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养殖建设

农村养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养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村养殖建设

篇(1)

(1)局部地区的疫情严重。相比较于城镇,农村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农村地区的很多养殖户都缺乏养殖经验,养殖知识不够专业,防疫观念淡泊,加上养殖环境差和养殖设施落后,导致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动物疫病,影响养殖效益的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村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禽畜因为患病而死亡。

(2)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缓慢。城市畜牧养殖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和加工业有了紧密的合作,初步形成一体的生产供应体系。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养殖加工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在技术和设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养殖加工业,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农村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这也是未来农村地区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3)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目前散养户和小型养殖户除了留下极少一部分禽畜产品供自己食用外,绝大多数的禽畜类产品都卖给了中间商,中间商的收购价格和市场出售价格有很大的落差,收购价格偏低是目前的主要现状。

2畜牧养殖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模式

(1)建设科学和完善的疫情防御体系。长效防控和应急防控应当是疫情防疫的两种方式,在目前动物疫情十分频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长效防控为主,应急防控为辅,努力建设和完善农村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动物疾病防控责任体系建设,在免疫评估和建议规范上加以完善,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到人制度。还要强化畜牧业主体、官方兽医及执业兽医和畜牧管理部门的防疫责任体系,做好协同防疫工作。引进先进的防疫经验和设备,消毒水的配备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这样才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疫情防御体系,保障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

(2)建设安全、优质的饲料生产体系。饲料是畜牧业得以稳固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把好饲料安全关口对于农村畜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可以鼓励和辅助一些饲料生产企业进入农村,为农村地区养殖户提供安全和高品质的饲料,同时提升产业的集中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大优质饲料农作物的耕种面积,加大秸秆和下脚料的生产力度,保障畜牧业健康、绿色地发展。

(3)改善畜牧业的饲养方式。国内农村地区目前的养殖方式还是以散养为主,家庭院落养殖一种或多种禽畜类的养殖模式依然还占据着养殖的半壁江山。想要推动农村养殖业发展,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当引导养殖者改善养殖方式,推广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使养殖业成为当地一个颇具规模和规范性的行业,推广养殖小区和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是解决之道。应当帮助农村地区养殖业实现设施环境、免疫程序、营养水平、品种标准、饲养方式、生产规模,以及加工出售等方面的提高,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知识讲座的方式来提升农村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饲养水平,改良养殖手段,帮助养殖户提升管理和生产水平。

篇(2)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按照“城市抓创模,农村抓生态”的工作格局,在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的同时,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农村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普遍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还未健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依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的防治;行业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保宣恃和农村环保协管员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保护是我镇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村(站)、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摆上重要位置。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原则,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基本任务,紧扣“海西应先行、走前头”实践载体,加快推进生态创建,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三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创建活动,至2012年底前,农村环境污染得到较好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较好的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以上,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20%以上,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达到80%以上,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分散养殖户建设有沼气池,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全镇建成农村三级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

围绕农村环保工作重点,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深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1、加快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管理。至2010年底前,各村(站)要加强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排查;建设二级保护区内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田退耕等工程措施;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2011年底前,成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

2、加快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至2012年底前,完成乡、村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立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制订水源保护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l、制定全镇畜牧业发展规划。农技站牵头,在2010车底前完成全镇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规划环评工作,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积极引导养殖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各村(站)根据《市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划定方案》,在2010年底前,依法取缔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禁养区外超标排污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整治;建立畜禽养殖长效管理机制,对无法达标排放的养殖场依法予以关闭,至2012年底前,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3、严格审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各村(站)要坚决严禁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要严格控制可养区分散养殖规模,分散养殖户必须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沼气、堆肥、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生态养殖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4、制定全镇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分管农业领导牵头组织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完成本辖区的水产养殖产业规划编制,并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通过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一批生态型养殖企业和加工基地;要依法取缔和搬迁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永零、歌感水域养殖、无证经蓄、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水产养殖。

(三)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

1、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规范化管理机制。结合全市生态创建活动,分批在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中同步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至2012年底前,全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应达到20%。

