,还有一个统合的概念。这学期是以探索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理念 。
第四学年
城市不止是一个无价 的结构体的物理集核,在这个学期,会重点强调城市是一个通过社会现象清晰体现空间组织体系如何改变空间形态的历史性地域。建筑既可视为城市矛盾调解员同时又是增加一定矛盾的角色。学生需要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私人领域与公有土地的缩张构成机制。
第五学年
这是一个根据各自的设计理念独立完成作业的学年。学生能够通过作业更好地训练和应用前几个学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这个学期作业的建筑价值体系将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作为最后第五学期的最终成绩。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主题和地块,这不仅是代表学生的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而获得最终构想的过程。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如何用建筑来实现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能力始终被给予极大的重视。学生在前半学期为设计构想形成期间,这期间学校管理更加严格,老师几乎一周一次地跟踪指导。指导老师将提供改评,帮助学生运用自己逻辑来解决一些程序,地形规划,基本设计和绘制、制造作品中的问题。完成的作品则将参加毕业展览。
本科教学较为注重深入细致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像第五学年为研究论文准备学期,设置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两种可选择毕业方式,体现出学校对即将步入设计岗位的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视。经过三个设计学期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及设计组,这是一个独立学习的学期。学生选择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和地块,与低年级设计相比,毕业设计需要一开始就投入更多的精力并需要通过一些自己制作的设计图和简单模型反映他们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理念。结构,机械特点的理解。最后的作品将作为毕业展览展出。而且为即将升入研究生搞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培养研究能力机会。这应该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研究生院教育比重日渐增大的趋势,学生通过这些细分专业,研究主题的学习,可以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院的学习方式,提高研究能力。
升学情况
由于韩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入学制度不一样,有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两个入学学期,而且在韩国学生入学和休学制度比较灵活,再加上韩国男生的义务参军制度,所以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多时候2000年入学的到08年还没有毕业,所以一般的毕业生数跟入学的人数不完全相符合。以汉阳大学建筑学院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见下表)
07-08.2毕业生情况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升研究生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30
13
5
3
9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43%
17%
10%
30%
共有毕业生30人,其中有13名学生求职了,这其中5名就职于空间设计事务所,2名就职于三星物业,1名就职于黄土真建筑设计事务所(是韩国比较有名的建筑师,近年以作韩国传统家屋方案出名),还有少数就职于其他一些韩国较大的设计事务所。另有5名升入研究生,其中三名直接升入汉阳大学,一名首尔大学,一名韩国综合艺术学校。其余9名出国留学或参军。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设计教育的指导内容全面而实用,训练了学生较强得动手能力.所以社会相应机构对汉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也给予了较合适的反馈
2.研究生院教育:
1)培育重心:理论能力的深入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阶段必修的理论课并不多,只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一。但从四学年开始又出现了较多的理论课。占所有选修课的二分之一,共包括12门专业课,而到了研究生阶段,除了建筑设计专业有四门设计实习课以外,其他皆为理论课。
2)教育情况
学生的培养方式
汉阳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与中国的课程教授方式稍微不同,借鉴西方教育方式又延传东方国家教育理念,进入研究生院以后,实行学分积累制,硕士期间一般是36个学分,并且还要完成硕士论文,而博士则需要在36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24个学分,达到60个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即可毕业。 从课程设置和学分数量上与中国的很多大学不同。而且在课程上除建筑设计专业部分硕士的建筑设计课和很少的几门只为博士开设的课外。大部分的理论课是硕士和博士同时选的,这一点也与中国许多院校硕博士课程较明确分化的情况不一样。并且还可以跨专业学分交换和跨学校学分交换,就像首尔市就有10所院校是互相承认学分,实现学分交换的。
研究生授课的方式也更加重理论深度,并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授方法上也更西化一些,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灵感的培养,即自己延伸和解读方案的能力,设计不单单是简单的学院派似的根据固定地形,固定设计标准指标套用而作设计,而是在随机选定的地形中,学生自己构想比较合适的功能构成,体块形态。像在建筑声学的课上,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建筑声学的理论及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声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老师还设计了多种类型的设计作业。首先是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把画作分析成自己认为的声音,并采集声音文件,制作成一个声音作品。然后将声音作品,还原成一个图像作品,最后实现到建筑物设计中。(见图)
设计课中,学生基本上也是用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来完成一个方案,几乎每个星期老师都会给学生分析方案,而学生每一次都要做出一个或电脑或手工制作的体块模型作为自己新想法的表现。而且每次期中或期末评图,学生都要为自己的设计作很认真地表现和讲解分析,并有 多个教授进行综合审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状况以07.9-08.2的毕业生情况为例来看,见下表
专业
总毕业生人数
求职人数
未求职人数
其他
建筑设计专业
13
10
3
各部分占总人数比例
77%
13%
由于只有13名毕业生,而且都是设计专业的,所以大部分去了:设计希望,三友设计,建元设计,建筑师事务所OCA,BMP设计等韩国较为有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其他的大部分为准备就业状态。
四.总结
汉阳大学是基根于亚洲又积极吸收模仿欧美等著名大学的先进教育体系,再根据自身因素,合理的吸收,运用和发展。采用多种教师聘任制度,定期与扩招相结合的招生制度等以适应社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的较为先进合理的制度体系。从本科教育开始汉阳大学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两手紧顾的原则指导其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上,也根据社会上多角色的需要状况,通过调节师资,安排学生实践机会,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教育。
一、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概括及特色
1.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基本概况
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在形式上各自有不同的做法,大致概括如表1。
2.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基本特点
根据表中列举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中小学职前培训虽然有所区别,但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中小学教师的硕士化相当普遍。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入职前的教育年限看,几乎都要达到硕士学历,以德国为最。在美国,1986年霍姆斯小组的《明日的教师》报告中指出:教师教育年限应由四年延长到五年,前四年主修文 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第五年集中进行教育专业训练,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并把这种硕士学位作为教师从教的必要条件。[1]2005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在教师培养中增加专职研究生院”的想法,指出“在充实、加强本科阶段教师培养的同时,有必要在制度上重新探讨研究生阶段的教师培养和再教育问题”。[2]目前,英国的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大学毕业后的教师证书培训”。它是专门为已经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开设的。现在英国的非教育学士学位获得者,要想去中小学任教,必须学完这类课程并取得“研究生教育证书”。教师学位硕士化,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部分师范大学探索的“4+X”模式和“3+3”模式,都是适应这一趋势发展要求的体现。
