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5:59: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艺术教育;合作;培养模式
在艺术院校中,艺术创作与实践是和教学、科研同样重要的工作,也是艺术家彰显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展现艺术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重要艺术领域,尤其强调“团队”与“合作”的概念。在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与实践中,特别强调跨越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校内与校外之间的界限,通过“跨界”创作,形成合力出成果。就目前的实践来看,数字媒体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与录音专业、动画专业、艺术表演专业、设计专业、舞美专业等不同专业进行合作。所以教师在艺术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跨界”培养人才的意识,积极探索与尝试最适合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培养“跨界”人才的创新之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业界对“跨界”合作的迫切需求,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合作能力。这与复合式人才培养的观念有所不同,对中国学生“合作能力”这一软肋进行了加强,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
“跨界”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媒体环境,培养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跨界”人才,确立“跨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首先要厘清“跨界”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本文提出的“跨界”人才的概念与“复合”式人才有一定区别。“复合”式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即“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从理论出发,探索现有学科内部组合的可能性,从理论研究来培养学生,引导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跨界”人才培养是在“复合”式人才的基础之上,培养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旨在从实践出发,按业界需求来培养“跨界”人才。
根据“跨界”人才的内涵,可以看出“跨界”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旧有的教学体系,超越现有学科的组合,按行业要求培养人才,尊重市场规律,从实践来推动人才培养的理论发展。培养实践中,需要根据社会行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基础技能培训,并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求不同学科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跨界”人才还注重人才培养的跨学科团队式打造,发挥学生的跨界合作能力。“跨界”的一个重要外延就是“合作”,学生要想得到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源和帮助,就要学会团队间的协同合作。所以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和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培养“跨界”人才的现状与趋势
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艺术和媒体环境,教育现代化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和方法,更加注重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和跨学科的培养,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培养适应新时期生产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理论的整合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新型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近代历史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模仿阶段(1949年—1965年)、严重倒退阶段(1966年—1976年)、建立发展阶段(1977年—1995年)、逐步完善阶段(1996年—今)。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单一式教学体系和复合式教学体系同时存在。
世界高等教育也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模式作为最新的教育理念。如美国大学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的方法,称作“一个中心,三个结合”。这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本文提出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跨界”人才模式是区别于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在培养方法和理念上也超越了旧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人才培养是在原来提出“复合”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培养视角全面转换、培养方法全面升级。“跨”是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跨”不仅要跨专业、跨学科、跨导师,还要跨团队、跨组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始实施,而且效果显著。
“跨界”人才培养的运营模式
南京艺术学院“跨界”人才模式的培养通过各教学要素的整合和优化,其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四种运行模式:
跨学科课程的授课模式。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行业的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打通不同学院、不同系科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通过联合教学培养出宽口径、精专业的学生。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提出的l+2+1的教学模式,一年级是基础课程,通过这部分各系科通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宽”知识面,二三年级是专业课程,这由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一年的学习自主选择,这部分课程讲究专业的“深度”和“精度”,四年级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讲究实用性及与社会的接轨。
多学科互补的指导模式。通过成立跨学科的团队导师队伍,开展多学科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研究思路、方法,加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如短片制作的课程,除了影视专业学生外,可以进行多专业联合,所涉及专业如动画专业、摄影专业、录音专业等。
