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成果的特点

科研成果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成果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成果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科研成果;增值;转化;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让位于科研创新优势,为提高电网科研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能力,电力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电力科研发展,然后众多科研成果却面临转化率低,不能创收的瓶颈,科研成果增值成为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增值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构建了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体系,对于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工作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的特点

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企业为确保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在进行基础应用研究之上,还必须进行一些前瞻性探索。电力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科研成果具有如下特点:(1)电力科研成果前期投入大。电力科研成果需兼顾技术、经济和电网安全等多种因素,前期投入科研人员、资金和设备多,时间久。(2)科研成果价值衡量困难。电力科研成果解决电力生产中实际问题,并产生无形的效益,其价值衡量难。(3)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应用领域少。科研成果针对性高,解决目标问题,只能在特定领域使用,此外,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的应用还需要配套基础设备的逐步完善。

二、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止步于科研成果报奖的问题。深入探究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过程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1)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科研人员积极性低。目前电力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2)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投入不足。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和人员缺乏积极性,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上人、财、物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支撑。(3)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缺乏有效中介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技术交易市场不健全,电力企业科研中介机构少,不能满足企业成果增值转化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科研成果增值即采取各种手段、方法将蕴含在研发人员的技术研发成果中的价值转化为企业效益的过程。科研成果增值是科研成果价值得以成功转化的结果,科研成果的价值是其转化的基础,而科研成果的转化则是其价值的最终目的,因此对科研成果进行增值评估应包含科研成果价值评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两方面。

关于科研成果评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我国开展科研成果评估工作稍晚,但是仍进行了不少研究,洪晓枫设计了交通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技术、法律和效益等14个二级指标[1]。杨斯博对不同种类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2]。王晓鹤提出了包括技术、市场、效益和推广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3]。彭修娟主要从经济效果、技术水平、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适用性等方面构建了科研成果后评价指标体系[4]。

随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展开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尹航等认为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扩散效应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后评价研究[5]。魏猛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工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6]。徐小钦和余海霞则主要从科技成果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3方面构建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7]。苏俊宏等主要从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和科研产出三方面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8]。

四、评估体系的建立

1.指标选择的原则

由于科研成果增值评估具有模糊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选取的评估指标应尽可能完整、系统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全部信息。(2)可比性原则。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同时评估指标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便于比较。(3)独立性原则。评估指标之间要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亦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4)科学性原则。指标从计算内容到计算方法,都必须科学、合理、准确。

2.指标体系的构建

(1)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

本文从经济、技术、市场、法律等方面构建科研成果价值评估指标。经济因素: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是衡量科研成果价值的首要因素。实施科研成果能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减少成本金额节约费用。技术因素:科研成果应该技术上先进,并具有广泛适用性,能够被灵活运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技术上成熟,且不可被替代都说明科研成果价值比较高。市场因素:市场化能力越强,市场需求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科研成果价值越大,科研成果的剩余经济寿命则表明了科研成果市场化的时间期限。法律因素:科研成果不依赖其他技术,独立性较强,许可发放较多,而且法律地位比较稳固,则科研成果的价值较大。

(2)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评估指标

科研成果转化需在市场化环境中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转化投入,并取得转化效果。本文从转化基础、转化投入和转化机制与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估指标。

转化基础:研发人员数量越多,科研项目数越多,科研经费数也相应增多,科研成果转化也就有了相应的人、财、物基础。

转化投入: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市场推广人员在相应推广经费的支撑下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转化机制与环境: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励,同时健全的成果转化平台能够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交易的空间,此外科研成果符合政策规定也会加速成果增值转化。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语

本文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构建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宏观,对于一些指标的评估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而且还可以根据科研成果种类的不同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随着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工作的开展,各地将制定科研成果增值转化实施方案,继续深化和完善电力企业科研成果增值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加快电力企业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晓枫.交通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杨斯博.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及其软件系统的实现[D].天津工业大学,2002.

