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6:00: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字和英语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第一,音节
汉语是方块汉字为基础的单音节语言,而英语是字符化的多音节语言。汉语是以汉字为一个基本单位,即便是词,其音节数比英语的音节少。这带来的结果就是,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的标准就是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样,语速平均,每个字都咬字清晰,仅仅是一些轻声字读得弱一些。即使在汉语口语中,在一句话中不必咬字清晰的,比如先生、知识、学习、一会儿(这几个词在口语中就包含有弱化、连读),相比英语也不多见。而英语的多音节特性,以及英语的单词是由 Sound 拼读而成的本质,很自然地就会大量发生两个词、三个词甚至更多词中的 Sound 连在一起读,于是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连读、弱读、省略,而非每个单词都要咬字清晰了。所以,英语的韵律、节奏之一,就包括连读、弱读、省略。这在歌词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重音和节奏
汉语中到底有没有重音,好像还有争论,而英语中的重音则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重大的区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个字、词的音量均等,语速也很平均。汉语的重音主要靠提高音量来表达,再加上一点语调变化,而其目的也仅仅是表达一种感情。而英语的重音则是英语的基本部分,分布在每一个有效的语言交流中。这里说有效的语言交流,是指能够表达一定意思的短语或者句子。而且英语的重音,不仅仅是我们音标中学习的单词中的重音,更重要的是短语、句子。也就是所谓的意群的重音。
所谓意群,一个句子可根据意思和语法结构分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称之为一个意群。意群在句子中具有语义、语法和语调三种特征,比如: After school,/my classmates and I/are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意群是英语口语的基本单位,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其中包括核心词,而核心词就应该是这个意群的重音部分。也就是说,英语口语作为一个语言流(flow), 中间是有停顿的,而这个停顿就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分割的,而不是单词(中式英语的一边翻译中文一边说的一个词一个词地蹦)和句子,这是由英语的发音方法、思维方式、习惯甚至文化决定的。
意群中的核心词也就是重音所在,是在口语中占用最多时长的部分,其他的单词可能快速一带而过。换句话说,英语的重音,不是单词中的某个重读音节,而是口语中的意群――也就是口语中完全不停顿的部分――里面的核心词,而这个重音的表达,也不一定体现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语速的区别上。其实,这就补充了前面第一点中关于英语的多音节带来的连读、弱读、省略的问题:什么时候该连读、什么时候该弱读、什么时候该省略?当然是在一个意群之内该进行连读、省略,意群中的非核心词则弱读。我们中国人学英语,包括学英语口语,只背规则,比如前一个单词的尾音和后一个单词的首个音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连读,什么情况下应该省略,偏偏忽略更加关键的语言流的整体性,没有考虑英语语言流的分段特点。
意群概念的引入,比较清晰地解释了英语的节奏。口语的一句话中,分割为多个意群,意群之间有停顿,意群内部连读、省略,核心词占用最多的讲话时间,其他的词弱读,一带而过。
第三,声调和语调
汉字读音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音字问题让人难学。韵母中的部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差别微小,难以辨听;生母的鼻音和边音,翘舌和平舌难以辨别。汉字读音改革的另一原因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母语简单化,少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抄写上、反复的朗读、记忆上。让外国人易学、愿学汉语。
究竟怎样改革呢?汉字读音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删繁就简,变模糊难辨到清晰易记。
改革的道理清楚了,改革的办法明白了,要的就是行动。
【关键词】汉字读音;改革;删繁就简;行动
汉语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它不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成果,而且对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化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还发展成为世界语言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已经形成,地球村的时代已经到来,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就必须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汉语。
“国运盛,汉字兴”,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毕竟有5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体系,它的优点是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它具有实用功能,是我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具有文化功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它具有审美功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然而它的难学是世界所公认的,要进一步推广汉语,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汉字的形体已改革多次,而它的读音从1954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来从未改革过,在此专项谈谈汉字读音的改革问题。
汉字读音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音字问题让人难学。汉语中很多字都是多音多义词,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读音不同,并且区别非常微小,有的音还根本没必要存在。比如:“似”有两个读音,一是读“shì”,连词一般是“似的”;二是读“sì”,连词一般是“相似”。两个读音只是翘平舌的差别,而意义谁能说明白它们的差别何在,何必要有两个读音存在呢?再如“着”字,有四个读音:“zhāo zháo zhe zhuó”,其中的第一个读音它的意义与“招”字相同,已经有了“招”字这个音有必要存在吗?第二个读音的意义与第四个读音的意义也有重复的地方,都有“接触”之意,二、四两个音又何必不都读成一个音呢?
