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1 09:2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项目保障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项目保障措施

篇(1)

摘要:在国家科研经费监管“新常态”下,如何创新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院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借鉴被企业广泛应用的作业成本思想,结合科研机构具体案例,探讨了在科研院所如何基于作业成本思想建立项目间接费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以期能够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如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

关键词:科研院所 间接费用 核算思路

面对国家科研经费间接费用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科研院所急需创新传统的项目成本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机制。在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S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引入企业广泛使用的作业成本思想,可以比较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相对真实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

一、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

(一)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按其支出形式,通常可以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其他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管理服务等间接成本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现状分析。根据科研项目成本分类,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就是如何准确核算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项目直接费用由于其受益成本对象比较明确,核算过程相对简单。项目间接费用因为其受益对象不明确,所以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国家科研经费监管的新趋势。

1.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发生的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其受益项目对象非常明确,可以根据成本费用所归属的对象计入相关项目的直接费用。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通常为每个科研项目设置单独的核算账号,用来归集项目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当发生与项目研发活动相关的资源消耗时,财务部门就会将该支出计入有关项目的直接费用核算账号。

2.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项目承担单位在组织实施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有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科研绩效支出等。

如何将依托单位为项目研发提供的所有间接费用分配到对应的受益对象中,国家相关经费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建立健全间接费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并对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一些规定。当前,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紧跟国家科研经费改革的步伐,创新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将间接费用通过一定的方法简单分摊到成本核算对象中,在会计核算上设置“单位管理费”“能源消耗费”“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绩效”等不同的会计科目,用于核算分摊给具体科研项目承担的间接费用。甚至有科研院所只是简单设置了“单位管理费”和“科研绩效”两个科目,在实际收到国家拨入间接费用时根据国家规定的比例全额提取计入上述科目,直接作为项目的管理费和科研绩效,并没有如实核算项目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只是先按预算金额全额提取,然后再定期合并冲减科研院所的公共支出。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各类企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作业为核心,先确认和计量消耗资源的所有作业,再根据选择的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最终核算出相对准确的项目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最大程度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尽可能降低损失和浪费,提高决策及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思路。为了更准确地核算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基于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结合科技研发活动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析归纳出以下作业成本思想在科研院所应用的基本流程。

1.确定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根据项目研发过程中消耗的实验用房、专用设备、能源动力、管理服务及人员绩效等资源的不同,汇总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如:实验室占用、仪器设备使用、能源动力消耗、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及支撑部门运行保障等。

2.划分所有作业的作业动因。通过分析成本消耗与作业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如:实验室占用的动因是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使用的动因是设备使用的工时,能源动力消耗的动因是能源动力消耗的数量,管理服务和运行保障的动因是职能部门提供服务及支撑部门提供运行保障的时间。

3.归集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把各种类型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进行汇总归集,形成该项作业的成本库,如:一定期限内,实验室运行所需的能源消耗、维修维护、物业服务等成本,仪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试剂耗材、动力消耗、维修维护等所有成本,水、电、气、暖等能源动力费用,职能和支撑部门的办公费、人员费等所有运行费用。

4.合理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在划分不同作业动因及归集所有作业成本形成成本库的基础上,用各类型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数除以该作业动因的单位总数,就可以计算出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单位分配率,即作业成本分配率。

5.准确分配消耗作业的成本。根据成本对象消耗各类型作业的单位数量和计算的该类型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就可以计算出各成本对象消耗的作业成本,成本对象消耗的所有类型的作业成本总和就是该成本对象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三、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案例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科研院所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这里以S研究所为例,简要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过程。

(一)S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S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方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院所,着力于探索新的研究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多学科交叉汇聚和协同创新,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和创新产业培育基地。研究所现有10个实验室,4个支撑平台,3个职能部门。2015年,S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项目经费近1亿元,项目间接费用近2 000万元。

