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假期安全教育

高中生假期安全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假期安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生假期安全教育

篇(1)

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

2013年12月20日,教育部网站了中小学幼儿园秋季校园安全工作交叉检查情况通报:共发现存在安全问题校园80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央综治办三室组织了32个省际交叉检查组对各省(区、市)校园安全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共实地检查中小学、幼儿园495所。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表示,年头岁末往往是个人极端行为的多发期,也是校园安全管理容易松懈的时期,特别是农村乡镇校园防范能力薄弱,极易因疏于管理而发生重大涉校案事件。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与公安机关、综治部门等沟通和配合,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查缺补漏,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为了保证校园安全,刘利民表示,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把安全演练常态化。他说,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和校长是不称职的教师、校长。

在2013年9月,公安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通知要求,各中小学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安排不少于4课时的消防知识教育课程。每学期组织一次火灾疏散逃生演练,每学年参观一次消防队站、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并布置一次家庭消防作业。

通知强调,各中小学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寒暑假前要安排不少于4课时的消防知识教育课程,形成消防安全教育常态机制。各中小学每学期要组织一次火灾疏散逃生演练,使每一名学生熟悉掌握火灾疏散逃生路线和逃生方式、方法;每学年开展一次参观消防队站或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活动;每学年布置一次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家庭消防作业,制作家庭逃生路线图,填写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

之后不久,一些地方就做出了反应。2013年11月5日,湖北省教育厅表示,从2014年春季开始,各中小学要将安全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应急逃生演练)、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其中安全教育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一课时。课时在地方课程计划课时中安排。在山东省,烟台市交警大队的交警们,在2013年12月2日,来到小学校宣传“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孩子们组织了“安全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南通路小学大队辅导员许茹表示,交警的到来填补了课堂上对安全知识的空缺。

山西省也在2013年9月开始在中小学校中全面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学校每年安全演练的次数不少于5次。2013年9月22日,山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能力建设的意见》,省里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安全教材将在太原、晋中、阳泉三市部分中小学的三年级和七年级进行试用。2014年春季学期,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至八年级学生全部使用安全教材。

事故从校内转向校外

上海市2010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寒暑假是学生伤害事故的“高发期”初中阶段学生伤害事故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8.6%;其次为小学生,占37.5%;高中阶段学生占13.9%。由于假期中的事故上升,校方责任事故下降了2.1%。非正常死亡下降,非正常死亡学生68人,比上年减少3人。上海市教委青保处处长杨永明认为,学生安全事故总体减少,是与开展校园安全风险整改分不开的。2009年上海市全市共发生学生交通事故150起,比上年上升27起,因交通事故死亡16人,比上年上升11人。其主要原因为水泥搅拌车、土方车、卡车、大巴等机动车驾驶员违章驾驶,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家长用电瓶车、助动车违章带孩子等。学生受伤害导致骨折伤害数上升。据统计,伤害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6%,其中导致骨折的占54%。

在北京,2011年寒暑假120救治的儿童意外伤害近800起。5岁以下占了五成多。同时,儿童最易受皮肉伤,无论是寒假还是暑假,排在前三名的都是外伤、车祸与摔伤,共占了三成多。虽说七八岁的孩子最淘,但毕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意外的发生率并非最高。在寒暑假意外伤害的统计中,5岁以下的共有400多例,占了五成多。专家分析认为,5岁以下特别是3岁至5岁的孩子,已有了自主能力,但对危险却没有防范意识,所以家长一个看护不周就容易发生意外。

在伤害类型中,排在前三名的是外伤、车祸及摔伤。虽然外伤的发生居首,但类型较多,寒暑假发生的数量差距不大。车祸紧随其后,特别是在暑假,一个多月的寒暑假,仅120就救治了55起。

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王强表示,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处于初三、高三阶段的学生,家长要尊重孩子对人生的选择,避免将家长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合力关心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积极营造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模块化设计教材

上海市教委在2013年9月宣布,上海中小学将率先试点《公共安全行为指南》教材,开设“安全课”。有了统计分类,校园安全课的内容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过马路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居家灭火器如何使用?这些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将成为沪上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新编沪版安全教材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初中和高中4套,2015年将实现上海中小学全覆盖。上海市教委透露,安全课程将分必修年级与选修年级:必修年级为小学一、四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年级;中小学阶段其他年级为选修年级。其中,必修年级每学期将安排至少8课时用于安全教育,选修年级则将每学期安排不少于4课时。中小学安全教育实现课程架构下的常态化。

据主编杨永明介绍,以往学校也有公共安全教育,但不系统,不够完整。这套《公共安全行为指南》则系统地包括了各类安全教育,并根据学生的生活、年龄特点、成长规律系统安排。这套教材突出生活性,主要按“在路上”“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四大模块,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空间来归纳安排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内容。这些内容全部与日常生活相关,使《指南》的课堂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指南》的每一模块中均设计一定的场景,且分别含有治安、交通、消防、自然灾害等相关内容。如小学低年级的“在路上”部分,有“常见的报警求助办法”“平时过马路”“特殊天气过马路”“乘私家车、乘公交车、乘轨道交通”“远离无证小摊贩”“亲水平台和河道的危险”等。这些内容综合了治安、交通、气象、水安全和食品安全等主题教育的内容。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长胡珍表示,收到教材后已着手安排课程与老师。胡珍认为,学生安全无小事,对开设此门课程完全支持,“学校已经定期开展逃生演练,每天的晨会课、每周的班会课上,老师都会强调在学校里的安全问题,如今有教材进行系统教授,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是重点科目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将2013年定为北京市学生群体交通安全教育年,以“小手拉大手”为主题,针对大、中、小、幼四个学生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而辩论赛的开展,就是今年交管部门交通安全进校园系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北京市交管部门举办了以“摒弃交通陋习 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的一系列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在活动中交管部门人士披露,交通安全事故已经上升为城市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别。

北京市东城交通支队开展的“关爱学生有序停车”主题宣传日中,宣传人员介绍说,在学生上下学时段,校园周边存在严重的家长驾车乱停放现象。位于东城区的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门口是一条狭窄的道路,每到上下学时间,接送给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就驾车把路堵得死死地。为此,学校向每位家长发出呼吁,请家长自觉维护校园周边交通秩序,自觉做到有序停车,尽量避免驾车接送,或者将车停在较远的停车位,避免校门口的交通堵塞,做到绿色出行、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使学校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同样是交通安全,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强调过马路和乘私家车的安全细节,而小学高年级则为乘坐公交车、轨道交通、电梯时应注意的安全细节。因为现实生活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独自上学、外出的概率要高于低年级学生,所以要有区别地提出警示。

