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21: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投资规模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投资 投资率 投资贡献率 投资效果系数
河南省投资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现状和特点
纵向分析考量,成绩斐然。首先,投资增长保持强劲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强劲、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千亿元台阶,2012年达到21761.54亿元,增速快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投资增长的自主性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明显增强。近年来,河南省投资增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比逐年下降,民间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港澳台及外商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据资料显示,到2011年,在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达到79.6%,民间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三强,这也说明近年来全省投资增长的自主性有了明显增强。最后,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随着投资总量规模不断增长,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能源、水利、交通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基础。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68.3%逐年上升,到2011年达到82.0%。
横向对比研究,问题仍然很多。首先,人均投资规模与河南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截至201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总量的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量的6.0%,从总量规模上看,河南省投资规模与其人口总量、经济总量等指标基本相当。但是,从人均水平上看,2011年,河南省人均投资额为14816元,比全国平均投资额18004元少318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3%。以上数字表明,从人均投资规模角度来衡量,河南不但与部分东部沿海省份有相当的差距,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其他省份亦有不小的距离。其次,投资效益整体不高。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轻效益重投入现象的存在,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致使河南投资效益整体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投资效益可用投资弹性系数来进行衡量,投资弹性系数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河南投资弹性系数从2005年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上呈下滑趋势。最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伴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河南省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但是,从不同产业投资的比重来看,2011年河南第一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5.0%,比例明显偏低。而自2005年以来,河南第二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5.0%提高到2011年的49.7%,但是,第二产业投资快速扩张主要还是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加工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河南省投资适度规模的判定和测算
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优先率判断。根据投资优先原则,投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21.0个百分点,最低点出现在2010年,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8.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十一五”时期,全国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年均为15.1百分点,河南较之高2.6个百分点。考虑到2007年河南人均GDP突破2500美元,河南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居民消费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资的需求仍然较强,因此,未来几年河南投资增长领先经济增长以13~20个百分点左右为宜,即这一阶段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大约在22%~29%的区间运行较为合理。
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率判断。根据投资适度性原则:投资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河南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上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增长并不均衡,整体上看,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投资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就投资增长来看,近年来河南投资率的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6年河南投资率为48.5%,以后逐年提高,2011年河南投资率达到68.0%。投资率的上升反映了河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投资的巨大需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结合当前河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河南的投资率在近几年不断上升,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考虑到河南消费率有整体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动,借鉴国内外经济体发展经验,基本上确定未来几年河南的投资率保持在50%~60%左右比较符合河南实际。
河南省投资效益的测算和评价
投资率、投资贡献率的比较和评价。近年来全国平均投资率缓慢上升,而同期河南投资率则出现“快速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9年~2011年,河南投资率出现快速攀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偏高的投资率或许下一步会对河南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伴随着河南投资率的快速攀升,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河南投资贡献率为68.3%,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9.0%,2009年达到90.6%,2010年则回落到80.4%。剔除2009年的异常值,近年来,河南投资贡献率均位于80.0%之上,与此同时,全国投资增长贡献率在2008年之前,均位于50.0%之内。综合比较河南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率与投资贡献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目前河南经济发展仍然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快速的经济增长仍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第二,从动态上看,河南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已经出现苗头。
