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4 16:27: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藏族文化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藏族文化设计

篇(1)

藏族作为华夏民族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和时间的沉淀里,这里的人民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在藏族地区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在政治还是文化中,藏传佛教文化都是他们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古老民族。在藏族林卡设计中的平面布局、植物栽种、建筑中也体现得尤为的充分。

关键词:

藏传佛教文化;悠久历史;藏族林卡设计

一、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色彩情感丰富的民族,正如我们所感知的一样,藏族人民们对那些色彩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眼中那些色彩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意义。而这些都和他们信奉的宗教——藏传佛教,有着深深的联系,因为色彩与藏传佛教结合在这片土地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的色彩语言文化。色彩作为一种宗教的符号,被赋予着不同的寓意。在他们眼中把红色认作为护法神,故红色常常被他们用在异常重要的灵塔或护法神像上面;黄色代表着大地,并象征着富贵与荣耀,常常被他们用在寺庙和宫殿的建筑中等;还有象征着吉祥的白色,他们把它看做天上的白云;代表着天空的蓝色,代表着河流的绿色。这些颜色在一起,变成为一种符号,被藏族人们给与智慧、慈悲、守护、仁爱、救度、吉祥的意义。除了把他们用在寺庙和佛像的建造中,他们也把这些颜色赋予到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以示自己祈盼美好的愿景和自己的。

二、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受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藏族在一个超脱的思想、物质基础上相信着宇宙自然间的象征意义。因此,藏族的许多图案纹样不管它的形状有多么的世俗化、多么的普通,它也存在着关于着神的象征意义,被赋予着浓厚的宗教意义。这些也是因为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共同生存中,对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感到自然界是万分神奇、神秘的。他们在建筑上面,常常使用象征意义的图形来装饰建筑,这不仅可以表达他们在建筑方面对自己生活所期待的一种联想境界,也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界、对一些生物的敬畏。莲花、狮子、大象、宝珠、金刚杵、水纹、卍等图案都是藏族建筑在室内和室外装饰上我们经常看见的图案。如卍有瑞祥的意思,代表着“好运”、“繁荣”,在藏地的建筑外观装饰中被广泛运用。让装饰文化具有地区性、民族性、象征性。

三、对林卡的建造影响——以罗布林卡为例

林卡在藏语里是园林之意。在以前,藏族只有高级官员和达赖喇嘛才可在林卡里面休憩。藏族最著名的林卡则非罗布林卡莫属。他在藏语里是宝贝园林的意思。罗布林卡是一座充满了藏族人民智慧的景观园林建筑,它集合了藏族人民在造园、建筑、绘画等多方面艺术造诣并与汉地的园林造园技法结合,让整个设计空间上既有着浓厚的藏族风情也带着汉地园林中的一些韵味。在这里我以罗布林卡为例,分析藏传佛教与林卡设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自然。罗布林卡的建造地址在之前是一片树木茂盛,动物常常出没的地方。以前的拉萨河也从中穿流而过,并因此出现了许多的水池。佛教是一个尊崇自然之法、信奉自然的宗教。从古至今寺院建筑就常与山林互相融合,且在建筑中尽量不去破坏自然自身的环境,僧人的修行也是追寻淡泊简朴,并努力做到万物同体共生。林卡在最初作为最高等级的僧人和显贵放松的地方,也显然遵循了这一点,并成为藏族地区林卡建筑所遵循的习惯。在建造罗布林卡时,就保留了此地大部分的绿化,至今绿化覆盖率达全园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三,让建筑景观与植物相容而存。二是装饰。罗布林卡中,神殿建筑、僧侣住房等一直被众人视为建筑中美妙的艺术之一,它代表藏族的宗教文化和传统的艺术表现,并且融合了汉地的建筑特色,也体现出了藏族艺术在形成中兼容并包的一面,其中既有民族本身所有的特色文化又带有汉地园林建筑中的精华。一方面在建筑中运用了符号的象征手法,采用传统的藏式做法和运用宗教所赋予色彩的寓意。如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和建筑外墙颜色的运用等,还有柱廊、檐口、门窗等部位采用藏式做法。另一方面,在建筑里采用汉式的吉祥窗棂、隔扇和石狮雕刻等。西龙王宫就是例子之一。三是在园林的布局艺术上。在园林布景上罗布林卡具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如不建筑假山,榆树木等采取“纵横成网格”的布局。这些都是依照佛经中佛教净土的领域图像“地面平如手掌”、布局呈棋盘方格模式布置的。

四、总结

藏传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让它屹立于灿烂的世界历史文化之中,受着世人的学习。在林卡设计中他们通过在装饰、色彩等的表现,展现出了他们对世界认识的智慧,也创造出了他们民族自己静态的历史所在。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藏族传统文化因其本身所带有的宗教神秘感和丰富多彩的历史,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推崇,激发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学习他们、继承他们,并不断创新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木雅•曲吉建才著,《神居之所——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图齐著,耿昇译,《宗教之旅》,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篇(2)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

