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防汛风险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最近几年,水利部门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状况,在对治水经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提出要转变过去的水利发展道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水利道路,建立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水利信息化构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转变成为水利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中的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的监控管理,水利电子政务的相关项目和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等重要工程的顺利完成,水利信息化基础设备也在不断的健全,对业务的使用能力也在逐渐加强。防汛抗旱,城市水资源的监控管理,水利电子政务和全国水土保持监管信息体系等业务也开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水利信息化基础构建和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保证水利信息化安全的体系也逐渐形成。
2强化水利网络信息安全的解决措施
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使得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要及时的进行预防,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逐渐增加信息的安全性,加强其中的保护能力,保证水利信息化的持续运行。
2.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规划包含了技术、管理和相关法律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是稳定网络安全、物理安全、资料安全和使用安全的关键因素。信息安全规划不但依赖于信息化的管理,还是信息化形成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安全构建和管理要更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目标性。
2.1.1以信息化规划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建设
信息安全是在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对信息安全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信息安全规划不但要对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更好的发现信息化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要根据信息化规划以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思路,有效的处理信息安全的问题。
2.1.2构建信息安全系统
信息安全规划需要从技术安全、组织安全、战略安全等方面入手,构建相关的信息安全系统,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化的安全。
2.2日常的运维管理
2.2.1注重网络的安全监控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水利网络安全和互联网安全关系更加紧密。所以,注重互联网安全监控,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是现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2.2.2安全状态研究
网络信息安全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对网络安全环境进行整体的分析,这样不但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还可以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改正。安全态势主要是利用网络设备、主机设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工具等策略来进行信息的处理,通过统计和分析,综合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对发展的状态进行判断。
2.2.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的发现信息安全中的问题,并且找到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是:(1)对被评估的主要信息进行确定;(2)通过本地审计、人员走访、现场观看、文档审阅、脆弱性扫描等方法,对评估范围中的网络、使用和主机等方面的安全技术和信息进行管理;(3)对取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判别被评估信息资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4)从管理体制、管理措施、系统脆弱性判别、威胁研究、漏洞和现有技术等方面,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分析和管理相关的安全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2.4应急响应
所谓的应急响应就是信息安全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主要是为了尽量的减少和控制信息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进行及时的响应和修复。应急响应包含了前期应急准备和后期应急响应两个部分。前期应急准备主要有预警预防制度、组织指导系统、应急响应过程、应急团队、应急器械、技术支持、费用支持等应急措施,并且定时进行应急演练等。后期应急措施主要有检查病毒、系统防护、阻断后门等问题,对网络服务进行限制或关闭以及事后的恢复系统等工作。通过两个部分的不断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应急响应的重要作用。
2.3教育培养
人是信息安全的主要力量,其中的知识构造和使用能力对信息安全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时的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提升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从而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
3总结
对于地铁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外许多专家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提出了各自的解释。角度不同,对风险管理内涵的定义也就不相同。综合各种含义之后,可以得出以下定义:地铁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从中发掘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专业的估测,寻找对工程施工带来的潜在安全隐患,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从中选择出最佳设计方案,来应对潜在的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给工程带来的损失。另外,风险管理的本质是事先对工程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地铁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流程
要加强对地铁隧道修筑过程中潜在风险的预防,必须要建立一套内容充实、分工明确、体系完备的风险管控流程,依据建立好的流程就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了。地铁隧道工程施工流程如下:首先,明确地铁隧道工程的特点,依据本身的特点签署工程保险;其次,对工程风险分析的方法进行明确,然后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识别时要与业主以及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探讨,之后建立明确的风险因素清单;第三,依据清单对风险进行量化,然后建立起风险评估模型;第四,建立模型之后,要对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如果潜在的风险不利于工程的施工,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故,首先应该减缓风险,如果风险不足以造成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那么就可以对剩余的风险进行评估了;最后,经过评估之后,将能够预测的潜在风险寻找出来,然后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地铁隧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前面分析了隧道工程施工中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管理的流程,明确了以上相关知识后,就可以对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了。下面结合某地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实际,来探讨进行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措施。
