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教育常识

家庭教育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庭教育常识

篇(1)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成绩,至少保持中等以上。而现实是,总有一半学生处于中等以下。也就是说,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家长,已经提出了一个不符合现实的期待。至于这份期待,是否与孩子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似乎被忽视了。

要让一半的家长承认,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许就在那中位数以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坦白地说,如果我孩子成绩掉到中等以下,我的小心脏也受不了。所以,为了争取那一半的机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父母焦虑的根源。

因此,许多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以确保学习水平处于中等以上,能考上一本大学,其实说到底,是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尚不匹配。

也有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出国,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就反映了这类家长的心态,他们相信国外的教育不会只拿一把尺子,衡量如此多样化的人类。那么,对于正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成绩分为三六九等是正常的,父母一定要接受这个现实。就比如对于必须要经筛选机过一遭的苹果,果农们怎么办?一定是顺其自然。

对于这个回答,可能至少有一半的家长不喜欢。因为他们正努力将孩子从中位数以下,拉扯到中等以上水平。可是,理性来说,孩子身上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先天发展因素,家长是无法改变的。这些先天因素,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孩子所继承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家长必须认识到后天教育的局限性,回归教育常识,回归平常心。既不阻碍孩子发展,也不拔苗助长。

因为关于儿童发展的另一个常识是,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没有很大的差别,大家都在某一水平上下浮动。如果家长能回归常识,尊重常识,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焦虑,其实可以迎刃而解。

有家长向我诉说,自己孩子如何难养,从来不好好吃饭……孩子果然体型瘦小。仔细观察父母,也是同样的体型。我反问道:你的胃口如何,小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家长点头称是,还不忘加一句:所以,要让他多吃呀,不要像我这样。生活中,像这样一定要与常识对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家长,又何止在吃饭这一点上。

有的家长宁愿将孩子交给父母和保姆带,也不愿亲力亲为,不是也在违背常识吗?孩子连话还不会说,就被送去教育培训机构,要培养所谓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导能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家长相信,培训机构更了解你的孩子,更呵护你的孩子。这符合常理吗?

当下,很多家长的教育选择,已经被外在的社会压力裹挟,离教育常识愈行愈远了。

敬畏教育常识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四个常识。

第一,家长对孩子既不要无所作为,也不要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第二,父母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谁在陪他成长。

第三,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以家长的自我完善,带动孩子的发展。

第四,不要迷信别人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谓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结合孩子的个体来实施的,并不具备可复制性。

这四点做到了,你的孩子不一定成龙成凤,却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像今年在里约奥运会火了一把的傅园慧,即使没有金牌,也能招致千百万人的喜爱和尊重。因为她尽力了,并且不断超越自己。对这样的孩子,谁会焦虑呢?

当下,在教育中无所作为的家长大大减少,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大大增加,这是家庭教育的进步。以我的观察,在这一进步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转而相信,教育的力量似乎是无穷的。而常识是什么呢?

为了帮助家长理清焦虑的源头,我经常会让咨询的家长先写下他们对孩子的期待。然后夫妻一起回忆过去,写下孩子未出生时心中的期待。再分别写下对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以及工作时的期待……最后让家长写下的是,当你行将入木时对孩子的期待。很容易看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期待在不断增多。从出生时的身体健康,到幼儿园时的聪明伶俐,再到上学时的名列前茅,工作时的高收入。一直写到最后,家长才意识到,其实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家长就可以放心而去。

是的,家长最终的期待,不过就是孩子出生时那小小的愿望。

是什么使家长的期望值日益膨胀?很多家长谈到了社会环境、竞争压力等。我以为外部因素之所以能起如此巨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教育常识没有敬畏之心,以为教育无所不能,以为家长在教育中无所不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许多家长为了能陪孩子写作业,一直在培训班跟读。

亲爱的家长,虽然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可是,你也该知道,种下去豆子,是不会变成瓜的。这就是常识。有些家长又要困惑了――这样说,是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干预过多吗?又错了,我只是提醒家长,克服焦虑的第一要务,是敬畏常识,怀有一颗平常心。

回归平常生活

那么,在教育中,家长干预的力度如何把握?我以为有些孩子发展得很好,特别自律,根本不需要干预;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一点,需要干预的力度就大一点。

自从我女儿求学离家,家里变成空巢,就有几个朋友提出要把孩子托在我家来养,但被我拒绝了。朋友们认为,我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教育孩子成果斐然,不接受他们的孩子,明显是资源闲置。