篇(2)

一、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一)参加社会性学习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又必须将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主要途径是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如社区公益、志愿服务、实际操作、学生教育活动等。[2]通过社会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获得自身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姜朝晖认为,作为社会性学习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培养团结精神和实践能力[3]。沃德斯坦(F.A.Waldstein)和赖尔(T.C.Reiher)对美国6所高中501名学生进行了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和志愿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参与性,使学生更加自信,自尊心更强,更能容忍社会的多样性;也更加尊重他人,更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4]  

(二)新课改规定的社会性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结构多元化,围绕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设置了社会实践课,并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在初中开设“历史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但是,新课改提出的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但教材、课程容量有限且要保持相对稳定,社会性学习内容不可能都进入学校课堂和教材;况且,大量的社会性学习内容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可在活动中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多举措、多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二、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现状调查  

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000多家。据统计,年观众量达1.2亿人次,但其中青少年只有3500万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学生2.3亿计算,人均才0.15次,与学生在暑期踊跃参加各类旅游和培训班等活动形成了鲜明反差[5]。殷世东在中国期刊网中检索1981-2010年间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研究发现: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且发在重点期刊上更少。[6]基于此,笔者及课题组编制了“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我国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的60所中小学校发出调查问卷15 550份,收回问卷15 084份,其中有效问卷11 380份,分析并探讨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的频次低、时间少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公益性活动更少。分别统计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每次活动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从参加的频次来看,高达36.4%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社会性学习,另有50%以上的学生也只是偶尔参加,而频次越高则参与人数越少;从参加时间来看,用时1小时以内的学生最多,达37.2%,另有35.3%的学生甚至没有花任何时间参加社会性学习,而花费的时间越多则参与人数越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情况,笔者对中小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每次花费的时间进行了分类调查和统计,先统计中小学生平时是否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公益性活动,再进一步统计选择“是”的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的频次和每次参与的时间。  

从结果可知,从未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比例达53%,而从未参加课外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比例更高,达63.3%;经常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比例仅有8.9%,而经常参加课外公益性活动的中小学生更少,只有7.2%。从每次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性活动的时间来看,50%以上的学生没花任何时间,其中没花任何时间参加公益活动的学生比例更高,达64.9%;每次花费1小时以内的学生分别占1/5左右;每次花费1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更低。相对而言,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花费的时间更少。  

(二)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调查发现:高中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最低,小学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最低。分别统计不同年级段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参加课外社会实践、公益性活动的频次和时间(详见表1、2),结果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即高中生偶尔参加的比例最高,但经常参加的比例最低,这与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重有关;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参与课外公益性活动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小学生偶尔参加的比例最高,但经常参加最低,这是由于公益性活动对参与者的要求要高于社会实践,而小学生囿于身体、知识、意识方面的限制参加较少。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或课外公益性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即小学生花费1小时之内的比例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小学生花费1~3小时的比例均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三)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单一、内容贫乏  

笔者曾专门在三所学校调查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种类单一,参与次数最多且人数最多的内容是辅导成绩较差或者低年级的同学;在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枯燥。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多是组织参观一些场馆(如博物馆等)和到社区拔草或捡垃圾,也有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由于社会实践内容单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笔者进一步深入社区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社区并无开展专门针对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但没有实质性内容。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作业为例,大多数社区只是草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敷衍了事;学生自身也只是为了完成“盖章作业”,并不是真正地为了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正如《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23日报道中采访的一位王先生说道:“社区为孩子准备的社会实践活动种类其实非常单一,比如过年前要求小学生上街去劝说邻里少放烟花爆竹,或者到孤寡老人家去‘送温暖’、贴对联。我感觉这些活动都很老套,不能激发小孩子的兴趣,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走过场’,孩子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四)中小学生自身意愿是影响其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中小学生参加或不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原因进行统计(见图1、2),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是自己意愿的结果,与父母和学校老师的要求也相关。因自己意愿而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而在父母要求下参加社会实践的比例要高于参加公益性活动的比例。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性活动的原因中,属于自己没意愿的占多数;同时也有缺乏场所、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家长反对而没有参加的中小学生只占极少数。  

 

图1 中小学生参加课外社会性活动的原因  

 

图2 中小学生不参加课外社会性活动的原因  

三、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难题破解  

(一)社会性学习活动次数与时间严重不足  

社会性学习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社会性学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本次调查表明,高达36.4%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偶尔参加的最多,占53.2%;即使参加,所花费的时间在1小时内的最多,达37.2%。个案观察和实际访谈证实,现今中小学生基本未接触过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即便是中学生,对于课外社会性学习的认识也不清晰。不少学生的社会实践甚至沦为“盖章实践”,如《今晚报》2013年8月6日报道:“为给‘社会实践’作业盖章学生参加义工走过场”;《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2月23日报道:“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作业几成‘盖章作业’”,《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2日报道:“中教观察: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怎能成‘盖章实践’”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忙于参与课外补习,以致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好好学习顺利通过中考、高考被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补习功课,仅有的一点闲余时间连玩耍都不够,因此造成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严重不足。二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安全问题被过分夸大,一旦学生在课外社会性活动中出现问题,无论是不是教师或学校的责任,矛头都被直接指向教师和学校,使学校和教师深感压力重大,无奈之下只能尽可能减少甚至不让学生外出参加社会性活动。  

(二)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  

根据笔者在三所学校和相关社区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类型单一、内容贫乏。例如,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是辅导成绩较差或低年级的同学、到敬老院看望和服务老人;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则多是组织参观一些场馆(如博物馆等)或到社区拔草、捡垃圾。由于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单调,难以发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区方面而言,并不是社区负责人不愿意认真组织学生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而是无论人力或物力都缺乏相应的支持,政府部门并未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从学生方面而言,这与学生本身缺乏相关技能有关。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缺少实际应用,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感到无从下手。当然,这种情况的产生也与学校教育有关,学校的升学压力大,其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化学习提高升学率,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只是被看作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外学习形式,甚至认为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部分学生存在好逸恶劳、怕苦惧难思想  

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性学习活动的原因中,属于自己不愿参加的占40%。不愿参加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可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和精力不够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一部分学生好逸恶劳、怕苦惧难。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学生享受着现代化发展的便利,许多学生从小就没有或者很少参加劳动;加上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是家里的宝贝从小不做任何家务,更容易养成“好逸恶劳、怕苦惧难”习惯,对参加实践活动有畏难心态。正如《中国教育报》采访家长时所报道的:“我认为是好事,可孩子不这样认为啊,她不愿意到社区去,我也没办法”,这位家长说,“孩子上高一,不爱劳动,也不大愿意与人接触,假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生因学习负担重,如有课外时间,更愿意用于看电视、上网等消遣性强的活动,而不愿意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  

