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7: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音乐剧;育人价值;新课改;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
一、音乐剧的特征及其在国内外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的现状
(一)音乐剧的简介
音乐剧是20世纪萌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早期被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剧的篇幅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的长度都介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成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反复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那么一出完整的音乐剧大约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最贴近大众心声、最易感知、最有带入感、最为通俗易懂的艺术表演形式,因此,古往今来非常受大众的欢迎。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音乐之声》《猫》、《西贡小姐》等。
(二)音乐剧中的音乐特点
音乐剧的歌曲演唱分为通俗唱法的演唱形式和传统唱法的演唱形式。通俗唱法的音乐剧更为贴近大众口味,其中融合了一些当地流行的歌舞元素,如爵士和摇滚的音乐歌舞元素,在20世纪引起了一大热潮。传统唱法的音乐剧通常叙述一些历史故事,融合了一些时代特征,具有着另一番风味。音乐剧的音乐旋律之美有着召唤心灵的强烈感染力,并且,音乐剧没有固定的音乐风格,它的形成是通过多种音乐风格的融合,因此,音乐剧的音乐还具有多面性与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一)音乐剧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及音乐表现的作用
音乐剧中有着丰富的角色设定,每个角色都极具戏剧性,通过歌曲和舞蹈等的渲染,充满着浓浓的情感色彩,所有的音乐剧基本以爱为主题,青少年经过多次的欣赏和体验,并通过模仿,可以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无论是在歌唱或是舞蹈中,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都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声乐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剧中,作为支撑的音乐剧三大要素:演唱、舞蹈、戏剧表演,这三者在不同的剧中都有不同的偏重,但音乐剧以“音乐”一词冠之,可见演唱在表演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音乐剧中的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也可能是多种样式的交置。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到中小学生接触不同的演唱形式,锻炼他们的合作演唱能力。音乐剧的歌曲一般分为传统的美声唱法和现代的流行唱法两种形式。其中,传统的美声唱法不同于歌剧的美声唱法,它更注重气息的流畅性、声音的美感、抒情性、叙事性和情绪情感的带入性,而歌剧更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圆润度和技巧性。流行唱法的歌曲更为通俗,但它也区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其在通俗的唱法中饱满了独特的戏剧色彩。
(三)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舞蹈的促进作用
音乐剧中的舞蹈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类型可分为:音乐剧中的肢体语言和戏剧行动、歌舞和舞段这三类。音乐剧的舞蹈创作没有固定的程式化特征,也没有舞蹈种类和类型的限制,这样的特点很好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舞蹈元素,经过一些简单的舞蹈片段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再局限于只是通过歌唱或是语言来抒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肢体表现力,全身性的感知音乐的律动与情感。
三、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音乐剧的育人价值与作用
新课改的音乐基本理念中强调的每一点在音乐剧的欣赏与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可见音乐剧的各要素和特征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且,突出了音乐,强调了兴趣,注重了实践,感知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注重了个性的发展,开发了音乐创造力。
音乐剧的艺术综合性特征使得它富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再加上它音乐中的流行性元素更加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音乐第二课堂中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在音乐剧的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也是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因素。
四、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展望
(一)音乐剧教学的引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与促进作用
音乐剧的教学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要求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和挑战,它不仅要求音乐老师拥有过硬的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并且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样的高要求会使音乐教育领域不断重视起来,设置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增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关注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音乐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避免局限性,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
在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适合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展现,应选择优秀的且合适的音乐剧进行教学,内容应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应让学生感知音乐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用一些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原创的素材进去,充分发挥教学的创新精神。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无法满足,更多的关注于精神上的质量。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美育也被纳入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音乐剧的简要介绍,结合音乐剧自身的特点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对音乐活动课程的标准等一系列要求,阐述了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根据教学现状做了一个小小的展望,希望通过对音乐剧的了解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认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将音乐剧的教学引入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使音乐剧在音乐活动教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给音乐剧的教学过程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鑫.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廖向红.论音乐剧创作特征(节选)[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04:74-95.