2、加大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大力推广“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至2011年底前,完成80%行政村垃圾整治工作。

3、加强海滩和海漂垃圾整治。各沿海村在20lO年底前,完成沿海乡、村海滩和海漂垃圾、废油收集设施和处理点建设,全镇60匹马力以上渔船均应配备“两桶”(生活垃圾收集桶、废油收集桶);组建海滩和海漂垃圾清理保洁队伍,定期清理海滩和海漂垃圾;实施废油无害化处置及报废船只的处理工作。

4、大力推广使用农村卫生户厕。各村(站)要积极实施农村卫生户厕建设整村推进模式,加快卫生户厕改造,至2012年底前,全镇农村卫厕普及率达到50%以上。

5、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各村(站)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垦地制宣,积极普及电能、沼气、秸秆、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减少薪炭使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至2012年底前,全镇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40%以上。

(四)控制农村重点行业污染

1、规范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强污染整治。要加强农村新建项目的审批,规范工业区管理,指导各地政府制定集中区整治方案,至2012年底前,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80%。

加强废渣堆放场的管理。在2010年7月底前完成废渣堆放场的整改,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和安全事故。

(五)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1、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各村(站)要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逐年提高种植面积比例,开展生态创建村(站)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应达到60%以上。

2、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

3、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各村(站)要大力推广既能降解又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降解膜,提高农膜回收再利用。至2012年底前,全镇各村(站)的农膜回收率达到60%以上。

4、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田间露天焚烧管理。农技站牵头组织各村(站)在2010年底前,制定本辖区秸秆综合利用方案,积极推行秸秆还田、秸秆堆肥、秸秆气化等资源回用技术,严格禁止露天焚烧。

(六)衣极防治农衬土壤污染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规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每年要对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实施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加强村绿化建设。林业站牵头组织各地制定农村绿化方案,重视农村自然恢复、天然植被保护、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争取每个村建设一块绿地。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推进农村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加快构建农村三级环保管理机制。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2010年底前,建立村(站)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村(站)明确环保专干。

2、提升农村环境保护地位。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的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预警监控体系,使农村环保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入机制

1、提高生态创建奖励资金。实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奖”等鼓励政策,对成功创建各类村(站)的,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奖励基础上,币级财政安排预算予以奖励。

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的同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环境健康危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控。

(三)严格实施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制

1、严格执行省、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各村(站)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职责范围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农村环保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各村(站)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四)完善村(站)环保工作年度考核制度

建立村(站)环境管理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三级管理机构建设、重点流域整治、重点行业整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海漂垃圾治理、生态村(站)创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各项内容纳入其中,将村(站)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型经济为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普及推广猪—沼—果(菜、粮、渔等)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以使用清洁能源为切入点,结合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状况;广泛开展综合利用,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十一五”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占适宜建沼气农户的30%左右,乡村沼气服务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新建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30处。按照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血吸虫疫区和县区人民政府与群众积极性高、配套资金到位地区建设农村沼气的原则,统筹兼顾各县区任务和投资平衡,确定各年建设任务。2009年建设任务为:农村户用沼气4322户(*区1535户、*县768户、*县868户、*县1151户),乡村沼气服务网点96个(*区14个、*县14个、*县23个、*县45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处。

三、建设方式

(一)农村户用沼气。以户为基本项目单元,建设8立方米沼气池,同时进行“三改”,即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指导建池户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取得综合效益。

(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在人畜分离、实行小区集中养殖的村,以畜禽粪便污水为原料,以供气50户为基本建设单元,建设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向附近农户提供沼气。

(三)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农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元,建设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厕、改厨,通过输气管道实行集中供气。

(四)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应有一处固定服务场所,新建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配备一套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购置一批沼气配件。每个网点至少配备1名技术服务人员,负责300-500户沼气池的维护维修、沼液沼渣进出料、综合利用和安全使用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

(五)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每处建设畜禽粪污处理沼气工程一座,主要包括发酵池、贮气柜、沼气利用设施等。具体建设内容和标准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批复执行。

四、资金筹措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受益农户共同投资建设。

(一)农村户用沼气。根据国家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标准,中央补助1200元,受益农户承担500元,其余部分由省与县区按8∶2比例承担。

