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哲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Education for Philosophical Attainments and

Humanities Spirit of Undergraduates

LIU Xiaofei, LIANG Chao, HUANG Ju, ZHANG Yu, ZHANG X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al economy, scientism and the spirit of pragmatism have been the benchmark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while humanism education gradually became in a weak position. As the main subject to develop the humanism, philosophy should play a vital role in nurturing the humanism in the university. The remodeling of university spir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m, and the constuction of humanis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lture of philosophic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philosophical attainments; humanities spirit

21世纪伊始,我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还推动了科学主义与西方实用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使得当代人文教育面临新的选择。而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也已成为了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大学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精神缺失引起的精神空虚已经成为了我国现代化教育向前发展的重大阻力。

1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对人类历史精神文化的高度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演讲中说道:“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①

古代中国,人文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是中华文化精髓的浓缩。而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冲突和交融,尤其是传统人文精神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现代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尊重人,肯定人,彰显人性的关怀;新的自由主义,赋予人全新的价值。

本文认为人文精神的意义,其一是帮助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去肯定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其二是帮助人转变观念、舒缓情绪,以助人达到身心和谐,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2 现代大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产业化教育,注重专业对应市场需求, 就业成为了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忽视大学是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的方式。成为了商品市场经济一部分的教育模式极大地影响政治、文化等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发展,导致了学生价值观的改变。现代实用主义恰巧适用于这个时期,却无法真正领导这个时代。

当前,新的价值观没有完全建立,传统价值观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就业的压力、新旧价值观冲突使大学生陷入茫然,急需人文精神帮助其独立人格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现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哲学的培育。

3 哲学素养培育人文精神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探究世界本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探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集合。哲学旨在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考能力:帮助人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人改造世界,给予人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3.1 世界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世界观包括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定的价值观产生与之对应的人生观,进而构建相应的世界观;一定的世界观包含与之对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哲学熏陶,转变大学生现有的对世界的认识,调整思维方式,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重建现代人文精神。正如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人们说哲学‘烤不出面包’,但它却能鼓舞我们的灵魂。如果没有哲学远射的光辉照耀着世界的前景,我们是无法前进的②”,哲学就是指引人认识世界的灯塔,指引人找到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

(1)价值观:正确评价、定位自身与他人价值,追求正确的价值实现途径。价值观是指人其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周围事物的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决定人不同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价值观使人认识到人价值的实质,从根本上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人精神存在的价值。哲学作为一门不流于世俗的学科,注重的就是人精神价值,肯定人的价值,引导人正确的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不把物质摆在第一位,完成“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转变。

(2)人生观: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爱护人和自然。人生观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它是基于价值观之上,站在人类群体的价值角度上,是对整个生命群体存在的意义理解与判断。正确的人生观要求关心人,关心人的精神,关心社会和自然;爱护人,爱护社会和自然。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究,就是帮助人认识世界,从而更好的认识人这个思维主体与社会、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

德国著名浪漫派天才诗人诺瓦利斯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就是哲学。由此可见,哲学作为培养既不拘泥与成见又不流于空疏的理论思维能力,是促使人形成一种既奋发进取而又睿智通达的生活态度的重要学科。

3.2 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辨能力

大学教育就是用知识培养人才、用知识武装人才,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培根关于知识还有一段更加深刻的解读:

“所以知识之真正目的,非所以满足好奇心,非所以安定决断心。非所以鼓舞精神,非所以夸耀聪明,非所以使人善于言语,非所以使人能有职业,非所以应名誉尊荣之野心,非所以养经营事业之才干。凡此皆甚卑下,不过其中有彼善于此者耳。知识之真正目的,乃所以恢复(大部分的)人在此世界中所原有之及权力(因为世界诸物,人能呼其真名字时,即亦可再使令之)③。

哲学作为一种培养人探究世界本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及探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集合,其本身就是知识。切合知识的目的,哲学素养的培养在于恢复人的,即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精神。不论是哲学,如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或者是黑格尔的批判哲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探究一种方法,培养一种思辨能力,提升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此之后,最大实现人行为主体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文精神在作为人文本体的自觉,在形而上规范中,不否定人的物质利益,只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因此,应从哲学的科学化、实证化中解脱出来,确立哲学作为文明的灵魂地位,重建人文精神。

