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物馆调查设计

博物馆调查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2 16:00: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博物馆调查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博物馆调查设计

篇(1)

[关键词]博物馆;市场调查;博物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36-02

博物馆目标是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创造让观众受益且满意的参观体验,更好地实现展览策划者与目标观众的交流和沟通。为此,博物馆有必要开展系统调查来评估参观者的期待值、兴趣、需求和满意度,从而收集确凿的信息,得出专业可信的分析报告,引导博物馆管理者作出更优决策,这也正是市场调应用于博物馆管理的主旨所在。市场调查注重有序数据的取得,注重调查的持续性和广泛性,并试图进行预测和趋势分析,可为博物馆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专业建议。

一、博物馆通常开展的市场调查研究

(一)展览评估研究

展览评估研究也有几种常用形式,如前期―后期评估,它通过抽取博物馆参观者样本,了解观众对展览概念、目标和计划的反应。另外,对于个别展览要素效用的评估可使用格式化评估方法,以调查观众对展览原型的反响。总结性评估应用广泛,它联系整个展览以考察展览设计、要素及其他方面的反响,从而评估展览的各个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观众研究

观众研究的目标:考察参观者的期望、参观体验的反响,影响参观频率的因素,参观者对博物馆服务(工作人员、配套服务设施、展馆布局和设计、信息导向、宣传及公共关系)的态度。

观众研究的常用工具:对参观者和非参观者进行的人口统计和心理分析研究;对活跃的参观者或非经常参观者使用焦点人群法,以考察参观者的感受、态度及偏好;利用追踪计时研究考察参观者对展览要素的利用情况以及愿意花费的参观时间;对博物馆学习、设施、服务等具体话题进行的扩展性基本研究;对人们休闲行为的选择进行研究,以及与其竞争性组织相比,人们对博物馆所持态度的研究。

另外,还有适用于拥有各种会员制和捐赠项目的较大型博物馆的开发式研究,以及博物馆定期进行的自我评估及外界机构评估,即组织研究。

二、博物馆市场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

博物馆市场调查利用的数据来源于二手资料和一手资料。二手资料是指已经存在的为其他目的而收集的信息。其来源包括外部来源(如各种出版物)和内部来源(如既有参观者数据、会员数据,内部报表和评估报告)。但当二手资料不能满足调查需要的时候,可进行一手资料的收集利用。

一手资料其大致有三种收集渠道: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包括观察、个人深度采访以及焦点人群研究。

在特定的场景下仅通过观察便可获得有用的描述性数据。比如通过观察观众的网络咨询留言及打给博物馆的电话内容,便可了解参观者的需求和偏好。另外仅通过观察观众在展厅中的移动情况及交谈内容,也可捕捉到观众的感受及反馈。博物馆还可雇佣“专职参观者”,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表现及博物馆服务进行评定。并且还可以通过参观不同的博物馆,以获得对比性的观察和感受。

个人深度访谈,需要对采访者一次性提出一长串问题。个人访谈全面细致,但成本高,易产生观察者主观理解偏差,因此对访问设计的计划和审查也要求更高。个人访谈可采取安排式访谈和拦截式访谈。拦截式访谈较简短且具有非概率抽样的缺点。

焦点人群研究则需要在相对同类的目标人群中选取样本人群,在训练有素的组织者引导下,对一系列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个人深度访谈和焦点人群研究的目的,都是就某些问题进行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讨论,超越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入为主的观念,并关注于所讨论的问题上。

(二)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调查及联合研究。调查的应用广泛而流行,使用对象为博物馆参观者、会员、捐赠者和其他人。其用以获得人口统计样貌、知识水平、信仰、偏好、满意程度及其他心理分析概貌。基本的调查途径有现场问卷发放、邮寄问卷及电话调查。邮寄问卷反馈率低,反应较慢,但却是能联系到众多对象的有效利用成本的方法。电话调查可能会获得更加个人化,更加全面灵活的反馈,且反应率高于邮寄问卷,但其可施用的样本量较低。

联合研究用于分析消费者选择,衡量期望利益。博物馆在设计产品时,为受访者列出各种类全方位的选择,受访者按照自身偏爱程度对其进行排序,研究者就将确定每一个属性水平对于排列出的流行度而言,有哪些不同贡献。联合研究帮助分析者估计每一种态度或因素对于目标观众的重要性以及预测一系列各自拥有多种不同属性的产品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帮助博物馆谨慎地设计产品,以最大化地吸引目标观众。

(三)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要求筛选与不同话题相配适的群体,使他们接受不同的测试,控制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变量,检测观察到的反应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从而获取因果关系。当实验达到消除其他假设的程度时,研究者就可以对结论持有信心了。

三、博物馆市场调查问卷及其步骤

(一)阐明问题及研究目标

对于目标问题,可研究的事情庞杂、多样,只有谨慎地阐明问题,才会有的放矢,减少无谓的成本和精力。工作人员应向研究者阐明问题,并说明可能影响研究的限制性因素,共同商议出研究目标。

(二)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的设计包括决定抽样计划、研究偏差、联系方法以及问卷设计。

抽样计划将决定抽样单元(联系谁),样本量(联系多少人)以及抽样程序(如何在目标人群中获得代表性样本)

研究偏差包括抽样误差和系统性偏差。当样本数据与人群数据之间的差异纯粹出于偶然时,这些差异就被称为抽样误差。一般样本越小,抽样误差越大,数据的可靠性就越低。系统性偏差的产生原因众多,抓住所有的过失并非易事。谨慎地设计程序,进行访问者培训,检测资料处理过程以及审报告都可以达到减少系统偏差的目的。

