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21: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国际金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0引言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经济形势风云变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我国经济在机遇和挑战中艰难前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也对国际金融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是一门变化着的学科,然而传统的国际金融课程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相关实际案例操作和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等涉及很少,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相关形势的具体分析都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只懂理论,却不懂得运用的局面。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也因此推动了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改革。现代社会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际金融课程不再只是建立在高高在上的理论之上,而应该将其深入到细微的经济生活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金融工作中的理论运用能力,普及国际金融相关的法律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改革的意义
1.1提高学生内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内涵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成为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现象,而造成部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解决就业难问题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优秀金融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准确了解如何进行实务操作,了解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帮助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国际金融知识水平,辅助解决。
1.2有利于发展优秀人才
有利于国际金融相关企业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出现很大的危机,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国际金融企业人才,帮助企业应对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挑战。国际金融课程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金融行业人才,在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更加优秀的新鲜血液时,也为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有利于国际金融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贡献。
2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势
2.1教学模式单一
国际金融教学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教学模式也以课上课下的理论分析教学为主,教师为主体主导着整个教学的进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兴趣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成为影响国际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果。
2.2缺少优秀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师队伍
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解绝大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而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就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就是在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虽然目前我国优秀的金融教师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重点学校,而一些非重点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却没有相配套的教师资源。由于优质的教师资源没能实现共享,不仅不利于非重点学校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成长,而且由于优秀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而也是对教师资源的浪费。
3金融课程改革途径
3.1教学目标的改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际金融方面表现得更为紧迫。为培养相关人才,国际金融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教学的目?擞Ω么优嘌?理论人才转移到培养实干人才,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教育,不断修正教学目标,为培养出更多的有时代特色,既懂得理论知识,又精通实务操作,了解过金融相关法律规则的高质量国际金融人才而努力。
3.2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
国际金融课程教材经过严格的筛选之后确定下来,虽然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会被排除在课本之外,而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个理论知识,又不至于造成闭门造车的局面,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金融学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提升。首先,案例教学应该贯穿金融教学的始终,从上课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开始,到中间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最终对理论知识的总结,要让学生养成带着案例学习金融理论知识的习惯。这种做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有利于课程向着需要的目标方向迈出。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域 集聚优势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01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6-024-05
一、引言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
从国际范围来看,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新的国际环境下,环宇各国都更加重视金融中心在本国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自身发展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增加了上海“强身健体”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紧迫感。如何激发金融优势,学习和领会别国成功经验,审慎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服务作用,使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瓶颈,增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产业界亟需解决的战略课题。
二、国际经验: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集聚的金融优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去探寻那些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成长的奥秘。一个生动的案例就是伦敦,伦敦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的产值占英国GDP的3%,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伦敦金融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巨人,她聚焦公司治理资源,是商业最佳选择:她聚焦监管环境,是英国通向欧洲的世界门户;她聚焦商法,聚焦金融创新,拥有卓越的地区优势,她聚焦外国投资,发展行业强项,在银行业、资产管理、保险,英国资本市场,伦敦的交易所等方面,以其卓越的专业服务,集聚了世界级的技能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聚良好的基础设施
伦敦具有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条件,伦敦严格控制市政建设规模,不去搞更多的高楼大厦,严防城市承载过重。历经多年的经营,已形成良好的建设成果。一方面,伦敦具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治安、供电,供水、供暖等设备非常完善,另一方面,伦敦还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国际信息交换能力。作为国际交通中心,你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找到飞往英国的航班;又如,伦敦的市内交通方便,地铁是市内主要交通工具。伦敦地铁的技术和管理设备先进,所有调度和信号系统均为自动控制。伦敦还有约)3万辆出租汽车。再如,伦敦港是英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与70多个国家的港口建立了联系,年吞吐量约4500多万吨。
(二)集聚庞大的金融机构
