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21: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小学教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良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综合反应,是个体长期在高水平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衰竭,表现出工作满意度降低、丧失兴趣及各种身心症状[1]。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工作负荷大,竞争压力增加等因素都容易引起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在工作中也不能体验到成就感,进而影响与学生的互动,妨碍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成果,证明了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两大因素,一是教师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人口统计学的变量、教学因素、认知因素、身体因素等。二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文化因素,学校因素等方面。以往研究中,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较多,如性别、教龄、受教育程度等,也有许多学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教师职业倦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为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为今后制定切合实际的干预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河南省两个地区位于不同城乡的4所学校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问卷539分,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499分,有效率为93%。
被试基本情况:性别上,男教师109人(20.2%),女教师377人(69.9%);教龄上,5年以下199人(36.9%),5-10年73人(13.5%),11-20年136人(25.2%),20年以上76人(14.1%);职称上,初级教师286人(53.1%),中级教师146人(27.1%),高级教师32人(5.9%);学校类型,小学346人(72.6%)中学130人(27.3%);地区类型,农村教师82人(16.9%),城市教师403人(83.1%)。
(二)测量工具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研究所采用的职业倦怠量表选自李超平、时堪等人根据MiehaezLeiter编制的MBI-GS量表。该问卷共包含15个题目,其中情感衰竭5个题目,去人格化4个题目,成就感低落6个题目。项目采用0-6级的7级评分,按照发生频率从0表示从不出现,6表示每天都出现。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分别计算总分和分量表得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
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共46个题目,问卷为5点计分,包含6个因子: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和职业期望。各因子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该因子方面压力越大,总平均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师面临的压力越大。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介绍调查目的、意义及指导语,当场收回,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情况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为七等级记分,中等水平记分为3。从表1可知,情感衰竭得分最高,已经接近中度水平,为2.53。其次是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得分是2.07和2.05,因此总体上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倦怠程度上并不严重。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表2可知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得分都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在成就感低落维度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差异比较
表3可知城乡地区中小学教师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社会支持得分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并且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教师得分。
(四)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比较
表4可知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压力上差异显著,乡镇地区的教师职业压力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在六个维度上城乡地区教师差异显著,并且乡镇中小学教师得分都高于县市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三、讨论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目前国内并没有对教师职业倦怠水平的统一判断标准,本研究将职业倦怠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与项目中数进行比较,并且将乡镇和县市各地区类型多得平均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上问题较为严重,得分已经接近中数,其次是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这与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教师工作任务的繁重、社会期望的过高要求、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等,都会给教师带来过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调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会进一步加剧。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乡镇地区中小学教师与县市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并且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的教师得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乡镇地区教师职业竞争和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乡镇地区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要求,无法从教学中体验到应有的成就感,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减少,职业倦怠程度也随之加剧。因此有关部门及乡镇地区学校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防止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发展地更严重。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所谓客观支持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可见的,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团体关系(家庭、朋友等),这类支持是客观存在与现实的;主观支持是在情感上体验到的,个体在社会上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与个体主观感受相关;另外还有对支持利用度,是指个体对支持的利用考虑[4]。乡镇地区和县市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在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维度上差异显著,并且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教师得分。乡镇地区的教师可能由于地区差异的影响,认为教师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更高,因此更受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尊重和支持。就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来看,有研究发现,来源于学生的支持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的作用最大,并且情感支持对于降低教师情感衰竭、去个人化和提高个人成就感均有显著积极作用,实际支持只对提高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5]。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乡镇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县市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差异显著,并且在教师职业压力六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乡镇地区教师得分高于县市地区教师得分,说明乡镇地区教师的职业压力比县市地区教师大的多。新课程改革要求乡镇中小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师角色,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这些都需要经过乡镇教师长时间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思考,工作负荷加重,思想压力过大,但是乡镇地区教师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接受新信息的渠道不如县市地区的方便,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相对缺乏,这些都会导致职业压力的加剧。此外,乡镇地区教师比起县市地区教师的评价标准更单一,过于看重学生平均成绩、升学率,而不是偏向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城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于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吸取组织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的优秀成果,不断找寻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但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是重中之重。
(一)建立合理期望,构造良好支持系统
中小学教师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教师这一角色古往今来被赋予太多定义,有的称号过于夸大教师职业,这都无形中给教师带来压力和过高的职业期许。教师需要不断审视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不能由于社会各方面的期望而压力过大,也不能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未能达到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而产生挫败感,应该建立合适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对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合理看待暂时出现的压力,不断调节自我心理。此外,人际关系能够对教师心态造成很大的影响,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会使教师丧失归属感,如果将不良情绪带入到教学工作中,就会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和家人、同事、学生进行沟通,创造和谐人际关系,营造舒心教学环境,多进行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反过来家人、同事甚至学生对教师的关心和理解,能够帮助教师减缓职业倦怠出现的问题。
(二)完善教学评定制度,关注社会多元问题
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启蒙源地,因此对教师的工作评价不能只看重学生成绩单方面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目前在社会就业等竞争压力下,素质教育依然无法良好开展,升学率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经济利益、甚至与学校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对教师工作考核的片面化,也会导致教师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对学校改善教师评价制度的工作至关重要,将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的综合评价,将量化的评价转化为量化-质性相结合的评价体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工作,把教师真正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上。另外,学校在组织教师工作的同时,也要多考虑教师正当的需求,如教师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面临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仅依靠教师固定的收入是很难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这需要学校同地方政府的沟通,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统筹规划,逐步解决教师居住问题。此外,有学者指出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与教师心理健康和离职率显著相关[6],换句话说,教师的家庭问题会增加职业倦怠,所以学校应该认识到教师工作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考虑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在不同阶段应对所面对的不同问题,帮助减轻工作家庭冲突的干扰,比如采用弹性制工作和学校联系幼儿园等托儿设施,来增加生活满意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离职率。
(三)肯定教师社会价值,提高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和学校方面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人们的理解帮助。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来自社会的尊重程度也会随之提升,而且能够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增进社会系统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所以,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价值的宣传,尤其是乡镇地区教师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并且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把尊师重教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实施,改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制度。此外,对乡镇地区教师需要提供更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有利于教师设定合理的职业期望,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作者简介]葛操(1965-),男,河南郑州人,汉族,博士,郑州大学教育系教授。
参考文献
[1] Maslach & Jackson (198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2] 伍新春,曾玲娟.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262-267.
