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资本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科技资源;金融资本;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卡萝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其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基本范式。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每次爆发式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结合,对利润天生的敏锐促使金融资本一次次将技术创新成功地财富化,因此每次技术创新的繁荣都伴生着金融创新的出现[1]。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看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务等的系统体系[2],同时也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应该总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变量,也不应该是金融的外生变量。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和金融的简单结合,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应该是属于技术经济的范畴,其本身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无差异的资本经过科技创新这一异化配置手段,获得高于传统金融附加值的投资回报过程[3]。
3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
3.1全产业运作模式
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其结合程度和结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两种资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良好效应,使我们对这两类资源的结合产生了怀疑。本文认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机理的模糊导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产生了1+1<2的怀疑和失望。
从全产业链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科技金融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一个市场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场失灵,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现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种片段性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的创新。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信用融资、科技债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对于国内科技金融创新时间的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和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这种既缺乏理论上的建构,也缺乏链条上的衔接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片断性创新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不发育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科技金融全产业链的投资失败。以信用融资为例,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评估机构,但是由于信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务相对过度,必然会产生市场的不均衡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逆向竞争,信用产品被搁置,服务质量下降,信用市场萎缩,往往使得信用融资这一片断性创新方式夭折,导致整个信用服务产业链的投资失败。这便是典型的产业发育断裂。
3.2政府对市场培育
从培育的角度讲,科技金融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同时应该具有强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应该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财政属性。因为对一种战略性市场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失灵的环节更应该是政策性最应该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越前端风险越大,因而其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因而科技金融对其的支持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而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上层的创新,是最需要政府关注也最能体现创新性的环节。
4结语
针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样的思路和模式不够系统,违背了科技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应该认清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市场资源的逐利性,培养一个让金融资本有利可逐的投资渠道是现阶段科技金融最应该创新的环节。科技金融
的实质是科技资源借助金融资源实现风险的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额的回报。只有是这样一个存在相互反馈的体系,才能保证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动态的平衡,实现两大资源的互利互动,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昌文.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极其强烈。经济金融化概念包括反映在四个方面:其一是经济和金融彼此之间相互融合,金融成为当前各经济活动的主要核心;其二是社会资源配置体现出金融化,其拥有的资源能够在配置过程中更加的高效和实际;其三是资产形式趋向金融化,提高金融资产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其四是经济关系之间实现金融化,金融关系得到全面扩展且能够对金融调控具有主导性。
二、经济金融化发展趋势
(一)非金融企业经济金融化过程
非金融企业的经济金融化过程主要反映在对企业结构的调整方面。一方面,是非金融企业的资本不断增多,且发展趋势明显超出了产业资本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非金融企业所需发展资金不再单纯的通过产业化发展来取得,而是能够通过金融资产来满足其发展;另一方面,是非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收益都是由金融资本扩张所得,而产业资本的经济收益则明显减少。非金融企业合理优化金融资本分配,通过利用红利、股息等金融方式来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进而是使得非金融金融经济收益也随之增加。
(二)金融企业经营发展快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的形成和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并提供了相应的方便条件。我国对外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实施,也同样使得我国经济快速与国际化形势相接轨。2012年,我国国债发行达到14442.38亿元,股票市值达到181658亿元,保险公司保证费达到15487亿元,同时黄金和外汇也分别达到3389万盎司和33115.89亿美元。在此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金融企业逐渐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并壮大,其发展速度、规模等都超过了非金融企业,其经济地位也在国家发展中越显重要,经济金融化发展形势逐渐明晰。
(三)金融业利润比重上升
我国当前经济整体利润中,金融业利润所占比重逐年增加,且逐渐超出了非金融企业利润比重,呈现出猛烈的上升趋势。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非金融企业盲目拓大经营和大量生产产品的现象存在极其严重,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局限化,大量产品产能过剩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使得较多的非金融企业经营陷入困局,资金需用和运作出现了困难。2014年金融业产值占GDP比重为7.38%,比上年同期增长10.2%,而房地产业占GD比重6%,比上年同期增长2.3%。与此同时,金融业利用其经营优势,使得其利润比重快速上升,并逐渐成为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金融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重心逐渐向金融服务行业转变
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较多企业的关注,也使得企业通过购买金融产品或证券等多种方式,来将资金投入到了金融行业中来。资产价格的提升使得金融产品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渐向金融服务行业转变。我国资产价格方面的明显上升主要表现在房地产行业经营发展方面。与此同时,国家资本和民营资本越来越多的进入金融行业中,而为了实现和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其用于大量购入金融产品来作为一种实现保值、增值的方式。这些来自不同出资方的资本投入,推动了金融交易的增多和经济金融化全面发展,但同时也使得资本分配出现偏差。
