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1 09:2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本土化的具体措施

篇(1)

一、区域文化对企业文化构建产生的影响

(一)政府资源的影响

政府资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自然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区域中,差异性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民族风貌、器物文化、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方面,这就使得不同的区域中具备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第二,人文风俗因素。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人文风俗是比较突出的城市特色,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人文风俗会对其产生长期性的影响。

公共文化建设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城市需求,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更多的集中在修路架桥改面貌的基础性工程上,而精神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不足。很多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文化站、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即使有也不能保证正常开放。公共文化建设队伍薄弱,公共文化人才匮乏,城镇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后继无人,专业人才老化严重。

(二)农村文化的影响

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做出了转型,但是依然受到比较严重的农村文化的影响,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接受企业文化,这给腐朽落后的农村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沃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剧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水平却呈现低俗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该区域文化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善于将发达地区的企业文化本土化,不敢大胆的进行创新,墨守成规,这使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此,中小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文化进行创新,以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区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区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企业文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大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公关本土化

篇(2)

[关键词] 初中英语;地域;文化差异;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初中英语存在的地域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几千年来,中西文化一直在进行交流和融合,英语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交际用语。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受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正确的英语语言知识,在日常的国际交际中,也无法很好的掌握口语知识。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好这种知识才能获得笔试和口语双赢的效果。对英语单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和理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国家间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条件、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这些条件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无法准确的理解英语语句的含义,不能实现流畅的国际交流,地域条件的限制阻碍了英语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英语语言交流技巧,和国际友人进行简单的沟通,要特别注意地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限制。再将英语和汉语进行相互转化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这两种语言的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差异,对应于的了解和翻译通常要在语境中进行。地域文化差异会造成语言理解出现偏差,两国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人情导致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对英语理解不透彻必将造成英语口语表词达意的不精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良好交流,但由于两国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其交际对象、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灵活的掌握英语语言,大多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初中英语,阻碍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国际交际用语。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最早接触专业英语学习的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造成了初中英语的本土化,当地的地域特征、风俗人情对本地的初中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此大量的不同地域的英语衍生出来,形成了世界各地英语多元化的局面。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其差异性就越明显,英语口语的统一性难度就越大,这就使得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受到阻碍,这一问题成为我国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初中英语教学为解决地域文化差异采取的措施

为了使得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不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干扰,必须将所有的变体英语进行分析研究,对英语地域类型进行有效的划分,并综合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和差异化问题得到改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对英语地域类型进行总结划分。一般来说,国家教育部门相关单位根据英语的变化渊源将其划分为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两大类,选定其中的一种作为国家通用的英语语言形式,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学习,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地区英语教学差异过大导致的英语本土化问题。另外,相关部门也可以根据英语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对其进行划分,由于国家人口较多、英语使用范围广的国家,所属的公民的语言差异性越大,其语言的多元化特征也越明显,无论是在词汇,还是语音语法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统一,才能解决初中英语的学习差异问题,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统一。

2.对初中英语认识层面的改善。在初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英语口语的多样性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并最终导致英语多元化。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英语形式就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英语地域文化差异,导致了英语口语的差异,但是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标准的口语和语言形式的出现,只有对英语的认识层面进行改善,寻找最合适的英语语言形式,在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完善和提高。

3.对初中英语行动层面的改善。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英语语言交流问题,应该在行动层面得有有效的解决,在英语语言和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结合国外的风俗人情和文化现状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初中英语语言教学上,多采用情景反应的形式进行教学,不要刻意的让学生去记住单词的意思,而是教会学生理解性的记忆,在一定的英语语境下让学生理解单词或句子的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透彻。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其中一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好英语口语并实现交流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听力训练,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听力和口译联系,能够使得学生更加良好的掌握英语语言特点,多听专业性的国际英语能够提高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在英语听力训练中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一定的语境和语言氛围中理解初中英语知识,使得英语学习更具有趣味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一些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从而改善英语学习所受到的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总结

在初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单词、句子的理解,还是对英语口语的学习,都要充分考虑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给英语教学和学习带来的影响,根据地域文化的特征,对英语语言形式进行划分,并在认识层面和行动层面对其进行改善,采取语境教学模式,加大语言学习的力度,注意英语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风情、等进行了解和分析,才能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到语境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成果,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起,对英语水平的和国际交流水平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治强,英语区域性变体之认知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4):58-59.

