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5:59: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制造业科技创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制造业现状 制造业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 振兴制造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制造业对于我国来说关系到国民的根本生活所在,在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发展基础制造业就必须稳扎实打,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引入先进技术,最后要注重人才运用与产业规划管理;在最适中的地域发展最适合的农业制造企业,真正让我国制造业走上正轨。
1 我国现阶段制造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省份的制造企业争相发展,虽然各省在发展规划上都很宏远,但是在现实的实施中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品牌效应上以及市场占有份额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约性,就拿重庆省的制造业发展来说其主要方面体现在如下:
1.1 生产企业规模过小
据相关调查分析,在2005年重庆省农机制造业方面年产值超过五千万元以上的制造企业只有仅仅六家而已,在2006年,天津市的制造企业在年产总值超过五千万的企业有近10家而已,所以这与大的企业相比相差甚多,所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大小,只有一个企业做大并且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才会有机会发展。
1.2 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对于个人很重要,对于国家企业的发展更是所必须经历的渠道,一个族民缺乏创新就会使整个民族走向衰败,一个人缺乏创新就会停滞不前,同理一个企业缺乏创新也会被社会淘汰,因为在这造业中只有掌握了自己开发的核心技术才可以让企业有发展得可能,另外在创新之路上拥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也是相当重要的;在1988年1月17日发生的铁路列车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分别为40,19人次,其中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列车制动失灵,造成与其他列车相撞,事实上在火车制动器这一致命零件的生产上我国存在技术落后阶段,此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打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此时又不加以创新,所以只是事故发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3 惯用老式经营理念
很多制造企业认为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产品价格方面过于低廉,在产品生产数量上过于少量,在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方面过于微小,所以制造业在发展趋势上由于定位不准造成发展受限;而此时的定位缺乏就是由于还是一味的惯用老式经营理念,运用以往手段来发展制造产品的销售网,认识不到经营理念的过时。
1.4 产品市场影响力低
在现代化市场需求中,由于各省份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在产品品牌效应上有很大的困难,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对于企业来说能带来较大收益,换句话说品牌的效应决定产品的销售量,比如重庆合盛公司与重庆农机企业相比两者的品牌影响就会有显著差别。
2 制造业主要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从2007年一月份到七月份之间,我国制造企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率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在发生的事故数上下降了23%,在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方面下降了14%,而在一次事故中伤亡最大的人数也同比下降了21%。一直以来我国的煤矿业是发生事故最多的制造企业,由于这些年国家对煤矿业的降低了事故发生的频率,从以前的45%下降到如今的16.5%,通过以上数据的显示,虽然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事故发生频率以取得显著效果,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加大改进,把安全事故降带最低。
2.1 与农业经济要求脱轨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仅只存在于品牌效应一个因素,由于生产技术问题导致产品滞留量增加,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用耕种的需求,从而影响产业链发展,例如发生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公司的拖欠银行贷款一事件,在2006年齐齐哈尔机床公司由于研发了重大技术组装方案而导致疯狂的集资研制计划,此研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家银行的支持,所以只是该公司可以大展拳脚,但没成想事实却不是如人所愿,由于技术的研发失败致使贷款无法偿还,进而使员工共同受到限制。那么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在没有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就支持企业大肆的研发项目,其二是企业未能认识到当前技术根本不符合此企业所能研发的阶段,设备落后,人员专业技能不够,管理不完善等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研发的失败。
2.2 发展道路方向模糊
要想制造业前景发展广阔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在,从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把生产设备的资金降到最低,而且在人员管理上要符合国家专项人事管理条例,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现代化工业步伐,还没把基础打牢就想跃升脚步,所以结果只能是失败,依照我国现阶段制造业发展水平来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所以在没有把握的状态下不要盲目追求。
2.3 与全球发展方向不统一
我国现代制造业的眼光受到约束,只是停留于中国自身角度上,没有正视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化方向,在世界激烈化竞争市场中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符合趋势而行,那么最后也会走向失败,而现在我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正是如此,只顾眼前利益不敢跃步发展,对外资的投入不加以重视与接纳,最终发展停滞;就当前我国2008年前十省份制造业数据如(图1)。