[3] 赵玉芳,毕重增.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关键词:乡镇小学;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亮,韩荣芳,侯凤石.关于河北省S乡镇中学男女生教育现状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20:240-241.
[2]王珊槐.关于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和思考[J].群文天地,2012,17:236.
【关键词】方言区;教师;语言素质;现状;提高策略
教师语言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素质,从根本上关系着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教师语言素质的提高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同时,教师语言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然而在我们的调研过程当中,却发现处于方言区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仍然不太理想,从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学生从中小学时期开始,语言能力就不尽如人意。所以,本文致力于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方言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现状以及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方言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现状
本文主要是以重庆地区为例,全面了解方言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现状。重庆地处中国内陆的西南,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55个,同时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有45个,有8个民族乡。重庆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组成决定了重庆属于方言强势地区,而且各个民族和乡镇之间的语言也略有区别,这就是该地区的语言呈现一种复杂的情况,我们为了全面了解重庆地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现状,对城区中小学3所,区县(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6所的共332名教师的语言素质状况做了调研,从而得到现状如下:
1.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乡镇中小学教师普通话不达标。《重庆市实施办法》第十条(二)规定: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担任普通话教学的教师普通话达到一级水平。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达到以上条例规定要求的有323人,其中普通话达到一级水平的有56人,这56人多来自于城区中小学;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的有102人,二级乙等的有165人;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还有9人持有三甲证书,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另外,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有23位语文教师持有的是二乙证书,同样也未达到相关条例的规定。
2.方言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同样存在诸多差距。通过调查我们注意到,由于在方言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多来源于本地区,因而普遍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自信程度不高,在调查中,只有35位教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标准或者比较标准,占总人数的10.8%,其他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一般或者不标准;而由于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自信程度低,导致很多教师在授课时自信度不高,从而在语调、生动程度上都相对降低了不少。在调查中,认为自己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且能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的教师仅22人,占总人数的6.8%。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方言区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普通话水平不一,造成的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普通话表达能力不强,经常词不达意。使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死板;更有的部分老教师,虽满腹经纶,却无法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达不到教学效果。
二、方言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现状的成因
1.相关部门以及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令法规都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未使用普通话,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普通话方面的意识也变得较差。此外,由于领导不重视,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也就不太完善,调查中发现,没有一所学校将是否讲标准的普通话以及课堂语言是否表达生动等纳入日常管理及考核,也就是说,教师教学中是否使用普通话以及用普通话表达的好坏根本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年末考核等环节没有联系,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不重视,从根本上导致了教师在思想上的不重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从教委到学校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重视是否使用普通话,且教师语言素质的高低也没有与评定、考核等挂钩,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思想上对自己的语言素质也不重视。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超过80%的教师上课时坚持使用普通话,但也有不到20%的教师有时使用方言,这部分教师主要分布在乡镇中小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他们普遍认为:他们所在的为方言区,学生们普遍也讲方言,因而用方言授课反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调查中还发现,认为自己的语言素质对学生影响很大的教师仅占调查对象的40%,其余人有的认为只是有一定影响,还有人认为影响并不大。我们知道,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为2-12岁,而小学阶段恰恰处于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因而,中小学教师更应在思想上重视自己的语言素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好发展。
3.方言区中小学教师的语言培训存在多种不利因素。目前来说,很多方言区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对于自己的语言素质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去进修、培训,但对于方言区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语言培训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首先是起步相对较晚,除了很多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之外,很多年纪稍大的教师,尤其是40岁以上的教师,他们大多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学起普通话已经非常吃力,更不要提还要讲求提高表达技巧,使语言更加生动等了;其次是时间大多比较短,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繁忙,就算参加培训也只能利用周末或者是假期,这就造成了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很好的语言环境,而中小学教师大多只能利用很短的时间来进行培训,这也必然导致了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此外,培训需要完成的任务过重,虽然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时间短,但他们却要完成相对较多的任务,比如除了普通话的标准语音外,还要包括表达技巧、论述能力、概括能力、听话能力、即兴发言能力等等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因而在目前的培训体制下,想在短时间内,使方言区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一个相对困难的工作。
