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的发展变化

乡村的发展变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的发展变化

篇(1)

在我们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将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相比较,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有些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许多乡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正呈现空壳化。面对这一复杂的情况,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切地呼唤新乡贤,新乡贤文化的注入也将给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和活力。

有首歌这样唱道:谁不说俺家乡好。故土、家乡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留恋故土、热爱家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说法。新乡贤们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尤其一些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党员老干部,一些有成就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或企业家等等,他们思想觉悟高、政策水平高,并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当他们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不尽人意时,会带头组织村民创办企业、发展经济,或投资兴业,或给予科学技术等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一些农村,解决邻里纠纷、家庭内部矛盾及一些涉及干群事件,往往乡村干部不好办理,而只要乡贤们出面,事情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因为乡贤们除了有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还与当事各方无利益纠葛,能够保证公道公正,当事各方对他们怀敬意、有好感、能信任。有的乡贤编修族谱村志弘扬美德、教化民风、凝聚族人;有的乡贤自愿加入村级廉勤委、文明劝导岗、法治宣传队、文化演义团,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乡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新乡贤作为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贤能之人,也常常成为村民们的领路人和好榜样。例如: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放弃进省城的机会,返回故乡施甸县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退休返回老家湖南岳阳筻口镇西冲村,仅用几年时间就促使一个落后村转变成“岳阳第一村”;海南省原副省长陈厚苏退休返回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很快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怒江州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德荣退休后返回独龙县带领群众架桥修路、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使贫困的乡村逐步走向了富裕之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永远的老县长”……他们落叶归根、化泥护花、泽被桑梓、造福一方,堪称当代新乡贤的典范。

篇(2)

关键词:乡村景观;本土文化;民族属性

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一千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盛唐时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就像是一幅中国田园风光的山水画。诗中不仅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景,也体现出田园生活的简朴亲切,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朴实自然的生活的向往。无论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还是现代,还是经过多少朝代的更替和战争的洗礼,中国一直有着美丽的乡村景观以及源远流长的乡村本土文化(图1-1)。

图1-1中国美丽的乡村景观

Fig1-1Chinese beautiful rural area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

想要了解乡村景观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景观,景观最初的意思是指乡村地区的风景或者景色。在19世纪初时,国外有一个学者洪堡德(A.yon Humboldt) [1]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到地理学科中,他认为景观是由文化要素和土壤、植被、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宏观的综合体,这种理解大部分是从生态角度去考虑的。而乡村景观是景观这个综合体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人为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景观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态,它的名称的来源是相对于城市景观来说的,并且乡村景观有着与城市景观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乡村景观所指的地区都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也可以将乡村景观理解为人类干涉自然环境的结果和记录。

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属性

乡村本土文化属性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笔者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属性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态性

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则是通过乡村景观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中的自然受人类干预与城市相比要少的多,而这点也说明了乡村景观具有生态性,并且这种生态性也属于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所表现出的特性。在我国传统乡村地区,潺潺的流水、清澈干净的小溪、鸟的叫声等等都反映了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的特点。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落后,乡村周边的自然环境都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样貌,形成了旅游特色。但是由于政府的对乡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因而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导致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也是规划者们在设计时没有遵循乡村景观的生态性所造成的后果[2]。

2、地域性

乡村景观文化的产生是以景观作为物质基础的,而乡村景观的差异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民族主体的差别而产生的,所以地域性是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中国南北地区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非常的显著,而南北乡村中的本土文化也是不太相同,这就是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中国内陆以及沿海地区的乡村景观也是不太相同,这是由于两个地域农民的生产方式以及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由于气候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建筑也不一样,南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也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说明了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3、民族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本土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造成乡村景观的差异主体就是民族之间审美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些差异说明的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由于民族之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了各个民族乡村景观的独特性。民族的审美意识以及人文思想则是对自然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结果引起了每个民族的乡村景观独特的构成因素以及组成形式。乡村景观中本土文化民族性的独特性是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中要加以注意的[3]。

4、时代性

马克斯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不同以及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乡村景观中的本土文化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的属性是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的时代性。而本土文化的改变影响到乡村景观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建筑环境的改变等等[4]。乡村本土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模式,既表现在物质上同时也表现在非物质层面上。在过去乡村里有很多迷信思想的存在,这些思想对居民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普知识的普及,迷信思想在乡村中很少出现了,从而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由于时间的限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5、继承性