联系方式:博物馆可以通过邮件、电话访问,或者个人访问等方式联系被访问者。

(三)设计问卷

要谨慎地设计、检测和调整问卷。问卷准备过程中,问题的范围、形式、措辞及顺序都是需要关注的。应认真审查问题,确认其精准有效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形式会影响反应。封闭式问题提供可选答案,回答者选择作答。封闭式问题易于理解和制表。而在研究的探索阶段,开放式问题能够帮助研究者洞察人们的想法,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答案。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对问题进行排列。将能够引起受访者兴趣的问题排列在前面。而放在最后的往往是较难的或私人化的,用以区分回答者的问题。问题的措辞应简单直接、无倾向性。

(四)收集和分析资料

资料收集分析包括从可靠样本中获得资料,提取调查结果,整理制表,测量频率分布、平均数、分散度,最后依据管理层计划推出的决策,进行结果分析,提出可靠建议。

(五)编写和提交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总结,行文要晰、准确、条理清楚。只有报告成为有效的交流工具,才能确保市场调查的成功。

(六)评估和实施调结果

篇(2)

关键词:博物馆;休闲娱乐;设施;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3

一、休闲娱乐功能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1989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 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 为研究、教育和娱乐的目的, 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1]1971年修订的日本《博物馆法》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本法中的‘博物馆’ 系指收集、保管(包括培育)、陈列展出有关历史、艺术、民俗、产业、自然科学等资料,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供一般市民公众利用, 为有助于提高其文化素养、供其调查研究、休息娱乐等等而举办的必要事业, 并对此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目的的机构……。”在这里, 对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可以说是表达得明白无误。在日本许多博物馆的办馆宗旨中也明确地表明了要为市民和青少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我国对于博物馆职能的认识一直持这种观点。而在欧美则比较通行博物馆的三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Education,Entertain,Enrich)。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国外博物馆界已经开始重视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的开发,而国内还是以传统的眼光看待博物馆的功能,鲜少提及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

那么休闲娱乐到底是不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呢?

从博物馆的产生与发展上来看,最初的博物馆是贵族们收藏奇珍异宝的私人场所,虽然具备收藏以及一定意义上的研究价值,但并未向公众开放,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直到17世纪末,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博物馆才逐渐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设施,才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2]

博物馆既然要对公共开放,就要考虑到公众来博物馆的目的。不少公众来到博物馆是为了学习研究,但更大多数的社会公众是在闲暇的时间来到博物馆,其目的更多的是学习与娱乐兼有之。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吸引更多人来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接受教育,休闲娱乐自然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

二、当今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的发展现状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现代博物馆( 特殊性质的博物馆和纪念馆除外) 除了有传统博物馆的各种功能外, 还应当是人们大众提供高雅文化交流的场所。提供娱乐, 陶冶情操, 求知启智, 其终极目的是休闲娱乐, 以此作为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定位, 才能增加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亲和力, 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休闲娱乐”常常只是书面化的语言,很难被观众正确的接受和理解。因此,为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博物馆才强调“三贴近”和社会服务工作。本着为观众服务的宗旨,笔者于2013年末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关注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发展的调研。本次调研主要以观众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旨在获取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休闲娱乐服务功能的认知、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唤起博物馆和社会各方面对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的关注。

本次调研主要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调查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全面系统的了解观众的多种变量,所统计到的结果是直观可见的,便于统计和分析。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从而从更多的群体和社会层次中获取信息。而且研究者无论是否参与调查,都可以从数据中得知受调查者的基本态度和行为。这是其他调查形式无法做到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问题。 即难以反映设计以外的情况以及一些问题的细节。因此在使用问卷调查进行量化的同时,我们还辅之以人类学“田野访谈”的方法,力求进一步探索和细化问题,从而使本次调研更为科学和全面。

博物馆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参观者。涉及到家庭观众、零散观众、旅游团观众等多种类型,但以家庭观众和零散观众为主。

下面我们将以所调查的黑龙江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休闲娱乐功能在发展及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对黑龙江省博物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无效问卷13份,有效率为93.5%。

(一) 参观者的基本构成

博物馆观众的基本构成反映了博物馆的主要受众类型和博物馆应该为什么样的人群服务。通过对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从性别上看,男性观众占48%,女性观众占52%,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从年龄分布看,20岁以下的观众占16%,20岁-40岁的观众占74%。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及高中以下占24%,大专或者本科占60%,从这两项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居多,结合现场调查,这两部分观众中大部分为学生。学生观众为什么会这么多?原因主要有三点。一,调查的时间为寒假期间,有学生进行集体参观。二、家庭集体参观时,见家长更愿意让孩子来参与调查。在进行调查过程中,中老年观众大多不愿意配合进行调查,而学生更愿意参与调查。参见表一。

表一:观众的个人背景资料统计

(二)观众行为的初步分析

博物馆作为一个向大众开放的机构,观众参观的次数是衡量博物馆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因素。但仅仅统计参观人数很难反映出观众的意愿与态度等方面的信息。

篇(3)

