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2 16:00: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景观规划与建筑设计

篇(1)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其实在国外,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形成了教育、注册、培训、执业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职业制度,也聚合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优秀的领军人才。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张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业率有80%以上,另外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本科生大多去房地产企业,研究生毕业以设计院居多,我现在就职于深圳一个甲级设计院,外企。现在每天的工作很充实,压力也很大,主要是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设计,因为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较新,国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当然这份工作收入尚可,在深圳硕士毕业的话一般设计院底薪都有6000以上,目前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篇(2)

关键词:城市 景观 规划管理 设计理念

1 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1.1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1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于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来说,目前,其管理仍然未能建立一个真实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政府职能来看,城市景观规划中管理的地位还是不够强大、比较脆弱,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城市景观规划管理都没有对行政执法这一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在城市景观的调控方面,政府都没有形成一个应该有的综合主导、调控能力机制。可以说,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在专业的设计、管理工作尚没有引起大家真正、广范围的重视,致使在其中的一系列设计理念、规划的程序与方法以及设计的水平上,整体都呈现出水准不够成熟的现象,差不多等同于国外20世纪70、80 年代的水平。

1.1.2 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目前,我国还未能针对城市景观的规划以及管理确立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致使其严重缺乏切实可行并有效的法律依据,从而使城市景观规划工作无所适从。具体而言,城市景观规划还未能被纳入正常程序的法定管理之下,缺乏有效易操作的法律依据条文。在现在施行的城市景观规划当中,一旦规划的大体要素被确定之后,也就是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建筑师就只把红线范围之内的主体建筑设计放到考虑的范围之内,而对所用地点的周边景观、要实现的功能以及所做用途都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致使在城市空间以及建筑体量两者之间缺乏一定的整体协调性。若想要有效支撑以及规划景观设计的要素,就必须要求城市设计的导则具备一定的法定效力,否则,城市景观规划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1.1.3缺乏专业人才、经验不足。在城市景观规划这个行业之中,要说其最缺乏的,无外乎就是设计相对应的教育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认证体系,间接的就是相对应的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供应不足。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长时间以来,因为城市景观规划这一市场管理太过宽松,存在有待整治的市场分割以及垄断问题,在现今的计划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均是以实用、经济,有时在可能的情况之下会注重美观这一原则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城市规划太过遵循传统、固有的模式,其理论以及方法研究都严重滞后,直接导致打入国际市场领域的经验严重缺乏。

1.1.4规划不够整体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美学、科学和人性化、与自然环境和谐方面欠缺考虑,存在视觉上追求宏观、尊贵气派及堂皇的形式美等现象,景观规划的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统筹考虑,比如,景观的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特定区域规划等。

2 完善城市景观规划相应的对策

2.1 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为了起到引导、主导城市景观规划能够正确、易操作的进行作用,政府相关的部门要制定出各具体方面的城市规划法规以及其设计依据,并加以确定。若想要城市的景观规划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以及严密性,就必须对实践中的设计提出必须遵循的具体要求,绝不能投机取巧,不能仅仅顾着自己眼前的那么一点利益,不重视大局。作为政府主管、调控部门,不管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还是对城市景观规划质量水准的负责,政府在操作中,都必须对法律条文的地位以及控制指导起到自觉维护的作用。

2.2 健全法律制度、强化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基于我国城市中,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变革长时间以来都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指导的管理方法是城市景观设计管理的主要改革前进方向。应该以建立健全法律机制建设以及整体的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出发点,合理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根据公开透明、公正以及公平的原则,改革市场机制的审批制度,规范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管理,与此同时,构建民主严谨、科学具体的景观规划体系,重视景观设计构思,比如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重视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创造人人满意的城市文化景观,从而彻底实现城市永远的可持续发展。

