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企业经营战略

建筑企业经营战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企业经营战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企业经营战略

篇(1)

一、建筑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一)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以廉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也称“特色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三)集中战略

集中战略也称焦点战略或“以细分市场获胜”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二、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企业实施稳定型战略的主要优点是:该战略的着眼点不在于发展上,而把功夫下在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这样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要素组合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施工质量与技术赢得需求者的信誉,从而大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应该注意,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被击败的可能。因此,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稳定一段时期后,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或修订原来的战略方向,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三、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稳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一)转变战略。

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种战略。

(二)撤退战略。

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三)清理战略。

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四、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二是对它所服务的顾客体现出的价值;三是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一)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

转贴于

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

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

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二)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

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包括合同管理能力、项目索赔能力、企业资信能力等多方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均要求企业提供履约保函和风险抵押,以化解市场风险。目前一些大型项目中普遍采用的联合总承包方式,一是联合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二是为了分散企业的风险。

(三)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规则必须符合企业的市场需要和战略发展,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人力资本化。人才作为一种可以组合配置的资源,直接构成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去。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要为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够被用户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文化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都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文化是一种能力,在工程咨询企业表现为创新的气氛。在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纯粹施工企业,则应有严密控制的精细生产文化。内在表现为能够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外在表现出来则为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充分体现为追求业主利益最大化的服务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评价

一、企业战略评价系统的构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响。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获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们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内部信息的取得分别加以讨论。企业外部信息的分布情况,企业无法控制其变化,要获取企业外部信息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控。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应主要以市场信息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指战略信息的评价。这些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战略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首先,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有关的可比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它是评价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称连环代替法。它是分析决定或影响事物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影响某项指标的情况下,假定其他几个因素不变,依次变动一个因素,从而测定其变动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数,比较各种比率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结构比率法、趋势比例法和相关比率分析法三种。

二、企业战略评价的相关内容

1.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

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就是企业战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业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业内、外关键战略因素为基础,扬长避短为原则而取得的。因此,关键战略因素的审查即为企业战略根据的审查的实质。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战略因素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当这种变化使战略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战略的实施必将受挫,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转换战略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或减少损失。

2.评价战略实施的表现。

企业战略是通过安排计划、制定目标来实施的,计划目标完成的情况又受许多变化的因素影响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在实施中用一套指标来评价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指标的数目要适当,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标数目就要求指标要有重点,但重点指标在不同战略中各不相同,应很好把握。适当的指标数目也有利于评价和控制,减少控制评价过程的费用。

3.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处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费瑞曼建议,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要求来全面测定企业表现,从而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1.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方式。

对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谓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实际值与所需的标准水平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反馈可分为前馈和后馈两种:前馈是指提前检测,提早获得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环节进行提前控制;后馈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及时获得信息来实施调节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动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如产品投产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有关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馈信息实行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事前决策和计划上,即行动之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预测和环境资料等前馈信息,拟订出不同的可行方案,从中进行优选,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优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中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战略执行活动及其过程的某一事物变换的现场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来实行调节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战略评价系统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2.完善企业动态过程的控制。

战略控制既重要又难以捉摸,而能够仔细考虑保持战略有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个问题的公司则屈指可数。控制战略实施的确不容易:(1)紧迫的短期问题总是使人无法专心于战略。战略的期限假设有的话,似乎不如必须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务那样紧迫;(2)需要改变现行战略的信号往往易于忽略;(3)战略本身需要修改。这个流动目标使成功与失败模糊不清,而且这种无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说明系统控制的必要。要实现有目的监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使这种监督脱离正轨才能坚持下去。 跟踪控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战略行动的实用办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式: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监视主要外部变化因素;在一个阶段或紧急情况下进行全面评审;最后是保持战略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维持某种一致同意的进程,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该过程。没有这样的控制,战略行动就将错失良机。

首先,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战略实施的行动线分布在一系列具体的、局部的规划和活动中。每一项战略推进,都应分成几步,对于要长期执行的步骤,应制定详尽的规划;其次,监视关键的外部变化因素。各项战略都是根据假设(预计)的背景制定的,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有关未来需求、技术、价格、政府条令、竞争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变化因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制定计划的前提,企业战略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条件设计出来的;再次,进行全面评审。战略控制中的跟踪概念要求对新的条件具有适应性,这种动态调整是战略本质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统必须有可能根据最新的发展重新估价计划的进展,阶段评审的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企业战略管理者为企业选择了最佳战略,并且为战略的实施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将全局战略分解为各职能战略去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传莹.浅议企业经营战略[J].河南石油,1998年第6期.