分类号B844.7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屏障也因贸易、旅游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而被打破。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文化不断地冲击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甚至价值观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融合和变迁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文化移入(或称文化涵化)的现象,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及汉族文化的认同状况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文化认同问题常常发生在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文化弱势地位,积极主动地学习强势文化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保持母体文化的同时,尽可能地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对自己的母体文化产生了自卑、悲观和消极的态度,不能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第三种情况是,由于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和身份差异,那些试图融入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成员,强势文化群体可能不会积极地接纳他们,其结果是他们既不想认同他们的母体文化,同时又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膜,成为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文化认同是文化适应的基础,文化认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关系的深层问题。

“认同”(identity)或“认同作用”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张氏心理学辞典》对此的解释是“在社会情景中,个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它是个体经社会学习或社会化之后,在心理上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归属感或归属意识”[1] 。Carla[2]和Drew[3]等对“民族认同”的定义进行过解释,他们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民族身份的承认”。一般说来,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主要的成分,而本文所谈的文化认同,是指藏族大学生对本族文化和汉文化的文化特征的接纳和认可的态度。因此,这一概念包括个体对两种文化的了解程度(认知)、在情感上的认可(情感)及其在行为上的坚持性(行为)等三个部分。藏族大学生代表了藏族知识分子群体,也是接受汉族文化和现代学校教育较多的群体,他们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文化融合和文化变迁。研究他们对藏、汉族文化认同特点,对于把握藏族文化发展的未来、藏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指的汉族文化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汉族文化,而是指在宗教、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藏族不同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社会主流文化。目前国内对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较少有用量化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汉族文化为参照,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藏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藏语系、数学系和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的藏族大学生共计321人(男生173人,女生138人)。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大学生和藏族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对象均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所在地,是西北地区藏族文化、宗教的中心。学生的家庭背景大致为牧民、农民和城镇居民。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自编的《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调查问卷》和《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状况访谈提纲》。在访谈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设计出问卷,请专家审阅、修改后印成正式问卷发给被调查者。整个问卷共51个项目,其中有关汉文化的25项,有关藏文化的26项。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语言、宗教、习俗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两个部分各含两道填空题,其余均为五点记分的选择题。学生集体参与调查,当堂收回问卷。问卷中同时安排了了解被试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信息的问题。发出问卷324份,收回324份。同时随机选取来自牧区和城市的藏族男女大学生和藏族大学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录音形式记录访谈内容。

问卷编制完成后进行了初测,经过初步分析,首先剔除了与总分相关不显著的四个填空项目,保留藏、汉文化认同部分共47个选择题,然后对这47个项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有关藏族文化的部分共有24个项目,剔除与总分无显著相关的一个项目之后,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琢=0.8895,说明该部分有较理想的信度。对剩余的23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旋转后得到三个因素(分别为藏行为、藏认知和藏情感),可以解释问卷得分总方差的44.952%,因素结构与编制问卷时的设计相符;同时,各个项目与因素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都达到0.01显著性水平以上(见表1)。这都说明问卷与藏族文化有关的部分具有较理想的构想效度。

汉族文化认同部分剩余23个项目,剔除问卷中与总分没有显著相关的五个项目之后,对问卷做信度检验,得到问卷中与汉族文化有关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琢=0.8583。这说明该部分有较为理想的信度水平。对剩余的18个项目做因素分析,旋转后得到对问卷贡献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汉行为、汉认知和汉情感),能够解释问卷得分总方差的49.054%,因素结构与问卷设计时的构想基本吻合。另外,各项目与因素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也达到0.01显著性水平(见表1)。这说明该部分有较理想的构想效度。

经过因素分析后,最终保留问卷中的藏族文化认同部分包括认知(如“您的观点和长辈不同的时候有多少?”)、情感(如“您会因为自己是藏族而感到自豪吗?”)、行为(如“您生病的时候会去看藏医、吃藏药吗?”)三个因素共23个项目,汉族文化认同部分也包括认知(如“您了解传统的汉族风俗习惯吗?”)、情感(如“您愿意更多地向本民族人介绍汉族文化吗?”)、行为(如“您说藏语的时候会夹杂一些汉语吗?”)三个因素共18个项目。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藏、汉文化认同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1的相关矩阵中可以看出,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56,p<0.01)。藏族文化认同三个因素的得分也分别与汉族文化认同的得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显著性均达到0.01水平以上。但是汉文化认同的三个因素中只有认知和行为两个因素与藏族大学生的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成负相关(p<0.01),汉情感的得分虽然与藏族文化认同得分也有负的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

3.2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以藏族文化认同得分为因变量,以学校、性别、专业、城乡、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学习汉语的时间等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无关变量之后,得到对藏族大学生藏族文化认同状况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学习汉语的时间、专业和父亲文化程度。

对以上因素做多元方差分析,考察各因素对被调查者藏族文化认同得分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见表2),发现学习汉语的时间、所学专业和父亲文化程度对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有显著的主效应(F时间=2.538,p<0.01;F专业=3.997,p<0.01;F父文化=3.522,p<0.01)。学习汉语时间和父亲文化程度的二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547,p<0.05)。学习汉语时间、父亲文化和专业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也较为显著(F=1.894,p<0.05)。

