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交际礼仪论文

交际礼仪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2 15:59: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际礼仪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际礼仪论文

篇(1)

论文摘要: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较强,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好并能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结合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地改革礼仪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交际习俗与礼仪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逐步渗透礼仪文化意识,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丰富的礼仪知识。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一、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进行专门的礼仪训练

笔者认为可以开设《社交礼仪实训》和《商务礼仪实训》这两门课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礼仪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一)改革教学内容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安排课程内容。掌握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与气质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或自学,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2.教学内容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交礼仪实训课程上加入西方礼仪习俗训练;商务礼仪实训上侧重介绍在商务场合上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商务活动时需要注意的礼仪。

3.礼仪实训因其时间短,及其课程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有些内容仅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礼仪要求,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光盘结合观摩分析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力求系统生动地向学生讲授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

4.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穿插丰富的案例。

(二)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开拓动手操作的渠道,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能力与素质得到提高。在各种阶段性训练的基础上可举办一次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面试情境模拟表演”,模拟表演的内容由学生自定题材、人员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自写台词、自设场景,进行精心准备并公开在课堂上表演。通过情境模拟表演,可使学生真正处于教学与实践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能将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三)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融会贯通与实际运用的能力较差。因此,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的成绩上,结合实训报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成绩评定。礼仪实训教学应当由课堂延伸至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举办形象魅力大赛,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礼仪的魅力。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

文化因素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交际习俗与礼仪如: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等都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进行礼仪教育,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掌握并准确运用英语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注重“礼貌原则”。礼貌是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此将礼仪知识的讲解渗透到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不同的话题学习中比较中英礼仪文化的异同点,渗透礼仪文化意识。

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是现代商务组织和个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应及时发现礼仪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礼仪课程教学环境必将得到有效改善,形成良好的礼仪实践范围,提高礼仪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 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 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 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 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篇(3)

关键词:情感陶冶法;礼仪教学;能力;共鸣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11-01

1.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礼仪是我国各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其中第一个“礼”指的是生活交往中的行为规范;第二个“礼”指的是规矩、规则,第三个“礼”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这句话说明了为人、办事、治国都要依靠“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前活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空前频繁,更是注重礼仪的时代。以礼待人,是人类从心底发出的呼声,是从心底产生的对他人的尊敬之情。礼仪不仅体现个人素养,而且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是在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礼仪无处不在,却又十分容易忽略,它在大学生求职和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和较强的交际能力,是当代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2.情感陶冶法的含义和方式

礼仪课的理论并不深奥,但实用性、操作性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注重实践性。学好礼仪课的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用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礼仪修养得到提高,并逐渐养成习惯。因此,要发挥这门课的作用,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而情感陶冶法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深受欢迎的教学方法。

2.1 情感陶冶法的含义。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

陶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把教育人的过程理解为像把陶器放在窑中烘烧,,把金属投入炉中冶炼一样去培养和锻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利用了情境的暗示和感染作用,将理与情、情与境融为一体,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较长时间的定向熏陶,,可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产生较巩固和持久的教育和教学。

2.2 情感陶冶的方式

2.2.1 人格感化。这是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情感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的陶冶。即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真诚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及教育者高尚的人格来触动、感化、熏陶学生,促进其思想转变,积极进取。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

2.2.2 环境陶冶。即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的身心长期受到熏陶,逐渐养成良好品德。或者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的要求特意创设教育情境和氛围来暗示、感染学生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环境影响对品德成长和素质提升有重要陶冶作用。

2.2.3 艺术陶冶。即借助于音乐、美术、诗歌、小说、影视等艺术手段创造的生动形象感染学生,在欣赏、评论、创作及演出过程中受到陶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形象概括、寓意深厚、感人至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熏陶了他们的性情、修炼了他们的气质。