(四)不同年龄特征也影响到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年级段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小学生之所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人数少,是因为各类公益活动,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学校在校园设有“开心农场”生态园,组织志愿者浇水、拔草、施肥等;也有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如植树等)或去敬老院参加敬老爱老活动等。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不足,不可能经常参加这些公益性活动,主要是以体验为主,培养其公益活动观念和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实践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助人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公民意识,但高中生之所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少,是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负荷大,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功课学习上,甚至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加上有些家长对社会实践持反对态度,担心孩子耽误学习或上当受骗,因而想让高中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是困难的。  

(五)社会性学习资源缺乏  

2011年《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发出后,全国各地确立了一批实践基地,但远远没有满足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本次调查表明,在中小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与公益性活动的原因中,想参加但缺乏场所的占33%。首先,受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的制约,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校,在区域内可供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和锻炼的实践基地严重不足;其次,实践基地与中小学校可以开展的合作项目非常少。由于社会实践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四、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的推进策略  

(一)征得大众认同,获全社会理解与支持  

由于中小学社会性学习内容涉及面很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进入中小学社会性学习范畴,需要相关的部门支持与配合。[7]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性学习的认识不深,没有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的统一、增强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认识社会性学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宣传,使大众认同社会性学习的作用。例如,可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成本低、形式生动活泼等优势,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性活动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建立安全分担制度,保障活动的安全性  

安全问题是中小学生开展社会性学习的阻碍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政府、学校和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不均衡。长期以来,政府和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而学校则承担了本不该承担以及无法承担的责任。这就需要制订政府、学校和家庭相应的责任分担机制,明晰各自的责任。[8]学校、家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导他们防范意外的应对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协调社会实践基地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人员,向学生讲清与社会性学习活动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和安全制度,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时,须由导游带队、教师跟队管理,相关基地、场馆人员积极配合,确保学生在社会性学习活动中的安全。[9]同时,要建立中小学生社会性学习活动意外伤害事件的保险机制。  

(三)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社会性学习常规化  

很多学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记录与考核不够重视,往往在假期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盖章的社会实践记录册就算完成任务。为了保障和激励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逐步完善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应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但很多学校同样缺乏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考核和激励措施。因此,学校应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褒扬和嘉奖优秀志愿者。同时,要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如允许志愿者利用志愿服务的工时换取一定的社区服务,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或优待等。  

(四)针对年龄特征,开展社会性学习活动  

为了有效开展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我们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推进。例如,郑州市把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学习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小学3~4年级为认识阶段,活动内容为在校内观察;小学5~6年级活动内容为集体体验,了解为主;初中1~2年级以参加集体活动、启发想象能力、增强好奇心、培养探究精神等活动内容为主,通过集体协作,教师引导,扩大活动范围,增加活动时间,强化实践活动效果;高中1~2年级可设置个人小组、班级年级活动,开展个体思考、集体协作、集思广益、人生感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0]  

另外,中小学生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以校内志愿服务活动为主,最好能与平时开展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与体验,让学生从体验中汲取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目标应该是培养未来具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人。  

篇(3)

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模板1

秋风送爽,喜迎新学期,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学期,因为一批新生来到了某中学,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伴随他们。我将和他们一起迎接新的挑战,我清楚的知道他们将不断的变得成熟,我也清楚自己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我只是一个引领者。高一第一学期是他们新的一个开始,从学校、家长、老师或者是社会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他们能健康的成长,正常的发展,不断的超越自我,达到他们理想的境界。作为一个班主任,我深知这个学期对于他们和我是何等的重要,为此我思考良久,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我初步制定出以下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深刻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我校的教育理念和德育工作的要求,抓好班级教育工作。

2、实行“教育管”齐抓共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与时俱进,以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合格人才,

3、秉承尊重、信任、平等、关注的原则,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二、工作目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番话对我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很有启示意义。“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必须“以德为先”。因此,班级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引领和教育学生在人格、胸怀、涵养、能力、计划、规律、效率、成绩几个方面全面发展,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高效学习,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通过努力,和学生共同树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生活集体、一种科学发展的学习习惯、一个奋发追求的班风班容、一种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争当学校先进文明班集体。

三、工作计划

1、认识到高一阶段的特殊性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脱去初中的懵懂,就要面临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学习习惯上面要有一些改变。因此,了解该阶段的几个转变是作为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该阶段环境转换较大,学生不稳定性高。学生要面对新的班级、新的同学、新的班主任和老师,在客观上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作为班主任必须加以重视。首先是新旧同学的转变必然要求处理周围关系的方式转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转变必然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其次是学习内容的转变,从初中对知识的“知其然”到高中阶段的“知其所以然”,必然要求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学习时间的分配;最后是学习环境的转变。因此,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个体的同时发挥团体的强大凝聚力。其次家庭背景复杂,心理个性特点多。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性格敏感、个性突出、要求被尊重、隐私被保护愿望强烈。作为班主任,自己必须在这一点加强重视和研究,确保学生情绪的稳定,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使以后的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做到因势利导,针对本班特点,自己将集中利用一定时间与每名学生面对面进行一次深入谈心,并以适当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切实摸请自己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学习方法、理想抱负。并为每名学生建立学生小档案,通过各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沟通方式掌握动态,切实做到每名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

3、宣讲校规校纪,制定班级公约和建立各项班级制度

针对刚刚形成新的班级这一特点,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第一人,自己将充分利用班会等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明确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本班学生能够遵章守纪,不发生任何有违校纪的事情。大到国家,小到班级都是如此,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此,自己将把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贯穿始终,将结合班级特点完善机制,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但同时,自己将注意做到制度贯彻不生硬让各项制度得到最高效的贯彻落实。

4、让学生进一步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进入高中后的学习方式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之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大家多思考、多讨论、多问老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5、善于抓住时机,深入思考,因势利导。

在本学期初,要狠抓上午、下午上课前的时间进行教育,让广大同学熟悉这些课程以后是怎样开设的,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怎样开展学习活动?怎样建立优良的班风学风?如何共同建立优秀的班集体?等等一系列的学习问题。

6、讨论、并制定班级学习管理工作计划。

通过集体大讨论的方式,借鉴好的学习计划,在全班推广学习。要求每位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每周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科目的特点等等,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按要求认真执行计划方案。

