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

篇(1)

2012年是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我省产业项目三年决战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三项基本要求:一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发展历史性阶段,秉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二是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全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难点,更加注重维护和保障环境民生。三是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新课题,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污染物削减和环境质量改善响应关系。

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第九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全面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主题,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主攻方向,以更加有力地维护环境民生为落脚点,不断提升产业项目服务能力、农村环境保护能力、环境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5%和0.4%;氨氮削减2%;氮氧化物持平。为完成上述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紧盯“十二五”污染减排指标,突出工程建设和运行监管,确保污染减排完成序时进度

全省环保系统必须坚持以污染减排为核心,落实政府和企业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落实工程建设,强化运行监管;落实支持政策,强化协调配合;落实结构调整,强化环境准入,确保实现年度任务目标。一是化学需氧量减排。加快县(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38个县(区)污水处理项目,新增日处理能力79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二是氨氮减排。加快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增加脱氮设施和工艺。三是二氧化硫减排。新投产的煤电、钢铁、石化、焦化项目,必须按要求建设二氧化硫治理设施,并同步达到治理效果。四是氮氧化物减排。加快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氮氧化物治理工程的实施进度,列入“十二五”减排责任书的重点脱硝项目,力争6月底前完成前期工作。五是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严格畜禽养殖污染监管,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大力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六是强化减排设施运行监管。将城镇污水处理厂、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情况列入重点监管,将自动监控设施纳入企业环保设施管理范畴。七是实施激励性减排政策措施。实行污染减排设施正常运行奖励制度,对减排设施运行良好、形成稳定减排能力的市县给予奖励。

二、着眼界江界河保护与治理,突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

按照“以支促干、点面同治、单元治理”思路,全力推进乌苏里江、绥芬河等跨界河流以及穆棱河、镜泊湖、兴凯湖的污染防治,实施“一河一策” 、“一湖一策”治理模式。一是全面启动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实施旬调度、月检查、季通报,全面掌握项目进度。抓紧组织开展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年底前50%的项目要完成前期,开工率达到20%,建成投运率达到10%以上。二是强化对已建成项目的运行管理。市、县政府对污水处理厂运行负总责,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三是启动实施“一河一策”治污新模式。四是启动实施“一河(穆棱河)两湖(兴凯湖、镜泊湖)治理。穆棱河流域地方政府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穆棱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防治规划》,重点抓好点源、面源和区域综合治理项目,提升全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三、围绕“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突出服务质量提升和审批提速,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全省环保系统要正确处理好提供服务和严格把关、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宏观引导和微观审批的关系,以高效优质的服务促进经济增长,以规范有序的管理推动科学发展。一是实施服务产业项目提速工程。进一步提升服务产业项目质量和速度,突出“快处理”,体现优良的服务意识,实现省审项目“零积压”;突出“勤汇报”,体现良好的对上协调能力,实现国审项目“零滞留”;突出“严把关”,体现过硬的服务本领,实现项目审批“零违规”;突出“好形象”,体现服务质量和效果,实现项目审批“零投诉”。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关口前移、主动对接、定期回访、集中会办等方式,为项目建设提供最及时、最有力的环保支持。二是实施环评审批监管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各项产业政策,实行总量控制前置,把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与项目单位提前实行对接,避免“两高一资”项目和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三是实施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工程。综合考虑各园区资源及能源条件、环境承载力、上下游产业链和工艺工程关系,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风险应急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篇(2)

治理环境污染并非易事,也绝非朝夕可成。究其原因,是因为环境问题通常外部性很强,污染的成因又错综复杂,跨越多个主体和区域,涉及污染的“产权”又难以界定清晰。更麻烦的是,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往往意愿不统一,步调不一致。例如美国洛杉矶治理光污染就耗时费力,才有成效,就是因为污染问题错综复杂,解决起来很麻烦。