在哲学中我们了解到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因而乡村景观本土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而每一次本土文化的变革前进都是建立在前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在历史中可以发现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内的本土文化都是建立在前期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下去的,每一段时期的本土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着的,并且本土文化的发展也不会终止,并且本土文化为了适应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笔者把这种特殊属性称之为继承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在发展中也不断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本土文化必然被淘汰,然后吸收一些新的元素组成新的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乡村景观的本土文化产生其实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就表示出本土文化的继承性。

参考文献:

[1]陈威.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同济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6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15-121

篇(3)

关键词:吉林省 大学生 对策

1研究对象与指标

1.1研究对象

以19-22岁,吉林省籍在校大学生。每岁一组,每组样本含量不少于150人。

1.2研究指标

指标包括速度(50米跑)、爆发力量(立定跳远)、力量(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耐力(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柔韧(体前屈)、握力等。

2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参照国家调研中心反馈数据处理结果对照。

3结果与分析

3.1 各年份年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趋势

速度素质,男生前三年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大四则出现下降;女生前三年随年级增高出现下降,大四呈提高趋势。下肢爆发力量,男、女生基本无明显变化,基本维持在大一时的水平。力量素质,男生的上肢力量发展呈上升趋势,大二、大三提高显著;女生腰腹力量四年间则没有明显变化。耐力素质,男生大学前三年出现下降,大四时则有明显提高;女生大学四年间则随着年级的增高出现提高的趋势,平均水平维持在大三时的平均水平。柔韧素质,男、女学生发展不一致。

3.2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速度素质:城市男生、乡村女生出现下降低于国家水平,乡村男生及城市女生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女生提高水平高于全国提高水平。下肢爆发力量:乡村男生出现提高,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及乡村女生则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下降幅度。力量素质:男生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力量均出现提高,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则出现下降。耐力素质:男、女大学生的平均耐力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低于全国提高水平。柔韧素质:男女学生平均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反映在大学期间高年级下降明显。

3.3十年间的变化趋势

十年间,男生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呈先升后降,前五年呈上升趋势,提高明显,后五年呈下降趋势,并再次出现负增长。爆发力素质、耐力素质呈线性下降,后五年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其前五年下降幅度,下降幅度逐年加大。柔韧性素质呈“V”字型变化,前五年出现负增长,后五年间出现正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高于女生。女生,速度素质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后五年下降幅度高于前五年。爆发力素质,呈“倒V”型变化。前五年间呈上升趋势,后五成明显下降趋势。总体上呈现出男女学生间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大学期间各项素质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十年间,吉林省19-22岁在校大学生多项素质提高在大二、大三阶段,城市女生速度素质提高水平高于全国提高水平。男生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力量均出现提高,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及乡村女生的下肢爆发力量则出现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下降幅度。男女学生柔韧素质平均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2建议

4.2.1提高认识,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教师应从本质上重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对现代高等人才培养的意义,并在实践中的给予真正落实。同时,要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从多层次、角度去提高大学的体能素质。

4.2.2端正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角色转变

提高学体的体能素质,关键是对其参与态度的端正,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也非常重要。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

4.2.3合理安排课时,创建体育俱乐部

安排合理的教学课时,是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证明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因为,俱乐部的建立,能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欧阳浩,李刚.[J]吉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成果专辑.东北师大学报.1992.(4)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组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

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旅游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领域、产业形态,也是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张掖市委、市政府也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以做大做靓宜居宜游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因此,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符合旅游消费发展变化的客观需求,也符合旅游业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

一、张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经济结构来看,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13年张掖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7:35.5:35.8调整为27.6:35.7:36.7,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个百分点,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在改变全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从旅游消费市场来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按照国际一般规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作为中端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则全面扩张;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作为旅游高端市场的商务会展和特种旅游开始兴起。所以,从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张掖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即将迈过5000美元的门槛,提前做好转型升级准备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通过政府重力推动与引导,更有利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这既符合旅游消费发展变化的客观需求,也符合旅游业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趋势。

(三)从旅游资源优势来看,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可支撑性不断加强。张掖旅游资源富集、综合品位高,目前,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3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11个。自然风光雄浑壮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众多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独特的裕固族民俗风情等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础和资源基础。二是旅游交通便捷,可进入性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加大立体交通枢纽建设,改善通往各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逐渐形成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体系。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可配套性不断加强。这几年,不断加大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选择有眼光、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投资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已初见成效。四是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可服务性不断加强。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旅游优质服务理念,规范旅游市场。

