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丽的乡村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记得有一位知名专家宣称中国是一个国家四个世界,我国的北京、上海等都是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我国同时还存在很多农村,其水平跟非洲差不多,有的甚至比非洲还要落后。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大城市,如果拿北京与巴黎相比,北京人就很自豪,因为他们认为巴黎太小了,只相当于北京的朝阳区那么大,北京比巴黎更繁华;去过新加坡的北京人也特自豪,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国家还没有北京的海淀区大。单纯从大都市来看,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差别并不大。但是我国的农村,如果你到欧洲去、到日本和韩国去、到美国去,会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村与城市差别很小,甚至比城市美丽多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乡村是一个能有乡愁的地方,是让大家流连忘返的地方,是周末驾车去了就不想回的地方。但是我国的乡村如果你去了会产生去了再也不想去的想法。以北京郊区为例,记得我曾去过北京海淀区后山凤凰岭的农村,离中关村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你就会感觉乡村没法去。为什么?因为当你一进入农村的凤凰岭,手机信号就不正常了,一直时断时续的。道路也差很多,进入乡村的路一般都高低不平,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发达国家的乡村刚好反过来,不少是美丽如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时并不是一直都在大都市,而是选择到乡村去会见,这样做是对最尊贵客人的礼仪;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会见最亲密的外国总统时,也一般会选择到他的克劳夫农场去。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很看重乡村,把乡村变得特别美丽,而我国农村居民大都逃离乡村的主要原因。
制约我国乡村不美丽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我认为有十大障碍,其中宏观政策层面的障碍有六条,村庄层面的微观障碍有四条。我也确信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乡村建设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如果我国下一步发展重点转向乡村,把原来被遗忘的角落慢慢建设起来,20年之后我国乡村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景象。当我国的农村建设得比城市还要美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了。
中国乡村不美丽的宏观政策障碍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障碍直接决定了资源的投放。宏观层面的障碍有六条,具体包括:
1.村庄房产不准在村庄外交易,这等于把乡村发展建设的咽喉给扼住了。
我国农村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已经铺开,遗憾的是,农村村庄的房屋还是规定只能够允许在村庄内交易。其实村庄内每一家都有房子,谁还肯买别人的房子?这样的一个规定基本上堵死了农村房屋的价值提升,使乡村房屋变成了沉睡的资产。其实我国整个农村的村庄所占有的建设用地,跟所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面积差不多。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上的房屋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而农村居民虽然拥有同样大小的土地,但基本是还属无产阶级。因为农村的房屋基本上是不可交易的,没交易基本上就难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记得20多年前,当时我准备毕业留校当老师时,不少人告诉我,你很有可能面临20年内一直没有独立房子只能住筒子楼的困境,因为不少已工作十几年的老师还是住在筒子楼。没想到毕业两年之后学校就分给我一套房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是我赶上了好时候,当时国家在推进城市的房改,允许城市居民可以进行房屋交易。而此之前居住的房屋都是单位分配的,无法从外部购买,也不准买卖,这样导致外来资本无法进入城市房地产市场,只能等着分房子。那时候的城市房改其实就是把原来垄断的不可交易房地产打破,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允许城市房屋进行交易,城市居民就可以买房子了。有了房子的城市居民现在都变成了有产阶级,北京四环内的家庭如果有十几套房子,就可能变成亿万富翁了。如果规定城市的房产不可买卖交易,城市居民的资产估计要大大的缩水了。城市居民之所以能成为财富阶层,基本上得益于城市房子不再是单位的垄断,是可以进行买卖交易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农村的土地是所谓的集体所有,相关规定农村的房屋只能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交易。这个规定把很多大量城市居民退休了想到农村买房养老的后路给斩断了,也导致农村村庄房屋建设没有外来资本投资,农村人的房子没法进行交易、没法进行买卖。举一个简单的反例,北京的中轴线一直往北的小汤山附近,有个村庄叫郑各庄,这个庄村书记二十多年前胆大包天,把村庄一部分土地拿来建了房子交易,现在这个村庄就变成北京市最美丽的村庄了。这样一个脱离原来脏乱差,把村庄改造成现代化的都市村庄,美丽如画,却被界定为非法。为什么是非法的呢?因定相关的规定说农村人在自家村庄土地上建的房子就是小产权房,不能进行交易,不给产权证。