伦敦金融城集中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这里同时还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伦敦金融城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50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此外,伦敦金融城另外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以劳合社(Lloyds)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市场。它是世界保险和再保险中心,有100家左右的跨国保险公司在此营业,其中世界航空保险业务的31%和水险业务的20%都集中在这个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单纯集聚金融机构,她更多地是采取了高级集聚优势战略,即:通过金融家庭的外向型集聚,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行全球化战略,控制各子区域的价值取向,并融入当地经济圈,比如,发源于金融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他们和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业,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等保持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可以认为,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国际金融价值链串联在一起的。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个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对家族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通过分享金融信息来提高全球投资能力。
(三)集聚强力的科技支持
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务设施,具体包括:金融信息,咨询服务、转账业务、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等项目。这些金融服务机构的基本任务是传送大量的信息,需要有尖端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灵敏度和安全度极高的信息传播体系。伦敦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范围应用计算机,以科技创新来体现和保障金融服务业的高效和迅捷的行业特征。为确保产业运营的安全和快捷,它们大多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数据过程单元,形成统一的金融价值链,这种价值链调节和配置均需要吸纳金额巨大的先进技术,伦敦市在这些IT技术创新,信息安全和技术应用方面居于国际前列。
(四)集聚显著的区位优势
从地理经济角度看,伦敦处于纽约和东京时区之间,可以形成一体化的24小时全球交易体系。全球金融业是个地理性非常活跃的领域,金融产品常常表现出根植于其中的信息的空间结构。除了一些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发展成为重要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在英国,伦敦绝对突出的地位使得其他省级城市发展成为超越有限金融功能的金融中心非常困难。从这个角度,伦敦类似一棵“见血封喉树”(这种神话中的爪哇岛有毒的树,充满剧毒,可以将其周围许多英里的生命毁灭)。为突出这种瓶颈,需要其他城市做出相当大的协调努力,这方面,北方的爱丁堡比较成功,通过整合战略资源,吸收苏格兰银行的集聚优势功能。发挥金融创新的主动性能力,爱丁堡成为英国的第二金融中心,这种双中心模式为中国沪港双中心演化提供了好经验。
(五)集聚最优的人力资本
伦敦金融城是像硅谷一样知识经济中的“集群”,它聚集了欧洲顶尖金融人才,在伦敦,几乎世界上所有语种人才都能在12小时内找到,精算师,国际律师、高级财务分析师都可以在
第一时间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伦敦是英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Iroperial College London)等都是英国的著名院校。伦敦周边的牛津和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可以为伦敦金融城及时输送智力资源。高校通过和伦敦金融城合作,结合广大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运用技术孵化器,私募和风险基金咨询、业务实习、委托培养、联合推介等诸多形式,已形成较为有效的面向全球的金融业“产学研一体化”系统,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产业建设。
(六)集聚独特的文化优势
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形成特别的金融中心文化,伦敦以它悠久的历史,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作为一座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伦敦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物古迹,相关艺术,娱乐形式极为丰富。伦敦是世界文化名城,歌剧、音乐剧,古典音乐,摇滚、爵士乐、皇家芭蕾、踢踏舞,应有尽有;大英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伦敦更是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在内的多家电视及广播媒体都在伦敦设立总部。
(七)集聚高端的战略制度
伦敦城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创造了大量相应技能和相关机构的集中,体现了高水平的战略定位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从国家层面看,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这表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的任命过程和职能权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使其服务于整个英国,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第二,从城市层面看,伦敦市政府和伦敦金融城政府分工明确,互相支持,有力配合金融实力提升第三。从企业层面看,良好的管理环境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增长。伦敦的外资银行可以像“世界”银行一样运作,这点对美国和日本银行格外重要。它们可以联合银行业务和有价证券业务以获得最大利益,而这种联合业务在其国内是不被允许的。
三、上海选择:集聚金融优势的全球路径和战略机遇
伦敦金融城于2008年11月8日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调查报告,明确提出中国上海可能成为继伦敦和纽约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由于这一排名的调查报告是根据400名国际业内人士指定的评估标准而得出,因此也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前景问题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此外,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这又为上海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和可能。
(一)上海集聚优势的全球路径
1 以功能建设为先导,建设金融优势集聚的基础平台。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已远远超过伦敦金融城的面积,在形态建设上已经具备规模。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设上来,从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挥聚集效应,摊子过大反倒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 以政策协调为保证,提供金融优势集聚的战略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是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各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等均位于伦敦市内,这使得它不仅是一个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这种安排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发挥金融中心的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相比之下,从严格意义上,上海目前还不能算作国内金融中心,中央政府应该加强统一协调和整合国内金融业资源,下决心克服种种体制障碍,充分把握住这次金融危机的机遇,举全国之力发展上海,才有可能最终打造出国际金融中心。
3 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开拓金融优势集聚的发展远景。全方位打破壁垒,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或开放度很高,其保险市场40%的业务来自美国,33%来自英国,其余部分来自欧洲大陆和世界其它地区。伦敦金融城内除了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之外,还有一大批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海外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保险经纪人组织等。金融城内每年创造的律师收益就将近10亿英镑。上海可以适当借鉴伦敦市场的经验,一方面,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落户,另一方面,还应尽快培育一批中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培养大量精算师、反避税师等高级国际人才,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
4 以政府信用为承诺,理顺金融优势集聚的长期路径。要兼顾政策、制度创新与“长期承诺”之间的关系。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伦敦金融城的职能权限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是服务于整个英国长远利益,具有全球战略属性,因此,从政策制定,对外承诺到管理体系,具有长期连贯性,使得外界国家、地区和企业法人对在此地进行经营运作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就此而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重要因素是要保持政府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激发跨国公司和国际友人的投资信心,维持政策的权威和连贯性。既要通过制度变迁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发发展活力:又要避免过度演进和政策多变导致“长期承诺”的缺失。
5 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创造金融优势集聚的裂变单元。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源泉。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历史上较早开发出利率定价体系,AIM市场、私募基金平台和场外离岸交易等多种金融创新模式,也由此取得显著的绩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样离不开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可以尝试全力推进“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建设,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的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同业拆借利率)。上海应该积极推动Shibor广泛进入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如金融债,企业债,短融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转贴现与回购,同业借款与存款,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等等;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不断推出实质性的适合各类企业的融资工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上海集聚优势的战略机遇