[3]王晓鹤.科技成果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彭修娟.华北油田科技成果后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尹航,孙希波,傅毓维.基于熵值法确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20-25

[6]魏猛.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探索与研究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面临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业高校更是普遍存在无法培养更多质量高、专业技术扎实的农业创新人才也是因为教学资源问题。高校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而高校科研成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 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曾芳芳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适合农业发展需要,激发更多大学生、研究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积极投身国家农业的建设中,而农业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农业高校和教育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编入教材,转化为教师的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这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而且还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数量,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还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我们要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一、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就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然是高校科研成果实力的评价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只满足于撰写论文,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做科研等,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是靠讲台及简单或低质量的实验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资源,另一方面,只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等,为评职称或获得科研项目就是最大愿望, 至于科研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与转化,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则很少关心考虑,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农业高校的专业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般重视项目新颖性与学术水平,导致科研人员思想上的偏差,大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因科研人员与教师比较“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科研立项的新颖性的现象 ,而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导致农业高校培养人才面临的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无法应对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业高校。

二、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表现的基本特点为教学型,适用性和学术性。所有的高校科研成果都是需要科研人员和教师对专业相结合而发展成系统研究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的新知识学术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才专业的培养上和实际生产上,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都有一种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得认可,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转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农业高校这块的教学资源严重的缺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的降低,造成现今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生存,这对农业大国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互结合而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项产业,农业高校是我国重点培养的教育主体,在贯彻实施农业教学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师资质量的,也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科教与实践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而且根据不断演进和扩充,发展为集教学与科研,全面开展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性工作。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教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涉及较广的系统性工作,要有效而全面的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于学校教师中达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基础上要有个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眼,去完善农业技术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是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与科研人员长期对农业研究工作的条件,通过他们完成研究规划的任务同时,其中一部分工作有学生设计并运作,让学生再现一个研究规划的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

通过组织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种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促进成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真正转化。

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教师根据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产生的结论或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它是结合了专业或学科的情况实行创新的研究,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学科专业形成其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学校安排有关教师撰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实现教学的创新。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研究传授给学生,改善了知识层次的结构,扩大了知识面,也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流失,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创新,探索,拓宽思维和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源,利于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开发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构,积极创新,不仅引导教师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的资源广泛,专业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带动教师的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五、结语

目前很多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专业人士研究,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相同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很显然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一般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相关联。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升专业水平与学科,从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必须解决。第一,高校教师注重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第二,教师对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第三,教学资源短缺,应与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相结合,相互促进。创新教学资源;第四,要摆脱传统的思路,只有创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会跟不上时代脚步,也不会造成社会的人才缺失;第五,农业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芳芳,朱朝枝,张雪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2] 高明伦.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

[3] 梁忠怀,魏林.试论制约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2(4).

篇(3)

(一)激励方式单一化。科研工作者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来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激励方式主要有任务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但是目前高校主要是采用物质激励为主,这种激励方式没有及时给予科研人员荣誉上的奖励,缺乏精神层面的激励。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化,缺少灵活性和互通性,也缺乏多样化激励的力度。

(二)缺少科研团队激励制度。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科研人员具备厚深度、宽广度的知识结构,这些都迫使科研人员形成团队,只依靠个人的知识储备、知识能力不易攻克难题,不易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科研团队能够形成知识互补、技能互助,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难题,而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等激励方式大多以科研成果第一作者为主要考核依据,忽视了科研团队在科研成果中的集体作用,科研环境的建设容易受到影响与阻碍,也会影响科研团队的良性稳定发展。