4 哲学素养与人文精神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气质,它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其教育的灵魂所在。大学精神的本质包括了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关怀精神;内容涵盖了道德精神、学术精神以及时代精神。大学精神决定了其塑造的人才品质与特质,对大学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哲学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激励人与现实对抗。当人身处困境,人文精神帮助人肯定自己和他人的伟大,提升大学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面对疑惑,哲学思辨能力促进人的思考,提升大学学术和批判精神;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并处理问题,提升大学创新与时代精神。

现实教育模式与思想观念的禁锢,使得当代大学哲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困难重重。因此,现代大学哲学教育任道而重远,既需要创新大学教育模式,重塑大学精神;也需要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构建人文精神。本文坚信只有同时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才能成为中华复兴之路的中坚砥柱。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课题资助(编号10JDX009):论大学生哲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养

注释

①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N].人民日报,2002-12-1(1).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策略方法

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国家软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高中历史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二字,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文”最早出现于《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中国古代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一方面强调内心修养,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另一方面强调掌握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考。现代学术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批判及超越精神。

二、高中历史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科书编写等各个方面,突出体现并加强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淡化历史教育的工具性。高中课程还开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试图还历史教育的本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人本意识、科学的态度、创新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合作意识、环境意识等,并且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途。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二)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等等,所以我们要大力对高中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教育。

(三)从人的角度重塑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从“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我们提倡人文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

(四)构筑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3)

一、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感化学生

人文教育不是一句口号,要切实贯彻下去,教师在其中要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亲身示范作用会无形地感染学生,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其自身的表现会无形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如果物理教师每次上课都能按时上课,上课认真,讲解到位、生动,对工作认真负责,平时爱好广泛,对事物有很高的兴趣,对学生体贴有加,知识面很宽广,在上课时经常能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试想,这样的教师怎么不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教师本身就给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学生肯定也会在无形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做到上课准时、做事认真、生动活泼、兴趣广泛、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起到了无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

二、要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物理学不光是传授学生物理学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学科,其中物理学本身的发展历史也是一块宝地,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会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学物理学教学要教授学生物理概念、定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但这不是物理教育的全部,如果物理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物理学史的教育,物理教育就只见其骨架,而未见其血肉。物理史的渗透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中国的科技史、物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近现代科学几乎都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翻开中学物理课本从运动、牛顿力学到最后的相对论,哪里有中国人的理论和贡献?如果只讲物理知识而不讲物理学史,尤其是中国的物理学史,很可能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民族自卑感。殊不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在物理学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要讲中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要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有创造力的,在近代文明以前中国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通过讲中国物理学史、科技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能将学生引入更深的思考中。

第二,感受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物理学发展中有很多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那种人格魅力给人一种窒息的美。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对这些物理学家的介绍,或者是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从这些大家身上汲取营养。例如我们可以介绍居里夫人年轻时虽遇挫折但奋斗不止,讲她对科学真理的忘我追求,讲她把诺贝尔奖牌给孩子当玩具玩,讲她放弃生产“镭”专利的申请并把镭捐献出来用于解决人们的实际痛苦,讲她把巨额的诺贝尔奖金赠送给波兰的大学生、贫困的女友、实验室的助手、没有钱的女学生、教过她的老师、资助过她的亲属,讲她在失去丈夫时所写下的那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第三,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史知识,提高人文知识水平。前面我已经说过,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如果学生不知道或者是没有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何谈人文教育?而物理学史从本质上讲应当属于一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史知识,这是提高人文素养、塑造人文精神所必备的,这是笔者认为的人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也是人文精神维度中最低的要求。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师可以在讲有关理论的时候巧妙地加入物理学史,在讲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三定律知识时巧妙地上升到哲学认识高度,让学生体会对立和统一、物质的相互联系等,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受力分析的整体法和隔离法为例,在用整体法分析物体受力时,我们可以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者一个系统,在分析受力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不用考虑,这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统一;在分析系统中单个物体的受力时,这时系统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要考虑,这又体现了相互对立。也就是说在用整体法和隔离法教学时体现了哲学上的对立和统一,教师应当在讲受力方法时上升到哲学高度,让学生体会科学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认识方法。