三、方言区中小学教师语言素质的提高策略
教师的语言素质在中小学学生这个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语言能力和素质在现今社会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如何提高方言区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从而提高方言区中小学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竞争力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相关教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大力提倡普通话教学,同时,各个教育部门必须完善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从而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语言素质的提高,并且自觉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首先,要大力提倡以及宣传说普通话,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管理、监督机制切实实施,如:语言能力以及表达不达标的教师不能上讲台,并且将语言能力和素质的考察与评优、评职称等相关联,使所有的教师也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己的语言素质。
2.营造良好语言环境,使用普通话表达成为校园日常的规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教师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素质。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有一个相对良好的语言环境,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由领导带头,强化日常使用普通话意识,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交际语言,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进而整体提高教师语言素质。
3.加强教师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培训工作。教师的语言素质的相关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将语言培训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中,逐步在培训中提高教师语言素质。尤其是位于乡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这样的语言环境较差地区,更应该加强其普通话培训,以及相关语言知识和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位于方言区的中小学的教师语言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必须要多方面相互协作,各个部门互相配合,使各级领导以及相关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语言素质的重要性,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才能使方言区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元培.教师口语能力构成要素与呈现形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关键词]边远地区;教师保障房;专用性;有效治理
边远地区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由来已久,课题组进行相关调查时发现,农村教师住房非常简陋,大部分由教室改造而成,许多人因此不愿在农村工作。改善边远地区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对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探讨这一问题对农村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数据来源及边远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课题组挑选了河南东北部的A县,山东德州B县、莱芜C区和日照D县四个县(区)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县(区)选取三个乡镇,每镇选取两所农村小学。这里的农村小学,指不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学,每个小学挑选5名教师进行访谈,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教师基本情况
120名教师中,本科学历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33%,专科41%,中专20%,中专以下6%。不过,绝大部分大专以上的学历为工作后进修所得。这些教师平均年龄为39.6岁,其中C区与D县年龄比较合理,平均年龄约为34岁。而A县与B县教师老龄化非常严重,近7年没有招聘教师,某小学教师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为67岁(该老教师因为热爱教学工作退而不休)
(二)教师住房情况
课题组成员详细问询了每位教师的住房问题,大家对住房问题反应非常强烈。访谈中有113名教师说自己没有公用住房,只有C区与D县7名教师申请上廉租房,还是因为夫妻中有一方没有工作或者家中有年迈多病的老人等困难情况才获得的,绝大部分教师不符合申请条件。在113名教师中。家离学校远的普遍在学校里有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午休用,如果夫妻双方在同一学校任教,通常会分到两间房子,但是教师没有所有权。许多教师反映住房由教室改造而成,房间非常简陋,隔音效果差、透风、不符合居住要求和没有归属感。学校教师住房全是2000年以前建的,B县农村某校,12间瓦房中6间被当作教室,另6间用作教师住房。总之,农村教师住房的质量问题非常严重。
(三)教师住房带来的问题
一些老教师照顾家里的同时也要兼顾学校,学校提供的住房往往不够一家人住,生活不方便,不利于教师们安心工作。而中年教师倾向到县城买房。农村学校的房子只能住不能卖,农村土地、宅基地等不得流转,周边村民住宅属于小产权无法买卖,同时考虑到子女发展,许多教师到县城购房。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城市房价太贵不得不考虑农村,但农村的房子同样也有问题,因为没有资格购买。他们对农村的工作条件、文化条件、娱乐条件等都能容忍,但是住宿条件也没有周边的村民好,这对吸引年轻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非常不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招聘只能挑选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可是一般情况下,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不愿意再回本村任教,导致农村小学选择人才的面非常窄。
总之,边远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娱乐、生活环境、购物和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诸多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
二、从有效治理理论分析农村教师住房供求状况
威廉姆森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性贡献即为有效公司治理理论,他认为,市场交易的效率取决于三个方面: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1]交易频率是指某一产品市场单位时间内买卖双方交易的次数。不确定性是指,在人们行动之前预期的目标达成的概率。[2]资产专用性指某一资产的用途广泛性的程度。如商场的用途,商场建筑每个楼层较高空间非常大。商场改造成住房非常困难,但仍可改造。专用性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合同。有些合同规定对方的资产必须要用于某一用途,不得作其他用途。二是时间。合约有时间限制,各种资产本身也有使用寿命,必须考虑时间限制。三是地域。资产用途受到地域的影响。如牛肉加工设备,放在中国它是资产但是如果到了印度。就不再是资产,因为印度不允许加工牛肉。四是消费人群。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习惯,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消费结构。
上述理论描述了三个维度,首先看前两个维度交叉在一起的情况,资产专用性可以依据程度分为普遍、较专用、独特三类。交易频率分为偶尔、经常两类,那么这两维度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六大类产品,每种产品应该有不同的治理模式,[3]见下表。
每种产品由于买卖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治理方式。现在需要再考虑不确定性,在经济学里主要是从赢利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一个公司确定一个项目可赢利且数目可观,那么该公司很可能不愿出让其股份,而是向银行贷款以筹措资金;如果不能确定100%赢利,则很可能向股票市场筹资,以分散风险。
三、边远农村教师住房性质及其治理方式