7、在班集体中建立得力的班委、团支部,尽量让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民主的推荐和自我推荐选举产生班委、团支部成员、各科代表和小组长。然后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学习和培训班干部,培训的内容包括各个职位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上要大胆在尝试,尽量放手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同学自主、民主、科学地自行管理,班主任要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每个月定期地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分析和解决本班存在的问题,包括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找出切合实际、最佳的管理措施和应急方案。同时,由班会费出资,每学期要进行一次表扬和奖励工作得力的班干部和科代表活动。

8、营造争先恐后、紧张、激烈的竞争学习氛围。

(1)班主任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群体中,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及时地加强教育。

(2)对学习成绩好、在课堂或其他方面表现活跃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勉励。除提供学业的指导外,鼓励他们继续发奋学习,帮助他们树立符合实际的远大理想。同时把他们推选给科任老师,给予高度的注意和指点。

(3)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或较落后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鼓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他们以足够的自信心,争取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让中间价层的学生有紧迫感,以达到全面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的目的。

9、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学习活动。

为了全面培养、发展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主题班会时间,要按照原定学习活动计划方案,有效地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如:演讲比赛、自我发展设计、辩论赛、座谈会、知识讲座、才艺表演、故事会、相声、小品、音乐、写作、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的主题班会活动。)同时,与其他班级举行一些友谊竞技比赛,如篮球、足球、排球比赛等。班主任要加强指导,使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增强本班的学习凝聚力和工作向心力,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鼓励全体同学们为班争光。

10、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同学们在学习上肯定会有压力。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工作,利用下午放学后的一点时间和学生聊聊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态度和生活习惯等等。

11、加强与学生家长以及其它科任老师的联系。

密切联系相家长和科任老师,深入了解学生。针对班上同学的不同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手段,加强对个别顽固分子进行批评和教育,诱导他们向良性发展。

12、认真学习及时地做好工作总结。

严格地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社会历史使命感,全面地提高师德和教育工作业务水平。我要主动地和其他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老师学习工作经验,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新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学期对学生的高中生涯很关键,对一个集体的成长很关键,对自己做好今后的工作更为关键,因此,自己将刻苦勤奋、钻研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进取,努力完成自己的高中工作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在工作中有不足的地方,恳请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模板2

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班主任,接受高中教育还是第一次,因此自己倍感荣幸和压力,自问能否担当此重任,能否上不辜负领导信任、下不辜负学生希望,能否带领出一个优秀的班级体,但无论如何自己会全力以赴,尽己所能,不断学习、注意请教,不断思考,注意总结,努力适应新岗位提出的新要求。鉴于目前还不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特点,因此只能大概理清思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加以完善总结。为履行好班主任工作,我将认真贯彻学校办学育人理念,着眼本班特点,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带班方法,为学生的高中生活打好基础,起好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了解高一阶段的特殊地位

常言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作为初高中过渡期,对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该阶段的几个转变是作为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该阶段环境转换较大,学生不稳定性高。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从原先学校到我校,在客观上经历了三个环境转变过程,作为班主任必须加以重视。

首先是年龄的转变必然要求处理周围关系的方式转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转变必然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其次是学习阶段的转变。由于初中与高中接受的知识结构不同,必然要求学习方法的转变;最后是学习环境的转变。学生刚进学校,因此对于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制度,校规校纪,学校里一些具体的行动都不是很明确,学生处于极为不稳定的阶段,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时候,班主任的工作必须跟进,努力做到心细如微,帮助学生及时适应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具体而言,首先大家在生活习惯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别。因此,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个体的同时发挥团体的强大凝聚力。其次家庭背景复杂,心理个性特点多。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是性格敏感、个性突出、要求被尊重、隐私被保护愿望强烈。作为班主任,自己必须在这一点加强重视和研究,确保学生情绪的稳定,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主要工作方法

科学的管理方法、融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集体成长进步的前提。作为这个集体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但是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能力欠缺,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制度、形成规矩。大到国家,小到班级都是如此,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此,自己将把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贯穿始终,将结合班级特点完善机制,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但同时,自己将注意做到制度贯彻不生硬让各项制度得到效的贯彻落实。

2.实事求是、立足实际。工作中,自己将着眼学校要求、班级特点,注重抓好基础工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于实际,任何教学工作、德育工作都不追求“大”,只追求“实”;自己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冷静头脑,不急功近利,潜心带好班,不给学生压力,不给自己包袱,让学生和自己都有一份积极健康的心态。

3.注重主体、形成合力。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我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各项制度的建立、各种活动的组织谋划实施到班级荣誉的维护、班级作风的形成,都使学生限度地参与决策,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信任学生、锻炼学生,培养他们的全面能力。同时,作为一个班主任,自己也要融于班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爱、老师的责任感、老师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共赢。

4.把握细节,润物无声。班主任工作,除了教学更多的是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第一线,面对的将是无数细节的处理,因此要注意在细节上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在管理教学中灵活方法、热心关怀、平等信任,真正努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5.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因为自己能力还很不够,加之高中正是学生生理、心理全面成熟的时期,为此,自己要有紧迫意识,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培养“防患未然”的能力。总之自己将做到: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经验、向年轻同事学创新。

三、本学期具体工作要点

1.明校纪。针对学生刚入校特点,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第一人,自己将充分利用班会等适当时机引导学生明确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本班学生能够遵章守纪,不发生任何有违校纪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发动班级同学,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用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定约束行为、规范言行,为今后的班级工作奠定好组织基础。

2.摸底数。针对本班特点,自己将集中利用一周时间与每名学生面对面进行一次深入谈心,并以适当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切实摸请自己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学习方法、理想抱负。并为每名学生建立学习心理小档案,通过心灵沟通本和小信箱的方式掌握动态,切实做到每名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

3.定班魂。作为班主任我将从自己做起,发挥好带头人作用,用自己的良好精神状态感染和激励学生,带领我的学生努力营建一个“有情、有志、有为”的奋发向上的班级。具体来讲,通过主体班会,围绕“我爱我家”的大讨论,制定班歌班徽,明确目标,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家的温暖。依靠学生整理归纳出我们的奋斗目标,对照目标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目标。

4.建队伍。通过军训和前一周与学生的交流,把有意竞选班委会干部的学生定为候选人,并找其单独谈话,鼓励他们勇于挑起重任、为班作贡献,利用班会课举行了气氛热烈的班干部竞选活动,再通过全班同学的不记名投票,最终选出每个岗位的人选。具体而合理分工,让每位班干部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并非有名无实。