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最适合上海发展的战略路径,消除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所束缚,上海市完全有条件实现跨
越式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 化“次贷”之“危”为“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经济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金融危机也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它为上海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比如,有利于上海进一步集聚国际人力资源。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发达国家金融界大规模的裁员降薪,这为上海获取相对廉价的高端金融人才提供了机遇。又如,促进上海有效集聚海外的金融资本。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资本回报率急剧降低,不少金融机构面临巨额亏损,需要进行资本战略转移。这一形势使得上海有可能通过进一步加强“资本避风港”的可信性,广泛吸收海外溢出资本。
2 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金融助力。充足以及可循环的资本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要素。“世博景气”效应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世博会的举办将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功能,拓宽市场间沟通渠道,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沟通,将促成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用世博会举办的有利契机,在巩固上海交易中心地位的同时,上海金融市场的资金结算功能,集散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将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人民币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国外客商以及游客的大量涌入,需要为他们提供保值增值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的创新更是势在必行,相应金融竞争力得以提升。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必须走集聚优势的道路,要在高端利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大量的吸收和运作符合国际开放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要素优势,升级自身体系势能,推进金融实力,进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制定高水平发展战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因此既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两根“软肋”,即人民币仍然不可自由兑换以及金融监管环境较严,金融自由度较低。从主导方向上来看,这两个问题已非上海自身所能解决。上海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加快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上海应继续争取并落实中央政府在机构设置、业务创新,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等方面对上海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设法邀请中央金融部门干部来上海挂职,加强沟通,了解与合作。
第二,打造优势集聚平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世界著名金融城,都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载体,因此强化和加速陆家嘴金融城的构建,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大金融改革创新突破的力度,不断强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努力把陆家嘴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着力扩大经济规模,培育旗舰式特大型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场:形态建设和环境营造方面,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吸引更多机构,更大市场,更多人才的云集,奠定和提升陆家嘴金融城的国际地位。
第三,扩展优势集聚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建立良好平台基础上,集聚优势过程还必须扩展优势集聚环,以克服缺陷、形成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回路。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总是以自己拥有影响巨大的金融市场而自豪。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将是一个立体性,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构建长三角金融圈,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必须积极向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领域,形成区域资金集散中心。同时,要主动建立与香港及海外金融机构的对话机制,通过业界交流、金融产品推介会,高层次金融论坛等活动强化民间交流。
第四,集聚科技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科学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可以有效发挥金融中心辐射作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现代金融结合,最终会导致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走向无形化、无中心化和知识化。这种未来发展模式的趋向,要求必须加大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升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竞争力。上海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科技和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服务创新,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集聚人才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集聚金融人才,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针对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紧缺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资金运作及新产品研发人才的现状,必须要采取多元化、全方位造就人才的模式,进一步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大力培养和引进包括专业外语人员,高级商务师,国际反避税师,高级精算师等高端紧缺人才,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集聚体系和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核心主导作用。
第六,集聚创新优势,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37-03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SDR的价值将由人民币和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共同决定,这不仅意味着人民币已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而且预示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我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稳妥有序地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了金融行业的双向开放。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新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经济部门需要的是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又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然而,相关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许多国际金融学的授课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讲授上,学生也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性质