(二)乡村沼气服务网点。每个服务网点投资约3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补助70%,其余30%资金由服务实体或项目村承担。

(三)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大中型沼气每处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占项目总资金的40%左右,省财政给予定额补助,其余资金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

五、项目建设要求

(一)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安徽省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安徽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和会计核算实务》(试行)、《安徽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验收(试行)办法》、《安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要求组织实施,严格标准,规范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符合国家要求,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二)推进管理公开。使用中央、省财政补助资金购置的沼气灶具及配件等,按照《政府采购法》及安徽省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实施招标采购,项目建设任务、资金补助标准、物资采购与分配、监督服务联系等情况要在村内公示。沼气服务网点专用设备和物资由各县区农村能源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集中采购,将统一采购的设备拨付到各服务网点,并就政府投资购置的乡村服务网点专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做出规定和进行设备拨付监管。

(三)严格资金管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杜绝挤占、挪用。严格执行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中央及省补助资金直接下拨到项目县,由项目县根据建设进度进行拨付资金。

(四)保证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农村沼气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从事户用沼气建设的施工人员和直接面向农户的技术服务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有“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要委托专业的设计机构和建设队伍组织建设,联户沼气要有技术过硬的技工或施工队伍负责建设。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要委托有资质的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和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

(五)严格项目验收。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完成任务后,各项目县要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先行自验,并进行项目审计。自验合格并经市农村能源管理部门核验后,向省农委提出书面验收申请,省农委将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安徽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验收办法》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养殖小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联户沼气工程及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由市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负责验收,报省农委备案,省农委组织抽查。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由省农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项目县区要成立农村沼气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建立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县区政府农业主管领导应作为项目行政负责人,对项目的领导、组织、协调、配套资金落实、计划任务完成等负总责;县区农委主任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和管理负责;县区农村能源部门为项目法人单位,对项目建设、管理、技术指导和项目建设质量负责。县区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使用管理。各项目县区要按照定领导、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限的要求,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目标,将建设任务落实到部门、乡村和农户,制定实施方案,报市能源办备案。

(二)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各县区要制定相应优惠扶持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务求实效,确保计划任务顺利完成。各项目县区每个月10日前要向国家沼气项目管理系统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已完成项目的档案资料。

篇(4)

一、概况

源东乡位于金华市东北部,地处钱塘江流域义乌江支流孝顺溪源头,属半山区,距金华市中心35公里,总面积4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06亩,山林面积51728亩。全乡共有28个行政村,6800多户,1.65万人。源东乡以“水果之乡”、“中国源东白桃之乡”等美誉闻名全国,是浙江省有机果品示范基地,也是著名革命家施复亮和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故乡。

该乡畜牧业十分发达,全乡年均存栏生猪3.68万头、牛786头,年产生养殖污水24.45万t、畜禽粪便3.91万t。养殖户(场)遍布全乡,由于历史原因,畜禽舍布局随意,缺少统一规划,产生的粪便到处堆放、污水乱流,污染了农村环境和孝顺溪水源。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下,全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了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年存栏猪100头(牛1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44处(其中300m3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二处),厌氧池池容共9080m3,户用沼气池1596户,基本完成了全乡养殖户(场)废弃物治理工作。

二、农村沼气建设模式

1、开展户用沼气池建设,改善脏、乱、差的村容村貌

全乡散养农户1600余户,由于这些农户收入和技术能力相对较低,大多利用自家空闲房、房前屋后简易房等,进行零星几头至几十头的开放式养殖。由于养殖条件相对简陋,又不重视环保,至使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还常常激化邻里乡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距甚远。2008年,该乡申报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开展户用沼气池建设,并按一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要求进行改建,把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全部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把农村的“三废”(粪便、秸秆、有机垃圾)变成“三宝”,成为清洁能源、绿色饲料和肥料。该乡沼气户刑忠良朴素地说,没有建沼气池以前,整天生活在臭哄哄的环境里,如今用上了沼气,庭园也洁净了,每年还可省下1000多块钱的煤气费,我们农民也享有环保低碳新生活。