(二)虚拟资本增多促使货币金融化发展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全面实施,我国虚拟资本快速增多。经济金融化使得大量的纸质所有权在市场体制经济中流通,且经当前股票市场运作,大量纸质所有权以超出自身实际价值的资本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中,然而,这些虚拟的纸质所有权资本却并不一定可能转变为实际的生产资本,因此,虚拟资本的增多促使我国经济金融化不断发展,也使得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逐渐增多,货币和银行资本所占比重快速减少。比如,房地产行业金融化逐渐明显,甚至其逐渐发展成为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现象,使得其行业泡沫化越来越严重,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社会债务增加且社会分配存在不公
经济金融化使得我国社会债务大量增加,一方面其表现在居民的住房贷款;而另一方面其表现在地方政府的债务现象。随着土地价值的不断上升,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其对土地价值的控制欲则越来越强烈,因此,地方政府在通过融资方式来抬高土地价值的时候,其也在加大自身的经济债务。与此同时,由于土地价值的快速上涨,居民住房环境和投资功能被大大弱化,居民对住房的金融化需求和对住房的需求两者逐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居民债务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金融化持续发展,企业生产逐渐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而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明显降低,进而使得社会分配存在不公平性。
四、应对经济金融化对我国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合理分配经济金融实体与金融资本
实现金融资本发展,就应当充分的、全面的意识到金融资本的显著特征。金融资本能够和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但其必须以实体资本为核心,难以创造和产生剩余价值。如果金融资本得到全面发展,且免受实体经济发展的局限,且则较为容易发生金融资本膨胀现象,进而逐渐转变成泡沫经济。这样不但不能为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损害实体经济利益。所以,应当切实的意识到金融资本的明显区别,合理分配实体和金融资本以实体资本为根本充分发挥出金融资本的真实价值,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实际情况,对金融资本发展进行合理化限制,使得金融资本能够切合实际的为实体资本提供服务。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适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取消或降低一切不合理费用征收,让金融资本能够支持实体经济良性发展。
(二)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且加强金融监管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金融体系,通过合理化规范市场监督与管理,增强市场经济活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现代化经济金融体系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各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实现强化管理,加强对短期交易的控制,积极鼓励开展长期投资,并利用征收资本所得税的方式来限制投机行为的发生。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要加信用贷款管理,防止信用膨胀过度,造成货币价值快速上升,利用信用贷款供应方式的有效控制,来提升资本成本价值,进而规范资本效应扩张趋势。
(三)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金融开放
积极参与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打开我国对外经济市场和提升国际市场地位,通过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带动我国金融行业的良行发展。同时在经济体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即要重视金融资本所具备的实际价值,又要充分的控制金融资本膨胀现象发生。以当前市场经济金融体系为根本,实现金融制度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实际我国金融的平稳发展。国家相关政府执能部门应当控制好投资方向,降低由于投资失误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可能性,结合实际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合理化调整。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资本市场,发展
一、理论渊源及问题的提出
1.资本市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经济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金融的发展与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构成要素,其完善与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基础。
一方面,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它既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和对象。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当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时,其持续稳定发展就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胡鞍钢在其主编的《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第六章“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指出生态恶化与贫穷的关系,并提出增加生态投资的建议。李锦、罗凉昭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指出资金投入不足是西部生态建设的瓶颈,并提出利用民间资本进行生态建设的设想。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资金和技术,而环境的优化又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两者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协调促进的关系。
2.低碳生态经济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当前,我国构筑新型科学发展观的大幕已经拉开,在保护生态系统有序开发利用的大前提下,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金融系统无疑应该在这个新的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此提出了另一个有关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即“绿色资本市场”。作为新兴的金融发展形态“绿色资本市场”应当成为金融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收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生态金融和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
金融领域首先要做好理论转化工作,“绿色资本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所谓“绿色资本市场”指的是资本市场在运行中要体现绿色的理念。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增强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协调保护。
二、生态资本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1.生态资本概念的提出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土地和劳动是“初级生产要素”,这是因为土地和劳动都不被看作是经济过程的产出品,它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物理和生物上的因素,而不是由于经济上的因素。
生态资源的资本化是由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它的再生产特性所决定的,是人与生态系统关系演化的结果。生态资本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生态资源的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体。
2.生态资本的经济价值
生态资本的经济价值是物化在生态经济系统某种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的社会必要劳动的体现,即人们的社会必要劳动与生态产品相结合,就形成了生态资贲的价值。
由于生态资源对人类的特殊重要性以及市场存在的缺陷,其价格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从发达国家保护生态资源的经验看,生态产品价格要尽可能市场化,这样有利于各种资本的运作以及保证资本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态资源的市场化定价方式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