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和最终解决,都与政府角色密切相关。中央政府本身就在多重目标中摇摆,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无法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即便有环保测评等,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依旧让位给经济增长。因此在地方上,一些污染大户因为能保障就业和提供税收,地方政府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参与合谋,数字造假,以包庇地方上的企业。另外,环保权力分配上,权责往往倒置。换句话说,环境责任大的,其政治权力往往不大。而那些政治权力大的主体,往往容易撇清免除自己的环境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的冉冉在其《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一书中认为,可以从政治激励、物质激励和道德激励三个不同的激励机制去考察环保议题。她的研究表明当前的环保工作中,这三种激励都被弄错了。中央政府制定的激励结构并不能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的环保积极性,反而是更多激励地方政府去抵制或变通,而不是忠诚有效地执行中央的环境政策。

篇(3)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产品,或性能优质,或性能普通。但是在真正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过多地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作用,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所用材料的再回收利用没有过多地进行考究。所以常常避免不了在生产过程中或者使用后期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资源浪费。所以,材料的选择方法和选用何种材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理应选择对环境污染尽量少、利用率高的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在选用何种材料的时候应该在尽量满足功能的条件下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应考虑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绿色设计模式

在绿色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如下几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方面的功能完善是现今的主要市场需求,大家会选择同价位、高性比的产品,因而也就产生了只重视工艺,不注意产品的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性。所以绿色设计就是根源,为解决源头问题,应考虑所有的因素。因此,在绿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产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尽量简洁化以及可拆卸功能;

(2)回收再利用设计。尽量能做到回收利用最大化,为环境保护发挥一定的表率作用;

(3)产品运输方便性。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绿色化的概念,提高回收利用率,在保证绿色的情况下也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采用自动化模式

目前,自动化技术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一种热门技艺,可以代替手工化的制造技术的主要性能是采用一体化的运作程序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化、系统化,可以直接用一种方式、统一步骤进行生产制造,省去了不必要的损耗。自动化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兴技术,在将来肯定会更加简化甚至全自动化,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一体化工艺、现代化生产模式等诸多方面。四、机械制造要绿色化地球上资源的不断缺乏和资源告急,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保护部门的绿色环保意识。人们的追求也渐渐以绿色为主。绿色制造,简而言之就是,从生产到制造再到应用,后期的回收等都遵循环保健康的理念,能最大化地确保原材料和利用率的高效。这就是绿色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四、结语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更好更快地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避免这些问题对我国环境造成严重后果,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环境行政执法 问题 原因 措施

一、引言

目前,臭氧层破坏,物种濒危等各种自然灾害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触动了老百姓生存的底线时,环境即爆发。环境行政执法工作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使环境保护工作大打折扣。

二、我环境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行政执法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受经济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依然存在不尽如意的问题。

1、环境行政执法滞后。先污染,后治理。在环境污染第一时间或者空前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防治,扩大了污染的范围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执法不能跟进环境的发展。

2、行政执法密集于城市,乡镇执法力度弱。目前,环境污染逐渐转向农村或者偏远的山区。主要是因为城市执法监管力度大,乡镇环保机构的设置较少,偏远的山区亦不利于有效地开展执法,执法力度弱。

3、在公共地区的污染,行政相对人难以确定。因处于公共地段,人人享有环境权,且公共地段污染常见、主体流动性强。污染的出现并不能随之产生准确的违法相对人。

4、执法程序不规范甚至违法。在涉及因环境问题而查处的案件中,大部分执法人员不重视执法程序,轻视过程,片面强调处罚结果,简化执法程序。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深刻的根源。

1、法律、法规、规章矛盾冲突,不协调

在已生效的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与地方的法律法规之间,环境保护法与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由于立法上的冲突,实践中在环境行政执法时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法律的尊严也因此而被大打折扣。①

2、法律法规滞后,且立法过于原则和粗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的污染出现对应的新型的保护方法在法律中尚未得到体现。出现诸多法律真空地带,如对有毒化学品及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等方面。而对生态和资源保护方面至今尚欠缺全面的法律规范体系加以调整。在行政执法的程序上,规定也较少,不全面细致。法律条文过于原则化、抽象化,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3、执法主体权责不明、执法力度不足