(四)从旅游项目开发来看,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随着人们旅游阅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追求在旅游目的地深度体验。因此,深度体验的出游诉求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从“可看、好看”上升到“耐看、再看”,能够挖掘出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紧紧抓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平台,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探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来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把转型升级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五)从旅游业规模来看,旅游业正处于做大做强的新阶段。近年来,张掖市委、市政府抢抓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先后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和旅游产业现场观摩会,并把2011和2012年确定为“旅游发展年”,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2013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6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93%,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为做大做强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张掖旅游转型升级的模式选择

(一)以旅游要素衍生分化出的新业态模式

随着国际露营运动和自驾车游的兴起,张掖围绕“山--水--城”生态人文特色,发展集休闲观光、运动娱乐、科普教育、生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以市区为主、各县为补充建设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通过中国西部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和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这两张旅游品牌,把张掖建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鲜明的宜居宜游城市。

(二)与现代服务业相交叉融合的新业态模式

张掖按照“一心两轴四区六组团”的功能布局,配套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体育文化场馆、会展中心、玉水苑、甘州府城等重点项目,使新区、湿地与老城区融为一体,形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新城功能和景观,为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奠定了基础。利用张掖海拔适度、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农产品丰富等优越条件,积极开发水疗养生、日光浴、沙浴、有机食品保健等逐渐发展医疗旅游产品。还有面向高、中端游客,发展草原高尔夫、户外垂钓、登山滑雪、运动狩猎、马术表演等高端休闲旅游项目,为游客定制个性化旅游产品。

(三)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渗透的新业态模式

利用张掖农业资源优势,把握现阶段崇尚自然、生态和绿色消费的趋势,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农林牧资源、农村生活资源及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家生活体验等旅游项目。利用张掖独特的自然景观,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七彩丹霞、绿洲湿地等极端地貌集于一域的优势,发展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利用张掖丰富的人文资源,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挖掘整理历史文化、丝路文化、裕固族文化、西游记文化等的基础上,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以此开发出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张掖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以高起点规划建设谋划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挖掘张掖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古城文化元素,加快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充分利用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共生的优势,通过搭建生态文化景观走廊,将张掖打造成多姿多彩的“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把景区景点规划、乡镇规划和城市规划统筹考虑,打造集山水风光、绿色生态、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风光展示带和文化展示带。加快张掖这一大景区的基础配套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保障网络。

(二)以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引领旅游转型升级

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张掖旅游比较优势。立足张掖独特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等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利用优秀的演艺人才队伍、民族文化资源和一流的山水实景等优势,可通过搭建大型山水实景演绎、室内剧场等平台,以自然山水生态为背景,结合静态和动态的文化价值用的展示,来彰显张掖独有的原生态和裕固族文化。利用张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发城郊休闲度假型、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型等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使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扩展。

(三)以品牌旅游整体营销推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发挥张掖承载东西、连通南北的区位优势,纵向融合内蒙阿拉善和青海祁连县,横向以丝路精品线融合酒嘉、金武等周边旅游资源,强化与周边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旅游协作,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和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合,拉长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纵深,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通过整合生态、自然、人文等资源,使产业要素链接和产业相互渗透,吸引金融、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等新兴产业向旅游功能区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四)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引领转型升级

坚持政府主导,树立张掖旅游一盘棋的理念,理顺县市之间旅游区域关系。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丝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打破条块分割、区划分割,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共同培育开放型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顺应旅游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打造高效便捷的旅游信息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车辆服务中心、旅游投诉中心、旅游票务中心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

(五)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张掖依托一山一水自然禀赋,坚持“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人为本”的城镇建设理念,依托核心城区,立足深厚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现有“1+5”生态城市框架下,既要支持中心城市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上。发展村镇旅游,不仅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城乡经济和谐发展的需要。伴随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习惯的逐渐形成,以乡村旅游和小城镇旅游为主体的城市休闲度假带正在成为城市居民新增消费的汇聚之地。

篇(5)