从图1可知在2008年江苏省是制造业年产值最高的省份,即使是最高才达到4145亿万的产值,相对于国外来说我们这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所以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制造业在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制造业牵动着民情,所以要实现国家进步就要在制造业上也要加快脚步。
2.4 安全事故发生
根据国家每年的各企业事故报告数据显示,在2005年,我国有近100万起事故是发生在制造企业中的,而事故的伤亡人数达到14万之多,并且造成国民经济损失的数目更是惊人,数目达到我国总生产总值的4%,这些种种事故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企业中发生事情的因素很多,由于生产的复杂性和存在一定的意外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造成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工作人员的技能问题,工作人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设备的自身因素,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合理性,另外还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
3 科技创新
近几年来,由于制造业对技术的应用还是大多采用传统式技术,所以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没有新的功能,最后使得产品市场停滞不前,据调查分析我国的纺织业在1980年到2012年之间产品制造率从原来的6.1%下降到2.7%,而且在食品工业上产品销售率也有所下降,现阶段只维持在3.7%左右,所以我国现如今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需要科技的创新,通过人才对技术产品的研究创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化制造产品。那么现阶段我们的产品创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产品开发符合实际需要
运用现代话高端科技手段,开发未来制造业中农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例如:现阶段平原地带的耕作设备已经达到饱和,但是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制产品还尚未进入市场,正因为山区丘陵地带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必须具有高端化,从这角度出发运用高端技术开发符合这一要求的产品打开这一市场,这对制造业来说是一次提升,对于我国制造产业技术也是一大突破,既保证了科技的含量,又突出产品的实用性能。
3.2 国家的扶持政策
一个科技的创新需要得到国家的积极配合,如果没有一定资金支持也是徒劳的,所以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要取得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创新的风险降到最低。
3.3 建立创新团队
在制造企业的的发展规划中,成立专业的技术中心,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预谋性对策,另外此技术中心建立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将创新产品做到标准化,符合国家的法制规定,质量可靠,品质保证等一系列条件,为各大院校机构建设一个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的通道。
3.4 开设多元化渠道
科技创新需要前期的多方面准备,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科技创新的投入阶段,如果在此阶段的不到政府的支持就会使创新之路终结,另外还存在一方面原因就是即使得倒政府支持,但由于政府的财政紧缺而不能足够支付,所以也会造成创新之路终结,所以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要实施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与投资,其次是寻找能够给予一定资金的的投资者或者是某个单位,按照国家一定的法制程序实现科技创新,最后一方面是遵循一个谁投资谁享受的原则,寻找社会有能之士加入。
3.5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人才,所以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对人才的培养是必然手段,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所以在制造企业的队伍中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立,要做到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另外还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聘高端人才,人才不在乎出身只要有能力就值得培养值得重用。现代化社会是科技型社会,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科技的运用,所以在制造领域也不能懈怠。
3.6 科技创新产品市场化
在机械设备成功研发之后,对于产品的前期宣传以及推广需要做到位,让基层殷实的享受到科技产品的优越性,认识到高端技术的真实性,从而打开产品市场之路。
4 创新的措施应用
开设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通过网络的运用来实现现代化产业销售平台,以及也可以通过网络端口的运用扩大制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从额外手段来提升企业的效益。
4.1 加强各企业制造技术改进
近几年来我国很多方面都显现出科技运用的不足,尤其在铁路建设,纺织产业,重要器皿设备制造等方面都存在技术问题,这些产业从一定角度上来说都隶属于国家的重点扶持产业,所以在这些产业中应该先一步实施科技的融入,创建科技核心团队,为生产一线设备达到高端化;大力开发重型设备产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加强国家机构的重点建设,为产品的市场占有做出应有的准备。
(1)扩大生产合作范围;(2)产品信息化结合的实际运用;(3)吸纳多元资金,开放改革战略;现今的中国已经是在慢慢融入到世界组织中,不再走封锁道路,虽然大体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4.2 实施领域互补策略
对于国家制造业针对的重点领域,需要重点扶持,在铁路的建设装备上与电子装备以及我国发展较弱的动力设备方面,加强这两方面的技术运用,高端化的实施与基层人民相结合的装备产品,真正意义上实现军工设备与基层设备两方面的制造企业相结合,做到互惠互利。
现代诸多制造企业都需要科技创新思路的融入,才能进一步发展产品的高端化,才有走向全球化的可能,所以现阶段我国要加强在此方面的力度,重点建设各制造业中所存在的科技问题,要做到真正认知问题并解决问题。
5 结语
振兴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准备,注重核心技术的运用,增加科技创新理念的融入,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产品市场的推广占有,全面的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提供坚实基础,希望通过本文对制造业中科技运用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对我国中小层制造企业做出辅助功效。
参考文献:
[1]张俊敏.振兴铸造业策略的思考[J].四川兵工学报,2009-7.