我只是告诉他们,不是不愿意帮忙,而是这样做有违我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我坚信父母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是没人可以替代的。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将会带来诸多问题。

暑假正是放榜季。碰到我的很多高中同学,都在谈论孩子们的高考。成绩好的几个孩子,父亲的工作相对比较安稳清闲,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多。相反,一些特别能干身居要职的同学,孩子的成绩却不是很好。大家总结下来,能干的同学因为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沟通也不畅,所以孩子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深以为然。平常咨询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家长,个个人中龙凤,忙于事业,却把陪伴孩子的机会拱手让给祖辈、保姆、培训机构。等意识到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时,一般已到了孩子青春期,再来弥补困难重重,悔之已晚。是的,未成年的孩子每一步发展都是关键期,父母岂能错过。

若是我们能敬畏父母陪伴这一重要常识,那么,无论你多忙,你的职位有多高,你的事业有多伟大,你也会重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

国内的研究发现,在家吃早饭的小学生比不在家吃的,学科平均成绩高出5―8分。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已经在心中窃喜了。是的,我们很重视家长陪伴,妈妈还专门辞职照顾孩子。先别忙着高兴,请对照我所列的第三个常识,“身教胜于言教”,就会对全职妈妈这个工作有所警惕。因为全职妈妈基本上把孩子当成生活的重心,而过度关注也会对孩子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记得我曾有两年的自由时间,主要在家写论文。我的这种生活状态,让女儿很不习惯。她先是不解:你为什么不去上班?再是担心:你是不是找不到工作?然后是不满:你整天在家盯着我,烦不烦?

是的,当我从职场回归家庭后,由于社会生活面狭窄,所有的聪明才智都不由自主用到了孩子身上。我会关注她书桌很乱,刘海太长,也开始有时间仔细看她的考卷……少不了各种建议、评判以及批评接踵而至。

我开始把家庭当作新职场,以过来人的经验,以为女儿好的名义,指点她这样、那样……一步步地入侵她的私人空间。从小自由自在长大的女儿,哪受得了这等束缚。她的话一针见血:妈妈,你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标准的家庭主妇,我将来可不要像你这样。

全职家长可能在陪伴上具有优势,但如果把孩子当成生活的重心,那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好的榜样。

国内外的各种研究都说明,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十分强大。英国学者欧文通过问卷的方式,询问年龄在11-16岁之间的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学生的领导榜样是谁?”79%学生的答案都是“父母”。

可见,父母的榜样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原理,家长的焦虑会让孩子焦虑,甚至在孩子身上起到放大作用,也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决定做全职父母之前,需要好好权衡一下得失,家长是否已经做好应对各项教育常识的准备。

接受孩子的独特性

在我接触的家庭教育案例中,比较有挑战的是如何认识“每个孩子是独特的”。不得不说,这是常识更是个技术活,需要家长不断精进,才能逐步成长为优秀家长。

好友住在美国,要了二宝,怀胎10月,正在给老大过生日时,忽然腹部有了动静,赶往医院后,医生和护士都很希望她能再挺一会儿,要给老二一个和老大不一样的日子。但生孩子哪能凭个人意志决定,最后她在23点43分时生下老二,令医生极为遗憾。

而在中国,若两个孩子是同一天生日,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这折射出了家长一个基本普遍的心理预期:孩子们应该是一样的。反映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们坚信孩子是可以比较的: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和邻居家的一样好呢?研究也发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相比,高居“令孩子们最反感的家长行为调查”榜首。

可见,“每个孩子具有独特性”,可以说是当下家长们最不愿意接受的教育常识。

怎样认识孩子的独特性?很多家长对独特性的理解,一般局限在孩子的个性特征上。事实上,就智力发展方面而言,虽然人的智商是按照正态曲线分布,但即使孩子的智力水平差不多,发展方向也可能截然不同。

从对智力研究的历史看,智力最初被解释为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整合的能力。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力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是多元的。

后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七种智力:1.语言智力,即有效地运用词语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即有效地运用数字和合理推理的能力;3.人际智力,即快速地领会并评价他人的心境、意图、动机和情感的能力;4.自知智力,即了解自己从而做出适应性行动的能力;5.音乐智力,即音乐知觉、辨别和判断音乐、转换音乐形式以及音乐表达的能力;6.身体运动智力,即运用全身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手敏捷地创造或者转换事物的能力;7.空间智力,即准确地知觉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后来,加德纳添加了自然主义智力,即能够对自然世界的事物进行理解、联系、分类和解释的能力;存在主义智力,它涉及对自我、人类的本质等一些终极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所以在他的理论中目前共有9种智力形式。