(二)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基本流程。根据研究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平台及职能部门一起深入实验室,与一线科研人员充分沟通交流,结合研究所资源消耗的具体状况,将与科研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以外的资源消耗分为设备运行、实验室占用、能源动力、职能部门服务、支撑部门保障以及科研绩效等几类作业,再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划分相应的作业动因,如:工时、面积、度数、项目经费等。

2016年4月,S研究所M实验室的X研发项目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的项目间接费用为22 100元,具体计算过程分析如下:

1.根据当月S研究所间接费用消耗的作业总成本及相关部门统计的作业动因单位总数,计算相应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如表1所示。

2.根据表1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结合M实验室及S研究所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统计的X项目消耗的作业动因单位数量,计算该项目当月应承担的相关间接费用,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X项目应承担间接费用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科研院所要成功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核算方法,首先需要合理汇总所有作业,准确统计各类作业消耗的所有资源及作业提供的单位总数,形成作业成本库,其次要科学划分所有作业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计算各类作业的成本分配率,有了准确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相关部门统计的单个项目消耗的所有作业的单位数量,最终就可以相对准确地计算出单个项目应承担的所有间接费用。在科研院所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间接费用管理和核算方法流程如上页图1所示。

四、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需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有效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方法,但是每个科研院所的定位目标和研究方向各有不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工艺流程也各有千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要合理应用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离不开科研院所内部的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需要人、财、物的全方位投入,因此,科研院所需要建立必要的保障措施,理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确保作业成本法思路能够有效执行。

(二)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及研究方向的差异,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都会有所不同,科研部门、支撑部门和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全程跟踪不同的研究过程,科学划分作业类型和作业动因。

(三)合理计算作业动因单位数量。合理计算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单个科研项目消耗作业的单位数量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项目间接费用的关键因素,各相关部门只有如实统计作业动因的总数量和各项目消耗的单位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及单个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

五、结束语

全过程跟踪分析项目研发活动的所有作业,合理应用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项目间接费用核算方法,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核算项目应承担的间接费用,还可以共享相似作业,消除不增值作业,降低作业消耗,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降低科研工作成本,促进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跨跃式发展。S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S].财教[2011]434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S].国发[2014]11号.

篇(2)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支持措施

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篇(3)

2008年,甘肃省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确定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和“18项保障措施”,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充满活力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今年3月,甘肃省印发了《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

目前,甘肃省有各类高层次专家4746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2人。

9月20日,甘肃省政府举行全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会,通报该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开展情况。此前,9月15日甘肃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论证会通过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实施方案。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体现三大特点。从甘肃省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总体上看,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针对性,突出了对工业强省、科教兴省重大领域、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支撑。二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整体性,既突出了对领军人才、中高级人才等整体开发,又突出了人才资源整体动态开发,强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三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有效性,坚持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实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类别、来源及解决的途径、方式等,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进度要求。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3年投入近20亿元。根据甘肃省政府通报的情况,目前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实施方案已全部形成,其中部分计划已得到有序落实。尤其是在投入方面,3年来该省在领军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项目上投入约20亿元,保障了人才开发的优先投入。

甘肃省专项人才开发的18项保障措施

1、启动重点发展领域领军人才工程;2、扩大实施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制度;3、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制度;4、充分开发利用博士后人才资源;5、加强甘肃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6、建立急缺特殊引进人才政府投保制度;7、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8、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机制;9、实施离乡人才智力回归工程;10、建立重点发展领域企事业单位推介宣传制度;11、建立人才协调服务机制;12、健全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13、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1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15、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16、实施全素质人才培训工程;17、努力形成人才开发的投入保障机制;18、实现人才开发制度化、法制化

[相关链接]

湖北首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

9月5日,《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3项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正式启动。令人关注的是,湖北省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实施6项重大人才工程的优惠政策措施。

湖北省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政策措施

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人不少于100万元培养经费补助,其所在单位还要提供1∶1配套经费支持。