二、科研激励机制构建的策略

(一)构建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利用量化考核对科研进行评价,这存在考核周期短、“重数轻质”的问题,而且科学研究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就要求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考核机制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研究通常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可以根据这三类不同的特点建立分类考核机制。这是因为不同的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不同,科研成果的周期也不同。同样,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还需要有合理、公平考核的环境,需要以实事求是的竞争原则为标准,不能按照论资排辈等老一套方法执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增强科研积极性,投入更多的精力于科研中,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二)构建经费投入与成果奖励制度。目前,高校一是项目经费大多来自政府拨款,横向项目经费占据科研经费的总额较少,这就要求政府、学校要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扶持,需要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加大对具备科研成果转化前景较好的项目投资力度,提供贷款资助、项目补助等方式来帮助科研人员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1]。同时,高校需要及时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制定分层分级的科研奖励制度。高校一是要以成果质量作为激励制度的参考因素,引导科研人员加强成果质量观念,根据成果质量来制定相应的科研激励,二是要制定分层分级的激励方案,把不同方向的科研人员执行不同的政策方案,如以科研为主的教师需要加强对其科研成果的考核,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可以降低对其科研成果的考核。

(三)构建精神与物质相结合激励机制。科研激励是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的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体现在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把这两个层面相互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科研激励的效果。同时,也要使这两方面相互协调,不能偏重于某一方。这就要求科研管理者需要提升观念,更新物质与精神激励的内涵认识,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的效果。

(四)构建健全的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是一个有规模的团队研究,要把以往分散、单体、封闭的科研人员集中,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开放的团体。科研团队良性发展需要一套健全的科研团队激励机制,这能够保证团队成员默契配合,营造稳定和谐的团队环境。一是科研团队管理者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及时处理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误差。要加强对团队和成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建立弹性的绩效管理制度来协调好团队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奖励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需要公平合理,这能够激发团队之间协作的热情。三是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奖励的方式,根据团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奖励,这有助于成员个人利益的发展。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创新 商业化 知识产权

一、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式开始由封闭化走向了外部化,也对高校的知识创新模式产生了开放性方向发展的要求。高校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实施高校的科研成果商业化战略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地影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高校本身的发展,实现三赢的局面。

1.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科研成果商业化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特别是地方经济。这些好处包括新的就业机会,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以及提高教育水品。

例如,欧洲专利局根据它们对经济的贡献,选择了36个在90年代获得专利的发明,授予了2006年度发明家大奖,其中一半专利的基础是公共研究机构的发现。另外25%,其概念的证明是通过与产业合作而得到的。另一个是伦敦帝国学院成功例子,伦敦帝国学院设立的帝王创新科技商品化公司从1997年起获得了超过三千万英镑的盈利,为社会创造了超过1000个工作岗位。

2.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当前,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是制约我国建设创新体系的主要障碍因素。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主要体现为高校、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程度。企业创新能力是直接推动区域创新的经济动力,而知识获取能力则体现了知识在各创新组织之间的流动性。有学者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能否接受高技术产品以及何时接受,它的扩散速度以及竞争能力都存在不确定性。而选择开放式、合作式创新有助于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尽管从科研成果商业化中获得的收益可以弥补公立资助资金的不足,这些资金可以用于这个项目的继续深化研究,也可以用于新的科研项目,从而促进高校本身的发展。但是科研成果商业化所给高校带来的利益首先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方面的。相反,其主要好处是间接地而且是长期的,例如包括:构建研究机构和企业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满足于一次性的合作开发合同;加强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通过企业提供的新技术增强研究机构的竞争力,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问题;因成功的合作关系和获得市场认可的新产品,提升研究机构的声誉;加强研究机构的教学活动:以实践中的例子充实教学内容和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以解决真正的商业问题;吸引,留住和激励对企业感兴趣或有到企业就职机会的科学家;最后还可以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人员交流,让企业从高校中聘用新毕业生。

二、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知识产权策略

1.知识产权管理的原则。在开放式创新机制下,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首先必须确定本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和高校总体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产权管理必须有总的指导原则,重视高校的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管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分别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可以获得哪些利益。在知识的创造、申请法律保护和高校的其他工作进行如何的互动,相互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必须有总的指导原则,包括重视高校的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管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分别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可以获得哪些利益。