[3]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刘洋君.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及其多元化的演唱风格[D].新疆师范大学,2006.
[5]王旭华.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艺术特征的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郭宇.音乐剧演唱方法及其表现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汪涛.论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美学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2.
[8]吴娟.音乐剧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唱风格[D].上海音乐学院,2003.
[9]唐婷婷.音乐剧演唱特点对传统声乐教学的启示[D].南京艺术学院,2004.
[10]余翌子.“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100-106.
[11]陈丹.初探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100-103.
[12]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3]赵玲,任琳,吴威.新课标实施中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活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48-49.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建设;问题;构想
1. 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英语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构建英语语言环境的重要方式,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我们所熟悉的课外活动,都属于英语第二课堂的范畴。较之课堂教学,英语第二课堂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互动性更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等各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英语第二课堂一直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辅助手段。
由于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在各种层次的英语教学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胡壮麟教授指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上下功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高职高专教学而言,更是如此。《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并针对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和目标,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要紧密结合社会要求和专业特点,传授给学生实用、够用的理论知识,不应在教学中增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而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有效地把所学知识利用起来,充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由此,无论在课堂教学上,还是课外学习中,我们都应该为学生充分创造一个应用英语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能方便地获取学以致用的条件与环境,从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 高职高专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现状与问题
英语第二课堂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方面的实践和建设情况并不理想。浙江杭州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诸葛霄曾于2009年对7所杭州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普遍表示认同,但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而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教师黄娟在本校891名受访同学中进行调查也获得了同样的信息。以管窥豹,英语第二课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这方面建设的滞后与薄弱也是一个不难看到的事实,英语第二课堂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和地缘因素制约了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环境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目前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地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国际化程度有待加深,社会环境中的英语应用氛围淡薄。此外,英语虽然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一门语言,但作为一种西方语言,对于遥远的东方,尤其是对有广袤土地和纵深的中国而言,它对中国日常生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有限的,也必然难以形成必要的语言应用环境,无法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土壤。
2.2 缺乏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平台限制了第二课堂建设的资源
虽然英语整体的应用氛围依旧薄弱,但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快,以及中国市场巨大的吸引力,我们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具备了更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与社会的英语应用氛围相比,学校更缺乏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让学生缺乏应用英语的环境和条件。如宁波市虽是中国的外贸中心之一,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基本还局限于校内,对外在社会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自发状态,“英语角”在很多院校已久未举行,高职高专类院校更是如此。学校和社会资源间缺少规范有效的交流平台,制约了这些活动的定期开展。
2.3 缺乏院校有力的支持和规范的指导制约了第二课堂开展的水平
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在多数院校是由团委等负责学生活动的部门组织的,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者也主要是学生,以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组织,而没有享受更多的政策或经济上的支持。此外,此类活动对于英语专业性知识的要求必然会给学生组织活动带来一定的阻碍,但多数学校并没有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对第二课堂建设活动的指导和参与,这也必然会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造成消极的影响。
2.4 缺乏和英语课程的结合减弱第二课堂建设的推动力
英语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外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但在多数学校,它并没有纳入英语的课程体系而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考量,高职高专院校也同样如此。此外,目前高职高专第二课堂建设方面整体的理论研究和有系统的实践研究报告还非常缺乏,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其更规范、更系统地开展。
3. 关于高职高专第二课堂建设的构想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提供了更优良的条件。为了创造出更好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并通过实践检验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质量,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撑。
3.1 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第二课堂规划和平台建设,创造良性的语言应用环境
英语第二课堂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校自身以及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学生作为组织以及活动主体的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建设规划与方案,在硬件(如设备、场地)以及软件(如活动指导、经费)等各方面加强对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此外,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和热心人士等应该加强合作,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搭建社会合作平台,为学生、教育机构以及热心国际友人提供相应的组织与服务,以不断提高社会的影响力和参与度,让活动得以长期、规范地开展。
3.2 促进师生合作,加强指导,提高第二课堂组织水平
学生是第二课堂建设的主体,但在组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要求的英语活动时,他们难免不遇到困难,这就要求师生联动,即在学生作为组织以及活动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指导,从细节着手,务实地提高活动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而学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既要促进活动的开展,也要尊重教师的价值与工作,而不能长期依靠教师的热情和志愿工作,否则难以实现工作的长期良性开展。
3.3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校园英语学习氛围
虽然英语第二课堂会给参与者提供更好的锻炼机会,但它本身在直接参与者的数量、影响时间以及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能仅限于此,而应以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手段,以各种活动为“点”,影响广大同学这个“面”,加强第二课堂的作用和效力,最终目的是要尽可能地浓郁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英语水平的持续提高。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应该注重创建语言应用的氛围与环境,利用传统的活动、海报和现代的网络媒体等手段,提高英语的存在感和实用性,让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便捷与益处。