不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的比较与评析。分三次产业来看各个产业的投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产业投资运行效益最好,“十一五”期间河南第一产业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52.0%,均高于其他产业。但是,深入分析河南第一产业平均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作为政策重点保护的弱势产业,其变动受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据资料显示,河南第二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由2005年的67.6%下降至2011年的26.9%。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整体上波动不大,在10%~20%之间浮动,变化相对较为平稳。但是与各产业对比,河南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偏低,2011年河南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5.3%,但是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只有12.1%,这说明河南大规模的第三产业投资产出效果并不是很高。
保持河南省投资适度、合理、均衡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切实加强项目储备,依靠科学管理,保持投资的稳步持续增长。未来一个时期,在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联动机制,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确定一批关乎河南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深入研究目前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形势,利用我国启动内需的机遇,立足于为全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提供重要的投资支撑点,做好产业转移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
保持适度投资率,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为保持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增长,应注意保持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率和增长率。目前河南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进入投资率越高越好的误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注重保持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更注重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避免因为投资率过高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注意投资的产业、区域和城乡结构协调发展。依据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要确定投资重点,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上,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适度提高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对于第二产业,在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重点投入,重点培养。同时,要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投资,压缩资源类投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大对其投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河南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尽快培育河南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在区域结构上,应针对当前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使区域投资增长均衡化发展。首先,要继续强化对中原城市群的投资力度;其次,要进一步落实黄淮经济区的投资优惠政策;最后,对于豫北、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也要出台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其稳步发展,以避免其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塌陷带。
建企投资规模问题
企业投资规模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资额,一般用企业所投资的全部项目的投资总额或所需的自有资金数额来衡量,通常后者较为准确。为定量说明建筑业企业投资规模情况,笔者以建筑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分析,为消除企业规模因素,便于横向比较,采用相对数据进行了比较,即选择了2008~2010年三年来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等30家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流出的现金占企业年末总资产的比例来说明企业的投资规模情况。从总体情况来看,30个建筑业上市公司三年来投资活动流出的现金占总资产比例的算术平均值为7.28%,即行业平均投资规模为7.28%。从各企业三年平均投资规模来看,30个企业中有1个企业投资规模超过30%,2个超过20%,2个约为11%,26个企业低于10%,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其投资规模也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别。26个投资规模低于10%的企业中有11个在5%~10%范围间,有8个在5%~8%范围间,有15个低于5%,2个低于1%。如分析30个企业三年投资的90个数据,在90个数据中,有16个数据超过10%,其中1个超过50%,为浦东建设2008年投资规模数据,达到56%;1个为33%,3个在21%~27%之间,有10个在10%~15%之间,有74个在10%以下,其中在5%以下的有48个。由上述数据可见,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还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超过90%的企业其年度投资活动流出的现金控制在总资产的15%以内,超过80%的企业低于10%,超过50%的企业低于5%。
虽然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呈现上述规律,但没有依据来证明符合大多数企业投资规模范围的企业其投资规模就是合理的。
建企投资效果问题
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市场开发能力、合同履约能力、实现收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五种能力,五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绩效水平的高低。
企业的投资活动自然会对这五种能力产生影响,投资效果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绩效水平。企业的投资活动其中对前四种能力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偿债能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为了定量说明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即企业的投资效果,笔者仍然选择了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30家建筑业上市公司2008~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活动对市场开发能力的影响。在企业的年度报告中能够查出企业的年度新签合同额。而企业通过投资活动,如通过运作BT、BOT、房地产开发、材料生产、机械制造及投资于其他项目可以直接增加企业市场承揽额。
2008~2010年,30家建筑业上市公司三年总合同额为66,954亿元,而投资活动带来的合同额约为4,985亿元,约占总合同额的7.45%。30个企业中投资活动带来的市场份额占本企业新签合同额比例最高的是浦东建设,高达2/3,主要为BT项目;中南建设也超过了60%,主要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有6个企业超过30%的合同额是通过投资活动获取的;也有杭萧钢构、东南网架、延长化建三个企业的比例为零,投资活动并未能给企业直接带来合同份额。
