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4 16:27: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科研课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历史科研课题

篇(1)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篇(2)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抓好辅导的落实,举行1~2次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的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3、 9月16日——22日 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完中物理科组长会;市各 科镇中心教研组长会;“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 发动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7、 10月14日——20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初、高中美术公开课;高一地 理、物理研讨课;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政治高中课 题组实验研讨活动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研讨课;高三物 理复习研讨课;政治科高考辅导讲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

12、 11月18日——24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讨会;初中物理公开课;文学创作大赛 总结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标分层教学优质课评选;市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 工作调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评比,班主任工作调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

15、 12月9日——15日 优秀论文评选,市中学生物说课比赛;市初中化学 单元目标引导探索实验研讨会;政治课题组实验工 作调查;高考备考视导;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探索性学习情 况调查;市学科带头人、新秀、教学能手复评

17、 12月23日——29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高三物理复习研讨课;数学 课题实验工作总结会;十二月份文明班评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市中小学各科论文评选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师期末复习督导

篇(3)

 

历史学科分论坛会议分别于4月12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大楼、4月13日上午在上海青浦区朱家角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师范院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论坛,会议由聂幼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主持。在前后两天的教育论坛中,各位代表们主要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师范院校历史教师

 

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类问题

 

1、毕业生就业率低

 

叶小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培养历史教师正处于一个危急阶段,去年就业率60%,历史系师范类毕业生40%找不到工作,除了北京市的客观原因外,学校的师范教育定位不确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下降,竞争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庄韵勤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教育毕业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最近能走上中学历史教学岗位的比例在下降,最低的一次大约只有20%左右。

 

编者评述:实际上,中学人事机制的僵化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现在在岗的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不在少数。这就造成在岗的不合格,合格的没有岗位。农村中学仍需要大量的本科毕业生,但是,有些大学生也不愿意到农村中学去。当然,农村中学的待遇较低也是客观原因,这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解决。

 

2、历史专业基础课不扎实

 

蔡坚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中学历史老师中的青年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陈旧,有些还把过去学的很旧的知识教给学生。二是没有创造力,中学教师的创造力集中表现为对教材富有个性的把握,但是现在的老师做不到。

 

贝国梁高级教师(朱家角中学):刚刚毕业的历史系师范生,最先暴露的缺点就是通史知识缺乏。结合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现在中学最需要具备如下素质的历史老师,其一,必须有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其二,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比较扎实的通史知识、与通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其三,中学老师需要有比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其四,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王斯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主编):中学教师到底缺什么,恐怕主要还是缺学科知识,现在根本的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如果教师本身对自己所教专业知识没有比较高的水平,怎么能教好学生?

 

编者评述:专业基础薄弱是普遍性问题。年轻教师知识的短缺还是正常的,历史知识的积累不可能在大学全部完成,在从业过程中,持之以恒地阅读学习,慢慢提升,可能是必经之路。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部分中学教师思想僵化,不知学科发展的趋势,仍囿于中学的一套传统模式。教师是课改的关键之一。怎样提升整体中学教师的水平是一个大问题。培养的年轻教师如何具有新思想、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使其很快成为适应素质教育所需的新型教师,是师范教育的任务。下面的发言针对这个问题。

 

3、师范教育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问题

 

陈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的一个教学弊端是,大学教师讲课是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的程度,讲什么内容完全凭个人的兴趣,不是根据一定教学计划。特别是两门通史和史学理论应该根据中学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现在本科生的史学观念很陈旧。至于史观在中学中的应用,据调查,70%的老师说他们在大学里没有学过相关知识。

 

赵克礼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和我们教给学生的教学理论、我们所给学生的知识,事实上很多时候是假的、空的,脱离中学教学实际的。我们要培养的是21世纪的中学教师,他们是肩负课改重任的中学教师,中学要实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而我们大学的所有课堂都是在满堂灌,想要培养出能到中学去指导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师范生是很难的。