至2010年末,全乡因地制宜建成1596户户用沼气池。每个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产生380m3沼气,折合158Kg液化气,0.27t标煤,减排二氧化碳0.67t。全乡1596户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产生沼气60.6万m3,相当于液化气252t,430t标煤,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70t,每年可为农民节支增收191.5万元。更重要的是源东乡通过沼气建设改善了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2、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通过浙江省金华市“811”环境保护行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设项目,对年存栏猪100头(牛1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在沼气工程建设中,自始自终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设计建设与养殖场饲养量相配套的厌氧发酵池;二是要求各个养殖场按照两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原则进行生态化改造:三是必须完善三配套工程(暨配套干粪棚、沼气用具、沼液储存池及输送管道)设施。

该乡通过各类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后,有效地减少了畜禽粪便污水的排放量,实现了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畜牧业清洁化生产、疫病的预防和控制程度,改善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极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该乡西店村养殖场业主张早卫高兴说,以前猪场每天产生近10吨污物,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一直令他头疼。2008年,政府出资建立了100m3沼气池,自己铺设了沼气管网,将养殖场里的污物全部接入密闭的沼气池内,昔日养殖场里猪粪横溢、臭气冲天、蚊蝇孳生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如今炒菜、烧饭、烧开水,全都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同时周边果园基地全部施用高效有机肥――沼液,水果品质得到了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源东乡的水果品牌知名度。

目前,全乡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44处,厌氧池池容共9080m3。年可处理畜禽粪便污水18.5万t,年产沼气82.8万m3,折合590t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470t。全乡实现了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促进了规模化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了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

3、开展农村联户沼气工程,助推和谐生态文明村建设

为提高沼气利用率,逐步开展农户沼气集中供气工作。雅高村依托村边1公里远陈国清猪场的500m3沼气池,于2009年实施了联户供气项目,产生的沼气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

据统计,全年正常供气时间为240天左右,全村163户农户日用气量平均为150m3,年供村民沼气3.6万m3,折标煤25.7t,液化气15t(1000瓶液化气),按当地液化气市场零售价每瓶110元计算,全村年可节约炊事用能开支11万元。另外,全村家家户户通上了“管道沼气”,农民用上了干净、省力的清洁能源,明显改善农村妇女的炊事环境,将其从繁忙的炊事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效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生活用能效率和用能品位,引导了农民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变,助推和谐生态文明村建设。

三、“三沼”综合利用,带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农村沼气;现状;优势

重庆是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新兴直辖市,山区和丘陵面积占辖区面积的93%,农村人口占70%以上。重庆市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既是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需要,也是三峡库区保障水体安全的需要,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和环境综合治理,彰显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通过介绍重庆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农村沼气的优势分析,对重庆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农村户用沼气池稳步发展

重庆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已经突破农村能源建设的范畴,成为改善农村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2009年底重庆累计已建设沼气池108万口,农户入户率达到15%。重庆市农村沼气建设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初具规模。

1.2 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始起步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畜禽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经开始起步,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已经开始建成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底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约200余处。

1.3 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得到初步发展

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养殖模式出现了多样化,在养殖业较为集中的区县出现了养殖小区、养殖合作社的模式,同时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也得到了发展,到2009年底建成运行的小型沼气工程约有700余处。在永川、壁山、大足、酉阳、彭水、黔江、梁平、开县等养殖业比较集中的区县调研发现,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结构均为传统的砖混地下池,有些则是几个户用型沼气池并联而成;主要以养殖大户、小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养殖规模为年出栏生猪50~1500头不等,入池原料主要以畜禽粪便污水为主,秸秆使用较少。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发展滞后

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没有从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看待,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少数乡镇还有部分沼气空白村存在,发展较为滞后,适宜农户入户率仅26.15%,与国内其他省市尚有差距。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较小

重庆市40个区县中,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导致全市农村沼气建设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且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农村沼气发展较好,适宜农户入户率普遍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26.15%;而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数量都较小,没有达到重庆市的平均水平。