跨领域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跨空间多层面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交叉学科立体的知识架构。
如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开设的《影视短片制作》中,在制作剧情短片和实验短片的课程时,就要求学生要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录音专业的同学在具体的课程中也要求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的DV作品重新配音乐和音效,增加跨专业、跨课程的联合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跨院系合作的实践模式。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艺术学和其他学科如文学、理学、工学纵向比较,艺术学的学生要求有独特的学科气质,更广泛的知识背景;艺术学横向比较,如美术、音乐、设计等专业,影视类专业更要求学生在从事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培养更多的团队意识。所以,打破院系的限制在艺术教学领域尤为重要,院系合作促进了各个专业之间的联合与互补,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具有合作与创新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
“跨界”人才培养模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实践与成果
跨专业创作,交叉互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进行“跨界”,在艺术创作中利用跨专业的交叉互补,变单项优势为综合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合力。如传媒学院的动画、录音、广播电视编导(以下简称广编)专业在创作中利用各自优势,在艺术创作中相互支持,如在动画作品实践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在创作过程中协助完成剧本撰写、镜头剪辑和特效制作的工作;而录音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广编专业的优势,为原创音乐拍摄MV(音乐电视片);动画专业的学生又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对广编专业的影视作品进行三维特效的制作和润色等。在这样的交叉互补中,不同的专业在磨合中逐渐形成了合作优势。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通过不同专业的“跨界”创作,成果斐然。2009年2月,传媒学院动画系作品《孩子来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的《爱画电影》中播出,得到了业界的很大关注。该作品荣获国内国际多项大奖,是传媒学院“跨界”创作的一项成果。这部动画片集中了动画、录音、广编不同专业师生的不懈努力,由录音系导师亲自创作和演奏原创音乐,广播电视艺术系的师生合力撰写剧本以及完成后期合成工作。惊悚剧情短片《出租车》中,由录音系范翎老师创作的音效荣获了2008年大学生短片盛典的“最佳音乐效果奖”;《那些花儿》(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导演奖),《大盘鸡》(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造型设计奖)的音乐和音效也都是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录音系创作的。
除了影视作品中的原创音乐外,广播电视艺术系和动画系也“跨界”为音乐作品“配画”,创作了众多的音乐电视作品:动画专业教师为庄曜老师创作的歌曲《花儿本是心上的话》创作的动画MV获首届江苏省高校数字短片大赛最佳音乐奖。
跨出校门,与业界“跨界”合作。除了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跨界”创作外,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开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跨出校门,与传媒业界和兄弟院校进行“跨界”创作。如传媒学院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完成的《血捍长空》60分钟的英文版,获得了乌克兰“共同的胜利”电影节三等奖,俄罗斯欧亚电视工作者协会的竞赛奖;传媒学院与江苏教育学院老师合作的实验音乐《鱼·渔·欲》获得北京电子音乐节三等奖等。这些“跨界”创作不仅增加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实践经验,也在业界和社会上为南京艺术学院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建立专业工作室,专业“跨界”教学。传媒学院正在尝试把“跨界”的团队创作推进到本科教学的体系中去,一方面注重各个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在课题设计中增加跨专业的合作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影像实践I”的课题中,就要求学生要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录音专业的同学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学的DV作品为素材,重新为其创作音乐和音效,增加跨专业的联合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另一方面,在各系科设立创作专业工作室。如在动画系建立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工作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非线性编辑工作室。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同学可以在工作室中组成项目创作团队,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和实践,这样既加强了团队意识、角色意识的培养,也让“跨界”创作能聚集更多、更强的合力,创作出凝结多专业创新思维的优秀成果。
“跨界”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现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环境,适合中国国情,也适合中国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广价值。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跨界”人才的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也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我们希望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给“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为2011年度江苏省省级教改课题《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JWXYYKJ12)
参考文献:
[1]刘子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J].福建艺术,2001(10).
[2]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1(3).
[3]奚春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山东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8).