3.1隧道施工风险管理门得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上海铁路局联合联合组成课题组,在对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后,提出了“风险管理门”的概念(RiskManagementGate)。根据对一线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将隧道建设中潜在的风险分成3类:技术、管理、地质情况。其中,技术方面又可以分成施工准备情况、洞口部分的施工、开挖情况以及监控测量几个部分;管理方面只有施工管理一项;地质情况则包括膨胀性围岩地段的施工、涌泥突水地段的施工以及岩爆情况和瓦斯层的施工几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可以将施工的过程分成7道风险管理门,这7道风险管理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操作阶段以及完工阶段。
3.2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研究
建立了风险管理门之后,就明确了施工的各个步骤,同时就可以依据相它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了。某市地铁一号线是连接老城区与新城区的主要地下交通线之一,全场25千米。根据地质勘查结果,地铁一号线的施工条件比较复杂,施工中不仅会穿过粉土、粉砂、粉质粘土等底层,同时还穿过几座重要的文物保护建筑,这样就加大了施工的难度,如果不能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很容易会造成文物建筑损坏等后果。
3.2.1潜在风险辨识
进行风险辨识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应该由相关的专家和施工单位共同组成风险辨识小组,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并仔细的分析当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地下环境,对风险进行辨识。根据本市地铁一号线的具体情况,将风险分为基坑施工潜在风险、盾构施工潜在风险以及管网施工潜在风险等三个方面。其中,基坑施工潜在风险主要有基坑开挖土体是否具有稳定性、基坑开挖对周围文物建筑的是否具有破坏性以及雨季防汛风险;盾构施工风险主要有盾构进洞阶段的风险和出洞阶段的风险;管网施工潜在风险主要有施工对天然气管、污水管和雨水管等带来的风险、管线改移、悬吊的安全风险以及地下水对地铁站带来的风险等。
3.2.2潜在风险评估
辨识完潜在的风险之后,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某市地铁一号线进行风险评估,地铁某段的潜在风险依据对不同风险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些不同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而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3.2.3潜在风险应对
在对风险辨识以及评估完成之后,就可以依据得出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某市地铁一号线实际存在的风险因素,可以制定以下应对措施:(1)本车站的基坑比较宽,开挖的也比较深,因此可以使用长大内支撑体系来进行支撑,等到结构混凝土的强度应该达到80%以上后才可以将支撑拆除。(2)本地区的地质条件比较差,地下水位比较高,很容易出现地下水喷涌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地下水降低到坑以下30m,在降水的同时,务必确保收到良好的降水效果,另外还不能损坏周围的建筑物。(3)强化施工监测力度,在施工中要及的通过监测获取工程进度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出施工的下一过程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的制定计划,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因素给施工带来的不良后果。
4.结语
班组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治理”活动总结
每年的6月份是全国的“安全生产月”,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确保今年“安全月”活动贴近实际、取得实效,根据公司《关于印发2019年“安全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风机班紧扣活动主题,结合工作实际,决定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治理”活动。
此次活动将围绕班组夏季多发、高发的火灾、电击、压力容器爆炸、危化品灼伤、泄露以及防汛事故隐患展开,通过排查纠正可能引发事故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范化解降低安全风险。活动由六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在东西两压缩空气站、氮气站点进行空气压缩机、储气罐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检查储气罐罐体以及安全阀等安全设施及附件的安全状况;二是在两循环水站、中央空调机房进行电气设备隐患排查和值班室生活电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设备电器电路是否存在线路老化、漏电以及其他可能导致电击事故的情况;三是进行消防设施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站点消防器材是否配备到位、器材是否有效、检查保养记录是否完整等;四是进行压缩机冷却油脂以及工业除藻剂等危化品储藏隐患排查,坚决杜绝由于储藏不善可能导致的危化品泄露和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五是进行汛期事故隐患排查,重点检查操场排水泵工况情况以及地势低洼站点防汛沙子的配备情况;六是开展高空作业、除藻剂投放作业规范活动,防止由于违章作业导致人身伤亡事故发生。
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班组预先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了相关事故隐患识别及风险评估,并对排查治理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相信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班组全员的安全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稳定向好的安全形势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9年6月9日
关键词 平均径流量;除险加固;洪水分析;水文水利计算成果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051-02
本文以板桥河水库为例,板桥河水库是一项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城镇生活供水的中型水利工程,1957年12月开工建设,1959年3月竣工投入运行。根据灌溉用水不断增加的需要,曾先后于1963、1978、1987年三次进行加固扩,总库容已达7940.0万m3。
1 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
随着人类水事活动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获取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所承受的风险。水利工程投资大,工程艰巨,工期长,项目技术复杂,不可避免的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防护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防洪效益的大小、洪水的频率以及财产的增长率等等。这些随机的因素都可以让工程项目的预期值和经济效果产生一定的误差,也就是说存在这经济效益方面的风险。
风险决策或者是风险分析的结论,与在进行经济风险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讨论,也得出了一些比较有益的结论。随着熵理论和矩分析方法的日渐完善,近年来,有学者将风险评估和概率论、信息熵结合了起来,构建了最大的熵风险评估模型。