篇(4)

1、从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看科学与信仰的辩证关系

我们知道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在西方的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最清晰的展现,本通过把科学与信仰的辩证关系镶入西方文化,力图清晰的展现科学和信仰的独特关系。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的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信仰是一种水融的同一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治权利,而这时科学与哲学只能够仰承宗教的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的地位。随着近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时一种以科学为主导的新的人文精神重新产生出来,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变成一种共生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1.1对科学与人文信仰进行重新反思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科学与信仰,尤其是信仰中包含的宗教精神抱着一种过分简单的看法。一般认为信仰在过去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占主导地位,是因为科学理性精神的不发达,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理性精神的壮大,信仰也会被科学所控制。然而面对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这种科学与信仰之关系的传统观点正在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当今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无可争议地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美国的文化以及精神在世界上占有非常强势的地位。今天的中国比起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无疑是大大地提高了,但是中国人对于人文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面对科学与信仰同步发展而非此消彼长的新现象,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应该采取一种无视现实的自欺欺人的蒙昧态度。

自从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低位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化在本质上就采取一种拥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文化倾向。这里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中国人从来未真正经历过宗教的暴虐和理性精神的跋扈这两种相反的极端形式。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对于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往往采取的是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即简单的把二者看作是一种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

毋庸置疑,科学与宗教在西方曾一度处于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之中,但是正如他们曾经也在其他的历史阶段中呈现为一种水融的统一关系一样。在西方历史长河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关系,我们只有用这种辩证的眼光看待二者之间关系,才能真正理解科学理性与人本主义信仰之间表现出来的微妙的共生关系。

篇(5)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初作为政治用语被写在政府报告之中,成为全国人民讨论的重点。工匠在我国发展中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是无法被复制,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养人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的主要育人途径,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工匠精神正是人们在技能实践过程中培养的。因此,高职教育是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而且还涉及人文层面,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人文教育也成为锻造工匠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就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研究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而且能够有效拓宽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古代便已经有了工匠精神,但是,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现代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且,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具体来说,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主要以道德精神为核心,强调德艺兼备,主要通过身心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亲自实践才能够获得。并且,我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十分强调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在工作中强力而行。另外,古代工匠精神还强调爱国为民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与西方人追求完美的文化理念有着密切联系,追求完美在西方已经成为共同的精神。这是因为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基督教都提倡追求完美与极致。虽然古今中外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仍存在着很多共通之处,都强调爱国、敬业、求精、创新。而我国现在所强调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延伸层面这三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和技术,工匠在产品锻造的过程中想要打造好的产品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高超的技能。因此,物质层面的技术和技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条件。精神层面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主要包括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创造卓越等在内的隐性内容。延伸层面主要指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要求人们运用工匠精神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工匠精神的内涵。首先,工匠精神能够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工匠精神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敬业和奉献,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精益求精,以追求卓越和创新为主要目标;其次,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解决社会上的浮躁和应付工作的现象,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精益求精地对待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意义。工匠精神深化了职业道德和社会主流思想,不仅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规范,而且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人文教育内涵及意义

1.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主要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而进行的个人教育或社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心境界,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强调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的教育、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人生实践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并且,人文教育既重视文化由外而内的养成,也十分强调个体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强调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且,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个方面。其中,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人文学科教育主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人文知识。而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旨在提升社会群众的人文素养。2.人文教育的意义。首先,开展人文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丰富受教育者的人文知识,拓宽受教育者视野,加强受教育者对我国传统人文知识的了解,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其次,开展人文教育能够丰富补充学科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在学科之外的知识,提高教育质量;最后,人文教育能够在提高人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首先,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并且,人文教育十分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对文化产品或文化现象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化的内涵;其次,很多文物古迹、手工艺术以及文化瑰宝等都是工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工匠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文物古迹、手工艺术和文化瑰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工匠在打造优质产品的时候需要与文化相结合,赋予手工艺术品较高的文化价值;最后,我国古代工匠在打造产品的过程中讲求琢磨和切磋,而这一方法和态度已经被古人运用在修身、政治和文学创作之中,广泛渗透到人文领域,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