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三个层次一次性给予10万、5万、3万元补贴。

“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在汽车、能源、医药、新兴产业等产业和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中选拔中青年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育。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重点,以使用为根本,培养五大类10万名紧缺人才。

篇(4)

【关键词】水利科技;项目;管理

1贵州水利现有科技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贵州水利系统各单位承担了省级财政支持的科技计划有科技基金计划、重大专项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等,承担的水利部项目计划有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948”计划等。附图为贵州水利科技计划体系图。在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的大好机遇下,贵州水利科技围绕解决喀斯特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在工程建设重大关键技术、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治理、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为贵州省水利建设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十一五”以来,以贵州水利建设为依托,共开展了6项水利部“948”项目、公益性行业项目专项、科技推广和项目等应用研究、2项省级重大科研专项、14项省级社会发展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攻关等项目研究,省水利厅自主立项开展了《复杂地基上混凝土高拱坝抗震性能研究》等71个项目的研究工作。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软件著作权3项,编制完成1项水利行业标准《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完成《全坝外掺氧化镁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DB52/T720-2010)等2项地方标准,立项开展4项省地方标准《贵州省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测定技术规程》等编制、参与了水利部行业标准《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启动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2科技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项目立项管理机制不完善。“十一五”以前,由省厅自主立项的科技项目管理立项机制不健全,缺乏专家评议程序和科学决策过程,由于水利科技项目资助力度不足,水利与科技厅、教育厅等各单位间科技项目计划缺乏有效信息共享,也存在项目多头申报重复立项问题,产生效益低下,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现象,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够。

(2)承担单位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贵州省水利厅自主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有3个中止,占立项数的4%,已完成项目中,有5个不能达到预定计划目标,占立项数的7%,主要原因是负责人更换、项目实施中遭遇自然灾害等问题。未完成预定计划的主要原因是立项时承担单位对项目研究方向调研不够,对拟达到的目标计划制定不切实际,也有对承担单位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评估不到位等原因。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不确定性,对科技项目执行中不确定因素估计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项目规范化管理不到位。当前,各级的科技任务多是传统过程管理,主要通过阶段性考核、现场检查、汇报会等方式进行监管。如省科技厅立项的项目,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水利厅并没有真正监管权力,仅仅签署任务书时知晓,沟通不畅。项目主管单位受人力时间、专业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不可能对所有项目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通常项目出现问题后,再被动进行调整,往往只对省重大专项等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其他项目监管方式也多是中期,年终时,根据项目承担方填报的年度执行情况开展常规检查或者现场抽查等,很难全面深入掌握项目实施过程的情况,项目执行不易到位。科研诚信体系制度也还未建立,缺乏有效的监管,对项目实施中存在较大问题者也没有严格惩罚措施和手段,仅仅只是几年内不予再申报新项目。

(4)项目预算执行不一致。虽然在项目任务安排时都做了预算编制,比如水利部也采取了项目负责人约谈制等方式,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但是各来源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差异较大,进展不均衡,预算编制和实际使用脱节,测算依据不充分,执行过程中变更较多。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足,实际情况与预算情况不一致等等,影响资金计划的下达。

3当前科技改革的需求

2014年,国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系列部署。根据改革方案,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评估、监管等。并将对国家层面近40个部门管理、近百个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合并整合,避免再出现项目不能聚焦战略目标需求,多头申报、重复资助等问题,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适应创新规律。水利部现有水利科技计划体系是基本完善的,涵盖了科技创新的自主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推广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根据国家改革的统一部署,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治水思路,和《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水利部与各部委共同开展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工作,要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科研项目不能聚焦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方向的等问题。贵州省科技厅也针对省内出现的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两个重点问题开展了改革探索,即科技计划的“452”架构,着力四大改革举措,优化五大计划体系,形成两大功能体系,并在2015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开始施行。新申报方式强调按照目前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的科研方向聚集资金,整合资源,集成攻关;同时以后补助支持方式推动从项目管理向创新管理方式转变。“452”架构改革部署,重在强调资源统筹、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功能发挥,参照中央后补助管理方式,依据刚刚出台的《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后补助管理暂行规定》,分先备案后补助、后审查后补助、科技服务后补助三种方式进行管理。这些对行业科研管理部门原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应用在解决水利发展需求的关键问题上,保证项目实施可以产生既定的科技创新或推广目标越发显得迫切和必要,改革现有的管理机制已成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建议