与新建水库工程相比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有所不同,与续建、扩建、改建项目虽有类似,但实质上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所以其总体效益难以按建设阶段划分, 其经济评价有一定的特殊性按照增值投资对应增值效益对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般来说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一般只能够按照全部产出和全部投入进行整体经济评价。在国民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在项目的投入部分要把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期离析和投资计算在内。而在产出的效益当中,不仅要考虑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于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等所间接获取的经济效益也要进行考虑。
社会效益以及其他经济效益是除险加固工程的主要效益。如果谁能够有效地对洪水进行控制,那么水库所产生的主要效益就是防洪效益,其通过消除灾害间接的带来了效益,并不是水库直接创造的财富,其主要体现在加固后提高了防洪的标准。对于水库的防洪效益,目前一般采用频率分析法进行计算,也就是通过对除险加固前后水库所发生的同频率洪水所造成的下游淹没损失情况进行比较。而其他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初估增加的蓄水量及因此而增加的灌溉、发电、防洪、供水等相关效益。
在工程使用期内,工程效益分析会设计到洪水随机组合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问题。当前的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没有考虑到众多因素的随机性和市场的变化,所采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的静态分析。
与水库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过程相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风险评估过程基本相同。但是因为很多病险水库缺乏资金和相关的基础资料,要想和新建水库一样拥有详细的资料进行风险评估的具体分析是不可能的。所以,构建一套简化的、便于推广和操作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当前,对于水库除险加固效益的风险评估研究,我国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2 问题的提出
本文案例水库坝因1956年底兴建拦河坝后,河段为人工渠道,较为顺直,长为200m,河床为红粘土土壤较为稳定。板桥河水库位于板桥河下游,板桥河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甸溪河三级支流,发源于师宗县鸭子塘山一带,河流自东北向西南穿谷渲泄而下进入板桥河水库。水库坝址以上本区控制径流面积107.6km2,主河道长26.0km,河道平均坡降6.264‰,流域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狭长形分布,流域平均宽度仅3.1km,其形状系数0.12。河流水系发育单一,属中山地貌,地形变化不大,谷岭相差也不大。径流区植被较好,多为云南松,林间有灌木杂草,人类活动影响主要集中于下游河谷一带。但是坝脚局部在库水位达到正常高水位时形成了流土和管涌,虽然多次对这一隐患进行了处理,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造成了水库的运行只能在低水位,这给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也为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下游的耕地以及人口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该水库溢洪道、土坝均属于二等建筑物,该水库防洪标准根据现行规范应该为五千年校核、百年设计,实际没能达到防洪标准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除险加固。在除险加固设计中水库的水文水利计算,遇到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洪水资料的缺乏代表性,以此为基础所推求的设计成果缺乏可靠性,必须要进行进一步的合理性分析;而是原设计值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相差较大。
3 多年平均径流量
该水库原有设计所采用的是1969年~1999年的径流系列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7亿m3。本次加固设计中为30年的径流系列资料,多年径流量减少了18.2%以上,少了0.25亿m3,为1.12亿m3,这是必须要首先进行澄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累积均值曲线按照实测径流系列资料进行了绘制。通过曲线图我们得出,均值随着径流量系列的增加更趋于稳定。通过实测径流系列资料所绘制的累积曲线,我们得知该系列资料有枯水段,也有丰水段。同时对降雨量也进行了比较,由于本河流域没有气象站,因此只有板桥河水文站拥有一部分降水资料,水库附近的水文站拥有30年降雨资料。1990年以后,水库加强了水文资料的观测,水位、出流量、降水量、E601蒸发量观测资料齐全,精度较高,且经省水文水资源局汇编可供使用。根据1990年至1999年水库水文资料,还原入库径流量系列。1990年至1999年期间的入库径流量系列包含了竹箐河水库蓄水,矣维隧洞引水量的影响,所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基本相同,资料的一致性较好。从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本次除险加固设计成果具有可靠性,径流系列资料非常具有代表性,原有的设计则因为系列短,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具有较大差距的成果。
4 洪水方面分析
在本次的水库除险加固中,洪水的计算系列资料从1974-1999年共为20多年,其中1998、1982年为历史洪水年,通过洪水调查得知相关数据。从理论频率曲线以及经验频率曲线计算成果分析,该水库的洪水资料虽然有20余年,但是大型洪水资料相对较少,百年中只有1980年一年的洪水资料,并且还是通过相关的洪水调查得到了资料,所以推球的频率曲线误差较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为了进一步证实本次计算成果的合理性,对流域内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关系,根据水文气象要素具有的地区上分布规律的相应特点,并且通过对气象成因以及暴雨的特性进行分析得出,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甸溪河天气系统以及地貌基本相似,暴雨特征基本一致,各河流之间无高山阻隔,因此珠江流域、南盘水系、甸溪河等地理性质基本相似的相邻河流有关的设计7d资料、洪水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点绘出了lgW7-lgA,lgQp-lgA关系曲线。洪水在此地区分布从曲线上看具有一定规律性,本次的设计成果与这一规律符合,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该成果是合理的。
在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时,会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加固建设时是不可避免的,是必须要遇到的。如防洪的大小、加固时洪水的发生频率,进行防洪建设的区域经济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影响非常大。这些随机性较强的因素随时都可以对防洪除险工程的预期值产生影响,会出现与预期值偏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效益风险。传统模式下对经济进行评价时,没有对这些随机事件进行考虑,只是对效益与费用的平均值进行分析,这边使得传统模式下的经济评价出现误差,从而影响了最终的工程效益。
对于目前的水库除险加固经济效益分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只是对当前的水库除险加固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通过对经济方面的资料整理,将相关的风险分析理论应用在水库的除险加固经济效益分析上,因而构建了相应的关于水库风险加固经济效益的功能函数,最终达到对水库除险加固效益的评估模型的建立。此模型的建立,对提高水库风险加固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确保工程投资企业的利益,使得工程完工后的效益值与预计值的误差最小。
5 结论
综上所述,水文水利进行计算时,所采用的方式是统计原理和方法,通过统计原理对洪水流径进行计算,从而获得了洪水的变化规律。从理论上分析,若对实测资料进行延长处理,那么推求出的结果将会越准确,越切合实际。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所能观测到、分析到的资料是有限的,所以资料的长短是不可以人为的,是相对的,并且伴着一些随机的事件发生,所观测到的水文资料是否能够作为工程的参考,是否符合实际的工程情况,要通过分析、审核、调整等工序对其进行整理,最后符合实际情况,为水利工程的设计提供一个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郎金慧.沙河集水库除险加固后的运行与管理[J].冶准,2009(1).