我国环境保护法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总管和其他相关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权行使环境管理权的部门众多。在实践中,具体部门该分管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限等问题没有确切的规定。执法职责范围不明确,出现责任之时,各部门又相互推诿,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实效。

我国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利受法律约束,不能像工商、税务等部门那样拥有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强制手段。没有强大的法律授权,严重影响执法效果。

4、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

环境保护与地方保护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突出的一组矛盾,“正像和平、善意、互助和安全的状态同敌对、恶意、暴力和互相残杀的状态之间的区别那样迥然不同。”②打着保护发展的雨伞保护污染,放纵环境违法行为,轻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干扰环境行政执法。

四、完善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工作的措施

1、修订法律,完善实体法和程序法

立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治理为主的“末端控制”转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控制”模式。发挥环境保护法的预防作用。

填补事关国计民生的环境单行立法空白,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予以重视,并加以规范。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应使环保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环境纠纷处理、行政管理等制度化、程序化,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环境权利的实现和国家环境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对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具体到细节上,避免出现有法难依的局面,同时限制执法主体滥用自由裁量权。

2、建立系统的环保链,实行独立的环境监督

建立一条统归中央,分设到地方的环保部门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上级部门负责任免执法人员,由法律给予独立的监督权力,使其执法人员的配置不受地方行政领导任免,排除行政干扰和地方保护主义。③最大限度地统一执法主体。

环保链条中,可设不同的职能部门,分管环保执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救济。各个部门权责不一,但整条环保链条是可独立的行使环境行政执法,并独立的监督执法。

3、加大执法力度,重视非政府性民间组织的作用

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0条规定可知,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机关不具有环境行政执法的直接强制权。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在遇到突发性的污染事故时,若一步步按照程序,通过人民法院做出强制措施,易耽误最佳时机,不利于环境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赋予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必要的强制性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从而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起步晚、活动范围窄,仍处于自发性环保组织阶段,没有有效的法律保障其充分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监督,但其是环境资源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活跃力量。应重视这一团体的作用。

4、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范围应融入第三人

我国对污染环境的行政行为提讼的原告范围仅局限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政参与人,第三人不具有原告主体资格。第三人列入环境行政诉讼原告的范围,将扩大环境行政诉讼原告的范围,促进了公民诉讼制度的完善。

注释

①马骥聪.环境保护学墓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②洛克.政府论下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

③武从斌.减少部门条块分割,形成协助制度.行政与法,2003,(4).

参考文献

[1]刘炳路.中国环保资金困局:执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新京报,2005 03 06.

[2]张澍.法治环境中行政执法的法理要求.社会科学战线,2009.1.

[3]蔡守秋.论当代环境法学的发展.法商研究.1998,3.

篇(5)