(1)创新申报项目方式。根据改革的要求,国家将近百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成五类: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省级层面的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三类计划,都强调将自上而下的战略研究和自下而上的产业创新相结合,强调创新目标、技术产出、服务经济社会等指标,从而形成创新功能体系;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计划,以企业创新行为的绩效以及各创新要素服务企业的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成果转化体系即后补助功能体系。作为省级行业部门,更应该根据当前水利建设的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行业内科研力量,改变原来分散申报的模式,结合需求提出重点能解决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能推动提高整合行业科技贡献率的项目。

(2)加强项目监控和评价体系。为了保证项目立项、监管科学、客观、公正,各单位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更需要引入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开展科学的项目评估和监控评价体系。如:完善科技项目评估程序,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库,发挥行业内专家的决策支持作用。可以通过同一个问题引入竞争机制确定承担单位,也可以通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邀请招标等确定。在中期评估体系上,关键是现场考核、时间进度和验收管理上,应加强未结题项目管理,对不能整改、不能按时结题的单位记录信用管理体系,视情况减少今后项目的立项数。

(3)建立专业机构管理具体项目的模式。科技项目的监管评估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水平,在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有专业背景的中介组织替代政府部门延伸行使部份管理职能,参与项目跟踪反馈,在独立调查分析基础上对计划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监管。

(4)推进科技计划信息化管理。改变传统人工评审时在时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根据顶层设计的目标,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包括立项审批、合同管理、预算申报管理、中间进度实施控制、项目验收、成果登记等用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并可实现资源共享。贵州水利厅也根据当前科技改革的情况,组织开发了贵州水利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建立了水利科技业务数据库,在项目申报、专家论证、审批立项、进度跟踪、验收等环节实现网上管理,可方便地实现水利系统的相关文档和资料统计、查询、管理,并可提供科技信息、科技成果服务。当前,贵州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正在实施,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要求和生态保护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还存在着喀斯特山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科研难题和新技术推广需求。在新的形势下,科技计划管理也要统筹衔接水利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以水利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来引领各项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伟.对科技项目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9,(6).

[2]李旭红,徐玉高.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1,(9).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技兴林、科技富民”为主线,依据我市林业资源现状和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设立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工程示范项目、基地示范项目、科研项目)或课题,深入农村、企业、基地推进试验示范、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林业资源扩大、新技术普及、新成果转化,打造一支谋事、干事、干成事的新型林业队伍,强化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林业工作水平,实现林业增效、产业升级和林农增收的目的。

二、活动时间

-2015年。

三、活动形式

组建林业课题组,下设若干组,包基地、包村、包户、包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

四、活动原则

(一)林业课题组成员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

(二)课题带头人与局专业技术人员“双向选择”。

五、参加人员

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处室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其他行政人员自愿报名参加,各县有关人员可报名参加。

六:活动内容

(一)成立课题组。以正高级林果专家、工程师和重点工程(基地)管理人员为课题带头人,组建林业课题组。

(二)确立课题(项目)和课题组成员。课题带头人依据我市林业资源现状和《“十二五”林业规划》中的林果技术推广计划、果树花卉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重点产业项目规划表(附后),围绕我市主栽树种,结合部门业务特点,分别提出一个科研课题或技术推广项目、重点林果工程(基地)示范项目,确定课题(项目)拟参加人,填写《市林业局-2015年林业课题攻关计划表》(附后),于月日前将表交到“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根据林业课题攻关计划确定8个课题和8个课题组,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协调分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可参加多个组的工作。