3.4 加强英语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整合,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
语言学习更注重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训练和实践,过少的语言实践难以达到学习的目标。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认为“习得”是形成流利地运用外语能力的关键途径,而学习者只有在信心十足,心情轻松,焦虑程度低等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第二课堂活动正为学生进行这种“习得”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与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拓展性的课后任务,把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以小组活动、竞赛、社会实践等灵活方式让学生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语言能力,并注意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控制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如浙江医药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任课教师就以英语戏剧小品为主题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导商务英语小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英语第二课堂作为促进英语学习的手段,一直以来就在学校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它还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突出高职高专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对英语第二课堂引起充分的注意,规范建设,积极推进,让其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参考资料: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诸葛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9(32):27-29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学科竞赛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项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补充教学的目的。学科专业竞赛,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通过专业学科竞赛模式,利用竞赛平台存在特质和优势,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初步形成“以赛促学”、“学优而赛”的良好专业发展模式。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专业老师指导竞赛,促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取得一定教学成果。
“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和创新能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提高自我认可程度,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1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
(1)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院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将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通过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大赛等比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软件运用等多项技能的机会,补充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
(2)鼓励学生自我认可,提高学习动力。我院学生学习意识和自我认可程度需要提升,大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可、专业认可,对于专业学习存在“拒绝”的态度,但是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竞赛,能够帮助学生转变认知态度,增强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同感,利于未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学科竞赛的锻炼,电子商务学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更强,学习兴趣更高,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更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
(3)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电子商务竞赛都是以团队小组形式,队员之间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各自的强项,明确分工,使参赛团队的能力达到最大化。参赛队员们不仅仅要相互借鉴、相互指点,更要相互争论、相互质疑。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与他人合作的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2组织学科专业竞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2.1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时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通过调整和重组现有理论课程,设置配套教案和实验教材,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包括设置理论课程和调整理论课时,利用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专业老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课培养学生常用工具软件应用,通过移动商务理论与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网站维护能力。电子商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生能力陪养,提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为领域的模块教学。其中综合教育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创业大赛提升学生能力,利用第二课堂补充完善教学成果。针对需求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补充介绍前沿知识和软件技能,并增加开设竞赛选修课程。
2.2运用“以赛促学”教学理念
我院通过专业竞赛的教学理念,应采取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校内、校外学科专业竞赛,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理论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转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态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更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将理论和实际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3创造“互助式”学习环境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为夺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二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并鼓钛生加入竞赛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阶段性成果。创建学生社团,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目的。搭建新队员和老队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分享参赛经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形成“以高带低”的良好竞赛循环模式。
3结合学科竞赛,创建“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模式
3.1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统筹规划
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该纳入教学计划,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院已经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必须完成的任务中,并且有对应的4学分,没有第二课堂学分,不能毕业。通过对教学改革,大大促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其影响下第二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2建立第二课堂保障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重视、支持第二课堂的教学开展,在教务处、学生处和各个二级院系的努力下,形成《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实施细则》,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支持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第二课堂教学的发展。学院重视第二课堂教师的培养,在专业老师带领指导下,辅导员全程参与,学生积极配合,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成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竞赛参与率达75%以上。在第二课堂中,表现良好的,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使第二课堂发挥真正作用,学生获益。
参考文献
[1] 尚飞.高校第二课堂与学生管理关系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7(7):86-87.