[2]李观念.浅议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3]欧阳永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09(9).
(一)加强预案动态管理,根据市级部门预案与专项预案的修订进展情况,及时做好相关区级预案的修订跟进工作,使区级预案与上级相关预案配套衔接,使预案适合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对已修订或调整过的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分级备案工作,并按政务公开的要求推进应急预案的公开化。(各街镇、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二)对已制订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一次梳理,已过时限或按要求需要修订的应急预案,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修订,经评估、演练或实际处置中发现不适合的部分要及时调整,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各街镇、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三)做好所属行业、基层单位预案完善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健全并做实基层应急预案。(各街镇、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
以创城工作为抓手,抓好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一)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由各部门对全区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摸排调查和分析整理,对一些特别重大、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加强检查监控,制定整改方案,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和整改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整改,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机制。(各街镇、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二)明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危险源、危险区域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建立备案制度和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工作。(区安监局、区环保局等负责)(三)组织防汛能力调查评估。开展防汛墙、区域除涝、城镇排水、道路下立交、轨道交通、民防工程、防汛应急能力等七个专项能力评估,并针对薄弱环节,研究落实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区水务局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四)依托城市管理联勤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勤”范畴,形成长效机制,并逐步形成和完善应急工作领导问责制。(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应急办负责)
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应急重点项目。
(一)继续做好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与推进工作。做好区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应急管理平台、市强对流预警中心分中心等平台的上线工作,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健全气象灾害的预评估机制。(区气象局负责)(二)继续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明确各部门物资储备分工,加强储备基地建设,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一些必需的生存生活用品、专业应急物资、应急救援装备等能够保障到位;推进区红十字备灾物资库和仓储物资管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区经委、区红十字会、区相关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各街镇负责)(三)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关于推进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意见;完成新城主城区与安亭、南翔、江桥地区及四个新市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和实施规划的编制;开展应急避难场所情况调研,扩展应急避难标志设置场所,制定本区应急避难场所启用方案。(区民防办、区规土局、区绿化市容局、各街镇负责)
提高应急演练水平,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一)着力推广应急预案在各个层面的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演练率,结合区内重点或热点工作,由区应急办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一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各部门、各街镇要根据自身特点;年内至少选择一项预案针对一个课题进行专项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实战性和操作性,提高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水平。(区应急办、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应急救援支队、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各街镇负责)(二)完成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卫生应急所涉及项目的装备列装和人员培训演练;继续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活动;做好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普查;摸清区内应急机构、应急专家等信息,掌握区域内企业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数据等情况。(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应急办负责)(三)深化“110”应急联动工作,落实联动单位责任制,提高应急联动效能;强化应急救援“3+X”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区重大演练,加强对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业务指导,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的联勤联训;公安、卫生、环保、安监、民防、交通、建设、气象、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及各街镇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实应急装备,加强日常训练与培训,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区应急办、区应急联动中心、区应急救援支队、相关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各街镇负责)
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普及应急知识。
(一)以“5.12”防灾减灾日、国防教育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扩大宣传受众面;结合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安全小区、社区民防建设等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应急知识宣传的良好氛围,多种形式普及民众应急常识。(区民防办、区民政局、区卫生局负责)(二)在村、居委层面继续推动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培训,做到工作常态化,培训全覆盖,健全突发事件灾情损失的统计公布制度,做好突发事件灾情损失向社会公布等工作。(区民政局负责)(三)完成民防进楼组、进家庭三年行动计划第三年的工作任务,计划完成全区11万余家庭应急包的发放、培训以及1万余个楼道应急疏散指示牌的制作和安装,进一步巩固社区民防建设成果。(区民防办牵头,区民政局、区社建办、区红十字会协办)(四)开展专业领域应急知识培训。开展各级各类应急干部培训,强化提高应急业务素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校园安全防范管理水平;开展消防网格管理人员消防业务、农民工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组织教育安保人员、住宅修缮工程从业人员、食品生产从业人员、建设系统相关人员应急管理和相关安全知识培训。(区教育局、区消防支队、区安监局、区房管局、食药监局、区建委等负责)