第二,培训中非常重视实习环节。重视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是美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一般地,美国师资培训中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于教学实践上。美国各州都重视教育实习活动,通常在教育课程结束的最后阶段,具体时间因周而异。教学实践活动平均为11学分,占总学分的11%。如美国全国优秀教师委员会和霍姆斯小组都建议为新教师进行1学年(约15周)的实习训练。实习期间,实习教师和正式教师一样,每月在校工作8天,每天8个小时,完全参与学校生活;并至少两周全面负责所在班级全部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工作。同时规定实习教师每周回母校一次,用2~3小时的时间,组织实习讨论会,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本周实习,讨论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将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一次性教育实习分散到大学四年之中进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爱知教育大学”1999年制订的新“教学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四年实习制度”,四年内的实习任务是:第一年为“体验实习”,参加中小学的各种“学校仪式和课外活动”;第二年为“基础实习”,参加实际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听课为主;第三年为“教育实习”,独立在讲坛上教学、指导学生;第四年为“研究实习”,在实习学校的帮助下,自己拟定研究题目并进行实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4]而英国政府规定“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和“教育学士课程”的师范生在教师伙伴学校的教育教学时间分别达到24周和32周。
3.非常重视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给学生安排那么多的实习时间,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就是因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制度,尤其是英国。1992年5月,英国政府颁布了《教师职前培养》改革文件,计划以学校为基地,通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来培训教师,形成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实习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的模式。强调师范教育机构必须建立服务基础教师培训的中小学基地学校,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以促进教师教育切合中小学实际。为了完成这次改革,英国政府在1992―1993年度拨出专款600万英镑。目前,英国共有74所高等教育机构与几千所学校建立了伙伴关系,每年通过这种途径培训的教师达27000名。[5]
1986年,美国霍姆斯小组出版了《明日的教师》,提出了改革职前培养课程以及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密切合作的建议,旨在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加强中小学与教师培养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培养教师。具体做法:拥有学士学位、志愿当教师者,通过审查和能力测验后被接收入学,在中小学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与实习。[6]
二、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特色对我国的启示
1.改革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为了提高教师学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比较代表性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和上海师范大学的“3+3”模式。
“4+2”模式。即学生在本科4年学习期间,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本专业的训练,本科结束后,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经过严格的筛选,进入教育学院攻读教育硕士学位。“3+3”模式的具体思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接受各专业教育;在第三学年,根据既定标准对全校各学院本科各专业中志愿从事教师工作的优秀学生进行筛选,从中择优选拔学生进入“3+3”培养模式;第四学年,设置3个月的入门导向,然后到各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实践”;第五学年,回到教育学院正式攻读“教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第六学年,通过论文答辩并完成规定学分的学业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学位”。“3+3”模式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部门,期望和激励毕业生到中小学执鞭任教。其他师范院校也应该进一步探索提升教师学历的教师教育模式,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入职教师学历水平。
2.延长师范生实习时间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以保证师范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真正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在现有的实习规划下,各师范院校也应该在遵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本、专科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育实习中有限的时间资源,提高实习效果。例如,努力实行多层次实习,包括参观、见习、实习等;积极采取多渠道实习,包括计划内的实习和计划外参加中小学的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等。
3.大力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
国家要从政策上推动中小学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并给予一定的补助,这样才能调动中小学接纳师范院校学生的积极性。高等师范院校自己也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安排学生参观、见习、实习等。学生在中小学实习期间要多向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掌握教学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打下基础。学生实习,应采用双导师制,在大学里有理论指导老师,中小学也应该有实践指导老师。同时实习期内每周都要回校,展开讨论,集中解决大家常碰见的问题,并写好实结和心得。另外,中小学教师在与师范生的交流中,也能够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科研能力。
[1]郭玉霞,高政英.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教育[M].台北:台湾书店,1987:84.
[2]杨艳玲.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3]杨光富,周涛.美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最新动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4]王建平.日本教师教育发展动向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5]黄正平.英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103-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行动导向法在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帆静(1982―),女,福建莆田人,硕士,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电子商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一、行动导向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和深入体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创新的关键能力。
(一)项目驱动
这是行动导向法中的一种代表性的教学方式。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流程而进行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特别适合于应用实践类型的课程教学。