3.生态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
生态资本与金融资本是从不同的职能来划分的,就其实质来说它们都是资本,都具有追求资本增值的本能。马克思论述了资本是如何增值的有关问题,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金融资本增值的实质产生于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必须立足于产业资本(此处即金融资本),必须立足于生态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并依存于生态资本的运动。借贷资本的整个运动公式应该是:
————…………————
马克思指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种分割。金融处于资本两重支付的第一重支付——与两重归流的第二重归流——,资本增值必须在生态产业的第二重支付——与第一重归流——中实现,从而金融部门的预付成为增值的第一条件,生态产业的第一重归流则成为增值的第二条件。下面对生态金融领域中资本—金融资本和生态资本的运动过程进行简要的阐述:(金融资本)一一(生态资本)——(性态资源和劳动力)……——(带有新价值的生态产品)——(经济价值)+ (生态价值:政府转移支付、财政补贴)——金融资本+资本回报。
可见,金融资本与生态资本的增值本质是相同的,并都来源于生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是在市场条件下生态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其价值只能被市场部分转化为价格(),其生态价值只能通过国家转移支付的形式给与实现(),因此在生态金融系统中政府担负着价格实现的责任。金融资本与生态资本在资本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职能,两者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资本扩张、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三、我国绿色资本市场构建的问题分析
1.低碳生态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巨大的自然和社会系统工程,应是一个包括财政、商业金融、民间融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我国现行的生态投融资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投资过程没有建立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核算机制,这种传统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融资体制:(1)融资渠道单一,目前环保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缺乏对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的可行性分析,没有很有利的政策支持,结果大量的社会资金闲置找不到投资方向,同时缺乏专业金融机构(如绿色银行等)负责环保业务,而一般的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疑虑重重,惜贷现象严重;(2)资金来源稳定性、持续性差。
投资体制:(1)投资渠道单一,缺乏经济利益驱动机制,不利于社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领域,造成环境保护的资金不足,一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总是难以解决;(2)投资领域过窄,缺乏对环保科研、教育、宣传的投资;(3)投资成本偏高。投资不计成本,人为的管理成本大大高于技术成本,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经济成本核算机制,使政府和企业付出极高的代价;(4)投资效益差,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的生态投融资体系不仅造成了资金需求的严重不足,还使得有限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缺陷,本文提出金融资本进入生态领域,与生态资本有效结合的命题。
2.低碳经济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资本市场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似乎是其他地区所不能够比拟的,几乎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领域都需要一定的投资以推动相应的运作,才能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当前我国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使用效率很低。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仅有不足1.5%。
四、政策和建议
我国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除去金融体系指导思想的转变,其发展尚需要大量配套的外部市场环境建设,结合上述分析,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发展多种融资途径,有效解决绿色资金需求
金融系统应该着眼于环保产业的发展要求,开发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进行相应的金融创新。金融资本应该更多的进入生态领域,将金融资本同生态资本相结合,实现生态环保建设同生态产业、自然生态保护区、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等的有效协调与促进。
可以通过允许环保企业发行环保专项债券,利用金融债券流动性强、投资量大、效率高的特点,筹措发展所需资金。申请放宽环保企业一级市场发行资格限制,优先鼓励绿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动用财政收入为此类债券提供可靠的风险担保机制。
发展多种形式的政府环保基金。一种方式是开放式基金,即不限制基金的总体数额,在每一财政年度,政府可以通过将一部分财政收入拨入基金的方式,不断补充基金份额,使其维持在世界平均环保资金需求水平,这类基金主要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环境改造工程。另一种方式则是封闭式基金,这类基金主要是用于专项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用途,环保机构或者个人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环保企业只要是股份公司就可通过发行股票来筹资,不是股份制的在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上市后也可通过股市来融资。这种股票可以在国内市场上以存托凭证等形式发行。
政府还应采取措施开拓私有资本投资环保产业的路径,通过一系列的税收减免、物质及精神鼓励等方式来鼓励更多的私有资本投入绿色产业改造。
2.建立有利于环保企业上市的“三板市场”
由于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先导资金且投资回收期长,这决定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有着不同的融资路径。
环保产业融资的最终出路在于资本市场。而传统资本市场的主板市场已很难满足环保企业的融资需要,主板市场跟银行有相似的地方,且其上市的门槛较高,显然环保产业在产品幼稚期达到上市标准非常困难。鉴于目前我国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我们也可考虑将环保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设立“三板市场”,以利于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环保产业得到便利的融资,在这一市场的规范、培育、竞争中成长壮大。
3.强化企业监管,便利绿色融资
对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排污量较大企业应加强绿色监管的力度,设定相应排污指标,指标可以作为稀有资源在资本市场上交易,其价格同股票和债券一样可以根据市场供求而上下波动。对于已上市企业应及时报告排污情况,如有违反可以通过与证监会协调后进行处罚,对于重大违反环境保护要求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04
【2】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13
【3】王春波,陈华《“绿色金融”——现代金融的新理念》甘肃农业2003.11
【4】 Terry L. Anderson等《环境资本运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状况及巨额游资的特点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世界500家跨国公司有400家落户中国,国际资本的大量涌 入,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国际资本异常流动 形成国际游资?从表面上看,国际资本流动杂乱无章,实际上是流动有序的。不同资本的市 场收益率、货币市场的利率、汇率和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预期等众多因素决定了资本的流向 。正常的资本跨国流动对国家经济、贸易和投资都有促进作用,对于国家而言,资本正常地 流入流出是获得开放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假如一旦资本跨国流动由正常变为异常,形成国 际游资,必将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发生资本异常流动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其经济安全也 必受损害。一般看来,凡是资本突然大幅度变动都属异常流动。异常流动可以由决定资本流 向的因素突然出现重大变化引起,也可以由金融投机活动引起。决定资本流向的基本因素除 突发性的政治、军事冲突外,国家(尤其是大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突然变化也是重要因素。 实际上投机活动不但可以使基本因素变化,而且能使资金逆基本因素所决定的方向流动。