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0: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青年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本文在此框架下定义批判精神,认为批判精神是一种表现为行为倾向的人格特征,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青年的社会化有着不同其他阶段的特点,总的来讲是青年主动接受外在影响源的影响,最终形成角色意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受着多种因素制约。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批判精神形成的契机,本文只提出了四种,至于是否存在其他契机有待调查验证,如何利用它们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批判精神与青年之间有着一种耐人寻味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是逐渐显现出来的。尽管中国早在春秋就有荀子、墨子的形式逻辑,尽管孔子就说过疑乃“思之始,学之端”,但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批判传统的民族似乎已成为共识。有人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受家庭伦理和家庭制度制约的“孩子”,不存在现代意义“青年”。①无论这两种观点正确与否,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以来,批判精神在青年群体中不时闪现,并极大推动了或者说改变着中国的历史。安东尼·吉登斯说,“如果我们把迄今为止人类存在的全部时间跨度想象为1天,那么农业诞生于午夜的11点56分,文明11点57分。现代社会的发展则始自11点59分30秒。然而人类在这一天的最后30秒内发生的变化可能与此前所有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一样多。”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历史在缓慢地走了几千年之后,突然间以快得让经历其间的人都无暇应接的速度变化发展着,这种急速的变化,与青年人走入社会主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批判精神正是推动中国青年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因素。
面临全球化、信息化、大众文化等等复杂的社会环境,批判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重视。中国的青年人是否具有批判的意识和能力是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事。批判精神是否可教,这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是,根据社会学、心理学关于人格形成的种种研究成果,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影响批判精神产生的一些因素以及影响机制,为培养青年得批判性思维提供借鉴。
一、批判精神释义
1.人们对“批判精神”的三种态度
其一,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人们对“批判”有了一种感性直观,在许多人的意识里,批判与斗争、革命甚至暴力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误渎和曲解已经渐渐淡化,但在学术、生活领域慎用“批判”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二,在很多领域,批判或批判精神一词都在被频繁地作为一个不说自明、约定俗成的概念使用着。其三、也有人开始科学地阐释“批判精神”这一概念,如“大学批判精神”、“哲学批判精神”。在后两种态度中,人们都对它持一种正面的价值评价。
2.在批判性思维理论背景下提出的批判精神概念
1)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近年来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受到重视。杜威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反省思维(reflectivethinking)的概念,这被视为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最早提出。70年代以后,研究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兴趣进一步增加。有学者提出,社会成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决定美国的生活质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美国政府要求美国大学优先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并提出到2000年,要使“具有高级思维能力、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学生的比例有显著性增加。”③
尽管研究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存在分歧,④他们对批判性思维的总体结构还是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或智力技能)。本文在这一框架内定义批判精神。
2)批判精神。对批判性思维理论的研究者基本都涉及到了批判性精神,并达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批判性精神是一种人格特征;二与心理的情感与态度有关;三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在动力。⑤
在有关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批判精神是指一种人格特征。具体地讲,它是个人在认识外部世界和自我时所持的质疑、分析、理性思考的行为倾向。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环境产生反作用。社会化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批判精神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3)青年的批判精神。相对于童年和成年阶段,青年的社会化有独特的意义和特征。首先,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对青年(青年阶段结束意味着成人和走入社会)的要求决定了青年阶段的社会化以基本完成人格塑造、形成自我意识,认同社会角色为目标。其次,青年的需要具有强烈而丰富、不稳定性以及对性的需要强烈等特点,⑥这影响了青年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的偏好。第三,青年人的特点决定了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矛盾、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往往比其他阶段更加明显、激烈。其中代际冲突、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是最为普遍的冲突。⑦
青年社会化的特征决定了青年更容易产生批判意识。换一个角度讲,面对各种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青年产生批判意识才是正常的和有利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青年阶段本应是最渴求知识、最愿意思考、最习惯去怀疑的年龄。深入思考社会现存的种种观念和事物,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科学的态度,才可能真正融于社会,而不是屈从于社会或者被社会所孤立。
二、青年社会化过程新解
对于“社会化”这个重要概念,不同领域关注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安东尼·吉登斯对社会化的定义是“指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们那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他认为,个人通过认同的过程获得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⑧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待社会化,则偏重于认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建立与完善,“认同”是包含于其中的。⑨
总的来讲,对于“社会化是将自然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塑造个人的行为模式”“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互动过程”这些观点,研究者已经取得了一致。
综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化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青年社会化是个人接受社会影响,经过一定心理过程,逐渐形成稳定的人格,建立自我意识,最终理解并接受社会角色的过程。以“影响”为线索对青年社会化可作如下理解:
1.影响源
很多研究涉及到了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在此,我们把这些因素定义为社会化的影响源。
1)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以及生产力水平。它是社会整体的产物,一经产生便渗透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并以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⑩
2)教育的影响。包括学校的教育、国家宣传机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3)家庭的影响。除去通常所说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外,本文认为,代际关系也是家庭影响的重要内容。
4)同辈群体。5)大众传媒。在当代,大众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过去,其影响力比较其他因素来说更是不容忽视。
2.影响过程
青年面对众多影响源,会主动地选择接受环境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接受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1)个人的需要。社会文化学关于文化客体和阅听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理论在此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研究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有研究者提出“用途与满足”模式,认为阅听人在选择文化客体及其内容时,会选择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或者支持他们已有观念的客体。例如可以用畅销书来研究出版物的主流倾向。(11)按照这一思路,青年在选择影响源所传达信息时,应该是以自己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青年的需要具有强烈而丰富、不稳定和对性的需要强烈等特点。(12)2)人格(personamy),也可以称做个性。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仲庚教授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13)一方面,人格包括与生俱来的性格与生理特征、气质,它们从人一出生就制约着个人后天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格中能力与性格的部分在青年时期正是急剧变化和不断成型的阶段,每一次新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在以前个人能力与性格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人格既是青年阶段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制约社会化的因素之一。
3)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主要指青年生活的经济条件,在我国,青年阶段的早期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家庭的支持,这一因素制约了青年与各种影响源接触的可能与程度,同时也对了青年心理有所影响。
4)其他心理因素。例如从众心理、顺从心理等。对于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待于继续探索,但总的来说,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青年通过与各种影响源的互动,人格逐渐形成与发展、自我意识也逐渐建立。这一复杂的过程成为社会化最核心的部分。
3.影响结果
由于青年阶段的结束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身份、承担社会责任、构成社会关系为标志,角色意识对青年社会化的意义则更加强烈。角色意识的形成,是人格形成和自我意识建立的最终结果,或者说,角色意识有赖于这两者的确立。
三、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影响批判精神形成的契机
1.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某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理性批判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这种传统影响了社会成员批判性思维的发展。(14)
2.代际关系。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辈是个人在前青年阶段和青年前期主要的影响源之一。代际关系如何,决定了青年对上一辈人所代表的价值观念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而其中就蕴含着批判精神产生的可能。
3.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关系。这里援引陈映芳教授的研究为例,她以“角色”概念为核心对20世纪以来青年文化进行了整理,根据青年对占社会主流的“青年”角色的认同情况区分出了“角色型”和“非角色型”青年文化,从她的研究可以看出,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是否契合,会对青年是否具有批判精神产生明显的影响。(15)而在当前,由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化成为青年接触最多、受影响最深的文化样态,已经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这方面的因素就更值得关注。现在大量有关大众文化对青年影响的研究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4.社会变革。从中国20世纪以来历史发展中就不难看出社会变革对青年批判精神的影响。社会变革往往造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空,使社会化出现中断,这如同幼小的植物得不到阳光和水分。但人不同于植物,总会主动的去寻找,面对各种文化信息,失去引导的年轻人很容易产生以质疑为特征的批判精神。
以上四点只是笔者初步的思考,对于这四个方面的影响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比如通过实证材料来验证,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培养当代青年的批判精神,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待进一步研究。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同目标,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批判精神又是批判性思维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如果批判精神不能教授,至少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一些环节去培养、塑造我们的大学生,毕竟他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①参见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9页。
②⑧[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36-37页。
③参见罗清旭、杨鑫辉《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文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第3期,第47-49页。
④参见符丽燕、朱念琼、康丹《批判性思维测评方法的研究进展》载《中华实用医药》2005年第14期;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第81-86页。
⑤(14)参见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陈骏宁《批判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硕士论文,2004),见中国优秀博硕士数据库。
⑥⑦(12)刘慧曼主编《当代青年社会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⑨⑩参见刘薇林编著《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62页。