[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中外合作;对比研究;开发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6- 0165 - 03
一、引言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人物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而英语第二课堂则是各种英语课后学习活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接触英语和学习英语的半真实语言环,境,如英语角、英语口语训练营、各类英语比赛等。
构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英语第二课堂在开展的漫长历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难点:第一、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第二、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不足;第三、学生个体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更有效引导,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四、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整体上的丰富多彩与学生个体对于校园活动的主观认可度上出现反差。因此对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温州肯恩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调查和研究
本文选取温州肯恩大学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研究目标,是因为该院校具有其特殊英语活动优势。它是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引进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美式教育,其在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方面想必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研究温州肯恩大学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且与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相关活动进行对比研究,至少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在传统的英语第二课堂模式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模式,辅助第二课堂的建设;(2)有利于更加明确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3)给从事第二课堂实践的教师以启发,一方面旨在唤起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与学生关系的思考;另一方面,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定会给我国各大高校的英语第二课堂的发展带来新的亮点。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温州肯恩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共208人以及相关教师。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本次调查对温州肯恩大学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对“你知道我校开展过的英语课外活动吗?”的回答中,64.42%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知道,23.08%的学生选择全部知道,12.02%的学生选择少数知道,0.4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知道。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该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比较了解,活动的宣传力度达到预期效果。
2.在对“你通常以何种方式了解到我校的英语课外活动?”的回答中,93.29%的学生选择校内邮件,4.33%的学生选择老师/同学口头告知,其余的2.38%的学生选择校讯通、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等方式。这说明以校内邮件为媒介进行英语课外活动的宣传方式,能有效地把各类活动通告给全体学生;其他宣传媒介可做辅助手段加以强化。
3.在对“你对以下那几个英语课外活动最感兴趣?”的调查中,49.04%的学生选择如圣诞派对等主题活动,12.98%的学生选择ELC(English Language Center)的英语Workshop,12.5%的学生选择西方文化社的文化类活动,8.17%的学生选择英语类讲座,7.69%的学生选择英语演讲培训和比赛,其余9.62%的学生选择如英语辩论社的辩论类活动、英语翻译社的翻译类活动等。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倾向于选择跟中西文化有关的、更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活动。
4.在对“你参加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的多项选择调查中,77.4%的学生选择为了增加阅历、积累经验,62.5%的学生选择为了锻炼英语口语,31.25%的学生选择为了打发空闲时间,30.29%的学生选择因为好朋友参加所以自己也想参加,28.85%的学生选择为了结交好友,21.15%的学生选择为了获取学分或者其他加分。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参与英语课外活动的目的最主要是要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合格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应能切实帮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5.在上题基础上,学生在回答“你认为自己在参与英语课外活动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的多项选择中,47.12%的学生认为是英语的口语应用能力较弱,12.98%的学生认为是英语语言错误较多,9.62%的学生认为是英语听力水平较弱,9.62%的学生认为是英语写作能力较弱,而5.29%的学生认为以上问题都存在。从这些数据看出,口语基础较弱这个因素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口语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举办专业性较强的辩论赛、写作比赛、演讲大赛的同时,也应为广大学生筹备简单、初级的活动。
6.在对“你对我校开展的英语课外活动满意度”的调查中,75%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10.58%的学生选择基本不满意,6.25%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6.2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92%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满意。对于满意度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该校英语课外活动的满意度是很高的,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该校的英语课外活动存在各种问题,比如组织部门内部协调不当导致活动开展不顺利;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对学生必要的指导;活动形式内容单一,可行性低;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硬件设施和经费不到位等等。
7.在“请问你对我校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的开放性问题中,学生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活动时间安排应该更合理;反对强制参与的做法;希望加大口语交流的比重,应着重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加强宣传力度,降低活动难度;希望给相关的英语学生社团更多的发挥空间;希望学校可以多为不同专业的同学举办活动,针对性比较强一定更好。
三、温州肯恩大学与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对比研究
问卷调查和座谈结果表明,就活动内容而言,两所学校都有适合其学生特点的主要英语社团,比如肯恩大学的西方文化社,辩论社,翻译社,温大城院英语角,IEnglish Club,“明日之星”英语特训营。存在差异较大的地方是两所大学发挥学生作用的程度。温州肯恩大学的所有英语社团,其程序制定和活动策划都由学生来承担,同样的事项在温大城院则以指导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其他区别如下:
(一)活动宣传的问题
在活动宣传方式方面,对比两大学校的这一部分调查数据,肯恩大学学生参加活动频率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学生的数据高出了36个百分点,肯恩大学学生完全没参加的数据是16.83%,比城院学生低61.63%,从中可以判断出,肯恩大学通过校内邮件、微信公众号、校讯通等方式对活动进行宣传的效果较好,这些宣传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关于开展效果的问题
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满意度,全面度的调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两所学校的满意度都超过80%。两所学校相对一部分学生认为形式单一,相对来说城院的活动形式比较多样化,得到学生的基本认可。大部分的肯恩大学学生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学校的组织不得力,师资参与不够,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以及活动形式内容单一,温大城院的学生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师资投入不够和组织活动的部门内部协调不当。
(三)关于活动开展的发展和建议
在活动组织的主体问题上,肯恩大学的学生多数认为应由学生社团自己组织,而城院多数认为应由外教组织。两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希望由老师来进行监督。两所学校均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赞同实行素质学分制度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他们更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同时两所大学的学生90%以上都赞成借助网络平台来进行英语课外活动。