课题组调研时非常具有针对性,专门挑选了乡镇政府驻地外的农村,因为一些乡镇随着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商品房,所以我们在调查时回避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教师。
(一)边远农村教师住房性质
一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问题非常复杂,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不过“集体”这个概念既可以指村大队、小队、村民小组,也可指乡、镇,农村的耕地明确归集体所有,村里的宅基地的产权则往往难以划分。例如一些农村学校撤并后,土地及建筑物归属成了问题。一些村认为,征用土地时没有收到国家的任何补贴,当时是借用,经过无偿使用后,现在房屋理所当然应该归村里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得不到任何学校财产处理收益。在村民、村集体和乡镇等组织的角逐中,教师一般不敢涉入这一领域。
二是几乎没有房屋市场。现在农村普遍出现空心化倾向,村民向外盖大房子,而村子中心的宅基地由于太小而无人问津。教师房屋如果建好后,也没有销售的可能性,假设一定要出手卖掉的话,其价格可能低于成本价格。
三是资产专用性非常强。农村是一个房屋完全自给的地方。假设建设了教师住房。如同城市里的公寓房,这种房子基本只能用于教师,因为农村居民习惯在庭院中饲养家禽家畜、堆放农具,教师住房对农民来讲并不实用。这种房屋只能卖给教师,但农村学校教师往往很少,构不成市场。所以,它是威廉姆森眼中的绝对独特性的资本品。
四是赢利的可能性极低。在不确定性方面,应该说这种房屋不会赢利。没有消费者后,或者说假设有教师调走、其他教师来,这种可能性都是一对一的,市场交易效率极低,如果房价过高,新来教师可以选择去村中租房,而且租金低廉。
(二)有效的农村小学教师住房合同治理
农村小学教师住房在资产专用性非常独特,无法用作他途,交易频率非常少,几乎没有市场,土地产权复杂,校园之外非本地教师无法自建住房,教师自己建房或购买校园内住房都不会赢利。根据前述原则,农村教师住房缺乏买卖市场,需求却非常旺盛,因为农村小学教师也需要住房,特别是外地教师,房子问题难以解决。
根据有效治理理论。如果某一商品的资产专用性强、交易频率低、风险高时,就不应该仅仅由市场来解决,而是应该由相关机构承担这一产品的供给。可以由财政支持学校,在校园内建设住房,采取以下方案中的一种:一是将校内住房以较低折扣卖给教师:二是校内住房由教师短期租住,然后教师自行解决住房问题:三是校内住房由教师长期租住,不可以退租:四是校内住房由教师长期租住。可以退租。不管如何,都应该由政府支持学校建设住房,不能由教师建设住房,或者是不能让教师购买住房,因为让教师购买学校附近的住房就是教师对学校的投资,这样必将降低外地教师去任教的意愿。
(三)当地教师住房政策及当前其他地区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了解到A县、B县、D县在乡、镇(除城关镇外)一级根本没有商品房,只有较发达的C区有。C区、D县已经出台了农村教师的住房政策,由乡、县、住房公积金、教师四个方面共同出力建造农村教师住房,通常模式是乡政府出地、县政府垫付资金,建成之后以成本价向教师出售。教师利用住房公积金、自有资金出资购买。而在A县与B县则没有出台政策。
成都实行教师集中居住政策,选址主要是在城关镇(即县政府所在地)、中心集镇和乡政府所在地,[4]房子建成后以低于周边市场三成的价格向教师出售。河北沽源县对优秀教师购买房屋进行补贴,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5]湖北监利县在教育局争取下。县里出台了“个人出大头,乡镇政府出土地,政府财政适当补贴”的办法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建设“园丁小区”,共3485户。[6]有关“园丁小区”的图纸设计、项目审批和办理有关证书等,只收取工本费,每户建筑面积控制在100m2以内。[7]
上述县的政策大体相同,县政府在乡镇或县城集中的区域进行建房,减免土地、施工需要交纳的税费,教师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房子。这一政策保证了教师有房住,但它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居住地离学校远,教师变成走读教师。边远教师去县城25公里左右。调查时发现A县、C区、D县都已经做到了村村通柏油路,但还没做到村村通公交,需要骑摩托车或自行车去县城。如D县属于丘陵地带,学校较为分散,距离远、路难走。第二,家人之间沟通不便。教师需要与子女进行沟通,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上学、户口都成了问题。第三,许多乡镇交通设施、交通工具跟不上。一些地方没有公交车,没有柏油路,遇到天气不好,路非常难走。农村教师在县城居住,工作难度反而加大。第四,对教育质量影响大。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量非常大,绝大多数教师担两门以上的课,需要备课批改作业等。当住房在县城后,路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第五,县城房屋资产专用性不强,交易频率较高,风险低,市场化程度高,政府不宜干预过多。
四、边远地区教师保障房政策性建议
根据这些边远农村地区教师住房的特征,结合威廉姆森的理论,应该采取相应的治理模式。同时,处理农村小学教师住房问题。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原则出发,不能一味由政府出资,增加政府困难。
(一)地方政府保障供给在学校及学校周边的住房
传统社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许多农村小学教师也具有这方面的特质,因而需要为他们提供离工作场所较近的住处,在没有住房市场的条件下,应该采用以下措施。
一是学校要建设符合人居的、因地制宜的教师住房。调研时发现,现在教师在学校的住房都是无偿居住的,但是房屋的质量和结构不尽合理,教师对此意见较大。应由政府会同学校一起建设住房,建好后向教师长期出租。配备基本的家具。租金可以参照周边村民的房屋出租价格,学校收取水电费。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是政府以招标的方式给农村小学教师在村中租房。农村小学周边有大量闲置房屋,租金低廉,教师的每月交通费用都可以租到房子。在农村给教师租房,费用低,教师生活更方便,住的也更舒服,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家访等活动。
(二)地方政府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以方便农村小学教师工作
现代社会流动性很强,年轻教师更是如此,不愿意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在市场不能提供相应的交通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加大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加强道路维修形成高质量的村村通。调查中的四个县(区)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但是路面质量差,维修差,非常难走。需要加强相关投入,对大货车限行或收取道路损坏费用以维修,高质量的公路既方便教师学生出行,又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加大补贴使乡村之间通公交,做到村村通公交。由于农民外出次数少,乘客不足,客运公司普遍不愿意涉及边远农村地区。因此需要根据市场运营状况对相关公司进行补贴,保证公交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既方便教师出行,同时又方便农民、学生的出行。
(三)政府应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增加交通补贴
一些农村学校离县城25公里左右,开车大约30分钟可到。不过农村小学教师收入偏低,住房问题解决以前需要来回跑,开车成本很高。调查显示,许多教师认为,无法负担开车相应的成本,C区中教一级教师月收入平均约3000元左右,该县许多教师购买汽车后往返于县城和农村小学。D县经济条件要差些,中教一级教师收入约2300元左右,而A县、B县中教一级教师收入更低,在1700元左右,这三个县买车的教师非常少。如果相应增加教师收入,适当给予交通补贴,在县城里生活的教师就可以天天往返。
总之,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保障房建设,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解决。尽量让教师在小学附近住下,如果无法做到,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够从县城住房或者是集中居住的小区方便快捷的到达学校,以展开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3]奥利弗·成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4,114
[2]Frank Knight,Risk,Uncertaintyand Profit[M],New York:HoughtonMifflin Co,1921
[4]成都市教育局,成都为六千农村教师供住房[J],学苑教育,2010(8)
[5]唐文博,建成广厦千万间农村教师笑开颜[J],河北教育,2007(11)
[6]王伟拮,农村教师住房调查[J],湖北教育,2009(6)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继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促发中小学教师自发性接受教育,纠正和优化教师的发展观与价值观,进而发挥出思想教育作用,保证中小学教育中正确价值观的输出。由于农村经济环境的局限性,在进行继续教育中,要重视教师价值观念的教育,帮助教师进行合理的自身发展定位,使得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中小学教育事业中,强化岗位职责,重视广大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要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思想教育,以农村教育服务为办学思想,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农村发展意识,强化继续教育机构的责任心,以整体发展为重,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二、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