论文摘要:声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青年声乐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是他们却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文章主要围绕“提高青年声乐教师的声乐演唱水平和声乐理论水平”两方面来谈如何加强青年声乐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声乐人才。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人才资源的开发在于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师队伍新老的自然交替,青年教师的群体越来越大,青年教师成为了教育战线的跨世纪的主力军。而声乐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逐渐呈现出这样的局面,随着声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年声乐教师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年声乐教师参加工作不久,他们大多满腔热情,劲头十足,可他们自身能力水平有限,缺乏经验,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面对一系列问题,经常急躁,焦虑不安,无所适从。因此,把青年声乐教师的现在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加强青年声乐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成为了声乐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的首要工作。
现在在国内各级院校任职的青年声乐教师,大多数是刚从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从个人演唱水平上讲,他们都是全国各地众多考生中挑选出的优秀者,并且已经经过了至少四年的专业训练,因此都应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然而教师本身具有了较高的演唱水平就能标志着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作为一名声乐教师,他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量合格的声乐人才,也就是,声乐教师的工作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别人掌握声乐这门演唱艺术,让别人能唱出美妙的声音。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声乐教师仅仅本身具备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应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能力,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较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等。而这些除个人演唱水平以外的综合性素质,恰恰正是我们的青年声乐教师在自身学习声乐时,教师没有直接传授的东西。因此,我们青年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声乐教师,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还得需要在很多的方面下一番功夫。今天,我们着重谈一下“青年声乐教师应使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和声乐理论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因为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其本身应该具有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同时也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两者都具备时才有可能教交出合格的声乐学生。而且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知识和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不断更新和发展,因此青年声乐教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和声乐理论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一、声乐演唱水平
记得沈湘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自己根本不能唱的人,去教别人唱,这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就好像一个大师傅,根本没有吃过红烧肉,却非要教别人怎么做红烧肉,同样不可想象。”[1]可见要做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其本身能长期保持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实际上任何人想不通过艰苦地、不间断地学习就使自己的声乐水平永远保持在某一平稳高度,其实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青年声乐教师对待声乐学习的不间断性问题认识并不是很深刻。他们总是醉心于:我是某某著名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我的老师是某位著名的歌唱家或声乐教育家,我的水平当然是一流的,无可挑剔的。他们整天笼罩在自己为自己编造的光环里,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殊不知,声乐这门艺术的学习跟其他学科一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或许他们刚刚毕业时水平是不低,可是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学习,他们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他们躺在床上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时候,已经悄悄地退步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外无数的大歌唱家们在台上演出的同时,在台下也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努力充实着自己。记得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一次在回母校给我们上公开课的时候曾说过,1987年她从中央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跟自己的老师沈湘教授一直保持联系,一有时间她就会去找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纠正发声上的毛病。1988年她应聘到芬兰国家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在几十个国家举行数百场独唱音乐会。即使时间非常紧张,她也忘不了定期把自己的老师接到芬兰,为自己调整声音。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大歌唱家对声乐学习的执著。而作为青年声乐教师的我们呢?其实更应如此,因为声乐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后继声乐人才的重任,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国家声乐事业的未来。也可以说,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这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情,它也是我们国家声乐教育事业的需要。正像沈湘教授所说的那样:“咱们现在的青年教师都需要提高,我们希望提高青年老师的水平,这对国家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1]
其次,我们来谈“专业理论水平”。
在许多人看来,声乐教学只是一种感觉教学,因为从表面上看,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声音的好坏及改善,都是通过教师自己的听觉判断来进行的。而实际上声乐教学却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的科学。它不只是简单的歌唱技巧训练,它涉及到声乐理论、声乐史、声乐审美、声乐鉴赏、声乐技能等多方面知识,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它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且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然而,有许多青年声乐教师对声乐教学理论缺乏系统地了解和认识,认为声乐教学理论没有太大的用处,不去认真学习,他们不知道声乐教学理论作用的内显性。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虽然不像金钱对于买东西所起的作用那样明显和直接,但它却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比如在发声原理方面,某些青年声乐教师认为歌唱本是个艺术问题,完全可以用抽象的方法教唱,自己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学习那些诸如发声器官、呼吸系统之类的生理知识,上声乐课谈论发声器官的解剖知识和运用发声器官的物理知识更是毫无用处的。