3.如何利用情感陶冶法组织高校礼仪教学

3.1 精选教学素材,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情感陶冶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由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例、问题,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情感陶冶教学,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的感受和体验。如在讲授《求职礼仪》这一章节时, 可以通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压力,激起学生对当前大学学习生涯的珍惜和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要灵活运用情感陶冶法,就需要教师平时多花心思、费功夫。除了要博览群书,还要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勤于积累。由于面对的都是“90后”的学生,这就要求与他们的生活相接近,更时尚前沿,更吸引眼球。例如讲到《求职礼仪》中的《求职前的准备》这一节时,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励志作用的视频作为教学素材,如俞敏洪的《大学生就业》和当前一些网上比较流行的微视频等。

3.2 教师树立典范,身教胜于言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生动的情感陶冶教学素材。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更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仪表,要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师德规范约束自己,使自身素质适应礼仪教育教学的需要。一个气质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教师的穿着打扮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整洁、得体、和谐、适度而又不失个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蓝天.《有礼走遍天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篇(4)

摘 要 在现代社会多年来的发展中,高尔夫运动远远超越了运动项目的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到大家的认同。高尔夫运动对礼仪、诚信及公平等文化的充分体现,其中礼仪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本篇论文论述了高尔夫礼仪文化的由来及表现形式,指出了高尔夫礼仪文化的功能,最终指出了在高尔夫运动中运用礼仪文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运动环境的必要性。

关键词 高尔夫 礼仪文化 传承

一、高尔夫礼仪文化的由来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户外体育活动,最初起源于与苏格兰牧羊人自娱自乐的游戏,随着15世纪欧洲贵族集团的兴起,由绅士文化演变发展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方式和消遣娱乐游戏。17世纪中期,随着俱乐部的发展高尔夫运动逐渐发展成熟,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不仅融合西方传统文化,而且注入了一些极具现代特色的多元化元素。

高尔夫运动颁布与制定诸多规章制度,活动参与者须遵守,其中礼仪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尔夫运动的普及,其在中国也得到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体育活动中,同时,高尔夫礼仪文化研究也相应而出,目的就是为了让国人了解其所包含的礼仪文化。

二、高尔夫礼仪文化的表现形式

礼仪文化是高尔夫运动中的文化精髓,不仅约束到参与运动的人们,而且其反映出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人们。这种规则和社会意识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高尔夫礼仪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首先,球员的身体行为符号,一种球员在运动中通过身体行为语言表现行为结果的礼仪方式;其次,球员个体服饰符号,在运动中,球员个体衣着特点,是对外在形象的一种持续和相对持久稳定的展现,球员的形象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直接的反映与评价。因此球员的衣着特点要符合高尔夫礼仪的文化需求;最后,球员与周边环境和睦相处的符号,这种指的是球员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如遵守纪律,自觉维护运动场地的卫生,举止行为文明,遵守时间,自觉维护运动场地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

三、高尔夫礼仪文化的功能

(一)有助于塑造球员个人形象的功能

在高尔夫运动中,礼仪文化的第一功能就是塑造球员个人的形象。在对外交往中,个人的形象就是门面,只有表现得体的行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和实现远大抱负理想。同时,恰当的礼仪行为,不仅帮助球员个人在社交活动中塑造良好的形象,而且还能够带来自信保证心情的愉悦。

在高尔夫运动中,绅士文化的应用,人们不但在行为、举止以及语言上展示了自己的形象,而且也反映出了气质与品格等内在形象,内外形象的展示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形象 。

(二)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中国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礼仪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文化,而且是人们一声中所必须修习的一门课程。良好的礼仪有助于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氛围。高尔夫运动体现了“文明”、“高雅”、“健康”等特点,切受到其特殊的礼仪文化表现方式和内涵的影响,高尔夫运动为个体赢得了尊重,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有助于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交往和生活。

高尔夫运动中,礼仪文化不禁改善了球员之间的关系,促进交流了解,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本着尊重、平等思想的运动,在活动中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理解。