四、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首先,工匠精神是我国现阶段所强调的重要精神指南,政府十分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面向全体社会群众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全社会的工匠精神;其次,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再次,高职教育能够鲜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十分必要。并且,高职人文教育能够将技能操作相关文化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联系,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是全社会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环境下,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熟练地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备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乐业创新的工匠精神,能够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积极创造。而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人文精神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十分必要。

五、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甚至误以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需要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只需要学会技能知识,拥有操作技能即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难以运用人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人文工匠精神只是政府提出来的相关要求,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放在口头上,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没有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也没有对人文精神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事例,缺乏深入分析,教育效果不明显;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只重视理论的灌输,一味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一些历史性的人文知识距离学生较远,存在着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人文知识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教育方法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作用。

六、以高职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途径

1.开展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积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人文教育,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学习提供充足的人文养分和肥沃的人文土壤,在让学生掌握技术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选修课,并通过开展人文教育讲座、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精神评比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一个整体,在人文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作用。2.注重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只有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才能够激励制作者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具体来说,人们只有具备责任心才能够主动关心自己周边的事物,关心社会,也才有动力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加强对生命和环境的人文关怀。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强调学生的责任心意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情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等学科知识。工匠精神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并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自然学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知识、自然学科知识、哲学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自然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4.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正确价值观念、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是锻造工匠精神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且,高职院校应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将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习自觉性。5.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优秀的工匠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会融入自身的想象和审美情趣,将自己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技能完美结合,进而制作出高品质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在以人文教育锻造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将想象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要在抽象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审美教育,通过音乐艺术课程、美术课程、艺术欣赏课程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品质;最后,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进行产品创作,并开展创造竞赛,通过学生实践来培养工匠精神。

作者:傅向东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探究———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纲》[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2]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3]宋逸成.图书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4(17).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 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 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李政涛曾提出“有灵魂的教育”,他将之解释为: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①。即认为人必须超出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即从小我成为本体世界之大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②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的较好阐述。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育应是美好记忆的传输,它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站在这一个世纪的台阶上,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中国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该是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时候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带着忧患意识身体力行。

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如今在全国推广的语文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等同于政治普及读物,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而新教材强调选文的作品属性,淡化其应用性、政策阐释性。像全套书中文学作品约占60%,其中高二全是文学作品。第三册甚至一口气选录了32首古今中外的诗歌。学生第一次正式有了文学欣赏的权利,而教师也第一次正式有了从文学角度讲解课文的权利。”③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解析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

2、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3、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中学语文的“教法”与“学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高中学生中因人制宜、因文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亮色;选入了重在美好人性开发与启蒙的美文,它们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选入了优美的神话传奇、寓言、诗歌、科幻作品,它们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像精神的领悟,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像力……

当然如何让中学语文教育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复归,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在观念杂出、变革纷仍的现代社会里保证我们的青少年人格精神的完善健康,这是关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试从人文精神的原则内涵以及教师的素质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粗浅之论,权作引玉之用。真心希望我们语文界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齐来出谋划策,使人文精神的复归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方法》1998年12期。