2.利用专利地图。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原则,高校可以利用与本机构研究范围相关的专利地图,专利地图就是将专利信息“地图化”,将总申请专利获准件数、各个国家、公司、发明人、各个专利被引用情形、技术生命周期等专利统计分析信息整理成图表。随着专利信息越来越庞杂,越来越难以管理,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就成为了严峻的问题。专利地图可以对专利信息更高效地解决专利检索分析问题,其最大特点是将专利信息搜索的分析结果以地图的方式汇总,并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纳入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视野,为企业专利战略服务。高校如果善用已经公布的专利地图,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分析,也可以为自己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让科研成果商业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3.在高校内部设立科研成果商业化管理机构。如果要确保知识管理和科研成果商业化活动有效的进行,就要设置合理的机制和专业的资源,世界先进的大学大都有专门的科研成果商业化管理机构,美国大约有300所高校设有技术转让办公室;有57个州级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这些机构已成为促进美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力量。

一般的科研成果商业化机构应该配备专业科研成果商业化专家,包括法律,金融和知识产权顾问;制定并执行研究机构与企业和研究成果利用者的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的运用的策略;帮助认定-评估-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保护知识产权;在商业运用和知识产权问题方面提供建议,尤其是研究合同的谈判中给予建议;促进发明和其他研发成果运用,尤其要注意谈判技术转移协议和设立附属公司中的问题。

三、结语

目前中国的高校缺乏对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重视,因而没有本机构独有的科研成果商业化策略。高校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策略的重点首先是以专利地图的利用和分析为依据,制定本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抵抗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促进国民经济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EPO:EPO Prize winners announced,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Improving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y across Europe: embracing open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the Lisbon agenda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第2-3页

篇(5)

关键词:剽窃;科研成果;刑法

中图分类号:D922.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64-02

一、建议增设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原因

受传统刑法的影响,我们习惯将偷窃有形财物视为盗窃行为,对盗窃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定罪量刑,却不习惯把剽窃他人著作、发明、发现、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行为视为盗窃。笔者认为,与普通盗窃罪同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知识成果的行为同样可以构成犯罪。

1.知识成果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经济学上被视为资源,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的特点。

其一,知识产品的有用性。财产的有用性是指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属性。知识产品作为一种智力劳动的创造性生产成果,同样具有能够满足人类某种利益需求的特定属性。

其二,知识产品的稀缺性。知识产品作为人们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精神领域内所创造的非物质性财产,具有供给小于需求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是行使财产权利的基础。

2.知识成果在法律上是一种财产,成为财产法的保护对象。从法律上看,知识成果与一般财物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洛克基于自然权利的理论,阐述了劳动是获得私人财产权的重要途径以及劳动使人们获得私人财产权的合理性。今天所主张的知识价值论,是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新发展。智力劳动者应对其知识产品享有财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对财产权进行法律保护会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而且建立起有效率的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

3.知识成果一旦被他人盗用,其所有权就受到侵犯。在知识成果日益向生产力转化的时代,研究人员们的学术成果也成为技术成果。由于可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具有与载体可分离性,故科研技术成果被人窃取后,所有权虽然不会马上丧失,但由于丧失了对科研成果的优先权,丧失了技术成果的专有权和秘密性,其先进性也很难得以保存。一旦科研技术成果被人窃用,知识成果的先进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权利人的权利就会遭到破坏。如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就会既侵犯到权利人的人身权,同时又侵犯权利人的财产权,从而影响其获取报酬的权利。

4.与传统的盗窃行为相比,科学研究中剽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更大。首先,在物质上,受害者会受到严重损失。如前所述,知识成果具有稀缺性,一项科研成果的完成,科研从业人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精力(包括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有的科研成果甚至可能是一名科研从业人员一生唯一智力火花的结晶,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次,在精神上,受害者会受到更大的摧残。被剽窃的知识成果经改头换面后大张旗鼓的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报刊上,受害者发现后,不怕麻烦的会站出来,耗上大量时间和精力与之周旋,而未发现者和多数耗不起时间的人就永远地让自己几年、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的优先权丧失,让剽窃者得逞,这会使受害者心理受到莫大的伤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还扰乱了科研活动的正常秩序,助长了不正当竞争;同时,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欺骗,是对我国目前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破坏。