(三)保证运动比赛的顺利进行的功能

在高尔夫运动中,礼仪文化有助于维持比赛的秩序。在每场比赛中,每个环节中,都有固定的文化意识,离不开各种利益。正是礼仪联系着高尔夫比赛的哥哥环节,维持着比赛的正常进行。如果在运动中没有响应的礼仪,那么整个比赛运动很难正常进行。

(四)有助于感召教化的功能

在高尔夫文化中,礼仪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事对“贵族精神”、“绅士文化”等文化特质的展示,特别是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贾逵,从事高尔夫运动,作为一种时尚的表现形式,如果不懂礼仪,那么在运动中必然受到歧视与排挤,因此,为了顺利的参加高尔夫运动,人们应当争相模仿和学习高尔夫礼仪文化的内容。

四、结论

在高尔夫运动中,礼仪文化属于促进活动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并且受到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日趋完善。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当前高尔夫礼仪文化的由来以及表现形式,又具体论述了高尔夫礼仪文化有助于塑造个人形象,协调人家关系,以及维持比赛顺利进行等四大功能,最终指出了高尔夫运动对为提高国人思想水平,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武胜,殷鹏.基于高尔夫运动中的礼仪文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

[2] 于洋,王佳佳.高尔夫―中国礼仪发展的新契机[J].现代交际.2012(3).

[3] 刘晓晨.浅析社会文化礼仪在高尔夫运动中的表现[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3年12月6日.

篇(5)

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师 理论 技能 科研 素质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职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岚清同志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外语人才、普及外语教育、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高职外语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最关键的是培养一支合格的外语教师队伍。本文就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一己之见。

一、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应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水平。以英语为例,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有较熟练的口头及书面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就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较多的语言实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能流利、正确地使用英语。高职外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普通外语使用者所不具备(或不必具备)的。因为,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外语,而且要能够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外语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语言规律,尽快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近几年外语教学强调听、说能力多了,而读、写、译的能力有些弱化,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使用外语时,读、写、译的机会要比听、说的机会多得多,因此,高职外语教学一定不能忽视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二是语篇能力作为外语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一名高职外语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语篇知识和语篇能力(语篇知识包括文体分类、语篇结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能力包括语篇写作能力和语篇阅读能力)。

2、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社会语言交际知识,具备基本的交际策略和能力。社会语言交际知识包括: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功能知识、语体知识、语言交际策略、非语言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和能力包括能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能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和在不同交际场合进行交际、使用语言手段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能使用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等。

其次,一名高职外语教师要有较好的中文基础和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知识基础,相关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当然,不要求这些知识都像外语那么精通,但基本框架应该了解。因为高职外语大多都与各专业相关,不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如何能教好专业外语?

二、教学技能素质

高职外语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基本素质。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实训能力、语言测试能力。常规的课堂组织能力包括备课能力(备教材、备学生、备专业、备教学手段、备板书),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组织教学、完成教学过程),课堂管理能力(使用外语进行课堂组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例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脑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等,当然,传统外语教学中使用的板书、简笔画、实物教学等还是外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语言实训能力是高职外语教师的必备能力,包括组织模拟实训、现场实训,参与实训并进行指导等能力;语言测试能力是每位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编制试卷、评阅分析试卷、进行口试并正确评分等。

三、教学理论素质

高职教育要求产、学、研相结合,科研能力是高职外语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要求高职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对语言学理论、中外教育史、外语教学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用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中丰富理论知识。外语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还要成为既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又具备语言理论知识的教学科研人员。对高职外语教师的外语教学理论知识水平的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构主义语言学说,功能派语言学说,相互作用派语言学说及语言、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等。

2、语言学习理论知识。包括(1)语言学习环境,即母语、第二语言、外语的学习环境及相关的学习理论;(2)语言学习过程,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为行为主义学习模式、认知派学习模式、理性主义学习模式、语言理解模式、语言产生模式等;(3)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的相关理论,如学习者的错误及错误分析、语言输入与输出、正规语言学习与第二语言习得等。

3、教育心理学知识。主要是学习者与学习成就方面的知识,包括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年龄、性格、动机、学习能力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成就的影响(策略类型、策略的内容、策略的使用等)。