众所周知,对于博物馆的发展而言,参观人数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博物馆的发展就越好,因此通过进行观众人数的比较和观众想法的调研可以评估出一个博物馆的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观众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仅仅要对观众的参观数量进行统计,还要对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参观的时间和展品前所停留的时间进行统计,这样才能够科学的统计出参观者注意力的分布情况。博物馆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对观众的注意分布和节奏进行有效的控制,将观众的注意引到博物馆展示的重点展品上。通过这一做法,博物馆可以帮助参观者有效的避免“博物馆疲劳”的现象,参观者才能在注意力的有效时间段内获得最有效最多的信息。根据注意力的选择理论,博物馆环境中观众在进行参观过程中,他们的注意不是集中和单一分布的,而是注意力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相应的发生变化。以参观者参观的时间的角度来说,观众的注意力不是每时每刻都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状态,也就是说参观者参观的有效时间只占整体参观时间的一部分。根据调查发现观众如果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越长,那么他们朝出口移动的速度越快。这就表明参观者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经历由困惑到高度集中最后一扫而过的变化过程。所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必须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观众参观的有效时间,让他们能够在这一时间段内获得最多而且最有效的信息。以参观者参观的空间来说,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展品的观赏上,而是注意力会随着外部的各个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需要合理的引导参观者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展览本身的参观上,以此来提高展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大部分观众在信息的接受度和注意力的集中度这两个方面是有限的。通过这一研究,博物馆设计者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来引导参观者更多的注重展品本身的参观,并且要引导参观者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展品的参观上。

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的原则

首先,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时需要遵循适度原则。根据选择性注意理论,如果观众在参观展品时没有引起足够的知觉反馈,那么多余的注意力会被其他的事物吸引住,从而对现有的参观行为产生干扰效应。如果观众在参观展品时注意力集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就会降低信息范围的广度,影响参观者对其他展品的参观。所以参观者在进行参观信息的把握时要注意既不能吸收过多的信息量,也不能获取太少的信息,要遵循湿度的原则。在博物馆进行展示设计中,尤其需要把握好这一原则。展品信息既要丰富,又要适可而止。展示的设计者需要进行主题的加工和信息的筛选,将最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参观者,避免多余的信息影响到观众的参观。其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时需要彰显重点,也可以把这一原则简称为“聚光灯”原则。在进行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中,可以借鉴聚光灯手法。这一手法最初是用在照明上,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重点的内容上来。博物馆展示设计遵循这一原则也就说明要将参观者的注意力充分引导到重点展品的参观上来。另外,要保证参观者能够有效的对重点展品进行参观,需要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在博物馆的环境中,良好的展示环境需要保证环境的简洁明快,不能设置过多的装饰以免分散观众注意力。并且设计者需要充分利用环境要素对重点内容所具有的烘托功能,要保证环境的色彩和光照对参观者的眼睛进行适度的刺激,千万不能太过于夸张和耀眼,否则会适得其反。再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时需要遵循张弛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针对参观者在博物馆内容易产生的疲劳现象。在博物馆进行展示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张弛原则,一是要照顾到观众的体力,不能一味的让观众在移动中进行参观。设计者要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来采取不同的体力恢复措施。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是十分需要休息场所的,而儿童也需要消耗精力的场所,不然他们会因天性而厌烦博物馆的氛围。二是设计者在进行视觉的辅助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优美的自然景观,比如园林或者景观树等。而且设计者还需要注意到博物馆空间的特点,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来实现博物馆内部空间的错落有致,使参观者既不感觉到空旷,也不会觉得停留的时间太长,让观众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精神和体力的休息,从而更好的进行参观。

三、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强注意控制的手段

第一,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加强展示空间的注意控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建筑的本身结构。从这一方面来说,博物馆建筑的结构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将楼层以及展览空间充分的合理的组织起来,避免不合理的形式造成观众产生疲劳或者困惑的现象而导致观众注意力出现涣散。所以说从观众的角度来讲,空间组合关系需要具备合理性与清晰性。因为如果观众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辨别方向和寻找出口,那么他们的参观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其次,需要注意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变化感。影响观众注意的客观因素具有很大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刺激物发生变化,注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保持注意力的强度和活跃性。当参观者处在比较平和的心理状态中,那么他们对展品的注意相比他们在动荡的心理状态中强度不高。所以在进行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想有效的进行观众注意的控制,就必须把握展示的节奏,不仅要保证展品的规律性,还要适当的发生变化,保持观众注意力的强度。

第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加强展品的注意控制。设计者在进行实物展品的选择和布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者要选好展品陈列的位置,因为参观者的注意在空间位置上具有优先选择性。其次,设计者要充分体现出新意和独特性,激发观众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索欲。设计者可以将比较精美的展品以及比较有个性的展品作为重点展示。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出各个展品之间的差异性,从材质以及体量这些方面来达到彰显重点的目的。另外,设计者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增强参观者的视觉刺激对重点展品采取追加光源的手段,对小型展品进行局部放大,保证参观者注意的强度。最后,博物馆展示设计可以采用动态化的手段来进行展品的陈列。例如在博物馆展示中比较能够吸引参观者眼球的看板设计就能够引导观众和诠释展品的信息,起到良好的注意控制作用。

四、结语

篇(4)

从整体上来说,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将传播学、社会学以及美学等都融合在一起,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学科,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有高水平的造型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平面设计方面的能力。本文主要对多媒体交互展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1 概述

(1)研究背景和现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对博物馆观众心理和行为研究引起了诸多博物馆学者、心理家等的高度关注。然而,第一例博物馆观众心理的研究,为1933年在美国梅尔顿的调查。他观察到博物馆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同时提出了“博物馆疲劳”概念。而他把此种感受形容成:脑袋如同塞满棉絮昏昏沉沉的,腿如铅垂般沉重,脚踝的疼痛感十分明显。到了20世纪后期,有关学者对博物馆观众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鲁滨逊在纽约博物馆对观众加以调查。他在调查过程中,通常都是隐藏在那些不被人们所注意的地方,从而重点观察观众对不同展品所流露出的表情,并且利用计时器来记录观众观察展品的时间,还要绘制出观众参观线路。他将所得到的记录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结合其结果再将展品陈列方式予以变换,再一次观察观众对展品的反应,他便是通过改变展品陈列方式来观察观众行为的。然而,在我国,对博物馆观众心理和行为研究依然处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的阶段当中,大多数为专项研究,例如:满意程度、服务质量等,对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并且也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与我国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事业起步发展较晚有较大关联。