2.3 建池技术落后单一,综合利用不足

重庆市现有的沼气池多为传统的水压式砖混沼气池,农民建池多由当地未经培训的建筑工和自己进行施工,施工难度大,建池周期较长,但建池质量较低,存在建池材料浪费、建池成本高等问题。且传统沼气池使用管理不方便,池内易结壳,出料清渣较为困难,冬季缺乏增温保温措施,产气不稳定,不能高效发挥作用。目前农村沼气建设用途比较单一,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结合不够,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术、生活习惯、认识等原因,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2.4 原料单一,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不高

由于沼气发酵工艺技术的限制以及现有传统水压式沼气池结构特点,农村户用沼气池普遍采用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原料过于单一,极易造成原料不足。而另一方面,秸秆资源作为农业种植生产的产物,在农村产生量大且集中,但秸秆作为原料入池发酵工艺技术相对复杂,入池前需要进行切段、拌添加剂、堆沤等预处理措施,易结壳,农户较少采用秸秆发酵制沼气,秸秆利用多为直接燃烧,造成秸秆资源浪费极大,利用率低下。重庆是个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从事家庭养殖逐渐减少,农户畜禽存栏量有限,产生的人畜粪便减少,造成沼气发酵入池原料减少,原料来源不稳定,沼气池正常使用运行率不高,使用率仅为78.1%。出现建池容易、使用困难的局面。

2.5 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滞后,工程工艺技术落后

尽管重庆户用沼气发展速度较快,但大中型沼气工程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且多数采用传统的地下砖混结构或隧道式,工程工艺技术明显落后,存在着居住分散与集中供气的矛盾、现有先进的沼气工程技术装备的高昂成本与重庆地区经济承受能力低的矛盾。产生的沼渣、沼液处理利用粗放简单甚至直接排放到邻近的河沟,缺乏综合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措施,从而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而已建成的沼气工程运行效果良莠不齐,有的基本能够正常运行;有的在冬季运行效果较差,缺乏冬季管理的技术措施;有的由于管理技术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沼气工程建成后管理不到位,以致废弃闲置。

2.6 科技支撑体系尚为薄弱

重庆市的沼气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还落后于农村沼气快速发展的形势,对沼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经费短缺,科研力量分散,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力度不够,技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沼气新技术的科技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集成推广、成果中试转化的农村沼气科技创新的载体。

3 农村沼气发展优势分析

3.1 沼气发酵原料丰富多样,沼气发展空间巨大

3.1.1 畜禽粪便资源丰富

养殖业是重庆农业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庆是农业部确定的生猪、山羊、肉牛优势产区。2008年全市存栏生猪1 566.47万头,出栏生猪1898 67万头;牛存栏103.61万头,出栏41.02万头;山羊存栏126.07万只,出栏149.61万只;家禽存栏9966.92万只,出栏16363.71万只;兔存栏937.64万只,出栏2170.28万只,全市畜禽养殖产生固体废物约8570万吨,畜禽粪便资源丰富。而目前重庆市413万户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中仅发展了108万户沼气池,沼气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

3.1.2 秸秆原料丰富

重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油料等农作物,每年产生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200万吨左右。而目前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仍是以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方式粗放且效率低下。随着秸秆制取沼气技术的不断成熟,丰富的秸秆资源可为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使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 池:同时农村沼气的发展可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出路,减少农作物秸秆的二次污染。

3.1.3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丰富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柑橘皮渣、稻壳、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重庆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柑橘优势产区,近几年的柑橘产量都达到了1 00万吨以上。柑橘鲜食和加工下脚料的皮渣数量约占柑橘产量的20%,而果汁加工,更将产生约50%的果渣,因此每年集中产生的果渣果皮超过20万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是一种较好的厌氧发酵原料,以之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能源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拓宽了沼气发展前景。

3.2 气候条件优越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19℃,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400h,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适合沼气发酵,农户可以常年使用沼气。即使冬季要增温、保温,管理运行也要方便得多。而与北方相比,沼气冬季安全越冬,周年产气稳定的问题较容易解决。