我市是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台风、暴雨、大风、雷电、干旱、冰雹、大雾、高温、寒潮等气象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为切实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07〕4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9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统筹规划,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船舶自动气象站、梯度风、能见度站、酸雨、大气成份、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渔农村、沿海(海上)、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和灾害多发区域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和移动气象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警能力。各地在建设灾害防御设施、水利设施、大桥、标准化渔港、大型工程等基础设施时,要统筹考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二)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和简明的防灾避灾方法。要加快**气象影视中心建设和**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的升级改造,准确、快速、全面地向公众和海上作业船只各类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气象预警信号灯塔、气象警报系统、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要扩大公众手机气象灾害预警短信传播范围,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和敏感行业(单位)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制,确保手机、声讯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等传播通道的畅通。机场、车站、码头、学校、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设立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向公众提示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
二、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制订和完善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热浪、干旱、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顺完善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的程序及办法,提高处置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能力。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气象灾害敏感行业要积极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防御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重点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灾害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并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和实施以台风、暴雨、大风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气象灾害防范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各级政府要针对台风、风暴潮、雷电、地质灾害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提升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建部门要联合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在编制城乡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审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将气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以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安装建(构)筑物的雷电防御设施。气象部门要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检测,加强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强化渔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渔农村建筑的防雷技术规范。
(五)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体系,落实相应的经费、编制。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要充分发挥人工增雨在防灾减灾、干旱、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综合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要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设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协理员,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和街道要设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灾工作。要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气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小尺度预报模式,推进气象开放实验室、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建设。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变化应对的科研工作,不断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围绕台风、旱涝、暴雨等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公关,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支撑能力。
(三)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规章、办法,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重要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气象主管部门要加强**区域内气象探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将各类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全市气象观测网络总体布局,要严格按照气象技术标准及规章程序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并按规定向气象部门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持续增长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投入机制,并把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下转第20页)(上接第50页)要落实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一、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安全考核,促进安全责任层层落实