[4]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
关键词:数字媒体;跨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背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本科教育都是以“学科中心论”为主线构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趋高涨,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本科教育如果沿袭传统意义上划分的几百种学科体系和“对口式”专业培养模式,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使学科之间缺乏学术联系,必然会导致培养人才的知识面过窄,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比如,现有的大部分院校都局限于工学领域开设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或者在艺术学领域开设动画、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从而导致艺术学专业的学生缺少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媒体制作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而工学专业的学生缺乏艺术修养。因此,我们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出新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
1.1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多个要素综合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以及制订目标、实施培养、评价和改进培养方式等多个环节。一般而言,制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方案:一是构建课程式交叉培养模式,在原有专业设置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增设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扩展学科的专业面;二是构建专业式交叉培养模式,在原有专业目录外设立边缘性和复合性的新兴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知识型教育,转变成既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又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知识能力教育。目前,我们则致力于“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型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跨学科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培养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必须既具有共性,又要具有数字媒体产业需要的个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方面考察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学科体系中最实质和最深刻的跨学科内容传授给学生,使技术和艺术能够相互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构建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精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人才培养理念付诸实践。
1.2 数字媒体行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如数字动画、游戏设计、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出版、网络广告、影视特效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具有自由、创新力和想象力的特征,数字媒体产业也以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而产生。其中,15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已经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数字媒体企业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产业发展商机剧增。
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专业化人才。同时,众多行业领域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媒体、桌面视窗、数字影视制作、数字媒体远程医疗、数字媒体展示、游戏制作、触摸媒体和在线培训等,也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机遇。
2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标,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此类说法不能作为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而只能针对社会短期应用目标培养高就业率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长久竞争力并有望成为行业内的高端人才,即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等。根据上述目标,我们可将各类数字媒体人才由高到低划分为创造型、设计型和操作型3个层次。其中,创造型人才指可以对作品进行能够彰显个人风格和展现作品灵魂的创作;设计型人才则从具体业务出发,根据总体规划对作品进行具体的技术处理;操作型人才则是进行具体步骤的操作,负责产品制作。根据上述培养层次,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就创造型人才而言,学生应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美学鉴赏和领悟能力以及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力;学生应对现代媒体具有独立分析能力和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媒体并进行独立创作。
②就设计型人才而言,学生能够掌握复杂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操作辅助媒体软件进行创作设计,而且能够自行编制一些软件进行原创性的软件设计;学生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具有一定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
③就操作型人才而言,学生应掌握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创作设计。
严格而言,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从创造型、设计型和操作型多层次角度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
3 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数字媒体行业是一个融合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兴行业,相应的课程实践体系与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有所不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积累丰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仅偏重基础知识和深奥理论知识的传授,采用较单一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只是加强对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那么学生只能得到书本知识或操作技术的堆砌,甚至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模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设定交叉型的教学计划。
根据跨学科的特点,我们整合课程资源,在教学上确定以重技能(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两方面技能)、求创新(数码艺术创意求新求异)和促交叉(技术与艺术相融)为基本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数字技术、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修养、艺术创意等艺术类课程。这种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教学计划正好有利于交叉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数字媒体培养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亦即数字媒体技术教学计划,它融合了计算机专业基础和文化艺术技术以及数字媒体专业特有的专业基础课程。
2)进行课程改革,开设拓展课程。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需强调基础理论的传授,而且要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的具体特色应用。比如,教师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需要结合游戏开发中常用的案例进行介绍;同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专业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3)组建课程实验室,开发核心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数字媒体专业涉及的教学案例比较多,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案例和资源需要统一管理,学生的作品也要在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为了保证此种延续性以及统一管理,我们有必要组建课程实验室,开发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管理功能以及二次开发功能的数字媒体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库和网络课程库等。
4)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健全社会实践与实习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与多家传媒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与各种移动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企业建立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项目课题。我们引导学生以实习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形式参与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将在软件企业或项目开发实践中完成,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
5)建设复合型数字媒体师资队伍。