 

蔡坚副教授:现在师范院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和非师范类历史系的课程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多了几个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习的学分而已。师范类历史课程必须抓住“通史”,但是否增加了“通史”的学分就解决问题了呢?没有,还应研究师范类学生的“通史”内容和非师范类学生的通史内容有哪些区别。如果在大学里面学的内容和到中学里教的内容(包括基本方面和观点)基本不相关,学生的“专业基础”又何从谈起?问题还在于我们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和课程模式应该有别于非师范类院校的历史课程。现在有些大学老师的教学观念非常落后,他们的教学就是把自己研究的历史内容(结果)传输给学生,经过这样教学“师范”的熏陶,学生将来怎样到中学里面去教学?目前大学的课程是传输知识的课程多,培养能力的课程少。甚至像“原著选读”之类的课程,也变成了大学教师的“解读”课,是教师“读”,不是学生读。所以,改变师范类历史课程的形态、类型和模式很重要。

 

张元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我讲一个案例,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的入学率越来越低,比东亚系的入学率还要低,经过老师们的分析,发现整个系的教学设置出现了问题,教师们都是在讲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就改革教学,即以问题为主,讲这个问题是怎样得到的,这个问题根据的历史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怎样论证的。这样改革之后,历史系入学率又开始高了。所以,最根本的恐怕还是,学历史不是要知道过去发生了多少事情,而是要从这门学问里学到其所提供的学科能力。相应的老师就要有能力,要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来理解,应该怎么思考,怎么理解出一些道理。老师怎么有这个能力,就需要一个力量,这个力量能提供培养能力的一些资源。比如说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东西。

 

聂幼犁教授:教师教育问题,固然与课程设置的学分比例有关,还应该包括这些课怎么上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史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的。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人权、人性、人文的崛起。历史教育本身也要改革,要有人,要有思想,要有道德,要有智慧。我们的孩子将来不是都做史学家,而是要成为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学生们要面向未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新事物,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人生的道理、智慧和方法,通史课程要强调“通”,专史课程要强调“智慧”,教育课程要强调“务实”。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大而化之的唯物主义高调,加上“灌输”模式的分析及其观点、结论,只要基本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就可能使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取得短暂的成功;但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在信息社会中,如此做法,即使十分符合主流意识,就不可能成功。学生最喜欢、最需要的是在学习生动具体的、有史实的过程中学会实在的、可迁移的、基于唯物史观的观察社会、认识世界、内省自己的思想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得再现实一点,在经济后发达国家,在一个精神文明、社会诚信、荣辱是非严重缺失的社会中,这一点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在未来教师教育和当前教师在职培训中,加强唯物史观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方法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否则,我们的教育将在良好的、真诚的愿望中,在客观效果上走向自己的反面。

 

编者评述: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或许哈佛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能知道历史发生过多少事情?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有成就的“博导”,也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历史学科的其他领域他们也不那么熟悉。中学教师反而要中外兼通。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基本掌握历史这门学问里的学科能力,要知道怎样理解历史,怎样思考,结论是怎样产生的。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当引起广泛的注意。

 

4、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陈辉教授: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各方面诱惑很大,历史系的学生真正能够安心做一名中学教师的少之又少,据我们的调查,至少有80%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赵克礼副教授认为,我们师范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问题和专业技能问题,更重要的是专业思想问题。现在我们学校的情况是,免费师范生自己很茫然,作为一个免费师范生在报名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吗?知道这个职业要干什么吗?知道这个职业的特征是什么吗?学生不知道,很茫然的背后就是没有真正的动力。

 

编者评述:这是老问题。专业思想的稳固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很多事实证明,展现历史学的学术魅力是使学习者发生兴趣的关键。

 

5、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问题

 