5.家校齐心育人才。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与家长必须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切实和高效地解决每一位学生面临的问题。通过电话、邀请家长到校,家访等方式,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动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总之,高一第一学期对学生的高中生涯很关键,对一个集体的成长很关键,对自己做好今后的工作更为关键,因此,自己将刻苦勤奋、钻研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进取,努力完成自己的第一个高中工作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在工作中有不足的地方,恳请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模板3

一、班级管理指导原则:

临近毕业的六年级二班在本学期重点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培养。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更上一个台阶。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接受中学的检验。人人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为小学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班级概况:

六年级二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平时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好。能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集体荣誉感强,有竞争意识。纪律、卫生、两操等方面在六年的习惯培养中已见成效。自我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班干部工作责任心强。良好的班级风气已逐渐形成,学生能配合各科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进入六年级以来班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这就需要老师的工作更加耐心细致,管理得法,制度严明,感情教人,真情育人。使班级风气更正,行为习惯更加规范,为初中学习生活打好基础。为学生负责,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做好本学期的班级工作。这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三、班级管理目标:

1、进一步创建“惜时、专心、苦读、善思”的学习风气,“勤奋、诚实、团结、守纪”的班级风气。为母校争光。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进入初中。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在综合活动中提高能力。

4、继续争做优秀、合格的自我管理班级体,争保每月“优秀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荣誉称号。

5、做好每天的行为规范评比工作。有评有比有总结有记录。争做每周的行为规范标兵。做合格的实验小学毕业生。

四、具体管理措施:

1、继续加强“六爱”教育。培养责任感、义务感。

2、加强诚信教育,做诚实守信的人。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主”的道德风范。

3、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加强小干部工作的力度。责任到人。岗位到人。

4、继续开展班级小组评比。争当优秀小队。每周进行评比总结。

5、继续完善落实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工作,按各项要求严格管理,评比要有实效,加强管理力度。继续发扬团队精神,健全四人小组管理制度。日评、日查、周总结工作切实到位。

6、两操、卫生、纪律是班级工作的常规。要持抓不懈、严抓不怠。抓好两操的质量。

7、坚持每周的评比班会。发挥家校联系本的作用,坚持每天的家校签字沟通及评比表格的签阅。

8、严格按照早读计划进行早读,要有专门的负责干部。老师作好监督检查工作。

9、继续强化阅读教学,形成班级的阅读特色。

五、各月活动安排:

二月:

1、做好新学期学生报到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开学典礼工作。收费工作尽快到位。

2、稳定班级秩序,完善小干部队伍,制定新学期班规。

3、做好新学期值周工作。

4、班级展示栏展示寒假生活内容。

三月:

1、组织好年级学生参加“美丽的杨小——我的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2、办一期班级板报“我们校园”

3、开展班级小课题研究活动。

四月:

1、办一期班级板报。

2、召开主题中队会“我爱我的班集体“。

3、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4、班级演讲赛——“难忘母校”

五月:

1、提前做好毕业考试各项工作。

2、组织班级朗读优秀作文比赛,评优表彰。

3、做好毕业班毕业的各项工作

4、写好学生毕业评语。

六月:

1、迎接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六一”节。

2、参加毕业考试。

3、认真填写各项表格。

4、力争圆满完成毕业班的各项工作。

5、做好期末各项总结工作。

6、毕业典礼晚会“再见了,母校”。

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模板4

一、班级概况:

本班学生现有44人,男生有20人,女生有24人。总体来说,我们班级集体荣誉感比较强,比较遵守纪律,严重违反纪律的现象没有,学习比较自觉,一般都能及时完成作业。但学生思维能力有限,虽然成绩优秀率比较理想,但总是学习及格率不高,作业的质量不高,所以在新的学期里,有待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还要多看课外书,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这学期里,争取让每位同学的作文都能顺利地过关。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以某区教育局的教育局的教育思想为依据,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严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建立一个能自我管理,有自我特色的班级。

三、工作重点:

1、重视行为规范教育:

(1)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纪律不放松。

(2)加强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明确一日常规细则,做到人人知晓。

(3)充分发挥行为规范示范员的表率作用,做到以一带四。

(4)用班会、晨会进行常规教育,抓好纪律、礼貌、劳动、学习等方面的常规,使行为规范训练经常化、规范化。做好《法律读本》、《消防安全》、《民族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传授。

(5)创设榜样之星活动,班级里开展竞争意识。文明礼貌的“文明之星”、遵守纪律的“纪律之星”、努力学习的“智慧之星”热爱劳动的“劳动之星”。

2、强化班干部工作:

(1)调整新一轮的班干部,加强班干部的训练,指导。尽快融入日常的工作中去。

(2)工作方针:

A、平等:每个学生,不论成绩如何、纪律如何、担任什么职务,在班级中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的高低之分。

B、尊重:班干部是为其他队员服务的,不是高于其他学生一等,对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尊重,没有权利发号施令。

C、尽职: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切实负起责任,不辜负其他学生的信任。

D、主动:有问题不推诿,迎难而上,不等不靠。

E、团结:与班级的其他班干部及全体学生团结一致,共同协作,充分调动、发挥每个人的才智。

F、创新:敢于献计献策、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为少先队工作。

(3)做好班干部的竞选工作,树立班干部的竞争意识。

3、做有特色的班级。

(1)发挥班级里的集体荣誉意识,加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争取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强烈的爱班级,爱集体意识,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

(2)发挥班级里部分出色孩子的特长,并有计划地让这些出色的孩子带动其他孩子,把其他孩子的特长也激发出来,形成一个有自己独特特色的人,形成一个有自己独特特色的班级。

(3)培养学生在竞争中的大度风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让学生在竞争的同时也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4、继续开展书香班级的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学校资源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有法,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5、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争当“文明班集体”,形成“整洁的氛围、诚信氛围、友爱氛围、全勤氛围、竞争氛围等”。

6、继续加强与家长联系,达到家校全力,为学生的发展共同努力。

7、重视体育、卫生工作:

(1)督促学生上好体锻课。组织好早锻炼,力求人人参与,不缺席,不迟到。

(2)与体育老师及时联系,抓紧对体育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督促。

(3)小队队员做到自己的同学自己帮,共同进步。

(4)抓好“两操”,注重质量。

(5)布置好“卫生角”“生物角”,定期宣传卫生知识,生活小常识。

8、科学、艺术等非主课工作:

(1)组织好学生在非主课上的纪律问题。

(2)协助科常、音乐、美术组抓好有特长学生的培养。

(3)全力以赴做好艺术节活动。

四、每月安排工作:

二月份:安全文明、预防流感

1、开学报到工作,班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向学生宣传本学期新的评比规定,强化学生常规,以此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