培养复合型数字媒体创新人才需要建设复合型数字媒体师资队伍,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简单融合各个专业,而是能够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培养出既具有艺术功底,又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因此我们从偏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转变到学历、学术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并重的方向上来。
我们所采用的方式是一方面创造机会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与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机构和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外聘企业中经验丰富和有实际项目经历的业界人士到学校授课或开设讲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接轨,为学生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4 结语
一、招生对象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招生对象主要为:高中起点本科(高起本)招生对象为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资格(证书)和同等学历者;专科起点本科(专升本)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专科毕业资格(证书)和同等学历者;以及在艺术设计行业企业工作、对艺术设计领域具有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的一切人员,包括需要接受艺术设计继续教育学生、需要转专业学习或获取第二学历的人员。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以及艺术修养、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应用设计技能,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具体目标:
(一)任选方向——数字影视媒体艺术
培养具备适应数字影视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并能掌握运用所需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培养能力包含: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影视动画语言元素、动画原理设计、剧本创作、摄影艺术、影视节目包装与制作、影视动画特效等影视动画制作原理与应用技术;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影视动画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贴近现代社会影视动画行业急速发展的需求。
(二)任选方向——数字环境媒体艺术
培养具备适应数字环境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并能掌握运用所需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培养能力包含:培养学生掌握相关三维建筑动态模型设计、数字三维艺术设计(动画、模型、材质、灯光、特效、数字雕刻)、3DMAX三维高级建模、投标动画设计、虚拟样板房动画等数字环境媒体艺术原理与应用技术;并且能够运用漫游技术,表现室内外建筑设计的环境及结构实体,利用项目规划实战,分组合作完成建筑漫游动画创做设计与制作展示全过程。
(三)任选方向——数字视觉媒体艺术
培养具备适应数字视觉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并能掌握运用所需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课程培养能力包含:运用视觉多媒体图像呈现设计与多媒体艺术表现能力,具备当代多媒体设计理念和主动学习追踪前沿图像表现技术的素养。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专业采用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职教育并举的“双轨运行”机制。发展高职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均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种不同类型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本专业采用的“双轨运行”机制,将共享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职教育的人力资源(教师和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等)、办学场地(校园、教室、实训基地、图书馆、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地等)、物质资源(信息化设备、校园网络、图书资料等)、专业课程、无形资源(办学经验、管理理念、教学手段等),借助高职教育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学生实践实训所需设施和装备、校园文化建设;依托远程开放教育构建高水平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和管理软件。
(一)“多元合作、嵌入式教育”
专业是在远程、开放的教育情境中,以“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宽进严出”的理念为指导,以“多元合作模式的“嵌入式教育”,产学研校企合作“零距离、订单式”创新人才教育,由企业按照用人需要,学生“入住”企业项目部,企业联合高校深入合作,进行定点、定向培养人才,采用“适销对路”的新型教育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产学研合作、相互推动混合式”的教学方式
本专业是在远程、开放的教育情境中,以“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宽进严出”的理念为指导,考虑到专升本学生学习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其工作进深需求,充分利用我校高职教学色“双师结构”教学队伍,整合到远程教学和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教师资源的最大优化配比,一是通过特聘方式聘请相关行企业的优秀设计师参与数字化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指导,二是注重加强我校师资的企业挂职锻炼,把最新技术和企业的实际问题引到学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把应用实践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结合远程开放教学手段,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契合行业企业需要、适应广大从业人员的学习需求,以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学务管理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门人才。
(三)“主体性、立体化、贯通型”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指导,采用以学习者为主,以“样板化、立项性、相互融合”为原则来构建专业“桥梁课、框架课”,为非本专业的再继续学习继续打造的“纽带”。课程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职业性、沟通性、灵活性、延伸性,满足了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方式推进教学,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积级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四)构建“五维共创”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实训项目为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以作品案例为主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开展作品讲评、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第二课堂实践技能训练和“导师制”指导的“五维共创”下的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就独立学院来说,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渐扩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优、独、民”的显著特征,是一种特殊化的办学形式,所培养的专业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重要人才。同时,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发展浪潮中,传统媒体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我国已将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放在关键位置,其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关键性领域。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与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缺乏。随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我国众多高校中开设的专业之一,独立院校更是如此。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说,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创作二者有机融合,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字技术及艺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数字技术巧妙应用到多个领域,比如,动画、影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毕业之后,从事的都是我国热门行业工作,比如,广告公司、游戏公司、动画公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项目化教学。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填鸭式、放羊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深化改革教学方法。随后,各类教学方法不断应用到各阶段教学中,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独立学院也不例外。就项目化教学法来说,其应用可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尤其是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利于将素质教育理念有效落到实处,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具体来说,在应用项目化教学法中,教师需要综合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认知水平等,围绕课程内容,选择适宜的项目,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内容,便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学习,将掌握的专业知识灵活应用到??践中,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下独立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全方位准确把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性质,以社会市场为导向,随时关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情况、发展方向等,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指导专业课程教学。