可惜的是,这些在学界比较普及的问题,似乎并不为家长所知。暑假时碰到一位商界大佬,不断地向我诉说着她以前学生时代的不幸,因为那时她成绩不好,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现在却在商界做得十分成功。

我说,只是因为你的智力发展方向与其他人不同而已,所以不能说学习不好是因为那时你笨,每个人各有特长而已。大佬听完我介绍的多元智能理论,恍然大悟。

如果家长们能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相信对孩子独特性的认识也会有所增强,也就不会简单地将两个孩子进行单项比较。要知道,比较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与焦虑,有时可能是致命的。而以我的观察,很多即使各方面都优秀的家长,也难逃拿孩子进行比较的误区。

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位计算机博士妈妈有两个孩子,老大从小到大一贯优秀,上的是美国常青藤学校;老二一开始上学,就跟不上班级的课程。这让博士妈妈几近崩溃。

一位管理学教授,女儿聪颖万分,三年级已经精读了古今中外名著,学校课程对她而言味同嚼蜡,因此去学校上课成为孩子的一大负担。妈妈也是焦虑万分,因为她对孩子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能像同龄人那样简单快乐。

我看到了他们焦虑的根本,是排斥独特性心理在作祟。

所以,当孩子怯怯地又拿着一张不及格的卷子来请你签字时,请你先不要怒发冲冠。

请记得他的独特性;请记得他对你的唯一性;请记得你纵有三头六臂,但常识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5.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科学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都会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区家长学校,以提高了全体家长科学教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传播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为目的,开展家庭教育。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以XXX理论、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优化家教为主题,以落实家庭教育目标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四有新人。

二、主要任务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家庭与社区的联系;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不同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常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教学目的

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介绍现代教育理含,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

1.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社区家庭教育。

2.在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基础上,对辖区内018岁儿童、青少年家长及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家庭成员开展教育活动。

篇(3)

为真正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落到实处,特成立双安初级中学家长学校,隶属学校校委会管理。它以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子女水平为目标载体,以家长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家长学校的宗旨是合力培育高素质社会建设的劳动者,逐步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为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铺平道路。

二、主要任务

1、注重家庭教育的系统性。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掌握初步的教育知识。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计划,并特别注重把德育、智育、体育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常识和年龄特征内容的讲授,以及对新形势下教育子女方法科学配合等方面的讲解。

2、注重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克服教育子女的弊端行为。

3、注重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帮助家长从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教水平,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

三、组织机构

1、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设校长一人,主任一人,委员若干人。校长是家长学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双安中学熊天桥同志担任家长学校校长。

2、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由双安乡妇联领导和各村主要负责人、家长代表及有关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家长学校的办学宗旨,讨论决定提高办学水平等有关重大事项。

3、家长学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一至二名具体办事人员。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管理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及有关事务。

4、学校建立三个家教班(初一至初三各年级一个)。由年级组长或指定人选担任班主任,各家教班有班委会(由所在年级的学生家长委员会组成)。

5、xx初级中学家长学校在业务和行政上接受县少儿工委、县教育体育局指导。

四、目标管理

1、坚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态度。每学期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2、必须配备一支有强烈事业心和较高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3、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有计划地教学,每学期授课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5课时,听课人数达80%以上。开展家教知识宣传,办宣传专栏二至三次。

4、家长入校后,其素质和家教水平均有提高,能初步掌握育人方法的家长达80%以上。

5、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考勤制度、评比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学员花名册及学习、活动效果登记册,先进学员登记册等档案表册,由教务处统一另档保存。

6、重视总结经验,促进家长学校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篇(4)

关键词:牧区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当前,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牧区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下面,我就以我校的实际谈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我校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东临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自东向西与凉州区、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等市县区毗邻,南部与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县相连,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始建于1957年,也是一所牧区寄宿制中学,服务辖区以康乐乡、皇城镇、大河乡、祁丰乡、白银乡、马蹄乡、明花乡7个乡镇为主。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家庭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住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我县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再加上长期在离家很远的牧场放牧,他们无力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再加上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了住宿学生心理上出现了障碍。