(二)案例分析
向学生提供一段企业背景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在问题中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案例内容,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或合理评价,或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等。案例分析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考查高层次的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某个具体案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得到考查,而且也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不需要课前作任何繁琐的准备。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主要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而教师作用则是清楚传达课程的学习目标,针对扮演的情景安排好角色位置,并且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等。角色扮演法适合的课程范围及对象较宽广,同时也比较简单省事。
(四)情景模拟
这是一种行为测试手段。在这类测试中学生往往是针对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实地”测试。教师为学生小组提供代表性的模拟情景,让他们完成职业岗位分配的典型任务,然后对其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
二、电子商务创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校创业教育普遍滞后,创业教育模式急需更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观念的总体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很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在政府部门和院校的相关鼓励政策支持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激发,依靠自身的新颖想法解决了社会的实际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有所创新,但大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的层次。
其次,大学生创业素质需要提高,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轨。作为开展校园电子商务创业来说,从事该项创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5年内存活率仅为30%,比社会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1]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把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作为首要的教育目标。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其创业能力水平高低对激发社会创业热情,带动万众创新,增添社会活力至关重要。
再次,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低,政府扶持政策难以落地。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仅为2.3%,这种比例说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相当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1]政府部门主要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排行公布,但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没有实行相应力度的指导监督。政府、金融、税收等相关部门和机构推出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限制条件过多,申办程序繁琐,优惠门槛偏高。
最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有待提高。在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课程时,首先要对相关教材进行改革,建立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课程资料库。然后,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如果只是把创业教育当做一门专业课程来讲授的,就不能突出该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点,应当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相关创业经验的过程。教授该类创业课程的教师通常要有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丰富的创业经验。
三、行动导向法在电子商务创业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学习领域:电子商务创业管理;学习情境:个人网店或企业商城的建立与运营;
目标群体: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授课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子计算机教室、C2C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B2B电子商务平台(如EC Shop)。
教学目标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依照要求完成个人网店或企业商城的建立和运营,自行选择软件应用工具设计和制作网店或商城网页。专业能力方面正确使用电脑和设计软件设计个人网店或企业商城,能设计制作个人网店或企业商城首页,熟悉运营流程和日常管理,应用相关营销工具和方法进行产品推广。
教学过程:
1.教师下达项目书,各小组确定项目。每班4~8人自由组合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主题,可以建立一个个人网店或企业商城,制作过程要求体现分工协作精神。
2.全体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制订创业计划书。各个小组按要求进行市场分析,确定创业目的及功能、规划网店内容、策划网站结构,网页设计的技术方案选择,制定运营计划和网络营销策略。
3.创业计划审核。小组成员讨论创业项目计划,并提交教师审核,共同找出所设计方案的缺陷,并加以及时修正。
4.项目模块实施。应用软件工具进行个人网店或企业商城的网站制作。
5.检查评估。测评可以分为小组自评(20%)、小组互评(40%)和教师评分(40%)。
四、建议与对策
第一,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当与市场接轨,创建职业导向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选择校园电子商务作为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以及创业精神等几个方面相关电子商务创业知识。可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班或创业协会等形式,促进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开设一个电子商务公司的流程,如何运营电子商务业务,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融资等各方面的内容。
第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学习计算机网络、网站建设等技术课程,还学习管理营销、国际贸易以及物流服务相关知识。大学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往往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不够精通。存在这个疑惑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尽管相关课程有相应的实训环节,但基本上是通过电子商务实验室或企业沙盘化实验室的软件操作。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发展迅速,模拟软件显然不能够满足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块的出现,与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实际过程有较大的差别。可以通过创立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的模式,或者与企业对接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方法开展校园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关键词】学分制 选课课程 就业能力 职业发展 温州高校
【课题来源】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10351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8-02
1.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课程(结构)体系
1.1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温州大学是目前温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其在学分制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向导,培养“重实践、强能力、敢担当、能创业、会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八项原则:
(一)树立大教学观,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二)树立大实践观,强化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一体化
(三)尊重学生学习自,实施全面选课制度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
(五)以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为重点,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六)强化课程标准对专业标准的支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七)整合课程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八)对接开放教育,推进课程及教学的国际化
1.2课程(结构)体系
图1 课程结构体系图
课程体系由课内课程体系和课外教育项目两大系列构成。其中课内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基础课、通识课、实践课四类;课外教育项目包括军事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体能测试、心理教育等七个模块,教师教育类专业还包括教师职业技能这一模块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
2.学分制下选课制度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2.1选课制度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选课制作为学分的核心和基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由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革“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能力培养要求为依据合理的设置课程,进一步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课外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文、理科专业间的渗透,打通不同学院、专业课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2学生选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没有跟着过渡,导致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充分,再加上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认识不足,学生在选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课时盲目跟风:盲目跟风是当下大学生选课过程最常出现的现象。由于没能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选课前没有及时的对所选课程进行了解。看着身边多数同学选了就跟着选,怕一个人上课落单,往往会跟关系要好的朋友或室友选相同的课程。这几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
(二)为获取学分而选择课程:由于学分制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分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导致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产生误区,因此忽视课程内容学习本身的重要性,而偏向与考虑获取学分的难易程度。从而会使学生遗漏了一些对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至关重要的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
3.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课程(结构)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当下各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既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对想要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来说,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被看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选的课程及学习情况将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生因为对学分制的认识不充分,对课程结构的构建逻辑不清晰。所以在选课过程中常出现一些盲目选课的现象:“如看大多数同学选了也就跟着选,没有了解课程内容听学长学姐说该门课程好拿学分而去选课…”等等现象的出现势必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框架构建不全面,从而出现毕业生专业能力不突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就业优势。
学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来提升这个两方面,但是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学校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单单的课程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了。现在学生应该从培养和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思想觉悟,向一专多能型的人才靠近。
4.学分制下学生如何构建正确的课程结构
4.1进一步加强新生实业教育,让学生一开始在心中就有一个整体课程结构的框架
通常新生入学,学校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加强对新生的实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生活环境。学院通常会安排走访寝室,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做交流会等等,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结构设置,同时也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以此来引起学生对选课的课程结构的重视,避免随意选课的现象的出现,为学生接下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4.2确定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选课。
专业主干课程即为各专业的必修课,是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确定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课程。除主干课程外,每个专业都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程,任选课程需要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发展情况来进行选课,这时专业教师需要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课,尤其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
4.3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专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样作为学生,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可以更为融洽,作为学长学姐可以更好的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经验,可以更好的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5.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教学制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是高等教育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随着制度的改变配套教学理念没有随着过渡,大部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足,导致学生专业不突出,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选课时课程结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的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进行选课,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敏.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5.10
[2]张国梁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态对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3]左树强,王倩.浅析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4]武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的优化路径[J]高等教育管理,2007.11
[5]张瑞富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