可是或许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察到,这些没有以科学声乐理论为基础的声乐教学,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在很多方面给学生造成误导。我就有这样一位同事,一次他在给学生们做发声联系时反复强调:“我们发声时一定要做到气吸丹田,声灌头腔”。然而我们这些刚刚学习声乐而又有着一定生理知识的大学生们却听得莫名其妙,其中一个同学就问:“老师,我们的肺在胸腔,而腹腔内的器官大多属于消化系统,我们的气息怎么可能会吸到腹部呢?另外,我们的头腔内装满了大脑,要按您说的那样做我们会不会得脑震荡呢?”这一问,真就把我的这位同事给问住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的确不懂这方面的生理知识,因此他根本不知道学生在说什么,他给学生的回答只能是:“你不要胡思乱想,听我的没错,看我唱了这些年歌我怎么没得脑震荡啊?”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但这给学生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可想而知,学生对歌唱方法的理解永远是一团迷雾,不自觉地会对唱歌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的这位同事懂得这些发声生理知识,并直白地告诉他们歌唱呼吸时横膈膜与腹直肌、腹外协肌如何配合的,告诉他们颅腔、鼻咽腔的区别,这对学生们的影响又是什么样的呢?由此可见,一个声乐教师声乐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其教学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教师上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背后可以说都应该有丰富的、科学的教学理论作为支撑。虽然教学理论终究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注定只能当幕后英雄,但声乐教学若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也有些青年教师经常这样想:“我周围的某位老教师以前就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什么教学理论,在教学上也一样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殊不知这一小部分老教师经过自己多年的教学摸索、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其教学实践操作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教育学科内在的规律,所以在教学上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总之,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音乐教学活动有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这是一个高级的、复杂的综合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蕴含着丰富教学理论。青年声乐教师千万不能怀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千万不能低估教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多下功夫、深入钻研音乐教学理论,就能更自如地把握声乐教育的内在规律,就能用丰富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使教学行为变得更为规范、自觉。
2011年12月21日至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了首届青年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民族所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深远意义,在青年学者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所党委书记张昌东全程参与了论坛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并在开幕式和会议结束时就举办青年论坛的意义和如何进一步完善论坛的组织工作作了讲话。8位所学术委员受邀担任论坛的总点评人和学术评委。院直属机关青年处处长、院团委书记季为民同志专程到会进行指导,并对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
论坛共收到论文60篇,一些未能到会的青年同志也提交了论文。参加论坛的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共55人,分为八个单元进行研讨,内容涉及民族理论。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宗教,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艺术等。参会青年学者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展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不少论文紧密关注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特点,充分体现了民族所多学科研究的优势。
论坛按国际学术会议程序进行。每一单元的主持人、报告人和评议人都由青年学者轮流担任,使青年学者得到了规范的学习与锻炼,每个单元结束时,由一位相关学科的学术委员进行总点评,充分发挥了学术委员的专业指导作用。论坛最后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篇,二等奖五篇,三等奖八篇,这些获奖论文及其他通过评审的论文将结集出版。论坛还专门邀请《民族研究》、《民族语文》的两位编辑部主任围绕杂志的办刊宗旨、学术定位、选稿取向、审稿流程以及学术规范等问题做了专题讲解。
通过这次青年论坛,全所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中从事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第一次集中地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对于民族所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张昌东在闭幕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这次论坛的组织工作,希望以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起点,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努力把青年学术论坛打造成为民族所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展现青年科研风采的学术品牌,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他指出,青年学者要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全面贯彻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形势,不断增强青年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关怀,结合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大背景,拓展理论研究视野,坚持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密切关注各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趋势,为我国的民族研究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杨春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连云港市有组织地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始于2002年,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精心组织下,青年教师“探航”的队伍逐年壮大,尤其是近五年,青年教师“探航”的热情高涨,每年获奖的论文篇数更是直线上升,一直稳居全省前列。特别是近三年来一等奖获奖论文篇数分别为7、12、23篇,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从中可以看出连云港市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的足迹。
一、“教海探航”的“连云港现象”的成因探析
毋庸置疑,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科研的专业引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连云港市小学青年教师在如此大的赛事中屡创佳绩,在全省一直保持高位领先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的构建确保了“教海探航”宣传路径的通畅。