在我国,对于目前严重剽窃科研成果的行为仅存在有一些行业的治理措施和相应的民事及行政制裁措施,并无相应的刑事法律制度的约束。如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1999年11月18日的《关于科技工作者准则的若干意见》中第6条规定,“严禁抄袭他人著作、论文、或者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第10条规定:“科技工作者对违背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不良行为,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而我国《刑法》第217条也仅将以营利为目的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纳入刑事法律调整范围,未触及侵犯他人成果优先权等严重的科研剽窃行为,致使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人一直逍遥刑事处罚之外。

对于严重剽窃科研成果行为的刑事立法,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在《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中相应增加一项,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列为该罪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将科研、技术成果作为盗窃的对象,扩大《刑法》第264条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理由是剽窃行为的本质同传统的盗窃行为并无二致;三是在《刑法》中增加“剽窃科研成果罪”。笔者更倾向第三种。因为第一种方法将严重剽窃对象局限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显然难以涵盖各类“科研成果”,也难以涵盖多种科研失范行为;第二种方法与盗窃等侵犯财产罪的通行观念相悖,也有悖于现行刑法(1997年《刑法》第219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将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包括技术秘密在内的商业秘密作为其一种行为方式,标志着技术秘密等知识产品不可能成为盗窃、贪污等侵犯财产犯罪的对象。

二、剽窃科学研究成果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剽窃科研成果罪,是指秘密窃取他人未发表的科研成果抢先予以发表,或者严重剽窃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予以发表并获取重大利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该罪的构成特征是:

1.客体特征。该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对科研成果、知识成果合法享有的权益。如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窃取科研成果优先权,即将他人未发表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数据甚至实验研究结果等实质性内容窃为己有,在此基础上成文并将自己作为首创者予以发表,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特别是获酬权,更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尤其是署名权,也欺骗了公众。窃取科研成果的实质是窃取了他人的财产权、署名权,使被窃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报偿,财产和精神损害兼有。

值得注意的是,该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包括他人未公开的科研成果,也包括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但不包括现行知识产权立法不予保护的知识产品,如官方文件、时事新闻、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公式以及科学发现、智力活动规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动植物新品种、用原子核裂变的方法获得的新物质和违背国家法律、社会公德的成果等,而且这里受保护的作品须是法律保护期限内的作品,不是已过保护期而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成果。

2.客观方面特征。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予以公开发表,并获取重大利益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是指没有法律根据或权利人的授权擅自将他人受法律保护的科研成果的一部分或全部抄袭过来,或者将他人成果进行非实质性的变动(如变动语句或段落的顺序,更换个别词语),当作自己的成果予以发表(据为己有),从而获取非法利益,实现非法目的。

这一行为构成犯罪,不仅要有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行为,而且必须将所剽窃成果予以公开发表。这里的“公开发表”是指以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方式将作品公之于众。如果剽窃他人作品而不公开发表(如学生为完成作业而抄袭他人作品等),则不成立该罪之剽窃行为。

认定是否“获取重大利益”可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如获取研究经费或科研奖金)和“获取重大荣誉、名誉”两方面衡量。其中,“数额较大”的标准,可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的规定,即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违法所得数额在15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巨大”。

3.主观方面特征。该罪的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不是该成果的完成者也没有经成果权利人的许可或授权而窃取该成果,其目的是获取利益(包括获取重要荣誉、名誉和经费、奖金等重大经济利益)。否则,则不成立本罪。

4.主体特征。学术腐败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风靡中国大陆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学术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因此,该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单位犯本罪的,除对单位判处罚金外,并应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三、适用本罪应注意的问题

篇(6)

一、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或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科研工作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下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增速器”。要达到加强档案科研工作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对档案科研的认识问题、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档案科研的欲望。从目前的总体情况分析,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实质,发挥档案科研人员从事档案科研工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档案科研的创新意识。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三、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实际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推广是由档案科研向档案工作实际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档案科研工作的目标。从整体上说,我国档案业务工作领域的基本管理手段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尚未完全退出主导位置,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乐于接受、勇于应用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便于使档案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工作的验证。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档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能够有章可循,得到及时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缩短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对档案工作实践所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四、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篇(7)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