韵母中的部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差别微小,难以辨听;生母的鼻音和边音,翘舌和平舌难以辨别,在读书或说话中哪个字该读鼻音还是边音,哪个字该读翘舌还是平舌谁能保证读准?在教师中专教中文的语文教师都只能靠长期形成的记忆把多数字读准,而难记的少数字也只能翻字典而已,叫学生,特别是才五、六岁读一年级的小孩子怎么学好?电视主持人是全社会公认读音最准的,然而都时有出现读错音的时候,不改革叫老外怎么学好汉语呢?谁还愿学习汉语呢?
汉字读音改革的另一原因是:
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母语简单化,少浪费时间在无谓的抄写上、反复的朗读、记忆上。让外国人易学、愿学汉语,咱们就不用学英语、日语等或少学其它国家的语言,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基础学科和自然科学上,从而为创新打下基础,多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那么究竟怎样改革呢?
汉字读音改革的总体原则应是删繁就简,变模糊难辨到清晰易记。其具体意见是:一是改革多音字,将部分三个、四个读音的合并成两个读音,如“着”就可去掉意义不大的两个音,只留“zhe zhuó”两个音;将部分两个音的改成单音字,如“似”两个音就只要平舌音就行了,这样多音字的个数减少、难度减小就便于学习了。二是改革鼻韵母,韵母的部分后鼻音与前鼻音区别微小,难以辨听,将“ing eng”去掉,这些字都读成前鼻音的“in en”就行了。三是改革翘平舌、边鼻音,翘舌、平舌,边音、鼻音是最难读准的,所以也是汉字读音改革的重点。做法很简单,翘舌除“r”外将“zh ch sh”都去掉,这些字相应读成平舌的“z c s”就行了。鼻音“n”的字全部读成边音就可以了。由于翘平舌之间,边鼻音之间本来就区别微小,改革后也不会影响我们的习惯,只能是让学习更为方便,简单。学生欢迎,老师欢迎,国人欢迎,世界欢迎!何乐而不为呢?
改革的道理清楚了,改革的办法明白了,要的就是行动,因为汉字读音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5、12”抗震救灾,电视报道中“堰塞湖”的“塞”字有的读成“sāi”,有的读成“sè”,到最后都没统一起来,外国人看到都觉得是个笑话,自己国家的字都说不清该读什么,这就是汉字读音亟待改革的最好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汉语字典.
[2] 《汉语拼音改革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错别字 原因 纠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0-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学生认识汉字且正确书写汉字,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错别字的出现会影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阻碍小学生各面语文能力的提升。当代小学生都早早地接触到了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与生活中很少用手去写字。小学生对于汉字的书写方面不尽熟悉,经常出现错别字,正确分析小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提供正确的汉字书写策略,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汉字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错别字产生原因
1.汉字本身结构复杂
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汉字本身的书写结构也是如此,许多字形相同的汉字,一不小心就会写成错别字。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深度与广度不足,在认字的时候也只认汉字的基本轮廓,没有对汉字的结构、笔画进行深入探究,这是造成错别字产生的重要原因。
2.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受到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好动,不能长时间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观察事物时比较粗略。小学生不会自主去发现两个相似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对于他们的汉字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汉字教学方法单一
汉字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的汉字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从拼音、字形与结构入手进行讲解。这样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新鲜感,造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枯燥无味,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写字教学力度不足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写字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学习汉字,认识汉字。这样教学方法虽然扩大了小学生的汉字接触面,但没有让学生对看到的汉字具有深刻的印象,容易导致书写错误。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错别字纠正方法
1.加强对第一印象的利用
在汉字学习中,小学生对于汉字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第一印象,让小学生对汉字形成一个有效且正确的记忆,让汉字的正确结构与意义烙在学生的脑海中。如果在第一次接触汉字时,小学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接触到正确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意这一问题,特别是在教一些容易写错的字时,要对学生进行细微之处的提醒,让小学生对汉字有正确的认识。像在教“舞”这个字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中间有四个竖,不是三个。这样,小学生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就会想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醒,有利于错别字产生机率的下降。
2.结合汉字特点进行教学
与英语相比,汉字的结构特点非常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发现规律,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汉字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对形近字加以区别。在小学生年级提高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的汉字越来越多,形近字也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对汉字结构掌握得不尽牢固,那么在高年级的学习中,就很容易写出错别字。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形近字进行区别,分析他们的区别,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减少形近字的干扰。比如“已”和“己”就是十分容易出现错误的汉字,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出头与不出头的区别,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汉字学习的牢固。