由于专业对得分的主效应显著,要确定哪些专业之间具有差异,就必需对专业的各个水平做多重比较(见表3)。经过多重比较发现:藏语、文秘、历史、文教、藏数等五个专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它们与中文、心理、教育、生物、电教、数学等六个专业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同时,后六个专业之间基本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有藏数专业与电教专业的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

对被调查者的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做逐步回归分析,剔除掉无关变量之后得到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学习汉语时间、专业和学校。以上述三因素为自变量,对被调查者的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做多元方差分析(见表4)。发现专业、学习汉语时间、学校等三个因素对汉族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主效应(F值分别达到2.536、2.178和27.159,显著性均在0.01水平之上)。专业与学校、学习汉语时间与学校的二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值分别达到4.009和2.110,显著性在0.01水平以上),但专业与学习汉语时间的二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专业、学校、学习汉语时间的三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3.109,p<0.01)。

对不同专业被调查者的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做多重比较,以确定不同专业大学生平均得分的差异显著性(见表5)。结果显示与藏族文化认同部分相似,不同的是在文教专业与历史专业之间发现了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看,各专业仍然被划分成了两类,第一类包括藏语、文秘、历史、文教和藏数,第二类包括中文、心理、教育、生物、电教和数学等六个专业。

4讨论

4.1父亲文化程度对藏族大学生藏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在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族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中,父亲文化程度不仅对子女的藏族文化认同得分具有显著的主效应,而且与学习汉语时间有显著的二因素交互作用,同时还与学习汉语时间和专业有显著的三因素交互作用。这说明了父亲在藏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以及子女在本民族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亲文化程度与被调查者的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随着藏、汉两种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纯粹的、封闭的藏族文化社区越来越少见了。藏族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所反映的主要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随着他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常常会对藏、汉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会强烈地体验到主流文化或汉族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冲击,以及藏族文化所处的弱势地位,这种体验表现为对藏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忧虑。另一方面,接受更多的教育就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藏族文化所处的现实地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更多地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责任,从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更高。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父母来说,就较少有这样强烈的忧虑感,他们更关注的是子女们如何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学习汉族文化,融入主流社会是他们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传统的藏族家庭中,男性对家庭事务和子女未来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母亲,男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高于女性。种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父亲文化程度对子女藏族文化认同得分的显著性影响。

4.2专业对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

专业对被调查者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的主效应都很显著。进一步的多重比较显示,按照各专业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可以将各专业划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是包括文秘、藏语、历史、文学教育和藏数等以汉、藏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另一类是包括中文、心理学、教育、电教、生物、数学等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也就是说,专业对于被调查者文化认同状况的主效应主要来源于教学语言环境的不同。

使用藏语和汉语双语的被调查者,其藏族文化认同的得分显著低于汉语单语教学环境中的被调查者,而汉族文化认同得分则高于汉语教学环境中的被调查者。由于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汉语教学环境中的藏族大学生而言,本民族的语言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就使得他们不得不直接面对作为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文化群体时,其表现出的文化认同状况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牧区生活的藏族,他们在面对城市藏族的时候表现出对牧区藏族文化的认同,面对汉族文化时表现出对藏族文化的认同,面对西方文化时又会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表现为文化认同的相对性特征。由于不同专业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同,藏族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性特征。

4.3学习汉语时间对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影响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学习汉语的时间对被调查者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的主效应。学习汉语的时间实际上反映了被调查者接触汉文化的时间和对汉族文化了解的程度。对汉族文化接触时间越长,对汉族文化了解得越多,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对两种文化的强势和弱势地位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激发起他们对自己母体文化的情感,从而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强的认同。另外,汉语言的学习使得藏族大学生在阅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信息,开阔了眼界,建立了多元文化的世界观。这有助于他们了解到其他民族对藏族文化的看法,对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水平。

5小结

通过以上对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藏族大学生的藏族、汉族文化认同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父亲的文化程度对藏族大学生藏族文化认同得分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不同,接受藏、汉双语教学的专业学习的学生,其藏族文化认同低于使用汉语教学的藏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对藏族大学生的藏、汉文化认同得分都有显著的主效应。汉语言的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有助于藏族大学生建立多元文化的观点,理性、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能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16~317

篇(3)