[2]李文明,陈晶璞.中国企业经营战略浅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篇(3)

一、多元化经营以及财务绩效的定义与分类

1.多元化经营的定义

任何企业经营的意义就在于追求利润,而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固定的空间局限性,就建筑企业来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逐渐加大,为了控制利润、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不得不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措施,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其次,企业为了避免因行业瓶颈而给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很多企业采取的方式就是除了主页之外,还要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以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以起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开创更多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2.多元化经营分类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其多元化经营有很多类型,一些研究学者将其分为战略管理学派以及产业组织学派,实际上战略管理学派是目前我们研究较多的一种,它包括Ansoff分类、Wrigley与Rumenlt分类等。发展至今年,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测度多元化水平的方式分为行业或产品数目法、专业化比率法、赫芬达尔指数法、熵指标测度法四种。

3.财务绩效的定义

所谓绩效就是业绩和效果的总称,就理论上来说对于财务绩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而大多数人认为财务绩效就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盈利、资产质量以及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而要将这四个因素进行某种程度上的量化后,用一定的财务数据体现出来。财务绩效的而评价内容主要有财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几部分组成,尽管其侧重点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就我国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财政绩效评价方法来看,多使用的 是平衡积分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以及经济增加值、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等几种方法。因出发的角度不同,不同的企业对于财务绩效指标、考核以及评价的因素和方法也不同,因此可能结果不同的情况,但其目标和意义都是相同的。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分析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应对这次危机全球各个领域的企业都进行了很多宏观和围观调控来降低风险。此后,很多企业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和金融危机开始进行除了主业意外的其他经营活动,这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实施上,就建筑企业来讲,除了自身铁路、公路、房屋等建筑外,很多企业都开始了一些水利、市政等业务,甚至还会涉及到建筑材料、施工器械的经营。总的来说,企业实施多元化的经营主要是为了控制风险、增强盈利能力,并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具体来说,因建筑企业在城建工程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筑周期也较长,这无疑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风险会给企业带来算是,企业有必要具备一些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和抗风险能力,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实施多元化的战略,就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或者分散风险,从而实现降低企业少损失的目的。其次,面对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有较强的实力,而时间证明,多元化的经营者含量给企业带来更多盈利的同时,更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为提升市场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还是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优化资源和服务,从企业多方面入手,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得企业服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与财务绩效实施对策

1.选择科学的发展经营模式

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不是说要盲目的进行多项经营活动,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因紧抓建筑企业的实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立足在自身现状和发展上选择经营模式。因我国建筑行业处于基于发展的阶段,这也给多元化的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很多企业甚至放弃了专业化的脚步,纷纷效仿相关企业走向多元化经营的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切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成功而另一些企业则面临破产。所以,在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建筑企业自身的情况,立足在自身的发展现状上,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方案,以充分发挥多元化经营的优势。而考虑到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展的好坏也影响到民生经济,因此,在选择经营模式是,一定要根据实际出发,切记盲目的跟风。

2.以主业为依托促进相关多元化发展

众所周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促进企业盈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要实施多元化的经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做好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通过共享企业管理经验、经营模式以及销售渠道和服务渠道等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成本,从而达到提升竞争力,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另外,因市场的开拓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也无疑为建筑企业的投资形成了一定的风险,要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必须首先在建筑主导实力上站稳脚步,才能在相关多元化领域中取得一定的进步。

3.重视多元化经营的整合

因优势和资源的限制,建筑企业的经营产业数目也是有限的,就传统的多元化经营来看,如果多元化的经营领域过多,建筑企业可能造成无法符合反而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实施的程度。除此之外,要想是的多元化的经营取得成功,就要做好实施全过程的工作。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过程的资源整合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前,应进行详细的计划。但建筑市场的不确定使得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往往会有很多变化,所以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整合管理。

4.坚持专业化的道路,以增强竞争力

前面说到,建筑企业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属于经营模式,只要不脱离实际,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需求模式,就能开展起来。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其专业性较强,如果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则需要将精力放在加强主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这也是推动多元化经营,为经营战略打下基础的首要条件。核心竞争力关系着企业的市场发展,是提升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实力的关键,坚持专业化的道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产业优势,更能巩固企业的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利润了逐渐变高,更要重视起对人才的培养,以打造出更优秀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另外,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也能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全面促进多元化的经营顺利开展。