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于合同履约能力的影响。建筑业企业在项目中标后,需要配置适当的人、财、物、机资源进行履约,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资源情况及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就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履约能力。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企业的履约能力以年度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净额、货币资金及其他应收款之和来表示,30个企业合计额为4,391亿元。将企业现金支出中的购买设备款、补充企业营运资金及其他增加企业生产能力的现金支出活动考虑为投资活动对企业履约能力的影响,30个企业三年合计额为1,186亿元,约占27%。30个企业中最高的中冶约为56%,有11家企业超过了30%,有17家超过20%,也有上海建工、四川路桥和北方国际3家企业为零。由此可见,投资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的履约能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于收入能力的影响。在企业的年度报告中能够查出企业的年度销售收入,30个企业三年的收入合计为41,127亿元。
而投资活动产生的收入主要包括BT、BOT、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材料生产、矿产资源及其他投资类公司所实现的收入,30个企业三年投资活动形成的收入合计为4,081亿元,约占9.9%。中材最高,近60%的收入是通过投资获取的;天路、安徽水利、中南建设和科达股份等企业也均超过了30%;30个企业中有15个超过10%;同样杭萧钢构、东南网架、延长化建的比例为零。
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实现的毛利润为衡量依据,30个企业三年来实现的毛利润总额为4,264亿元,而通过投资活动共实现毛利润约为1,045亿元,约占24.5%。投资活动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投资活动实现了不足1/10的收入,但却产生了近1/4的毛利润。部分建筑业企业实现的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活动,30家企业中投资活动对于盈利能力贡献率超过50%的有8个,其中深天健全部利润、科达股份超过90%的利润、中材超过80%的利润均来自于投资活动;也有7家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毛利润不足10%。
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于偿债能力的影响。
以30个企业三年负债的算术平均值为计算依据,30个企业三年负债算术平均值的合计额为10,834亿元。投资活动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则用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计算指标,30个企业的合计值为2,293亿元,约占21%,即企业的负债中约有1/5是由于投资活动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本处计算过程并没有考虑到投资活动形成的资产,因本文主要比较的是同一口径下各个企业的相对值,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计算,企业投资活动对负债的实际影响比例应低于21%。除深天健和中南建设2个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数外,其他企业均为负值,且路桥国际公司投资活动的影响比例超过90%,浦东建设则超过80%,有12个企业超过了20%。
综上,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对于企业五种能力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由强到弱分别为合同履约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实现收入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其中前三种能力影响较为显著,均超过了20%。
建筑业上市公司以7.28%的投资规模,新签了7.45%的合同额、增加了27.01%的履约能力、实现了9.92%的收入、24.49%的毛利润和21.16%的负债,企业投资活动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贡献还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按照重要程度对建筑业企业五种能力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根据各个企业每项能力的定量数据,可以计算各个企业的加权得分,可以根据得分的不同判别各个企业的投资活动在整体经营绩效中所发挥的使用情况。为计算方便起见,除将盈利能力权重设置为30%、偿债能力设置为10%外,其他三项能力的权重均设置为20%。通过计算可以得出,30家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效果对企业总体经营绩效的影响比例为14.1%,即企业的整体经营绩效有14.1%来自于投资活动。最高的中材达到46%,有4家企业超过40%,7家超过30%,11家超过20%,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有15家,有13家低于10%,其中最低的仅为1.2%。从数据情况来看,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效果各不相同,在企业总体经营绩效中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且差距较大,反映了建筑业上市公司对投资活动的思想认识、对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对投资活动的管理运作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建企投资效果与投资规模的关系
为探讨建筑业企业投资活动及综合投资效果与投资规模的关系,可以利用上述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能够分析出企业的五种能力及综合投资效果与投资规模间的关系。从直观上讲,企业投资活动在整体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应该与投资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投资规模越大,投资活动在整体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明显、影响越大,因投资活动带来的市场份额、履约能力、实现收入、盈利额及负债也应当占有整体水平的更大比例。利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可以惊奇地发现除负债水平与投资规模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其他4个分项指标及综合投资效果指标与投资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前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投资表现与直观感觉相悖,投资规模大的企业,其投资效果在整体经营绩效中的比例并不一定大;投资规模小的企业,其投资效果所占比例也不一定小;这种情况说明不同的企业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效率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与投资效果实际上的弱相关关系造成无法建立计算公式,因而也无法利用现有数据确定企业的最佳或合理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因投资活动所引起的市场份额、实现收入及盈利水平3个变量则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投资活动带来的合同额占企业总合同额的比例越高,实现收入及盈利水平占企业的总收入及总盈利的比例也越高,这个结论则是与直观感觉相同的。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投资规模;投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035-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靠投资而高速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投资规模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但投资规模的扩张没有带来投资效率的显著提高。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投资规模扩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日趋乏力,而投资效率的提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受到企业内部治理环境的影响,来自宏观经济环境的外生冲击也是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更易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冲击。本文以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1-2015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试图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经济周期与企业投资