篇(3)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地方性;地方美术资源

目前,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现实种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种种弊端。特别在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艺术为公共艺术课程的精彩纷呈提供了可能,但无法在课堂上得以展示、传承、发扬,没有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

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招,艺术作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教育资源比例较低。老师与学生比例严重不协调,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教学器材匮乏造成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侧重理论性,实践性不强,甚至没有课外实践,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单调的听课。

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薄弱。地方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地级、县级城市和农村,对艺术一窍不通,同时又不敢大胆尝试学习,如书法、摄影和舞蹈等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和学习基础的艺术课程。另外,在以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理科专业的学生课程繁重,知识结构和思维偏理,无法在艺术追求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因此在追求提升艺术素养方面出现了思想认识的模糊,以及实际目的的不明确和不单纯,主要表现为混学分和随大流。

教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全面地掌控艺术教育本质以至于没有规划出与学生接受水平相协调的教学体制。某些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充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导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失位或不到位,甚至个别院校视公共艺术教育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更不用谈丰富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艺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得以显现。

二、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可行性

作为楚艺术的发源地,荆州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将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中,可实现在了解美术类型实质的基础上,唤起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愿望,并通过身临其境的欣赏,开展可视、可游、可触摸的立体教学,创设美术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艺术规律和特性。

现阶段的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受教育群体艺术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艺术教育内容的不对称矛盾。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创新,以使艺术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将地方美术资源有机地渗透其中,不仅可以拓宽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地方高校承担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保护、继承与发展地方文化艺术的责任。

三、地方美术资源进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措施

1.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如在“美术欣赏”课上,分析楚国的镇墓兽时,可以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思潮,使艺术与其他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与交叉,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艺术,从而更好地做好保护与发展地方艺术的工作。

2.注重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开发。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增加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强化地方性和本土化。

地方文化品牌一般被视为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现实美学的代名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广泛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选修课程或系列地方美术专题讲座,并通过各种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课堂教育、社团等形式与途径进行在校宣传,使学生在品牌的吸引力下由好奇转为参与,从而对地方文化产生认同感。

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没有统一的教材,只进行理论抽象的形式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理解。所以应该编著一本符合本校学生艺术欣赏的教材,将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有机组合,还要在完整的美术信息库中深度挖掘功能各异、特点分明的地方美术资源。

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和准备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注意视觉效果与视听效果,寻找符合学生实际并相互匹配的地方美术作品,不间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注意传统美术知识与地方美术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如果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教学环节略显松散,缺乏系统性,便难以形成合力。

无论是系统讲授,还是艺术作品讨论会、PPT作品展示、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或画展等形式,在主题、内容开发上都应当与地方美术紧密联系,特别是当地时事、与学生的利益和关系发展密切的美术事件。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将学生广泛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书法、动漫比赛、广告设计等阶段性地纳入课程设置范畴,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形成教与学、训与练的互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3.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拓展。例如建立××大学公共艺术教育QQ群或者××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微博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既改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认识,又加深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此外,高校还可以创建地方美术资源信息平台,以此极大地延伸教学空间。

4.地方美术资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也应注意,因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导向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发展史的认识和对艺术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对客观艺术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艺术敏感度,从而逐步加深对艺术形式、事件、流派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渗入地方美术资源是根据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不能简单理解,一味地强调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要性,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学习。

地方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将其完全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由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跨域性,与地方美术资源的独特性和亲和力,二者有机配合,才能发挥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魅力。相反,如果忽略地方美术资源的吸引力,就会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缺乏生命力。

总之,引入地方美术资源,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其艺术审美功能,以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好地为我国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03-08.