同时,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重点、难点等,根据班级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项目化教学法为基点,多角度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就是项目化教学目标,确保其能够利于项目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为培养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将项目化教学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巧妙融合,制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明确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向,便于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网络等重要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在计算机技术作用下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比如,网页动画设计、建设网站,有效提高其专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有效提高项目化教学法作用下的专业教学整体质量。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方案,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在应用项目化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要将其放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位置,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内容等,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全新的课程框架。要将“艺术、技术、人文教育”等有机融合,使其贯穿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始终,将“技术、艺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效指导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发挥项目化教学法多样化的作用,确保学生掌握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尤其是数字媒体设计能力。教师要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专业各阶段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界面设计”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知识中,教师需要根据章节知识难易程度,围绕当下界面设计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制订合理化的章节教学方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等,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确保他们对相关章节知识留下初步印象,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相关演示,便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章节相关理论知识,为之后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行一系列界面设计方面的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通过多样化形式,全方位客观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根据各方面情况,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促使组员、小组间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增强各小组间的凝聚力,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需要根据组员各方面情况,明确分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项目任务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教师要根据各小组情况,围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知识,安排难易程度不等的项目任务,各小组要根据组员喜好、已有水平等,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教师要结合分配给他们的项目任务,全面、客观评价他们制订的实施方案,向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等,有效指导学生,确保各小组顺利完成项目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确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3.具体实施、评价总结。
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对各小组提出相关要求,确保其准确把握项目实施内容、方向等,要求他们注重彼此间的协调合作,遇到问题后,要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组织者等角色,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适当点拨,确保他们都能顺利完成对应的项目任务。当项目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根据各小组分配的项目任务难易程度、实施进度、完成情况、组员参与情况等,全方位客观评价各小组完成情况,在肯定他们实施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客观总结专业课程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集中解答他们学习课程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他们在项目化教学法作用下,有效突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知识重点、难点,优化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将其作用到实践中,多角度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优化完善课堂教学,将项目化教学法巧妙融入分层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中,促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二者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更好地了解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关岗位,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便于毕业后更好地走向相关岗位。
(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针对当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分别从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角度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一种创新的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思路,使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社会需求以及地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校2014063)。
第一作者简介:刘罡,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演化算法、图像处理,lg0061408@126.com。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4-0009-04
数字媒体产业目前相关的技术研发、数字娱乐内容的生产发展速度迅猛,但专业数字媒体人才缺失却成为了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软肋。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较多高校新增专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学科专业,很多本科院校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人才培养缺少明确的规划和目标[1]。
数字媒体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技术、艺术、人文社科等学科,其主要相关专业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它们在数字媒体类软件的开发应用领域中互有交叉。其中,技术学科涵盖了媒体素材数据采集与处理、媒体创作软件开发,以及媒体创作过程中的脚本设计、提高效率或实现特效的软件二次开发技术等;艺术学科包括美术基础、动画等设计软件的应用、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人文社科主要包括传播与文化、视觉传达、影视动画艺术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不只是简单为学生开设相关技术和艺术课程,而是在明确该专业主轴的情况下去融合技术与艺术。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析
我国本科院校中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主要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专业课程相同,最大区别是其着重于开设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媒体处理,以及软件交互式设计、网站设计、游戏编程设计等数字媒体相关计算机开发技术的课程。数字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细化,其毕业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基础上,对于数字媒体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编程和设计能力,可从事数字图像、视频、音频相关技术的开发,以及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多媒体设计制作、游戏程序制作等工作。