四、研究的建议和局限性
借助中外合作的温州肯恩大学的相关调查数据,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存在这以下几大问题:首先,活动的组织,不够高效和宣传力度不够;其次,需要对学生社团和英语社团的学习干部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行动力,从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就管理层而言,校方缺乏对于英语课外活动的重视,也缺乏有效地管理机制督促学生;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学生特点制定一套真正符合学生英语学习需要的课外活动方案,针对肯恩大学的情况,要进行多样化的活动策划,比如49%的被调查学生对圣诞节等主题活动最感兴趣,所以应该要组织多样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英语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来说,需要实行统一而高效的宣传手段,如校讯通等媒体来通知和活动,扩大宣传面。只有提高活动的组织效力和质量,加强监管以及借助学生所赞同的网络平台的运用,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来参与和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真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l]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陆爱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铭玉.新编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和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1).
[5]赵露.第二课堂英语口语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外语,2007(6).
[6]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科学,2008(2).
摘要: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仅以分数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的单一评价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高校亟待需要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关键词:新常态;第二课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其次是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后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仅以分数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的单一评价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常态的要求,高校亟待需要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就要求在确保第一课堂主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优势,改变以第一课堂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而是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参与过的思政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或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量化为可评价的标准,以第二成绩单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评价标准,成为奖助学金评定、正常毕业、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以引Т笱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大学第二课堂发展现状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自主参加的教学计划以外的教学科研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体系。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在第二课堂得到消化、吸收、巩固与提高,可以提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在第一课堂学不到的能力素养,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第二课堂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一)被学校育人系统边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依据第一课堂所取得的分数及学分,这一“指挥棒”就引导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只关注第一课堂,而把第二课堂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更有甚者把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看成是“不务正业”、影响学习,这就使得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被严重边缘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被大大忽视,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巩固与多方面能力的锻炼。高校管理者也是重视教学(即第一课堂)的中心地位,加上平时忙于事务,一般只出席第二课堂的大型活动或偶尔视察,缺乏重视与深入指导。
(二)内容设置缺乏统一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评估机制的建立,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第二课堂远远落后,并未被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之中,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发展缓慢,与第一课堂严重脱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个“课堂”只有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第二课堂如果没有整体规划,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很多第二课堂活动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缺乏有效指导及统一规划。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那么第二课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体现学科专业特色,无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无法达到育人目的。
(三)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
完善健全的考评机制能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可以科学引导教师及广大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提高大家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第一课堂的考评机制非常健全和完备。针对第二课堂,普遍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绝大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仅以给予其中少数优秀参加者以颁奖或颁发证书的形式作为肯定,也可算作考评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极少数者,绝大部分参与者没有任何考评或肯定方式,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亟待建立科学、完善、全覆盖的考评方式,将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其难易程度、学生参与程度等以学分的方式固定下来,与第一课堂学分一并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四)缺乏稳定、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
由于第二课堂在高校中长期不被重视,广大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往往是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充当某一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随着活动的结束,指导教师的身份也随之结束。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大部分高校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但辅导员还有大量的繁琐的其他日常工作要做,也很难投入大部分的精力深入指导、策划、研究第二课堂活动。这就导致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活动,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活动深度得不到发掘,导致活动最终流于形式。
二、打造基于多元评价体系的第二成绩单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第二成绩单是相对于传统的学业成绩单而言,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以学分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成绩单,与学业成绩单一并作为学生的评价依据,为了与学业成绩单相区分,称为“第二成绩单”。
(一)打造第二成绩单是发挥第二课堂独有教育优势的需要
第一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但第二课堂拥有第一课堂所不具备的教育优势。第二课堂活动中,尤其是科技创新类竞赛,学生充分调动在第一课堂所获取的理论知识,知行合一、融会贯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而且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会带着问题再去学习,这样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为了高质量的完成比赛,会主动去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一课堂教学。