企业的投资规模在完美市场假设下仅与投资机会有关。考虑到企业的投资原则,只要满足期望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就会利用该投资机会。由于企业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可通过投资机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当经济周期处于恢复或者扩张阶段时,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导致社会总需求随之增长,致使企业的期望投资收益率上升、投资机会增加,加之管理者对市场前景的预期更为乐观,企业往往会在此时做出扩大投资的决策。因此,经济周期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1]。但是,完美市场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投资行为会受到诸多摩擦因素的影响,导致真实投资规模与最优投资规模发生偏离,即出现非效率投资。由于融资约束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经济周期波动会导致资本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经济周期紧缩时期,信贷资本收缩,资本成本上升,融资约束现象更为严重,更容易导致出现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受融资能力所限,大批非国有企业在经济紧缩时期被迫放弃原本拥有的优质投资机会,进而出现投资不足;与之相反,对部分低投资机会的国有企业而言,它们即使在经济紧缩时期也能凭借其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而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进而出现过度投资[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经济周期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反之亦然。
H1b:相对于经济周期扩张时期,经济周期紧缩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二)货币政策与企业投资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微观传导途径,货币渠道通过投资机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货币供给总量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的增加引致市场利率、资本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机会、扩大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基于Tobin Q理论,股价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普遍上升,致使企业的重置成本相对于市场价值趋于下降,企业更偏好于弃旧置新、扩大其投资规模(张超等,2015)。信贷渠道通过资本供给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增加了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降低了信贷成本,而且在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下可通过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而提高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强企业的资产担保能力,进而促进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所以,货币政策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对投资效率不一定具有同样的影响。在紧缩性货币紧缩下,受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出现明显缩减,企业获得信贷资本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面对有限的资金,企业只能通过合理的财务规划来保持一定的融资能力,同时更加慎重地选择投资机会,从而有利于投资效率的提高[3];基于企业经营风险趋于增加的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加强对授信企业的监督管理,从而降低了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a: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反之亦然。
H2b:相对于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三)财政政策与企业投资
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刺激私人投资,产生带动效应”和“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刘扭霞,2000),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所产生的影响会因为“带动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大小而有所不同。摹按动效应”看,我国的政府投资偏向于产业链较长的项目,时间跨度大,波及范围广,对私人投资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从“挤出效应”看,我国的政府投资并没有限制私人投资的领域,我国的利率也并非完全市场化,财政政策扩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幅度有限,加之货币政策的反向调节有效缓解了利率的上升,从而控制了私人投资成本的上升、削弱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所以,我国的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刺激作用更为显著。
另外,关于财政政策对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还要考虑我国特殊的财政分权制度背景。财政分权的治理模式和缺乏良好的制度约束,导致我国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在经济周期下行期比上升期更为积极的“扩张偏向型财政政策”(方红生和张军,2009)。地方官员在经济周期下行时会基于“晋升锦标赛”压力而加大财政支出,迫于地方经济增长压力而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力度,此时国有企业往往因被迫扩大投资而导致出现非效率的投资;反之,对于没有政治关联的非国有企业而言,并没有在财政扩张中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反之亦然。
H3b:相对于财政政策收缩时期,财政政策扩张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出现非效率的投资。
(四)信贷市场与企业投资
信贷资本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减轻了企业在投资中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资本的整体配置效率[4]。我国金融市场制度欠缺、再融资门槛较高等问题导致我国大部分上市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单一,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问题;我国的金融市场依然是以银行为主导,造成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更多地依赖于信贷资本。因此,信贷市场的扩张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资金供给效应可能更为显著。我国的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压力,往往会干预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导致国有企业出现严重的预算软约束现象。信贷资源在信贷市场的扩张时期依然偏好于国有企业,造成国有企业呈现出越过度投资越容易获得贷款的非正常现象;对非国有企业而言,信贷市场的扩张并没有让它们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投资不足现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张敏等,2010)。另外,从信贷市场的监督和治理功能看,相对于信贷市场紧缩时期,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授信企业的监管力度趋于下降,也助长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4a:信贷市场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H4b:相对于信贷市场收缩时期,信贷市场扩张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五)股票市场与企业投资