3.3 农村用能结构的改善要求发展农村沼气

重庆地区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以柴薪+秸秆+煤的混合型结构为主,其中柴薪、秸秆等生物质能直接燃烧的所占比例大,全市农村平均达到80%以上,沼气、秸秆气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过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用能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降低柴薪、秸秆的直接燃烧,并不断提高沼气、秸秆气等生物质能源的使用比例,这将对农村沼气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沼气建设需求增大

近年来,随着重庆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达到了4126元,比2007年增长17.6%。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强了农民的投资能力,农民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能够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沼气建设中来,促使农村沼气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篇(6)

关键词农村;沼气发展;河南南阳

农村沼气建设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科学实用的模式,把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3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能流、物流的循环利用,生产出沼气、沼液、沼渣,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经过近几年大规模建设,农村沼气用户数量大幅增加,沼气综合效益初步显现[1]。但是,这些已建成的沼气池急需加强管理和后续服务,急需解决发酵原料的紧缺问题,以保证长期持续使用。当前,养殖方式由分户散养向集中养殖转变,这样适宜建设户用沼气的农户总量正逐步减少,而在平原和城镇郊区对集中供气的需求正逐步增加。因此农村沼气建设已进入到由单一的以户用沼气为主转变为户用沼气、沼气工程、联户供气、服务网点多轮驱动、多元化发展时期,进入到由单纯追求数量和发展速度逐步转为数量、质量和服务并重的稳步发展阶段。笔者针对农村沼气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沼气

1.1农村沼气建设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欢迎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把它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之一,逐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南阳市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农村沼气建设,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都亲自调研农村沼气,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连续4年把农村沼气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2]。通过几年的大力建设,南阳市已提前完成沼气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同时,农民对农村沼气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涨,想沼气、学沼气、自筹资金建沼气的农民越来越多。

1.2南阳市农村能源培训、科研、推广体系健全

目前,南阳市有市、县、乡3级农村能源环保机构共计117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13个。全行业职工383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12名;各级农村能源环保办(站)注重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共培训专业“沼气生产工”3805名,培训农民技术人员万余人。各类技术人员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各地在沼气建设中,组建统一的施工队,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施工队与建池农户签订了包建包用包服务的合同,初步形成了建管并重、服务保证的体系。南阳市始终坚持示范带动,配套服务,涌现出一批符合南阳市特点的技术含量高的科研成果,使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1.3南阳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资源条件较好

南阳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市年平均气温14.8~15.5℃,具有发展沼气良好的气侯条件;同时,南阳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又是畜牧大市,具有发展农村沼气充足的原料资源。2008年,全市生猪出栏526.58万头,羊出栏338.24万只,肉牛出栏65.27万头,奶牛存栏4.29万头,蛋鸡、肉鸡存(出)栏量约4731.31万只。全市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只统计猪、牛、羊、鸡等大宗畜禽)约为10825处,全市畜禽养殖小区473处。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适宜建设沼气工程,能够为沼气发展提供原料的农户约190万户。南阳市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的秸秆产量800万t左右,总体利用效率不足50%,以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的沼气生产技术(秸秆生物气化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因此,南阳市发展沼气工程的空间巨大。

2养殖集中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适宜建大中型沼气

南阳市是一个畜牧业大市,现有养猪场5300个,养牛场425个,养羊场850个,奶牛场693个,养鸡场6010个,肉鸡场750个,养鸭场90个,合计14118个规模养殖场,年产粪便891万t。按照目前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对污染的管理状况和正常水冲粪的流失率计算,一个万头猪场每年有40.7、30.3t的COD、BOD流失到水体中。江河和地下水受污染,影响人、禽畜饮用水和生产水质量,人、畜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畜禽粪便及其污水是人畜共患病的主要载体。畜禽粪便中不仅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且滋生蚊蝇,极易造成人、畜传染病蔓延。畜禽养殖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是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物。在养殖集中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可达到粪污减量化、能源高效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理费用最小化。南阳市现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23座,沼气消化能力为50万t左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2.1经济效益