[2]苏凤昌,周阿莉.危机影响下的西安装备制造业振兴研究――西安五大主导产业细化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2009-02.
[3]廖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10-5.
[4]刘厚民,王富刚.单县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基地[N].菏泽日报,2009-05.
[5]王秋菊.东北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8.
[6]陈涛.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9-05.
关键词:制造业;区域发展;实证分析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的基础,发展先进的制造业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环境、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强制约束,走“新型制造业”道路是中国制造业的惟一选择,也是中国制造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
目前,江苏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在制造业的支撑和带动下,江苏GDP总量在从2001年的9456.84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0312.61亿元,8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8.1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在2001年、2002年、2003年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2004年之后保持稳定的增长,2008年达到了15982.2亿元。因此研究江苏制造业及其新型化程度,一方面在于总结制造业强省的区域分布结构和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以此为借鉴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十年间,制造业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从而产生了灵活性更高、生产方法更为高效以及质量更高的产品(Allred&Park,2007)。区域制造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制造业研究中的热点(Brown&Mark,2005),国内外学者均对本国制造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在以中国区域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中,既有研究区域制造业总体特征的,如王络林和魏后凯(2001)、金碚(2002)等;也有按照都市圈、“东—中—西”或行政区域划方法对其中某个区域的制造业进行研究的。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和强省,同时也是我国东部和长三角都市圈内的核心区域之一,江苏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区域均衡、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与主体。虽然江、浙、沪三地制造业同构现象明显,但也各具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刘志彪等,2005)。因此,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于江苏制造业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李群等(2001)指出,近年来江苏制造业发展迅速,并与其产出增长较为协调,制造业正日益成为推动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在肯定制造业对本地区社会发展贡献的同时,有学者也对江苏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发展提出了隐忧,胡国良(2003)通过对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进而指出:江苏制造业在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发展瓶颈不断显现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定位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实现江苏制造业的升级与再定位,是当前,尤其是国际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苏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廉水等(2006)指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制造业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与挑战,江苏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制造业发展道路,重视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个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研究区域制造业的文献较多,但是从经济、科技、环境资源保护三个维度对江苏制造业发展进行全面评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是落实到区域内部的细化研究还相对缺乏,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陈健等,2009),因此,基于新型制造业视角,对江苏区域内制造业的细化研究不仅是江苏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江苏乃至长三角制造业发展视野、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分析框架与评价指标
所谓“新型制造业”,就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新型制造业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在生产方式上,由单一产品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变为可根据社会需求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增长方式上,更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使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发展观上,着眼于未来,更注重信息化程度、无形资产的比重、技术创新的能力,更重视节约型、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新型制造业理念,我们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江苏区域新型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经济指标反映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当前的贡献,通过科技指标反映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能力,通过环境资源指标反映制造业发展中的环境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基于评价的连续性与数据的可得性,根据专家打分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包含26个单指标的江苏区域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经济创造能力评价包括9个指标,A1制造业总产值,A2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A3制造业增加值,A4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A5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A6资产贡献率,A7制造业市场占有率,A8制造业劳动生产率,A9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包括9个指标:B1制造业R&D投入强度,B2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B3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B4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B5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B6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B7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比重,B8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B9科技创新贡献率。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评价包括8个指标:C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C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3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C4工业烟尘去除量,C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6“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C7单位增加值能耗,C8资源综合利用指数。
三、江苏区域制造业新型化评价
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系统评价方法已有数十种之多,例如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法、功效系数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免疫算法评价、神经网络评价、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等。在众多的系统评价方法中,有的方法尽管在理论上似乎很理想,但是实际运用时却因过于复杂而难以实现,所以不宜采用;有的虽然计算简单,但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受主观因素影响过大,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其指标权重都是通过专家打分决定,不但主观性大,而且不能解决各指标间的信息重复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偏差在许可得范围内,故而也不能采用;有的方法虽然计算简单并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复权评价,但是无法直观反映各个子系统对于评价结果的效度和影响,如免疫算法评价、神经网络评价等。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13个城市进行制造业新型化的单维评价和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即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代替原先较多的指标,只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应的各个主分量,即可在简化了的数据表中比较样本的状况。