篇(4)

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对于建筑项目管理这一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把握好发展的新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建筑企业自身的建设活动,它企业的生产为中心,包括项目施工过程、辅助施工过程、施工技术准备过程等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建筑企业对外交流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单位机关进行来往周旋的活动,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材料的选择和企业员工的招聘、考察等。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资历比较老的企业,实际上技术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具有招揽、建造大型工程项目的实力。但由于这些企业在前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型企业以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未按照国际惯例,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市场自由竞争相符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分配制度、人事关系及运作模式等基本建设方面不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缺乏创造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当前很多的建筑企业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采用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技术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没有能够体现出来。此外此模式的发展容易受到资源的拘束,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

三、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筑企业重视施工、获取盈利,重视产值,忽视投入,忽视实际的效益。这些企业产出的提高几乎完全依赖与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像是手头项目的数量搭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呈现正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盈利的实现与增加是靠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来保障的。另一方面,实际技术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实现。因此,受到资源的很多限制,而要达到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通过依赖科技进步取得更高的产出的内涵式发展,尚有很多需要努力的。

(2)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由于一直以来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大型企业行业垄断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并不充分。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项目,建设的规模总相当,施工的方式雷同。此外,许多企业有机构臃肿、职权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一方面使得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多次建设;另一方面使得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大企业对外很难有足够的竞争了,小企业则没有其特色来增加其竞争力。

(3)大部分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较低。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质量安全、工期延误、费用超出等问题始终存在,尤其是这两年来出现的较多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给社会财产、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没有专业的负责人员,各个项目都是开始了就组织建立班子,完成之后就散伙,没有一个始终负责的人员,对项目的后果承担责任,而责任不完善,后期管理就很难继续进行;法律、法规不完备,对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相关管理软件不够先进。另一方面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一线生产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多余劳动力。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得到企业的岗前培训,因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管理也难以进行。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思考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克服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立足内外环境,结合组织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坚持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1)经营战略创新。建筑施工一定要树立坚持做大做强的原则,高度重视项目经营开发工作,做到在企业范围内加大项目建设开发力度以及优化配置项目建设班子和项目建设队伍。在项目建设方面要做到三要:一要把握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二要把技术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主业专业化、适度多元化的发展。三要重视发挥管理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

(2)组织结构创新。为顺应多元化发展需求,企业要将管理的要点放在上,减少行政上去多层次,及时裁减冗员,提高效率;在横向组织结构中逐渐推进综合化管理,变更部门工作重复的现状,实行专业化分工,强调团队合作以及综合管理部门统领全局的作用;寻求分权化方式进行管理,实现合理的集权和分权,对于有关部门授予足够的决定权,调动起各部门、各层级的智力和管理的激情;将市场机制纳入企业管理中,把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部门都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3)管理体制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十分重要,必须做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关系。经营决策层是公司管理层,施工管理层是项目部,劳务作业层是施工队伍。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企业管理的范畴内,都是为了促进企业进行自主经营、主动发展、承担盈亏、加强约束,二者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同之处主要是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是通过设计和规范企业章程和运营模式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而项目管理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施工项目进行设计实、组织施工人员、监管、指挥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管理。

(4)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是调整企业各部门、各组织有序运行、步调一致的好方法。科学的管理,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有效工作的关键。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使得各个部门成员的收入和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实现单个项目的责任制,从而把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市场竞争转化为所有员工追求收入的内在动力,从而建立起一个把企业各个形态的资产和生产要素相互结合,共同运作,以谋求最大综合效益的良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5)管理手段创新。主动推进企业管理技术化的运用,尤其是要把信息化管理全面覆盖到投融资、经营、进度、质量、技术、安全、资产、设备、物资、成本、项目、现场、资料、办公自动化、档案、人事、劳资、绩效、招聘应用等各项企业项目施工管理和基础行政管理的工作中;并且把会计工作、管理、经营、审计监督纳入到线上记录,并且将其公开,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Abstract: the eff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current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adopt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hope to be helpful to the reader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当前,金融危机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回缓势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到来,国内经济也步入了回升的时期。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组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面临异常复杂,甚至比金融危机时代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普遍经济刺激后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形势非常严峻。要在这样激烈的竞争时代中生存与发展,仅仅靠组织好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已远远不够了。因此,高效的企业战略管理在当前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生存,要持续成长,必须深谋远虑,必须有战略眼光,确定战略定位,明确战略重点,抓好战略策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