篇(4)

关键词:农民摄影;建设策略;素材本土化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却未能在农村取得有效的推广。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建设,成为当下摄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摄影文化现状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由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上升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推广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满足农村高层次的需要,加强村民的文化建设意识,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然而摄影文化在农村发展较城市滞后,很多农村缺乏稳定的农民摄影创作队伍。以笔者所在地浙江义乌为例,义乌是全国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之一。义乌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目前,全市农村文化设施30余万平方米;“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在义乌农村蓬勃开展。在“送文化”方面,每年以实物形式援建村图书室10个,组织送戏300场,完成送电影任务6500场以上,农村数字电影覆盖率逐步达到50%以上;在“种文化”方面,2011年,90%以上的行政村每年开展由村民参与的文体活动2次以上,各镇街组建了751支综合性群众文艺团队,开展活动40963场次。然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摄影文化。在义乌农村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据义乌市摄影家协会统计,2012年协会会员达226人,农民身份的会员16人。义乌从2010年至2011年间共举办了“阳春三月踏青赏花乡村游”、“风华上溪”、“印象赤岸”等以农村为题材的摄影比赛、展览活动达8次。其中,参赛作品达1500余幅,参赛人次达300人次。活动主要目的为推动农村摄影,但是农民参赛作品仅12幅,占总数的0.8%,农村身份的参赛作者仅6人,占总参赛人数的2%。

二、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过去几十年,摄影创作阵地主要为城市,鲜少涉及农村,农村摄影活动相对薄弱的现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摄影艺术原本是一种贵族文化,在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开展有一定困难。而数码摄影技术的成熟、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农民收入上升,为农村摄影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以义乌为例,义乌有50余万农民,通过改农从商,有22万农民已稳定转入非农产业,其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2011年义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121元。义乌农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投入摄影创作活动。从另一层面,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要求更多的文娱生活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因此,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摄影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推广农村摄影文化。

三、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措施

1.夯实基础,构建阵地网络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构建阵地网络是基础工作。阵地要以市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级文化室为依托,创建一套适合农民摄影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利用阵地教育,提高农民摄影素质。在乡镇区域举办摄影展,建立固定的摄影作品展示、摄影沙龙场所,如乡镇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尤其要重视建设摄影网络展示平台,让其成为组织农民群众摄影活动的阵地之一。笔者所在地的义乌摄影爱好者组建的名为“摄影空间”的网络平台省略,主要服务于义乌的专业和群众摄影活动。为了更好推进新农村摄影活动,可以在该平台内开设乡土摄影专区,让农民作者的作品有展示交流学习的空间,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摄影行列。

2.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活动中首要考虑组建一支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农民摄影培训队伍。培训指导老师以文化馆、文化站干部和当地摄协的摄影创作骨干为主,文化馆应加强该队伍的领导、明确职责。该队伍主要担负组织管理、培训指导、开展活动三方面任务,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农民摄影队伍建设的计划。其次,挑选一批有条件的农民,把他们培养成农民摄影骨干,充实到农民摄影队伍中去发挥带头作用,提高农民摄影领域的整体水平。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培训、沙龙等形式;培训内容主要以摄影基础理论、摄影基础技术、传统美学、作品欣赏、创作题材、photoshop软件运用等。

3.发挥农民主体功能,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理念

在推进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选择题材上提倡创作素材本土化,要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的创作主体,以本土为基础,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基本素材。一方面,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从摄影文化的旁观者变为摄影活动的参与者;农民既是摄影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摄影产品的享受者,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摄影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强调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比较容易接受农村的本土文化,因为他们艺术养分来源于农村。在摄影创作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农村素材的挖掘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让农民用摄影的语言来展示自身的观念,创作出表达农民心声,为农村群众所喜爱的摄影作品。总体来说,在指导农民创作时,应宣传本土化理念,尊重农民意愿,给予其独立创作空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计若干摄影主题,分若干摄影创作小团队在创作实践中逐步深化主题思想和创作形式。