2、收好牛奶费、搭食费工作。

3、班干部民主选举,竞选中队委,召开小干部会议,展开“每周之星”的评比活动。

4、出一期《新学期,新气象!》黑板报,召开“预防流行病”的主题班会活动。

5、写好家长会发言稿,做好家长会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6、开展本学期新一轮的捐书活动,将我班图书角的图书以新换旧,并配合好学校开展读书活动。

7、总结寒假学习生活,进行寒假学习检测,评选优秀读后感。

三月份:参与环保,爱我家园

1、继续强化常规教育,如上下楼梯的纪律,要求学生注意安全,特别是专科课。

2、继续“每周之星”的评比,给孩子们发以表扬信。

3、进行“学习雷锋,好人好事”教育活动。

4、小干部会议培训。

5、以“我是小雷锋”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并出一期墙报。

6、配合学校开展春游活动。

7、中下生辅导工作

四月份:红领巾心向党

1、进行环保教育,“倡导“诚实、有礼,不在校园里大声喧哗”文明好习惯。

2、继续“每周之星”评比,给孩子发表扬信。

3、中下生辅导工作

五月份:舞动童年,唱响五月

1、开展中队会。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

3、组织读书、读报活动。

4、中下生辅导工作

5、准备艺术节工作

六月份:读书,明智,修身

1、中下生辅导工作

2、开展读书活动,评“书香少年”。

3、庆祝“六一”儿童节。

七月份:创佳绩,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1、散学典礼,布置暑假作业

2、班会:“我爱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准备期末复习考试。

3、做好期末家长会工作。

4、进行期末评比及各项总结工作。

5、做好假期安全教育。

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模板5

一、班级现状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生活,孩子们基本上养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精神,基本能够保持感恩亲情,立志勤奋、好好学习的好状态。学习目标明确,好多孩子养成了好习惯,不断提升自己。但是,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孩子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有偏科现象,有的孩子性格依然有些偏激。课间休息和课前准备以及清洁的保持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班级工作围绕学工处工作计划,紧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常规管理》,严管和引导相结合,注重引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的习惯,达到让学生的活动向无人监管方向正常发展,努力建设出一个优质的班集体。

三、班主任工作目标

1、以人为本,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的人。

2、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到了班里就象回到了家里一样。

3、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付出和爱。

4、利用各种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班级而自豪。

5、关爱每一个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信心。

6、加强和各科任老师及生活老师的联系,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

7、正确认识孩子青春期出现的各种现象,利用网络和杂志上的资料,帮助孩子们走出困惑,从而快乐积极投入学习。

8、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进行开学教育,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龙山中学校园常规》。

2、改选班委、团支部、组长、课代表。

3、进行安全教育:交通安全、饮食卫生、防火、防电、防水等。

4、发动、宣传“做绅士、淑女,争华彩之星”活动,并成立评价小组,选出负责人。

5、成立“课间操指导、评价小组”,选出负责人,开展上好课间操个人竞赛。

三月份

1、搞好学校组织的安全疏散演练活动。

2、发动、组织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活动。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组织纪律教育。

4、开展社区服务实践活动。

5、组织、抓好课间操,并进行个人评比。

6、召开家长会,共同商讨孩子的发展大计。

四月份

1、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为他人做好事活动。

2、进行爱国教育,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3、开展春学春练活动,掀起春学春练热潮。

4、进行安全、卫生教育。

五月份

1、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习惯进一步养成教育。

2、抓好科技创新活动。

3、再掀春学春练热潮,开学习“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

4、初评“做绅士、淑女,争华彩之星”优秀者。

六月份

1、进行安全教育:交通、饮食卫生、防火、防电、防水等。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抓好期末复习、考试。

总之,在上学期已形成良好班风,新生很快融入班集体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爱心”和“责任心”教育,相信在学工处领导的关怀,级部领导的指导和各科任老师及家长的配合下,在所有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我班一定会进一步,再进一步。

篇(4)

防不胜防地丢脸

唉,在国内,你说俺走在大街上,谁能注意俺呢?一个戴眼镜的长得其貌不扬的高中生。可是,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哎呦我的天,我怎么一下子就变得那么扎眼?

到美国之前,俺爹俺妈千叮咛万嘱咐:要有礼貌;落地美国,这边的领队和导游不断提醒:要注意形象。但我,还是防不胜防地丢脸了。

事情是这样的:我和同学走在临近哈佛校园的街上的某个书店,我们很开心地走了进去,在书架之间来回穿梭,边四周咂摸,边兴奋地讨论该买什么书当作纪念。如此边窜边谈了十几分钟之后,我举着一本书,突然沉默了。不是因为书里的陌生海量词汇,而是我发现整个书店,那么多顾客,没有一个人大声吵吵的,就我俩中国孩子在“叫嚣”。估计刚才大家都往我们俩身上甩白眼呢,我们却浑然不知……素质啊,素质!

还有一次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路过一个角度不大的旋转楼梯,这个楼梯是用栏杆分成左右两个通道的。由于旅行团给的参观时间太短,当时我也没多想,加之楼梯很短而且楼梯上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便将“靠右走”这话给扔了,一下子窜到靠内圈的左边通道以图快速上楼。

哪知刚走了几步,就来了一个美国人想要下楼。按照我们的思维,他其实可以“变通”一下嘛,反正左边楼梯没人!但是,那美国人就在那儿巴巴地等着,等我十分尴尬地大步上来与他擦肩而过之后,他才从右边下了楼……我那个尴尬啊!我这无意间又给祖国抹黑了。

由此我得出深深的Y论:素质这东西,真是深入骨髓的,不是经由千叮咛万嘱咐才做到的。

不过呢,美国的月亮就圆吗?我亲眼所见有美国人在车流较少的时候闯红灯耶!网上有些帖子干嘛把他们说得那么完美呢?