2.3 培养人才,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加快对城市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以及引进的步伐,从各大高校的招生、教育入手,围绕建筑、园林、景观、美学、自然人文、动画设计各个相关学科开展,根本上创造市场人才供应机制。其次,针对于设计规范以及标准来说,必须密切的结合我国国情,广泛有效的借鉴国内以及国外城市景观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景观规划的要素和守则,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做出规定,以此作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再次,对于景观规划市场来说,要严格的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单位资质加以强化管理、整治,全方位的引进市场竞争制度,建立一个完善、可靠的市场准入机制,以便更好的形成规范有秩序的城市景观规划大市场。为了营造优良的城市空间氛围,在设计的大环境概念指导之下,要把城市景观的整体要求作为首要考虑点,设计出要与景观规划的场所、底蕴文化相协调的建筑,彻底改变只是唯建筑主导的传统陈旧观念。

2.4 重视艺术、文化的表达

城市景观的规划囊括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这两大方面的演变经验,也即是说,其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行为表现形式。城市的设计者要做的和在做的职责其实就是能够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正确的继承与发扬出来,这就需要城市景观来体现,城市景观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还需要自然风貌的保持、人工工艺的融合、意境的展现,从而塑造成一个鲜明的具备协调文化语境、环境、人类的建筑有机结合体。过去的城市景观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上的专用含义或是说代名词,比如北京城。优秀的文化传统示人就是通过城市的景观规划表达出来,人们必须明白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绿色,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基因就莫过于文化的绿色。

3 结论

从文中可知,不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人们生活水准的日渐提高都对城市景观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基于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就是需要政府加快脚步研究制定、出台以及对专门用途的法规、技术标准机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广泛的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城市规划成功经验,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之下,建立一个城市景观规划可操作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质量的不断提升,克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创造出一个真正具备中国特色主义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朱骏,游俊霞,黄卫东.城市景观规划中的文化脉络与地域特征——以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生态核心区景观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0(7)

2 张水英.浅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4)

3 阮立阳.论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8)

4 张艳梅.浅谈城市景观规划[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

5 刘静.发展中的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03(2)

篇(3)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因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特色缺失等一系城市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城市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城市景观”从全新的意义上阐释着城市物质形态空间,应该怎样建设我们的“城市家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一、城市景观的内涵

景观是人们通过视觉、知觉,对景物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映,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由此可见,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的视觉总体,是实体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城市形象,是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体,其构成要素有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典型气候、植被、水体等;人工要素包括建筑、广场、街道、公园绿地等,其中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人文要素包括不同城市人们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由此可见,城市景观的形成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塑造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城市景观是人们历史生活场景的印记,又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所在,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不同的社会生活对环境的不同需求导致了景观的多元化:从形式层面上到意义层面上隐藏在形象结构中的内在文化含义,都呈现出多彩缤纷的多元景象。

二、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目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现状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是指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管理措施等手段,对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主要是针对城市形态的建立和发展及城市景观形成的公共价值领域。但是目前城市的景观管理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1 落后的景观规划设计制约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发展。西方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潮大体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的过程,呈现出一种纷纭复杂的现象。而在我国,景观设计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过去长期停滞不前,从事景观设计的所谓景观设计师也仅限于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学等半路出家的人员,符合专业要求的设计、施工力量远远不足,城市的景观环境管理迟缓滞后。

2 控制措施的不明确抑制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的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是城市景观控制的指标体系。控制内容主要是建筑密度、高度以及容积率,还包括建筑形式、色彩、风格等城市景观方面的要求。有了控制性详规,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控制性详规只注重指令性指标忽略了指导性指标,一些规划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和喜好往往制约了设计方案的发展,单凭几个数字指标的控制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景观规划大多处于被动管理,他们对景观实施的主体追求是经济利益。以城市景观构成为目的的控制规划还没有普及实施,急需我们从景观的角度来制定我们的城市规划,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