(二)打造第二成绩单是培养适应新常态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第二成绩单中会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模块纳入其中,根据学生参与相关竞赛或创新创业活动情况赋予一定的学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创新创业类活动或加入相关社团,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从而辐射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三)打造第二成绩单是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需要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是采用仅依据第一课堂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相关获奖证书等只作为参考,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分数高不等于能力强,实践证明,分数高的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一定发展的好,这也说明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准确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全面准确的评价学生、科学引导学生发展,就要建立包含第一成绩单与第二成绩单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
(四)打造第二成绩单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需要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充分开展可以促M校园文化繁荣与蓬勃发展。目前,由于第二课堂缺乏统一规划与考评机制,在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有所欠缺。第二成绩单的制定,将给予第二课堂活动整体的规划与明确的考评机制,积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取合适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引导相关教师主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从而推动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推行、实施第二成绩单的相关措施
(一)领导重视、全校推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第二课堂教育在各高校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但第二成绩单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毕竟是新鲜事物,要打破现有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新的多元评价模式,肯定会遇到很多阻力。这就需要领导重视、积极推动,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多元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国家形势的讲解,使大家了解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全校一心,形成合力,方能推动第二成绩单的顺利实施。
(二)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第二成绩单能否顺利推行,关键是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具有操作性,赋予的学分是否合理。实施方案一定要坚持体系化建设,将第二课堂活动分成几大类,如主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创新实践等,全面加强项目的培养。实施方案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建议用简单明了的表格形式,细化到每一学期,让广大学生一看就知道每个学期可以选择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中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赋分一定要合理,对于完成难度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活动(如创业实践、各类大赛中获奖等)要赋予较高的学分;对于参与类的活动也要赋予一定的学分,以保护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先进行试点,然后全面推行
第二成绩单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建议先选取一两个学院(系部)试行,根据试行情况来检验学分设置是否合理、模块划分是否科学等,再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补充,使其更符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后再大范围推行,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第二成绩单的制定提供参考经验和模板,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上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怡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3(10)
[2]易萌,张竞水. 浅谈如何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的阶段性特征[J]. 亚太教育. 2015(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竞争也日益体现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沟通方式,能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学习空间非常广阔;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既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从考察方式上看,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特长、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首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大学生课余活动,是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等。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不能比拟的优势,它独具组织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管理的开放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克服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固定性,更能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色和自身的能力水平,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发挥很有帮助。
第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综合性,克服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特别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第二课堂具有超强的实践性,摒弃了学生实际动手机会少的弊端,克服了第一课堂教学偏重于传授理论的局限,具有理性认知与感性获取相结合的特点,特别利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它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突出特长、独立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第二课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核心的创新能力包括求知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第二课堂活动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激活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学生虽然通过教条式和单向纵深式的求知活动,具备了比较丰厚的知识储备,但是这些知识是抽象的,而第二课堂活动既需要调动学生实际的感性生活体验对现象进行观察、测验,又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观察、测验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概括。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使抽象的知识被激活,学生的感性生活体验得到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而这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力量源泉。
第二,有利于学生获得主体性的生活体验。纵观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在家里依赖于父母,在学校里受动于老师,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获得主体性的生活体验,这种以被动性与依附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结构是束缚大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内容,自主编排活动形式,自主评定活动结果,完全摆脱了家长和老师的控制,这种活动弥补了大学生主体性生活经验不足的缺陷,使学生尽快形成独立性、开拓性的品格。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尽一切可能支持和帮助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三、高校当前第二课堂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各高校得到高度重视并蓬勃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但是,当今在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发展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