然而,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还不够,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落实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并确保实现。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向、方针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由单一的、小规模的生产型、生产经营型向多元化的规模经营型、资本经营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国内经营型向国际经营型转变。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划。

1、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市场和顾客的研究,动态地监控市场和顾客情况,充分收集国内外宏观信息、建筑行业信息、微观信息、竞争对手和标杆企业的信息,利用战略制定的分析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加强内部诊断,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企业与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分析,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内部条件,适应瞬息万变的企业外部环境。实施市场前导策略,将外部环境信息研究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动态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企业资质和施工能力、改进开拓和占领市场策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竞争能力、建立未来竞争优势的先导。

2、外向带动战略

我国建筑业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加大步伐走出去,在更广的空间里规划战略布局,拓展企业“版图”。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许多建筑企业的效益不断下降,需要通过国际业务来支持其未来的发展。二是随着国内建筑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大型国际建筑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国内市场,我国建筑企业将面临严酷的考验,必须通过发展国际业务,带动、提升我国建筑企业各方面的水平,才能在外国建筑企业进入我国以后持续发展。目前,大量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当或落后于我国,因此,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更应该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样既可以避开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又能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融合吸收更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实现国际国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

3、多元经营战略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对建筑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国际建筑市场工程承包方式发生变化,扩大了业务范围,传统的承包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例如BOT在国际市场中已普遍推行,要求承包商参与工程项目的融资活动。因此,在传统建筑施工基础上,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通过项目管理方式、融投资方式的逐步改变,不断延伸扩大服务内容,将项目设计、维护、运行结合起来,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打下基础。同时,在多元化经营、延伸式服务纵向开拓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实行战略联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达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效果。这样,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就可以开拓更大的建筑市场和发展空间,发挥更强的融资优势和管理优势,来适应国际市场承接任务的需要。

4、履约经营战略

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充分维护合同赋予的权利,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进一步提高施工主业管理能力,加强过程控制,只有严格履行合同义务,提高履约率,企业才有市场竞争力。但在签订合同时,也要充分注意到企业利益,尤其要明确索赔条款。索赔是国际惯例,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应由对方承担的实际损失的一种补偿。施工企业应在履约过程中严格管理,降低失误,正确行使索赔权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施工生产能力。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引进急需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并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新技术、新规范培训,使之适应企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现有施工能力进行优化、调整,并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研制、添置施工设备,以满足新工程建设项目的需要。

5、企业形象战略

企业形象战略,通常又称CI战略,即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着意塑造企业形象,把企业综合实力、技术优势、名牌工程,乃至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和优秀的项目经理全面展示于市场。笔者认为建筑市场发展到今天,只有名牌工程加企业形象,才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奥秘。因而,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形象战略。

(1)推进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建筑企业实施形象战略离不开施工现场管理,现场的“窗口”概念已日益显现。如今,业主选择承包商,先要察看现场,给项目经理提几个问题答辩,这已成为选择优秀项目管理者的惯例。因此,现场如战场,要抓好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抓好安全生产,多创文明样板工地。

篇(6)

“工程建设监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八十年代末期,它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行业性,比如,建筑工程监理、水电工程监理、道路工程监理、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网络工程监理等。不管哪个行业的监理工作,都应该具备它独特的专业性,也要有涉及面广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的能力。就建筑行业而言,九十年代初,监理工作形成行业性的时间还很短,整个建筑行业对监理方的涉入还不太认可。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国家为了让监理行业健康发展,发挥它真正的职能作用,强制性的纳入了工程建设之中。监理工作才名正言顺的有了它独立性的地位。而监理企业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面对21世纪最激烈的人才竞争,一个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人才或许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对监理企业来说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也成为现代监理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起初,从事监理工作的大多数人专业都比较单一,使监理工作的力度大打折扣,监理只起了完善工作程序的作用,并未在真正管理中发挥监督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监理企业也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大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打造“高精专”人才队伍,进而真正发挥监理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1 人才培养观念与体系

1.1 培养人才的观念

一方面,监理企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培养人才,开发智能,是企业经营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没有人才的培养,也就是没有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资质、能力得到企业高级技能人员恰当的指导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提高和进步。