国际金融学科研究跨国界的货币金融问题,是一门研究国际货币信用关系和资金借贷规律的学科。该课程系统介绍了不同国家之间如何通过货币媒介进行经济交易。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世纪初期,金本位制是国际金融关系的基础,各国货币比价关系由黄金平价决定,国际货币体系是统一而又松散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系,并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促进了各国货币领域的磋商与协作,也形成了各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之后30年间,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资本的跨国流动也更加频繁,出现了欧洲货币市场、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性的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欧元的诞生成为国际金融史上的创举,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监管的进一步思考。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已逐步成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融形势展现出的新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来看,国际金融课程的相关概念、分析模型较为复杂,但又同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密切,兼具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现实问题的具体性。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学科,初涉本课程的学生会觉得汇率制度、金融风险、国际收支等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熟练掌握汇率标价方法、国际收支核算规则等基本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从授课模式来看,当前很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国际金融形势日新月异,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以及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导致理论和现实相脱节,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实习困难的窘境,相关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职位给在校学生,实训基地往往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难以掌握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如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等)。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国际金融课程不仅应当着力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为其他相关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而且必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侧重点不同
本科阶段的国际金融教材较多,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第五版)、刘舒年和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从内容上来看,姜波克主编的《国际金融》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内外部平衡的调节及外汇管理等内容,偏重从国情基础上进行内外均衡及政策分析;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包括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外汇风险管理、跨国公司负债管理等,较为偏重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注重国际金融知识的应用性;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主要包括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外汇、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信贷、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注重综合分析和实际操作。可以看出,上述教材在内容上侧重点不同,应当根据国际金融课程专业性质选择适合的教材。
(三)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当前多数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师都具有较高学历,国际经贸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也十分注重相关科研工作,并能研教结合、以研促教,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开设目标之一是培养熟练掌握对外经贸业务流程的专业人才,例如在远期外汇业务中,哪些情况需要借助远期外汇来防范汇率波动?如何与银行签订合约来购买或出售远期外汇?远期外汇的交割日期是如何确定的?实际交割的情况有多大比重?在课程讲授之前,任课教师对于上述问题都应熟悉掌握,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听讲来了解远期外汇业务流程。但实际情况却是多数任课教师的经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仅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在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们的实际操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国际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一)开展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案例导入引出各章节的知识要点,然后进行详细讲解,最后给出典型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加以分析操作,通过案例教学辅以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外汇及汇率时,可引入1997年泰国货币危机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泰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同货币贬值之间的关系;在讲授金融衍生品时,可引入巴林银行事件、美国次贷危机等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保值与投机中的作用机制,针对雷曼兄弟破产、次级贷款证券化、信用评级机制、美国对高杠杆率的失察、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等展开互动交流;在讲授国际金融市场时,可引入1992年的英镑危机事件,要求学生总结英镑危机的教训,并提出对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看法;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时,可引入墨西哥、泰国在发生收支危机时,IMF向这些国家提供贷款所提出的条件;在讲授最优货币区理论时,可引入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的消费者、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并通过查阅近年来欧元兑美元的表现,分析欧元的走势;在讲授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当前人民币是否具备放开资本账户的条件。案例分析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或分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二)增加模拟实训,注重实验教学
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环节,注重实验课程。通过在教学中开设国际结算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公司业务模拟等专门训练,将课本知识应用于践。相比较公司实习而言,这种模拟实训教学成本较低,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体会到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提高学生对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的领悟能力和对实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用高仿真场景将原本需要在金融市场才能够实现的过程在实验室中模拟再现。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一方面,实验教学可以更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实时财经资讯、金融市场的国内外历史数据,以及权威专家的分析评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与现实同步的实时行情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外汇投资、期货交易的实战模拟,可以加深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切身体会外汇交易中的风险。
(三)追踪学科前沿,拓宽教学渠道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出国际金融实践的发展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对现有的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金融市场等相关章节形成了冲击,暴露出了现有教学内容体系的不足。国际金融实践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完善,因此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实时更新。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国际金融教学体系也应体现出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例如,引导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学科内容,客观评价衍生金融工具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追踪学科前沿提供了硬件支持,可以动态直观地展示知识体系的内在机理,通过在教学课件中加入实时热点,将教案、习题、案例等制作成网页,同时带领学生登录财经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还应积极扩大对外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经济学者和国际金融实务专家定期讲学,或举办论坛及学术会议等,拓宽教学渠道。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 2010(14):112-113.
[2]贾先文.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 2011(19):100-101.
[3]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4]孔立平.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9(2):122-123.
[5]刘任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1(4):91-92.
[6]刘士宁,吕惠娟. 具有航运特色的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研究――以上海海事大学为例[J]. 特区经济, 2014(11):230-232.
[7]刘舒年, 温晓芳.国际金融(第四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8]潘晴,刘立平.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4):115-116.