因为我国有一个这样的政策,农村的土地如果想建设房子,必须被征用,然后交给城里的开发商,跟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样的制度不改,基本上把社会资本往农村房屋建设村庄建设流的这条路给堵死了。这是我国目前乡村不美丽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与障碍。这个障碍是目前美丽乡村的最大障碍,等于把所有城市居民、外来想到农村投入的路给堵死了。目前这个路开了个小口子,也有的地方偷偷在做,做的地方农村不少变得美丽了。最近一两年我到了很多地方,乡村建得美丽的地方基本上都在打球,都在偷偷搞。如果不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把这个路给堵死了,农村想变美丽就比较难了。不过还好中央最近已经开了一个小口子,正在对农村的宅基地进行试点改革。也许以后农村建设用地可以像城市建设用地一样,同权同利同价进行交易。如果某一天农村建设用地真正向城市建设用地一样入市的话,拿出一块进行建设,我国乡村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他一度担心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儿调”,现在正逐步发扬光大,每晚在村中心广场上排练的就有近百人。
作为传承人,他打心底里高兴。
“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儿”而得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计数的曲目,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它仅存于石柱县境内,并和当地民歌相互融合,形成了“土家儿调”。
过去,由于唱它的人少,市场化难度大,几近失传。
转机缘于政府的适时介入。从2013年起,石柱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儿调”的发展与传承,并在部分小学建立了传承基地进行课堂推广,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儿调”是重庆广大乡村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重庆新农村,随着群众文化“村村有组织、户户能参与、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线”的目标确立,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景致、农民生活的新内容和表达欢愉之情的新方式。
那么,在这些新的景致、内容和方式背后,重庆的乡村文化繁荣又有着怎样的“源动力”?
新观念――农民的自信舞出来
深秋夜凉。
重读年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这些字眼,温暖着在主城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的李静雯的心。
李静雯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老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天山堡。这片宁静乡土在历经环境整治、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蜕变后,焕发出别样生机。
乡村的夜,不复记忆中的寂静。
每当夜幕降临,天山堡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就会亮起明亮的灯光。待音乐响起,早已梳妆打扮好的农妇和土家汉子便在小广场上汇聚起来,随着节拍翩然起舞。
他们的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从容和自信。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溪洲竹枝词》里的场景,莫不如此。
“几年前,村民健身就用传承下来的摆手舞代替坝坝舞了,现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李静雯说。
前段时间,李静雯回了一趟老家。她发现,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好转,他们的文化娱乐形式有了很大改变,“看电视、打麻将的少了,健身、跳舞的多了,特别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视了”。
2015年6月,酉阳县土家摆手舞大赛举行。大赛现场,绚丽的服饰、动人心魄的音乐、生动的舞姿,无不展现着酉阳美丽乡村中村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同样是舞蹈,但它和坝坝舞不一样。”在李静雯看来,二者虽然都可以看作全民健身的一种形式,都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但摆手舞的繁荣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各界对巴渝文化的传承。
“舞蹈是一种展现美的形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用肢体表达美。”透过酉阳摆手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文科看到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以及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乡村文化生活的繁荣。
新方式――文化的鸿沟填起来
用舞蹈来健身,曾是城乡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
早起或晚饭后,外出跳一段,是很多城市居民的选择。
在过去的农村,早起干活,为生活奔波,晚饭后早早熄灯就寝。乡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
当农民唱起“儿调”,跳起摆手舞,意味着什么?