篇(7)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28-02

一、柏拉图对教育的哲学反思

作为人类的导师,柏拉图丰富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不朽名著《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篇》中。柏拉图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在他看来,城邦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城邦的任何品性都源于个人所拥有的品性。要塑造和谐的城邦,就必须培养和塑造和谐的心灵,而心灵成长的环境离不开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承担培育和谐心灵的前提和条件。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赋予心灵成长的良好环境,而心灵的特征就是在好的环境中变好,在坏的环境中变坏,甚至可能将邪恶的事物渗透到自身之中。对善的理念的关照同样离不开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使灵魂之眼转向“善的理念”。有了善的理念,才能赋予一切存在与行动以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也才能为和谐城邦提供终极保障。对善的理念的关照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进一步地完善和升华。柏拉图认为,通过数学、几何、天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将人的灵魂引向真理,为研究哲学和发现真理打下基础。学习上述学科后,再学习辩证法。辩证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 [1] 它是不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只依赖于概念间的推理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通过辩证法达到对善的认识。通过上述教育的训练,统治者成为理想的哲学家,理想的哲学家成为合适的统治者,二者实现了和谐城邦所需的统一,从而根本保证了和谐城邦的最终构建。柏拉图特别强调体育和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用以陶冶心灵,追求真善美,属于知。体育用以培养健全的体魄和刚强的意志,属于动。由于音乐和体育都是用来改善心灵的,训练好的运动员如果没有心灵的改善,那就与野兽无异。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达到和谐。” [1]体育和音乐的结合,可以实现理性和激情的联合,达到对欲望的统治,实现个体灵魂的和谐。同时,柏拉图强调对公民进行美德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获得金钱或强壮的体格,或者甚至某种不受理智和正义引导的知识才能的训练。倘若一个人接受过如此这般的完全训练,他会被认为没有受过教育,是粗鲁的和无教养的。反之,柏拉图心中真正的公民教育“是从童年起所接受的一种美德教育,这种训练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成为一个完善的公民的渴望,这个完善的公民懂得怎样依照正义的要求去进行统治和被统治” [2]。此外,柏拉图还强调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柏拉图认为,公民的守法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定出来后若无人遵守不过是一纸空文。他说“不要让西西里或任何其他城市服从人类的主子,而要服从法律”[3]。他主张应将法律教育渗透在孩子的游戏、音乐、体育中,守法精神会让孩子们成为品德端正的守法公民,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秩序也容易得到恢复。

二、柏拉图对教育反思的当代启示

1.重视青少年美德的培养。柏拉图关于对公民进行美德教育尤其是强调从童年起接受美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青少年美德培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少年。青少年一代应以史为鉴,学习和懂得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从中国历史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青少年一代要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吸收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青少年一代要把知和行、个人的人生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与此同时,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重视青少年守法精神的培养。柏拉图关于守法精神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守法精神的培养。守法精神是一个民族诸多德性精神中的肯定性美德,是现代社会规则和法律体系运行的必要前提,也成为法律信仰生成的道德基础。只有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自觉地具有了守法精神,法律才能真正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好的法律需要具有守法精神的人去执行,才能把遵守法律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培养青少年的守法精神,首先是要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其次是要让青少年具备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最后是要把对法律的知识学习自觉地转化为强烈的道德自律精神和道德责任意识。

3.重视青少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柏拉图关于对公民教育的科目及教育的方式,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4]。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经历了从古代的融合到近代的分离的过程。近代以来,由于二者的分离,科学精神的片面发展,最终在解决人的生存价值问题上打破了二者融合的格局,酿成了20 世纪的文化危机。由此带来的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这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今天,这些危机和问题在教育上便表现为重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重理轻文”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轻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性;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发展;重视“掌握专门知识”,忽视“深奥高远之境”的引领;重视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唯理性教学模式”加深了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最终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向分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成为连接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在教育上构建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必要张力。

4.重视青少年美育的培养。柏拉图教育思想中关于音乐价值的诠释,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美育的培养。在柏拉图看来,音乐的价值在于追求心灵的完善,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他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并认为音乐可以改善道德面貌。他认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很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增大,容易使青少年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种种心理障碍。要缓解这种状况,除了道德教育之外,更多地要靠美育。通过美育的熏陶影响青少年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对青少年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保持青少年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青少年来说,理想人格的塑造、对崇高的追求、广阔的胸襟、想象力的激发、新规律的发现、新理论的创建、一番事业的成就,这些都要靠美育来培养。从美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人类的特殊的审美活动,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选择过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5]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守教育的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年一代学会审美的生存和生活,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5.重视青少年哲学素质的培养。柏拉图对辩证法的解释,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哲学素质的培养。按照柏拉图的理解,辩证法就是撇开具体事物直入事物本质的方法,他认为思想的对象(本质)比感觉的对象(现象)更真实可靠,即“眼见为虚,思想为实”。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他的“辩证法”表征着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应具有的反思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中最具价值、最有光辉的东西。对一个人而言,这些精神成为他的“哲学素质”。对一个民族来说,这些精神代表着本民族思想的成熟程度和发展水平。缺乏理论思维,一个民族难以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对一个人而言,其哲学素质代表着一种境界、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在读大学时就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6] 哲学家冯友兰讲:“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7] 哲学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哲学起着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塑造美好心灵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重视青少年哲学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3-300.

[2]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

[3] 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盛葵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7.

[4] 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9.

[5]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