惊叹于“创意自由”

我们搭乘飞机,从洛杉矶前往波士顿。

机舱真的好小啊,对于我这个长手长脚的人来说还挺局促。和以往一样,飞机起飞前要播放一段安全视频,内容无外乎介绍安全带怎么系,发生事故如何逃生。我也坐过不少次飞机,每个航空公司的视频各有特点,比如,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南航的水墨画风格视频,但还是摆脱不了那些“套话”与“套路”。可是,这架飞机播放的视频一出场,就令我惊掉了下巴。视频开篇是一阵快节奏的舞曲,三名空姐从紫色的背景中款款走出,男主角登台,唱道:“我要说点关于安全的小知识,你肯定能听得懂,相信我呀,快点听听呗。”

整个安全提醒被唱成了一首歌,还不时穿插各种rap说唱。童声rap说唱,教你怎么使用氧气面罩;机器人rap,教你怎么使用救生衣;重金属rap告诉乘客禁止吸烟,让人没有一丝丝地紧张感。最后还是以歌曲收尾:“所以呐,今个儿晚上,准备起飞,因为我们会把你带到高高的天空上。”

上网一查,发现这家航空公司是全美最廉价的航空公司之一,大概是因为“廉价”,才想出用这种办法揽客?事实上,这十几天的走马观花,我发现美国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段,都有点类似这个视频这么有创意。以下都是我的亲眼所见:

高速路上经常有拉着冲锋舟或拴着冲浪板的车,我经过的每处河海湖泊都有冲浪、帆船或者私家快艇;波士顿市中心的公园,一位中年男子和他的宠物狗在比赛爬树;大学校园里广场草坪上,男生和女生一起毫无距离感地组队玩飞盘;渔人码头前一对中年夫妇跟着街头艺人的歌声跳舞,旁边的人零星地坐在马路牙子上司空见惯地微笑欣赏;林肯纪念堂旁边的草坪上(在美国,踩踏普通草坪完全不受限)举办盛大的草坪婚礼;各条马路的人行道、公园里,“酷跑族”简直是太常见了。

不论男女老幼,没有差异,都充满活力,乐观、自信、快乐。试想,同样是音乐喷泉,在国内,无非是小孩才敢冲进水中玩耍,而且还要被大人时不时地训斥“把衣服弄湿了、弄脏了”,要么就是大人不管,在一旁刷手机。但在美国,父母一定会陪孩子一起冲到喷泉里嬉闹,年轻人玩得更疯……

我的妈妈曾有机会去美国访学了半年,认识了一对待人十分友好的老人。他们退休后决定游遍全世界,到过哪个国家就在地图上打个对勾。他们到了中国,还来我们家用晚餐。这回来美国我才知道,这种老人在美国太多啦!

在旧金山,当地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流浪汉的事儿。这本是带队老师出于安全考虑要求导游做的安全教育,而美国导游却说:“流浪者嘛,那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吧!”天呢!

他给我们说,曾有一个美国人,他的理想就是去做流浪者,而在他父母的要求下,他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刻苦求学,获得了很高的学位,娶妻生子,为家里挣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就在这时,他决定:与妻子离婚,所有的资产、孩子都归妻子,自己什么都不要。他的理由是:我要去实现我真正的理想了!

“泥蚝,歇歇”,美国人对中国孩子很好奇

到了美国,不论是购物还是走丢了以后问路,都得开口讲英语。一开口,才觉得平时学的那些口语、听力就跟白学了一样,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好在大部分美国人都非常热情、开朗,在跟他们交流中感受到彻头彻尾的真诚,以至于我很不习惯,甚至感到不适想要逃离。

比如,在哈佛校园吃过晚餐后旅行团解散,我和一个同学住同一间宿舍,于是一起前往寻路。天色渐晚,正当我们在一个小十字路口纠结方向时,一个与我一般高,脸上长满胡子的美国人抱着一摞刚买的书几乎小跑着来跟我们搭讪了。

他激动万分,赶紧问我们:“嗨!你们是中国人吧?给我讲讲孔夫子呗!”

真是丢人啊!我对孔夫子的了解可能还没这位大胡子仁兄多呢!历史课上的孔子、语文课上的《论语》,一紧张,全都忘了。就算我知道一二,我这口语也不行啊!

由于见到两个“活的”中国男生太激动,大胡子仁兄两眼圆睁,大口呼气。支支吾吾半响,我说:“孔夫子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

显然,这个解释并不能令他感到满意,大胡子仁兄眼神里透露出:亲耳听一个中国学生讲自己国家名人的机会是多么宝贵,所以一直瞪大眼睛瞪着我们。我实在受不了了,赶紧尴尬地笑了笑,转身想走。他立即逮住我的同学聊了起来,这位热情的大胡子仁兄听说他想买书,立即从刚买的书里取出一本想要送给我同学。

这哪儿行啊?我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们必须要走了。”他立刻问我们去哪儿,并且热情地给我们指路,怕我们走错了,还“跟踪”了我们一段路。

还有一回,一位大叔得知我们从中国来,激动得难以言表:“你们是从中国来的?酷、酷、酷!”然后巴拉巴拉地跟我们讲他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哪个儿子娶了个中国媳妇;他的四个姐姐,有几个在中国上过学等等。

篇(5)

关键词: “90后”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建议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的变化,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90后”大学生有着较为鲜明的思想特点,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学习成长的需要。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校新生的主要人群,高校入学教育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方法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1.当前高校入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内容片面。

目前我国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九方面: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级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党启蒙教育。有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制度教育,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随着“90后”新生大规模进入高校,入学教育对象已经发生较大改变,但入学教育内容却未能真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

1.2时间短。

目前,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采用集中式模式,形式上仍以传统的“报告周”为主,时间大多集中在一周时间内,有些还和军训或者专业课教育穿行,时间紧、内容多,且不够细致、具体。因此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这种短暂式、集中式的入学教育,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但远不能让新生真正理解入学教育的实质,掌握入学教育的内容,运用入学教育的知识。

1.3形式单一。

新生入学教育中集体教育所占的比重仍较大,大多数高校在形式上依然采用集体式的报告、讲座、班会等传统方法,较为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缺少个性化的指导,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极少,影响了入学教育的效果。此外,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虽然有统筹的规划和思考,但是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的结合和谋划,入学教育沿用讲一讲、训一训、看一看、等一等的旧方法。

2.“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90后”大学新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较为优越的成长环境、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和不断侵入的西方价值观都对这个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目前的“90后”大学新生思想上呈现如下时代特点。

2.1自我意识强,缺乏理性思考。

“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呈现逐渐多样化趋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浓,维权意识强。但是,由于时代的影响,这一代人对中国的历史、国情、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西方价值观念也仅限于片面的解读,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这导致他们缺少理性思考、判断能力,在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主观、片面、固执,容易迷失自我。

2.2创新意识强,缺乏毅力。

“9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拥有各种信息接收的渠道,使得他们见识广,知识面宽,好奇心强,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崇尚创新精神。但正是由于多种信息的轰炸,各种知识的灌输,他们略显浮躁,在求知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容易放弃,缺乏持之以恒的坚韧毅力和钻研精神。