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差别比较大,其着重于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核心课程仍然是艺术创作类课程,对计算机理论和编程的课程要求不高。因此,本质上数字媒体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类专业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的革新和扩展,是艺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新型专业。其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可从事网站美工、游戏场景及人物设计、数字动画剪辑制作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艺术类工作。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各有侧重,但又有联系,两者很容易混淆。由于认识不足,部分本科院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规划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只是简单地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中增加艺术类课程。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增加艺术类课程使得部分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停止开设,但艺术类课程也难以开设完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开设在计算机学院,而计算机学院缺少教授艺术类课程的教师,这也使得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过杂,缺少系统性,学生缺少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同时对艺术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同其他计算机专业或者艺术专业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生对该专业没有认同感。本科院校如何认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尊重专业教育发展规律,培养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属于数字媒体的两个方面,无论是从选拔过程、培养目标,还是就业方向来看,它们都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属于工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学。
目前国内外不少院校开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都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本科教育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 它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其中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两门与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一门是设立在计算机学院的以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发展专业,另一门是设立在媒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以新媒体创意艺术为目的的互动媒体制作专业[2]。
浙江大学在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探索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主要依托其实力雄厚的CAD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众多游戏公司、影视集团、创意企业的合作,面向企业培养定制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实现以艺术创意为目标进行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游戏相关课程多、校企结合的实践机会多是浙大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一大优势和特色[3]。
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艺术设计学院为依托,把面向新媒体平台进行艺术再设计作为培养目标。由于学生普遍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数字媒体只作为表达艺术创意的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即各种数字媒体软件,仅仅是进行艺术设计的工具。其专业培养目标上倚重于艺术,因此课程设置上既有诸如美学等比较传统的艺术类课程,又有如音乐视觉化等很有新意的课程。其本科教学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在新媒体平台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为打破艺术感知界限而进行艺术创新活动。
以上学校在技术或艺术的专业方向上有明确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主干课程来看,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设置该专业的目的是从技术、艺术、创意、制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社会急需、市场覆盖面大的,涉及影视娱乐、动画制作、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开发等行业的,具有创新精神、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一类是艺术基础及制作类课程。从该专业开设学院可以看出,其重心应该是计算机技术,然而其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所占比重基本持平,没有明显重点,同时两类课程之间联系很少,没有形成融合的态势。
此外,艺术类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艺术基础,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此基础,导致艺术类课程缺少创意教学,最后成为对某个软件的操作学习。由于艺术类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艺术类相比,学生所学的软件操作也极为有限,缺少相对应的创意思维。除此之外,计算机学院内能教授艺术的教师人数很少,师资严重不足,和同行也缺少交流。
由于总学时的限制,艺术类课程挤占了技术类课程的学时,导致应该开设的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学生所学技术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又缺少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完全没有融合的思维,对技术类和艺术类课程学习容易陷入混乱,不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学生而言,艺术类课程比技术类课程难度低,因此部分学生会完全放弃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只学习艺术类课程,但又因教师教授有限,无法和艺术专业类学生相比。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仍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类岗位,没有显示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色。
3 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由上述现状可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导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与专业,包含了许多发展方向,而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成功,需要在诸多可选的专业方向中确定主要方向,课程应该围绕主要方向进行开设,并适当地兼顾其他方向。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艺术修养类课程进行精简,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尽量改变过去内容宽泛、面面俱到的情况,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4]。考虑到实际情况,建议培养方式以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学为专业技术方面的主轴,以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如游戏程序开发)为中心,以作品创作为辅助,在此基础上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2个递进的步骤:第1步,将学生首先培养为数字媒体方面纯粹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如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处理等的技术类编程人员;第2步,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艺术作品的创作软件或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作为技术的需求驱动和应用点,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无缝对接,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优点是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重点,同其他计算机专业相比,有自己技术上的特色;同时,学生对所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也有清晰认识。
据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将也分为2个递进部分:作为技术基础的普通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和以艺术为应用方向的应用技术类课程。普通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基础技术课程,建议在第1—4学期开设;而应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网站前端技术、游戏引擎基础、游戏人工智能、计算机游戏程序基础、3D计算机图形学、数字视音频处理等以艺术为主要应用方向的技术类课程,建议在第4—7学期开设。此外,可以在第6—7学期开设艺术辅修课,如:艺术基础、动画概论及工艺流程课程。总体课程结构图如图1所示。应用技术课程是基础技术类课程在艺术应用方面的扩展,基础技术类课程是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根基。同时,3D图形学、游戏引擎基础等课程中的内容也可以用于媒体制作软件的插件开发,而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创作软件来制作自己的个性化创意作品。
在教学方面,须根据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特别是应用技术类课程,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仿真案例、项目驱动、问题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内容教学的开展。在集中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建立“以作品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机制[5]。作品要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强化复合型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社会所期望、有利于地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6]。
参考文献:
[1] 杨哲. 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12): 81-82.