其次,教师要让小学生通过掌握汉字的具体含义去掌握汉字。汉字与其本身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偏旁部首,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汉字的具体含义。像在学习“度”与“渡”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其偏旁部首的意义进行分析,引导小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3.重视汉字复习与巩固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思维发展不尽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记住了,但很快会忘记。要减小小学生错别字的书写量,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定期复习,将短期记忆发展成为长期记忆,及时巩固汉字学习内容,促进小学生记忆效果的优化。在教授一些新的汉字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新的学习内容,引导小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反复学习与复习,促进汉字学习成果的巩固,减少错别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更要对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进行思考,开发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做到教学创新,才能让小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更加正确。汉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语文教学任务,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认字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建东.小学语文教学中错别字的类型、成因及其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4:82.
关键词:信息处理 N元模型 语音识别 句法分析
一、中文信息处理的特点
(一)汉字的特殊性
我们都知道,英语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就是其字母数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输入输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而中文的汉字则数量庞大,且字形相对复杂,这就给汉字的编码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此我们根据汉字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对汉字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编码,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案,即汉字输入编码,汉字标准编码,汉字内码和汉字形码。
(二)书面汉语的特殊性
汉语的另一个特征是在书面表达中,词语和记号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标记,这就使自动分词在书面汉语分析中成立一个难题。分词需要将连续的字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有序的组合,比较英文我们会发现,英文单词之间都是用空格来做分隔符,而中文则是习惯通过字、整句以及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而这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对词语的划分,我们都知道,英语中也有短语划分的问题,但是由于中文的词语远比英语的数量和范围要庞大,因而处理起来更为困难。
(三)汉语语音的特殊性
在语音方面,汉语的特征是音节结构相对简单,音节划分界限比较清晰,但是声调和变调是中文与英文的显著区别,因而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劣势,但是总体上来说汉语语音的处理比之其他方面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
(四)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在语法方面,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相对来说难以判断,这与英语语言上的多变形态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汉语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别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汉语语句自动分析这一重要技术是一项难以攻克的技术。
二、中文信息处理的若干技术
(一)N元模型
设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个词,如果已知它在该文本中的前两个词wi-2w-1,便可以用条件概率P(wi|wi-2w-1)来预测wi出现的概率。这就是统计语言模型的概念。一般来说,如果用变量W代表文本中一个任意的词序列,它由顺序排列的n个词组成,即W=w1w2。。。wn,则统计语言模型就是该词序列W在文本中出现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积公式,P(W)可展开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难看出,为了预测词w n的出现概率,必须知道它前面所有词的出现概率。从计算上来看,这种方法太复杂了。如果任意一个词wi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两个词有关,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简化。这时的语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号∏i i=3,…,n P(…)表示概率的连乘。一般来说,N元模型就是假设当前词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个词有关。重要的是这些概率参数都是可以通过大规模语料库来计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个特定词序列在整个语料库中出现的累计次数。
(二)语音识别
语音识别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类与计算机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交流,使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并及时的做出准确的反馈。语音识别技术包括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原理和听觉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内容。语音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术、模式匹配准则和模型训练技术3个方面,另外还涉及到语音识别单元的选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以音节为识别单元。另外,在特征参数的提取技术方面,由于语音符号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们通常被称为声学特征。特征参数是决定语音识别质量的关键技术,因此我们应该极可能的采集所要传播语言的语义信息,剔除掉说话人的个人信息干扰,这样才能保证特征参数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公外日语 学习策略
公共日语课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大多是零起点没有基础,对公外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有限,在学习中还会受到母语和第一外语英语的影响。所以学生在公外日语学习中往往感到困难、不知所措。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让公外学习成为负担,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对于零起点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积极帮助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或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采取的思维或行为活动。在倡导学习者为主体的今天,学习策略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兴趣语感、词汇、语法、语言对比、反复记忆、听说交际等方面探讨公外日语的学习策略,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培养日语学习兴趣和语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和语感是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中培养出