在 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大量资本自由地跨国流动,发达国家的各种基金在资金跨国流动中占据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金融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投资投机者能很方便的把资金从 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因而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破坏性就大大增加。其破坏性主要有 3种:第一种是在经过资本长期的大量流入后,流入突然大幅度减少,甚至由净流入变为净 流出,此时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如果本国已经有严重的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必然迅速 破灭;如果国家长期依赖外资流入以弥补贸易收支赤字,向外支付外国投资收益和对外国贷 款还本付息,则进出口贸易将会无法正常进行,还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而进出口受影响和债 务危机会使经济无法正常运行,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流动的异 常变化可以沉重打击国家经济安全。第二种是在资本长期流入或少量流出后,流入突然大幅 度增加或由少量流出变为大量流入带来的破坏性。大量外资突然流入给资金接受国的经济和 金融体系带来如何消化这些资金的问题。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出口下降,国内信贷过度扩张 ,这些都对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负面效应。若资本流入国经济已经过热,资本的流入可能引 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以购买股票和债券方式流入的外资大幅度增加,将引发泡沫经济推 动泡沫急速吹大。如果大幅度增加的是以借贷方式流入的外资,除引发通货膨胀外,这种流 入可能不会立即产生更多的问题,但它为以后的债务危机爆发埋下了祸根。假如资本流动的 这种异常变动与第一种异常变动结合起来,所产生的问题会相当严重,即在这些债务即将到 期时,外资流入大幅度减少,甚至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则债务危机难以避免。第三种是 在资本长期流出或少量流入后,流出突然大幅度增加或由少量流入变为大量流出。这种情况 产生的问题与第一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近似。不过由于以前该国资本流入不多,其对国家经 济安全危害的突然性可能小于第一种情况,但也可能产生长期不利影响。资本流动的易变性 和异常流动的破坏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较大的差别。发展中国家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实行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为国际资本投机攻击创造了条件。在规模庞大的国际流动资本面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强有效抵御国际资本攻击的手段和能力。
国际游资通常也称“燕子资本”或“热钱”。是指在不同的市场中不断游动,通过短期 内利用大量资金制造局势的办法过度投机,从而获取暴利的资金。国际游资以现金、短期存 款、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和各种基金的形式出现。当前最主要的存在形 式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基金。国际游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暴利性。它所追求的是远高 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暴利越高游资规模越大,其流动速度越快。美国前10位的共同基金 回报率均在20%以上,最高达36%。二是流动性。牵动游资的杠杆是投机回报率,在高回报 的空间与时间段里来无踪去无影,就像“燕子”一样轻飘。巨额游资之所以活跃在金融证券 市场上,正是由于股票与期货市场的现代化清算系统和极强的投机性满足了其流动性的要求 。三是风险性。风险和利润是一把双刃剑,利润高的区域风险自然也大,正像人们常说的“ 山高的地方风大”。追求暴利和承受风险是国际游资在运动中的主要曲线。四是敏感性。巨 额游资都是以价值形式存活的,对市场有天然的敏感性,稍有风吹草动的市场变化,行情波 动,国际游资就可能做出快速反映的行动。五是短期性。国际游资其使命是通过过度投机获 得暴利,其运行规则是利用金融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空间和时间段,在短期内以巨资投入,高 速流动,时间可以是几天、几周和数月。这与一般性投资须几年、几十年收回投资获得利润 有本质的不同。国际资本投机的交易频率很快,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活跃在全球市场 上的这类资金在72000亿美元以上。六是快速变动性。巨额游资根据全球资本市场回报率高 低的判断,快速流动。今天还在股市冲杀,当看到无太多利益可图时,明天就会移到势头看 好的期货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它具有来源多、隐蔽性强、很难防范的特点。
发展金融资本市场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保证
国际游资在历史上的一贯表现充分说明,一国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安危,它是国家经济安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1997年7月在 泰国首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一场凶猛的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大地震。亚洲多国经济惨遭 重创,俄罗斯和巴西也成为多米诺骨牌的牺牲品,这场危机造成的汇市、股市剧烈波动,使 世界经济恶化的一幕幕阴影至今令人难忘。80年代后期,金融风暴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频频 接踵而至。1987年由于短期债务引发的全球股市大崩溃;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导致英镑 狂跌,英格兰银行损失100多亿英镑,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注入了上百亿英镑救市,意大利政 府也投入了40多万亿里拉企图挽救本国货币的命运,但都无济于事。结果英国和意大利不得 不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其主要诱因是两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可见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未 能幸免。1994年底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由于资本大量抽逃,两天内使新比索暴跌了40%; 其外汇储备的50亿美元也付之东流。“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虚拟资本崩溃往往是导火索 。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导致价格变幻无常,而资本市场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加使其 变得更加复杂。事实证明,金融资本市场风险的防范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究竟应该怎样把握金融资本市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呢?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处理好金融 资本市场“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经济安全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金融资本 市场的发展,那么国民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游资威胁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市场的 稳定和安全是经济体系非常重要的特征,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经济的稳定性反映了它的要 素之间系统内部纵向、横向和其他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 的能力。安全是当实体在受到内外威胁以及在难以预测因素作用条件下,显示其生存和发展 的状态。经济体系、生产资本和银行金融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越稳定,经济就越有活力,对 经济安全的评估就越高。如果体系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和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 定,这是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的信号。经济安全的本质说到底是经济与政权机构 之间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利益、政策目标、国防潜力等都能得到保障。保卫经 济安全不仅仅是捍卫国家利益,而且也是政府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决心和能力的体现。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最大限度地确保我国经济利益,在全球经济竞 争中得到保障。二是要想方设法使我们这个有机体在受到外力冲击的情况下确保不出问题。 