在历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中,市教育局领导都非常重视。按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市教科所每年都下发《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通知》,各县(区)教育局教科室接到通知后,又在第一时间内将通知转发到学校,学校迅速将通知精神传达给每一位老师,确保了每一位老师都能深入了解当年征文活动的有关精神,并有充足的时间去酝酿和撰稿。目前,已建立起“市―县(区)―校”三级宣传网络,确保了“教海探航”宣传路径的顺畅。在通过下发文件和专题会议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的同时,市教科所还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探航”成果,在连云港电视台、《苍梧晚报》、连云港教育网等媒体上刊发获奖简讯与喜报,并深入学校为获一等奖的老师发送喜报,召开座谈会,做到电视有声音、报道有文本、会议有激励,应该说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与激情。
二是“教・研・写”三级培训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教师论文写作的水平。
在做好宣传的同时,市教科所还对每年的征文活动进行精心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尤其是在论文指导方面,更是下了大力气。我们知道,青年教师的热情是有的,实践经验也是有的,但是缺乏理论的支撑与引领,在这种情况下,市教科所召开县、区及直属学校教科室主任会议,先通过会议对教科室主任进行“一级培训”,再通过他们对各学校的教科室主任进行“二级培训”,最后由各学校教科室主任再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三级培训”。在做好这“三级”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围绕新课改、“教海探航”征文等主题,邀请省内外专家为青年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做讲座、开展学术研讨以及举办“教海探航”论文比赛培训会、“教・研・写”系列培训会等活动。每年的4月至7月,市教科所都组织多场次“教海探航”论文比赛培训会,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证、论文修改等环节入手,将论文指导真正落到了实处。特别是6月、7月,他们不停地奔波于各地各校之间,深入到青年教师中,组织骨干教师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稿,开展专题沙龙研讨,进一步拓宽了老师们的思路,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也致使更多的论文有了冲击“教海探航”的机会与实力。
三是教育科研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了“教海探航”良性运行的空间。
为了点燃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激情,提升全市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我们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评价机制,每年都对各县区、直属学校的教科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与评议考核,并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和《教育信息参考》,对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县、区、直属学校进行通报和表彰。而考核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教海探航”,获得“教海探航”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10、6、2分,这项举措促使各县、区、直属学校对“教海探航”加以高度的重视。此外,市教科所还把各县、区、直属学校每年“教海探航”的组织发动、获奖情况等作为“优秀教科室”“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评选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拓展了征文活动的良性运行空间,这也是近几年连云港市“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成绩持续攀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是论文写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搭建了“教海探航”交流展示的舞台。
为促进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我们还经常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如举办“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成果展示暨教科研论坛”活动,组织获得“教海探航”一等奖的老师上示范课,做论文写作经验介绍,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施展舞台,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向他们学习,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可以说,这一激励措施无论对获奖教师本人,还是对参加活动的青年教师都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在每一次研讨会上,都能看到许多的新面孔。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走上了研讨会的舞台,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不仅如此,我们还大力提倡与号召各县、区、直属学校积极开展相应活动,力求让每一位获奖者都能零距离地和周围的老师们交流“教海探航”获奖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与影响作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必然产生连锁反应,这也是连云港市这几年在“教海探航”活动中屡创佳绩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是“名、特、优”教师的打造扩大了“教海探航”示范引领的效应。
在连云港市教科研队伍中有一批钟爱教科研的“痴迷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教学追求和理想,他们笔耕不辍,俨然把教科研当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教海探航”征文活动为这样的一批人提供了舞台。于是,他们的智慧与思想就被一次次地激活与凝结,并逐渐在市、省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如今,他们中已经有很多人成为我市教育科研的中流砥柱,引领并带动了周围一大批新生力量的加入,如灌云县伊山小学的侍作兵校长创下了教海探航“五连冠”的记录,师专一附小的汪燕、王金涛、张礼霞,师专二附小的李卫、穆传慧、孟庆甲,新浦区解放路小学的张红等,他们不仅自己对教育教学无比钟情,还影响了身边很多人。可以说,今天我市能有如此庞大的“探航”队伍与他们的榜样引领是分不开的。
二、“教海探航”的“连云港现象”背后的思考
如今,“教海探航”已经成为推动连云港市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唤醒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吹响了响亮号角。
对教师而言,科研意识就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以前,很多教师对教科研漠不关心,认为教科研是专家的专利,自己把书教好就行了;如今,很多青年教师在经历数届“教海探航”活动的熏陶后,更好地认识到了教科研的重要意义,揭开了教科研神秘的面纱,同时也意识到搞好教科研是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成长中研究、在反思中研究、在读书中研究、在问题中研究、在选题中研究、在合作中研究……这些都在唤醒着广大青年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意识。近十年来连云港市“教海探航”获奖的总数一年比一年多,论文质量一年比一年高,这也折射出青年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增强。可以说,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养成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品质,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