3 城市化妆式的景观规划设计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目前中国大地上的"城市美化"风起云涌。建大广场,修宽马路,做雕塑,搞喷泉,席卷大江南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城市"化妆"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资金,丧失了城市的特色,造成了空气污浊,水体污染,生态平衡破坏。

三、完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措施

1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控制依据

(1)以城市设计为控制依据

城市设计对城市景观规划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它将很多元素元素综合在一起并取其优势,对城市的地块街道有重点的整体综合设计。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形态的结构组织、城市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城市整体特色、历史文物的保护、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等重要区段划分,加入了形体对人的感应、社会环境意识行为对人的感应等人的感受因素,还有地块内道路的结构关系、时空结构、文脉联系,形象符号系统、微观运动体系等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2)实现城市景观规划控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合理定位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只做绿化和美化的表面文章,要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具体体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都要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作用,取得最佳效果。

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原则。

(1)民众参与的原则。民众对环境质量的高度认识和强烈参与意识,是发展城市设计控制工作的强大动力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2)满足个性化的人的需求。城市景观规划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活动要求,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建设各项设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要反映人类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友爱关系。遵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把人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友爱的我们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要遵循生态原则。

3 制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机制

(1)制定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法规,强化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法律地位,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考虑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2) 建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立适合于城市景观发展的规划设计机构,不断壮大景观规划设计队伍。政府一方面要提供更加宽松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景观规划设计机构的管理,切实提高我们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部分,要靠一系列的运行机制来实施,其中法律与行政机制是根本保证,通过我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行政手段落实到建设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文忠.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念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1):134 - 135.

篇(4)

植物是景观的核心部分,中央提出任何建设项目都要将生态和环境放在首位,植物景观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出来。在高校的景观规划设计中更是如此。本文阐述了植物配植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高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特点,总结出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及配植模式,旨在为高校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提高人们对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重视,促进高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植物配植 景观规划设计 高校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2-0126-02

十九世纪美国风景园林学奠基人、著名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首先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这一概念,它涵盖了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同济大学刘滨谊老师在其著名的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中指出,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涵盖三大方面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关注生态与环境,造景植物的合理配植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主流文化的导向,它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缩影,如何利用植物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景观,如何促进植物与人、植物与建筑、植物与环境的融合,已成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一 植物配植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各类文化激流交汇的场所,作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组织,应借助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的优势,在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师生建设生态园林式高校的意识,让高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力量。

高校的任何建设项目均要求将生态和环境建设放在首位。这样,在高校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硬质景观是高校景观规划中所必须的,它可以改善环境,服务师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它并不具备生态效益,若硬质景观过多反而会增加热岛效应,使高校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硬质景观的规划应要掌握一定的比例。高校的景观规划建设在满足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应重视环境的改善,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景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营造。植物维持着自然界的碳氧平衡,有降温、增湿、减尘、涵养水分等作用,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占有尽量大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高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原则

园林植物是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的材料,如何合理的选择与规划利用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要充分了解高校整体或局部的绿化任务,了解师生的需求,以近期为主,远期结合考虑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做好绿化植物的选择,做好景观规划方案,避免盲目。高校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可遵循以下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气候带,也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不同区域适宜生长的植物不同,不同的海拔也有着不同的植物景观,植物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师法自然”,即在进行植物配植时悉心请教大自然这位老师。

我国各个高校处于不同的地域,在对高校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所处的地理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域生长的植物进行造景。体现造景植物的适用性,选择高校所属区域的优势种,首先勾画出高校景观规划设计的外轮廓线条。如低纬度高海波地域可选用冷杉、水杉等杉类植物,处于热带、亚热带的高校可选用榕属植物等。总之景观规划设计者要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不能单纯地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植物的习性要求。