(三)活动办公室将不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观摩、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

七、保障措施

(一)成立“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成员:果桑科技处、推广站、造林处、退耕办、森防站、项目办、绿化办、办公室、人教处、计财处负责人。

“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办公室设在局果桑科技处,由果桑处、人教处、办公室、计财处派员负责“四包五定六促进”活动日常事务。

篇(6)

根据双师素质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对高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或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是建设双师结构队伍的根本途径。一直以来,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建设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学院先后颁布了温职院人[2006]8号、[2007]12号、[2009]2号文件,从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引进企业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办法、副教授企业兼职等方面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学院先后颁布了温职院人[2002]25号、[2002]30号、[2003]15号、[2005]2号、[2010]l9号文件,从教职工进修和培训管理、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硕博工程、教师进修与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相应完善的管理办法。除此以外,学院先后颁布了温职院人[2008]09号、[2009]39号文件,对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进行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做出了明确规定;颁布的温职院教[2003]14号文件,对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温职院人[2008]2号、[2011]03号文件对校内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系部也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送出去,引进来”,构建专业教学团队的核心,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带头、领路、掌舵的作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学位进修、参加业务骨干教师培训、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时监控进度与质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保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正常实施;合理安排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锻炼,结合相应岗位进行执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并服务于企业,做到校企互惠互利;系部有计划地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配对,横竖对比,互相寻找差距,相互促进,缩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周期,共同提高;系部还建立了外聘教师资源库,内设个人资料表、资源库统计表、教学情况统计表等,并及时更新,保证外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

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教科研水平,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及业务指导能力,能组织和带领教师进行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队伍是师资建设的第一要务。建设途径一是培养,即在现有的师资中遴选专业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通过培养成长为专业带头人;二是引进,即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对其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成长为专业带头人。培养的考核标准主要有教育技术的培训学习能力、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能力、教研活动计划制订能力、公开课开展能力、教学实施计划审批能力等。除此以外,还要有境内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学结汇报等内容。

2.“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和系部分别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来保证“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正常进行,以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成为教学的榜样、教研的能手,从而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优化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在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遴选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参照学院的骨干教师标准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具体培养措施有:对骨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要求他们进行各级教改类和科研类课题的申报及论文的撰写;要求进行院、市、省、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要求编制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专业教材;要求参加院级以上教学技能比武,带队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技能比赛并“传帮带”青年教师;要求负责实训室建设并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实践工作经验;要求进行校外技术服务等。通过对各项具体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保证了骨干教师的培养质量,增强了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其真正能够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3.青年教师的培养

为优化教学团队,并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储备力量,系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青年教师。如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完成岗前培训学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要求他们每人参与企业工程实践五年内累计锻炼时间不少于六个月,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学历深造和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服务于企业。要求接受“传帮带”认真向老教师学习。“传帮带”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建立新型的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帮助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环境。青年教师应有虚心好学的精神,要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自觉地尊重师父,真心实意地做师父的徒弟。师父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甘当人梯,把自己的过硬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通过对各项要求提交的成果进行验收,保证了青年教师培养质量,增强了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储备力量。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为保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常年聘请行业专家与行业骨干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组建16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营销公司等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为有效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立外聘教师资源库,内设个人资料表、资源库统计表、教学情况信息表等;设立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库等,满足正常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双师队伍建设成效分析总结

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技术服务和国内外访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机会,使其积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面的实际经验;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聘请企业、行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完善双师结构,形成一支具有高职特色、专兼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三年来,系部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外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信息素养、科研教改、实践指导、技术服务、社会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经过三年的建设,现有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教师27人,55%的教师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具有双师比例达到100%,专兼比达到1:1,已形成一支具有高职特色的集教学、科研、实践经验、技术应用于一体的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其掌握或提供的知识既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提供服务,又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双师型教师既有机会接触学术界前沿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教课能力;又能通过参与、承接相应课题和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2.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前后的分析