姬秉新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实行的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有一定问题。实习的作用是什么?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当老师,我们要手把手交给学生怎么做。教学法课程只是讲了一些方式方法,怎么做,要在实习中去学做。但是,目前师范生顶岗实习去了,规范的老师指导就没有了,规范的教案书写没有了,规范地试教也没有了,学生不会讲课,这样把学校的牌子也砸了。呼吁大家应该向教育部提意见,不要让师范生去顶岗实习。

 

叶小兵教授: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方面,实习尚要延长时间。现在教育部已经有明确规定师范生实习不能少于一个学期。现在首都师范大学的想法是4+2模式。四年本科,两年教师教育,其中有一年把学生放在郊区的学校,既支边,又加强教学实践能力。

 

二、关于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

 

庄韵勤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从理论上说,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教学法;第二个层面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教材研究,第二,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成分,开设多媒体或者现代教学,但是在第一个层面还要讲传统的教学法;第三个层面,是应对中学的拓展型课程的选修课。从实践上说,分为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见习阶段,定位是了解教师。在大一大二进行,主要分为观摩、理解、模仿。在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情况的同时,让学生到学校做副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每个学期都会集中作一次交流,四个学期共四次交流,学生提供经验。第二阶段教育实习,这一阶段的定位是学做老师。安排18周,原先是6周。一方面,学会做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学科实习。第三阶段:研习阶段,定位是做好老师。把以前的实习小结延伸了,单独设了一个阶段,通过几种样式进行,不是每一个年级都是一种样式,第一,请特级教师为学生实习期间拍摄下来的交流课进行点评,因为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一定的层次。不像在前两个阶段请的是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这样使得学生能够逐步接受。第二,我们要求每一个实习小组推出一堂学生提供一堂交流课,拍下来,然后选一两堂课,在特级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我们自己也点评,然后写出书面报告。同时在研习阶段我们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实习阶段的调查、研习,进而发展为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不仅要对现象描述,还要对现象进行解释。

 

周巩固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我们新的课程设置计划是这样的,通识课程是50学分,历史专业课是80学分,教师教育课25学分,一共155学分。通识课程除了外语、哲学等,还有10学分的人文通识课。变化比较大的是为了适应免费师范教育,设置了25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这25学分的教师教育,可能会冲击历史专业教育。另外,在2004年开设了文科大综合课程。历史专业课分为三大块,第一大块是历史专业基础课,第二大块是历史专业主干课,第三大块是历史专业系列选修课。东北师大的历史专业基础课是由9门文科大综合课程组成的。从2004年开始,文史哲每个院系开设三门课程,共同组成9门课程,形成文史哲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历史系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史学通论;文学院开设的有文学通论,古代汉语,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哲学系开设的有哲学通论,逻辑学,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这就共同形成了我们历史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构成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32学分,专业专干课36学分,总之,必修课就达到了68学分,这样大大压缩了专业系列选修课的分量,只有12学分。去年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开设,为了传统历史学科的建设,开设了历史专业的非师范专业——全球文明史专业,这是为想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开设的专业。

 

王斯德教授:有这样几门类型课的设置非常重要:第一,两门通史课。这两门通史课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学好。要请最好的老师来上课,提高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第二,选修课。选修课要进一步升华,主要侧重于学习方法,不要太多,要少而精,学那些有代表性的,而且要教学生学会怎样进行研究。第三,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讲中外的经典著作,让学生与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对话。第四,史家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开了一门课就叫史家讲座,有学分的。第五,史学理论。光有资料,没有理论分析、没有理论思维是不行的,长此以往,讲课讲不好,写文章写不好。史学概论这门课要开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六,实践性课程。有两门课很重要,一是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二是教育实习。第七,教育类课程。学生对这些课兴趣不大,但并不代表不重要,问题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还有问题。

 

张元教授:台湾的情况是把断代史加到了通史里面。中国通史16个学分,每周四节课,共上两年,这样,通史作为基础课就巩固了。关于经典著作,每两年在台湾大学开设一次“资治通鉴”课,鼓励学生如果对经典感兴趣,就去研究一部经典。据我了解,关于史家讲座,在香港大学历史系的每一位老师都要讲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果很多学生转到了历史系,可见教学效果很好。