由此看来经济安全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本文中我们所要考虑的主要是 涉外方面,即:外国游资可能从金融、外贸、产业这三个领域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从 各方面分析,外贸和产业这两个领域相对金融领域要好办得多,我们应把防范的重点放在风 险最大的金融资本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已逐渐连成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随着许多国家由 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世界逐渐走向一个经济即全球经济;一种 体制即多样化和多种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个市场即自由贸易市场;金融资本市场使资源 获得迅速流通和优化配置,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虽然一次次的金融危 机席卷各国时,中国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但并不表明我们在这一领域没有漏洞。究其主要 原因,一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二是外资不能进入中国A股市场。这20多年 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额外汇储备,使我们躲过浩劫,否则情况可能就会不一样。因此 ,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应摆在首位。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只讲安全不讲发展,是最大的不安 全。如果我们不通过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来支持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就是最大的不安全。 中国能躲过以前的金融危机也只是暂时和幸运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资本领域的 最终开放使这种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它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其它国家金融危机 对中国的影响,二是国际金融体系自身的影响。可以预测,中国在较长时间仍然只是世界金 融体系的参加者,而不是领导者和主导者,这就使得我们只能参与而不能支配国际游戏规则 的制定,也无法去组织对国际金融资本体制的改革,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就意味着中国防范 金融资本市场风险的能力受到限制。所以,我们只能依靠自身资本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 提高,而不能依赖国际金融资本体系的改革来消除风险。综观各国金融风暴,无论是保卫经 济安全还是解救危机,除了依赖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最 主要还是要靠本国内部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并不完全平等,发达国 家总是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获益较大。在国际合作抗击金融风暴中,各国都把本国的国家利 益放在第一位,追求对己有利的合作条件,不愿接受对己不利的条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 国,决不能指望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充当自己经济安全的保护神,我们的切身利益最终 还是要靠自己来保护。
关键词:家族企业 竞争优势 资源视角
家族企业是一种家族和企业相融合的特殊组织形态,虽然学术界至今对家族企业的定义还存在分歧,但可以将家族企业大致定义为是那些具备家族拥有控股权(绝对或相对控股权)、家族成员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以及存在着家庭成员之间对企业控制权的代际继承特征的企业称为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组织,家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它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相比具有哪些特征和优势?本文拟从资源的视角来分析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由来,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家族企业的特征
毫无疑问,家族企业的独特性来自于家族和企业的整合,这种整合使得它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具备了一些较为独特的特征。根据色蒙和黑特(2003)的分析,家族企业的独特性通过其所拥有的五种类型的资源来体现,即: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拯救性资本(survivability capital)长期性金融资本(patient financial capital)和治理结构(government structure),具体说来,家族企业的特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资源来体现: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一般指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较为独特的知识、技巧和能力,与财产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更可能是创新的源头。在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具有家族和企业的双重角色,这种双重的角色及其行动使得其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非家族企业的特点。从实践上看,家族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创业者杰出的预见能力、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密不可分。对家族企业而言,其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家族领导及其成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本文把社会资本理解为存在于人际网络中、能为行为者提供便利的种种资源,诸如规范、信任、网络等非实物资本的综合,它是企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包含了家族及其企业各种社会网络,它能够有效地改善与供应商、消费者、金融机构(财团)等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利益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拯救性资本。拯救性资本指家族成员为了家族企业的繁荣,所愿意贡献给企业的资源总和,这些资源通常采用劳动力、财物等形式。由于家族成员的双重身份,他们通常对于家族企业抱有深厚的感情,会自觉地奉献其财力和精力,也会自觉地把推进企业的繁荣和发展作为自己应有的责任。尤其是当企业面临重大的挑战和难关时,家族成员更会不计报酬地奉献,从而扭转不利局面,使企业重新振作起来,因此称之为拯救性资本。
长期性资本。家族企业的金融资本往往是在家族内部积累或募集的,因而即使在长期内也不存在还款清算的压力。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投资于家族企业的金融资本所有者对其投资具有很大的耐心,绝不会因短期的企业绩效下降而要求迅速地抽回投资,因此这种特殊的金融资本被称之为长期性金融资本。
治理结构。与现代的经理式企业,即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突出特征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一。从所有权结构上看,家族企业的所有权较单一,中小家族企业往往是一个家族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大型企业则是一个(或几个)家族掌握控股权,基本上不存在股东高度分散、股东搭便车问题。从内部治理结构上,企业主兼具备股东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也是经营风险的制造者,这使他们有充分的积极性和高度的责任感来经营管理企业。
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关于人力资本
就优势而言,家族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更加富有责任感、更具有专有性。从责任感来看,家族成员对家族利益的忠诚使得他们绝不会仅仅把企业视为谋生的场所,他们很自然地会“以厂为家”;从专有性来看,家族成员往往自小就在企业中工作或生活,耳濡目染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他们学得了很多的与本企业相关的具体知识,这种知识无疑地会使他们能够驾轻就熟地从事经营管理,而这种经历和能力往往是难以被模仿的。
而就劣势来看,家族企业封闭的人才结构也使企业往往聘用的是能力较差但又是家族成员的雇员,毕竟家族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家族内部成员的就业问题;同时,由于企业领导一般都是在家族内成员之间传承的,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的外部雇员更缺乏职业发展预期,这使得家族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那些优秀的外部经理人,因而人才的内部封闭循环显然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素质不理想;另外,菲吉纳等人的研究表明,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很少强调外部工作经验和学历作为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容易导致经理人的知识背景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关于社会资本