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与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愈加显示实力与规模的效益,特别是伴随金融核心作用的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在美欧货币竞争中,美国依仗规模庞大的各地市场与网络,借助美元的优势与作用,占据了国际金融竞争的优势与主动,其中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和主导性,是其最为重要的支持;其不仅引领了全球金融市场,也影响着世界金融交易、结算、储备等金融和资源产品的走势与趋势。因此,一个国家和区域的强大,必不可少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扶持与推进。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模式以及理念的变化,国际金融中心内涵、作用与影响也出现变化与调整。从传统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其中涉及到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证券交易、黄金、石油、外汇等交易买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功能的不同市场组合型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纽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士、东京、卢森堡、新加坡、香港等。而从现代经济和新经济的角度看,国际金融中心已经从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发展成推动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伴随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与规模的加快,资本流动对经济乃至相关领域的主导或影响逐渐上升,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资本流动的重要集结地、调配地,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与地位更为醒目,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渐上升,甚至主导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调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领域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效益与规模,国际金融发展趋势愈加引起关注,直接对经济信心和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和干扰,金融信誉与信用影响愈加突出。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大,经济发展趋势利好中的调整性、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使得金融信誉信用面临风险与挑战。尤其是伴随发达国家经济自然周期性和结构周期的调整,美国经济面临的转折与风险依然明显,经济波动与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并将可能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前景具有重要影响。这直接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压力与风险上升,美国重要金融产品和资源产品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使得各地国际金融中心的波动受到牵连,既给予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有助于提高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用以及影响,同时也给予国际金融中心巨大挑战。尤其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国际环境中不确定的经济、金融、贸易、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可变数较多,且较为突出,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趋势面临改革与调整,国际关系与区域合作联盟面临更新与发展,区域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发展将对国际金融中心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整个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甚至发生本质的变化。
作为一个重要或有影响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其中包括政局相对稳定、没有外汇管制或管制比较松动、货币信用制度比较发达、金融机构比较集中且有一定规模和效率、交通和通讯便捷快速方便等等,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的依托。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看,其不仅有利于本国、本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快速发展,更为资本流动和投资融资提供了充裕的市场与空间,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与推力。但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使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逐渐扩大,金融泡沫,乃至金融危机的潜在规避与防范,也已经是当前各国和各地区关注与应对的重点。
我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已经在稳步推进,成效与影响逐渐扩大,中外金融机构、产品和市场云集上海,已经促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规模和比重的提升和扩大,使上海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0.1%,上海金融交易比重已经占到全国的50%以上,而初具形态与规模的股票、黄金、债券、基金、外汇保险等重要的金融市场也在上海落地结果,不仅推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增长,并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扩大。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和内容已经在上海和全国从吸引金融机构集聚,拓展金融市场功能、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规范发展上市公司、深化金融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加强地方政府的金融服务、实施金融人才战略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卓有实效的进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效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创新化的新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并逐渐显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地位与作用。
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与进程
借助地理位置与时差的优势,亚洲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在亚洲地区相继建立了多个国际性或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中,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继东京之后亚洲两个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且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亚洲后起的金融中心,与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共同之处为:(1)香港与新加坡一直是全球重要的自由贸易港口;(2)香港与新加坡都曾经受到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因而金融业发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而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后,政府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国际贸易港的有利条件,即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作为既定国策。1968年,新加坡政府与一些外资银行达成协议,创立“亚洲货币单位”(ACU),即“亚洲美元”;此举不仅形成了亚洲美元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为新加坡未来发展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先决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香港与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多种专业性市场,主要有: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黄金市场、亚洲美元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而为本国乃至亚洲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新加坡为例,其外汇市场的日成交金额目前达到1000多亿美元,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达近5000亿新元,亚洲美元市场的资产负债总额达到5000亿美元。由于新加坡是国际知名的自由贸易港以及低税地,因此不宜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以配合经济贸易的交往与发展。目前,新加坡共有本资银行6家,而外资银行却有116家,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境内银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为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三大措施,从而不仅维持金融对外开放的局面、同时还有限度地保护了本国银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合理地位与利益。(1)实行银行执照分类制度。按照目前新加坡的金融法规的有关规定,新加坡的银行执照划分为三种类别:①全面银行执照,②批发银行执照,③岸外银行执照。对于本国的6家本资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基于其实力与数量与外资银行相比均处于劣势的考虑,全部给予全面银行执照,而对于外资银行则根据其实力与信誉等因素给予不同的待遇。2002年在新加坡的116家外资银行中,22家获得全面银行执照,19家获得批发银行执照,75家获得岸外银行执照。(2)实行内部政策掌握制度。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给予本外资银行以不同待遇的同时,还采取内部政策掌握向本资银行倾斜的做法,从而区别对待本外资银行;其主要做法包括:①对于外资银行设立业务网点的限制,②对于外资银行自动柜员机联网操作的限制。(3)确立本资银行为银行业主导的监管宗旨。尽管新加坡目前仍在进行金融业的改革,但是金融管理局明确表示,确保本资银行在市场开放后继续占有主要市场份额,是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与发展
【关键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国际金融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催化剂,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很多高校经济类专业都非常重视《国际金融》的课程建设。自2002年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之后,2004年,教育部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评估方案》中规定,必须有10%以上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在全国很多高校都广泛开展起来。