2 科学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的科学性要求规划者根据高校的性质特点、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深入了解适合上述因素的植物资源,能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多种功能的植物种类。兼顾各高校的类型及性质,满足绿化植物的综合功能,适当的选择已驯化的外来树种以增添校园特色,注重乔灌花草、攀援植物的搭配为所营造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常绿、落叶、速生、缓生树种的合理搭配以体现高校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在进行高校景观规划时要充分挖掘植物的内涵,结合校本特色在打造良好景观观赏度的同时构筑深刻的人文意境,突出高校校园文化。

3 艺术观赏性原则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同样遵循着绘画、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韵律。

统一原则可体现在高校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的规划。在对高校植物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时,首先应确定几种乡土树种作为校园的基调树种,形成统一的基调。如电子科技大学普遍选用银杏树作为行道树,四川师范大学则主要选用香樟作为行道树。同属树种的选择同样可体现高校景观基调的统一,因同属植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能产生统一感,它们的合理搭配可以既生动又和谐统一,基调树种的选择可凸显一个校园的特色。而高校的各个区域因其功能的不同也可选择不同的主景树种,如武大的樱园、梅园等。高校景观规划中的一般树种则表现在种类多但量少,色彩斑斓,起变化的作用,在变化中求统一,可体现一所高校的活力。

调和原则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协调,也要用差异与变化产生对比效果。调和的植物景观使人平静、舒适,如教学区域内宜采用该种手法造景,而对比的手法让人形成兴奋、热烈、奔放的感受,适合高校的学生活动区域。在对高校建筑物周边进行植物配植时,要注重体量、重量、视觉等比例的协调。如在行政办公楼、教学楼等高校的主要建筑物四周可用冠径较大的树木与其协调,林下可用矮的色彩不同的灌丛形成色块,体现变化的节奏。而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色彩构图,红、黄、蓝为色彩三原色,它们中任何一种与其他两色搭配都能组成互补色,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鲜明的例子,这样的植物配植可产生跳跃、新鲜的对比效果。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合理搭配植物色彩,可突出造景主题,突出校园特色。

均衡原则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植物配植的一种布局方法。采用均衡原则进行植物配植的校园景观可显得稳定、顺眼。如高校各主道上树形、高度一致的行道树,校园广场上整齐的树阵都是规则式均衡的植物配植,而在学生休闲活动区域的园路两旁分别种植大乔和数量较多,单株体量小的花灌则是自然式均衡的植物配植。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是指在对高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植物的配植上有规律的变化,产生韵律感。如校园中灌丛色块高低不同的配植,行道树中落叶与常绿的重复运用,这样延径行走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会感到有韵律的变化。

三 高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几种模式

在高校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将学校分为几个功能区,各个区域的功能不同,植物造景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1 整体、开放模式

整体、开放的植物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入口景观中。高校入口至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往往是人流、车辆集散地,入口景观因突出校园风格、文化特色,高校的入口景观对所在城市形象都影响甚远。因此,基于这些特点,高校的入口的植物配置应简洁、明快、自然、烘托主题,突出高等院校的文化氛围。若高校入口所在位置比较宽敞,入口处应设重要景点为主景,避免一览无余,所植植物应注重横向与竖向的对比,配植植物应低矮、整齐。

2 简洁、大气模式

简洁、大气的植物配植模式适合于高校的主体建筑物区域、如图书馆、体育馆等。高校的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心景观的中轴线终点,是景观中的焦点,而这些区域的植物造景使主题建筑“隐”于其中或其上,与主题建筑相融合。故该区域的植物选择不易太复杂,以简洁为主,植物群落简单,层次分明,若要种植行道树或树阵,则应选择高大、冠幅较好的大乔,以烘托主体建筑物的大气。

3 优美、安静模式

高校的教学科研区域的景观适用优美、安静的配植模式。该区域的植物造景应营造优美、安静的环境,不能影响室内的采光。植物配植采用自然式布局,可运用水景、修建花架、亭廊、坐凳等,各种园林小品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以紫藤、三角梅等攀援植物或较高大的腊梅围绕花架以创造幽静的环境;以雀舌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冬青等常绿灌木高低配植形成半封闭的的学习空间;以高大香樟、大叶女贞、天竺桂等乔木与校园大道、运动场等区域连接过度,形成防尘、防噪的空间。