来的。学习者可以自己创造一些听说环境来培养学习兴趣和语感。比如,可以在课外时间看一些带有中文字幕的日语原版影视节目。虽然大部分听不懂,但可以从对白中感受日语的语音、语调,营造一种视觉印象。对于一些简短的句子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影视作品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日本文化和风土人情。除此以外,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听会话录音、大声朗读课文、学日语歌曲、通过互联网跟日本人聊天交流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二、词汇学习策略
从零开始学日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专业学习的新挑战。很多学生反映要记的
东西太多,尤其是单词记不牢,记了容易忘。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词汇量的多少与与表达、交流有很大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词汇的积累。首先,大声、快速、准确地朗读单词,这是词汇学习的基本条件。其次,记单词难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掌握日语的音读、训读来解决。“音读”是是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音读的词汇多是汉语的固有词汇。“训读”以日语固有的发音来读汉字。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很稳定的。例如,汉字“生”的音读为“せい”,在其构成的很多音读词汇中都读“せい”。如“生活”(せいかつ)、“学生”(がくせい)、“先生”(せんせい)“生物”(せいぶつ)。“生”的训读是“いき”,在“生き”(いきうま)、“生き”(いきはじ)、“生き字引”(いきじびき)等词中都读“いき”。这样,学习“生”这一个字,就可以很轻松地学习和记住与之相关的很多单词。只要掌握了音读和训读的规律,理清条理,举一反三就能避免死记硬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单词记了又忘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单纯记单词,没有进行运用。可以用新学的单词进行造句,将其运用到句子、会话中。事实证明把单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印象会特别深刻。
三、语法学习策略
语法学习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地造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
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应从一开始就培养语法意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日语属于黏着语,其语法体系跟汉语、英语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语序,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谓-宾”,而日语则是“主-宾-谓”,谓语在句子的最后是日语有别于汉语句子最大的区别,也是很多日语初学者在表达上很不习惯的一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日语学习中要改变惯有的母语思维习惯。为了掌握语法规律,适应日语的表达规则,要不断地反复地进行句型操练。要多读例句,再进行替换练习,还可以模仿例句自己造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熟悉和掌握日语的语法规则,在脑海中建立有别于汉语和英语的日语表达模式。
四、语言对比
任何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之间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比较法是语言学
习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学习掌握的过程。在日语学习中比较日语与汉语、日语与英语的异同,通过恰当的对比来更好地理解日语,降低学习难度,加深印象。比如日语中的外来语大多来源于英语单词,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学习条件。例如:バス(bus)、タクシ(taxi)、エア(air)、スノ(snow)。又如英语句子的时态有“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而日语则只有“现在时”和“过去时”。“将来时”也用“现在时”表示。再如日语中很多汉字与中国汉字意思相同或相近,有些完全可以按照汉语词义去理解。例如:“留学生”、“”、“学校”、“辞”、“”等等。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同形异义词”,即词义与汉语完全不同。例如:“娘”(女儿)、“勉”(学习)、“手”(信)、“先生”(老师)等。这些词如果望文生义,按照汉语词义去理解就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笑话。
五、反复记忆
语言学习就是一个与遗忘抗争的过程。一般人很难做到过目不忘,而是通过不断地记忆
来达到提高的目的。比如可以把较难的单词、句型写在笔记本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复习。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对学到的信息加以分类,借助联想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忆。再难的东西经过反复操练,自然会熟能生巧。
六、加强听说,提高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流。只重语法的哑巴式外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求了。在交际中听和说的能力必不可少,因此,要加强听说训练,这也是公外日语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受到课时、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公外学习中听说能力的提高难度更大。面对这样的现实,更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听说训练。外语会话水平是建立在一定的听的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不具备听的能力,会话是无法进行的。听单词、课文、会话录音是练习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录音装进mp3 中,在走路、坐车等时间空隙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听了之后再进行模仿,最后再把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是一个锻炼说的很好的方法。此外,学习者还应坚持朗读和背诵经典段落。通过朗读、背诵,可以积累素材,为开口说打下基础。在宝贵的课堂练习时间里,更是要抓住会话、讨论、表演等机会,克服害羞心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掌握一门外语非一日之功,没有捷径可以走。在下功夫刻苦学习的同时,若能根据自身特点运用一些良好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申. 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吉.公外日语教学环节之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4).