在我们肯定基础教育的巨大成就时,也不应忽视它的不足,只片面强调学校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由于对心理教育认识的缺乏,再加上社会上的其他因素,很多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会出现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早恋,并在行动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住宿学生与家庭教育断层而导致的结果。而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高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如果这种家庭教育不及时填补,将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为空谈。

住宿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和教师便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广的,因而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密不可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从我校的寄宿生来看,发现教师操的心、出的力都特别多,但效果不明显。如班主任常常不定期到宿舍去关心住校生的生活;值日老师每天都会查寝,看住校生是否按时就寝;节日期间有些住校生因路途太远不能回家,班主任去和他们一起过节等。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已经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率,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鉴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学生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开展辅导课,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将来才可能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新学年,可在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少年军校”训练过程中开展一堂心理辅导课,辅导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别新生要进行摸底调查,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在我们进行集中和分散辅导中,还应有各种心理讲座,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等。在讲座中,要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2. 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牧区家庭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就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他们的各种问题进行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寄宿生的心理问题。

3. 建立家校联教制,引导家长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寄宿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牧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4. 实施“孝德教育”,引导寄宿生树立健康心理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行为偏激,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孝敬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对父母的孝,是对一切人关怀的开始。“亲亲,仁也。”这就是说,孝是仁行的基础,仁爱的精神蕴于孝德之中。作为子女而有孝德,是“家和”的基础;将孝德推延,去爱他人,这是“人和”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一个不会关心别人的人,也很难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尤其是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要和班里的同学相处好,更要和宿舍的同学相处融洽,这样才能安心地学习、生活。学校是我们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和谐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5)

三、开展了安全手抄、班级板报、主题班会评比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教育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时刻提醒学生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四、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安全教育知识竞赛,考察了学生对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和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应对,从考察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把安全知识铭记在心。

五、把安全教育融入家庭、融入社会。广泛发动学生向家长、邻里进行安全常识宣传,使安全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六、严格执行制度,要求班主任按时到各点签到,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防患未然,确保学生的安全不出纰漏。

七、请当地工商部门配合我校对学校周围摊点和小卖铺进行问询和排查,防止摊主向学生出售过期、霉变等“三无”食品。

八、对校园监控、防盗器、消防设备、用电线路、体育设施、食堂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九、加大对值班领导执勤力度,严格上、下学门口值班、维护校门口的交通,保障同学们的安全,提醒学生注意路途安全等。

篇(6)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完全缺失型,完全缺失型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都缺位,导致这种状况可能是父母双亡、父母外出务工、被父母遗弃等情况。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许是寄养在亲戚家,也许是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他们严重缺乏血缘中最直接、最浓烈的亲人的关爱和教育,享受不到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当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茫然失措,一旦有类似于父母的“关怀”出现在身边时,他们便不顾一切想要抓住,而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被利用引诱,最终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2.不当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于有的父母将培养孩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然而,形形的家庭教育类型中,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反而会使孩子背离初衷,走向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反面。

①过分关注型,过分关注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将孩子作为生活的中心,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关注,有强烈的控制欲。在分数至上、成功是目标的观念下,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也有的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特色班,他们往往要求严苛,不容孩子有任何“越轨”,让孩子小小年龄却失去了童年的嬉戏打闹,感受到的只有竞争的压力、生活的枯燥。都知道“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这样逼仄压抑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会产生自闭、不合群、烦躁不安、消极等心理情绪,甚至会离家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更有极端者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也有的家长,他们的过分关注表现出来的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他们太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不容许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和伤害,只要能让孩子高兴的事,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去做。这样产生出来的“小皇帝”必定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上述种种,都会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

②放任不管型,放任不管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把孩子养大,不管不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单亲、重建、父母忙于其他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中。这类家庭教育与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又有所区别,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缺位,而放任不管型是父母在,但却没有履行教育的职责。这类父母只养不教,在家庭里形成一种冰冷的怪异的气氛,他们对孩子冷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有沟通和交流,于是,当他们迷茫、有困惑时,就会走出这个家,去投奔能带给他“热情”和“能量”的伙伴。不论是缺失的家庭教育,还是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快乐育人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一句口头禅“,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那么,究竟怎样的前途才是家长们期望的呢?图书市场、各类媒体充斥的“成功学”,应该就是这部分家长认为的前途,他们把孩子以后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名成家、能当官、会挣钱当成奋斗目标,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且贯彻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家长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你争我赶的竞争中,这样的情绪营造出来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家里无法休憩、无法放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占有,慢慢地,孩子也会“传染”到这种情绪,弄得自己紧张兮兮,达到极限便容易情绪崩溃,产生偏激的行为,走极端。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摈弃世俗“成功论”。