4 简单、有序、流畅模式

学生生活区域、公共活动区域的植物配植易用简单、有序、流畅的模式。该区域环境安静、卫生,硬质铺装比较多,人流较为集中,学生活动频繁,对该区域的管理强度较大,所以该区域不易配植珍稀植物。易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配植方式,可砌筑花池,其内种植低矮修剪整齐,形状统一的花灌木,较宽敞的区域可种植冠幅较大的落叶乔木,这样在提供大量绿色的同时也不影响建筑物内的通风透光,学生在大树下活动时还能遮阳、乘凉。

5 整齐、开敞模式

体育馆馆、运动场的景观规划可采用整齐、开敞的模式。可以大量的草坪及高大乔木形成区域的基调,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起整齐统一的作用,周边配以四季能交替开花的小乔或矮灌以寻求景观的变化,这样能为体育馆、运动场创造出热烈、运动的氛围,具有内涵的模纹花坛的配植亦能赋予景观意义深刻的情感。

四 结语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高层建筑;关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任何建筑都处于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市景观大系统中,其本身就是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具备一定的城市景观属性。建筑必须与城市景观相和谐,城市景观需要建筑画龙点睛,建筑与城市景观应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参照、相互协调,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城市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一、城市设计与高层建筑的关系

1、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制约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现实中表现出相互制约性。因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一般相互分离,缺乏有效沟通。虽然同属设计领域,但两种设计行业的分工细化和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摩擦也愈发频繁。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宏观蓝图,其设计成果需要建筑设计的实践努力,城市设计的宏观控制还是要落实到微观空间具体布局。而建筑设计成果的评判标准,为满足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要求,最终也要扩展到更广阔的外部空间范围。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的扩张速度也不同。种种原因导致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步伐紊乱,如城市设计控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但无法直接干涉建筑物的设计,往往阻碍了城市设计成果的实现。或者是建筑设计个性突出,但周边设备设施不配套,也会阻碍建筑设计成果功能的实现。

建筑设计要服从于城市设计,就要以城市设计的政策框架为前提。城市设计可对其设计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必要的综合调整,要求建筑物的交通组织融入城市设计的交通体系等等,都限制了建筑设计空间大小和阻碍其开发运行,加大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

2、城市设计和高层建筑设计相互促进

从艺术设计层面来讲,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同属于艺术设计,遵循形似美法则,都是对空间形式和顺序的探索。从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学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呈现出一种嬗变关系,即由二者发展冲突产生的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推进状态。

城市设计没有直接设计建筑,但对建筑的位置、布局、功能和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及引导要求。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蓝图中,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完成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对城市整体环境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城市设计为把握城市整体形象,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涵盖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内部建筑物的尺度、比例、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等。但建筑物的具体设计和建设过程还需要建筑设计师来操作,从这一点来说,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并且城市设计将不同建筑物进行联合、建筑物与环境进行结合,最终达成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二、高层建筑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建筑的整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的划分

城市总体规划中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区,《雅典》中将城市功能划分为居住、交通、工作、游憩,而城市功能实现,均要依赖于建筑功能来体现,建筑的有机组合,也可以形成新的功能。居住建筑作为城市居住区基本组成单元,在建筑设计中巧妙构思,合理组织居住流线,有助于城市居住区功能优化。

2、建筑的安全性,决定了城市整体的安全级别

经过汶川大地震、玉树泥石流等几次全国性的特大自然灾害,目前城市安全摆在了突出的地位。城市防震等级需要建筑的安全性来体现,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结构的考虑,需要尊重居住者的安全要求,建筑防火、建筑防水、建筑防震都是在结构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我们的建筑设计师要明白,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建筑外形的艺术美感,同时需要考虑建筑的安全性,这也是对一个合格建筑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城市规划中,关于抗震防灾的相关要求,要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完成,这样看来,建筑设计更像是规划的承载者。