以一处年产30万m3沼气的沼气工程为例,沼气价格按0.8元/m3计算,其直接效益24万元。沼液和沼渣中含有丰富的N、P、K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将沼渣干燥后可以制成商品有机肥,年生产无害化优质沼气肥料2500t,按400元/t计算,产生直接效益100万元,增产增收70万元,共计170万元。沼气年可发电32000~40000度,按0.65元/度,可得收入2.08~2.60万元。以上总计年收益196.08万元以上。

2.2社会效益

在养殖集中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可为附近居民提供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多余的沼气转化为廉价电能,缓解目前我国经常性的电力能源危机。沼液和沼渣产生的有机肥可为农田或鱼塘提供优质廉价的肥料,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2.3生态效益

大中型沼气工程是以治理畜禽粪便污染为主,以厌氧消化为主要技术环节,以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产生的效益为保障,集环保、能源再利用为一体、将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地组合在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体系之中,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将污染减量化战略持续地应用于治理全过程[3]。

3平原区和城市周边适宜发展“联户沼气”

平原区和城市周边的农民建设沼气热情很高,但由于受场地、劳力、资金等限制而无法建池,可发展“联户沼气”。联户沼气相对于单户沼气解决了农村沼气普及推广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具有较强的推广普及意义。其优点如下:

3.1节约建设成本,有利于集约化发展

一是节约土地。建联户沼气可避免家家开挖庭院的现象。二是节约人力。联合沼气不需要户户参与管理维护,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家庭劳力不足这个当前较普遍的问题[4]。三是节约投资。联户沼气需投资近9000元(政府补贴后),按供气10户计算,户均投资900元,而单户沼气需投入1340元,户均可节约440元,联户沼气可供应8~12户使用,若每增加1户,农民投资更少。四是提高利益率。联户沼气集中供气,专人管护,降低了成本,保证了供气系统的安全高效。

3.2适度规模集中,有利于商业化运作

平原农区的特点之一是农村人口聚居度高,便于集中连片发展沼气。一是实现区域布局。联户沼气集中选择一处建设,辐射周围农户集中使用(供应130m半径范围内农户使用),克服单户沼气布局零散、户户开花的现象,便于进行专业化管理、维护及服务。二是培育经营主体。联户沼气管护、服务及贮气柜等配套设施均需相对较多投入,通过协会载体,实现租赁承包经营和有偿服务,培育投资经营主体,一方面,促使投建(承包经营)农户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沼气服务队伍、服务市场的发展壮大。目前,已有6个商业化的专业抽渣服务队,沼液也成为商品。

3.3实现综合利用,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猪、牛散养越来越少,一家一户的家庭养殖业逐渐萎缩,而专业化的养殖小区逐渐增多。单户沼气面临着原料缺乏的困难,而养殖小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联户沼气模式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促进了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无害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兰书林,周文晓,赵庆阳.农业环保护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2008.

[2]兰书林,孙全忠,赵庆阳.新编农村能源应用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2008.

篇(7)

沼气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的生物质能,具有能源、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功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和农民增收缓慢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农村沼气生态技术具有经济、环境双重效益,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既能解决农户生活所需能源,巩固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果,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推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农村沼气,利用沼气做饭、沼液(渣)肥田,形成“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一、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

由于国家增加了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改进建池技术太原市于2003年开始推广农村沼气,示范推广了“一池三改”、“四位一体”沼气建设技术和综合利用配套技术,沼气建设综合效益初步显现,农村沼气逐渐被农民接受和认可,沼气建设平稳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设户用沼气池1755座。

2006年,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沼气的投入,提高了沼气池补助标准,采取了“农民自愿、国家扶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沼气建设进入了大规模的推广阶段。2006年建设户用沼气池3765座,2007年建设12934座。由此可看出,沼气已经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并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沼气事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农村沼气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足,发展滞后。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仍有顾虑,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对发展沼气缺乏信心,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改造建设的内容多,工程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发展,但是与总体发展目标还相差较远。

2 机构不健全,后续服务相对滞后。一是机构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全市各县(市、区)能源推广机构人员少,经费短缺,办公条件差,无交通工具,工作开展困难,有的县区能源办与其他科室合署办公,一人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沼气建设,影响了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二是后续服务发展滞后。大量沼气池因粪源不足或用户使用不当而成为闲池、病池。