二是提高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最大作用,就是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光靠读书不行,光靠实践不行,光靠思考也不行。只有把读书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切实提高教科研水平。而青年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活动本身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因为:要搞科研,就要学习理论,掌握思想武器,提高理论水平;就要查阅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就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就要进行分析思考,把搜集的材料进行梳理提炼;就要实施研究方案,在实践中检查方案的真理性……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是我省基础教育论文评比中最具权威性的评比活动,接受此项活动的洗礼与锻炼,必然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海探航”论文写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智慧提升,是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智慧超越,开展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教育行为水平以及他们的学习自觉性都是很有帮助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做得更好。而“教海探航”征文及颁奖活动就为骨干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瞻远瞩”的平台,教育科研的能力自然也就在不断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与提升。
三是打造了一支名特优教师队伍,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
“教海探航”征文活动营造了一个“崇尚学术、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助推了师资梯队建设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在连云港市开展的“333工程”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青年骨干教师都在积极参与每年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骨干校长中的侍作兵、吴继桃、于通元等,都曾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333工程骨干教师”中的王金涛、张永虎、金凤、张礼霞、张兴百、袁亚敏等老师还作为获奖选手多次参加颁奖典礼并做大会发言,孙焱、侍作兵、李卫、张礼霞、黄海莹等老师还受邀在大会上执教观摩课。在职的特级教师队伍中,徐鹤春、刘、文萍、陈红、汪燕、吕恒来、郭有吉、杨海波等,都曾是当年探航的“老水手”,都与“教海探航”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可以说,在历届“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引领下,我市的“名特优”及骨干教师正在一批一批茁壮成长起来。实践证明,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是催生了一大批青年教科研新人,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
面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应该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研究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学习、辅导、组织活动、强化实践等手段,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内在潜能,使他们成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成为在校内、市内乃至是省内外有影响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唯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把加强教育科研、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教海探航”活动,组织全市广大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开阔眼界,更新教育观念,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观念,把他们引领到教育科研的大路上来。而作为一名骨干教师,也必须逼迫自己潜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在一起是个人专业成长最好的方式,对此我们常抓不懈,每年在“教海探航”活动中都有“新人”出现。武海虹、姚海玲、卞小丽、蔡亚、徐亚琴、杜廷云、王美欢、卞凯文等,都曾在当年的“新人奖”中脱颖而出。可以这样说,“教海探航”活动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科研新人,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
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始成立于20*年,第一届督导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由我担任组长。拟定了《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工作实施暂行办法》,第一届督导小组主要工作内容为“课堂教学质量的督导”、“学院教学工作检查”与“推优”。以督导小组成员自由听评课与每学期1-2次集体听评课性结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督导,重点对新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配合学院教务办进行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参与学院教学能手与教学新秀的选拔与推荐工作。为促进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奠定基础。
20*年3月学院重新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更换人员,壮大力量,替换了**、**两位学院外教授,因为他们不可能切实参与各项督导工作。补充了主持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唐克华教授和资深园林专家杜亚填副教授,特别补充了杨海荣老师作为秘书,完善了组织结构,壮大了督导小组的工作力量,使督导工作上一个台阶。修订了《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在督导工作中以“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与“教学检查”为基础,狠抓“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控制”,认真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与“教学与教改研究的督导”,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年度教学督导工作情况如下:
1、课堂教学检查与指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备课、讲课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指导,促进了学院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0*年度开展了3次集体听评课活动(共20节)。上学期第一次集体听课对象是我院推荐的教学新秀与准备申报职称的教师,配合学校的教学新秀推荐工作,对教学新秀进行选拔并指导提高,对职称晋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把关。第二次听课重点为园林专业的课程,为该专业的评估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下学期,为了迎接省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专项抽查活动,督导小组进行集体听评课活动,以青年教师所授课程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为重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我学院新开办专业,良好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保证专业办学水平的首要环节。每次集体听课后,都及时评课,认真记录,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意见,每次集体听评课活动结束后能够及时书面总结,向学院教务办汇报,严把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关。