3、建筑的艺术效果,决定了城市整体的风貌景观

建筑的艺术效果与城市的整体风貌息息相关,城市规划中有专门的城市色彩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以及城市设计。作为规划,只能从宏观上规定城市景观的基本风格和局部片区的城市设计意向,具体城市的整体风貌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筑来体现。景观也并不是与建筑相对立的城市构成元素,优秀的建筑往往成为了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之一,诸如: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建筑仿生形态设计,为悉尼市增添了生态的相关元素,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的最为重要的地标建筑。建筑的风格有助于形成城市的整体意向,诸如宏村的相关徽派民居村落的建筑形制的保留,为宏村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持。城市景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好的景观设计理念需要通过建筑设计来具体落实。

三、正确的处理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不断的在形成、发展,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目前城市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对空间的利用为基础。并将道路、绿化、建筑、人文风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组成。城市空间能带给人对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感受,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对城市空间的利用。使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协调,以促进环境的和谐,这就城市规划的作用。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现阶段为了促使建筑和场地相互和谐,我们会通过高科技的模拟成型手段,对建筑设计和场地之间的比例进行模拟,已达到建筑和场地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要具备如下的要求:必须体现,城市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和发展布局上进行规划,使其对场地的影响更直接。在规划的细节上要体现一定的控制性,每个建筑的规划设计中都要突出具体性,场地的设计和控制性的土地使用中,以及场地布置要遵循城市规划中的细则要求,并且能对改变的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尤其要对:土地使用范围、建筑结构、建筑覆盖率、建筑高度等根据设计红线进行控制,以满足城市在规划道路、场地时不受局限。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会产生对设计的构成的决定性影响。

2、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城市的基础,所以说城市规划对建筑的设计起到指引作用,要通过规划将建筑的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建设设计中我们要考虑以下的问题:

(1)合理处理环境,将城市在区域规划的设想与建筑设计风格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建筑与建筑之间可以遥相呼应,尤其在立面结构和外观颜色选择上,都要相互协调。在造型上,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但是这种造型要以周围环境协调,要尽量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进行外观设计。

(2)风格,建筑要符合一定的社会风格,这种风格包括人文、地理、历史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体现中要做到直接、明了。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延续历史的痕迹。

结束语

在设计领域中,城市设计与建筑是两个有着共同交集的设计集合,它们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二者在城市建设中,处在不同层面,担当着不同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认真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实现建筑、环境、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篇(6)

当今的建筑工程设计类学科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笔者认为这四大设计学科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通性,这里简单谈一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共通性。

1.设计基础的共通性

无论你从事哪类建筑建筑工程设计学科,都必须学习相同的设计基础课,包括平面构成学、色彩构成学、立面构成学、形态构成学。

2.表达方式的共通性

在设计方案思考过程中,都需要掌握素描、速写、水彩等必要的绘画技能,在后期方案的绘制上都采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节点图,个别地方采用轴测图等表达方式。在软件上虽然有少许差别,但都使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

3.空间规划上的共通性

说到空间,就不能不说总图。好的总图正是一个真正的景观设计的开始,一个建筑师、一个建筑的学习者应该在总图上有清醒的景观意识,并能谦逊地与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其他相关的水利、地质、能源专家协作,这样才能引导出一个相对健康的景观设计的雏形。有了一个健康的雏形,有了一个系统的构筑思维,地形才能得到尊重,资源才能得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景观之美也就赋韵其中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总图规划阶段,建筑师已经根据建筑的功能、朝向、私密性等规划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景观设计师在承担本专业的设计内容时应充分理解建筑在整个规划中的作用和定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建筑。