在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波动无关,但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并非完全有效,股票市场发展可能影响企业的投资。股票市场对企业投资规模所产生的影响被称为股票市场的投资效应,主要包括两种传导机制:一是基于托宾的Q理论,股票市场的繁荣带来企业股票价格的上扬,企业的q值相应上升,投资者对企业前景的未来预期趋于乐观,进而带动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二是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股票价格的上涨给投资者传递了企业资信状况优良的信号,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趋于乐观,提高了企业从股票市场融资的能力,进而导致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张[5]。所以,股票市场发展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看,由于融资约束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股市准入门槛和股权融资成本的降低有效缓解了这部分企业因融资渠道单一所导致的投资不足现象;股票市场的繁荣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为企业提供了向社会融资的市场机制,进而推动了资本的市场化合理流动,提高了资金的整体配置效率,从而有效抑制了资金向过度投资企业的流动(王奇,2016)。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5a:股票市场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H5b: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2001-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遵循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在选取样本企业时剔除ST、PT股票;(2)剔除了变量的异常值与缺失值;(3)按照研究惯例删除了金融类公司。最终选取在考察期内符合条件并一直存续的样本数为524家。本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CCER和CSMAR数据库,市场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2001-2015年的统计年鉴。另外,考虑到异常值对分析结果稳健性的影响,而选择对公司层面的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winsorize处理。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测度
为了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现构建计量模型(1):
INVi,t=β0+β1Qi,t-1+β2Sizei,t-1+β3Cashi,t-1+β4Levi,t-1+β5Agei,t-1+β6GDPt+β7MONt+β8FEt+β9LOADt+β10DEFAULTt+β11STOCKt+β12SRt+Industry+εi,t (1)
模型(1)中的被解变量(INV)表示企业投资规模,借鉴连玉君等的研究方法,本文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表示企业的初始投资规模,并利用总资产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模型(1)中的宏观经济环境解释变量包括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信贷市场与股票市场,为避免出现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本文在指标设置中尽量剔除了可能的相互影响。经济周期变量(GDP),选用常见指标 GDP增长率衡量。货币政策(MON),借鉴Kashyap A. K.(1991)等的做法,选择实际货币供应量指标衡量,即M2 增长率减去GDP增长速度,减去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速度后所得到的差[6]。财政政策(FE),借鉴雒敏(2012)等的做法,选择财政支出增长率指标作为我国财政政策的变量(雒敏、聂文忠,2012)。信贷市场从信贷资本总量和信贷违约风险两方面进行刻画;对于信贷资本总量(LOAD),借鉴胡国柳(2014)等研究,以我国信贷资本总量的自然对数表示信贷资本总量指标(胡国柳、姜岩磊,2014);对于信贷违约风险(DEFAULT),借鉴苏冬蔚(2009)等的做法,选取我国银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表示信贷市场的风险[7]。股票市场从股票市场总市值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两方面进行刻画;对于股票市场总市值(STOCK),借鉴刘思佳(2010)等的研究,采用上海与深圳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代表股票市场的总量情况,并用GDP对该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SR),借鉴周业安(2010)等的研究,用我国股票市场月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代表股票市场的风险程度。
模型(1)中的控制变量选取企业规模(Size)、企业现金持有量(Cash)、资本结构(Lev)、企业投资机会(Q)和企业年龄(Age)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本文还设置了表示行业差异的虚拟变量(Industry)。另外,在模型(1)中,i、t分别表示企业与年代,εi,t为随机扰动项。
为了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现构建计量模型(2):
EFFi,t=b0+b1Salei,t-1+b2Share1i,t-1+b3ROAi,t-1+b4GDPt+b5MONt+b5FEt+b7LOADt+b8DEFAULTt+b9STOCKt+b10SRt+Industry+i,t(2)
模型(2)中的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EFF),借鉴 Richardson(2006)等的研究方法,本文分两步测度企业的投资效率:第一步利用Richardson的资本投资支出模型来估计企业最优的投资支出规模;第二步用企业的实际投资支出减去模型估计的最优投资支出。所得差额的绝对值表示企业偏离最优投资的程度,该值越大表示企业投资的非效率程度越大[8]。另外,将其中所得差额为正的一组定义为投资过度(Over Inv),而所得差额为负的一组定义为投资不足(Under Inv)。模型(2)中的控制变量选择与投资效率相关的企业自身特征变量,包括销售规模(Sale)、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are1)、资产收益率(ROA)。另外,模型(2)中其它变量的解释与上文一致。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报告了公司层面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1中可以看出企业投资规模(INV)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0和06022,企业投资效率(EFF)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0和05327,说明样本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为本文的研究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表2报告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2015年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因素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较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所设定的模型(1)中既包括公司层面的变量,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变量,现分别针对公司层面和宏观层面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各公司层面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各控制变量均与企业投资规模或投资效率显著相关,说明本文在控制变量上的设置是有意义的。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各宏观层面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初步证明了本文解释变量设置的合理性。
(三)假设检验结果
本文采用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依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