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给孩子深切的关爱,而不是严苛的要求,因为经过爱的滋养的孩子,即便成年后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也更容易站起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留给孩子闲暇时间,适当引导,不要妄图控制孩子,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也不是家长未完心愿的继承者,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人。如果家长能以这样的理念来实施对孩子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家庭就是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也是自由轻松的,孩子生活其中,会健康而且快乐。这不正是当孩子降临在这个世上之初,我们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愿望吗。

2.提高素养,轻松育人

大部分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但实施教育的家长素养却有待提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律素养。未成年人违法,绝大部分是不懂法而犯法。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启蒙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家长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并将法律常识和意识灌输给孩子,会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因此,提高家长的法律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二,道德素养。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理念下,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本身也体现了家长德育的欠缺。更有的家长,自身人品不正,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的家长,无疑给了孩子最坏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和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第三,文化素养。各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者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一般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当然,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不是一码事,但也会有相当的关联。

前不久,新闻媒体报道成都某女孩考上大学,其父固执认为读书无用,不给钱交学费。这就是文化素养的问题。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勤学上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健康的榜样。家长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家长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真正实现“学习型家庭”,只有丰富和拓展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融入到孩子当中,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3.加强合作,协同育人

篇(7)

【关键词】家庭环境幼儿社会性社会性学习

(安康学院校级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2013AYQDRW04)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其特点主要有:第一,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第二,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第三,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由于组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关系,它对于幼儿行为习惯的指导便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和影响

(一)家庭教育主要是一种随意性教育

其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儿童出世首先接触的是父母,社会施于他的影响,也首先是通过父母和家庭来体现和实施的。有些是家长有目的地进行, 如家长教孩子说话、识字、生活常识、社会规范等,但有些则是无意中进行的,这些教育主要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来实现的,如家长生活方式、交际方式、人生价值观甚至一些性格表现都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给孩子,对他的社会化起到深刻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是一种参与性教育

家庭教育这种社会化因素与其它社会因素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参与性,子女成人之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父母从子女的言行举止中便可以把握他们思想活动的脉络,这就容易做到因材施、因势利导。另外,家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除了具有社会关系以外还有血缘关系,这就使教育带上了亲切感,又具有权威性。

(三)家庭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

教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很重要。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如果父母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影响孩子,孩子长大就可能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如果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的期望相悖,那么父母给孩子的影响在子女以后的社会化中也是很难改变的。

(四)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孩子出生以后便生活在家庭之中,即使长大成人也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正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使它成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即使个体完成了自己的基本社会化过程,学会了基本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了基本社会规范,家庭仍是继续社会化的场所。因为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有许多新的技能和规范需要他们去学习掌握。

(五)家庭教育一般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

每个家庭都有家风,所谓家风就是指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习惯和生活作风等,家风是家庭和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家风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顽固的习惯势力,不仅影响当代的家庭成员,还会影响许多代。这是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这种继承性和延续性还表现在兴趣、爱好、技能、职业等方面。子女在父母的熏陶下,逐渐产生某种兴趣,继而子承父业,世代相传。这是个人社会化受家庭影响的一个突出表现,也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二、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一)让儿童在家庭中学习社会知识

初生婴儿除了吃喝拉撤的本能外,其他社会性生活能力,不经教育就会一无所有,因而父母不得不从吃饭、穿衣、走路开始教育。吃饭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用筷子夹菜,用桌子放菜,请客人上座等家长都要教给孩子。从孩子自己吃饭到招待别人吃饭,从吃饭知识到吃饭礼仪孩子都是有意或无意学习的。孩子如何走路,如何坐立,如何穿衣,都要由家长首先教给儿童。

(二)让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社会规范

人们通过社会求生和发展,与他人交往,因而必须懂得行为规范。家庭是个体最先进入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儿童在这个组织中首先认识和接受生活规范。例如,在家庭中,伦理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训练的主要内容。儿童往往从实际的家庭生活中学习父母子女的礼节,学习兄妹之间的伦理规范,甚至从父母活动中自觉或自发学习接受夫妻生活的一些准则。此外在父母和亲友的指教下,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学到一些待人接物的交往规范。从而家长在家庭中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其接受各方面的有益的社会规范。

(三)让儿童在家庭关爱中领会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