调研资料显示:嘉绒藏区以碉房式建筑为主,保持传统藏族建筑的格调,依山川河流而建,多为泥土、石材和木材混合结构。当代的嘉绒藏区碉房式建筑结合了大开窗、敞烟台的样式,楼与院结合,建筑整体坚实、稳固、凝重而雄伟。在室内象征性地保留中柱,设置火塘,门楼多挂置饰物。而康巴藏区以农区民居为主,主体追求平面宽阔,多采用立柱,且立柱粗大,大开窗。庭院也是多功能综合使用,果园、菜园、水渠、池塘、畜圈和柴房一应俱全。在草原牧区藏族建筑多为帐篷建筑,从结构上来看,帐篷一般以方形或者矩形为主,颜色有黑、白两色。帐篷主要是由木棍支撑,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中置火塘,上置牦牛毛毡毯,在帐篷的四周镶有白色的吉祥图案花边。四川藏区的建筑形式受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而造就了建筑外观上的差异,但室内的居室空间设计在布局、陈设和装饰上有着相似的手法。居室空间一般都由经堂、客厅、卧室和厨房等空间构成,因此在运用手绘的方式上,各地区藏族居室空间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大体相似。通过以上对藏区建筑和室内空间布局的分析研究,考虑到藏族室内空间层次较为丰富,因此我们在描绘手绘效果图的时候应尽量多注意一些细节,通常采用钢笔勾线设色的方式。由于室内陈设内容较多,同时藏族装饰色彩也较为丰富,我们在使用常见的马克笔上色的时候,倘若色彩较多则容易混乱,所以运用钢笔勾线的优势一是可以很好地将室内空间布置划分出来,二是可以加强对描绘物的细节刻画。根据藏族室内陈设进行手绘构图,藏式风格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这种氛围主要是通过藏式家具、室内器物和藏式装饰元素共同构建的。如,经堂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属于净地,专门用来供奉佛圣,因此经堂的内部陈设设计中除了佛像之外,还有供奉佛像的神龛、藏桌和藏柜。根据藏族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在客厅内陈设的主要家具为藏柜和藏桌,藏柜高约1.1米,藏桌高约为60厘米,面宽80厘米,一般习惯在靠窗的沿墙摆一圈“卡垫”,成环绕的形式,在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以供家人或者客人围坐喝茶用膳。藏式的餐厅设计中也采用围合的方式,将靠墙的四周布置好藏式沙发,前面则是用餐的藏桌,一般餐厅的中间都设有烤火炉,以象征草原帐篷的立柱。

二、充分运用藏族室内的装饰图式丰富画面语言

藏族室内设计的特点在于室内装饰的丰富性,且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室内的装饰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根据对藏区的民居建筑和室内装饰调研结果的分析,藏族民居柱头、门窗、房顶、屋脊、斗拱、檐廊、经堂等装饰以圆雕、浮雕和彩绘壁画、唐卡、实用器物为主,宗教文化浓郁。室内空间多用装饰纹样营造氛围,如云纹、梵文、莲瓣、、莲花、华盖、宝瓶、几何纹样等。藏式室内设计中,彩绘壁画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通常壁画多以长寿老人图、七政宝图和八吉祥徽图为主。七政宝图也称“国政七宝”或者“轮王七宝”,其内容包含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兵臣宝。八吉祥徽图又称“八瑞相”“藏八仙”“藏八宝”,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图,包括吉祥结、莲花、宝伞、白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运用彩绘壁画丰富手绘效果图的画面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藏式壁画本身在空间设计中具备一定的宗教气息和民族文化,相对于其他风格的室内设计来说,可以取得脱颖而出的效果,且具有浓烈的趣味性。不管在藏族建筑还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都可以感受到其装饰图案形象的无限丰富、层出不穷。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藏族人将之形象艺术化、审美化,这种形象的充溢足以让观者陶醉其中,犹如一场盛大的交响乐般振奋人心,难以用言语描述。与此同时,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表现从形式上看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描绘的时候可以多运用这些装饰纹样增强藏式空间氛围。这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还可以增强藏族装饰在构图上的统一,让画面流溢单纯的情感色彩。

三、藏族装饰色彩在画面中充分的表达

在《色彩艺术》一书中,伊顿指出:“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因此,追溯藏族装饰色彩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色彩是藏族居室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藏族人物质世界的表现,也象征着藏族人单纯、热烈、明快且艳丽的精神世界。在藏族的装饰设计中,常见的色彩主要有红、黄、白、蓝、绿这五种。象征在所有艺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古典建筑基本的五种柱子中,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在藏族,象征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藏族人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而雪山、草原、蓝天正是他们崇拜的自然之一,因此白色象征着茫茫雪域,绿色象征着草原,蓝色则象征着蓝天。黄色是藏族人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主要是受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影响,因此黄色一般用于寺院的金顶和宗教器物的鎏金装饰以及藏族活佛的僧衣色彩。红色在藏族的文化中也颇有渊源,是藏族人心中战斗的颜色,象征着太阳,也是藏传佛教喇嘛的僧衣颜色。藏族装饰色彩的发展脉络直接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宗教文化对色彩的影响,色彩的灿烂在藏族建筑和室内装饰上有着直接的表现,其特点在于用色大胆而且纯度很高。在手绘材料中,马克笔和水彩的表现力都很强,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因此运用手绘的方式表现藏族装饰色彩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藏族装饰色彩的特点是比较平面化,同一种颜色的变化不是很多,这让我们在运用马克笔表现藏族居室空间设计色彩效果时,对于在一个平面上装饰色彩的处理,可以选取平涂的方式,在转折的部位可以稍加重色处理空间的光影明暗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马克笔用笔的大胆以及对画面转折关系的处理尤其重要。由于藏族装饰色彩的明度都较高,因此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多以马克笔的彩色系为主,用灰色系的进一步叠加增强画面空间的虚实效果。