近些年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新兴国家对外投资开始崛起。国际投资争端频繁发生,国际社会看待国际投资的态度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国际投资规则的内容以及结构也在正在悄然升息的发生着变化,国际投资规则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由于东道国在国际投资中对公共利益进行保护,从而导致大量的国际争端大量增加,而且在国际投资制裁的实践中对公共利益的无视现象时常发生。现如今,中国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国转变成为兼具资本输入和资本输出双重地位的国家[1]。对于在国际投资中的公共利益保护不仅是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的义务与重大责任。中国急需加快在投资立场中的转变,提升本国对投资的保护,去平衡东道国和投资者的权利义务。面对因为投资与公共利益而引发的国际经济争端越来越多,正在考验中国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如何去面对,从而维护自己负责任的超级大国的形象。国际投资对公共利益的漠视主要集中在对环境保护上,于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始在国际投资协定之中将环境保护进行规定,但是各种规定参差不齐,或多或少,或具体或简略。但是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及欧盟国家在处理投资与环境保护上做的比较到位,尤其美国刚刚通过了最新的投资范本- 美国 2012 年 BIT 范本。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与美国以及欧盟进行激烈的投资谈判之中,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尤其要处理好投资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以顺应国际大背景的发展趋势。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条款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处理好国际投资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地讲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哲学原理上讲,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处理好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只为追求经济而忽略环境保护势必代价沉重。所以处理好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对中国如此,对全世界亦是如此。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笔者通过研读国内关于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文献,我国学者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环境条款模式的研究以及对晚近时期环境条款发展变化的研究,观点整理如下:一是关于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模式的研究。马迅教授认为环境条款的模式可分为五种:序言条款、权利义务条款、例外条款、程序条款以及专门条款。学者赵玉意按环境条款的功能、地位进行分类,将其分为:非排除条款、平衡条款、除外条款、冲突条款以及程序性条款五大类[2]。而张光教授则把国际投资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放大,对投资协定中的公共利益条款进行分类,对条款进行了自己的设计:申明保护公共利益的序言条款、公平与公正待遇条款、间接征收条款、一般例外条款、根本安全例外条款、规定国际投资仲裁程序透明度条款、规定有关法庭之友参与仲裁程序条款[3]。金学凌学者对双边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设计进行了更加简略的分类就是序言式环境保护立法模式和实体条款中的环境保护条款模式[4]。二是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发展的研究。随着国际投资的发展及沿革,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学者张薇认为:首先,立法模式从投资协定到自由贸易协定扩张,双边投资协定、区域投资协定以及多边投资协定都开始加入环境立法;其次,立法内容从抽象化到具体化演进,与以往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相比更加具体丰富;最后,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规则对像从国家到个人的转变,以往主要是投资国承担责任,而现在开始向企业责任靠拢[5]。马迅教授也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重大发展,通过与 20 年前投资协定中的条款相比较进行分析,他认为:首先,环境条款的立法内容更加具体,约束力更加严格;其次,从投资协定的缔约国来看,依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渐将环境条款纳入到投资协定中;再次,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萌芽开始出现,开始加重跨国企业的责任;最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成为国际投资的基本原则。学者们都对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发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既有共同的观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各有千秋。

.......

第 2 章 国际投资中的环境保护理论问题

2.1 国际投资中环境问题的产生

由于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无视,环境破环日渐严重。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替代了人类手工生产,大大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于是人类开始了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式的开发,同时向大自然排放着大量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世纪,发生了许多举世震惊由跨国投资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全世界开始正视投资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于是,在 1972 年以“为取得全世界共同的看法以及制定共同的原则来鼓励、指导世界各国人民去改善和保护人类环境”为宗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成功举办,《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就此诞生,这次会议成为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因为其将保护环境的原则纳入其中,对国际环境立法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为环境保护问题在国际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全世界都在关注环境问题,但是环境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愈演愈烈,情况更加糟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席卷全球,土壤荒漠化,湿地缩减,草地沙漠化,大量雨林植被被毁灭,从而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遭到破坏。我们必须认识到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范围内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消耗,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威胁。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国际投资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国际投资自由化在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全球环境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由国际投资对全球环境带来的破坏案件层出不穷。

....

2.2 国际投资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国际投资领域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引进投资这一途径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引进自己的国家,从而改善本国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治理环境防范污染的能力,以此促进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快速发展的国际投资活动也给引进投资的东道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跨国投资企业往往会寻求那些对环境法规比较宽松的国家进行投资,那些被选择了的国家往往成为了跨国投资企业心仪的“污染者天堂”。与此同时,一些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会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吸引投资而放弃了自己国家的原则底线,做出了放松或者免除那些保护本国环境的法律法规,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投资而竞相降低本国的环境标准,体现出了一种病态畸形的发展模式。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保护环境这项重大任务中东道国往往扮演着控制管理跨国企业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承担着保护自己国内环境的重要使命。但是,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降低本国的环境 标准来增强吸引更多海外投资的竞争力。部分国家害怕投资国因为过于严格的环境标准而撤回投资,使其丧失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因而限制适用那些严格的环境法则的做法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法规冻结”,引进投资的东道国的这些行为让