我们以2008年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江苏全部13个地级市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进行分类评价,最后对江苏13个城市制造业新型化进行综合评价。
1.经济创造能力评价。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对江苏省各地级市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KMO值为0.66,大于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并且,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81%。
根据各指标与载荷因子相关系数,发现第一主成分中A9,第二主成分中A3、A5、A7,第三主成分中A2、A4的系数均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第二主成分反映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第三主成分反映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赋权加总,得到江苏省各地区制造业在经济创造能力的综合得分,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镇江、盐城、淮安、扬州、宿迁、连云港、泰州、徐州。
2.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考察区域制造业在经济、资源约束下,以科技支撑、引领发展,提高产业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能力。
用SPSS软件对13个样本城市的2008年制造业科技创新相关数据进行分析,KMO值为0.596,大于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通过统计,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26%。由主成分与指标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中B3、B5、B6、B8、B9系数较高,表明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科技创新贡献率等指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第二主成分中B2、B4系数较高,表明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第三主成分中B7系数较高,表示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比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
将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加总,得到各地区制造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
3.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评价。用SPSS软件对13个样本城市2008年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KMO值为0.630,大于0.5,表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结果显示,置信度达到100%,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64%。由主成分与指标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中C1、C3、C4、C6的系数较大,分别反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去除量、“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对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中C2、C8系数较高,反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对资源保护能力的影响;第三主成分中C7的系数较高,反映单位增加值能耗强度对资源保护能力的影响。
将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加权加总,得到各地区制造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泰州、南京、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镇江。
4.江苏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综合评价。单纯从经济、科技或环境资源某一方面来评价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程度是局限和不客观的。对新型制造业的评价应该包括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在内的综合评价。因此,综合26个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处理,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8.80%,各指标的权重比较均衡,置信度检验为100%,将26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代入主成分表达式计算主因子得分,并将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比例赋权加总,获得江苏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综合评价结果,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扬州、淮安、镇江、泰州、盐城、连云港、宿迁。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江苏“制造业—都市圈”互动发展效应明显。从排名上看,苏州、无锡、常州位列江苏制造业发展的第一方阵。横向上看,上述城市以苏州为中心,形成了苏锡常都市圈;纵向上看,则又以南京为核心,形成沿沪宁线都市圈。实践表明,都市圈与制造业是一种共生共荣、互动发展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是都市圈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扩大了都市圈内部的就业渠道、促进了都市圈内部的融合发展;而都市圈的发展,则促进了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加强了区域内部城市间制造业的联系,给区域内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江苏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苏南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江苏制造业新型化排名前五个城市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有4个是苏南城市,只有南通一个是苏中的城市,苏北则没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苏南城市中,镇江的制造业新型化排名为第9位,排名教靠后。实际上,在13个城市中,镇江的经济创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其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处于最后一位。也就是说,是因为镇江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使得总体排名靠后。因此,在关注江苏区域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的同时,我们尤其应当关注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领域发展的不平衡。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5)
【摘 要】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有其鲜明的特点。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并针对制造业自身发展的特点,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劳动率、贸易竞争等方面深入地研究了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4Z068);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项目(1050XJ3314027G)。
作者简介:李伟庆(1973—),男,汉族,浙江上虞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自主创新。
1 相关概念分析
1.1 创新驱动的概念
创新驱动的概念最早由波特(1990)提出,是利用知识、技术、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劳动力、资本、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创新驱动氛围后端驱动、中端驱动和前端驱动三个阶段,在创新驱动的每个阶段中,创新驱动的主体、重点、投入来源以及创新主要类型均有所不同,均有其鲜明的特点。
其中,前端驱动主要是知识创造与积累阶段,由于探索科技创新收益未知、风险高,政府及跨国性企业的研发机构是大规模投入的主力,其创新形式为原始创新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中端驱动重点是通过协同不同创新主体以及各种转化媒介,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后端驱动对市场发育程度有较高要求,主要是发挥企业和产业集群重要作用,直接面向市场,其创新形式也较为多样化。
1.2 产业升级的概念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通过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包括转化能力优化和结构效益优化两方面内容。其中,结构效益优化是通过同级结构相关性关系的合理化,提高产业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而转化能力优化是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提升传统产业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化社会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效率和质量。产业素质效率的提高表现为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1.3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全面优化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使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低附加值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式转变。