我局始终将安全责任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坚持安全生产分析汇报制度和联责制度。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周例会”和“调度早会”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直接、全面地掌握全局安全生产动态。建立领导班子成员与基层单位安全联责制度,开展基层员工面对面座谈活动,将安全生产压力层层传递,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二是完善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完善《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实施细则》、《安全日考核办法》、《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考评暂行办法》等制度,建立覆盖全局的安全绩效精益积分考核机制,将安全绩效与月度、季度、年度奖金挂钩,充分调动了单位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年年底还首次实施了员工安全生产风险金考核。三是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宣贯。今年国庆后结合“安全周”活动,全局职工开展了安全规章制度学习宣贯,使广大职工明确自己的安全责任。今年针对《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我们开展了专门的分析,大力实施宣贯,结合电网和安全生产实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落实事故防范措施,杜绝考核事故的发生。四是严格落实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从局安全第一责任人做起,局各级领导直接面对基层广大职工,亲自下班组参加安全活动,实施重要施工项目的领导干部到岗到位和同进同出,确保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形成了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共同关心安全、关注生命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宣传培训,促进安全素质全员提高
根据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培训计划,我局通过实施这一系列分层培训步骤,达到全员安全培训、“人人过关”的目的。5月份参加了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内训师培训;7月份组织各单位部门管理人员、生产班组优秀技术骨干开展了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培训,并对现场授课进行视频摄录。8月份,视频教学内容在我局考试系统中上挂,各单位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和生产岗位员工通过观看视频录像或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学习。9月下旬,在局培训中心开展了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及安规考试,至9月底,已开展全员安全素质“人人过关”考试对8596名。
今年的安全月期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生命第一、安全发展”征文评选、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组织班组事故案例学习,送安全知识到现场,现场安全知识抽考、抽问,提高员工事故防范意识;统一开展了“电力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今年我们还开展了心肺复苏法的取证培训,共办班50多期,全局有多人通过了培训。
(三)强化安全管理,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在管理层面,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制定“到岗到位标准”和“到岗到位管理规定”,把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纳入生产控制流程,每周制定到岗到位计划,严格考核管理,确保每个生产现场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生产一线,全面开展变电检修、变电运行、输电线路、电网调度专业准军事化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准军事化宣贯、训练和实战演练。将准军事化与生产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结合,极大提升了我局生产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水平。6月份,我局生产系统准军事化管理通过省公司验收。通过落实到岗到位和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使施工现场管理更加规范,规章制度执行更加到位,员工精神面貌更加振奋,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做好设备和运行管理,促进电网设备安全运行
认真宣贯《电力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开展专业性评估工作,梳理电网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电网安全风险预控工作,通过流程化管控,积极推进现场到岗到位和安全生产基础的夯实,全面保障了全社会安全可靠用电。
认真开展了输变电设备专业化巡视和状态评估,全面应用红外热像检测、油中溶解气体分析、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等状态检测手段,集中对220千伏及以上主设备进行带电检测,完成了余公里输电线路直升机巡线;加强“红线”设备管理和消除工作,共消除红线设备46项;专项开展了电气化铁路相关设备安全检查、电缆防火隐患排查、输电线路重要跨越隐患排查;完成白沙变及逍林变主变10kv开关柜更换等易发热设备整治。在今年电网最高负荷突破900万千瓦的情况下,迎峰度夏期间电网仍然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我们认真部署防止恶劣天气的各项措施,今年还成功应对了频发的雷暴天气和“梅花”超强台风等恶劣气象。
(五)推行精益生产,促进电网建设有序推进
针对今年依然繁重的生产任务,我局通过推行精益生产,加强计划刚性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既保障电网建设顺利推进,又保障了施工安全。1至9月,建成投产了220千伏屯山变等一大批项目,基建工程累计投产变电187万千伏安,配合轨道交通、铁路枢纽北环线、穿好高速和象山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投产线路96.58公里;完成了莼湖主变增容、宝山、孔浦、凤阳变消弧线圈改造等技改工程累计14项,并完成了江南变2号主变更换抢修等临时任务。今年,电力安全文明设施配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对地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进行安全文明设施配送,目前有标示牌、孔洞盖板、成品保护等安全设施30类、数量2500个左右,具备1个220千伏、2个110千伏变电站的全所安全文明设施配送能力。这也是浙江省电力公司首个安全文明设施配送中心。
(六)开展风险评估,促进安全风险不断降低
根据“安全风险管控年”活动要求,在省公司《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控制实施办法》基础上,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控各项管理制度,扎实推进风险管理。一是开展电网风险评估。按照我局电网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当检修状态 不满足“n-1”时,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提出存在的电网风险等级,落实运行、检修、线路等专业风险控制措施,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我们对于四星及以上风险的项目,召开专题分析会,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得到落实。由于国务院颁布了《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日前,我们召开专题会议,对电网风险等级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条例”标准。二是开展专业风险评估。以防误操作、防人身和设备误碰、防电力设施破坏为重点,分运行、检修、线路三个专业开展风险评估。在实施中,我们力求去繁求精,切合实际,对原危险点预控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广大员工容易操作又有实效。同时检修专业还开展了承载力分析的探索应用。三是开展县级供电局风险管控试点。根据省公司的要求,鄞州供电局开展了县级供电局风险管控试点。通过改进手段,不但将三级反违章检查纳入风险管控体系,通过反违章稽查来监督风险管控措施的执行,而且增加了安全风险措施库的积累功能,使系统安全风险措施库的数据得到不断地补充完善,同时深化班组安全风险评估功能,将生产班组分为综合类和作业班组分别评估,并将外施协作队伍的班组也逐步纳入到班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中。
(七)完善工作机制,促进隐患问题有效整改