在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作为一种职后教育,中小学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开放性以及实用性,其教育内容也要围绕教育用途进行开展。首先,教育内容要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情况和工作需求,遵照学用结合原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将材和学校自编教材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主体知识、实践知识、延伸知识等知识类型融为一体,丰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要将计算机知识与辅助教学技能视为教育切入点,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丰富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进而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最后,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育目标,可以对教师开设教学艺术课程、教材分析课程、青少年心理指导等相关课程,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与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
三、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一)创新办班模式
第一,建立骨干教师班,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紧密合作,选择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纳入骨干教师班,对教师进行短期集训,加快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第二,相关政府要加大乡镇培训机构建设,通过鼓励措施和扶持政策鼓励优秀教育机构到乡镇开设分院,降低教师教育开支,拓展继续教育范围。第三,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联合在一起,共同创办继续教育机构,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第四,农村中小学校可以自行创办本校的教师培训班,利用本校现有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等教育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办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的。
(二)构建多样化教育体系
第一,系统指导法。在进行教师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各个学科教学方式,针对典型课堂教学进行教学示范,并要求教师在参与培训后进行反复练习实践,使得教师可以将培训中学到教学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其应用灵活性,以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可以促发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优化,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第二,课题研究法。在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中,要根据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围绕一个教学课题,组织教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使得教师在参与研究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达到教学指导的最终目的。第三,参与学习法。在教师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相应的学习任务,结合继续教育属性,在实际培训教育中,可以引进参与学习法,培训人员要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提高继续教育效果。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实现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提出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基础、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目的等有效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继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高继续教育效果,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刘建国 单位:凉州区韩佐乡头畦小学
参考文献:
[1]周瑞芳.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农村教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农村教育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校归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1.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 人员编制紧,资金短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情况严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中小学新编制标准实施后,虽精简了教师队伍,治理了一些不合格的教师,但许多地方农村小学存在教师超编现象。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前,乡镇党委、政府宁愿学校自己设法临时聘用教师,也不愿意聘用大中专毕生为正式教师。因为临时聘用的教师月工资平均几百元,可以大大减轻乡镇财政的负担。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年轻教师无法补充到农村学校中来,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后,由于编制硬性规定把“进口”堵死,新教师们难以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由于上述原因,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等诸多问题。
1.2 “层层拔高”,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低徘徊的怪圈。由国家政策经过招、转等途径转正的民办教师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这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尽管许多教师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质量明显比城镇学校要差。
近几年来,由于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本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以改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数学的质量严重下降。此外,由于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致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城市,使农村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将正在上学的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城镇中小学生源骤增,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又连续从乡镇学校选拔教师进城任教,从而造成了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下降。由此农村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出现了向高中,城镇倾斜的“头重脚轻”的现象,农村教师队伍也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1.3 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专业不对口,致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含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即使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数学,语文教师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少见。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我县而言,近几年,农村教师积极接受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村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文科专业的居多,甚至数学学科的专业教师也选择了中文专业,主要是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化理科专业容易一些。这种学历进修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小学教师多数为中师专业,但提高学历层次中心文科专业居多;初中教师语文学科专科毕业者较多,英语专科毕业者相对较少,初中教师进修提高学历的也是文科专业居多,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