从正面来看,家族企业在社会资本积累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首先,家族和企业的合一有助于增强所有的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责任感。他们更会把企业视为整个家族的长远事业,而不纯粹是盈利性的机构,成员更愿意像维护家族的荣誉、形象一样来维护企业的形象,而不愿意为一时之利而损害整个家族的形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其次,家族成员内部的高度信任关系保证了组织的凝聚力。家族中的家长作为企业中的自然权威,能够顺利在企业内部建立通畅的管理体制;家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他们受到同样的价值观、文化熏陶,甚至在语言、行为方式上的趋同性则使成员之间的了解、沟通都极为便利。家族企业在社会资本积累上的负作用就在于,家族成员一般都倾向于和家族内部成员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而对外部成员则持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从而对构建企业与外部网络形成一定的阻力。这在华人家族企业中尤为如此,强调华人文化是一种差序结构,即以血缘为基础从内到外的发散网络,显然这种内外有别的信任结构不利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就信任资源的特征而言,华人社会普遍的是“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以家族及泛家族信任为核心内容的伦理信用规则”。另外,封闭的信任结构也不利下一代家族成员的人力资本良性积累。年轻一代的成员仅愿意崇拜和模仿长辈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而不愿意与外界的管理精英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在客观上会使其视野和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
关于拯救性资本
拯救性资本源于家族成员对家族和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以及融洽的内部关系,使他们愿意为企业的振兴和发展奉献自己的所有财富,而这种资源常常是企业能够扭转危局的关键。非家族企业则因为其雇员缺乏足够的忠诚、长期的责任感,而往往不太可能具备这种特殊的资源。当然,这种资源的状况会因家族企业的不同状况有所差别。比如,像福特、沃尔玛这样大型的家族企业,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一定的外来的资本,而家族成员财富迅速增加,他们对本企业的责任感必然会有所下降,他们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约束职业经理来保证自己的财富,因而其个人资本趋于分散化,以规避可能的市场风险,这就使得这些家族企业的拯救性资本有所减少。
关于长期性金融资本
从正面来看,由于家族成员所供应给企业的金融资本一般即使在长期内都不存在要求清算的限制,这给家族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长期性金融资本的支持,有助于家族企业制订并实施长远而非暂时的经营目标。这一点与公共持股的上市公司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上市公司而言,企业当前业绩状况的波动都可能导致股价的急剧变动,因而使得企业不得不时时关注短期目标,经营者更容易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而忽略在研发和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一些职业经理人甚至通过盈余管理、做假帐等手段来为自己创造财富,这些显然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家族企业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经济组织,其企业家为了使企业在下一代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会以更强的责任感来有效地使用这些金融资本,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金融资本的作用。从负面来看,家族企业对这类资本的偏好会使其资本来源渠道过于单一,企业无法从外面获得金融支持,企业容易停留在“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生产模式,这也是许多家族企业规模极小、无法在资金密集、技术要求较高(研发投入要求大)的行业中发展的关键原因。
关于治理结构
家族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即经理人偷懒、中饱私囊等机会主义风险,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他(她)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责任来经营和管理好企业,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这也是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 Meckling)等早期的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局限性在近年来已开始为学者们所讨论,家族企业并非就不存在成本,而是以一种另外的方式存在。
增强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家族企业在资源上的竞争优势是双重和具有依存性的,而非绝对的,而成功的家族企业往往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这些竞争优势的结果;同时,家族企业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又可能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关键性因素。笔者认为,进一步增强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依赖于对这些资源的重新整合,而目前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在人力资源上要内外兼容,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忠诚、熟悉企业情况是他们的优势所在,重用内部成员是家族企业的显著特征。但家族企业必须正视过于封闭的人才结构的局限性,要适当地引入外部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切实地在制度、报酬、事业、感情上留人,推进人才的内外兼容,促进不同管理理念、决策模式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其次,扩展人际网络的空间,增强社会资本的积累。家族成员能够在企业内外依据血缘、地缘等纽带构建紧密的人际网络,而且这种网络也会有效地促进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积累。但这种人际网络往往是基于自然的联系,不仅较为有限,而且更多地是一种感情上互信,缺乏法律上的支撑和保障,一旦感情发生破裂,不仅人际网络遭到破坏,同时由于缺乏合同的约束,常常会产生难以解决的纠纷,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束缚。因此,家族企业要有意识地扩展人际网络的空间,不再限于血缘、地缘联系,同时要把人际网络建立在合约的基础上,把人际网络合约化、制度化,才能不断地巩固其社会资本的积累。
最后,适度引入外部金融资本,增强融资能力。如果说第一代家族企业的成功往往得益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的话,那么在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加快、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适时、适度地引入外部资金、增强融资能力,已成为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只有拥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使家族企业不再停留于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才能在技术革新、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扩展市场上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善民,王陈佳.家族企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形态[J].中山大学学报,2004,(3)
对虚拟资本的再虚拟: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合流
在当代,虚拟资本经历了再虚拟的过程,这是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合流的结果,也是导致当代金融危机的根源。知识资本就其起源来说,它是来自产业资本的,它使虚拟资本成为当代虚拟资本并与其合流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发生的。知识资本也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它来源于马克思的劳动力概念,一开始作为劳动能力的智力因素体现在生产活动中。后来,随着分工的发展和机器的采用,对劳动者技能和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劳动力的智力因素逐步超越了体力因素,这样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也就成为必要。资本主义生产的专业化和自动化,使得高级劳动不断发展。但即使是高级劳动力,随着机器体系的采用和自动化的加强,他们也还是不断处于被排挤出生产过程的危险之中。“在机器体系中,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从下面这一方面看来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一方面,直接从科学中得出的对力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分解和应用,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工业完成的同样的劳动。然而,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机器体系才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另一方面,现有机器体系本身已经提供大量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4]马克思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预见性,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才为以上分析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当一切科学都为资本服务,科学在生产的应用也会极大地推动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始成为大公司劳动分工的一个分支,接着它们表现为独立企业的形式,私人实验室发展起来。