4.以传统摄影为基础,注重引导主体意识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农民摄影创作创新能力上,必须在全面传授摄影基础下,注重提高农民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对摄影创作的表达形式和个性观念的创新能力;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加强主体意识的拓展,使摄影作品在思想深度上、创新程度上、艺术形式上有所提高,不断创造新的摄影语言形成一种自我的摄影符号,这样不但让农民摄影作者记录着还讲述着他们特有的内在情感。最终体现自己,展示自己,拥有他们自己的话语权。

四、结语

在大众摄影时代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广农村摄影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建设新农村农民摄影创作队伍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农村现实,提倡摄影创作素材本土化的理念,让农民在摄影中展示自己,以寻求农村摄影的价值支点。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农村摄影创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建设农民摄影创作队伍,满足农民的需求,是摄影文化工作者应在实践中探索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华珍.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4.

[2].陈珊,廖淦良,胡丹.城乡文化创新的构建对策探讨,上高县发展“一村一品”和谐文化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探索,2008.9.

[3]曾兰.论当代都市摄影的兴起与艺术特征[J].405,2010.

[4]义乌新闻网.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新农村[EB/OL].http://省略/content/201105/13/ywnews.113546.htm.

[5]连辑.立足本土做好历史文化题材的挖掘创作[EB/OL].http://news.省略/gundong/detail_2011_12/24/11543481_0.shtml.

作者简介:

金福根,男,1958年出生,义乌市文化馆,馆员、中国摄影家摄协会会员、高级摄影技师。

30余年来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摄影创作、摄影比赛、摄影辅导培训活动。

篇(5)

关键词:地方院校 体育 双语教学

在我国加入WTO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比之下,懂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能运用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人才却显得稀缺。因此,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出更多既懂学科专业知识,又有较丰富外语知识且能用外语这门“工具语言”[1]深入探讨研究,应用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重点探讨研究的课题。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在随后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双语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一项重要指标,反映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应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双语教学和体育双语教学的含义;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实施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1. 双语教学和体育双语教学的含义

对双语教学的界定,英国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释义为当今世界的权威释义,其释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这一定义以“Use”为目的,以“know,but not understand”为基点,使双语教学汇入到“learning by doing”的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原理之中,因此为各国双语教学界所认可。本文中的双语是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和目标语言。体育双语教学指的是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学习体育学科知识,而且又利于掌握英语应用能力[2]。

2.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实施

体育双语教学的实施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用简单的英语会话贯穿整个课堂。这个阶段主要是用一般的英语课上教师常用的语句,如“Look carefully”,“Follow me”等或简单的句型,还有就是把一些重要的体育专有句译成英文与中文相对照。例如篮球课上,将与篮球课有关的词用英文列出,例如basketball、pass、shooting、dribbling等。再如太极拳一课中,可将shadowboxing、step forward、step baskward、white crane spreading it’s wings等等名称呈现给学生。

中级阶段:有了初级阶段打下的基础,学生渐渐适应这种教法,然后可以考虑加大体育课上使用英语的分量。中级阶段主要是根据上课内容引用体育英文资料,直接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这些材料的引用,对学生学习现代体育将更具有吸引力,当然有些经过筛选的资料,还得在学生生僻的词上加注,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体育英语情景中去。这个阶段英语部分约占整个讲解的1/2―2/3。

高级阶段: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是体育教师单边实行双语教课,学生还处在被动的接受阶段,由于思维方式及词汇量的有限使之无法进入英语的语境。高级阶段就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语来思考问题和进行交流。这个阶段除了提高学生英语说的能力外,还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将一些对体育人物、事件的评价或感想诉诸笔端,提高学生英语写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们都知道奥林匹克的格言是“faster,higher,stronger,”而奥林匹克还有一句格言是“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to win but to take part,just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life is not the triumph but the struggle .The essen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not to have fougth well.”前者强调取胜,而后者强调参与,如何评价这两句话。就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之后体育教师用英文进行点评和补充。这对学生的听、说以及写作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如果没有初、中级阶段的训练,是很难进入高级阶段的。而现在开展的体育双语教学还停留在前两个阶段。只有当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时,才能实现双向英语交流。