第一,管理有待规范。许多高校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协调、规范管理等方面不够完善,未能形成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第二,活动目标定位不准。学校往往以某几类科技竞赛作为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使学生过分追求比赛成绩,重视短时突击,轻视长期研究;重视利益效果,轻视能力提升。
第三,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很难在活动中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第四,教师指导精力有限。中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既不计算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定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很少心甘情愿的为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活动缺乏高质量的专业化指导。
四、促进第二课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针对高校第二课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健全管理机制,为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提供指引。高校要从第二课堂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为第二课堂保驾护航。师资队伍是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的智力保证,是关系到第二课堂能否顺利开展下去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第二课堂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中来,使第二课堂从无序变有序,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第二,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外培养载体的保障体系。不但要做好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发展规划、制度建设、资金筹集等工作,而且要建立起经费投入与硬件环境建设的物质保障体系,确保活动经费投入和文体活动场所,特别是创新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到位。
第三,积极举办第二课堂相关的活动。高校要大力开展科技竞赛、社会实践、艺术体育等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自己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多样化的组织实施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要场所的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维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指导教师积极参与。树立新的激励观念,认真制定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考评机制,注重对在第二课堂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优秀的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者给予精神鼓励,同时加大物质奖励的力度,最大限度的改变目前第二课堂的自发状态,真正做到两个课堂的相互补充、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
[2]杨威.依托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3]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高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46-02
“两个课堂”是高等院校教书育人的两大主要渠道。一般而言,“两个课堂”分别指的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目前学术界对于“第一课堂”的内涵和体系基本没有疑义,通常指的是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也是高等院校育人的主要途径。关于“第二课堂”,其框架和体系目前尚无定论,争论也比较多。这里所说的“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所学正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种活动。
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育历来备受关注。高校第二课堂由于其在大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也颇为丰富。但是,目前在两个课堂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和老师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冲淡甚至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有的同学感到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东西并没有在第二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践,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样,两个课堂非但没有互相促进,反而出现了一些冲突,影响了师生参与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从本质上看都是没有处理好“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问题。
尽管关于高校“两个课堂”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研究往往局限于对第一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进行分别的研究,对于两个课堂如何实现良性对接,如何进行互动,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此笔者拟结合日常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经验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意义
首先,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两个课堂共同、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课堂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主要以理论学习和较为有限的技能训练为主。众所周知,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特别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对第一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巩固和加深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又必须以第一课堂的教学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提高第二课堂自身的层次和水准,使第二课堂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层面。
其次,两个课堂有效对接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尽管在培养人才的手段或者途径上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分,但是在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上二者没有差别,那就是都服务于国家、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等教育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即便“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来实现,但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和“创新性人才”绝不是只依靠第一课堂就能完全实现的,必须依靠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活动。只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良品德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才能更具有创新精神。当然,只依靠第二课堂也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所以,尽管两个课堂的教育重心有所不同,二者却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对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没有偏废。
如今,高校对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都提出了各种教改的要求,例如努力建设一些研究型课程,不再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第二课堂也改变了原来比较多的注重文体活动的倾向,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扩展。两个课堂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是切实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趋势。总之,教育形式可以有区分,两个课堂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
二、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路径和机制
尽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重要性,但是从现实来看,两个课堂之间的脱节、错位,乃至冲突等非良性对接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而,仅仅从观念上重视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对接路径和一套稳定的对接机制。
第一,进一步加大第一课堂的教学改革力度。