经济发达的投资者们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将其国内的资源依赖型产业以及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那些环境标准比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部分研究者认为那些东道国不可能故意降低其环境标准来损害其国家的利益,但是这种行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确实存在着。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他们向迫不及待发展经济,以此摆脱贫困。另一方面,他们依旧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在引入投资的过程中这些发展中国家会选择眼前的利益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让步。发展中国家降低本国环境标准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放宽对特殊项目的标准或者执法不严以及法规冻结等方式。例如发生在印度的案例,一处受印度政府保护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区域严禁高污染企业入驻,但是一英国跨国公司企图入驻该区域,但印度政府为了保护该区域向英国跨国公司另外提供了几处区域以供选择。谈判中,印度政府趋于经济上的压力而对英国跨国公司做出妥协,允许其在该区域投资建设。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非洲国家赞比亚,该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但免除了投资企业对当地造成的环境破坏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而且还允许跨国投资企业延期履行其本国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  ........

第 3 章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13

3.1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演进....13

3.2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类型....14

3.3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发展....18

3.4 国际投资协定中环境条款的不足....22

3.4.1 环境条款的数量有限.......22

3.4.2 环境条款的约束力弱.......22

第 4 章 我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保护规定......... 24

4.1 我国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的概述....24

4.2 我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保护现有规定......... 25

4.3 我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保护规定的不足..... 26

第 5 章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及我国对策研究......... 29

5.1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29

5.2 新一轮投资协定谈判中我国的对策研究......... 33

第 5 章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及我国对策研究

5.1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新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京都议定书》签订并且生效,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快速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开始按照条约的规定行动起来,不仅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而且也加快了国内对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2005 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以确保美国能源供应、国家安全、经济繁荣以及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国家能源政策法案》。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相继颁布了《2009 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和《2010 年美国电力法案(草案)》,颁布它们的意图就是对经济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们实际上是对美国应对全世界气候变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延续。这两部法案都显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但是这两部法案最终未能生效。依照美国联邦政府的观点,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加入遵守多边环境条约的义务,不仅有助于区分国际投资协定与国际多边环境条约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利于国际投资与环境之间产生的争端的解决,推动全球减排义务的实施,“为了对生态环境进行切实的保护,缔约国在投资协定中加入诸如通过对低碳能源、清洁等方面的投资保护的方式来推动气候政策目标。如果能将清洁发展机制纳入到新兴的美国政府气候政策,或者新兴的美国气候政策能够为美国公司参与国际补偿计划创造机会,那么,美国联邦政府则应该对此类交易合约的实施进行保证。尤其是能够让涉及投资内容的项目从投资协定的保护中受惠。同时,由于国际投资在节能减排领域对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功不可没,所以,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争端解决机制条款对环境保护同样意义重大[22]。”

.........

篇(6)

[关键词]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1 绿色充满生机,绿色代表希望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目的是探索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给百姓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源自于对河南省情的清醒认识,源自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更是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近年来,河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优化发展方式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空气等环境质量逐步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保证,生态恶化趋势有所控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初步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但应该看到河南省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环境问题的高发期、资源环境矛盾的集中期,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

重――工业结构偏重。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粗、低、重、耗”产品过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弱――环境支撑能力弱。自然资源禀赋差,部分河流无天然径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城乡环境保护发展不平衡,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污染问题接踵而至,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持续加大。

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存量均居全国前5位。到“十二五”末,河南省城镇化率接近50%,将新增城镇人口1 000多万,以每人每天排放67克污染物计算,仅此一项,就需要新建80多座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削减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小――发展环境空间小。省辖淮河、海河的部分支流已无水环境容量,部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不足,局部已超出环境容纳能力,难以接纳新的污染负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环境要素需求与环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瓶颈。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走不通,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也走不通。唯有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发展道路,资源才能支撑、环境才能容纳、社会才能承受、发展才能持续。

3 “保障发展、保护环境”,是对绿色发展的精辟诠释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焦点并不是发展本身,而是发展方式问题,经济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走绿色发展之路,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发展经济,不保护环境,不难;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也不难,难就难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

4 绿色发展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

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发展可持续。对环境保护而言,就是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污染减排。污染减排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污染物排放刚性增量,利用有限的环境容量,获取最大最优的发展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环保措施,逐渐减少污染物排放存量,腾出环境容量,保障发展需求,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发展。由此可见,污染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破解环境资源瓶颈的突破口,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5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污染减排是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目标能否实现