表5中式(1)表示的是控制变量与企业投资规模的回归结果,式(2)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经济周期,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本文提出的假设H1a得到支持。式(3)在式(2)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说明货币政策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2a得到支持。式(4)在式(3)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财政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说明财政政策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3a得到支持。式(5)在式(4)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信贷市场发展指标,回归结果显示信贷资本总量变量显著为正,而信贷违约风险变量显著为负,说明我国的信贷总量配置制度和信贷市场波动风险都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即信贷市场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4a得到支持。式(6)在式(5)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股票市场发展指标,回归结果显示股票市场总市值指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指标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股票市场的发展不能显著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本文提出的假设H5a未得到有效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依然具有较强的信贷融资偏好,导致股票市场发展对我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影响较小。
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
表6中式(1)表示的是控制变量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回归结果,式(2)在式(1)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经济周期,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负,说明经济周期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本文提出的假设H1b得到支持。式(3)在式(2)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货币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表明与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相比,货币政策宽松时期更容易导致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本文提出的假设H2b得到有效支持。式(4)在式(3)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财政政策,回归结果显示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H3b未得到有效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政府直接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运行的力度越来越小,同时也减少了对微观企业投资决策的干预。式(5)在式(4)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信贷市场发展指标,其中信贷资本总量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在于信贷资本总量的扩张缓解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利于其投资效率的提高,加之非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扩大,信贷歧视的改善,导致信贷资本总量扩张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不确定性;信贷违约风险变量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信贷市场的风险能够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本文提出的假设H4b得到了部分支持。式(6)在式(5)的基础上引入了作为解释变量的股票市场发展指标,股票市场总市值指标和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指标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H5未得到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市场融资对企业负债融资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也并不显著。
3.稳定性检验
(1)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首先,对被解释变量企业投资规模进行指标替代,用企业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之和的年增长率表示企业的投资规模,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对前文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其次,因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往往时间跨度较长,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本文在所设定的模型(1)中加入解释变量企业投资水平的滞后一期变量,采用动态面板(GMM)的估计方法重做上述检验,结果显示与前文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2)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首先,对被解释变量企业投资效率进行指标替代,借鉴靳庆(2012)等的研究方法,用投资对企业价值的敏感性指标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依次引入宏观经济环境变量与企业价值的交互项,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对前文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9]。其次,将样本按照解释变量投资效率的不同,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组,重做上述检验,结果显示与前文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四、结论
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宏观经济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在开放型增长模式下,投资的高速增长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投资规模的扩大并不代表投资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视角入手,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以2001-2015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企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周期特征。第二,货币政策的扩张能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不利于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财政政策的扩张能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三,信贷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但对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股票市场的发展对我国企业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
参考文献:
[1]RA Korajczyk,A bevy.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1):75-109.
[2]陈艳.宏观经济环境、投资机会与公司投资效率[J].宏观经济研究,2013(8):66-72.
[3]Ben S Bernanke,Mark Gertler.Inside the B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27-48.
[4]Rajan Rhaguram,Luigi 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6, 88(3):559-586.
[5]Jeremy C.Stein.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J].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96,69(4):429-455.
[6]Kashyap A.K, Stein J.C,Wilcox D.W.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3(1):78-98.
[7]苏冬蔚,曾海舰.宏观经济因素与公司资本结构变动[J].经济研究,2009(12):52-65.
[8]Scott Richardson.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J].2006,11(2):159-189.
[9]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2012(5):96-106.