 

编者评述:师范教育的课程问题或许“具有中国特色”。据了解,发达国家没有那么多高等师范院校,美国似乎就是这样。在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各类师范性质的院校占一定比例。那么,研究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就很有必要。目前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一位历史教师同时教授4个班200左右学生的情况很普遍。如果参照发达国家学生与教师的比率,我国对教师的需求量还可能保持一个时期。师范院校要办出特色,取决于课程设置。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竞争教师职业,应当优于综合院校,但现在的实际不是这样。

 

三、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论”课程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朱煜副教授(扬州大学历史系):作为学科教师教育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课程、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通常我们认为要培养一位教师包括三块,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还有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学论这门学科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但是发展至今停滞不前了,为什么停滞不前?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两个方面,第一,是这门学科的归宿问题,这门学科是归在教育学门下的,是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下属的学科教学论,在教育理论的圈子里,研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人很少,研究教育的人不关注学科教学,瞧不起,认为搞的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所以,这门的学科归宿没有位置,学科发展处于一个游离状态。这门学科将走向何处?这可能是摆在所有课程与教学论同行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向史学方向去还是向教育学的方向去?第二,我们没有从技能技巧方面向理论方面进一步提升,我们搞的研究偏重于操作性,还没有真正形成我们历史教育的理论。我们需要有宏观的东西,要搞清楚诸如历史教学论是什么,历史教学论要研究什么等基础问题。

 

聂幼犁教授:我从1982年毕业至今一直在思考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哲学?科学?艺术?到现在悟出一个道理,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造好一座桥梁,物理学、地理学、化学、人文学……都要懂。我们就是造桥,就是要培养好学生,是扮演着“工程师”的角色。对历史教育论的学科歧视是肤浅的表现,没有道理,更不合情理。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学生,比研究猫、狗、耗子更复杂、更高级。历史是超空间、超时间的智慧,是做人的智慧,不是流水账,关键是我们要自己拿出历史的智慧来,使学生变得聪明、成功,而不是考试后就还给老师。

 

任世江编审(《历史教学》杂志主编):大学的职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师范院校要培养能够承担历史教育职责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学还承担着研究工作,学术研究体现了一所大学在这一领域的水平。本次学科论坛,研究师范教学和教师的培养问题,适应中学教学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引领中学教学,研究的问题应该要影响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文件的制定。那么,我们就需要讨论,当前历史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学不缺理论,纯理论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历史教育是应用的学问,不是纯学术范围的问题。历史教育要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有理性的公民,现在的历史教育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存在什么问题?师范大学应该研究历史教育的核心问题,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的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这是我想跟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课程原先大家说是通史体系,现在改为主题式的、专题式的体例,但是在内容选择上并没有大的突破。教科书将通史中的相关内容拼在一起就是专题,然后再增加一些社会生活的专题,主体内容没有大的变化。中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有历史教育的基本标准。讲了很多年的课改,新课程也没有很大变化。中学历史课程和大学历史系的课程,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学是历史教育,大学是培养历史专业人才,师范院校不仅要使学生打下历史学的基础,而且还要使学生明白历史学与历史教育学的关系,通过历史课程的内容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中学的特点。那么,中学历史到底应该学什么,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不明白什么是历史教育,不知道历史教育的特点,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认识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特质。综合大学的本科教育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综合大学的历史专业完全可以从历史学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设置,但是,师范教育似乎不可以。中学历史课程要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中学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同时也对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了要求。历史教育的时代性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我国有这个传统,发达国家也有同样的要求。课程内容怎么变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一个与课程理念相配套的、有中学特点的中学课程内容,那么新课程所提倡的目标就很难达到,就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历史课也就不会有生命力。要让学生爱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重新选择内容、重新定位,要研究这个基础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就有了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也就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