四、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效果图画面氛围的营造

篇(4)

摘要:藏壁挂是在藏毯从地面装饰艺术走向墙面装饰艺术的一个升华,是民族文化、民间传统工艺、特染工艺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围绕现代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根据藏族的地域特征,其工艺特点、艺术特点展开创新性的保护。做到原样传承,又能创新地以新的形式给藏族地区带来社会、经济价值,并增强其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藏式 壁挂 保护 创新

藏族艺术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有着其特有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经济关系、产生的生命意识等都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藏毯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在由地面装饰向墙面装饰的转化过程中,藏壁挂的制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一道工序。虽然制作藏壁挂的工序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每幅藏壁挂都是纯手工编织的,由于每个人对细节的处理不同,所以每幅壁挂都是独一无二的,极具收藏价值。

面对以藏壁挂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我们不仅要合理的保护它,还要应用创新性的思维去开拓地发展。藏壁挂的精神寓意、文化内涵、造型特征等内容是其保护的实施点也是创新的源泉,如何做到原样传承,又能创新地以新的物化形式给藏族地区带来社会,经济价值、并增强其文化的传播。民间艺术创新要做到在保护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发的环节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保留原有的优秀传统,但又不局限于原有传统而一成不变,并在突破传统束缚时摒弃不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东西。

在此,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对民间手工艺的调查与文化保护,民间艺术品的收藏以及民间艺术品的旅游开发再生三个方面。藏壁挂工艺品的保护也体现出以上的特点并具有创新性。

1.民族用品だ发展与保护

藏区博大的文化吸引着世界人民,这使得藏式壁挂获得众多消费对象,作为藏毯艺术的升华,藏壁挂已成为集装饰、收藏、馈赠为一体的高档艺术品。但是,目前国内综合材质壁画制作尚处于萌芽状态,,藏饰壁画本身的装饰性也很强,综合材质藏饰壁画研究成功将会为文化乃至旅游、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围绕藏族的地域特征,现代城市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展开旅游式的生产,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策划设计。

(1)藏区用自己特有的东西吸引着四方的客人,除了壮观的自然风景外,最吸引人的就要算那些古老的民族习俗和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这些也构成了来藏旅游的特色。在编织壁挂时,让来藏区对藏壁挂有兴趣的游客观看编织壁挂的流程,听编织人讲每个壁挂上的故事,让游客进行壁挂编织制作的体验,了解藏壁挂的艺术魅力和其独特之处。

(2)保护藏壁挂工艺的基础是保护编制这个工艺的方法,这就需要发现和保护现有的编制的传承人。市政府为藏壁挂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保留住了学习工艺、制作工艺的人,就能够留住手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

(3)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传播传统藏壁挂的工艺、艺术特点,将编制藏壁挂的工艺程序编辑成视频,向大众传播,将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通过现代工艺制作展现给世人,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对文化艺术高层次的需求和享受,使许多人因此达到了文化增收的目的,更继承和弘扬了高原民族文化。

2. 设计创新 强调引导藏族文化创意

以传统文化为基石,运用现代科技与材质,对藏饰壁画进行现代化升级,保留核心的藏族传统风格,做一些材料上工艺上的改进,使其适合现代化商业需求,新工艺的采用避免了传统藏饰壁画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一条新的大道,为寻求低廉的制作成本,运用多种材质进行多重复合试验,用一种取材便利同时兼具环保、无污染、可回收的新型材料同时改进制作工艺,使其能够实现批量化大生产,在藏饰壁画的销售过程中也进行了文化的传播,将藏区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为藏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现在市场有的藏壁挂多以唐卡、民族风情、景色、藏族人民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地方还别具匠心地将诗词、各大活动和赛事等制作,极大地丰富了内容,而为了更接近高原人民的生活,可以将制作的重点放在‘六字真言’、‘彩粉坛城’、藏族群众日常生活及风情等方面,不仅结合了藏族的元素,形象生动地突出文化和宗教,更是满足了信教人的心理,而且还提供了来藏区旅游的游客多种挑选购买。精心的设计,使其从本身的壁挂功能特征达到旅游纪念意义。

(2)采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新的传统工艺。

壁挂的材料以布和线为主,可以折叠、卷起,但材料具有变形性,不具有长久性。而且最具有藏族特色并且藏族人皆爱的藏银.玛瑙.松石没有融入的壁挂中,虽有藏族特色但不具有代表性。而我们在对藏壁挂的创新时,应考虑到了现有壁挂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现有的以布和线为主编织的壁挂,以绘画的形式制作的壁挂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更多的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制作,或是用更多不同的制作形式来制作壁挂如:用木雕刻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的壁挂,或是以镶嵌的方法,在制作壁挂的过程中在其中加入了藏银.玛瑙.松石等这些藏族人人皆爱的配饰,使其色彩更加丰富。采用具有藏族特色的综合材质纯手工制作。结合了其他具有表现力的材质。继承和保留了传统工艺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是传统的壁挂进入了程式化的壁挂模式,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饰品,使藏族式壁挂文化长盛不衰。