在两个课堂里,第一课堂是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也是两者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相对来说,第二课堂灵活性强,容易较快的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只依靠第二课堂对于第一课堂的适应或补充就可以实现的,第一课堂同样存在着适应第二课堂的问题。在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应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能够在第二课堂中切实付诸实践。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以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第一课堂有限度的适应第二课堂,并不是要取消第一课堂的主体性地位,更不是削弱对第一课堂的投入,相反,这需要广大教师对于第一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改革。第二课堂的活动绝不可以取代第一课堂的教学。
当然,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更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能够建立一套有效的教改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应调动高校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职称的评定,几乎完全看教师的科研能力,这在无形之中使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尽管,对于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越来越重视教学业绩,但还是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应该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教师们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建立起一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体系,让热心投入教学事业的高校教师,切实得到实惠,那么实现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就会水到渠成。
第二,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
两个课堂中,第二课堂是最灵活、最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随意性,造成与第一课堂的脱节。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各种学生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引导。
教育管理者对于第二课堂活动要有通盘考虑和全局意识。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组织相当多,社团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但是完全自发的活动,往往会导致一些低水平的、雷同的活动,既分散了学生精力,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就要以院系或学校为单位,由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政工老师,对于本学期的活动要有通盘的考虑。或者每学期拟订一个大的主题,发动同学开展若干活动,使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都能有的放矢。或者结合专业特长,创立若干品牌活动,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或者将第二课堂划分体系,实现模块化组织管理。例如,笔者所在院系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专业技能演练、文体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志愿实践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若干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了教育管理者的精心设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与第一课堂产生冲突,而且还能更好的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也需要教育管理者或部门对于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纯以某一活动的成效为衡量标准,而应该更注重长效活动、品牌活动,注重实实在在而不是华而不实的活动。这样长期坚持,确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就会对第二课堂活动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第二课堂的活动才能真正起到锻炼同学各种能力、培养意志、陶冶情操,成为激发创造力的有效课堂。
第三,调动专业教师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中,共青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队伍仍是第二课堂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即使有部分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中对学生的科技和创新活动的指导,也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热心的义务行为。教书和育人本就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能够提供很好的育人效果的第二课堂却不能吸引到广大的业务课教师。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平台。应该说大多数老师是很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但是往往因为渠道不通畅,学生搞的活动,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得到教师的更多课外的帮助,又不知道该如何获得。有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名同学组成,大家每个学期讨论确定一个研究课题,聘请一位专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值得推广。
其次,应该确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使热心参与学生活动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肯定乃至报酬。教师参加学生活动往往不计报酬,不求回报。但是,长期如此,并不能很好的保护广大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记入常规教学课时,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再次,管理部门应协调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的人员配比和时间分配。热心第二课堂活动和能够拿出一定时间、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是两个概念。专业课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将两个课堂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专业课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有些高校尝试开设实践课堂,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预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两个课堂在人员分配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这也是实现两个课堂有效对接的新举措。
第四,依靠学生干部,依托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完成的。对于活动的策划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贴近同学特点,依托各类学生组织,集思广益,开展适合大学生活,适合学生需要的各类活动。
要切实调动起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至关重要。应该说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学生的考评体系,直接关系着两个课堂的导向性。如果完全以第一课堂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必定会降低学生对于第二课堂的参与度;如果过多的以第二课堂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也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最终都会导致两个课堂不能和谐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考评一般不是以学业成绩优劣,而是综合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参与度或活动成果的一个综合评价,但是如何评定学生的在第二课堂的活动成效,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客观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高校在这方面走在前面,比如研究开发了第二课堂评价软件等,将学生每次参与各项活动的次数和成效等量化成不同的分值,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尽管此种方式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专业,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使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仅流于一些学生积极分子层面,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总之,实现两个课堂的有效对接是高等院校进行立体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两个课堂如何有效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院校和专业特色,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两个课堂协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黄云明.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