“城乡一体化。”文科的回答掷地有声。
过去几年,重庆共建成“美丽乡村”近1000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更是数不胜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正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差距日渐缩小。
当“美丽乡村”建设让全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一个个散落在乡间的村文化服务中心则承载着文化的音符,渐成重庆农村百姓不可或缺的脉动。
“在‘儿调’、摆手舞里看到的是农村文化繁荣和农民的自信。而在村文化服务中心里,看到的则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文化建设因为自信而日益缩小的差距。”文科说。
当村庄的文化、历史、特色、名人得到重视,并被挖掘和整理,陆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这种乡土文化自信也随之激发。
“包括‘新乡贤’‘最美家庭’等以农民为主角的评选,都能让农民的自信迸发出来。”文科认为。
“先祖由湖广于大元入川,故土造就了祖辈们的勤劳与淳朴。苏氏族谱有宗规十七则明令载有‘耕读当勤、赋税当纳、邻里当和’家训……”
这是永川区何埂镇仓宝村苏祖才老人将“家风家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讲课时的场景。
2015年4月,永川区启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年近七旬的苏祖才老人成为913名“新乡贤”之一。
在一年多时间里,老人通过讲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永川区,913名“新乡贤”,成为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时任永川区委书记熊雪说:“这股以农民为主角的新生力量,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新路径――多元的供给足起来
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作为“文化下乡”的一部分,荣昌区“送电影下乡”惠民活动来到古昌镇冲锋村。
傍晚7点30分,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上挤满了人群。
区里的数字电影放映队给村民带来了经典影片《湘江北去》《西柏坡》,以及科教、政策类影片《走进农村合作医疗》。
“年轻的时候没有电视,能看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没想到今天还能重温看露天电影的感觉。”62岁的村民李洪萍满脸喜悦。
这样的喜悦,让重庆市文化委副巡视员谢宾颇为自豪:“农村复兴,当从文化复兴开始。物质要富裕,精神更要富有。”
据谢宾介绍,在全市,这样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还有721个,他们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乡镇综合文化站有1025个,它们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依托和组织指导。农家书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00家数字农家书屋。
“‘文化下乡’和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只是文化生活的一方面。”谢宾说,“农民有了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文化供给才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应不断丰富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以提供更多样的文化选择。”
前不久,秀山县钟灵镇陈家坝村的村文化服务中心来了几位县里的书法家,村民们每天都会去找他们学习书法。
“秀山是书法之乡,我们不会书法怎么行。”有村民表示。
从2016年起,梁平县金带镇双桂村的农家书屋每天都会向村民开放,养生保健、农业科技等多种读物都可在这里借阅。
“看书的人挺多,接下来村里会考虑再增加一些书。”村综合服务专干李茜茜说。
如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正在广大农村基层落地开花。
新呈现――美丽的乡村活起来
当文化的清泉流进乡村时,乡村变了模样,村民也变了模样。
铜梁区涪江边上的高楼镇,数百农民忙时种田,闲时舞火龙。他们不仅庄稼种得好,而且把火龙舞遍了大半个中国,并舞出了国门。
永川区自启动“新乡贤”和“最美家庭” 等以农民为主角的文化建设以来,农村的矛盾纠纷和量直线下降,社会风气更加和谐美好。
近年来,开州区长沙镇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继建起了长沙广场、滨河走廊、桔林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
“我们虽然住在农村,但享受的是城市待遇 ,住楼房,逛市场,出门就有小广场,健身器材、休闲广场一应俱全。”村民们很是高兴。
长沙镇的转变是重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以来,重庆围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构建和谐乡村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区县两级示范村近1000个,形成了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2016年8月27日傍晚6点,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产业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护。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迁,尽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植被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本造,在改变乡村旧面貌的同时还原农村“土”特色。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建成8千米长、25米宽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场、大圣迷宫、寻圣桥等游乐项目,既美化了乡村风貌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村落与自然的和谐,风光与产业的交融。二要注重产业提升。要加快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充分发挥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引进千亩花卉基地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创业增收,三年时间内人均收入翻番,东涧村也由有名的“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变为美丽的花海新村。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金融助推全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担当;如何“做值得尊敬的百姓银行”;如何在服务“三农”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探索,给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家乡,是黔西南农信社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三进村寨”
美丽乡村并不遥远
金融服务进村寨。金融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银监部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便利度,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创新“三大工程”。省联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制订了《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支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在黔西南州,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稀少,ATM、POS机等现代金融机具匮乏,当地农民办理存取款业务往往要花半天甚至更长时间,跑几十里路到县城或乡镇银行网点,这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针对这一现状,黔西南农信社按照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省联社要求,积极延伸金融服务渠道,大力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寨”工程,以州委州政府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加快网点战略规划和布局,积极推进网点转型,通过新设网点、增加支农联络员和布放“农信银”机具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截至目前,全州农信社在行政村、自然村、特色村加快ATM机和“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建设,营业网点达到174个,今年5月实现“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分步推广网上银行业务,延伸服务渠道,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信贷资金进村寨。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规范中,“村容整洁环境美”是重要的指标,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石漠化地区的黔西南州,农村旧房、危房占很大比例,仅靠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整治要求。对此,黔西南农信社根据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加大对农村旧房、危房改造和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扶持,在人民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已投放89.63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农户生产生活,其中投放9.48亿元支持农户旧房、危房改造及新房建设;集中资金支持了一批真正的富有产业、学有条件、乐有场所、美有品位、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比有规模的精品示范新村。