一、国际金融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在高校国际金融专业课中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国际金融专业课自身特点的要求,又是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首先,实行双语教学是国际金融专业课自身特点的内在要求。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在国际间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讲述国际金融实务的基本操作方法。在理论上,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是在借鉴西方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移植性和国际性。许多理论观点和实际经验需要从国外引进,并不断更新,然后加以吸收和消化。在实务方面,国际金融的许多专业实践需要外语来操作,例如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贸实务等,掌握和熟练运用外语工具是进行实务操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中引入外语工具,就很难完成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实行双语教学是我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对外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在我国涉外经济中的地位尤为关键,因而对金融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金融业最需要的是既具备熟练的国际经贸金融实务操作技能,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以单纯母语(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外语(英语)工具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将专业课教学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难点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双语教学中十分必要,但也使得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
(一)教师的难点
相对于单纯母语教学来说,双语教学无疑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中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教师必须是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双合格教师。一方面,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悉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金融实务的操作。另一方面,作为双语课教师,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完全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运用外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表达和转述,与学生熟练地进行口语交流。实践证明,能够胜任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国际金融学科体系有较为深入全面的掌握;第二,专业英语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强,具备英语思维方式;第三,英语发音纯正,听力良好,可以与学生有效进行外语互动交流。目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存在一方面的不足,完全合格的双语教师资源较为匮乏。
(二)学生的难点
要能够充分适应双语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的前期基础知识和外语水平。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推行双语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起到提升外语水平的效果,还会降低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甚至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本科生,使用双语学习仍然有些吃力,对于原版教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无法与中文教材相比。因而,学生外语能力的良莠不齐是实行双语教学的另一大难点。
(三)教材的难点
《国际金融》是一门时代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国际金融的教材内容也不断更新。国内编写的教材往往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国内出版的欧美教材的中译本,也存在着晦涩难懂,未能充分再现原文意思甚至偏离原意等问题。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原版教材许多都非常具有人性化,往往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充分考虑了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习惯。例如,Daniels和Vanhoose的“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以及James和Baker的“International Finance-Management,Market,and Institutions”都是比较常见的国外原版教材,可以考虑使用。但是,国外原版教材也存在着与中国国情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创新改革的建议
(一)合理安排中英文教学比例
一般认为,在双语教学中没有必要采用“全外型”,即教学过程中完全使用外语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考虑到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国际金融的双语教学应该使用“混合型”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中英文的授课比例。通过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可以大致了解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内容方面,总的思路是,对于比较简单的部分主要采用英语讲授,而对于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务内容,应在采用英文的授课的同时,增加中文的解释。例如,在讲述有关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时,主要采取英语讲授,可以用到80%-100%;在讲授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衍生工具、国际金融政策、国际货币危机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等内容时,可以将英语讲授比例降到30%-50%,并且适当增加中文解释的比例。
(二)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
鉴于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应该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双语教学的定额学时的系数等,鼓励教师加强外语和专业课的自学和自修,以弥补自身的知识结构的缺陷。第二,投入人力和财力,直接从国内重点高校或国外高校引进专门人才,通过这些人才的带动效应,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第三,可聘请国外专家为国际金融专业课教师专门开设英语培训课,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或者组织相关教师轮流出国进修和深造。在国际金融双语课开课之前,应该经过严格的双语课试讲程序,邀请一些教师参加听课,通过打分、鉴定和认可,确保主讲教师是可以胜任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
(三)采用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
国外原版教材具有理论水平扎实,抓住时代前沿的优点,但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教材的选择中,首先应注重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教材,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状况;教材的难度不宜过大,应该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内容量也应该适中,要与授课学时相匹配;为加强针对性,可以在使用原版教材的同时,补充有关中国的金融行业和学术界的相关知识动态,编写一些实用的教辅资料;由于国外原版教材的价格往往较高,学生难以负担,应该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教材,也可以加强二手原版教材的流转使用率,建立原版教材的二手市场。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前交流和课后辅导。在每一次课结束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英文课程提纲,或者将其挂在校园网上,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以便提前预习。课程提纲中应包括参考书目、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程作业等内容。在课后,教师和学校相关人员可以带领学生到涉外金融机构进行参观或实习,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同时与学生及时沟通,通过发邮件等方式,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灵活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双语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单向灌输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言和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话题,通过搜集专著、期刊、网络、报刊中的相关内容,制作PPT文件,在上课时,由各组选派代表为同学们进行PPT讲解和展示,然后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增加课堂提问,充分发起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和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可以就国际金融中的某些热点问题,如“人民币升值利大还是弊大”为话题,举行课堂辩论赛。正方和反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进行阐述、辩论和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还可以就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问题开展演讲比赛等。
(五)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包括改革教师工作量的考核方式和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两个方面。
双语教学相比于单纯的母语教学,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多的劳动应该获得更高的回报,应该对承担双语课的教师的工作量加倍认可,并在职称评定时提高分量,以增加双语课的教学激励。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环节,传统的考核方式仅注重期末考核,创新改革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平时考核。平时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考勤、课堂积极性、作业等,小组展示和讨论也是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评分过程中,既要看重过程,也要看重结果,依据态度和成绩两方面进行评分。在期末试卷的设计中,应采取全英文形式,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可以将平时课程中反复强调的知识作为考核重点反映在试卷中来,例如体现时代特色的国际货币危机理论、外汇风险管理等。
四、总结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不断加深,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国际金融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特点的内在体现。本文研究了推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和阐述,然后提出了相关的创新改革建议。通过合理安排中英文授课比例,注重教学师资的培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提升国际金融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具备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志芬.国际金融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5:72-72.