作为国网公司、省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树典型、传经验”工作重点推广单位,我局以建机制、查隐患、抓治理、防事故为主线,从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防控等环节,总结提炼出具有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工作经验,推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一是完善隐患定义。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重要问题的综合督办,着手开展了国网公司隐患范例的修订工作,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县级供电局“障碍隐患范例”的编制。二是强化工作机制。明确了隐患排查治理的专业部门主体责任,成立了以专业小组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网络组织,建立以专业职能部门为核心,由安监部门综合协调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三是明确隐患报送流程。开展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克服了原系统中无法体现隐患排查治理流程的缺点。并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报送和填写要求表”的形式,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填写内容和报送要求。提出了障碍隐患的概念,开展隐患分级控制。四是完善隐患制度建设。重新制定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规范了隐患排查治理的例会通报。每季的安委会上进行通报,每月的局务会议上进行报送情况数据分析,每月的安全分析会上进行详细通报,并且每季均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通报下发各单位。制定了《电业局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对部门、基层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考核。9月份,国网公司事故隐患管理专责人员现场交流会在召开,我局在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发言,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今年,我局报国网安监系统的隐患有26条被省公司录用,已整改22条,其余将在年底前完成整改。
(八)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无违章活动深入开展
积极探索反违章管理,按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反违章要求,及时修订了《电业局安全生产反违章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考核力度,重点突出了“26条违章”的考核和联责考核。完善了《反违章工作同业对标考核办法》以鼓励班组自查自纠、支持基层单位加大违章查处为出发点,使同业对标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各单位反违章自查的积极性。推广、建立了现场安全员制度,确保每个较大施工现场有人监督、有人负责、有人指导。同时通过考核手段逐步提高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技能素质,使生产现场逐步规范。利用科技手段通过gps定位系统的实用化应用,大大提高了反违章工作效率。通过变电站图像监控系统、移动式图像监控系统和无线视频系统使用到反违章稽查工作中,使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和远程安全监督成为现实。截止11月底,各单位开展反违章检查39764场次,与去年同期比较,自查次数基本持平,查到违章2130次,增加了44%;违章记2286人,增加了33%;记3648分;增加了14%。通过同业对标和联责考核等制度的实施,班组自查自纠现场自查次数和违章查到次数均有明显提高,班组开展反违章检查38714场次,同比提高了19%,查到违章1519次,提高了70%,说明反违章传递到了基层和班组,充分体现了班组自查自纠的目的。也能从源头上遏制了违章行为的发生。
(九)健全应急体系,促进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组织预案修编、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事故发生时的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在应急预案方面,根据国网公司新版应急预案要求,我局22个预案通过内部和外部审核,完成了预案和电监办备案。各县级供电局也开展了预案的修订工作,争取11月完成。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和基层单位“一事一卡一流程”试点,确保预案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应急演练方面,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城市大面积停电社会联动应急演练的单位之一,今年6月28日我们在慈溪率先开展省内县级城市大面积停电社会联动应急演练,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还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了轨道交通事故、水资源事故等演练,基层各单位也进行了规模不等的迎峰度夏、防汛抗台、反事故等演练,全局的应急演练已成体系。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包括安监、生产、调度人员为主的应急网络平台,进一步明确应急物资类型,开展了应急物资调研,积极参加市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着手开展应急管理建设三年规划,为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十)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促进线路设施安全运行
一是大力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宣传。以“保护电力设施,珍爱生命财产”为主题,创新思路,拓展载体,着力开展预防山火、风筝与施工安全的电力安全知识公益宣传。今年来共计投入140万元,通过电视、广播、电影下乡、警示牌、标语、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着力推动电力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活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电力安全法制意识。二是努力提升电力设施技术防控水平。在红外报警、电子围栏、图象监控、防震报警及110联网报警系统、24小时保安驻守等基础上,加大投入,大力推广普及低压线路防盗报警装置安装。三是深入完善警电、政企协作机制,构筑电力设施保护坚强防线。依托电力治安联络室,强化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案件的打击处理。深入开展电力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对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运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对一 时难以整改隐患,密切各级政府的沟通协调,确保隐患可控、在控、能控。3月31日圆满完成主城区相距110千伏大河变电所仅28米的高楼爆破作业。四是强化义务护线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举报奖励制度。今年以来计奖励各类有功人员20人次,计1.3万元。
(十一)强化专业管理,促进安全基础进一步牢固
一是加强营销安全管理,完成了131家重要用户的供电安全和隐患排查专项督查工作,完成了第三医院主变过热等7项重要用户供电隐患的整改。制定用户容量管理办法,对全市专变用户超变压器容量运行情况进行了普查,发出整改通知书78份,对2家用户进行了处罚,目前51家用户已办理了增容手续。二是持续严抓信息安全工作,组织开展信息安全持卡检查、信息机房专项督查、信息安全突出矛盾和问题排查治理等多项活动。针对桌面终端信息安全,不断完善安全扫描评估机制,实行一周进行两次安全扫描预警制度,对未达标的单位进行通报和考核。三是开展“三个一”农村用电安全活动,制订局农村私拉乱接用电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方案。组织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专项安全监督。四是组织召开外包管理工作会议,研究当前发包管理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外施队伍安全管理抽评,推行亮黄牌制度和末位通报制度,不断提高外施队伍的安全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消防、交通管理,加大消防四个能力宣贯和培训,保安人进行“三要六步”达标培训,加大交通安全监管,举办车管人员业务培训、安装gps和etc并强化进行专业安全检查,制订驾驶作业准军事化细则。
二、下阶段安全生产工作重点
下阶段,我局将继续以“安全风险管控年”活动为主线,把“不发生人身事故、电网事故和责任性事故”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全力确保电力供应,认真做好迎峰度冬各项准备,努力圆满完成全年安全生产任务。