(2)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交互,包含交互形式和设备,并且又为一种设计理念。事实上,交互式展示方式,不只是罗列所有实施或者是材料细节,而是通过“提问”方式实现的,从而吸引大众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博物馆中,其交互设计展示指的是建立在藏品和受众兴趣以及需求间的合理关系基础之上的。文章主要对国内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应用和博物馆受众心态需求调查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找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和谐之处,同时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一来,将多媒体交互设计和博物馆展示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此外,交互式展示设计还鼓励与支持受众在多动手参与的同时,大脑都能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受众的探索欲望,将博物馆传播文化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国内博物馆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展示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二,对博物馆受众心理需求的探究;第三,多媒体交互设计和受众二者关系的探究;第四,从受众心理需求角度,对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展示方面创新的探究。

2 博物馆中多媒体关于多媒体交互展示的设计

2.1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内涵

事实上,多媒体交互技术指的是结合各种媒体,例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再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和压缩处理展示出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一种新应用技术,而用户既能实时参与,又能有意识询问,改变原有顺序与内容等。文章所论述的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指的是在多媒体交互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展示方式,而此种方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传统静态的、物质的视觉观赏,而是给观众一种动态、交互的视觉观赏效果,这样一来,在多元化展示环境当中,使受众感受到新的审美感,感受到综合感官所带来的各种体验。将展示设计在提高效率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除此之外,文章对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予以详细阐述,引导现代展示设计快速的发展。

2.2 多媒体交互展示特点分析

1)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类接受动态信息要远比在静态信息获得的多。然而,在传统展示过程中,通常展品都为真实的、平面的、静止的方式予以展示。因此,人们对展品所有信息都必须借助受众自身的捕捉,从而被动接受。然而,此种传达信息的方式,效果非常差。然而,在多媒体交互技术影响下,利用模仿方针数字产品三维立体图像便于受众对展品属性予以了解,在不触摸到真实展品情况下,也可以详细了解展品与材料属性;或者制作三维立体展品虚拟动画,从而使受众深入了解展品运作过程,给受众一目了然的感受。此外,动态展示又能够使展品与受众间更好的交流,展品传达出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2)单一观赏效果向综合体验转化。在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设计应用带来的优越感不只是对传统展示方式进一步的改良与优化,也是对展示方式的一种改革,从而彻底改变受众对接受信息的程度与方式。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将传统视觉欣赏模式转变为即时双方互动模式,这样一来,受众便利用互动方式观赏突破与浏览文字等,以便深入了解展品在知识,获得更多的积累体验,从中找寻到乐趣,进而对展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而对于此种综合体验转变,能够从多个感官角度都获得感触,真正实现由真实再到虚拟世界的一种全新的综合体验。

2.3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当今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展示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多种技术:影像技术、音频技术、触摸屏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其中,利用音频技术具有的语音导览功能,能够使受众更容易对展品信息予以详细了解,以便有效弥补传统的陈列讲解存在的不足之处。然而,现如今,博物馆中的语言导览器使用效率偏低,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影像技术同样也为博物馆展示中的一种辅助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应该在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当中,从而有效弥补图文陈列想象不充足感,从而使受众更深了解展品。与此同时,又可以在不损坏影像质量基础上,随意转换图片格式,从而便于在互联网中予以,满足幻灯片与广告发展的不同需求,这样一来,有利于扩大文物影像应用的范围。

1)触摸屏导览系统。当前,在博物馆中,导览触摸屏的应用能够使受众主动选择所感兴趣的信息,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知识框架以及对展品的了解情况来跳跃性的获得信息。此外,触摸屏导览系统的使用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成人、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的需求。

2)展厅互动项目。在博物馆中,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都采用的是电脑触摸屏。其结合了展览、背景只是介绍以及互动游戏与问答等多种内容,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予以展示,包含文字、视频以及动画等。此种方式能够使受众产生亲切感,同时受众在欣赏展品时,增强其参与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关于展品的知识。

3)应用掌上电脑。掌上电脑和蓝牙无线传输技术相类似,是一种新技术。然而,在博物馆当中,其应用最多的为语音导览器。它是以音频为主的,在遇到受众感兴趣展品时,语音导览器便能够自动搜索到关于此展品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2.4 多媒体交互展示发挥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感官体验。在博物馆中,其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留给受众的观感不再是传统平面自然的一种呈现,而成为立体多感官的创构。因此,在应用此种交互技术之后,便能留给受众更多想象空间,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又可以将受众身体多个感官系统全部打开,彻底改变传统被动观看展品审美体验。受众应结合自身需求,在合理选择充满幻想的艺术画面当中,与人身体多种感官作用下,就会产生一种新式多感官体验。

2)切实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场所,因此,在日常工作当中,不仅要求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而且又要和时展相适应。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生存空间过于拥挤,对传统展示方式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传统实物以及展示方式等都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受众的不同需求。因此,博物馆要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来展示展品,通过全面的、立体式的展示手段,受众更容易理解展品的信息,切实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

3)缩短和受众间的距离。在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多传统所没有的参观体验,并且又能够拉近博物馆和受众间的距离。现如今,在博物馆中,大多数展品实现数字化管理,而且受众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装置,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文物,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展品的信息,在受众心理产生一种亲近感,缩短和受众间的距离。

3 关于博物馆多媒体交互展示的创新设计

3.1 增加交互设计方面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当中,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更多的强调要使受众积极参与到各种展示活动当中,这也要求博物馆信息传播要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特别是要将展示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都融入到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当中。比如:在逸夫博物馆当中,其生命起源和进化展厅设计,便完全考虑到和受众互动性的衔接,在展厅中设计了“恐龙下蛋”等诸多娱乐性较强的项目,而对于这些项目的设置既能够充分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展品的展示方式。