[2]倪琳,严良,范傥.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173-175.
[3]张文强.《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16-117.
[4]何慧红.对《国际金融》(双语课)教学的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09,10:200-201.
关键词:陆家嘴,金融总部,金融中心
1.引言
一个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撑环境体系的创建和不断完善,是把上海陆家嘴建设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的目标下,迫切需要把上海打造成一个对企业总部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都具魅力的现代都市。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2.陆家嘴金融总部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四个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建设的核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始终把金融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经过十四年的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其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开放力度逐步加大,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而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为金融中心提供了支撑。
2.1金融机构聚集
上海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完善的要素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入驻,金融机构集聚加快。近几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功能性中心不断集聚上海,以及新金融机构的诞生,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异地商业银行在沪营运中心、外资银行地区管理总部在内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成为金融机构在我国内地的主要集聚地之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就是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之一,是中国现在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面积仅一点七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地区成为中国资本密集度最高的地区,聚集了八个国家级要素市场、四十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以及四千多家贸易、投资和中介服务机构。
2.2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
上海拥有较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设施。过去十四年,上海城市交通枢纽建设,高架路、隧道、地铁、轻轨、磁浮、机场、海港建设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现正加快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3金融信用建设日益完善
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解决规模扩大与风险累积这对始终困扰金融部门的基本矛盾。上海是全国金融信用建设最早和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信贷征信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均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减缓信贷工作中对企业信息不了解或不对称现象,人民银行带领金融机构开始试点建立征信制度。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下,上海金融业征信制度从无到有,从简单的信息收集到资信评级体系逐步完善。主要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贷款企业资信登记评估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方面进行试点和推进,正发挥其防范金融风险,稳定运行资产质量,培育社会诚信观念等积极作用,并己成为当地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陆家嘴金融总部面临的不足与挑战
3.3上海经济总量较小,国际化水平不够
国家经济总量和城市经济总量不足够大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总部的重要难题之一。从主要的全球性国际金融总部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该国的经济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战后美国有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使它荣登上了第一国际金融总部的宝座。在随后日本经济二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使东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世界三大国际金融总部区之一,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渐衰落,东京国际金融总部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上海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与其他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相比,差距仍然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经济总量显得很薄弱,贸易额的绝对水平仍偏低,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够等。虽然上海人均收入现在已经超过7000美元,但香港、新加坡人均收入已是2.7万美元左右。粗略估算,如上海持续保持快于香港、新加坡4倍以上的经济增速,按人均GDP来衡量,上海至少要20年才能赶上香港、新加坡。
3.2金融业对上海的贡献率不高
虽然上海GDP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但金融保险业的增长却明显滞后。近期金融业在上海GDP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上升,反倒略有下降。
纽约、伦敦、东京这几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都达到18%,而上海的这一比例远低于这一水平。上海在短期之内实现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的目标还需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由于上海的GDP总量上与国际著名金融总部仍有不小差距,要提升陆家嘴地区的金融业竞争实力,必须在再提高国际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的同时提升GDP的总量。
3.3房价偏高,商务成本过高
陆家嘴金融总部集聚区总部过高的商务成本会使其失去对外资银行吸引力,昔日的亚洲“华尔街”――上海外滩己经变成了“第五大道”。随着众多世界顶尖品牌的引入,外滩金融街的定位己经渐行渐远。被梦想成亚洲“华尔街”的外滩,正在变成全球精品时装、餐饮、艺术的聚集地。短短几年间,“华尔街”变成了“第五大道”,折射的是金融产业在上海的尴尬变迁。上海房价这几年突飞猛进的直接诱因,更多的应该归于政府被迫用房地产业来填补金融业对GDP贡献不足的窟窿。除此之外,上海航空与市内交通的便利度虽然在内地则处于中上水平,但明显落后于香港;至于通讯价格过高的现状己令金融机构非常不满。可见,上海在商务成本方面不具备任何优势。商务成本概念的包罗性,决定了降低商务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城市建设者的努力,也需要既得利益的垄断机构作出牺牲与配合。
3.4金融人才的缺乏
