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0: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生科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策略
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可以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的因素,从而使科学知识具有生活化特点,小学生学习具有生活化特点的知识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枯燥的科学课堂变得具有活力,小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变得积极主动。所以,科学课教师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为小学科学注入动力。
一、传统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掌控着课堂,教师给学生讲解大量的科学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读记任务。而学生就像记忆知识的机器一样,根据教师的口令做任务。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味地依赖教师的命令。还有,一些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合理的,往往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有时在讲课中还运用一些专业术语,所以很多小学生在听课中感觉难以理解。慢慢地,小学生感觉科学是比较难学的,时间久了开始厌恶科学课。只有改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走出困境。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模拟“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上给小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然后开展科学课的教学,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阳光下的影子》这节课前,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小学生在某几个特定的时间记录自己的影子长短的变化,然后画一个影子长短变化的柱形图。小学生通过这个活动,首先可以研究问题,其次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一个原始的材料,通过观察记录自然而然就明白一天中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再对照每个同学的统计图,进而知道同一时间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跟物体本身的长短有关。通过这么一个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感觉科学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教师利用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唤起了小学生内心对科学知识的喜爱之情,这样他们就能快乐、主动地学习知识。
2.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再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广泛运用。科学课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实验的形式来展现(实验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补充教学。例如,在探究植物的根会吸水这一活动时,虽然采用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根会吸水,但这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是比较是抽象的,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其吸水以及输送的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课件给学生展现家里面常养的花,或者校园里的小草等生活中容易见到的植物,演示植物的根吸水与植物茎、叶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生动的画面,感知到生活中熟悉的科学知识,进而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再如在给学生讲解《蚂蚁》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关于蚂蚁活动的小视频,既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成生动直观的情景,此时的科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而是直观的生活化的。多媒体教学也使小学科学课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科学的奥秘,感受科W的独特魅力。
3.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实现。小学生在参加课外探究活动中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在课堂上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这样是很容易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在教学《听听声音》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课下,去公园和餐厅等辨别乐音和嗓音。在课上和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小学生在参加这个实地探究活动后,可以感受到科学知识是具有趣味性的,同时也明白了学习了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实地探究,这样小学生就会被有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通过参加课外探究活动,可以帮助自己学习科学知识,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学习科学知识,也能拉近科学知识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催化剂,也是帮助小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关键。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科学课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以此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周永廷.在科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一、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对待科学教学,怎样才能真正发挥科学课程生活化独特的教育价值,实现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功能呢?我通过教学,反思其出现的问题。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将科学课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科学知识当中,把一些科学现象与结果通过动手实践,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在生活理念下的小学生科学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二、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应该解放被禁锢已久的思想,将新模式、新思想融入教学当中。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弥补传统教学不足的同时,大大缩短了科学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小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科学,表达感情。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一节课时,教师在授课前可创设情景,先播放一段声音,其中有鸟叫声,小河流水的声音,微风阵阵和细雨绵绵的声音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优美旋律。在播放的时候,对学生提问:“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呀?”优美的声音不仅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还可以“唤醒”对声音的认识。这时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怎么产生的吗?”可以看到学生的眼睛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此时可以安排学生应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可以选择尺子、皮筋、喝水后剩下的空瓶子。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当学生波动尺子、皮筋时,不仅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还可看到发声时尺子与皮筋都发生振动,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让小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丰富的知识。
综上所述,将生活理念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让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已经为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培养小学生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获得利用科学知识对大自然进行探求与认知的本领,从而实现学科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有效转化。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实现小学科学的生活化、实用化和社会化,赋予小学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活力呢?