2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存在一系列作用机理,包括创新改造产业结构机制、创新提升需求结构机制、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制以及创新改变贸易竞争机制。
2.1 创新改造产业结构机制
创新改造产业结构机制是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该机制主要体现为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以提高其技术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得传统产业高技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科技创新通过技术扩散与渗透等方式融合关联产业,催生并形成新兴产业群。一方面,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向外扩散到多个企业,甚至渗透到其他产业,创造新的生产领域,形成一些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技术扩散导致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致使某些产品或原有某一生产环节随生产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产业和部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2 创新提升需求结构机制
创新提升需求结构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提升需求结构,促使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资源消耗强度下降,可替代资源增加,导致市场需求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于资源深加工技术的提高以及工艺改革、技术改造等科技进步因素,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不断改善产品的设计、结构以及重量。在不影响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用价格低廉的材料代替原来贵重材料,促使被替代资源消耗比例下降,导致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也促使产业结构变化。与此同时,为满足消费需求,科技创新也促使消费品升级换代,致使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3 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制
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科技创新提高了行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劳动生产率较高行业的生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该行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将导致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进行重新分配,并向该行业集中,并导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平衡,在整个产业结构中造成各个产业比重和地位发生变化,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劳动分工,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随着科技进步和分工不断精细化,科技创新不仅导致生产成本下降,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使得体力劳动力和脑力劳动力比例发生变化,使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向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4 创新改变贸易竞争机制
创新改变贸易竞争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改变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促使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具有发展一切行业以满足全部国内或地区内的需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其综合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格局,而且各国都需要从自身生产要素禀赋出发,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促进一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明宇,张琰.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网络化治理机制与产业升级对策[J].社会科学,2013(4).
[2]巫强,刘志彪.进口国质量管制条件下的出口国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J].管理世界,2007(2).
[3]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高新技术区和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创新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功能。在涉及生物制药、光电能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五里综合工业园重点推动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生物制药研究中心、光电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开展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还举办了光电论坛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和学术交流论坛,加强科技招商引资和学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为晋江经济发展所服务。
加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地处晋江的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安内园,要充分发挥对台的优势,整合优秀的装备制造业资源,推进与台湾装备制造业的对接,积极承接台湾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全力打造成为“福建省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在科技方面,建立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定时或不定时组织人员与台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安排人员赴台实地考察及学术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晋江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为晋江科技创新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同时,引进台湾科技金融,借助台湾雄厚的资金和丰富的经营运作经验,建立台资或台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改善晋江市的科技风险投资业。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定向人才
从企业的战略出发,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对所需人才的实际要求,与学校进行定向合作。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模式,致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通过相关学校学科专业人员的创新实践,完成企业所需的科技创新和工艺技术,这样拓宽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平台,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晋江市附近有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商会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积极与其合作,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艺改造,将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晋江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迈进,提高市场竞争力。
小结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超效率DEA CCR模型 BCC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成为社会财富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起步较晚。虽然在化学、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并建立了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但是面向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仍有很大的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弥补不足。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如贲友红在对江苏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中应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各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及评价。李拓晨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主要指标评析,运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年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而以上文章评价的方法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使评价更为客观,国内有很多学者选择应用DEA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如李 在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分析中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要素生产力指数法,采用了比较客观的评价方法,对我国27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三层评估体系,提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战略升级的政策建议。