民族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都是因其存在现实需求,简单的说就是能“为我所用”。藏壁挂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感,从其不同的场景中传递出浓浓的现代设计理念。具有绿色环保、简约、社会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设计的核心思想。以创新思想来保护藏壁挂是属于当今最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壁画》——张映辉

篇(5)

关键词:文化归属;传统文化;藏民族;藏语教学

一、在教学中传承藏族文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我民族地区与内地往来日益密切,在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藏族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上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在学习乃至全面接受汉文化或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藏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藏族的传统文化属性也削弱了。文化属性的削弱就预示着乡土归属的减弱,就预示着藏族传统文化根基受到破坏。诚然,这种破坏不是主观人为的,而是在社会经济交往中所编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就好比马克思说的那样:弱小民族的弱小文化,虽然在文化上仍然不乏灿烂的光辉,然而在与强大邻族的密切交往中,必然会逐渐丧失自我,从而被同化掉。

从现实的情况看,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与内地交往最为密切的甘孜州康巴藏区,由于从汉代以来,经历数千年的汉藏杂居,其位置上临近成都平原,与内地交往密切。所以,其藏族文化属性严重削弱,从我在2013年对巴塘、得荣县、稻城县、雅江县四县部分地区的调查访问情况来看,受访者中有近六成的藏族不会书写藏文,有近三成的藏族连藏语不能使用,而在社会生活交流中使用汉语。

语言和文字,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标志着一个地域内的文明是否形成并成熟的关键。当一个民族,连本民族的语言也不能很流利的使用时,那么请问,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该怎么继承和保护呢?从我两年间的调查情况来看,那些藏语严重淡漠的藏族,往往对藏族的文化传统不再遵守和传承,对藏文化中的精髓已经很难领略到。如对藏民的各种民间舞蹈、藏歌等艺术形式逐渐淡漠,基本在生产生活中找寻不见。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很自然的就会出现文化断档。

由此可见,藏文化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系统的藏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势必行。

二、藏语教学是藏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天然阵地

正如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语言和文字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那样,藏语教学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担负着也必然担负着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单单在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一点传统文化的文字内容,单单靠我们的藏语教师零散的讲几个藏族的历史故事是完全不够的。在这个天然的阵地上,我们的藏语教师应该做的,不单是将一门语言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而且根更应该将系统的藏族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应当是在整个藏语教学的过程中贯穿藏族传统文化感染与气氛营造的新思维。这就牵涉到我们藏语教学目的的大转变。而现实是在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藏语教学的地位并不十分凸显,课时明显少于其他主课,这就意味着藏语教学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担负太多的责任。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重大冲突所在。

三、在藏语教学中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教学新方法探析

(一)、教室的氛围营造

为了使学生在冷冰冰的教室中感受到浓郁的藏文化氛围,我们应该花更多心思去布置具有藏族民居特色的实景溶入教室当中。如在柜子上、屋顶的四沿和墙壁上用丙烯颜料绘出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纹饰,墙壁上合适的地方悬挂藏族特色的壁挂,在墙体的涂料上也不再选择一般意义上的粉白色,而是部分地方用木料做装饰,其他墙体也涂上红色、黄色等涂料,以突出藏式民居的特点。

(二)、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

拥有了相应的氛围之后,还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灌注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按照不同年龄段接受知识的情况,系统有序的将一些基础性的、富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教授给学生。然而有一点按却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切忌一味灌输性的教学,而是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感受与启发,常规教学与实践操作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所谓的感受与实践操作,那就是需要我们的学生深入生活、深入校园以外的环境,锻炼他们感悟能力与文化思辨能力。

要做到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就要求我们的藏语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的藏语教材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教学需求,自制校本教材,在制作教材的同时完成必要的教学研究,实现民族地区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校本教材中,需要为每一个课程规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准备需求。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在教材中配图,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来叙述和补充。在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为之后的教学环节设计做铺垫。

(三)、走出校园,感受生活

前面已经谈到了走出校园、感受生活的相关内容。这里再举两个例子说明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光凭课堂教学和走出校园之后,让学生深度亲近文化载体的教学结果的巨大差别。学生在课本上了解传统文化毕竟免不了坐井观天的嫌疑,他的视野与所能受到的文化感染也毕竟是相当有限的。加之文化必定在社会生活中凭借一定的载体而出现而这种载体却是广泛的分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的,因此在可控制范围内,在教师的引领下突破校园的小圈子,一定时间里前进到校外的大圈子,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感受藏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是相当有必要的。

(四)、其他课程中对藏文化有意识的涉及

光凭藏语教学也是不够的,其实在藏区的小学教育中,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甚至英语只要教师用心,也仍然能融汇一些传统藏文化的教学内容。比如数学题可以以藏族的生活为背景,安排加减乘除的运算,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藏民族的传说故事为素材进行思想品德的感染教育。历史课程意识介绍藏族历史文化,稳固藏族孩子文化根基的天然阵地,在讲授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之外,还可以因地制宜,讲授地方史、乡土文化和藏民族从起源到民主改革的漫长历史,我想这些都对藏族文化的传承、藏族人民文化属性的巩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四、追本溯源,传承文化――我对本文的总结