1. 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价值

医学科研档案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价值,可以指导医药卫生单位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工作,减少因低水平造成的重复工作,为医学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避免管理者出现决策失误;同时,还可以将科研研究领域中获奖科研成果的档案加以整合和调配,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含金量的新成果,使科研档案在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方面发挥重要的意义。同时,医学科研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会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申报,一份完整的申报资料可以直接影响评审对整个研究成果的态度。根据往年的申报情况来看,有的科研成果很有价值,但由于申报人的资料不完整而遭到淘汰,导致科研成果的严重浪费。一套完整的科研档案可以准确的表达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使评审员对成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大大的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2. 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管理,助力社会发展

医学科研档案信息的开发可以很好推动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成果的形成与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业务环节之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对医药卫生单位的要求,加快科研档案工作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成为医学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疗卫生与科研机构对医学研究的投入力度,科研成果不仅对医疗卫生研究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档案的管理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目前我国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医学科研涉及方面较广,它涵盖了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医学科研档案除了具备一般档案所有的特性外,还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档案形成的连续性与周期性较长。科研档案的形成与其研究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科研研究项目与课题从开始到结题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中间每一个环节都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研究课题将陷入瘫痪状态。

2.档案的专业性较强。与其他科研档案不同,医学课题的研究一般都是按照专业来进行研究的。比如,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基础医学研究的:病理、药理、生化等多种专业。在医学科研活动中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往往不能相互影响,它们会在专业范围内进行较为严谨的课堂研究。因此,医学科研档案在管理中经常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征。

3.完整性强。医学研究通常是以专题来进行研究的,每一项专题都需要一整套完整的研究过程,从开始到结题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才可以形成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完整性的科技文件材料,促使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4.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医学科学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科学设备与新兴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当中,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多种学科联合研究下,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完成医学科学科研成果。目前,由于专题档案学科的综合性增强,医学科学研究各单位间协助项目数量也有了较快的增加。

5.档案的数量大、形式多。医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一般研究结果数量大,记录形式多样,研究者通常会根据各种病历、标本、化验单、检测结果以及音频与视频等资料进行数据说明,造成了医学档案的数量庞大,形式较多的特点。

6.保密性较强。科研文件及资料会涉及一系列知识产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相关部门的保护,尤其是医学科研档案。医学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一些特殊的临床资料与疫情统计报告,国家会根据保密法对其进行相关等级的保密措施,从而减少资源外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危害。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是对与本单位相关的资料、成果进行系统的收集、分类与编研,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只有管理好医学科研档案,才可以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为医院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三、新时期下我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归档意识较弱

目前,在我国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中,大多数的工作人员的归档意识较较弱,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拿到档案的第一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归档,造成诸多科研档案存放混乱,经常出现遗失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科研档案缺乏严格把关,当计划任务与文件资料下达时,管理人员在接收后未能第一时间进行检查,造成文件材料的遗失与错误;新的药品报批、科研成果鉴定和验收未能与科研档案同步进行,造成药品登记出现遗漏、科研成果遭到淘汰。此外,医学科研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会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申报,科研成果有关的的档案包括:成果的鉴定资料、申报资料、推广资料以及诸多附加材料,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具备一整套的档案依据,但往往在研究中很多科研工作者容易忽视对原始资料的收集,认为只要完成研究就可以了,这就造成研究的原始资料混乱不全,甚至出现严重的信息遗漏,导致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很难有效的开展。