二、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及评价模型
(一)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学者提出的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DEA方法具有与其他多目标评价方法不同的优势:在对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进行评价时,它不必考虑指标的量纲,也不需要事先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更不必确定决策单元的各输入输出之间的显式函数关系,这就排除了许多主观因素。不仅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而且还使问题得到简化。因此,选择DEA方法定量研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CCR模型和BCC模型
CCR模型是测量综合技术效率的模型,而BCC模型是测量纯技术效率的模型。在CCR模型的基础上加上λ之和为1这个约束条件即得出BCC模型。两个模型在有效性的判断上是一致的。由CCR模型计算出的效率值 除以BCC模型下计算出的纯技术效率值θBCC,就可得到各决策单位的规模效率值θ',以便进一步了解技术效率欠缺的原因是规模无效率还是纯技术无效率。这样两者结合起来便可以对决策单元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
行综合分析。两个模型如下:
CCR模型: BCC模型:
min{θ-ε ( ∑ s + +∑s- )} min{θ-ε ( ∑ s + +∑s- )}
s.t.λj xj +s+ =θx0 s.t.λj xj +s +=θx0
s.t.λjyj-s- = y0 s.t.λjyj -s- = y0
θ无约束 θ无约束
λj≥0, j=1,2,…,nλj≥0, j=1,2,…,n
s+≥0, s- ≥0λj=1
s+≥0, s- ≥0
以上两个模型中的 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本文中取ε =10-10。
(三)超效率DEA模型
普通 DEA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决策单元 (评价对象 )的效率是否达到最优。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对效率达到最优的决策单元 (评价对象 )进行再排序,其模型为:
min{θ-ε ( ∑ s + +∑s- )}
s.t.λjxj+s+ =θx0
s.t.λjyj -s-= y0
θ≥0,
λj≥0,j=1,2,…,n
s+≥0, s-≥0
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本文中取ε=10-10。
评价依据:如果效率指数θ 1,则表明科技投入产出超过了最优效率。例如效率值为132% ,则表示该地区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32%的科技投入,它仍能保持相对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维持在1以上。
构成的超效率 DEA模型与现有研究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点:
(1)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对有效前沿面上的评价对象进行再排序 ,改变了传统DEA 模型不能对有效的评价对象进行区分的弊端。在科技评价中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对效率都达到最优的决策单元进行区分哪个效率更高。
(2)通过引入输入指标松弛变量s-,可以反映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的评价对象的输入冗余,改变了现有的 DEA科技评价研究只能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而不能发现效率低的原因。
(3)通过引入输出指标松弛变量s+,可以反映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的评价对象的产出不足,改变了现有的 DEA科技评价研究只能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而不能发现效率低的原因。 转贴于
三、算例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的选取
本文数据来自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技术创新能力离不开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具体来讲,在人力方面主要考虑到对各个产业技术创新起到决定作用人员的数量、素质以及结构,其中包括从事科技创新的科技活动人员以及R&D活动人员。在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财力的投入有众多方面,但是在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要通过分析各项财力投入指标应用在哪些方面。例如,R&D经费反映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可以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应列入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指标。同样可以分析出开发新产品经费、技术改造经费也要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财力投入指标。
技术创新同样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回报,其产出可采用多指标来衡量。本文选取新产品的工业总产值、新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发明专利的数量以及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其中,新产品的工业总产值、新产品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是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指标。专利的数量反映了每个产业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数量,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是指国家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这两个指标既可看出不同产业专利申请的活跃程度,又可看出这些产业申请专利的质量,更可看出技术创新的能力。指标的选取如表1:
本文选取我国14个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研究的对象,如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以及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又如大型企业中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其余还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
(二)数据的处理
计算结果经整理、汇总后见表2:
其中θCCR表示综合技术效率值,θBCC 表示纯技术效率值, θ'表示规模效率值。
(三)结果分析
从表2数据可知,在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DEA有效,占总数的71.4%。只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业这4个产业是DEA无效。
在4个DEA无效的产业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为规模无效,可知,这两个产业之所以DEA无效的原因在于有较低的规模效率。我们可以考虑降低或改进这两个产业的投入以提高其效率。具体来说,针对产出数据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以及R&D活动人员的科研能力较低,国家应注重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也存在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相同的情况,这方面人员的科研能力同样较弱,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来增加产出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国家同样应该培养这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虽然也为DEA无效的产业,但是通过表2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两个产业为技术无效。分别分析其原因,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应适当增加R&D经费和开发新产品经费,以便带来更大比例的产出。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应适当地增加R&D活动人员及R&D经费。
通过运用超效率DEA的评价方法可以将DEA评价有效的企业进行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最好的,遥遥领先于其它产业。通过超效率DEA的评价值可知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适当的科技投入,它仍能保持相对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维持在1以上。
四、小结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与调整。对于效益较好的产业要更加关注,并投入更多的财力与物力,使之成为国际优势产业。国家同时应该加大对薄弱项目的扶持,做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叶威,王作东,刘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和比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2]贲友红.江苏省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J].中 国管理信息化,2010(1).