4、外语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1)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自觉实践法、交际法、自然法等);(2)国内近几年外语特级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3)教学与大纲的关系,掌握结构大纲与功能大纲的基本知识及它们与教材的关系。

5、外语教学评估测试的基本理论。包括:语言测试理论、各种能力测试模式。

6、外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课题的提出、调查问卷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论文的撰写、论文的交流及发表等。

四、教师礼仪及美学素质

高职外语教师不仅要具有以上外语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相当的礼仪和美学知识。

1、注重教态修养

外语教师要特别注意个人形象,应以洒脱自如、仪态大方、穿着得体、可亲可敬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外语教师不仅要注意完美的外部形象,还要注重保持良好的心情、年轻的心态和较高的交际热情,因为每一堂外语课,都是师生语言、心灵的交汇,没有良好的心态和满腔的热情,是不可能实现充分的语言交流的。

2、注重政治、道德修养

外语教师除了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外,还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外语教师经常接触外国专家、留学生等,要注意以自己较高的政治、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处理好与外教、留学生、本国学生、同事、领导等各方面的关系。

3、培养学者风度

高职外语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外语方面的知识,必须成为专家;而外语以外的知识,也应广泛涉猎,成为“杂家”,特别是所授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这些国家与我国的政治关系和历史渊源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给予正确、满意的回答;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五、其它素质

高职外语教师除了具备以上四种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领导、组织能力。外语教师要组织学生的各种外语活动,例如外语短剧、外语晚会、外语演讲等,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学习,语言实训,因此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是必须的。

2、动手能力。外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例如教具制作、书法、简笔画、能歌善舞等。

篇(6)

以 “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的要求和全国第五次少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上级工作部署,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儿童,发挥少先队的特有功能,以体验教育、雏鹰争星等活动为途径,有计划有创新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少先队员更好地掌握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成为幸福生活并能创造幸福的人。

二、工作思路

转变观念,热情服务,稳抓常规,追求创新,加强实践报告,体验为主,讲求实效。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

1. 加强学校辅导员以及校内外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为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开拓少先队员的学习、活动的空间,让队员能够有的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我,增强实践能力。

2. 加强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学期初开展大、中队委的培训工作,培养队员管理少先队、热爱少先队的主人翁情感。组织班队干部培训,建全队委学习、交流制度。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员组成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国旗护卫队,努力让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二)建设一个基础扎实的少先队活动阵地。

1. 建好红领巾广播台。确保硬件过关,培训好播音员,使得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能够受到全校欢迎。

2. 建好红领巾校园文化宣传栏。及时更换内容,营造优雅、活泼、趣味与知识并存的文化氛围。

(三)坚持不懈做好各项常规工作。

1. 抓好队员的文明礼仪、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通过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每日进行的检查督促,通过定期的专题活动、十星学生的评比 ,使得队员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养成良好言行习惯,争做小绅士、小淑女。

2. 抓好少先队各项常规评比考核。每日对队员的行为规范进行的检查,对每周一次的中队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每月进行中队阵地建设评比,对辅导员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调查,评选优秀中队及优秀少先队员、辅导员。

3. 抓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做好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的选拔、培训,做好演讲稿件审核,以确保高质量完成升旗仪式。

4. 抓好雏鹰争星活动。把雏鹰争星活动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以雏鹰争星为载体,结合学校各类教育活动,利用班队活动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使各类教育活动既有“星”可循又能自主创新,既要简化和规范雏鹰争星活动的操作顺序,又要使雏鹰争星活动落到实处,一如既往地按年级段完成争星活动,保持雏鹰争星活动良性发展。