2.技术分布不均,管理手段落后

在我国目前归档的医学科研资料中,部分材料缺乏系统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这就导致档案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真实有效的依据,可用于参考的意义降低;在传统的归档中,档案多为纸质材料,对于音频、视频和图像等电子资料,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设备未能进行有效的归档与存放,严重的影响了医学科研档案保存的质量。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通讯与管理开始逐渐取代了传统管理模式,自动化办公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医疗救治与科研档案管理中去。在我国发达地区,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高、技术设备较为先进,但也有少数医院和医疗机构仍使用手工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部分基层医院,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和档案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差,仍然采用落后的传统的手工记录模式,导致工作效率、技术含量、信息的使用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当地医疗事业与档案管理的发展。

3.缺乏完善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认识不够,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现阶段医院内部管理体制不协调,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少数单位还存在人员编制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就很难找到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管理。有的医院和医疗单位是由办公室或图书管理员对档案进行监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制,造成所有的工作都趋于形式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医学科研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较少

医学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只有一少部分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使用,导致一些重大医学研究成果很难受益于人民。医疗单位与机构由于规模不同,在科研成果上的取得结果也大不相同,很多的医学科研成果可以为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关负责人就会要求对核心技术与资料进行严格的保密,使得其可开发的资源严重减少。

四、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对科研档案的重视

医学科研档案真实的反映着科研工作的进度,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医学科研档案的重视,是医学档案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充分的认识科研档案不仅是医学活动所需的重要资料,也是体现医学科研成果价值的标志。在研究工作中要让专人对其进行记录与保管,从开题之日起要随着研究工作深入不断的记录各种原始数据,直至研究结束所有的数据报告、成果鉴定材料都要收集齐全、规范整理。这样一来即使是档案中有所遗漏也可以通过原始资料进行查询和补救。从而保证医学档案系统与完整,特别是在一些新药品的研发与管理上,更应该加强档案的管理。此外,还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服务形式较为被动,严重的影响了档案资源的利用率。通常档案管理工作是将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来完成档案归档工作,目的是为医疗事业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效的资源。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管理人员通常只是坐等借卷,缺乏主动服务与管理意识,因此,要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将被动变为主动,强化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发展上,主动整理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料。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本单位的所有相关的科研项目,主动向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准确性高的医学科研资料,减少科研劳动成果的浪费,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作用与价值,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

2.加强医学科研档案制度的实施

建立和完善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和网络系统,制定严格的档案工作制度。第一,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进行统一管理,推行档案工作标准化。在医院和医疗机构中建立综合档案室,设专人进行全面负责。同时,加强档案管理网络机构的建立,由医院或机构设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归档与保管工作,医院或机构各部门领导及时进行监督与指导,让档案室成为职能部门,做到统一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对医学科研档案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管理,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第二,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与奖励制度可以更好的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中添加激励制度,将管理人员的奖惩与单位、机构的综合管理目标、年度考核、人员晋升、职位晋升进行直接挂钩,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医院或科研机构要定期召开档案管理评选活动,对档案管理中归档率与合格率高、服务意识与责任感较强的人员给予大会表彰,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第三,对医学科研成果归档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为了更好的保障医学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超前的控制意识,加强对科研成果资料的检查以及归档过程的监控管理,建立动态的管理模式,对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做到严格把控,对入库的成果档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加强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阶段性材料收集与整理,细化每一步归档流程,从而确保医学科研档案的齐全完整与规范。

3.加强医学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行业与单位都开始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加强档案网络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利用网络对资源进行汇集建立庞大的资源库,为医疗科研档案的开发创造有利的条件。网络更新速度快,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市场发展的新动向,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中数量大、更新慢、归档难、储存占地空间大的弊端。未来的时代中网络将会成为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网络不仅可以储存大量的资源,还会发现更多的机遇,为医学科研开发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条件。

4.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当今的社会竞争实则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中高素质人才越多发展越快。而医疗机构关乎人的生命安全更需要具有高学历、专业性强的人才。因此,医疗科研机构和档案界更应该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建造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档案管理人才,是整个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力量。高素质管理人员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与保密素质,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在管理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与能力,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质量。此外,加强基层档案管理建设。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规范化分配与管理。对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与人员的支持,定期的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下基层的管理模式,增加和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通过借鉴与学习逐步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档案管理方法,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