[3]井焕茹.高校公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我想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那就是汉字。
“不透明”的汉字
当刚刚来到中国的西方人走下飞机,首先会被机场各处标注的汉字所吸引。这种文字与他们所熟悉的拉丁字母完全不同,像是某种图画。而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两种东西,一个是烹饪,还有一个就是汉字。中国餐馆遍布全世界,这些餐馆的招牌中可能就有汉字,所以汉字也出现世界的各个角落。再者,西方人之所以用“神秘”来形容中国,是由于汉字的不透明(non-transparence)。比如,当我作为一个法国人去德国的时候,虽然我不懂德文,但由于德语和法语一样使用的也是拉丁字母,它对我来说是透明的,也就是说,面对一个德文单词,虽然我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却能发出它的音,可以读出来。
正因为汉字的这种不透明性,西方人就会想要了解这些符号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走在中国的大街上,各式各样的店铺招牌会吸引西方人的眼球。
左图中的招牌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王府井拍摄的。招牌上的文字除了传递出某个信息之外,还制造出某种视觉效果。当我把这张照片展示给一些没有学过中文的法国人看时,他们对这个招牌所产生的图像效果非常感兴趣。因为可以看到,在招牌的第一个字“上”和第二个“海”之间有一条线将两个字连接起来。因此,可以说,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只有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还要提到的一点,认为汉字难学的其实并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国的文字专家。在西方人眼中,更多的时候,汉字是与美和神秘、而不是与难学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种西方人觉得新奇的街头文字就是中国的标语。它们写在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尤其是在农村,非常普遍。它们并不一定涉及政治,而是涵盖了几乎各个领域。它们之所以能吸引西方人的眼球,是因为在西方并没有这种形式的东西。
复杂的中国街头汉字
在北京,有一个招牌非常普遍,就是买烤串的店铺招牌。“串”这个字对西方人来说是透明的,因为它很形象。一些西方人在北京待了几天之后,很容易就能识别出这个招牌。
当然,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街头文字。如:很明显,照片中的“喜”字不仅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沟通功能(foncfionde communication),它还具有其它层面的功能。要加以说明的是,现代西方语言学家对文字的定义并不完全适用于汉字。比如,这个“喜”的确是文字(尽管它不仅仅是一个字),但它却能用现代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
上图中的招牌字在西方人看来,会以为上半部分是符号,下面的是汉字。但其实上下部分是合在一起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汉字。这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商标,一个logo。这个字引出了汉字除了传递信息功能之外的另一个功能,那就是汉字的商标功能。
有些汉字还有一种功能,可以称之为“魔力功能”(fonctionmagique)。比如“嚣”、“福”、“寿”等字,就像是某种护身符或吉祥物。当中国人把这些字贴在墙上时,似乎这些文字本身成为了某种具有魔力的东西,能够保佑人的幸福平安。
有时汉字集合了好几种功能于一身。比如右图中的“福”字就同时拥有魔力功能和审美功能(fonctionesth e tique)。拉丁文字是没有审美功能的。
右图中的这幅书法作品则是文字和绘画的结合。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文字中有两只鹅的形象。这些文字既组成了一首诗,传递了信息,同时又展现了形象,成为一幅图画。
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相比西方人,中国人对图像更为敏感。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就是汉字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留下的烙印。比如,我的很多中国朋友去过巴黎之后,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巴黎的雕塑。中国人对造型艺术的这种敏感我认为就源自汉字的形象性。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中国的一些名山大川风景区里,一些高大山石的表面会刻有或写有文字。难道它们仅仅是用来标注地名的吗?西方人不禁会问,这些写在山石上的文字还有什么功能?因为在西方,在这种类似的风景区里,没有人会用拉丁文字在山石上写字。
在西方传统中,无论是欧洲的思想传统还是哲学传统,自然和文化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在法国高中生的哲学课程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就是“文化与自然”,也就是说欧洲人总是把这二者区分得很清楚。但通过这些写在自然山石上的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化和自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自然景观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代表――文字。