一、从生活实践中彰显科学理论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多地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科学知识本身与生活、与自然界、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让小学生一方面通过对科学的认知,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与习惯;另一方面运用科学进行生活实践,感知科学强烈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并进入到一种对科学主动探求的状态。
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小学生感受不到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熟悉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就会失去对科学进行主动探究的兴趣,无法形成有力的学习动机。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挖掘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将学生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营造“生活化”科学气氛,创建“生活化”科学场景,唤醒小学生对科学的渴望,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中,小学生对米饭很熟悉,但对淀粉印象比较模糊,因此无法将这三种物质联系起来。在讲解之前我分别将饼干、面包、苹果和马铃薯这些很常见的食物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先找一找“淀粉的踪迹”,然后我再将碘酒拿出来,提问:如果将碘酒滴在这些食物上,都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会变黑;有的说,不会有变化……为了验证自己的说法,我让学生们纷纷上台进行实验,当他们看到食物的不同变化时,都感到有趣和不解,对答案充满着期待,这时我告诉他们,引起食物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淀粉。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充分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将科学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目的都是学以致用。小学科学就是让小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头脑去看待生活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用科学的魅力与力量去创造生活,从中获得进行科学探索的快乐,并建立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情感。
(1)注重课外活动的科学实践。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导致了很多科学活动都不能现场开展,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运用到课外生活实践中去。利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获取有关食物的信息,理解保质期、配料表的信息含义,并学会运用这些信息对食物进行适当选择。鼓励学生去超市买一到两种食物,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选购,并将食物的包装完整的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调查、讨论与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们如何健康地饮食进行指导,就达到了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一种目的,进而影响和改善孩子们的行为,使科学与生活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中真实的食物联系,而不只是教科书和投影仪上的图片教学;让他们对生态环境有更深、更真切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2)注重日常生活的科学实践。关注日常生活是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法朗士曾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小学生的好奇心就表现在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兴趣上,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科学实践,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也会让小学生感到有趣: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调节台灯的小开关、现代化的电器产品、照相机、摄像机的方法原理,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发现”和“小发明”都让小学生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科学创造的乐趣,获得科学实践的情感体验。
一、当下知识整合面临的难题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获得良好的科学基础,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很多时候,科学知识是触类旁通的,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无法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将所有知识整合起来。
(一)小学科学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现在许多学校还以考试为最终的风向标,认为科学教育可有可无,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有些学校不具备相关的教学硬件,无法展开有效的科学教学。还有些学校没有相关的人才。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不合格。小学生的人格还不完善,学习能力还不健全,在学校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合理引导,是无法形成对科学的理解的。
(二)学科教学过于孤立
知识整合能力需要小学生能够将各科之间建立联系,明白一个学科与另一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跨学科整合的认知。
教师只要多做联想,其实就可以发现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知识是可以互通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是可以被打破的。当这种界限破除,学生就找到了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的方法,这对于小学科学教育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正确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整合能力
通过分析发现,其实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这其中不仅包括在教学内容上的改进,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式和合适的工具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形成知识整合的能力。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呢?
(一)明确学习的目标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在学习某一项内容时的目的。要告诉学生,我??今天学习的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本学科的学习有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在整体的知识构建中又会有哪些作用,并且制订一个完善的学习计划。
例如,今天学习“用纸做一座桥”这一内容。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平时动手能力如何,再做课程具体设置。其次,教师在教学后应该反思这节课中所讲的内容是不是已经涵盖应该讲到的所有的内容,有没有其他的创新点。最后,教师应该想想,这节课中的内容与其他哪些知识相关,可以与哪些知识相整合。例如,桥有哪些形状?是做中国桥还是外国桥?它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功能?桥的长宽尺寸和用途?这样的思考过程会涉及各门学科的知识,在这期间,知识就得到了整合。
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知识整合。
(二)善用相关的学习工具
许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工具。其实学习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可缺少。在学习中,有很多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知识整合能力。比如思维导图,可以让人通过思考,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类排序,以观察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的体系和发展方向。
一、利用网络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小学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所影响,而且,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性格较为活泼好动,对这个世界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对新奇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所以,对于小学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比枯燥无味的书面文字要更有趣味和吸引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网络来辅助小学科学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采用将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网络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各种小学科学知识教学视频和文章等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科学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科学课堂知识点教学的趣味性,而多媒体技术拥有图片、视频、音乐播放等多种特色功能,这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风趣性和知识性,而且非常适合小学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的参与兴趣。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网络的教学优势来辅助教学,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增加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
强大的海量教学资源是现代网络的独特教学优势之一,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的这一教学优势来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量,开阔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视野,帮助小学学生更好更全地学习到小学科学知识。在传统的小学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小学科学知识非常的丰富和繁杂,而小学科学教科书书本中的内容又非常的简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小学科学教科书中的知识教学是无法全面地让小学学生学习和掌握好小学科学知识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小学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巩固和强化。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来丰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中,拥有着古今中外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知识教学资料,教学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小学科学教师仅仅需要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即可找到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极大地提高教学便利。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科书下册中的《食物的营养搭配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人们平时所食用的食物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蔬菜,一种是肉类,这二者各含有人体生长和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各种营养物质・・・・・・”针对这一知识点,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为小学学生介绍各种食物和肉类食品的营养成分,从而帮助小学学生直观地找到学会营养搭配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网络丰富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