这种专门从事的知识生产,以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方式加速了生产领域的技术革新,智力劳动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即生产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知识资本。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合流主要源于知识资本的自身特征与资本增值的迫切要求。由于知识生产的产品通常是一些符号系统、电子信息系统,这为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合流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这种合流又能直接导致“资本增值”大大超越其实际具有的价值。可以说,“增值”的巨大诱惑直接导致了两者的合流。晚期资本主义以来,虚拟资本除了原来的有价证券形态以外,又出现了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资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抵押合同,这些抵押可以被打包成各种金融衍生品进行出售,如住房抵押可以被打包成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资产证券化还包括工业厂商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举债,企业的资产也是由证券的市值来决定。金融衍生品则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指数期货和期权合同,它们是对马克思意义上的虚拟资本的再虚拟,对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买卖构成了证券“二级”市场。在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就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担保债务权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衍生品将次贷放大为次级债券,而次级债券又使MBS、CDO、CDS的信用级别被调低,导致购买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受到冲击甚至破产。可以看出,这些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创新是知识资本与虚拟资本结合的现实结果。各种金融衍生品是被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的知识生产者创造的,正是他们的创新性研究使各种金融创新与衍生品层出不穷,国家监管机构对这些花样多变的衍生品根本无法应付。它使当代虚拟资本摆脱了传统虚拟资本身上的诸种限制,主要是摆脱了国家监管。可以看到,不仅虚拟资本需要知识资本的加入,而且知识资本也需要进入虚拟资本领域,高级知识生产者的金融界精英一直致力于后者。当知识生产进入金融业之后,知识资本也找到了一个巨大的赢利空间,它与虚拟资本一起聚集并占有了巨量的社会财富,最后则实现了知识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合流。虚拟资本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资本逻辑的扩张历程,虽然它一开始是作为其他资本形态的附庸,但已经伴随着信用制度发展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私人资本到社会资本(国家资本),股票和信用货币的贡献无可取代;从国家资本到全球资本,当代虚拟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主导性的。而在当前的资本全球化中,高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是两个主要的推动者,即知识生产和虚拟资本共同推动了全球资本的形成,而且两者无法分割。的确,作为知识生产的具体表现的电子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虚拟资本的具体形态,而且改变了它的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是知识资本创造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使虚拟资本进一步符号化和虚拟化,并且使原来证券交易所的固定时空被超越了,它们重新设计了交易技术,使交易理论上可以在任何区域任何时间进行。按照卡斯特的界定,知识资本和虚拟资本的合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种流动空间。这种流动空间除了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还由各种节点与核心构成,在它的空间组织中管理精英即知识生产者和金融创新者占据支配位置。正是资本创造的这种流动空间,使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和虚拟化,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也增大了。
全球金融危机与虚拟资本的历史限度
知识资本作为产业资本的当代形态,虚拟资本作为银行资本的当代形态,两者的合流意味着出现了一种当代金融资本形态。这种新型的金融资本既包括全球产业资本,也包括狭义的全球金融资本。在最近一二十年,跨国产业资本越来越依赖于全球金融资本,而且全球垄断金融资本越来越虚拟化,于是虚拟资本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的全球金融体系是这样一种状态:“全球股票市场的形成,全球商品(甚至债务)期货市场的形成,货币与利率交易的形成,加上资金在地理上的加速流通,第一次意味着货币和信贷供给的单一市场的形成。”[5]解除管制和金融创新使虚拟资本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金融寡头的推动下致力于全球扩张,它成为灵活积累体制不可缺少的协调力量。随着金融资本在当代虚拟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全球金融体系逐渐被虚拟资本体系所垄断。虚拟化了的全球金融资本以更大规模和更快速度进行着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出现了难以避免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以金融为主导和先导的经济危机,它并不是单纯金融领域的危机,还包括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后续出现的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资本形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金融危机可以分为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来说,它首先是仅限于美国本土的次贷危机,后来才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众所周知,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而且这种繁荣是虚拟资本推动和过度投机造成的。房地产本身是一种实体资本,但这种实体资本往往是以虚拟资本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转化而来的,而且房产作为大宗消费品或投资品以信贷的方式进行销售,房屋抵押贷款还会被金融衍生品包装为各式债券进行出售。房屋抵押贷款的再虚拟,不仅是贷款的证券化,而且是房屋所有权的证券化,这种证券化和虚拟化是在不断进行的,而且在理论上可以无限进行下去。这样,从房地产实体资本虚拟而来的资本额可以是实体资本额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多,而且虚拟资本逐渐和实体资本脱离了关系,获得了一种独立性。这种虚拟资本运行机制本身已经蕴涵了巨大的危机风险,次级房屋贷款的出现和不断证券化则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已经是金融危机的开始,由于金融衍生品链条的原因,危机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到2008年9月才爆发为全面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会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现有的全球金融体系决定的。“二战”之后,以凯恩斯理论模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表现为黄金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黄金券,国际结算不以黄金而以美元进行。“一战”之后是各个国家内部取消了金本位,纸币不能自由兑换为黄金,而完全成为信用货币,而1972年之后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也取消了与黄金的关联,也成为信用货币。美元与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信用货币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基本形式,即是说,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美元外汇并不能直接兑换为实际的货币财富,它只是作为需要美国国家信用进行担保的一个价值符号。这样,只要美国需要,它就可以用增发纸币的方式使美元贬值,各国的美元外汇会大幅缩水,美国的债务则会相对减少。虽然美元大部分在美国之外流通,但美元的过度发行也会引起本土的通货膨胀,于是美国就大量发行国债让各国来购买,即各国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来保存自己的财富。国债也是虚拟资本的基本形式,各国的财富已经被美国政府消耗掉了,他们手里的债券并不代表任何资本。美国就是通过这种虚拟资本的运作,将全球劳动者创造的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为其民众创造“美国梦”式的高消费生活。