3.2 受众体验感的创新

对受众来说,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即好奇与求职。对于有好奇心的受众群体来说,都持有观赏心态,伴随着追逐艺术、罕见的收藏价值。但是,对于研究博物馆场所的群体来说,有可能会跳过诸多展品,而只对想要研究的展品非常的关注,因此,便将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的课堂。对不同受众群体需求来说,博物馆都要予以响应。

3.3 增加情景设计展示方面的创新

1)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增强。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为人性化和情感化展示方式的中心,因此,要综合考虑受众不同层次的观赏感受,人性化的考虑,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调动博物馆受众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发挥出心灵互动的作用。

2)情感沟通互动。事实上,博物馆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不只是来自变化的技术手段方面,特别是设计观念方面的创新并不完全是借助高新技术来实现的。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想要解决博物馆展示设计问题的方法不只是要借助多少高新技术,也不只是在设计形式方面借鉴国外多少流行的风格,而应该彻底清除在传达博物馆信息渠道的一切障碍。通过大量实例验证,心理情感对博物馆受众群体的认知深度、广度以及信息交流的质量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展示设计者也是想借助作品达到感人的目的,从而上升到最高的艺术境界中。所以,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也成为博物馆信息展示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博物馆信息传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然而,博物馆是储藏信息的一大宝库,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所赋予的时代使命。特别是在博物馆当中,交互式设计思想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而对博物馆今后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吸引受众群体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它的这种技术的应用是万能的。反过来说,此种技术也具有大量缺点,例如:成本偏高、极易被损坏等。因此,对此技术的应用必须结合展品的类型来实现。因时间和条件相对有限,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设计实践中,理论和实践融合不够紧密,对我国博物馆走访相对较少,造成第一手资料不是非常全面,因此,我们在人性化设计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今后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梅荣.多媒体交互展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4(04):149151.

[2]黄金.多媒体展示在博物馆科普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3(07):6567.

篇(5)

关键词:艺术传世品;展览评量

我们都知道,去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很多都是想多补充知识。展览设计师在设计考虑到了哪些文物信息可以直观地从说明牌、展板等辅助说明读到的,但对于一些隐藏信息或是深层面的信息设计师的处理各不相同。以前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将文物展示在观众面前再配个文字说明牌就可以将文物的文化精神传达出来,其实不然。Kathleen McLean在《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展览》一书中所说的:“好的展览通常用带有特定目标的设计来沟通特定的概念,且能让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与发现。”①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形形,其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他们能否真正的解读出文物的信息和展览希望传达的信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为此,我去南京博物院做了调查研究,希望得出博物馆设计师在定位、设计、制作艺术传世品的展览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以供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展览时遇到共性问题时参考。我选择的研究对象是瓷器馆中的一个独立展柜,它是一个独立的展示单元,因为其明显的摆放位置和文物的独特器型,会吸引不少观众,所以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研究博物馆艺术传世品的展览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在南京博物院所做的调查,参与调查的共有三人,一人负责观察计时,一人负责访问,一人负责记录整理。调查的方法是:随机选择5―10组参观人群,记录其观察过程中与观看展品相关的一系列行为及行为时间,在其观察完后选择人群中一个目标访问对象进行访问,访问不予任何导向性问题(如:你认为这组展示单元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必要时录音和记录,在每组访问完之后进行及时的整理,所有访问之后进行整体的整理和解读观众行为中所体现的信息,从而得出博物馆艺术传世品展览所应注意的问题。以下是在南京博物院调查的相关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针对南京博物院瓷器馆中的青花瓷万寿尊的展示,透过观众访谈,发现其中不足之处,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一、展示单元

瓷器馆的青花瓷万寿纹尊,清乾隆,陈列于独立展柜,摆放于一个展厅的中间,官窑青花万寿纹尊高达77厘米。它胎体厚重,器内满釉。尊的周身绘寿字纹。口的上沿两周,每周77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48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共计整整一万字。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伸缩,规整而自然,造作而有风韵。烧制如此硕大的器物,需要高超的烧瓷技术;如此明丽的青花发色,需要上等青花色料描绘;表现如此繁缛多姿的异体“寿”字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此非凡的整体策划更显示出封建帝王的威势和臣子们的恭敬。

图1 青花万寿纹尊

二、周边环境

如下图,青花万寿纹尊处于瓷器展馆内一个展厅中,展厅中

间摆放两个独立展柜,青花万寿纹尊如蓝色圆形标注位置。

图2 青花万寿纹尊所在展厅位置

三、观众行为访谈记录

我们观察的六组观众,其中有四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观众,两组各一人,其中目标观众两位是女性,四位男性。以下是按其行为、时间、访谈内容整理出来。

观众 行为 时间 访谈内容(其中Q是问,A是回答)

2个20几岁的男性(其中一位,男) 走到展柜前,弯腰看了一下说明牌,整体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3秒 Q:你刚才看到的说明牌是看了什么?

A:我想知道是什么年代。

Q:你觉得还需要哪些展示手法?

A:我想触摸这个瓶子

Q:还想哪些信息?

A:(朋友回答)我想知道产地,是景德镇的吗?是做什么用途的?

50~60岁的男性(男) 看了一次说明牌后,由上而下看了器物2次,盯着瓶口较旧,绕着看 24秒 Q:你刚才看到的说明牌是看了什么?

A:说明牌的字太小了,我老花了

Q:盯着器物是看什么?

A:我在看寿字的写法

Q:你看哪一个部分看得最多?