贞丰县长田乡细汆村,在上级拨款和农信社信贷支持下,共完成村组道路硬化、绿化、太阳能路灯等19个项目,包括交通类7个,水利类1个,环境类7个,文体类2个,其他类2个,受益农户368户1560人,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进一步为细汆村的“四在农家”发展吹响了号角。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支柱。美丽乡村要发展经济,信贷支持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器”。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黔西南农信社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项目,在确保支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各地自然资源和市场多样化需求,大力促进产业链发展,以综合配套小额贷款、农户贷款,支持农户开展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完善“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普安联社投放2015万元贷款,支持龙吟镇北盘江村228户农户发展种植蜜柚、板栗以及养羊、乡村旅游等产业,助力北盘江村全面建成库区移民小康示范村。
黔西南的万峰林、双乳峰享誉全国,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行走在沿途乡村,一家家农家乐餐馆、小旅馆鳞次栉比,玲琅满目的旅游商品让人眼花缭乱。近年来,依托旅游业的兴旺和崛起,全州农信社投入旅游产业贷款1.02亿元,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点的升级改造,以旅游业推动“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服务行业发展,对接乡村旅游市场。兴义农商行主动对接乡村旅游市场,积极探索信贷资金营销方式,出台《信贷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支持农户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为加强乡村旅游贷款的管理,制定了《乡村旅游贷款管理办法》,对乡村旅游贷款品牌进行重新完善,从评级授信、贷款发放、风险防控、管理收回等方面进行了措施细化。兴义市纳灰村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在国家拨款和农信社金融支持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观光旅游、避暑旅游,逐步形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享农家乐”等一系列极具黔西南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走出一条独具兴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富民之路。
信用工程进村寨。为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州农信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进村入户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定,并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简便手续的政策,有效调动了乡(镇)、村、户珍惜信用、参与信用评定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了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目前,全州已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一个、信用乡(镇)56个、信用村587个、信用组4549个。通过信用工程创建,大力营造守诚信、讲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在全州凸显“乡风文明身心美”。
深耕细作
美丽乡村收获更多
在促进乡村更美、农户更富、信用更好、产业更强的同时,黔西南农信社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收获良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实现。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促进了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帮助了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州农信社将农户的信用情况与贷款的可得性和利率优惠结合起来,农民以低门槛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建设中,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是农民的银行、自己的银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各行社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持续推进
美丽乡村有大作为
为促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黔西南州政府制定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力争用5~8年时间,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提出将加大项目资源整合力度,优先向“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倾斜,资金要集中投放沼气建设、农民培训、农技推广、农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的各类项目。
如何抓住政策机遇,积极通过机制和服务创新,金融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黔西南农信社将从以下几方面积极作为:
在形成合力上求突破。进一步增强与全州各级党政、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实施好建设美丽乡村的相关项目,力求“形成合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格局。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清洁田园;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7-02
多年来,中国农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农业一样,走的是一条主要依靠石化产品支撑的“石油农业”路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化学产品,对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此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面源污染、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趋凸显。
1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目前,全国农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上限的2倍,农药使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由20世纪50年代的3%左右降至不足1.5%,其中有11%的耕地低于0.6%。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重,耕地质量退化。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土壤和水体污染。2010年完成的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污染排放已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农村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国的43%、总氮量占全国的57%、总磷量占全国的67%。在广大农村,一方面依靠高投入的石油化工产品,消耗了大量矿物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源被弃之不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加重了面源污染。据测算,田东县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00万t以上,其中用作农村生活燃料、能源、食用菌基料、还田、编织等只占少数,大部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道路和河沟两侧或在田间直接焚烧。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过量投入,部分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以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另外,农业生产垃圾难以有效处理。如地膜使用越来越多,其残留率也越来越高,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最主要的问题。