2、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控制工作。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学院督导小组重视对该环节的质量监控,20*年上学期督导小组参加了04级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发现毕业论文的质量不理想,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并严密督促,直至论文再答辩前夕,发现整改质量不理想,最后督导小组成员都直接指导了论文修改工作,确保了04级园林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20*年下学期,论文督导工作走在了前面,督导小组首先参与了05级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审查,把好选题质量关,然后参与了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指导,使得论文质量有显著提高。
3、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经过专业调整后,我院专业主干课程多由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决定着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青年教师接触教学不久,教学经验缺乏,需要帮助。此外,青年教师的工作新鲜感强、热情高,如果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课堂教学方面,可使他们迅速掌握教学规范与课堂教学方法、技巧,形成一个高质量工作的态度与习惯,对于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把青年教师的指导作为*年度督导工作重点内容之一。督导小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了指导。一方面,把好上课关。学院集体听课多次以青年教师所授课程为听课重点,对于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分析,准确诊断,针对他们的个人特点,提出良好的改进意见。特别是发现部分课堂教学质量好的年轻教师,鼓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新秀”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学院教学督导小组开展了对青年教师指导培养工作,督导小组集体制定了培养计划,计划中对每位青年教师进行了现状分析,并确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为每名青年老师配备了两名指导老师,指导他们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按期完成科研课题;对年轻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对于他们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上进心。*年度先后对9位青年教师进行了指导与培养,此项工作促进了学院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活跃了学院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氛围,促进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
4、主要参与完成园林专业评建工作。学院督导既是教练员、裁判员也是运功员,是学院完成重大教学任务时的主力军。在*年上学期我院园林专业评估中勇挑重担,5个督导小组成员,3个是材料工作组的小组长,1个负责特色项目,1个负责接待。各位小组长既亲自撰写大量材料,又布置并指导同事们共同战斗,对于个别思想不通的同志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督促他们参与评建工作,并及时把好材料的质量关,在学院完成专业评估,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的评审与指导。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申报20*年度校级教改课题的通知,我院教学督导积极开展工作,及时与所指导的青年老师联系,鼓励他们申报课题,并对他们进行选题指导。最后督导小组集体对青年教师所申报的课题进行现场点评与审定,对每个申请课题,进行分析与指导,针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存在的不足,向各位申请人当面提出许多改进意见。帮助教师们开阔教改思路,提高认识。
6、其他工作:参与教学检查、引进人员听评课,参与学风建设等等。
二、成绩与经验总结
(一)成绩总结
1、学院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提高,责任心加强,求质量氛围形成,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20*下学期学院集体听评课活动中,7位教师3优、3良、1中。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提高,选题质量明显好转,论文研究方法大有改进,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2、教学与教改研究重新起步。学院教师整体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研思路拓展,教学与教改研究已经重新起步。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数量从07年的从1项上升到6项,其中5个课题的申请人是我们在培养的青年教师。
3、形成了青年教师指导机制,青年教师迅速进步。第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总体提高,刘卫国老师在*年上学期被评为教学新秀,吴吉林、龙自立老师在*年下学期学院集体听评中与校区教学抽查中表现优秀,受到一致好评。第二,教研思路拓展,教研热情高。在培养的5位老师申报了教改研究项目。第三,积极参与了教学组织与管理,3位青年教师担任了系主任与系副主任,能够较好地完成各系教学工作的组织运转。
(二)经验分析
以上成绩的取得凝集了学院领导的心血与各位督导成员的辛勤汗水。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麻明友院长与田建林院助指导了*年度督导小组的筹建与成立工作,补充了能够实际开展工作的唐克华和杜亚填老师,壮大了督导小组的工作力量。麻院长与田助理还参与部分督导工作,亲自做为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经常参与集体听评课。
2、督导小组成员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乐于奉献的精神。学院督导在完成自己较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积极认真参与各项督导工作,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与乐于奉献精神。廖博儒老师与唐纯翼老师承担了教学任务较重,但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坚持参加集体听评课。*年下学期,集体听评课那几天下大雨,而廖博儒老师家住校外,上午冒雨骑单车来上课,下午冒雨骑单车参加集体听评课。杜亚填老师,教学科研、社会工作,个人学习,工作繁忙,他能够克服困难,参加督导小组的多项活动。罗庆华与唐克华老师在*年度上学期末的人员分流中,被安排到重点实验室,但他们善始善终,坚持参加学院督导工作。此外,他们还勇于分担集体的困难,在园林专业的部分课程无人接受时,分别接受了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上好课。杨海荣老师,认真负责,耐心做好记录,及时收集整理工作资料,认真细致落实工作中各种事务。此外,各位督导小组成员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组织有序,工作细致到位,讲究实效。每学期初,根据学校与学院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制定学院督导工作计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周历。而且对计划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整个计划较完善、周密,能抓住学院教学质量控制的工作重点,也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工作组织有序,每次具体的督导活动也有计划与总结。工作细致到位,讲究实效,比如,集体听评课,我们做到听课后及时评课,评课后及时反馈;进行教改课题评审,我们采用现场汇报,现场点评,让申报老师们提高教研认识,开阔教改思路。青年教师指导,集体制定了培养计划,计划中对每位青年教师进行了现状分析,并确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从而使我们的督导工作有的放矢,实施有序,效果明显。
4、根据学院实际,抓住学院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教学质量监控有力。对于教学工作的督导,始终把课堂教学与毕业论文质量作为督导工作的重点;对于教师督导,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与培养。教学质量监控有力,效果显著。
三、工作不足与展望