2.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
2.1 教学点多面广,管理的难度和成本较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中小学分布面广,且教学点多。尽管局调整后有所改观,但现实情况不能令人乐观。每个乡镇有一至两所初级中学不等,小学则分布于各村,有的地方还设有教学点,因此,对教师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了,管理的成本也很大。这也是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2.2 农村教师身兼教师与农民的双重角色,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由于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尤其是辖区的民办教师,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他们身兼教师与农民的双重角色。教师的角色使得他们要去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农民的角色也使得他们必须面对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及一年四季的农活。因此,在这一对矛盾中,教育教学和家庭农活往往不能统一,这必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由于农村经费的紧张,很难给教师提供适时合理的进修机会。因此,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财政“,农村教育教学经费特别紧张,农村教师无法享受合理的进修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不清楚,不了解,阳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农村中小学校很难、基本上不能进行。这一切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3.对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平衡,学历结构分布“头重脚轻”,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重要的是通过深化中小学人事判度改革实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拓紧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绿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核心,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有几个问题应尽快解决:
第一,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求。需按照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求精简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城的情况,按照学生数额的一定比例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解决教职工“编制例挂”的问题。
第二、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凡在中小学来门从高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来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应调整出教师队伍。
第三,推进人是流动,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进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平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 转贴于
第四,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安置聘教职工和“在岗不在编”人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第五、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保持农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师资比例。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3.2 加强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轨道,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充分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成绩登记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成绩,按照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予的登记,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要建立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班,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来源批准的,教育行政部门不予录认真继续教育成绩。第三,建立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监测评估制度,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特别要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要求农村中小学制订本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按规定派送教师参加培训,并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其他相关条件,组织实施各类继续教育的在校在岗培训,检查教师参加的学习情况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3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建立合理的机制,有效解决继续教育经费来源的问题。经费紧张的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和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此外,对于社会各界,各方面支持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的投资源应予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教师工作单位要对农村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给予尊重和保障。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是教师在当今社会中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条件,农村干部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专业进修学习,并负担部分培训费用,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后,农村教师的工资已经能够按时是额发放,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教师逐步树立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竞争力提升“充电”的思想意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地方事业,应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费投入。要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和从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加强继续教育的基础建设,教材开发等;中小学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承担成本的分担机制,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科学化,开放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形成良性的培训机制,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为全面担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美] Fred C. Lunenburg & Allan C. Ornstein .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孙志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农村小学;兼课;课程开设;教育政策