2 原因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境理念的公众化程度不高。生态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宽容、和谐、互利的文化理念,而目前大部分农民功利型思维方式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价值观念较深。这种价值观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不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的价值,否认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把人类和自然割裂开来。仅仅把自然界视为资源库和垃圾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掠夺,造成了环境问题和生态失谐。同时,传统道德观念中人情世故的思想,使得发展民众力量进行的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监察等活动很难有效展开。小农意识导致农民整体环保意识的缺失,缺乏全局观念,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低,尤其是当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需放弃一些眼前利益或要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大多数村民往往会选择放弃。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业投入产品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不少农民群众在使用农药、化肥后,随地乱扔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和秧盘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污染农田和水体,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开展清洁田园活动的意义
清洁田园活动是“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场在广阔田野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是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丰富和扩充,是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它将全面改变农民群众陈旧的生活习俗、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迂腐的生态理念,转变传统生产中不符合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2013年,农业部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已成为群众评价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尺,成为当前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大事。
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破除陈规陋习,推广秸秆、农药瓶、化学包装袋、废旧塑料薄膜、秧盘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农村卫生工程,也不同于单一的环境整治措施,而是一项重民生、顺民意、惠及百姓的德政工程,一项巩固治理成果、永葆乡村美丽的工程。清洁美化家园,让乡村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自然提高。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绿色、生态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群众是民心工程,对发展是环境工程,对干部是作风工程,也是一项培养干部作风、磨练干部意志、提升队伍素质的作风工程。推进“清洁田园”活动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要部署的具体行动。
4 推进清洁田园的对策
4.1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领清洁田园活动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养成良好的生产习惯和“田间地头顺手捡”的自觉行动,自觉拒绝乱丢生产废弃物的行为。坚持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1-2]。
4.2 提高人口素质
人是清洁田园的主体,是主动者、实施者。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现清洁田园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是成正比的。清洁田园活动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教育能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科技、法律人才,为建设清洁田园提供智力支持。农业部门应向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发放或张贴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资料,定期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培训,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垃圾产生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3-4]。
4.3 集中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行动,推动清捡垃圾向综合循环利用转变
可采用“户捡、组收、村运、县(乡)处理”等为基本模式。从重到轻、由点及面,从人口密度大区域向人口稀少区域推进,从规模生产地带向分散生产地带推进,从村庄周边地块向远离村庄地块推进。提倡人人动手、村村推动,捡出一片净土,捡出一片净地,捡出干部为民服务的好作风、联系群众的好感情,捡出清洁优美、生态文明的好民风[5]。边远乡村,根据条件状况可自建简易生产垃圾填埋场,就地处理;城区附近的村庄,可将生产垃圾直接运输到县城垃圾填埋场处理。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每个乡村选择1~2个村庄开展试点,逐步推广。试点村至少招聘1名生产垃圾清运员,常年清运生产垃圾;根据农田的面积和种植农作物情况配置适当数量的生产垃圾箱,由县政府统一招标定制、发放到位,实现生产垃圾袋装化,并逐步实行分类收集;根据农田面积和种植农作物实际情况,每3.33 hm2水田建1个堆沤池,规格为每口池容积6 m3;生产垃圾清运方式可采取委托代运或乡镇统一安排清运。
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生产基地以及标准示范园、重点区域田间地头等要做到没有遗留农药、化肥等包装物,非用膜季节不存在可随手清捡的塑料薄膜。
4.4 坚持和谐美丽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一是做足生态文章。通过挖掘和保护生态、经营生态,多方培育生态理念,把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使清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充分发挥基层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全面顺利地推开,必须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员、帮扶员、协调员、管理员的作用,主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干群矛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三是提升“造血”能力。通过清洁田园、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地抓好乡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6]。
4.5 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等工作
从源头抓起,从田间地头抓起,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7]。
4.6 建立活动长效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大力推广产业链条加环、田间生态种养、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农牧结合互利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技术。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重点推广以“三诱”(诱虫灯、黄虫板、性诱剂)技术为核心,配套以螨治螨、天敌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植保技术,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流失。三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努力覆盖主要农作物,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和流失。四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扩大应用范围,尤其要覆盖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
4.7 建立督查、激励和经费保障等制度
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工商、质监、公安配合开展农业生产污染源头大整治,加强对重点区域农资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建立清洁田园激励机制,对清洁田园做得好的乡镇、村屯,通过以奖代补和项目安排优先等方式给予支持;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适当收取垃圾处理费,主要用于保洁员工资等长效机制建设(具体收费标准和方式,各村屯可因地制宜自行商定);县财政建立引导资金,实行“以奖代补”,以保证清洁田园活动的顺利实施;清洁田园的建设成效纳入县(乡)镇、村的年度考评内容[8-9]。
5 参考文献
[1] 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12.
[2] 广西农业厅.在八桂田野上掀起一场“绿色革命”――深入推进“清洁田园”专项活动的思考[EB/OL].(2013-05-17)[2014-01-07].http:///web/2013-05/380632.htm.
[3] 郭会平,李艳芳,张素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石家庄生态文化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41-7642.
[4] 郭会平,杨新燕,郭惠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构建的若干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0(12):56-57.
[5] 李伟华,吴慧.周口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9-101.
[6] 罗贵文,腾燕媚.百色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3,28(1):81-83.