[3]李拓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主要指标评析[J].中国 科技财富,2010(1).
[4]李 .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 率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
[5]王孟欣,王俊霞.河北省各类型工业企业R&D投入效率 评价[J].统计教育,2008(7).
一、部分现代化先行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0美元前后的“十大阶段性变化”
世界上大多数现代化先行国家都在20世纪70—90年代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10000美元向20000美元跨越这一阶段,这些国家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变化,纷纷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生态建设、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呈现出“十大阶段性变化”。
1.减速提质成为经济增长主形态。人均GDP10000美元前后,先行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步由原来的高速增长步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平稳增长状态。日本、韩国、瑞士、瑞典、挪威、比利时和芬兰都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的时候达到了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点。美国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黄金发展期,1961—1970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入70年代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经济波动幅度减小。韩国在70—80年代经济增速达到10%,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特别是1995年以后,经济增速明显放慢(见表1)。
从人均GDP跨越的年份看,韩国从人均GDP5000到10000美元用了6年时间,从10000到20000美元用了12年时间;美国人均GDP从5000到10000美元用了7年时间,从10000到20000美元用了10年时间;日本人均GDP5000到10000美元用了5年,从10000美元到20000美元用了6年时间(1985年日元开始快速升值,此后10年升值幅度最高达250%,相应时间德国马克10年大约升值51%)(见表2)。
经济增速变化的背后,是投入要素和增长动力的变化。一般而言,人均GDP10000美元之前,在经济增长贡献中,资本形成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之后开始下降;劳动力投入也是如此,15—64岁劳动力占比由1000美元时的50%左右上升到10000美元时的60%左右,之后劳动力占比保持稳定或下降,而劳动力成本则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明显增强,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见表3)。
2.产业高端化成为结构调整主方向。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多数国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000—13000美元保持40%左右的高水平上,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现明显上升态势(见表4)。
而产业结构最根本的变动,却是发生在三次产业内部:产业高端化步伐明显加快。从制造业结构看,钢铁、冶金工业由升转降,纺织工业持续下降,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如日本,以电器机械、精密仪器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替代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基础原材料产业成为引领增长的产业。1975年—1990年,机械机器工业增加值增加4.5倍,其中,一般机械工业增加4.6倍,电气机器工业增加5.8倍,精密机械工业增加4.0倍,均超过了制造业GDP总额3.6倍的增长速度;制造业结构中,钢铁和冶金工业占比下降5.2个百分点,机械机器工业占比提高6.7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工业占比下降2.8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在各个阶段都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日本就是进入21世纪之后,机械机器工业的比重仍在上升,到2006年,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2.8%。机械工业的内部结构也明显改善,以工作母机为例,数控机床生产台数1970年只占0.6%,1981年提高到12.3%,1990年提高到31.6%,2003年又提高到67.1%;产业用机器人的生产量1985年达到48400台,1990年达到79427台。日本制造业结构变化也体现在前10大企业的变化上。1972年10大企业中有4家钢铁、1家石油、2家汽车和3家电机企业,到1990年变为5家电机、4家汽车和1家钢铁企业,到2007年又变为6家IT、3家汽车和1家钢铁,新日铁是唯一一家30多年都上榜的钢铁企业,但排序却从第1位降到了第10位。
目前,经过3年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显现出对美国制造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其运行机制与经验做法对我国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重要启示意义。 创新研究所 以董事会形式进行管理
2012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建立“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组建各领域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IMIs),从而建立起全国性的制造业领域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NNMI强调总体网络的构建与设计,以及重点领域的培育和开发,美国最初计划投资10亿美元建设15个区域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随后基于NNMI所取得的成效和即将发挥的作用,奥巴马总统又提出在未来10年将建设45家IMIs的宏伟目标。截至目前,美国围绕增材制造、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轻质金属制造、复合材料、下一代电子电力制造等重点领域已经建立5个研究所,另外还有半导体、光子集成、清洁能源、创新纤维纺织等4个重点领域的研究所正在筹建。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由美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全权负责,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项目办公室负责协调管理。在具体的运作中,创新研究所采用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非营利组织联合治理模式,以董事会的形式进行管理。该董事会由业界代表组成,创新研究所领导作为执行董事,负责研究所的日常运作。