很多人认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如今教育均衡已进入质量均衡阶段,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的声音充斥于媒体报道、学术研究,似乎义务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广大农村,近年来,一笔笔专项资金使得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大大加速,大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但令人不安的是,电子白板安起来了,学校电脑教室里仍然是256M时代的电脑在运行;跨栏、蓝板买回来了,学校操场、跑道仍泥泞飞扬;基础教育改革以来的新课程在课表上出现了,语文、数学教师的包班制“优势”更加发扬光大……种种反差,显著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标准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而进一步说,在教育质量均衡之先,课程开设这个最基本的标准化问题长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充分的重视,本文即围绕着农村小学课程开设问题中最重要的教师兼课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的兼课现象及其困境
(一)农村小学教师的兼课现状
人们一般会将乡镇及以下的学校称为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尽管统领起全镇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但其远离城市资源中心的境遇使它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它所承担的引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任务也难以真正落实。在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及其以下的小学仍然占据着大半江山。以广西为例,各地乡镇中心校及以下教学点的学生占到小学生总数的50%-75%不等,也就是说,乡镇及以下学校的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影响波及到全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
据对1135名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周课时量平均为10节,教师的平均兼课课时量在县城(城区)、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分别达到了4.23节、4.6节和5.33节。以一个班的语文计6-7节,数学5-6节为合理,小学教师们兼课数直逼其主任课程,在农村小学,一个教师的兼课数量为其承担课时量的一半以上。我们观察到,在乡镇中心校和农村学校,基本上就是包班制或变相包班制,乡镇中心校往往是一位语文一位数学教师承担所在班级的全部课程,而农村学校更是一个教师,不论其专业出身如何,基本上承担一个班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甚至一名体育出身的教师就承担着一个年级的语数英科等所有科目的现象也绝不罕见。
(二)农村小学教师兼课的结果
与“兼任课程”现象相对应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挤占课时”。什么科目最有可能被其他科目的教师“挤占”?答案很明显:“副科”,或者说,非统考(考核)科目。
小学课程的简单区分,就是传统中的“主科”与“副科”。主科说到底就是语文和数学,课时多,专任教师充足;“主科”以外的课程都被称为“副科”, 副科课时少,以传统的小科目以及近十年增加的新课程科目为主。“副科”科目品种繁多,有新课程科目如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等,有设施设备有特殊要求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这些课程在农村学校课时开设不足,还经常被占用,大多数由主科教师兼任。另外还有一个近十年在农村学校处境极为尴尬的英语课,乡镇中心校中尽管开设有英语课,但专职英语教师不足一半,大部分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则根本没有一名专职英语教师,于是,英语课即使写在了实在课表上,但要么不上,要么由语数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教师包班的农村小学是否能完成一周25节课的标准课时,都是一件让人存疑的事情了。
(三)农村小学课程开设和教师发展的困境
说起课程开设中的问题,人们往往指责语文、数学教师随意侵占其他课时,岂不知语文、数学教师却为他们所不得不承担的这些额外的工作感到巨大的压力。大量兼任非专业课程,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有教师坦言,就算一个劳动课,除了大扫除,还真想不出什么值得开发、利于操作的劳动项目,更不用说新课标中需要综合多类知识的综合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以及那些年年有不同梯度的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因不熟悉兼课课程的要求而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既然兼任其他课程有压力,那么不如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一个“专业性”的困境:一、课程开设的专业性不足;二、教师发展的专业性不足。当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时,这两个专业性的不足也为当代农村小学的发展埋下深深的隐忧。
二、农村小学教师兼课困境的成因分析
“兼任课程”及其结果“挤占课时”的现象如此突出,以致于成为课程改革与教育专业发展的阻碍,教师的原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与管理部门的压力。现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各科目教师结构性失衡,以及教师老龄化严重,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直接原因。
教师结构性缺额问题严重,小学阶段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口严重。以L市的数据为例,80%以上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此外,多地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X县专任教师2450人中,30岁以下的仅有145人,占5.92%,也就是说,很多地方近十年来没有进过新教师,新课程的观念和新课程的领域在广大农村小学基本是空白。〖JP2〗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我国积弊已久的“编制”核算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地编制已满甚至“超编”,尽管内部结构问题丛生,但外部核算总是总体达标。小学英语及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科学等副科专任教师的极其缺乏,导致语文、数学老师无所不教。人们在指责语文、数学教师随意侵占其他课时的时候,语文、数学教师却为他们所不得不承担的这些额外的工作感到巨大的压力。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政治化、城市化导向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成为教师兼科、占用课时合理化的内在心理原因。
教材编排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城市化导向久已有之,远离农村教育实际,此外,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探究性课程以及传统科目中的新要求,都需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支撑,但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学校条件和家庭教育的支持都极为匮乏,新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此外,以省、市为单位制定的一些地方性课程刻意突显地方特色,强制进入学校课表,而这些相应的教学内容通常已在思品课、团队课、班会课、健康课等国家课程中多有涉及,并完全可以由任课教师自由发挥,其开设意义值得怀疑。地方课程本应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但在这种情况下它反而成为学校教学的负担。至于非教育部门的行政介入,也常常干涉学校课程设置,如环境教育、三防教育、创城教育、廉政教育等都要求进课表,这种政治性的任务固然有其因由,但侵蚀课程开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让学校和教师以为无谓。
凡举种种,既然这些“新”课程“新”内容并不为我所需,那么正好来上“我以为重要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心安理得地违背规范要求,而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权威也悄然丧失。这种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选择是学校和教师漠视课程开设标准的内在原因。
(三)课程开设所需基本设施设备仍然匮乏,后续管理难以到位,导致标准化办学条件迟迟不能建立,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外部原因。