2.3追求物质享受,自理能力差。

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中负面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现实,经济意识增强,对个人的经济利益看得较重,对于物质和财富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信仰、信念,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世界相对空虚。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家庭条件的优越,许多新生入校后,常常因为不会照料自己而苦恼,因为不懂为人处世而焦虑,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2.4心理素质弱,抗挫折能力差。

“90后”大学新生在相对优越安逸的环境中成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在家长和亲友的宠爱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的品质,遭遇挫折时多选择逃避和一蹶不振,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处理方式,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90后”大学新生亦具有一些大学新人普遍存在的入学适应上的心理问题。

3.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建议

为拓展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涵,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创新入学教育形式,我们结合“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以上分析,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延长入学教育时间。

3.1.1注重入学前教育。

高校招生宣传可视为对新生的预教育。现代社会网络发达,高校应注重网站建设对招生宣传效果的影响。录取结束在送达录取通知书的同时,附上学校的相关基本情况简介、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发展前景等内容,推荐学生和家长上网了解学校及专业信息,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优秀在校生集中访问新生,帮助学生们有效利用假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缩短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期。

另外,学前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发动家长共同对新生做好教育工作,往往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录取通知书中同样可以给家长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孩子了解社会与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帮助孩子认识与了解自己,客观看待自我;帮助孩子确定新的生活目标,尽早适应生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等等。

3.1.2加强入学后教育。

加强入学教育工作要做好新生的入学接待工作。新生接待应结合前一阶段的工作准备,将新生和家长之前一段时间所形成的书面印象具体化、生动化,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要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发动家长长期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目前,各高校在新生报到期间,主要通过开展“家长见面会”、“家长座谈会”等活动,架起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桥梁。为了能让家长了解更多孩子大学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状况,各院(系)可以通过QQ群飞信和E-mail等方式建立与所有家长的可持续沟通平台,共同引导督促学生成长成才。

在入学教育的具体形式上可以适当减少集体报告的时间安排,设立更多的现场咨询和双向交流沟通环节。其中贯穿始终的是侧重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深刻认识并适应角色、生活、学习、人际、管理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其所想、所惑、所缺、所求,及时给予其各方面所需要的必要帮助。

3.2规范入学教育的组织。

3.2.1加强在入学教育师资力量上的投入。

目前多数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没有专业团队,对教育内容研究不够。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团队组成往往是临时性的,而且目前的教育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形式,而非学术性模式。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注重团队的建设,尤其是内涵建设,这样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入学教育师资力量投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入学教育中一些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再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辅导员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织者,他们易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多信息就是双方在不断地接触中获取的,因而团队不能忽视辅导员的力量,要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团队不仅能解决目前新生教育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而且能促进整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在入学教育师资力量上的投入是必要的。

3.2.2系统规范入学教育管理。

目前高校的新生教育活动往往是各个学院(系)自行负责安排,并展示自己的特色。高校新生的开学典礼和图书馆新生教育一般是全校性的集体活动,而其余的教育活动是各自单独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部分职能部门的效力显现出几点不足:一是重复且低效,学校的相关部门在院系的安排下,有可能对不同院系作的报告、讲座内容相近或相同的;二是双层独立,学生入校后被过于定位化,某专业的学生就是某专业特有的学生,相互间没有过多的交流。要处理好这样的问题,首先是学校层面要统筹安排,相关部门要依据以往经验和暑期调研,找出新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案。各个院系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进行新生教育,在这样的情形下,可省去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次,在招生录取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所填志愿是自愿服从,入校后要对该部分学生给予关注,可以通过院系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他们去客观地了解学生所梦想的专业,从而解决本专业学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评比制度,有指导性、针对性地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各职能部门应该紧密围绕核心展开方案的制订与落实,同时各职能部门之间和院系之间要加强交流、学习与合作,对于优秀的较突出的教育方案,相关部门要拿出来让大家共同学习,破除形式化和样板化。

3.3修正入学教育内容。

3.3.1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90后”大学生的特点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新生入教育时教育理念必须有所调整。在教育的内容上,只有那些启迪人生的新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成为内化的素质。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教育思想值得继承和发扬。比如通过具有典型实例的剖析,启发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导新生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看自己,帮助新生确立自身的成才目标,激发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3.2建立以人为本的适应性教育。

拓展入学教育的内涵,要将一些传统教育比较回避但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及自我保护能力;要求他们清楚自己在大学中的主要任务,清楚恋爱及将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经济财力、责任、失恋、今后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有意识地引导灌输正面的恋爱观。再者,面对“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点,及时更新传统教育内容。如面对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一特点,注重向新生介绍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名称、基本职能等,让新生明白遇到困难寻求帮助和咨询时该找哪个部门,增强新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顺应“90后”大学生更加张扬的个性,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努力增加自身才能,强化特长,张扬个性,脱颖而出。

4.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

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即入学教育的形式、方法要具有针对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从每一位同学的生理、心理和家庭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注重个人自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努力开发其潜在的个性优势,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和创新思维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1革新教育形式,引入“体验式”等新的教育模式。

进入大学后,新生在生活、情感上会产生不适应,对此高校可采取多种方式,从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情感依归出发,以新生为教育主体,学校教育者和新生双向互动,采用活动、游戏及情境创设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例如新生入学后,学校可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走近新生,解答新生生活、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对于情感上的不适,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组织新生进行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反思性、情感性等特点团体辅导游戏,以尽快建立新生的归属感,使新生快速融入集体。

4.2以党团活动为抓手,丰富入学教育活动方法。

新生一入学,首先要精心组织策划党团教育活动的内容,积极开展一系列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党团教育活动的质量,把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和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党团教育活动,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另一方面丰富新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和发展新生的爱好特长,提升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4.3注重现实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建设优秀的网络教育阵地,将现实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起来,是“90后”大学生起点教育的迫切需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创建优秀德育网站,用科学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价值观;建立网上师生交流平台,如博客、QQ、飞信、BBS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开展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网络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生活,开展灵活德育活动。

综上所述,“90后”新生,因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高考体验,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目的和追求。高校要秉承尊重、认同和宽容的态度,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分析“90后”新生鲜明的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工作,修正教育内容,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大学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4):153.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刘妍,张希.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22-23.

[4]朱惠媛.提高大学新生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8-91.

[5]曾婷婷,李雪斌.大学新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109.

[6]邵佩玲,金建国,朱艳.激励机制在高校新生教育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0,(1):8-9.

[7]庆承松,张勇.美国高校新生教育发展及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91-95.

[8]张希.“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0(4):100-103.

[9]段筱雨,丰硕.“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新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6):107-109.

[10]姜维东.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入学教育[J].高教视窗,2008,(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