现代网络的网上平台共享和信息交流功能,可以很好地为小学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给予小学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学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体,小学科学知识的教学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质量,促进小学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小学学生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非常重要。而现代网络可以为小学学生提供更多的虚拟交流空间,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答疑平台,小学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这一功能来有效地丰富自身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在上课前,小学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和难点上传到网络交流平台上,然后由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汇总、归纳,这样,在上课时,小学科学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为小学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同时,网络也可以为小学学生提供属于自己个人的网络虚拟存储空间,小学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整合的知识点便捷地存储到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当中,从而有效地方便随时实地进行学习和查看,这样,便能大大加强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丰富自身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科学启蒙教育;小学新课标;科学素养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通过对小学新课标的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大家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在如何利用学生的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强调的重点为自然科学知识与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及学生身边的有关事物同现象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上除了知识技能外,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学生与社会有关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即将传统教学中讲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地球与宇宙的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更关注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入了许多环保、资源、生态、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自然”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同时,还增加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在小学“自然”教学的不断改革完善和实践中应运而生的,这是一门综合课程,在课程设置时将科学这门学科同其他的课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放在核心宗旨上,它能够将自然科学和技术各个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综合有效地结合起来,且能够让学生通过运用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时具备必须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同自然界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所以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学习的目标要以探究为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要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素质高、勇于进行探索、敢于进行创新的人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在科学知识学习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启蒙教育,所以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阶段小学生科学课程的素质发展起到了科学定位的作用,在科学课标中科学素养的内涵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科学学习的动力表现在情感与态度上,然而科学学习的材料来源于科学知识,科学学习中科学探究表现为学习的中心环节,这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信心,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进而在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的目标达成了,最终获得科学学科的真正意义。
二、探究要科学学习的核心
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是探究学习时学生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是由科学课程提供的,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像科学家进行探究一样,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科学的能力不断增长,学生会在学习中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正确科学态度。
三、科学的启蒙课程在小学课程阶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科学启蒙这门课程所要承担的任务将会是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加倍的呵护,进而培养小学生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教师要做到引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和联系周围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科学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具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同环境和谐相处,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教学活动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只是让学生去学习与科学相关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及自己动手实验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进行掌握
实验过程中探究是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在实验开始前所有的猜测、假设和猜想都是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支持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最后才能在试验完成时得出结论,然而在实验活动进行时如何合理进行操作呢?如何正确地处理获得结果便是一个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而这个实验过程我们不能只是为了验证才去进行实验活动,而应该是为了验证我们之前所做的猜测、假设和猜想是否是正确的。在科学学习中“探究”的运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感觉到这样的学习形式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走出课堂。
五、从“课堂模式封闭的”转向“课堂模式开放的”
一、课前准备:充分备好德育内容
从课程分类来看,毕竟小学科学与德育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再加上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师,因此,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性工作。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剖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仔细斟酌课程资源结构,并从中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做充分预设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或技能与德育观念和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发展,才不会导致两种教学目标分道扬镳,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照相机和眼睛”时,为了在本课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配置中总结出德育内容。一要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电池的使用、按键的使用以及相机的保养等;二要学会健康用眼,在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近视等眼病后,引导学生适度用眼、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一来,教师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课应当进行哪些德育渗透,又明白本课应当在哪里进行重点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渗透:无形传输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是一堂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也不能为了渗透德育,干脆将小学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而将德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成分,恰到好处地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无形中的传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时,由于本课所要传输的德育知识非常多,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用《健康歌》作为课堂的导入,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其次,感知骨骼与肌肉对人体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和交流“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适当的体育运用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营养的保健作用。
三、课后强化:注重巩固德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