3.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3.1 师资力量发展滞后

体育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和发展滞后是导致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目前,地方院校各专业课教师外语水平普遍偏低,专业知识好且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就更少。许多专业知识丰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却由于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能力较差而无法进行双语授课,而外语水平较好的中青年教师,却存在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的问题,也无法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因此,双语教学的匮乏,直接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实施[3]。体育双语教学需要的是“复合型”教师,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2 生源的外语水平偏低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传统的精英教育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上大学的门槛较以前低,对许多优秀考生而言,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选择一所自己喜欢且在国内较知名的大学。于是,优秀学生竞相报考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同样实行扩招后的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也理所当然招到了更多的优秀生。地方院校在这激烈的竞争中表现的弱势大为明显,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考地方院校的比例也越来越少。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外语水平普遍较低,而体育双语教学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学习方式及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达。由于班级人数多,加之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便形成了学习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影响到学生体育学科目标的实现。目前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中出现部分学生收获很大,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不平衡状况,甚至还有少数学生感到体育双语学习负担比较重,给学校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3 英语氛围构建不浓

目前,地方院校基本上没有一个好的“英语校园”环境,不能让学生时时、处处看英语、听到英语。英语类的文化活动也不丰富,不能真正让英语学习“活”起来。教育是讲客观环境的,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一景一物皆含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创意具有“润物无声”的功效。因此,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通过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语言、思想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乃是学校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双语学院办学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

3.4 外文教材严重缺乏,无本土特色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少不了外文教材作为教学媒介。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对外来文化理论的移植不仅考虑到国家层面、民族层面,还考虑到地区层面。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双语教材大多数是国外的原版引进,或获得版权后翻印出版,而国内学者自编的外文教材寥寥无几,且体育双语教材都基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体育双语教学实际,没按照体育双语教学自身形成的发展与解决的逻辑顺序,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教材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本土心理,也不利于体育双语教学的持续健康开展。

4. 开展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建议及措施

4.1 以政策导向促进体育双语教学

教育部下发的《意见》中以政策导向要求各高校促进双语教学,并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许多地方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或执行效果不好。因此,学校应从经费倾斜、教师培训、职称评聘、教师工作量计算等方面进行鼓励,也可以结合精品课程建议或教学改革立项等方面进行鼓励支持,以进一步推动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4.2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体育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双语师资,可以采取优惠的待遇引进和招聘应届体育博(硕)士的办法,还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现有的高职称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外语培训或送他们到国外同类院校通过科研合作等形式集中学习半年到一年,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得到较大的提高,学成后回校开设双语课程,以达到较好的效果[4]。对现有外语水平较高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读博(硕)士,进一部提高专业知识,使专业知识与外语水平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为此,地方院校要创设双语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多种途径培训,培养一支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4.3 创设双语教学氛围的内、外两个环境

地方院校应注重加强体育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强化英语的教与学,双语教学必然是一种世界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学习,是中国加入WTO与世界接轨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增强国际交流活动这样内、外两个环境,是建设和搞好体育双语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地方院校必须在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上要下功夫,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双语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如果说课堂双语教学是实验双语的内在因素的话,那么校园语言环境和国际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了。

4.4 找准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切入点

地方院校体育双语教学找到合适、可行的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找不到,体育双语教学就始终浮于表面文章,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以初级阶段为例,如果一味地要求体育教师用英语上课,教学效果必是好不了。但是,如果体育教师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使用英语口令,就可以起到良好的英语渗透效果。英语口令比较简单易学,学生哪怕不知道英语口令的意思和拼写,只要多听、多跟体育教师的口令做,也就明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体育教师一发出英语口令,学生就会不加思考去执行,这不正达到了英语渗透的目的吗?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和拓展,就为体育双语教学留出了探索和实验的空间。