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标准化的要求相距尚远,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计算机更新问题、实验室设备问题、体育场地问题、音乐和美术教室和设备问题。
计算机设备数量不足、老化、更新滞后、难以维护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受到影响。尤其在村级小学,计算机配置落后,不能联网,可以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极为有限。此外,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的不足或缺乏也大大影响这些课程的开设效果。
相对于一次性的设备添置问题,设施设备的后续管理问题更为突出,现有的管理制度使得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难以建立常态机制。一些学校为了少惹麻烦,对设备和器材的使用严加管理,少用甚至不用。
(四)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培训机会少,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能力原因。〖JP〗
当前县城以上学校丰富多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似乎很少进入乡镇及以下的学校,教师们普遍对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认识不是很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课程内容的内涵、领域和教学方式也不甚了了,对于传统科目的教学,仍停留在1990年代的人教版模式之中,很难接受新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造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课程形同虚设,教师们仍只习惯于过去的教科书指引的教学,当没有了现成的教科书,教师们便深感困惑。
(五)考试导向的教育评价导致“副科”地位低下,为求平衡要求教师都兼职副科,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制度原因。
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目前中小学的考试导向,导致主副科的地位悬殊。部分领导和学校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随意增减课时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片面追求统考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在某些学校出现课表虚设、主科挤占课时现象,使大量的小学生成长必须的课程被忽视。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为了所谓“平衡”,强制性要求大家都兼任副科。这种看似悖论的管理措施实际是大锅饭的分配制度的延续。在绩效制度实施以后,主副科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很明显,如果实施专业教学,主科教师很容易完成工作任务,而大量副科谁去教?教几门?为了平衡这种矛盾,很多学校采取了平均分配兼任课程的做法,不论什么科目出身,在主任一个班级的科目后,一律去兼任其他课程,为了达到满课时的标准,教师的兼课课时常常会高于其主要科目的教学课时。比如写字和口语,本是语文教师的擅长,但语文被安排去兼音乐或美术,而让数学教师、体育老师来兼任写字和口语。究其原因,除了前述的专业教师不足的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大家平均用力,每个人都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平均分配课时,这样学校进行绩效考核时少引起一些同课时不同力气争议的矛盾。坦言之,这种兼课求公平的分配管理模式违背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背离了教育发展的专业化趋势,使得大量的专业力量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因兼课而导致的占用课时情况就成为一种上下默许的局面了。
三、破解农村小学兼课困境的政策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兼课现象导致的问题,提出如下的政策性建议,以便能更好地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一)因地制宜,关注城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差别化问题
新课程的分权精神,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但广大农村小学并无能力,也无意识要开发农村特色的课程,要真正落实国家赋予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除了农村小学的自觉努力外,他们还更需教育权威部门的专业指导。中国的改革一向是自上而下的,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业力量,研制开发有弹性的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应性问题,要关注到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出发,建议实施差别化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
(二)改革教师编制核定办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结构。
近年来,教育部门会同共青团组织、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制订了不少农村各科教师的补充计划,像“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制度等,为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杯水车薪,舍本逐末,因为农村财政和农村人口减少的问题,常规性的教师补充机制——即正常减员与增员因为编制问题无法解决。另外,人事权集中于人事部门也使得教育部门的统筹资源的能力无法发挥。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教育发展政策最基本的考虑。结合现存在的问题,教师编制制度的改革,一要改变现行主要按学生数核定教职工编制数的办法,试行市区、县镇学校按学生数为依据、农村学校按班级数为依据的核编办法(大班额按人数,小班额按班数)。二要改变由县(市、区)编制部门直接核定到学校的做法,实行由县(市、区)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确保规模较小的学校专业性较强、难以用兼职教师代替的学科都能够有专业教师教学,同时对边远山区学校和必须保留的教学点给予编制倾斜,为全面开设课程提供教师编制保证。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是解决农村小学课程开设问题的条件保障。农村小学不仅先天不足,更是缺少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学校作为地区的文化高地更承担着服务学生、服务社区的重要使命。为了开齐开好课程,要继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教育项目,完善配备计算机,完成中小学实验室改造,配齐理化生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保证实验过程中的相应经费,保证实验课程的开出率,提高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推进“班班通”建设工程,开发丰富的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等小学紧缺师资学科的教学资源,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电子白板进入乡村学校,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获取状态,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理顺教师管理体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针对兼课教师及转岗教师的培训,秉承先培训、在上岗的动态管理考评方式,强化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强调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通过覆盖面更大、有效性更高的各种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
针对各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的新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真正平衡各个学科教师地位的新型评价方法,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将成果转化为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实行特殊津贴政策。研究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片区使用政策。如片区学校共同使用音乐教师,研究交通补贴、业务补贴的政策等,实现教师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在可能和情况下,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借鉴原来中师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全科教师,教师能在各个学科上发展,这类教师尤其在农村小学,既可教语数、又可以教音体美等学科。
(五)淡化应试教育,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