[7] 徐玉莲.青海省湟中县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67-71.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日益成为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规则指导下的在建和待建的社会工程,人被这些工程剥离。
工业化的导入,原来田园牧歌被打破,青山绿水被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破坏。再也没有什么绿色食品,市场上卖粮食、蔬果,绝大部分都是工业化农业的产物,为了提高产量,什么药都用,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当国人哀叹与自己所出处的危机四伏的食品安全环境时,他们不明白,食品的污染,根源于农业的工业化。在以工业化程度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驱使下,大量的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各种各样的石化原料添加变成了农业增产的唯一手段,而相对应的,这些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到了人类的身体。
更可怕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污染”还有“人心的污染”。现代化的价值观导入了乡村,乡村无形的消失每天都在发生,乡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正被完整置换,消费主义导入农村,青少年一代开始追随现代化的潮流,农二代三代不再回乡,他们以争做城里人为荣,以待在乡下为耻。年轻一代已经很难用“淳朴”这个惯常使用的词来形容了,乡村人的精神世界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动。乡村不可爱了,乡村凋敝了,乡村消失了……
虽然这几年,政府对农村的政策有很大的倾斜,但不可否认,乡土社会正在沦陷,中国的大后方正在失守,后方无人,田地坍塌,浩浩大军正在加入城镇化的浪潮,中国流动了起来。乡土中国变为流动中国。每年的春节,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迁徙。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像现在的中国所遭遇的情景,春运一票难求,中国在流动漂泊,但一年圆满,必须要回到家的港湾,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寻求庇护与疗伤,寻求根的滋养,以便来年蓄势待发,再踏征程。每年春节过后,中国再次流动起来,中国大地上会涌现一批特种部队——“613899”部队(“61”指儿童,“38”指妇女,“99”指老人),生存在金字塔底层的泥土之下。但毫无他法。这就是现在的中国现实,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差距巨大,要活下去,就得背井离乡。城乡二元分治格局分化严重,分配制度严重不公,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成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源头。有人不由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感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让乡村美丽起来。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指环境,更是指人的文明程度,包括人的心灵。建设美丽乡村,让中国农村的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美丽富足、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世外桃源”;让农村成为另一种生活选择,让传统的优良品德代代相传。现代城市的生活压力大,很多人都变得非常浮躁。赚钱成了唯一目的,而赚钱又只是为了买房、买车,在城里过上像样的生活。很多人都为此感到身心疲惫。当你忍受不了城市生活的时候,其实还有一种生活选择,就是在农村里生活。在这里,你不用为车子、房子而烦恼,不用为加班而劳累,也不用为在餐馆里吃到地沟油而担心。退休后的人也可以选择回农村安享晚年,因为农村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节奏都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总而言之,美丽乡村将是中国人的后花园、心灵的港湾。
泰宁县际溪村的“耕读李家”,台湾团队驻村做乡建,如今已成效初见。记得去年旅博会上见到“耕读李家”的展台,一包米、一罐蜜、一套“耕读”主题的盖章戳……土特文创,饶有巧思,“乡村”被包装的有品又可爱,探到城里人眼前,萌萌地勾引,一看就是“萌岛呆湾”的风格。
尤溪县桂峰村,《海峡旅游》 “村跑”过的地方,虽然已是空心化严重的深山老村,却仍旧气质姝艳,尤其春夏之交、花季犹在的时候。去年村跑,村卷们跑过石板路,跑过小桥,跑上后山,林中小径湿润,掉落的白色桐花铺了一地,五颜六色的跑鞋踏过,搅动起花香与泥土味。这是外来人与乡村相逢时,最意外的惊喜,它没有经过任何人工的设计、建设,它就是乡村原本有的内容,游客有幸,在那个时间、那个角落,不经意窥见,真实性加强了它美的可贵。而这浑然天成、落花闲水的村野一刻中,乡村是有尊严的乡村,并且异常饱满:一帧画面,调动出的是一整套关于乡村,关于乡村与人、与自然的文本。
就如同采访编辑回忆起在大田县东坂村,无意间撞上当地人做平安,“人情之美很感染人”,“夜晚在村里散步,灯光下的梨花桃花,溪流声影,很特别”。灯光下的梨花桃花是很自然的东西,溪流声影也是很自然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因其真挚,恰恰最能够打动城里来的人。好的乡村旅游设计,不是要人工去制造花海桃源,而是要将村落中原本就有的,自然的、天然的、美丽的东西包括进来,要设计一种游客与它们“相遇”的方式、“相处”的方式,而这种设计,恰恰是最环保的,最不需要大动干戈去搞投资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