4.5 加强体育双语教材本土化建设

为保证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国家应根据大纲要求着手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材建设研究的中国化与本土化,必须从研究我国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双语教学实际出发,按照双语教学自身形成的发展与解决的逻辑顺序,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理清其脉络,剖析其原因,揭示其规律,探索其解决对策,逐步积累起研究需要的本土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知识体系。

4.6 大力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科研工作

体育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试验和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体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仅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数倍艰辛,而且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运用。我们倡导的体育双语教学应当是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双语教学,国外的双语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体育双语教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试验层面上,试验取得一定成果后,要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瑞.浅谈双语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4):97-99.

[2]李剑霞.体育双语教学探索[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92-95.

篇(6)

【关键词】 乡土教育资源 资源开发 资源应用

一、引言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纲要》还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有效的选择和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和策略,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二、乡土教育资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乡土教育资源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⑴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它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区资源;⑵指教育方法本土化、自然化、情景化、让幼儿与环境材料直接互动,自主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三、乡土教育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利用

1、乡土教育资源的类型。⑴动植物资源。在农村,动植物随处可见,比如花草树木、蚂蚱、蝴蝶,还有家里养的小鸡小鸭、田间耕地的老黄牛,还有拉磨的驴子等;⑵自然物质资源。秋天庄稼地里的麦秆、收获的各种豆子,还有玉米身上的胡须等都是自然物质资源,它们可以被用来制作一些乡土的玩教具;⑶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即可以反映本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可以代表本地方特色的一些资源。如:蔚县的剪纸艺术、坝上的口蘑等;⑷传统的民间游戏和民间歌谣等资源。传统的民间游戏资源非常丰富,他们形式各样,例如传统的民间游戏有抓石子、转陀螺、弹珠子、推铁环、捉迷藏、打宝等,民间歌谣有丢手绢、拉大锯等等。

2、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从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出发,选取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水平的内容,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体现出教育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选用乡土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⑴生活化原则。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大量的乡土教育资源,如有些家长休息时常会带孩子到草原、温泉、滑雪场、森林公园等地方游玩;春节时常会在每家窗玻璃上看到造型各异的剪纸艺术,因此我们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民间工艺品以及民间风俗活动,纳入了幼儿园课程内容;⑵经验性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家乡的土特产品往往有很多接触,因此我们围绕这些幼儿熟悉的事物开展主题活动,以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情感体验;⑶目标性原则。当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内容之后,想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还必须考虑各领域的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为幼儿提供创设新材料。

3、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⑴情感体验法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就很容易将幼儿局限在课堂上,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幼儿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⑵探索发现法。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幼儿通过亲自观察、实地调查等活动,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幼儿在大胆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增长各方面的能力;⑶尝试操作法。这是让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感知、认识事物,并在动手摆弄与操作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

1、动植物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及应用。张家口尚义县绿荫幼儿园在园中创设乡土化的教育环境,比如园中栽种各种花草树木,使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园内开设种植园,幼儿可以亲手栽种植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品尝丰收的果实,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在各班的自然角里,幼儿可以喂养小蝌蚪,小鱼等,观察了解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2、自然物质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及利用。在对绿荫幼儿园进行访谈的时候得知该幼儿园乡土化的玩具有用高低不同的小树墩做的“平衡木”;长长的木板放在一个木墩上可以玩的跷跷板;自制的陀螺,用自制的木板拼图;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玩得快乐。

3、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及利用。丰富的物产资源、特色产业、旅游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爱康育幼儿园的老师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在元宵节、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中,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带孩子们自制花灯、龙船;用糯米粉搓元宵等等。

4、传统的民间游戏和民间歌谣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及应用。传统的民间游戏资源非常丰富,是农村儿童熟悉的内容。例如绿荫幼儿园就很好的利用了传统的民间游戏资源,如:抓石子、跳绳、转陀螺等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传统的童谣语言幽默诙诣、简练易记,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五、结语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的多种教育资源是农村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策略。农村幼儿园教育存在经费紧张、设备条件差、保教人员少等各种问题,但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符合农村的实际,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论文仅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为例探讨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中的开发与应用,可能不足以代表其他省市,但只要能够引起人们对乡土教育资源的重视,也就达到了研究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 2009,1:81~84