不仅如此,当美国由于过度投机出现金融危机时,联邦政府就会以扩大赤字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注资或直接接管出现危机的金融企业,这使美国国债上限不断攀高,而这些赤字只能由美国国债拥有者支付,也就是转移到全世界的范围。另外,由于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纽约证券市场和华尔街投资集团吸引着全球投资者,这些投资甚至包括一些国家的财政资金和社保基金,而金融风暴吞没了这些金融资产,不仅严重损害了各国的金融体系,甚至使一些国家的政府破产。又由于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支配这些产业链的是一些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的资产通过其在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来体现,其融资渠道也主要来自证券市场,其产品进入商品期货市场领域,即其生产、资金周转、商品销售都依存于虚拟化的全球金融体系。当这个体系出现问题时,全球产业链也会受到损伤,而且产业链的下端的实体经济往往承担了更多的危机后果,即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部门受到的打击更大。目前,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一些依靠出口的企业纷纷破产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样,金融危机的后果被美国和金融寡头分散和转移到其他国家,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全球金融危机。资本虽然在当代出现了种种新的形态,经济危机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是资本的本性及其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作用下,转变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信用制度作为虚拟资本当代创新的基础,它“加速了生产力在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但它又“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他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而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的人数越来越减少”[1]499。它造成了垄断的全球金融资本的虚拟化和投机化,也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虚拟化,同样造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越来越严重的矛盾,所以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益。
在这种冲动的支配下,资本会由单个资本分解衍生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本,追求增值或活化,将静态被凝固的资本转化为动态可流动的资本;资本裂变的实质是使资本运营中的风险分散化和资本营运的责任有限化,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一定的优势。
通过资本的裂变,可以给资本一个新的增值契机。
当企业规模扩大在达到了其不可逾越的上限制后,资本的规模将与其本身追求利润的目标相悖。这时,便可通过资本适时地流动到利润最大的部门、行业、产品上去,在组织形式上进行分裂、调整,使资本总量不断扩大,重现企业活力。
另一方面,从宏观意义出发,通过资本裂变,可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及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和企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化。
资本裂变的形式
资本裂变包括传统意义上原有组织形式的解体,如企业一分为二、为三或更多;也可以保持组织形式不变,而衍生出多个资本,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
我们认为,资本裂变包含着资本扩张的概念,同时,又包含着在资本扩张后进行的一系列的裂变行为。通过专业分工、产业分裂等方式,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整个过程。
1.扩张层面
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资本规模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分为3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裂变
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还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产能的矛盾。
(2)纵向型资本裂变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资本交易。纵向资本裂变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3)混合型资本裂变
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混合资本裂变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
2.裂变层面
(1)专业分工
企业通过资本积累、资本扩张发展为“大而全”的规模。此时,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从母企业裂变出不同专业化的子企业,然后再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适宜规模的专业化企业,走“专而联”的道路。
(2)产业分裂
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随着资本扩张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在多个产品经营中每个产品都随着资本的逐步扩大而逐步成长为独立产业之后,为进一步促进各产业快速发展,必然会让其相应地分开,让其各自寻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资本裂变的管控点
风险与利润成正比,在资本裂变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关键点:
“数一数二”原则
产品的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载体,资本运营必须通过产品的生产经营体现出来。在资本裂变后,单一产品经营或产业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多个产品甚至是多个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企业的长期发展依赖于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的缔造与创新,因此必须抓好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的发展,让其成为其他产品的支柱。
GE公认为是跨行业投资和经营的成功典范,涉足业务范围包括传媒、电力、医疗、照明电器和金融等多个行业。GE成功的关键在于“数一数二”原则,抓住业内具有优势竞争地位的业务,否则就毫不留情地抛弃这项业务,要么出售,要么关闭。
选择进入行业
资本进入产业的标准,要遵循内评外估的原则。所谓内评,就是企业要认真测评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资本分裂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开,选择对自己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所谓外估,是指对行业竞争对手的分析。选择竞争对手不太强大、行业门槛进入较低、缺乏竞争壁垒的行业,对企业来说是一件省力的聪明办法。而选择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和寡头垄断特征的行业进入,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行业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新进行业是否能够发挥不同业务的协同效应(包括销售、运作、管理的协同),围绕企业的协同效应来开展业务,这样才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规模优势。雅戈尔投资建设纺织城,进入面料行业,这样一来,旗下的成衣制造与纺织业产生了很好的协同效应。
专业经营,科学管理
对于资本跨行经营来说,选择合适的领导者和团队,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新的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不同的产品和产业对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对规律、前景一无所知,霸王硬上弓,其结果并不很美妙。
资本实力支撑
对于企业来说,具备“融资”的能力是资本裂变的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企业要有意识地将自发被动的筹措资金的习惯转化成自觉主动搭建资金平台的习惯。将事事找银行的做法转变为充分利用融资创新,拓宽融资平台的习惯。
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是联想控股的“产业”部分,其功能在于为集团提供股市融资和稳定利润收益。而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都成为联想新的利润增长点。有了联想集团与神州数码稳定的资金支持,联想便可放手一搏,在新的产业运营中游刃有余。
产业与金融相结合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动运作、相互促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产业资本进军金融资本,一种类型是财务投资,另一种类型则是战略选择。不管哪种模式,都需要良好根基,只有当企业的主业做得足够大足够强才能进入金融领域。金融市场有非常大的风险,结合集团自身优势做专业金融,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产融一体化发展,是企业控制微观、宏观层面风险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