几年来,教学督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工作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质量、论文质量、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教研等方面,而在学风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所欠缺;其次,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落实,必须努力改进。
1、协助学院进行学风建设。学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督导小组必须协助学院进行学风建设。
应用型新闻人才,主要是指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服务地方的新闻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实践技能和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并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在新闻工作中熟练运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是核心,新闻是专业指向,应用性是基本要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要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独立完成这项具有较大难度的课题。这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应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是优秀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试金石。
一、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选题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二、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是加强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一,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改革设想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社会性源于自身的实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局面,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强,其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实证研究行列,同时考虑以多种方式呈现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撰写深度报道或调研报告;第二,把论文写作与分层级、分模块、分方向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多个模块,如各类影视剧本写作、广告策划与文案、网页制作与维护等作品替代毕业论文写作。经过不断地探索,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将会妥善解决,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终会呈现新的局面。
我院首先打造精英师资团队,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目前,药学院在编专任教师70人,其中学院教授24人,均参与本科生教学。由于我院年轻教师较多,因此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等各种学习班。学院现有10多人参加了吉林大学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将优秀教师推荐学校参加大赛。在第二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杨老师获得优秀奖;第三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沐新老师获得二等奖。第五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苏曼曼老师获得三等奖。学院还组织教师观摩教学,聘请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我院示范教学,同时也多次组织我院的老教师为全院做示范讲演。我院经常组织国外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每年按计划将我院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选送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 “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成为引领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先行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课题,为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奠定基础。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传帮带,使学院拥有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宝钢教育奖1人,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多人,吉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1人,还有省市各类优秀人才多人。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我院以人为本,从2005年开始对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开展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我们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我们在对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摸索出用“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来加强药学本科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等六个能力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我院在教学计划中为本科生开设了《药学文献检索》课,介绍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为学生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我院在《药学专家讲座》中为学生开设了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等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还需要为学生补充药学研究中所涉及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内容。另外,我院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的质量,为教学工作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使我院毕业论文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做成多媒体课件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和答辩,专家对毕业实习和课件的内容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给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我院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给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得到全面的认识,具备本科毕业即可直接参与就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能力。
我院还将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研究院所作为我院本科生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特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构建“产学研”平台。利用当地药厂资源,结合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开展技术合作,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