2 袁圆.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2008,5:22~23李波.让智慧从孩子指尖流淌出来[J].幼教园地,2006,8:51~52

4 彭爱莲.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J].教育艺术研究,38~39

5 李桂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J].教育导刊,2005,9:18~20

6 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选登,2006,1:19~20

7 肖莎.谈乡土资源的利用[J] .早期教育,2004,12:21

8 钱庆红.乡土资源――农村孩子自主游戏的瑰宝[J].学前教育, 2009,1:47~48

9 郑亚男.野趣、农趣、童趣[J].科教论坛,2005,7:89~900兰一心.农村幼儿园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优势[J].幼教园地,2005,9:58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文化价值;机制缺失

前言: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也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体系性工程之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经历了民族化的发展之后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表现出多元的发展可能性。当然,我国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方面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

一、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继承和贯彻,这与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不可分割。首先,少数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文化的结晶,是展现民族风貌,体现民族精神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少数民族音乐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魂魄的凝练。其次,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民族音乐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音乐代表了中华民族民族音乐的多元性,是民族音乐不断走向繁荣的内部动力。少数民族音乐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它滋养和孕育了更加优秀、更加多彩的民族音乐作品,带来了中华民族民族音乐的繁荣昌盛。最后,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华民族音乐发展带来了创作的动力和创作的启悟。少数民族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代表了少数民族音乐才华的展示和音乐创作的范本。所以,继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能够为其他各民族的音乐创作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更能带来音乐创作上的灵感启发。

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分析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虽然近几年借助电视传媒的发展以及相关商业运作模式的支持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然而宏观上来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工作缺失和不足。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自主、自发的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行为规范。这就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中面临着责任缺失的问题。一些重大的传承工作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组织方,往往大部分的自发性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品牌效应的形成的目的,真正出于传承文化精粹、保存少数民族文化血脉的考量的音乐传承工作还很稀有。另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忽视了学校的意义和价值。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在全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一席之地,甚至被刻意地淡化或者冷处理。其实,学校面对的是青少年群体,他们的文化感受能力、音乐创作能力以及综合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培养都是远超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然而,由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在这一方面的疏忽,导致了少数民族音乐并没有被更多的民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接触、接受。

三、强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在责任缺失以及学校教育方面的缺失和短板,未来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强化工作应尤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加强。

(一)完善机制建设,明确责任划分

完善的机制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这一机制完善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需要再法律规范方面进行补充,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作为重点社会发展课题进行保障并出台具体的规范条例和工作标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完善责任机制、奖惩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借助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责任划分工作,将责任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某个部门或某项课题,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借助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矫正工作态度。

(二)注重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整体性保护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工作不仅仅是音乐作品的传承和保护,更加是对整个少数民族音乐相关方的一种保护和激励。比如注重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本土化、地域性、民族化特征的保护,防止商业化因素的过渡侵袭。同时将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作为重要保护内容,积极召开少数民族作品讨论会、研讨会等,为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持续创作提供动力和支持。当然,这种整体性保护还包括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借助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广提供渠道,并赋予其更多经济的、市场的因素和色彩。

(三)发挥学校价值,形成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体系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工作,也不是某一机构所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在哦过少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意义和价值,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植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发挥青少年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当然,社会、政府的角色也不能淡化。形成良好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氛围,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等都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体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未来需要着重努力的部分。

结语

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引进、思想观念、道德体系的保留和发展,是未来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结合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中存在的责任缺失等问题,注重从学校、机制建设等方面强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是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走向繁荣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统计局普查中心课题组.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J].2011(12):5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3 广西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9:314-334.

[3] 白振声.文化.民族与民族学[C].王晓莉.民族研究文集(文化.民族.民俗.考古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