抓好污染减排,关键在做,关键在干。必须把污染减排作为统一发展与保护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的重要工作,以新思路推动工作,以新机制破解难题,以新措施促进绿色发展。

6 在调整结构中减排,走绿色发展之路

调整为了适应,调整为了培育,调整为了优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让污染排放变少,让发展模式变优,让经济增长变绿。重点在“调”上下工夫,在“增”、“减”、“聚”上做文章。

调,就是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调节器”作用。加强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新建项目要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增,就是增加发展效益。提高环境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把重点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扶优扶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

减,就是运用污染减排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对污染重、能耗高、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施限期淘汰,腾出环境容量,发展先进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聚,就是打造绿色发展集聚区。引导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促进集聚集群发展,更加突出主导产业,更加突出环境资源集约利用,更加突出污染集中治理,积极培育环境友好的示范集聚区。

7 在改革创新中减排,增强绿色发展动力

污染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通过政策机制的不断创新和生动实践,为绿色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没有预见的管理是危机管理。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环境容量现状,建立排污总量预算指标管理体系,让无形的环境容量变成有形的总量指标,促使环境要素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发挥更大的发展效益。

环境经济政策是有别于传统行政手段的 “内在约束”力量。在全省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增强工业企业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提高工艺水平,控制排污总量。建立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制度,用经济手段促进污染减排,促使企业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绿色转变。

科技创新是污染减排的活力源泉。要积极构建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保产业培育体系,把高新技术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为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8 在持续推进中减排,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持续减排,才能减存量、控增量、降总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腾出绿色发展的环境空间。

持续污染减排,要靠项目来带动。工程减排削减的污染物排放量占减排任务的70%以上,抓住了工程减排,就等于牵住了减排的“牛鼻子”。为此,要不断强化污水处理、重点企业深度治理等工程建设,保障绿色发展的环境要素需求。

持续污染减排,夯实基础很重要。小智理事,大智立法。抓紧出台污染减排、畜禽养殖等地方法规,建立减排奖励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科学制定环境保护地方标准,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增强减排效益。

9 在生态建设中减排,改善绿色发展环境

河南地跨四大流域,生态环境特殊敏感。积极推进桐柏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优化自然禀赋,增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生态创建活动,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减少农业源污染排放,使中原大地成为希望的田野、绿色的家园。

10 在保障民生中减排,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对于那些只顾企业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坚决杜绝“一个小厂污染一条河,一家作坊污染一方土,一根烟囱染黑一片天”的现象发生。

生态环境事关群众的健康福祉。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改善城乡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11 强化污染减排,推动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这是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尤需凝聚社会合力,让每个人都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共建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篇(7)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环保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信息化的概念

环境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环境信息资源,促进环境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环境保护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国内的信息化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开始规模化建设与发展,90年代初期,为了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环境信息化逐渐进入国家信息化领域,较大规模化建设始于“九五”期间,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

二.为何要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参与政府宏观管理,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推动科学发展层次、建设美丽中国品位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掌握信息化,以信息化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问题是多个问题综合体,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视角的复杂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涉及三次产业及各行各业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从管理角度看,涉及水务、国土、建设、农业和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多学科领域;从业务管理角度看,涉及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污染源在线监控、项目审批和验收、投诉等业务板块。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单凭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势必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只有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庞杂的信息中洞察趋势、掌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盖环保各项业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服务环境管理决策的一种技术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谈环保,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制约环境保护服务于政府宏观管理的有效发挥。

三.环保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融合的方法

3.1业务流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业务流程是指连接输入、输出的一系列环节的活动要素,包括活动、活动之间的连接方式、活动的承担人及完成活动的方式。业务流程是组织发展战略目

标的具体实施,即依据组织的能力和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流程的本质就是执行。环保业务流程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业务部门职能优化、流程优化与流程规范化,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流程自动化、向电子政务转型的有效途径。