每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在最初的5~7年内都会分别获得0.7亿~1.2亿美元的联邦国家制造业创新研究资金,加上研究机构、制造业企业等非联邦成员按照1:1比例的配比投资,总资本一共为1.4亿~2.4亿美元。在设立的前3年,联邦政府资金按照设备、基础项目资助和启动资金的类别投入;第4年以后联邦政府会取消启动资金投入,并开始增加竞争项目资助;第5年及以后取消设备投入,并以基础资助和竞争项目资助方式投入。随着运转成熟,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可通过收取会员费、收费服务活动、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合同研究或产品试制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实现财务独立,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 十分注重中小企业在项目申报、实施中的参与和收益
NNMI目前建立和启动的9个研究所都集中聚焦制造环节的四大重点领域:一是制造过程及加工工艺的开发,如“美国制造”已制定出未来15年从设计、材料、工艺到价值链、增材制造基因组等5张增材制造领域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路线图。二是先进材料的低成本生产方法研究,如低成本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大型太阳能发电或下一代集成电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发。三是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的研制和开发,如将低成本传感器有效应用到制造工艺的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工业环节研究,如改善医疗设备或材料的生产过程,来提高药品、化学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创造新的工具以优化生产过程、控制成本支出,以及下一代汽车或航空航天制造工艺技术研究等。
NNMI的公私合营会员组织模式有效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内部采用公私合营会员组织模式,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提供的国家资助资金以及会员单位缴纳的会费资金。如“美国制造”就根据每年缴纳的会费不同,将会员分为银卡、金卡和铂金卡三种类别,不同类别会员享受的权益也不同。
NNMI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NNMI十分注重中小企业在项目申报、实施中的参与和收益。比如,在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创新研究所2015年年初公开招标的工厂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评估项目的招标意向书中明确要求,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要有至少1家中小型制造企业和网络安全技术提供商参与合作。中小企业参与进来之后,NNMI还会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大型试验设备用于攻克关键技术,提供包括K-12课程、实习机会、技能鉴定、与社区学院和大学的合作、硕博研究生等的再培训等机会,评估其所需的技能和证书,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以便能够迅速拓展市场。
NNMI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内容。美国一向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也将其作为重要建设内容。NNMI组成成员之间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应用以及管理等相关细节进行了规定。如果NNMI的成员违反了相关协议规定,则被侵权者有权利通过司法程序、行政程序以及仲裁制度对其进行诉讼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对我国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启示
当前,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已,我国制造业即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经验,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步伐,强势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明确政府的扶持和服务角色。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前期,政府应明确布局前瞻性制造领域,投入前期启动扶持资金,制定具体招标程序,建立专门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统筹管理机构,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以奖代补等政策保障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待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政府的角色应由扶持逐渐转为服务,围绕专利申报、知识产权维权、检验检测、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展览会、助力中小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提供服务。
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结。发挥制造企业的主导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集成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共同组建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创新资源共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减少对国家政府资金的依赖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成成员间不仅为竞争关系,更应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除了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产业链上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发创新,共同分享资源、技术、生产设备、教育培训以及背景知识产权,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政府也可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兜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应依托核心成员企业的可开放资源以及科研院所的相关力量,提供知识产权维权咨询和律师服务等诸多服务,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国家应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相关细则,尤其要加快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保护以及维权成本的政策措施,可参照美国建立多层次的司法体系,使得被侵权者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行政程序和仲裁制度等多种渠道进行知识产权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