写了那么多,归根究底就是我们民族地区的教学,不单是要教授给学生某种知识技能,更是要创造一种民族文化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民族的文化,学习民族文化,还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围绕这这种文化传承教学来展开。如果在民族地区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想,那种藏族人民的文化积淀不断加深,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断加强,与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水融、相辅相生的日子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藏语教学改革和农村教育改革论文集 民族出版社[m] 2008

[2] 浅谈藏语文教学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 杨春景 甘肃省藏学研究会[J] 1996

篇(6)

【关键词】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不再是对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渴求,而是转向了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在野外生存、参与户外运动和享受阳光、挑战自然环境,在旅游中追求体育运动给人类带来的无限刺激同样是人类一种美好的享受。为此,体育旅游将体育运动融入旅游成为一种新兴而时尚的旅游形式,我国将根据各地区的地貌、人文和特有体育项目,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以观光、健身、娱乐、休闲等方式将感受地方人文气息、参与民族体育文化、沐浴阳光和挑战运动极限延伸发展起来,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形式。这些年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已成梯度趋势发展,每年体育旅游增长35%左右。[1]因此,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旅游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而有效路子,独特的藏族传统体育与当地优美的藏族歌舞更使旅游客心花怒放,所以,开发藏传体育旅游将使甘南旅游如虎添翼。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藏族传统体育在旅游业中的融入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境内草原广阔,平均3000米的海拔给了游客挑战高原的渴望。宽广的草原,水草丰茂,滋养了牧民成群的牛羊,畜牧业蒸蒸日上。州内主要以藏民族居多,牧民们数千年的游牧生活和高原地貌造就了富有浓郁藏地气息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藏传体育活动,如“大象”拔河、抱石头、赛马、赛牦牛、背水、藏戏等。在每年的甘南藏族自治民俗节庆活动中大放光彩,吸人眼球,休闲娱乐招来无数中外游客。藏民族虔诚的、纯朴的藏乡人情、独特的生活习俗,独具民族特色的穿着打扮、藏餐以及藏族歌舞等都是体育旅游的优厚资源。[2]

2、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有的地势构造和高寒气候,造就了风景各异的七县一市,如玛曲黄河发祥之地,以天下黄河第一湾著称、碌曲有奇石林立的则岔石林风光、临潭冶力关、卓尼大峪沟、夏河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等自然景观;腊子口等红色革命遗址;藏传佛教寺院圣地等。另外,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忠实于主人、看家护院的藏獒、供不应求的甘加羊(肉质鲜美)、善于长途跋涉、运送物资的河曲牦牛和河曲马,都以适应高寒气候而著称。[3]

这些年来,甘南州政府着力打造“香巴拉”品牌旅游艺术节,甘南以“中国的小,甘肃的后花园”而闻名于世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业发展,就每年来甘南的中外游客达到上百万人次,为甘南州社会进步、经济增长贡献很大。[4]同时,每年夏季举办的“中国・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合作自行车赛、迭部“大力士”挑战赛和临潭万人拔河等大型体育赛事吸引了无数游客,宣传了甘南,使甘南藏传体育旅游得以发扬。

二、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领导和群众对旅游业开发观念陈旧落后

一部分藏族领导和群众仍没意识到藏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娱乐及观看的价值,在思想上也没当成旅游资源,他们认为冶力关、大峪沟等自然景观和拉卜楞寺藏传佛教及藏民族生活等人文景观的宝贵、独有的景观是开发的重点;没想到把自己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出去会是甘南的旅游锦上添花。早有一些学者在甘肃旅游网和甘南民族网上宣传藏族传统体育旅游等相关内容,但未受到甘南州政府的重视。只是站在体育的角度上将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发扬,没有将藏传体育和旅游很好的结合开发利用。

2、缺乏精心规划和合理设计

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简单呈现”和“自我展示”阶段,没有迎合中外游客心理需求,将丰厚、独特的藏传体育旅游资源置之度外。没将许多藏族传统体育活动组织规划到旅游的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中。这将是甘南州发展旅游的最大遗憾。

3、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利用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

甘南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要持续发展,人们对藏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认识要到位,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利用要精心规划和合理布局。对于已经开发的比较粗糙、深度不够的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要更深层地挖掘其特色和内涵,把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旅游项目或旅游产业来抓,加大规模,提高甘南藏传体育旅游的地位。

三、如何进一步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旅游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和甘南州的实际现状。为了更好地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深度挖掘藏族传统体育内涵,突出藏传体育在旅游中的特色

首先,加大投资建设具有藏传民族体育特色的体育场馆。其次,完善旅游区、度假区和休闲区的配套体育设备,开展游客能参与、体验、观看的藏族特色体育活动。如在中国玛曲赛马会时,除让游客观看到惊心动魄赛马外,要有游客报名参与的友谊赛马、走马赛等互动活动。游客在旅游途中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藏传体育活动,将使游客对甘南留恋忘返,对促进甘南的旅游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使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