2016年是的第67年,为了全面的展示广大劳动者们无私奉献、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之精神风貌;展现房山游子与友邻单位的亲情相助、友情支持,讴歌XX区最近一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丰硕成果,经研究,将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为基本指导,以群众教育路线为引领,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展现劳动者在XX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主线,以展示不同时期XX的发展为重点,唱响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主旋律,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热爱房山、建设家乡的热情,为实现新城、新业、新生活的XX梦贡献力量。

二、活动主题

劳动创造幸福情牵家乡建设共创房山辉煌

三、活动内容

(一)寻建设者足迹、展奉献者风采---XX区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具体方案见附件)

内容:以讴歌劳模精神为主线;以广大劳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成果为主干;以近年来区内大的发展变化为重点。

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古韵厚重人杰地灵的房山(积淀篇)这一部分从改革开放以前为时间划分:主要反映XX的人文历史积淀和劳模精神、形象的光辉历史,以文物古迹、优美自然为基础,展示老英模,游子中的名人志士为代表的丰功伟绩。把厚重的精神和物质的大积淀得以充分的展示。

工作安排:

2.形成文字音响作品,提供书法绘画蓝本。

3.征集以上述内容为主题的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春分化雨的XX(蓄势篇)(1979-2009)这一部分主要反映,打开旅游一扇窗。

工作安排:

2.形成文字、音响作品提供书法、绘画、摄影蓝本。

3.征集以上内容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

第三部分:

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XX(蓬勃篇)(2009-今)这一部分主要反映:XX在武汉新的功能定位以后,高端打造发展的新蓝图绘制。长安汽车、长阳新干线、万亩滨河公园、大学城、农业硅谷(琉璃河)、花冠商业、长沟科技新产业园、旅游集散地、青龙湖葡萄酒……、最美乡村。人物:新时期劳模代表;新农村最美乡村带头人。

工作安排:

2.大的发展项目的蓝图文字材料整理。

3.最美乡村带头人事迹材料编辑,音响作品整理,为书法、绘画、摄影提供素材和蓝本。

4.征集以上内容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

(二)“亲情、友情、乡情”论坛交流活动(与周边地区联办活动)

开展职工技术交流活动(设某一领域工种进行展示交流)

四、组织机构

1、此次活动成立组委会,设立组委会办公室(XX区总工会)

组委会组长单位:宣传部

副组长单位:文明办、区总工会

(办公室设在区工会组宣部-联络室)

组委会成员单位:宣传部、文明办、区工会、广电中心、史志办、文委、文联、游子联谊会、档案局。

五、工作要求

篇(6)

【关键词】美丽乡村 农家乐 休闲旅游 云南

“美丽乡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1]它以国家政策做导向,政府财政为支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云南村镇数量众多,挖掘适合“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家乐发展对策是激活云南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云南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节假日到农村休闲放松、体验乡土气息,这为农家乐的经营夯实了市场根基。近年来云南省农家乐的规模将近2万户,一些经营户依托自身优势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田园风光欣赏、农事参与感悟、古村落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类型的农家乐。例如,“普洱茶马阁”农家乐结合了普洱浓厚茶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以茶为主,多种休闲方式共存的新型模式,并荣膺2013“普洱市特色农家乐”。可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云南农家乐基本适应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潜力较大。然而,云南农家乐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多数农家乐经营依然停留在“菜地、鱼塘、农家饭”等传统层面,发展模式单一、经营地点分散、卖点不鲜明,相对于餐饮业而言差异性偏少,同时也游离于旅游业与农业之间。此外,云南农家乐经营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阻碍了农家乐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也背道而驰。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云南农家乐运作问题及其剖析

“美丽乡村”的核心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总体构思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依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腾飞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然而现阶段,农家乐运营状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存在颇多差距。

(一)生产经营粗放,发展协调不足

以往农家乐的发展多属于自发性的经营行为。一是农家乐生产运作较为粗放,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的整合使用,不符合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思路;二是部分地区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随意性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的协调性弱;三是基础设施与条件不健全,这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家乐相比,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二)经济水平较差,投入资金匮乏

云南大部分区域,由于受地理、环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等短板问题,约束了农家乐运经营的深度发展。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与改良,难以符合“美丽乡村”的客观要求;另外,资金的“瓶颈”也牵制了特色项目的开发,降低了经营活动的趣味性、差异性和目标市场的吸引力。