(一)进一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将“安全风险管控年”活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班组“三无”活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逐层落实责任,筑牢安全基础。认真组织秋季安全大检查问题整改,对查出的问题逐项整改到位,确保检查成效。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制定隐患技术标准和范例,落实部门责任,规范排查流程,全面体现事故隐患管理办法各项要求,为我省和国网系统隐患排查治理树立典范。大力开展飞行检查,坚持安全生产重大贡献奖励,加大事故、违章考核成本和处理力度,从根本上遏制违章行为发生。强化生产一线准军事化工作,积极开展“三无”班组建设,推行安全知识现场考问制度,加强员工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素质。
(二)全力确保电网安全。当前,电网面临基建、检修生产的高峰,需要大量的关键设备停役,电网安全运行存在较大风险,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我们将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风险评估,完善运行、检修、线路专业项目风险评估机制,重点做好四星及以上风险控制和措施落实,做好变电所防全停技术措施,确保电网安全运行。推行作业风险库和作业风险控制措施卡,开展单位、班组的安全承载力分析,保障现场施工安全。二是完善电网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反事故应急演练;加强继电保护及二次安防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积极做好保供电工作,对重要活动保供电方案制定专项事故预案,防止重要场所停电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三)努力防止检修施工期间人身、设备事故
受迎峰度夏、节假日和保供电等因素影响,年度电网检修有效时间较短,加上受项目审批、物资招投标等因素影响,不少基建、技改工程集中在下半年开工,势必造成基建、检修生产任务安排过于集中。对此,我们需要防控检修施工期间人身、设备事故发生。首先健全检修计划、指标管理、设备管理“三位一体”和生产、基建、调度“统一协调”工作机制,做好与基建、市政、改造、大修工程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停电计划,严格计划刚性管理,合理安排项目实施,提高输变电设备的可靠性。当电网安全与工程进度、检修安排、新设备启动、负荷平衡存在突出矛盾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不动摇。其次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深化落实到岗到位制度,要求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加强现场监督指导,遇有重要检修停电工作或较大作业运行操作,有关领导和管理技术人员要与职工同进同出,保证施工现场各项安全措施有效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三)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生产和电网建设任务。四季度计划投产220千伏项目2个、110千伏项目12个,合计变电容量__万千伏安、线路133.85公里,电网建设任务相当艰巨。一是抓好项目全过程节点管控,督促各单位及时落实解决投产项目政策处理受阻点,做到建设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二是抓好重点工程安全投产工作。四季度迎来220千伏曲池、北仑电厂送出等一批涉及比较复杂运行线路停电改接项目的施工高峰,将加强施工单位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这批项目安全、如期建成投产。三是主动与各部门、单位衔接,提前做好项目预控,合理安排项目投产时间,加强施工及停电作业环节的安全、质量管控,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633”电网建设目标(即储备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开工300万千伏安,投产300万千伏安)。
三、20__年安全生产工作思路
(一)工作思路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结合“三集五大”建设推广工作,将“不发生人身事故、电网事故和责任性事故”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防止短板,弥补弱项,保持优势”来开展各项工作,以夯实安全生产监管基础为核心,以提高执行力建设为抓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按照“三个百分之百”和“四不放过”要求,全面梳理流程,强化责任到位,严格措施落实检查,严肃事故、违章考核,精细管理,深化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的能力与水平,为实现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开好局,持续推进企业“本质安全”建设。
(二)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意见和措施
1、加强“五大”体系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严格体系过度阶段安全管理,落实责任,确保过渡期间安全监管“不弱化、不缺位、不空挡”,建立、修订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安全监管规章制度,分析并严控人员调整、生产管理模式调整、生产注意力不集中等引发的风险,落实管控措施,努力加快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建设,先立后破、统筹兼顾,切实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2、结合《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电业局电网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中风险等级划分进行修订。依据《电网事故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报告》,梳理电网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建议。做好电网检修方式、临时方式和过渡方式下的安全稳定分析校验,按要求开展好电网风险预控工作。合理安排生产任务,明确特殊运行方式的审批、报备工作。加强调度管理和设备运行维护。积极推进技术监督和入网检测工作,确保设备入网质量。
3、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工作。一要完善隐患排查的报送流程,推进隐患报送系统应用及核查。二要落实人员、资金、时限对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治理,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隐患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三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隐患的评定和考核机制,每月局务会通报安全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完成情况,加大重复发现问题的考核力度,集中研讨“通病”,对整改不力、整改率不高的单位严格考核,确保有安全风险的隐患及时整治。四要持续推进县级供电企业“两清理”和送电线路安全标识排查工作,努力减少误碰设备、误登杆塔等责任事故的隐患。五要加大电网老旧、多病设备的改造力度,及时反馈新入网设备运行隐患信息。
4、认真组织开展城市电网安全性评价工作。本着“贵在真实,重在整改”的原则,优化查评专家组,集中力量全面开展查评工作。对电网、调度及二次系统、电气一次设备、安全供电、风险管控及应急管理等方面组织开展专业化查评工作,对现存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梳理,结合隐患治理工作,有计划地落实规划发展、建设改造、调度运行、生产维护等整改治理和预防预警措施。
5、严格违章稽查和到岗到位制度。一是持续完善反违章常态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保证体系和班组的反违章自查自纠工作力度,提高安全稽查业务指导水平。组织开展明察暗访及飞行检查,持续开展反违章稽查专题月活动,每月一个项目类别,每周一种违章现象,按“四不放过”要求严查、严打。充分利用各种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开展违章纠错,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二是加强工作计划刚性和到岗到位管理。进一步巩固,“年计划、季分析、月平衡、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设备计划停役管理,减少可能引起事故隐患的检修方式出现。在日常计划管理中,尽量做到变电与线路结合,一次与二次结合,基建与检修结合,杜绝重复停电。
6.强化发包及外包安全管理。严格资质审查,修订外包安全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外包队伍抽查和安全管理评价,对资质较低、能力不强、发生重大违章或事故未遂的、连续亮黄灯的进行警告直至清除。资质作假及不满足要求的坚决予以清退。加大外包工程的监管力度,推进主业直接外包管理模式转变,要求外包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入网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加大现场安全监管力度,加大违章作业成本。切实加强现场监理、验收等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