A:我在看瓶口的字,因为字比较大

Q:如果装一个放大镜,你认为如何?

A:很好很好

20几岁的女性和2个朋友(20几岁的女性) 看了一下说明牌,用手机拍照,绕着看半周 37秒 Q:你从这上面得到哪些信息?

A:(惊叹和激动)这上面真的有一万个寿字码?(主动接着说)我还想知道这工艺是怎样的,寿字是怎样写上去的,那些工匠师心甘情愿做的吗?古代皇帝真的希望皇帝寿命长一些(点头),万寿代表什么寓意?

20几岁的女性和40几岁的女性(20几岁的女性) 跟着朋友(1人)先看了一下瓶子,走到说明牌前看了一下,又抬头看瓶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瓶子的顶部)她对朋友说真的有一万种写法吗?绕着看半周 29秒 Q:你从这个文物获得什么信息?

A:(不停的眨眼)什么信息?

Q: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漆器和玉器馆。

Q:这个馆里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就是那个万寿瓶

Q: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A:如果有解说服务就好了。这个寿字的寓意是什么?是哟后过来进贡的吗?是谁向谁进贡的?

Q:看了这个瓶子有什么感触?

A:以前人对寿和福真的很重要吗?代表一个传统文化吗?

2个中国人和一个老外(2个中国人中一个,男) 2个中国人观看 25秒 Q:你有哪些信息室想向外国朋友介绍,是我们没放上去的?

A:这瓶子做这么大,一般是用来摆设的吗?是官府用的,还是皇家用的?

老外(1个人,男) 看着说明牌,看着万寿瓶 10秒 Q: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at?

A:(指着万寿瓶的说明牌)寿,which means long life,I can understand.

Q:Is there any other information you want to know?

A:(指着墙上的辅助说明版(非万寿瓶))If that can translate into English,I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四、行为和访谈记录分析

时间:在时间上,6个目标对象中有4人观看时间在23秒以上,1个人在7秒一下,1人在7秒和23秒之间。行为学家认为,观众在观看事物达23秒以上才能记住,观看7秒以下会很快忘记,所以将7秒和23秒作为两个参考值,以此判断观众对展品的关注度。

行为:我们将以上六组观众的行为进行分析,将他们的行为分为四类:

A.观看展品

B.与朋友互动(交谈),四组群体观众中只有一位和朋友有互动。

C.看说明牌(弯腰看,看完后再看展品,绕着看),六组观众中,有五组是看过说明牌的。

D.拍照(拿手机拍),六组观众中,只有一人拍照,而且使用手机拍照。

访谈内容:我们将访谈内容进行总结,以下是观众在观看完展品时所关心的问题。

A.说明牌(年代,字太小,明白)

B.展示手法(年代,触摸方式,翻译)

C.文物信息(用途,产地,寿字,工匠,谁向谁进贡,寓意)

D.投入感情(印象深刻)

E.服务(有讲解服务就好了)

五、结论

通过对时间、行为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A.观众对青花万寿纹尊师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在对6个目标对象的观察中有4人观看时间在23秒以上,1个人在7秒一下,1人在7秒和23秒之间。所以展品是足够吸引观众的。

B.说明牌信息不足

从访谈中发现观众还想从中得知产地、拥有者,这些信息是可以放入说明牌中的。在六组观众中,五组目标观众观看了说明牌,说明他们想从说明牌上面得到展品相关的信息,但是他们在访谈过程中透露出了说明牌信息量太少的问题,这说明说明牌没有将观众感兴趣的与文物相关的信息放在上面。

C.展示手法单一

对展品的呈现方式仅以陈列配以说明牌文字为主,观众仅能以视觉接受展品的信息,显得有些单一,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如果可以动用触觉、听觉会让观众接受更多的信息,这样观众在展品旁边逗留的时间就会再长一些,能更全面的获取文物的相关知识和文物工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D.延伸信息缺乏

在访谈中发现,观众还想从万寿瓶中得知瓶子的用途,是否真有一万个寿字,寿字是否真有一万种写法,工匠制作时心情如何,瓶子是给谁用的,代表什么意涵,种种的信息都表示,单一的说明牌并不能满足观众对展品的认知及情意需求。

E.公共服务不完善

因延伸信息缺乏,使得观众建议若能有解说服务就更好了,由此反思艺术传世品展览是否能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让观众更了解展品。

六、建议

A.增加说明牌的内容。增加与文物相关的一些信息,如文物的作用、拥有者、怎样传承的、有什么历史故事,以此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如果是考古文物,可以复原文物被挖掘时所处的环境状况,让观众对文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B.与多媒体相结合。仅仅依靠文物和说明牌是不能将文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全面的传递给观众的,观众观看文物的耐心是有限的,单一的文字信息辅助说明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展示手法来获取信息。良好的视觉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复杂丰富的空间体验,展览的节奏与韵律及更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都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兴趣和热情。②

C.增加展品的信息说明。在博物馆观看艺术传世品展览的观众大多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博物馆工作者需要反思:你在给观众传达说明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用?有没有尊重观众的感觉?工作人员是要将文物的信息传达给那些好奇的观众,而不是展示给工作人员自己看。所以在展品的旁边可以适当的增加展品的信息说明,如放一些展示牌将文物的照片和相关文字放在上面。

D.提供语音导览。当一件实物恰如其分地放置在一定的分类框架中,成为类概念中一个个案时,它就被解释了,也就被理解了。③对于这些组件多、内容丰富的展品就需要通过语音导览来辅助观众观看并告知观众。