4.艺术层次构造上的共通性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看法”问题, 其重要的说法 :“To see and to be seen ”。在中国园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窥视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许多好的摄影作品都是窥视的杰作,景观设计中框景、借景的手法说白了就是占便宜。在其层次处理上就会清晰的显示出前景、中景和远景。建筑设计在造型设计上首先规划基地环境,这就是控制前景,其次控制的是整体体量和外观形态,这就是中景设计;最后把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后分析间到的就是建筑的中景。

5.艺术哲学上的共通性

按中国的看法,道学与景观设计是有无之间的辨证关系,中国人做的就是关系:生活与道路的关系,叠水与交通的关系,休憩与桥梁的关系,桥梁与水和山体的关系,桥梁与对面房子的关系,村落与亭子的关系,铺地与当地材料的关系等等。中国的景观设计就是用道家思想在有无之间、不经意之间形成的,不是施工图能画出来的,是匠人们因材、因地一点点儿弄出来的,好的景观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当然,也必然是技术的。一部中国 建筑史就是就是一部道家与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在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更过的考虑环境、文脉、关系以及物象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并且,用这些常用的语汇来表达我们的设计。

6.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各有其设计特性,然而因其在艺术基础、艺术哲学、方法论与世界观上表现出来的共性,使二者在艺术形态与构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共性,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杜汝俭,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内容;原则;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当代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设计将朝着更为先进化的设计方向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技术革新活动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1、绿色建筑设计内涵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般会将人、环境和建筑三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天然环境和人工方法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能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率降至最低。绿色节能设计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在此基础上也能使能源、土地及材料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住宅的影响。绿色建筑来的设计目标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的生态原理和方法,使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够协调统一,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及设计方法,更好的体现人、建筑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工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关系。

2、在绿色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自然和环境影响进行整体估算。

一般这种估算在建筑初期,其成本相对低廉,然而到后期其运营成本就会很高;强调节能环保,也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其要求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是指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资源、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资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更好的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是需要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环境污染,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满足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就是在保证使用者最基本的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不能也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强调节约。也不能为了更好的满足使用者健康需求而过度的浪费,一切资源应该适度且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大绿色建筑科技含量,如智能建筑,通过智能的手段不断的使建筑系统、功能、使用效率上都有所提高;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能延续之前高污染、高消耗治理模式,应该发展绿色建筑,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至于给子孙后代生存带来威胁。因此,绿色建筑是以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过程中其是以资源利用率要达到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对生态环境最好为原则进行设计。因此,绿色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筑设计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原则就是对各种建筑资源高效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这里的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及各种建筑资料等;对环境影响最小原则就是在在建筑过程中应该避免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在选用建材的时候尽量选择本地建材,这种建材不仅对环境影响小,同时也能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即便建筑材料拆除,也可以循环利用。在建筑的时候,要尽可能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这样能更好的提高使用寿命;对生态环境最好原则就是对人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健康都有益,具体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其他物种,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要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关系,以保证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4、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对于生态景观设计是建筑环境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景观看作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复合体,通过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处理,使其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满足自然生态的需要,并尽可能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系统,成为注重生态的景观。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都是环境要素的视觉质量,而“生态景观设计”是通过兼顾环境视觉质量和生态效果的综合设计。其中的操作要素与传统景观设计类似,但设计中既要考虑当地水体、气候、地形、地貌、植物、野生动物等较大范围的环境现状和条件,同时还需要兼顾场地日照、通风、地形等具体条件和需求。可以说,建筑景观生态问题的妥善解决,有赖于对景观生态系统更加深入而系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更先进和可靠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技术及其与景观生态规划的结合。(目前景观生态学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景观规划还远没有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生态规划还刚刚开始),更有赖于一种新的生态景观规划与建设理念及思路的形成,即重视景观的整体个态效应,同时将人类视为影响景观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建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的应用体现