3.2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流程管理

环境信息化对于环保业务流程竹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方面,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的难点和重点所在。环境信息系统应以审视、研究、评估现有环保业务流程为起点,以改造和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为重点,保证环保业务流程管理的成功实施。另一方面,环境信息系统承载并支撑环保业务流程执行。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环境管理过程中遵照执行的规则、流程、制度L}l化在软件系统中,让环保业务都能按照统一的系统、统的步调去执行。

3.3环境信息化与环境管理模式创新

环境信息化建设让环境管理模式落地。环境信息系统以环境管理业务为主导,根据环境管理需求来建设,是环境管理模式的载体,保证业务部门持续地按

照模式高效运作,不断地去创造社会价值。

环境信息化将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环境信息化以新技术、新方法来推动环境管理的发展,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适应时展要求。伴随着环境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环境信息系统也将持续不断地改进。

四.我国环境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日趋增加的环境压力,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4.1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当前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以环保业务为需求倒逼信息化建设,环境信息中心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负责具体技术支持和软件应用实践,缺少统一和协调机制。现阶段因环境信息中心自身为事业单位的体制背景,缺失在业务指导上的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体制保障。难以避免会出现信息资源共享少、应用系统互通难、环境业务协同差的现象。

4.2资源开发程度仍需加深

环境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将各种环保业务数据资源进行汇总、分类、整合,并分别用于多种业务管理平台,方便、快捷、准确地反映环境问题、预测环境趋势、提供决策参考。近些年,环保系统内部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数据,但其使用潜力未被完全挖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环境信息数据作为一种原始记录对环保问题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作用发挥,也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4.3信息采集质量有待提高

信息采集是信息化整个流程中的开始,信息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后期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趋势预测的可靠性。环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离散程度高、信息源广、各种信息处理方式不一致等特征。内容广泛,数据庞杂,这就需要在信息采集阶段必须严格要求,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实时性、准确性和易用性。

4.4信息共享力度亟待加强

环境信息来源广以及多业务部门数据的交叉,如何能使这些数据有效发挥作用,则是对信息共享力度的考验。实践中监测数据最直接,反映企业排放达标与否;监察数据最客观,反映企业落实环保情况;环境质量数据最现实,反映区域环境现状等。但是如果这些信息彼此孤立,不能在统一平台上共享,所谓的环境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当务之急需要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解决信息共享过程中数据联通差、数据交换难的问题,进而支撑环境信息迅速集成,有效共享,最终形成环境管理的强大合力。

五.环境信息化工作为适应新形势,需如何改进

从南宁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培训班”上得知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就是要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强对环境生态和生物保护的监测、评估、服务能力;有效遏制工业污染,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此,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之所以出现业务之间对接不顺畅,是因为环境信息化在设计之初未统筹全局,兼顾各方需求。要进一步强化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推进联合办公、协同业务,推动环境信息精细化、多样化管理,逐步构建多部门共建信息化平台机制。

二是建立信息通道,确保信息多部门互联。环保工作业务性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环境信息因涉及水、大气、声、固体废物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在工作中又与发改、建设、规划、国土、水务、林业等政府部门息息相关。创建一套科学、实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工程,就要求其不能只停留在环保层面,而必须是一个环保和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共享共建的项目。比如对于违法企业和挂牌督办的企业,以及产业落后和产能过剩企业,在严格项目准入方面,就应与发改、经信、国土等部门共享信息。

三是坚持数据唯一,力求信息共享。环境信息虽然来源广,但数据具有唯一性,如何使环境信息在环境管理中发挥连锁效应,整治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可以从增大违法成本做起:一是将违法企业信息共享给银监部门和保监部门,根据今年3月1日即将试行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规定,这些企业今后的贷款和污染保险将更加严格,促进环境信用成为企业一道不敢逾越的红线,二是共享给财政部门让这些企业不能获得环保专项资金或补助,三是共享给证监部门,让企业不得上市。如果实现所有系统互联互通,就可以让企业不敢也不能排污。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带来的信息爆炸、知识爆炸,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的

运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网络环境已经开始对政府在职能、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就是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其职能效率不仅决定着环境管理能力,而且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