(1)专业带头人的带头、领路、掌舵作用进一步强化

示范建设前,专业带头人仅有1名,示范建设后,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科研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头、领路、掌舵的作用,很好地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激励和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了较为优质的教学团队。他们积极带领教学团队进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各级科技项目的研究,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指导并解决相关技术难题。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房地产行业中影响力度增大,对本专业的招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示范建设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理念很难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普遍偏低,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为教师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大各种师资培训、工学结合综合实训系列培训和实训设备、实训软件厂家的技术培训等的力度,使得教师在综合实训项目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任务承担、教科研工作、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得到实践锻炼。近三年的建设使得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专业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教改、实践指导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申报完成多项纵横向研究课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骨干教师多次举行公开课,有利于教师横竖对比,寻找差距,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骨干教师成为专业带头人的储备力量,与专业带头人组成技术研发团队,共同开展研发和技术服务项目,推进专业建设,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规划;保障措施

注:本文为武汉东湖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0016

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后危机时代,由于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曾经火爆的国贸专业被教育部列为“黄牌专业”,就业率发生下滑。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国贸专业人才,各高校应视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当前经济背景和就业市场形势,国贸专业的优秀人才除了应具有高度市场敏感意识、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争端应对能力,还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拥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以此为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国贸专业建设规划。

二、国贸专业建设规划设计

下面,本文将以作为优秀民办高校的武汉东湖学院为例,以2013-2020年为设计时间范围,说明国贸专业建设规划的设计方案。

(一)专业方向规划

根据湖北省的地区优势和行业优势,武汉东湖学院国贸专业提出打造机电产品贸易与旅游与酒店服务贸易两大特色。同时,发挥协同的力量,与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联合,培养农产品贸易及惠农服务贸易人才。2013-2020年,逐步培育发展,形成鲜明的机电贸易、旅游与酒店服务贸易、农产品贸易、惠农服务贸易的专业特色大方向,积累经验,修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科学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鼓励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和教研活动。通过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反响,及教师在科研教研各方面的成绩,在省内外,国内外同内院校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是具体承担专业建设任务的重要力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前我专业有专任教师18人,但是职称比例、年龄比例不尽合理。计划在2013-2020年期间,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分期分批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兄弟院校交流,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或组织教师到外单位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2013―2016年,通过引进的方式,增加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2名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

(三)教研和科研规划

科学研究成果是专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支撑,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提升学科品位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科研成果又是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2013-2020年,国贸专业争取创建省级科研团队1个,为教师加强团队合作夯实基础;教师220篇,其中,核心论文的比例不低于7%。争取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项。编写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实训指导书10-14本,申请校级科研教研项目7-12项,申请省级教研科研项目5-7项。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在前期积淀的基础上,争取将2门校级精品课程发展为省级精品课程。

(四)实践教学规划

由于国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2013-2020年,国贸专业应继续大力发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堂研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对于理论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合理分配课堂研讨与实践学时。对于实务操作性较强但又不宜单独开设实验或实训课的课程,根据课程理论和实务教学内容的需要均安排一定的课堂实验。实验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的不同,各设立不同的实验课。2013-2020年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增加实习实训基地,争取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4-6个;新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验软件5-8个。

三、国贸专业建设规划保障措施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规范管理,管理水平是体现一个学院规范化建设的标志,科学高效的管理是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一是通过制度化与规范化凝聚人心,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二是严格按程序办事,避免相互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创新,彰显特色

根据“一体两翼”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和专业发展需求,认真分析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和创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的关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各模块课程的特色。在加强主干课程教学的同时,培育模块教学的生长点,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与细化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

(三)扩大交流,开放办学

国贸专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一是加强与经济学教育界的联系,积极参与经济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本院国贸专业在业界的影响;二是加强与国贸实务界的联系,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与企事业、行政机关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在开放办学、业务培训、横向科研合作诸领域加强合作,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静.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情,2012(16):17

[2]刘颖.关于独立学院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