培养企业内部人才的目的,首先为了造就优秀的行业技能人员。企业之所以这样做,在某种意义上是担负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通过企业内部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以及创造能力、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其次可以促使企业内部人员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企业人员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的适应高水平的经营技术创新。

监理企业的人才培养由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自我研修三方

面组成。

1.2 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教育培养对象的不同,监理企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2.1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指总监、总监代表,对他们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总监们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同时为促使年轻一代迅速进入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他们开拓事业和勇于承担的精神。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通常采取自学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此企业为员工支付相应的培训费用,并鼓励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奖励。

1.2.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指监理员、监理工程师,对他们的培训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业务需要的基础知识;二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监理企业通常采取“N对N”结对子的形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该培养方式在人员选定,方式的选择上都将进行精心筹划。如,在人员选定方面,人力资源部根据工作业务对人员需求状况,以及现有人员技能水平等具体情况,选择出6名一线骨干人员为培养对象,确保培养对象的“高起点”;然后再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从企业的双高人才库中依需进行甄选,确定出6名指导老师,确保老师的“高水平”。 在方式的选择上,按照岗位技能、工作区域的不同,培养采用“1对1”结对子模式, 并以年度作为一周期对培养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1.2.3高校学生实习专业化培训。此类人员主要指将要走出校园的大学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对他们的培训目的一是了解社会、了解岗位,给予入司前的相互适应与选择;二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要求每位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2 人才培养的特点

2.1监理企业的经营战略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其人才的培养也将是为适应这些变化的要求而开展的。

回顾监理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监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根据市场的需求,逐渐拓展业务范围,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历程。监理最初从房建监理起步,后来依次逐渐增加到市政、信息系统、网络管理、电力、港口航道等不同领域,稳定了监理事业。监理企业人才培养的规划也是随着经营战略的变换而逐步丰富和完善的。比如,近年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监理的经营也向这方面倾斜。在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不但专业知识面在拓宽,还增加了办公软件、CAD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另外,近年来,依法治企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要依法经营的认识趋于统一。所以监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增加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宣传。

2.2监理企业的人才培养在企业内部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主要与监理协会等培训机构协作,形成了监理企业一套别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企业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员工的技能水平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3监理企业在经营中非常重视员工潜能的开发,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自始至终地贯彻了这一经营思想,专业技术人员的智能

开发和能力培养备受重视。

监理企业内部组建一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主要对工程项目上的文件编制进行研究撰写,以及专业课题进行研究讨论。另外,当工程项目上出现疑难问题时,这支专业队伍都将进行座谈讨论。另外,监理企业尽量给每位员工提供施展最大才能的平台,只要你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企业将会结合工作实际给予一定的机会,让个人不断地成长和提高。

监理企业通过研究,了解到“人有了目标,就有了精神支柱”。所以,在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中,强调让他们了解企业经营目标,有大局观念和前瞻性,努力做到自我素质提升。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强调让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各种制度,认识到个人的责任,自我提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同时,对专业研究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评价。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受到重视,监理企业形成了“战线统一”的专业技术人员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监理企业的一种企业精神。

3 人才培养体会

3.1建立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才的价值是可以通过挖掘、培训和教育,使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价值的,而这种升值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和效益。因此人力资源战略应根据企业远景制定,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并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

3.2不断强化激励机制。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增加其满意度。

3.3建立动态选拔和分类评价机制。

积极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适当实施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按专业进行分类选拔和管理。对于有发展前途的创新人才,建立人才库,不断储备高端创新人才,避免出现人才断层。同时还要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获得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思想。

3.4建立人才战略规划

3.4.1在人才总量上,加大培养中高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力度,增加高学历、高技能人员数量。

篇(7)

一、海外工程承包财务经营风险

(一)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制的风险。

1、政治风险

政局不稳、恐怖活动、战乱及民族矛盾都属于政治风险。建筑企业海外项目有着较长的运营时间,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在对承建业务进行选择时,要尽量避免其处在动荡的地区,特别是不要选择那些常遭受动乱、战争等严重政治问题的地区。比如那些殖民地过渡为独立国家的地区,以及那些财力枯竭,拒绝签约,逃避债务等东道国。所以,若是政治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经济风险