3 建池技术力量薄弱,综合利用不足。一是技术工人流动性大,建筑质量难以保证。太原市现有持证沼气生产工542人,但因是省会城市,沼气建设任务相对较少,从事沼气池建设的待遇低,导致大量的熟练沼气生产工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农民建池多由外地建筑队承建,致使沼气池的建池成本高,维修不方便,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综合利用不足,经济效益较低。我市沼气建设起步较晚,用途比较单一,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术、生活习惯、认识等原因,沼气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4 养殖习惯的改变,要求农村沼气建设的多样性。太原是一个省会城市,随着近几年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的养殖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由散养式逐渐向集中养殖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的处理成为困扰养殖场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农村生活、生态环境,导致了人畜疾病和疫病的发生。此时的沼气建设已经超出“燃料”的范畴,成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求在沼气建设上要具有多样性,不仅要建设户用沼气,而且要建设大中型沼气。

三、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沼气。要实现“四个结合”:一是与发展高效农业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农村改水改厕、环境卫生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沼气,使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实现无害处理,改变农村卫生面貌;三是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结合,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庭院生态农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四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中心工作,把发展沼气与当地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将沼气建设与开展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 提高认识,形成合力:真正把沼气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组织保障,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沼气建设,推进农村沼气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2 健全机构,完善服务:各县(市、区)应有相应的农村能源机构,专门负责当地沼气的建设和管理事宜,各乡、镇要设专人负责,由上到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能源体系。同时每个县(市、区)应组建专门的沼气建设服务队伍,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持证沼气技工组成,一方面承担当地的沼气建设任务,保证沼气池建设质量,另一方面担负着沼气后续服务的任务,按照“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合理收费、自我发展”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和服务。在调查中发现,阳曲县黄寨镇沼气服务部采取菜单式的方式,他们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收取会员费(为会员上门提供无偿服务)或服务费的方式,为沼气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

3 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把农村沼气建设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生态村、小康村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区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技术模式,实施分类指导。建议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是以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为主,着力提高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水平;二是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粪污、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三是适时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指导其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并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 场,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治污配套工程,与养殖场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四是积极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在一些住宅密集区、山区和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而无力建沼气池的地方,可由乡镇或村级组织协调,将养殖户的污水,以管道布置接入,集中建沼气户,以减少村庄内畜禽粪便污染,创建优美农村环境。五是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太原市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4 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沼气。二是每年安排适当专项资金对农村沼气建设予以扶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沼气建设示范户进行补贴。三是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配合,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卫生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农村康居工程建设、移民建村、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示范村,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四是对沼气服务组织采取扶上去,送一程的方法,在初期对服务组织进行必要的资金及技术扶持,使其逐步进入市场化运作。

5 抓好典型示范,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作用、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抓好示范村培育,选择文化素质高、科技意识强、有强烈愿望的农户先行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新农村资金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扶持,抓好示范村建设项目,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向纵深发展。

6 坚持技术标准,确保建设质量。沼气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施工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沼气建设必须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采用统一的新型高效沼气池池型。按照统一组织施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购置管线、灶具,统一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坚持建一个,成一个,正常运行一个。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投入积极性,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步伐。

7 强化技术培训,搞好技术服务。新一轮沼气建设,必须克服以往重建轻管、缺乏后续服务的弊端。一是要加大沼气技术的培训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积极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讲授沼气基础知识、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沼气发酵和管理技术、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壮大全市沼气技术队伍。使更多的农民会建、会用、会修沼气池。应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实行全程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每个示范户建立档案卡,做好使用过程的跟踪维护服务工作。二是配套完善村级沼气后续服务网络,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沼气管护队伍,为农民随时提供技术服务,以解决沼气使用户的技术难题。强化建后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8 积极探索沼气产业化发展新思路,努力提高沼气综合效益。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相统一;实现农村能源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相统一。使沼气建设从单纯解决生活用能向综合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方向发展。发展农村沼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是要把这项利国富民的事业办好,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农民的自觉行动,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