[2] 鲍枫, 王以宁. 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12): 44-49.
[3] 耿卫东, 陈根才. 挑战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回顾[J]. 计算机教育, 2008(13): 38-39.
[4] 邱德红, 肖来元, 方少红. 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11): 67-68.
[5] 黄成云.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6-47.
关键词:高职 数字印刷技术 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
数字印刷是贯彻“互联网+”行动的具体体现,是电子成像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3D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印刷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数字印刷技术得到社会的巨大认可,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超过120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及方向。由于硬件投入、师资水平、培养模式等情况不同,各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也大相径庭。随着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较强实践技能的职业化、市场化人才,才能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及服务地方产业、区域市场的刚性需求。
高职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相应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而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与模式。人才培养是将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形式、课程形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等进行综合联系的过程。基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定位为:培养社会实用型数字印刷专业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要。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行动的实施为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数字印刷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节约型产业的环境背景下,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数字印刷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对数字印刷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立足于对数字印刷专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开设了数字印刷专业,以此培养满足数字印刷产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符
基于当前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相对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生源而言较差,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成绩不好、分数不够、才选择高职院校”的现象,结果造成一些理论基础差、综合素质偏差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而这些生源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要求又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开始关注人才,要求人才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其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思想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基于当前生源的日益减少,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竞争现象,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基于高职院校生存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结果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低,进而影响到数字印刷专业的教学质量。因为数字印刷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技术与艺术为一体,这样必然会增加高职教学的难度。
(二)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
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紧紧立足于企业人才需求的环境,通过高职特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印刷产业发展的人才。因此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及时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市场就会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产业结构出现错位现象,进而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结合当前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基于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上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采取传统的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结果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比较差,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二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要求错位。基于数字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数字印刷专业时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结果导致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企业用工人才的要求。
(三)师资构成现状与市场需求失衡
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数字印刷专业都是在原有印刷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一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来自于高职院校原有的师资基础,高职院校很少有专门针对数字印刷技术专业要求而引进相应的师资配置,而是由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传统印刷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也比较少。以某院校为例,该院校的教师结构呈现年轻化现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弱(见图1),另外虽然高职院校实施了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双师团队”,但是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深入,导致校外教师的数量比较少,影响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基于目前数字印刷专业的建设现状,根据数字媒印刷专业特点,结合区域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加强人才培养与区域市场的有效联系,建设适应区域市场人才需求、校企特色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定位生源,设置明确的专业目标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区域结构调整为服务对象。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必须要深化结构转型改革,大力发展生态节能产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定位生源、明确专业目标:首先定位生源素质。生源素质决定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在某一定程度决定了本地区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水平,如果本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高,那么其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就高,其产生的经济附加值就高。以我院为例,截止到目前我院已经培养了8届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为本地区印刷行业提供了上千名专业人才,为此本院校将生源确定为本地区学生,因此在我院生源结构中本地区的生源比占到64%左右,非本地区则为36%,这样一来本地区的生源就会选择在本地区就业,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其次积极调研市场,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本院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组织数字传媒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市场的方式,了解企业对用工人才的要求,根据对生源质量现状以及区域经济需求的分析后,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明确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
在深化高校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于完善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只有通过完善的实践基地才能保证学到的知识符合市场的要求。例如近些年数字印刷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以2015年为例,陶瓷印刷技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陶瓷喷墨印刷技术使得瓷砖生产开始从“复印机”向“打印机”转变,并使得瓷砖的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因而被誉为陶瓷印刷的第三次革命。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式,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以引入数字工作室的方式开展教学。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必须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产业、高校、各研究机构三方联动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因此高职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比如我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将“摄影摄像”“UI界面设计”“网页设计”三门课程的实践部分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衔接并引入课堂,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的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平台。