七、总结

历史文物的主要功能是阐释历史文化,设计师与观众之间应构架一座理解与合作的桥梁,将文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及相关信息传达给观众。工作人员不要一味的去强调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因该认识到文物是人民的文物,文物研究得出的知识信息是要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所以展览设计师应该认识到公众的多样性和非专业性,因此他们需要被引导来欣赏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此外,公众的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来满足观众兴趣喜好的需求。

博物馆还应多建立专家与公众的沟通,多做调查研究。从公众出发,深入浅出,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成人们喜闻乐道的历史故事线,从点到线再到面,真正地为观众做好每一个展览。当然,本文随机选取的研究案例,为南京博物院一期工程时制作的瓷器馆的一个展示单元,仅供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设计艺术传世品展览单元以及展览制作遇到类似问题时参考,不代表南京博物馆展览的制作水平。

注释:

①Kathleen McLean著,徐纯译《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

展览》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出版,2001年版,第109页。

②参见W.布朗著,许杰译《非正规学习环境的设计》,

载弗朗斯.斯考滕《心理学与展览设计简述》。译载

《博物馆研究》1987年第9期。

③关于“分类”的意义,Hooper-Greenhill, Eilean在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了相关

的争论。此书由徐纯教授译成中文,可参见。

参考文献:

[1]Kathleen McLean著,徐纯译.《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

的展览》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出版,2001年版,第109页

[2]宋向光.《知识视觉化:陈列内容设计及文本编写》载

《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

出版社,2009

[3]高桥信裕.《新时代的博物馆展示》,原文载于《新版

•博物馆学讲座》,日本雄山阁2000年版第9卷 《博物馆

展示法》,王卫东译

[4]大卫•迪恩著,萧翔鸿译.《展览复合体――博物馆展览

的理论与实务》,艺术家出版社(台北),2006年3月

[5]W.布朗著,许杰译.《非正规学习环境的设计》,载

篇(6)

【关键词】合肥地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

一、前言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可概括为:博物馆面向社会大众,依托藏品、场馆、展览和服务,通过藏品征集、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等,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功能和水平。广义的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应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藏品征集保护、学术科学研究、陈列展示教育、公共关系服务等内容。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地方乃至国家的文化形象。根据往年对国家一级馆进行的运行评估报告显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科研能力都在逐渐提升,具备一定基础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管理建设水平能基本维持原状,公共服务水平却始终处于薄弱环节并有下降趋势,公共服务能力成为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在此意义上,分析和探索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十分必要。

二、合肥地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本文讨论的博物馆限定为合肥地区(含四县一市)的各级各类博物馆,重点讨论地方性文物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该类博物馆成立时间大部分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起步较晚,级别较低,整体发展水平有待大幅提高。

1.博物馆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从地域分布上,坐落于合肥市区类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共17家,占博物馆总数的61%;巢湖市区内博物馆6家,占总数的21%;其余数家博物馆分布于三县各地,长丰县的博物馆数量为空白。在空间分布上,各地呈现出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合肥市区内博物馆数量和类型最为丰富,但在全市范围内依旧较为分散,未形成博物馆集群效应。从类型分布上,地方性的综合类博物馆比较缺失。合肥、巢湖及周边四县,均有相应的文物管理部门和一定数量的文物藏品,除建成以放王岗汉墓出土文物为主体的专题性汉墓博物馆外,各地均未建成地方性综合类博物馆,没有用于陈列展示代表当地历史文化的精品文物的场所。

2.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分析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应重点关注直接为公众提供陈列展览之外的附属服务块面,可以包括休闲交流空间、教育娱乐空间、便民服务空间和对外延伸空间等。具体可包括观众休息区、茶水餐饮区、旅游商品区、教育活动区、便民服务区和对外广场区等。合肥地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设置,除安徽博物院和近两年建成使用的较大型场馆,能基本或部分满足以上公共服务的需求外,大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有限或不足(见图1)。

合肥地区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缺失,一方面囿于场馆面积、地理位置、投资规模和人员配置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博物馆发展观念的滞后。博物馆从设计之初,

“公众”“公共服务”的意识即被置于附属地位,被置于建筑物、陈列展览、办公区域等因素之后考虑,没有“以人为本”地视之与博物馆本身同等或更高的位置。

3.博物馆观众满意度研究

观众满意度调查采用了调查问卷结合问卷过程中观众访谈的形式进行。选取了三处游客量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博物馆作为取样单位。注意非随机取样,即调查者有意识地选择被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等项目上,注意层次结构的变化。采用限制式问卷形式,观众只做规定性回答。共发放有效问卷200份,结论如下:

观众自然情况统计表显示,此次调查的观众以首次参观的人群为主,被调查观众中以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较高。离市区较近的场馆,外省观众更多;位置偏远的场馆,以本地观众为主。本省外市观众均为少数,反映了合肥地区博物馆对其他地方游客吸引力的局限。从观众对展览项目的评估结果看,大部分观众对展陈形式和内容满意,对内容的满意度又高于对形式的满意度,主要由于形式较为单一,图片展示多,实物陈列少。付费聘请讲解服务的观众约占1/4,由于被调查博物馆的讲解水平在合肥地区博物馆同业中居于前列,观众的满意度高在情理之中。观众对被调查博物馆内部的公共服务附属设施及服务是基本满意的;对博物馆周边的配套建设,例如交通、餐饮、购物等方面也趋于好评。观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设置专门的游客中心,调节灯光亮度,增设休闲设施、饮用水、空调和绿植,开放更多的服务空间、部分楼层,楼梯上下不便,馆内空气流通不畅,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等。

综合各评估项目,观众对被调查博物馆的总体评价较为满意,95%以上的观众认可本次参观体验。在未达到预期的评估中,对展览本身的不满意是最重要的原因,再次印证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核心和灵魂工作。没有精深的陈列展示,博物馆的其他服务要素就失去了依托的主体。在“会否为博物馆做口头宣传”的提问环节,反映了观众满意度会直接作用到博物馆的口碑和影响力。