(四)、加强少先队理论研究。

1. 开展少先队专题论文评比,进行优秀少先队活动案例评比,鼓励并组织辅导员进行

投稿、参赛。

2. 开展“辅导员”专题经验交流会。

3. 开展队活动方案评比,开展班队活动课的观摩评比。

(五)、开展一系列学生欢迎的少先队活动。

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心怀理想 我们出发

1. 开学典礼

2. 寒假生活交流会

3. 定计划、定目标

三月份

1. 开展“争当‘四好少年’开学主题日”活动

2. “我让妈妈露笑脸”庆祝三八节主题活动

3. 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文明礼仪我先行”红领巾学雷锋活动

4. 全国安全教育日活动

四月份:学习先辈 做好传人

1. 祭奠革命烈士、瞻仰革命先烈

2.“不文明现象”观察活动

3. 全体师生开展“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的活动。

五月份:火红五月 燃烧激情

1. 做好“5.12”应急演练

2. 开展争做文明学生活动。“三个一”包括:开展一次志愿者环保活动;进行一次义务

劳动;进行一次班内文明礼仪的劝导

六月份: 快乐学习 勇攀高峰

1. 庆祝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活动

篇(7)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文化的内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以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为例,提出了解决以往教学中文化意识欠缺的策略。

语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紧密相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和文化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人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作一探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广义上可以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的总和,在狭义上指人类精神产品的总和;就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们行为和认知方式的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体现在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外语教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2.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人类文化世界的建构和运作正是通过语言的命名活动和语言的制约作用得以实现的。语言又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对于表达人类复杂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我们理解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基础和前提。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3.教学的误区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我们缺乏欧美国家所拥有的语言环境。况且,中国和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经常会遇到很多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因此,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他们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融人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世界意识。

由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跨文化意识薄弱,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处理不当,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意识欠缺的现象。英语文化意识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多数学校还是薄弱环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碍,制约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轻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的目的被认为是让学生背熟语法规则,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语法规则做题,得高分,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学这门语言,怎样才算学好了这门语言。英语教学一直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教师把重点只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没有对文化知识给予同样的重视,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因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扫除因这种差异而引起的文化障碍,进而达到成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境界。

4.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课程普通高中英语课本,采用结构功能的编写体系,围绕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卫生与体育等16个话题选编语言材料,语言真实自然、形式多样,活泼新颖,所涉及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旅游、体育、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交友、集邮爱好、影视等;阅读课文涉及题材广泛,反映了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戏剧、文学、音乐等。这些题材和话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未来、关注社会,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西方餐桌礼仪,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论题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双方辩手各举一方餐桌礼仪之优处,或宣扬,或反驳,气氛热烈。其实礼仪本无优劣,只是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教育学生要人乡随俗,树立文化平等观,注重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传记反映了美国自主、独立、崇尚个人奋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瞩金钱的价值观念。

4.2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惯用语、谚语、理语和格言等都来自于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作为典故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而Solomon所罗门)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经》的传说。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指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称雄欧洲一时,最后战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这一词语被人们用来比喻“惨遭失败”。再如peasant(农民)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极的意味,指“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汉语中,狗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狗是宠物。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4.3开发校本课程,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校本课程正是实施这一理念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渴望更多、更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可摸准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材内容,编写《学点英文谚语了解西方文化》、《中学生英美概论》、《知多少》、《你喜欢的英文歌曲》、《西方节日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校本教材。使学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语文化。

4.4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综合素养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的学习也一样。由于电视、多媒体等能创设仿真的英语交际情景,在课堂中适当地引人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借助电视、网络等学习英语,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如:(1)英语影视节目(2)英语教学网站(3)各类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4)英语教学的报刊杂志等拓宽英语知识面,提高语音素质、丰富英语文化,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文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5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也要在课外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课堂内外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4.5.1开办英语角,由外语老师与学生交流。有条件的话也可请外教或外国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

4.5.2开设研究性课程,以跨文化研究为主题,系统地传授英美文化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课题,如:“美国的饮食文化”、“英国的婚俗”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和录像、请教专家等方式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并最终写出报告。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举行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竞赛,使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了解西方习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5.正确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怎样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决不能认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语言更美。”(王宗炎)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正确地理解外语并恰当、得体地使用外语,不仅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决于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国文化有利于外语学习。并通过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