(三)文明观念欠缺,安全意识淡薄

新时期新型农民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仅是适应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然要求。[3]首先,一些地方性农家乐从业人员文明意识低,不重视服务过程的细节,影响了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培植;其次,较多农家乐的经营场所是老旧土木结构民房的“改造版”,存在电器线路老化、杂物堆积混乱、消防设备缺失等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后,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厨房操作间、消毒保鲜设备等的监管问题仍不到位,很难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利益诉求。

(四)环境境况不佳,资源浪费颇多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但也同样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家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过载的问题,一些经营者环保意识淡漠,往往为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涸泽而渔式的粗放开发;另一方面,部分农家乐还存在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经营视角狭隘,不善于有效整合与利用外部的相关优势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这在客观上弱化了产业的集聚程度,不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

(五)偏重家族经营,缺乏服务规范

目前,多数农家乐的运作采取家族式的管理办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规模与层次的提升。首先,参与主体多为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其次,经营管理者“特权”思想与个人主义根深蒂固,难以做到重大决策的集思广益,主观性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再次,由于个体的培训投入有限,服务质量明显偏低,满足高层次、特色化的需求能力不足;最后,经营服务规范化程度欠缺,正面的口碑效应难以形成,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经营状况。

三、契合“美丽乡村”的云南农家乐发展的对策

基于云南农家乐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探索引领农家乐未来发展的路径。

篇(7)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活作为源泉,根植传统以求变,借鉴西方以出新,在变与不变的矛盾中崭新的顺应潮流向前进,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继续发展的新挑战,使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变化出现勃勃生机。

[关键词]

中国工笔人物画 当代 发展 新变化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变革是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工笔人物画既继承传统又能容纳吸收外来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其特色以及艺术价值在绘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丰富与发展。

一、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特点

首先,根植传统以求变,对于中国画传统的肯定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共识,中国工笔人物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中国画传统的思维方式、笔墨规律、造型规律、审美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对传统的内涵挖掘的越深,领悟的越深刻,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路便更广阔。其二,借鉴西方以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寻求参照与借鉴,以延伸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人物画家所参照的系列不同,延伸的方向,层次的差异,便生发了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写实与表现、抽象与具象、重彩与淡彩、块面与线描各种形式都有尝试和显现。其三,创作题材丰富多样。由于个性的解放,创作的自由,给所表现的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城市、乡村、疆域边塞、妇女、儿童、现实与历史、理想与幻想都是被描写的范围与内容。从工笔人物画方面来看,发展变化的特点是高度重视造型功能和色彩的表现功能,充分显示了造型与色彩的艺术魅力。

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方面充分发挥了工笔造型可尽精微的优势特点,按照中国画造型的规律特点,吸收西方古典大师深入表现对象的特点,使所表现的人物既符合传统审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古代工笔人物画概念化的不足,使工笔人物画在写实上做到了中西成功的结合。同时,广泛拓展了工笔人物画的用色技巧与颜料媒材。写实的色彩与装饰的色彩齐头并进,以毛笔纸绢为主结合使用其他材料,如布、的确良等载体,喷枪、板刷等工具。

二、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新变化

当代人物画的巨变,固然离不开形、色、线诸因素的突破性发展,同时也与形、色、线所构成的艺术意象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在写实性的工笔人物画而言,古代的所谓具有写实性所造成的概念化的问题被现在具有实际意义的具象写实所代替,人物更具个性化。在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弊端,古代书法化的用线在一些作品里被弱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画的平面装饰性得到了加强,而实现这一重大变异的主要条件是在于引进了西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传统单调的平面装饰性得到了丰富与加强。与此同时,在重视画面构成的同时,还注意了西方艺术注重画面肌理效果的特色,以与画面构成的框架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肌理效果运用得当,可以使物象的表现得到加强,造成了有意象的渍痕与肌理效果,使画面产生了厚与薄、匀与不匀的对比效果,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并且体现了画家的个性与风格,出现新的样式,带动工笔人物画的变革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工笔人物画画家在工具、材料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与此同时,除了使用传统的国画色外,还拓展了颜料的使用范围,如丙烯色、水粉色、水彩色以及新发明生产的矿物质颜料。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语言,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貌。

纵观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尽管时有超前,时有回归,但它的主流是受制约于社会的文化大背景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在整个大文化社会背景的变革中,要尊重艺术规律,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立足民族传统文化,融汇中西,才能创造出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国工笔人物画作品。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徐建融.徐杰.书画欣赏录[M] 辽宁:学林出版社, 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