用汉字影响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英语可能和法语很贴近,有相同的单词等等。但事实上,这两种语言的差别非常大。举个例子来说,英文强调空间位置,但法语却并非如此。当法语表示“拿”这个概念的时候,都用同一个单词“prendre”来表述,它对动作的作用方向并不强调;而英语中,则会有“takeout”(拿出)、“takein”(拿进去)、“pickup”(拿起)、“takeaway”(拿走)等等,这和中文反倒很像。在欧洲,英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是很不相同的。但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很接近,在经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都大同小异。但为什么英国古典哲学会与德国古典哲学有那么大的差别呢?英国古典哲学很实用,我们称之为经验主义哲学;但德国古典哲学却很抽象,思辨功能很强。我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语言的差别。英语很实用,功能性很强,大家都说。所以,我说语言不仅仅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而能影响人的思维。
1.语音对比
先从语音层面来比较。英语属于语调语言,每一个音节有三个调,升调、平调和降调,朗读时需借助重音来表达意思;而汉语属于声调语言,每一个汉字都有四声,每一个声调都能表达好几个意思,朗读时注意节拍,抑扬顿挫非常动听。而习惯说汉语后在朗读英语时最大的问题是英语的节拍掌握不好,也不习惯用升降调和强弱音变换来表达意思。很多学生在说英语时,不仅都用一个音调,单词与单词之间没有连读,更没有强弱音,象处理汉字一样对待每个单词,这样的英语听起来是汉味儿的英语,如同外国人说出的没有四声的汉语一样。因此,在讲授语音课时,如果能将两种语言的语音同时做出对比,明确两者的区别,那么学生会在阅读时对此加以注意,努力改变汉语的味道,加强英语语感。如, 在为学生播放英语的朗读之前,播放标准的汉语朗读,最好是内容相同的对比材料,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在表达同样的内容时英语和汉语都有哪些异同。同样的一个句子,汉语通过不同的语气来传递不同的情感,而英语可以根据变换升降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教会学生适应这个差异,才能把英语说得更地道。
2.语法对比
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时,因为头脑中已存在了一套汉语语法体系,因此在使用英语时,会不自觉地套用现有的汉语语法,说出或写出蹩脚的中式英语。英语语法在词类、句子成分、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不弄清这些差异,学生就只会盲目地认为头脑中现有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所有语言的通用语法,不自觉地将其套用在英语上。那么,比较两者语法差异,则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英语和汉语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各自的语法系统。两者的差别很大,比较明显的是,英语有大量的形态,英语单词通过大量的形态变化表达词性、数、格、时、体等语法意义,而汉语形态很少,所以初中生开始学习英语时,对单词细微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因此书面和口语常常会犯错。如:(1) He likes English. (注意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 (2) I water flowers every day.(water 这个单词既可以是名词“水”又可以做动词“浇水”) (3) He is looking for you. 他正在寻找你。 (英文用十八种时态表达了事件的不同时间,而汉语则是通过加字或词来表达)。英语老师不仅要始终去强调这种种变换,更要有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对比的意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母语在实现这些功能时的方式和英语的区别。其次,英语虽然和汉语一样按照“主——谓——宾”的顺序排列,但词序相对灵活,倒装现象很多,而汉语的倒装远不如英语普及,所以我国学生学英语时的倒装意识不强,在自我表达时使用频率很低。比如,当我们把某物递给某人时,汉语用口语化的语言“给你”,而英语用倒装“Here you are”。
因此,在讲解语法时,单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英语语法是不够的。语法意识或习惯的形成如果单纯靠一点点语法理论的传授,那么,学生在自己组织语言时,新的语法体系没有形成,而已有的汉语语法体系早已根深,所以容易被借用。避免汉语的干扰,不仅不是回避汉语语法,反而应该在强调英语语法的同时加以强调。
3.文化对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同时,也时刻感受着潜藏在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给学习带来的障碍。不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就不知道英语的语用习惯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也对完整准确地理解语篇造成障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讲授语言本身之外,还能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这门语言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文化,从而加快对这门语言的掌握。
例如,情景对话在各类英语考试中时有出现,这类题目所给的选项从语法角度考虑都没有问题,只有根据西方人的文化习惯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比如在回答别人的赞美时, 中国人习惯谦虚地予以否认,而西方人习惯于接受并表示感谢。另外,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宗教习俗、社会制度、传统及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熟知西方文化会加快对文章大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