三、加强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做精、做强基本陈列和特色展览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展览陈列之外的公共服务,合肥地区大部分中小博物馆基本停留在维持安全正常开放,忽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很多小型无等级馆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建设而成,位置偏远,观众稀少,时而出现“空馆”现象。合肥地区博物馆或多或少存在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部分职能缺失的情况。

1.树立“去行政化”的博物馆公共服务理念

合肥地区国有博物馆在性质上基本属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场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博物馆主要被视为文物保管和研究机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收藏、保管和研究等领域。对博物馆如何为社会和公众服务则重视不够,尚未真正把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在中心位置。这一落后的博物馆服务理念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公共服务作用的发挥。博物馆应树立现代的博物馆公共服务理念,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其收藏和展示,更在于鼓励观众参与,尽最大的努力拓展公众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各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甚至因陋就简,对照博物馆服务规范,完善展陈服务、教育服务、安保服务、票务服务、咨询服务、保洁服务、经营服务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博物馆公共服务项目无空白,构建起全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领域的框架和格局。

2.构建博物馆横向合作和纵深发展体系

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工作始终相对独立地开展,馆际合作、馆校合作以及与社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合作较少。由于资金、藏品、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单个博物馆的发展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若能加强馆馆联合、馆校联合、民间合作、与文化活动较发达的社区合作,形成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合力,对促进博物馆快速优质发展大有裨益。除各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外,多方开辟藏品征集渠道,从本地特色着手,将专业性、学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使博物馆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发掘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潜力。

3.城市规划过程中“预设”博物馆发展版图

在城市规划建设初期,应综合考量博物馆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产业结构发展,无论是以博物馆为中心带动周边,还是以完善的配套服务拉动博物馆旅游,最终的目标都要谋求共赢双赢,不可顾此失彼。合肥地区近年来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大建设、大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业已公布的文保单位规划方案,明晰了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的街区和建筑物保护范围,但对文保单位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建成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尚无规划。城市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博物馆建设更要以城市为依托,博物馆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建设的选址、规模和长远规划理应在城市建设的蓝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篇(7)

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重要窗口,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但现在观众正渐渐远离博物馆,博物馆也正在慢慢弱化窗口的功能。作为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我认为必须做好陈列、讲解、服务三方面工作,才能让博物馆更具有吸引力,让观众自己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窗口的展示功能,也才更能体现博物馆存在的价值。

结合多年的工作体验,谈一些自己陈列、讲解、服务方面的想法。

一、陈列要通俗易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和观众交流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也是博物馆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手段。

但现在很多去过博物馆参观的人都说,感到看不懂、枯燥、没劲,看到的陈列展览单调、乏味,全国多数的博物馆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使观众退避三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各中小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模仿国内――些知名大馆的设计方法,多数的还是低水平的复制:照抄、照搬书本知识、运用专业术语:机械单一地罗列馆内最好的展品。这里有一个值得提到的问题,很多博物馆的藏品其实都十分相似。我们自己认为是最好最精的展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博物馆会有很多很多,甚至都比我们的还要好的多。这就造成多数陈列展览枯燥乏味、让观众有看似雷同、众馆一面的感觉,看了这馆就不想看其他馆,觉得无趣无味,与观众的实际需要相脱离。

想要让观众喜欢博物馆。自己走进博物馆来,博物馆就必须收起“严肃的死板面孔”,在陈列设计上多下工夫,周密考虑,精心准备。设计制作通俗易懂、观众喜欢的陈列展览。陈列展览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社会群众,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陈列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观众,但他总是适应这个大群体中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个一部分做到这个群体的最多数,也就是达到最多数人的满意,这样我们的展览就算做的成功。

另外还可以采用让观众感兴趣的互动式展览方式。更有利于增强观众参观的兴奋点,在展览过程中设置复原景箱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另一方面,引进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加展览的气氛。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在参观中的热情,这样对于一场自己参与过的陈列展览,观众是终生难忘的。

二、讲解要灵活到位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记者在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门口和部分单位、社区、学校进行了关于博物馆观众的随机调查。

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记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观众最不满意的是博物馆的讲解。记者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如何评价博物馆的讲解”的问题,回答“较好”的仅为5.9%。而认为“一般”的为10.8%,认为“不好”的达70.6%,认为讲解工作“很差”的占12.7%,被采访观众中无一人认为讲解工作做得“好”。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观众都希望身边有一位能真正帮助自己看懂展览的讲解员。如果讲解员只是背诵解说词,或者照本宣科地重复解说牌的内容,这样的讲解员是不会让观众满意的。

讲解是服务群众最直接的一种手段。一个博物馆存在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文物和观众喜欢的通俗易懂的陈列,很大程度也体现在讲解水平方面。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员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博物馆的门面和橱窗。讲解工作的好坏是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之一。讲解是用语言向观众进行表达、解说,帮助观众更好的参观、理解展览。对于一个好的讲解员。他能把文物讲“活”,使观众听了上句,想听下旬。通过讲解,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讲解还要求我们用心来与观众交流,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有一种“无我”的境界,应将所有的观众都放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种在情感上的交流。

前一段时间在沈阳学习考察时,在辽宁省博物馆就发现一位这样的讲解员。她并不是博物馆的固定讲解员,他只是一名自愿者,但看她给观众讲解的情景,让人记忆犹新。丰富的知识,亲切的神情,抑扬的语调,忘我的境界,通过她的讲解,让观众与整个展览融为一体,让讲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服务要人性亲切

如果说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讲解是存在的根本,那么博物馆内必备的服务设施更是“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