5.1对于建筑结构风环境的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好就会使建筑区的局部气候产生恶化。需要建筑师和规划师重视起再生风环境问题以及风环境问题。室外良好的风环境表现在,在冬天有很大的风速时人们不会出现举步维艰的现象,在炎热的夏季里也能做到室内的自然通风。为了做到以上两点内容,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规划设计工作中不单单去考虑设置盛行风的简单屏障,也要充分地了解分析小区里的流动气流情况,在设计初期就需要建筑设计大师规划设计好。不能只把建筑结构的规划设计重点放在建筑平面功能的布置方面,不能只凭借经验来分析考虑高密度建筑群、高层建筑群气流流动情况对小区居住人们的影响。要能够自然通风,这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环境调节方法。

5.2、对于护的结构布置设计

建筑结构外窗、外墙的围护结构布置,由于当地不同的主导风向造成了不同的渗透情况,也有不同的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日间接收太阳辐射状况以及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同,这都要在设计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夏天的热辐射情况、阳光直射情况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热环境,也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为了让建筑结构接收的辐射热量以及阳光直射量减少,就需要在建筑结构悬挑、外形设计、凹凸变化上进行围护设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气候的实际情况以及地理条件,精确计算出单体建筑同建筑布局间的相对关系,分析建筑群遮阳、日照、自然采光,查看能够达到遮阳、日照方面的要求。

5.3、建筑结构的防噪设计

控制绿色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应该体现在防噪系统设计工作上,把主要交通干线同建筑群相互隔绝开,避免主要交通干线传来噪音。同时也需要做好污染控制设计,使建筑物有了良好的内部空气质量,借助于合理的绿化工作、组织建筑群周围的气流流动工作,使建筑物内的空气品质得到提高.设计的初期,需要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测试、调研,查看当地污染、噪音能否满足标准,当不能满足标准要求时,需要借助于相应措施进行补救。当建筑物内噪音超标时,通过错开设计的玻璃窗来降低噪音。

6、绿色节能设计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6.1太阳能节能技术

太阳能能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已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在建筑中的应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太阳能是目前为止建筑设计中最有潜力的能源,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值得推广的节能设计之一。由于我国是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国家,这就为太阳能的应用提供了方便。目前,太阳能主要应用在最为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上,这种热水器在农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由于农村的房屋层数较低、房屋间距较大,可以充分的获得太阳能资源,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发挥了太阳能最大的作用。此外,也将太阳能辐射转化为热能光热进行应用,将太阳辐射光子的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应用。如果将庞大的太阳能资源充分的利用上,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还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全面的取暖。

6.2地热节能技术

地热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主要用于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地热地源热泵技术。主要是以地源能或地热尾水作为热泵,夏季可以作为制冷的冷却源,冬季可以作为采暖供热的低温热源,实现采暖制冷供生活热水,从而替代传统的采暖供热模式,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节约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我国地源能利用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6.3风能节能技术

研究表明地面超过50~100m高度的风力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作为风能比较丰富的国家,利用风能技术来缓解能源紧张问题,是最佳的选择。目前,风能主要应用在电力上,这种清洁能源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绿色建筑提供绿色电力。

6.4生物能节能技术

生物能节能技术主要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其能量来源主要是直接或是间接的从植物中获得。在可再生能源中,属于一可再生碳能源。这种能源可以直接转化为常规的气体燃料,与风能相似的功能是将生物能直接运用到绿色建筑中的空调系统中,也可以将其转化成二次能源。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及节省能源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性化的建筑内部环境能给使用者带来一定舒适感,但是舒适感也依赖于照明、空调、通风等高耗能设施。然而在满足人们舒适度的前提下,又可能增加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能源和环境危机,严重时会使生存发展和安全保障受到威胁。绿色节能建筑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基本功能,在节能设计标准下进行相应设计,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建筑消耗,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对环境没有危害的一种建筑,是可持续发战略在建筑领域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潘梅青,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结合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陈亮,绿色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与实践「J]建筑界,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