其指的是承包市场所在地经济环境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基建投资规模成正比,且承包商的利益获得与施工国的经济发达度及政治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承建商要对当地建筑业市场容量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若是市场的容量有限,国家承建商可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来降低当地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对政治与经济间的联系着重考虑。

3、社会风险

主要是指社会法制与文明情况。承包商在对承建业务区进行选择时,由于不同的企业管理风格与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对当地法制与社会文明发展状况是否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作深入地了解。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与工期的如期完成,承建业务区域要选择在法制完善或治安良好的国家进行。此外,在所在国施工中,施工企业对当地法律与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会造成劳资关系与法律纠纷的恶化。

(二)企业管理风险

1发展战略定位问题

由于对海外经营战略缺乏长期的规划,海外施工企业有着严重的临时经营思想,且并未作出长期发展规划,最终造成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就会使一个市场丢失。

2、项目管理模式问题

其包括较低的决策效率,缓慢的资金到位,明显的物资设备保障问题,缺乏规范的劳务管理与施工组织,以及模糊的施工现场责任与权力。

3、匮乏的海外经营人才

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熟悉国际技术标准的、能够规范操作、了解市场运行规则的人才。加之,明显的语言与理念的不同,使与业主、监理在进行沟通时存在问题。

4、乏力的海外项目监管

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在海外项目中严重存在,就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可以迅速反应、高效指挥监管有力、指挥高效的管理机制,来对集团总部与海外项目间的合作进行管理。还应结合具体情况,为各个项目下达明确的考核指标,使经济责任得以落实,从而保障海外项目的安全性,使海外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经营风险

1、投标过程风险

由于翻译人员对施工技术不熟悉,技术人员在与当地人员进行交流时存有沟通障碍,导致难以理解项目资料信息的技术要求、标书内容、业主特殊规定等,使得建筑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产生对重大事项判断的误差,使企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损失无法得以弥补。同时因为海外工程路途遥远,就无法对实地考察当地的市场及项目市场,从而对投标报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2、海外建筑业市场认知风险

由于建筑企业不够熟悉海外相关法律政策,对工程建设制度与管理制度、基建项目投资情况也了解较少,就易导致对劳动人员工资与工程工期,以及建筑材料价格的错误判断。因此,海外建筑企业还要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规范所带来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3、项目运营风险

施工风险与成本风险是项目运营风险的主要两方面。承建商为了得到较高的中标机会,在项目运营前期会做很多设想,但施工正式开始后,却会发现许多前期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且隐藏着一定的风险,这样一来,若是企业管理层对潜在的风险无良好的应对措施,就会使企业由于某项目的失控而造成战略计划的失败。

二、防范风险策略

(一)确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模型

所谓风险评估,指的是企业分析与决策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过程。为保证企业或项目全面而多层次地运营,风险评估小组在要企业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此外,企业有关管理部门要把项目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二)回避、转移或自保建筑企业海外运营风险

1、回避策略

企业决策层对具有较差支付能力的业主,或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国家等那些给项目带来的巨大风险的,要采取回避策略。

2、建立风险自保机制

在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要采用项目保险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将所存的潜在风险得以最大限度的转移。企业要对海外合同风险敞口管理有正确的理解。企业需要在正常项目施工的基础上,将当地货币兑换成国际通用货币,以此降低汇兑风险。从而避免一些国家由于幅度过大的货币汇率贬值,外汇的管理与限制等引起的财务风险。

3、加强索赔工作

在进行合同签订时,要特别对材料价格的索赔工作加以注意。虽然其程序诸如材料报价、索赔等工作较为繁琐的,但是其在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必须注重对它的管理与落实。此外,还要重视合同工期的索赔工作。以确保多变的海外施工环境,不同的法律文化风俗,对材料价格造成的影响。

4、强化合同风险意识,建立合同风险监控机制

作为连接业主与承建商间的法律纽带,合同对承建商的项目管理,与利润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必须防范合同风险,加强合同索赔。并要加强海外市场调研,对FIDIC合同条件的掌握与运用加以强化,从而为企业争取的正当而合理的权益。

(三)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要想对当地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使其为企业服务,就必须将其文化、语言及技术等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企业不但要做好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的筛选与调派工作,而且要加强收管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对当地分包商与工人档案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转移工程所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此外,企业要合作与配合当地的咨询队伍。保证所选择建筑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对当地国家法律与税收制度能够熟练掌握,使双方在合作中,将其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与税收风险加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