2、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甘南州旅游业要发展,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高品位的旅游服务至关重要。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是服务到位的保证,必须培养一大批懂得藏族传统体育的导游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藏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是发展藏传体育旅游,打造魅力甘南新形象,促进甘南州的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又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使经济、文化、体育和社会稳定同步l展,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消除甘南州体育旅游发展的障碍,实现交通便捷安全

交通设施的落后是甘南州旅游业发展中的障碍。改善交通设施条件,缩短景点间的路程,实现交通便利、安全和网络化,会使甘南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推进一大步。政府的大力扶持、培育旅游开发者,推动产业链良好发展,避免恶性竞争,保证甘南州的旅游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使甘南藏传体育旅游真正成为一大特色,为甘南州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晓雯.浅谈体育与旅游[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2] 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经济优势互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1).

[3] 卓玛措.甘南旅游:要打响“香巴拉”品牌[J].国策省情,2005.09/179.

[4] 楚才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甘南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州旅游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5-27.

篇(7)

藏族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民族,从公元七世纪吞米•桑布扎创立藏文开始,拉开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纪被纳入祖国的版图之后,藏族地区出现了历史研究的热潮,作为史料之一的藏族档案信息的编纂开发工作亦蓬勃发展,如历史文献汇编《贤者喜宴》、《吐蕃档案》、《旧唐书•吐蕃传》、《元史•释老传》等。近半个世纪以来,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是长盛不衰,各相关部门编纂出版的档案文献达百部以上,并积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整体上看,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开发,比较侧重于严肃的学术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开发成果的受众面较小,传播范围有限,而更为亲民、更能体现档案休闲功能的旅游价值开发力度却相对比较薄弱,与旅游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少问世。早在2000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提出了“档案信息在休闲社会中的利用”这一议题,明确了档案信息在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青睐,特别是近些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层次旅游中的资源效用日益显现。在当前的旅游热潮中,主动开发服务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档案信息产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树立档案机构积极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确是双赢之举。

二、藏族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的途径与举措

1.举办档案展览,展示真实的藏族历史文化

藏族档案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记录与标志,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档案展览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受众体验好,是展示、传播藏族历史文化的较好形式。档案部门不仅在馆内设置有固定的陈列展,通过精选的档案向人们昭示与祖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档案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较好地实现了档案的宣传、教育、传播功能。但与美国国家档案馆成为旅游景点、名列《首都地区旅游指南》作重点介绍不同,我国尚没有将档案馆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先例,因此设于馆内的档案陈列展会受制于场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响了其参观者的范围,在内地城市的巡回展览虽然社会影响面大但成本也相应提高。面对蜂涌而至的外来旅游者,在本地的公共场合或各大旅游景点设置档案展览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响传播范围,利用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又较好地实现了旅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因此,在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工作中,选择能够彰显藏族文化底蕴或与某些景点有关的主题,对馆藏相关档案进行汇总复制、设计制作,通过图文并茂的档案展览能够系统、生动、真实地展示特定主题的档案内容,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档案展览形式非常灵活,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地点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场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点巡回。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实体展览外,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展览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维立体效果,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其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更佳,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2.编纂档案文献,提供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

藏族档案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和良好的编纂传统,积累下来数量浩繁、形式各异的档案文献为政治稳定、宗教发展、学术繁荣发挥了信息辅助作用。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又为档案编纂题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寻找与各旅游客体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汇集或融合提炼,可形成不同体裁的档案文献,宏观的如景观简介、旅游手册、老照片集锦,微观的如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档案的汇总概括,也可与旅游部门合作为景点宣传资料加入档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画册、书籍、小册子、折页、多媒体光盘等等,力求体裁及形式多样化,借助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旅行者对旅游的本真性体验。以往的藏族档案信息编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学术类的档案开发,而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属于商业性开发,面对的是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们渴望了解文化但又追求阅读体验,因此在档案编纂中应特别注重档案文献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可读性、风格的通俗性,尽可能贴近生活,喜闻乐见。

3.制作档案复制件及延伸产品,留下旅游的永久印记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会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个人收藏或馈赠亲朋。旅游纪念品主要集中于药材、珠宝、工艺品等,如果将档案制作成形式各异、贴近生活并具有收藏价值的复制品及文化创意小商品,将进一步丰富赴藏旅游纪念品的种类,也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远的历史印证,同时为档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创造了可能。对档案进行的这种商业性开发在国外早已有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展厅出口处设有专门的档案纪念品商店,还在其网站上开辟有在线商城,提供馆藏档案的仿真复制服务,出售相关书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据档案制作的创意小商品,如水杯、挂饰等。国内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将馆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镜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销售。这些都是开发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成功尝试。藏族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珍贵的档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赐给布达拉宫的御笔匾额“涌莲初地”;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以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等,它们或有宣传教育意义、或有历史收藏价值,将它们制作成复制件及其它文化创意产品,或者与其它部门合作制作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纪念封等,能够固化历史文化,调动旅游者对和谐发展的关注、认同,强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桥梁作用将一这理念传播出去,可以想见其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4.加强档案资源与旅游者的互动,提升社会档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