Investment Scal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MA Hong1,WANG Yuan-yue2
(1.Management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2010年2月中国IT行业创投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1起。案例数量与投资金额分别下降75.0%与96.9%。与上年度同月份相比,案例数量下降80.0%,投资金额下降97.1%(见图1)。尽管本月出现下降,但随着市场活跃度提升,预计未来数月IT行业创投案例将有所增加。
从二级行业角度分析,本月中国IT行业创投案例见于硬件产业(见图1)。
2009年2月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二级行业投资规模
从资金来源看,本案例为1起中资案例(见表2)。
2009年2月中国IT行业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
本月IT行业PE投资案例2起活跃度有所上升
2010年2月IT行业监测到PE投资案例2起,涉及投资金额1703万美元,平均投资金额为852万美元(见图2)。
从二级行业角度来看,投资案例见于软件产业及IT服务2个二级行业。其中,软件产业案例的投资金额居首位,达1000万美元,占本月总投资金额的58.7%(见表3)。
2009年2月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二级行业投资规模
从投资类型分析,PIPE与Growth Capital分别占1起,投资金额分别为1000万美元和703万美元(见表4)。
2009年2月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不同投资类型投资规模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1起投资案例见于获利期,另1起则见于扩张期(见表5)。
2009年2月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不同企业发展阶段投资规模
从资金来源的角度分析,外资案例1起,中资案例1起(见表6)。
2009年2月中国IT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
本月IT行业IPO数量2起活跃度出现下降
2010年2月IT行业2家企业实现IPO。环比案例数量与融资金额分别下降66.7%、48.4%。IPO活动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与09年同期相较,仍显活跃(见图3)。
本月监测到VC/PE背景IPO数量1起,案例见于硬件行业(见表7)。2010年2月11日,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发行股票2500万股,每股发行价17元,共融资4.25亿元。
2010年2月中国IT行业VC/PE背景企业IPO二级行业分布
本月IT行业发生并购案例1起
2010年2月IT行业发生并购事件1起,披露并购金额为1800万美元。从环比角度分析,并购案例数量与并购金额分别下降75.0%、93.9%(见图4)。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地产的研究多集中在定位、商圈和投资风险等方面。对于商业地产投资的研究则是把商业地产投资和宏观经济结合起来,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利用期权理论对商业地产的最优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的研究。关于商业地产的投资规模因素研究则主要是针对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对商业地产投资规模的影响。比如聂振华(2013)和边红岩(2011)都研究了影响商业地产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但是关于电子商务对商业地产的影响则未涉及。此外,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商业地产的冲击并有了一些研究,不过大多是定性的去分析网络零售对传统商业影响以及电子商务在房地产营销时起到的作用,缺少实证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影响杭州市商业地产投资规模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文献阅读识别出影响因素,然后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各因素连同电子商务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找出各因素以及电子商务对杭州市商业地产投资规模影响的具体情况。以此来找出电子商务冲击下,杭州市商业地产投资规模影响因素的具体情况,为商业地产开发商在投资时提供参考。
二、研究模型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电子商务对商业地产的冲击已经不能忽视,尤其是网络零售把本来属于实体零售的销售额转移到了网上,这样实体店势必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租户对租金下降的愿望,如果下降了商业地产的利润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不下降,许多零售商可能会放弃实体转而进军网络零售造成店面空置率上升,更加影响商业地产的价值。
(二)指标的量化
对于商业地产的投资选取杭州市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来代表,电子商务的冲击选取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来代表,还有就是杭州市社会零售额和杭州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杭州市商业营业用房销售价格代表商业地产价格。以上数据来自《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和杭州市统计调查信息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三)模型的建立
Yi=β0+β1X1i+β2X2i+…+β4X4i+μi,i=1,2…,7,其中,Yi代表杭州市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X1i代表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X2i代表杭州市社会商品零售额,X3i代表杭州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主要通过变量的观测数据来拟合所关注的变量(即因变量)与影响它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并能够比较各变量的作用程度和检验它们的显著性程度,进而用多个变量的变化解释和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通过以上模型可知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支出和杭州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杭州市商业地产投资规模影响为负。杭州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对杭州市商业地产投资规模影响为正。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由模型可知,杭州市网购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商业地产投资规模的下降,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商业地产确实存在着冲击,而且是负面的冲击。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零售额下降。在网络购物出现之前,消费者只能在传统零售渠道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消费者开始在网上消费,这一部分网购额就是传统零售减少的部分,网购额越多,传统零售额损失的越多。而传统零售以商业地产为载体,传统零售受到冲击势必导致商业地产价值的损失。二、零售商观念的转变。传统零售商在认识到网络零售的优势时,势必有一部分放弃传统店面转战电子商务,这一部分零售商观念的转变会导致大量店铺空置或降价,这直接影响到商业地产的价值。杭州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加会导致商业地产投资规模的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在上升,社会商品零售额也会上升,而且社会商品零售是以商业地产为载体,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增加势必增加了商业地产的价值,进而影响到商业地产的投资。杭州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回归分析中影响相对其他两个因素并不显著。说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商业地产投资影响相对不是太明显。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