其次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切合专业需求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企业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鼓励企业与高职数字印刷专业进修对接,实现学生毕业设计与定岗实习的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习岗位中,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最后丰富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分为艺术基础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数字媒体专业一般涉及工科偏多,但设计知识也不可缺少。数字媒体相关人才要求既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培养出符合自身行业特色或者专业特性的差异化人才,从而最终达到分层、分类成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艺术与专业的融合,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完善的平台。
(三)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特点,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打破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职业能力体系。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学习领域(见表1)。
(四)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
高职教师教学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对高职专业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培养创新数字印刷专业人才方面,需要积极引入学科带头人:一方面完善形成名师成长的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必须要依托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完善的名师成长机制,实现以质量工程为载体在竞争中培养名师、以技能竞赛为引导通过激励培养名师、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持续性培养名师。比如我院校每年召开两次教学研究座谈会,对热爱高职教育且有一定贡献的兼职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目前,该专业教师已有18 人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名师,营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高地。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多层次的用人机制,改变以往的单一行政事业编制的用人机制,鼓励社会优秀的人才到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比如高职院校要向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企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担任高职数字印刷专业实践教学的带头人,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柔性聘用业内著名专家,强化专业建设发展力量。
(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一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高职院校要与校企合作企业成立教学督导机构,以此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二是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评价学生单独依靠教师是不能准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通过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示以及招聘会等组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朝着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学习与调整。
三、结语
在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更加广阔。目前高职院校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本校实情,服务域市场,定位生源,因地制宜设置专业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校企特色合作,综合运用“三位一体”创新特色教学落实就业等有效措施,建设适应区域市场人才需求、校企特色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欧亚梅.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2]王雪芳.高职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时空,2015,(10).
[3]郭瑞明.高职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以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例[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关键词]网络编辑 学科竞赛 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明(1979-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吉林 长春 130052)田静(1980-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新闻学。(吉林 长春 130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数字出版时代网络编辑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603,项目主持人:杨明)和2012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H12273,项目主持人:杨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21-02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受到巨大挑战。网络编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职业,未来大量需求的编辑人才必须向着数字化方向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30多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其中大多数高校均已将网络编辑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每年招收学生近万人,全国各类网络编辑从业人员300万人,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从业人员总量可达到600万人,目前我国网络编辑每年缺口约10万人。
从未来一段时期看,传统出版业与新型数字出版企业,都急需大量的对纸介和数字网络电子媒体都熟悉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从事网络编辑的人员多数来自于IT产业的技术人才,这些人由于从事过网络论坛以及BBS管理,所以大多对市场比较熟悉,但对编辑出版流程并不熟悉,特别是对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流程业务生疏。客观地讲,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目前在校学生的网络编辑能力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正是由于网络编辑的职业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深入探索编辑出版学专业新增的网络编辑方向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目前,很多高校在编辑出版学专业下都开设了网络编辑专业方向,根据学校类型与特色定位不同,有强调研究性专业性的,也有强调应用性复合型的。从国际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趋势看,目前最缺乏的专业人才是全面熟悉传统出版流程、数字技术、经营管理、设计营销等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各类人才。而当前多数高校开设的网络编辑方向的人才培养,无论是规模数量、质量层次,还是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方面同席卷全球的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都显得很不适应。
从专业教育角度看,当前大多数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仍以培养传统编辑出版人才为主。通常只是在编辑出版学或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几门与网络编辑、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与实践环节,且大多数为考查或者选修课;涉及有关数字出版版权及其相关法律、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很少。实际上,这些知识与内容恰恰是网络编辑与数字出版领域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素质要求。目前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本科高校中,约有80%开设了网络编辑方向,但由于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严重。由于目前大多数网络编辑人才培养方向都是在传统编辑出版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设置中依然存在着轻技术重人文、轻实践重理论教学、轻多媒体互动重传统出版的弊端;此外,现有师资大多转行而来,往往缺乏网络编辑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同时,由于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现代电子设备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短期内产业对高校依赖度低,许多高校依然存在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的困境,加之其主要的专业师资也不是来源于数字编辑和出版业界,因此出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再有,网络编辑方向的课程多集中于网络管理与出版,对于在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新兴手机出版鲜有涉及,网络版权保护技术与政策也常常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