尽管上海积聚着一些国内比较有名的大学,再加上网罗吸引全国各地的精英,这里聚集着全国很多的金融专业人才资源,但是金融人才奇缺仍是制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比较劣势。目前,几大国际金融中心中,金融专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伦敦为15%,纽约为11.5%,香港为14%,这里集聚了大量律师、会计师、精算师、系统分析师、管理顾问等专业人才,且八成以上掌握英语。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9万多人,数量不少,但整体素质偏低。近65%只有中专或大专水平,获得中级职称的占25%,获得高级职称的仅2.2%,获得国际认证的仅0.3%,掌握外语的不足20%。上海金融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只有4000人左右,高级管理人才约450人。网络金融、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宏观金融分析等方面的管理人才,以及法律、咨询评估、市场化经营、交易中介、国际会计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其中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还不及伦敦的1/10,尤其缺乏通晓国际惯例、娴熟金融工具、精通国际语言的高层次金融从业人员。
3.5国内外众多城市的强力竞争
东京、香港和新加坡的存在和发展,曼谷、台北等地金融业的崛起,客观上在不同程度上与陆家嘴金融总部形成竞争关系,包括争夺资金、争夺市场、争夺人才和争夺客户。特别是香港,其现有的优势,对上海建设国家金融中心形成了巨大的竞争。香港有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比如: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便利的营商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及自由的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发展完备和庞大的金融网络、一流的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完善的支持服务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与优秀的企业家。另外,香港还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香港拥有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的美誉,虽然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跨国公司数目,比亚太区其他城市都多。世界上最大的一百间银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营业,香港的股票市场按资本市值计算在亚洲排行第二,仅次于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而香港背靠中国大陆,与上海这个国际金融这些形成了无形的竞争。
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大城市也纷纷计划建立金融总部区,如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和武汉等地都在计划中,其中有的城市如北京本来就是国内金融中心,广州、深圳等地也都具有良好的条件。这不仅会在资金、市场、客户等方面与上海形成竞争格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上海获取金融优先权和特许权变得较为困难。在这种前后夹击之下,上海金融总部集聚区建设力图从金融服务的增量中寻求到最大的份额,以既不冲击香港,又不主动损害北京和深圳的现有利益,而最终通过市场来决定存量的调剂。
4.改进上海陆家嘴金融总部服务环境支撑体系的建议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物流融资、海事保险和海事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互动发展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为金融中心提供了支撑。
借鉴国外或境外金融城区如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巴黎的拉德芳斯、东京的新宿、香港的中环等的建设经验,注重金融发展地理形态的相对完整性,建立一个隶属于上海市政府直接管理的上海金融城,形成一个金融巨头公司云集、相对独立的金融社会。
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总部集聚区建设最缺的就是人才。目前,上海的金融从业人员有十几万人。尽管在绝对数量不算小,但占上海人口的比重不到1%。而在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更为紧缺的将是熟悉国际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上海需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改革,吸引更多高素质的海内外人才,以满足沪上中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要使上海成为国内、国际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地方,可能需要关注税收、语言、交通设施(包括市内和铁路、航空等)、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经过十几年建设,上海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条件,但为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和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上海的金融法制环境,首先是严格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办事,积极推动以“全国立法、地方适用”的方式完善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法律和法规,其次是强化执行机制,加大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和对各种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再次是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坚持依法律界定的权限、法律规定的范围、法律确定的条件和法律设定的程序来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推动廉洁、透明、高效的政府建设工程,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桂荣. 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 上海商业,2004(8)
显然,这是受到一则消息由坊间传闻到最终证实的刺激:国家有关部门已就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文件框架达成一致,旨在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上海板块闻风“起舞”,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在此之前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上海国际集团转型为金控公司的传言,以及由上海国际集团、中金公司等合资组建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的消息等。
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和国际金融风暴加剧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加速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是形成上海、长三角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这次国际金融风暴给新兴市场一个重要启示:金融发展必须有实体经济之锚,选准金融、航运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是明智的选择;金融风暴也给新兴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纽约、伦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被风暴打乱了阵脚,国际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面临深刻变革,上海、迪拜、孟买等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将迅速崛起。
机会稍纵即逝。股市对此高度敏感,也表明市场在殷切期待。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已经容不得有任何延宕。
其实,相关努力一直在进行。作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上海浦东新区已开始利用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采取行动,比如浦东趁着危机时刻网罗华尔街金融人才,近日还出台针对股权投资机构高管和骨干的个税减免激励方法,以吸引VC(风险投资基金)和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落户。
但体制机制变革要在更深层面、更宽领域推进,必须有更高的协调机制、更强的推进力度。单说航运,上海曾经追求集装箱吞吐量之类的数据,但像伦敦交易所BDI散货指数那样可以成为国际航运的风向标的关键指数,上海却一直缺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1996年就提出来了,但至今航运中心地位甚至还未得到长三角周边认可,航运中心发展路线图至今尚未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