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就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情况看,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尽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优越发展势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力不足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信念培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受就业和升学压力的影响,过分注重文化课成绩,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况且现阶段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大,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过程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对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作用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就更加缺乏。
2.地方接受社会实践的动力,使得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无限需求与社会实践地点有限性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地方接受高校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将成为影响社会实践开展的一个严重瓶颈。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年来,社会实践活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式越来越多样,效果越来越显著,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育人中重要作用,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社会实践规律,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创新社会实践形式。
1.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在实践中能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和运用,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多年来,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三明治”实践教学基地。青年学生通过前期的调查,深入到企业或建筑施工单位第一现场,通过这种方式,既把自身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专业的学习,提高了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坚持实践活动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本科生,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从事理论学习,对自己能够干什么、擅长干什么不甚了解,而目前大学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没足够的载体和机会让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自己,这将影响学生就业择业的心态,而社会实践恰恰为我们的就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亲眼所见、亲身感知、切身体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人生。
3.坚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成功结合,广大基层单位真心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实现了从要我们去社会实践到我们要去社会实践的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高校社会实践已经从学校为主的单边行为逐渐转化为社会多方参与合作的双向行为,培养目标逐渐从精英化转变为全员参与的个性化。高校必须逐步转变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努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多样化、全员化、社会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教育新模式,让大学生在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下充分了解国情、关注社会、感悟成长,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
关键词
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立体本位型;教育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已经开展了30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了他们的才干,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无形中也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社会实践本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亟须创新。
一、高校现有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及创新的必要性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真理和生活需要分不开,探求真理不能脱离实践经验。“做中学”是他倡导并从哲学的认识中做出的推论,也是他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结构、就业方式及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教育环境的深刻变革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和重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亟待改进与创新。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主要以“主题式”为主,即各高校根据当年国家的重点选取一个主题,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时间较短,仅有一周或者数周,学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二是参与人数不多,没有达到广泛性;三是形式单调,学生收获较少。近年来,虽然各高校的社会实践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倾向,但相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来讲还远远不够,必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时代的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呼唤作为锻炼大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重要平台的社会实践工作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基于此,高校必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建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新模式,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创新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目前各高校施行的“主题式”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主要有纯粹精英化、时间的局限性及内容的单一性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使得高等教育必须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社会化、全员化、多样化的新型育人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也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更能凸显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强调人才不仅在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要有突出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科研精神,在注重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同时培养一定的开拓意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供给的层次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推进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立体本位型”育人模式的构建原则
要构建新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在客观分析当前众多高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单向的学校行为逐渐转变为社会多边参与的双向行为,从培养精英化转变为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的培养模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构建包括组织方式、实践内容、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努力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程化、全员化、社会化、常态化、系统化。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既要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般性,又要考虑实践的特殊性,创新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集中与分散的结合模式;既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又能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了这一需求。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必须能够深化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实践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再次强调社会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提出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新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要将实践放在人才培养的高度,紧紧把握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转变旧有的传统观念,树立实践观,把高校社会实践放到“关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形象的高度来认识”[1]。“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就是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是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在社会实践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实践体系,是在总结以往研究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而提出的,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更突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更能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积极性,切实拓展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三、“立体本位型”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立体本位型”模式是针对当前社会实践的框架结构而言的,力图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的实践育人模型和体系。与其说它是一种实践育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运行机制,即要实现活动载体基地化、组织结构全员化、实践内容多样化、实践过程常态化、运作模式项目化、导师指导制度化和保障机制激励化。活动载体实现基地化。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依托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提供重要的载体和支撑。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交流,积极寻求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并主动与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等建立持久的联系,努力建设好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锻炼,逐渐成长,同时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高校要将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的实践点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三结合,这样更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实践基地逐步由单纯的实习基地向教学科研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转化,即将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科研基地相结合,“提升基地建设的层次”[2],从而把社会实践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实践平台。组织结构达到全员化。组织结构全员化主要是指促使高校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全员社会实践是“高校要创设一种机制与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3],让每位在校大学生都有机会、有渠道、有意愿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的大潮中得到锻炼。全员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实践一直追求的奋斗目标。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远远没有达到全员社会实践。目前的调查显示,除了普遍的军训必须参加,大学生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比例仍然偏低。在所调查的630名学生中,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的有386人,仅占61.3%。实现社会实践的全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都要将社会实践看作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从制度、经费和组织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学校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其次,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切实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真正懂得社会实践不是应付了事,要有任务、有要求。最后,学校要积极做好宣传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实践的意义和成果,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呈现多样化。
社会实践是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平时我们谈到的社会实践,大多指团中央号召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个系统的工程,指的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有组织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它“较之于校内实践,除了客观现实性、创造性、社会性,还具有社会参与性的特征”[4],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含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科技发明、军政训练等内容。在这些形式中,实践教学、军训、暑期“三下乡”以及调查研究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多样化实践形式的存在,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参与到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更加主动地利用资源,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实践效果更加显著。实践过程实现常态化。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暑期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仅仅是这一过程的组成部分,仅仅局限于暑期和寒假两个阶段,这样的社会实践多是走形式、走过场,很难达到实践育人的真正效果。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常态化、日常化,必须在时间上有所保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管理运行、宣传和评估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助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这样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才能突破内容、时间和人员的限制,达到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运作模式实现项目化。运作模式项目化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开始到结束,从设计到开展,从经费的预算与使用,从人员的选拔与使用都采用项目的方式运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学生及团队进行申请,提出实践活动项目方案,由所在院系进行审核,并组织相关的专家、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组成评审组,对申报活动的意义、可行性、经费预算等方面进行评审。项目组成员进行答辩,通过答辩才可实施的一种方案。这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有条理、更加规范化,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以联络更多的社会有效资源共同对学生开展的活动给予支持帮助[5]。当然,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审核和拨付经费。但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有专人进行管理,要做好台账,要进行实践方案论证。社会实践活动不一定要有完整详细的方案,但要能够纳入社会实践的体系之中。以项目运作模式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6]。导师指导趋向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无论何种社会实践方式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完成的,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建立一支“由相关教授和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队伍,即社会实践专业委员会,给予社会实践以专业和技术上的指导和支持”[7]。
除了专业教师的指导,还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如在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社区的工作人员、公益事业的工作人员等,作为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指导老师。要想实现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导师的指导就不能只是形式,而要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制度。校内教师作为导师的要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校外人员担任导师的要有聘任方案,更要有一定的指导经费。导师的指导有利于促进实践的专业性和科学化,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方向,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有效展开,推动实践育人成果的转化。实现保障机制激励化。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要设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并根据不同的实践形式给予不同的经费,保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注重多种类型激励的有机结合,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入创新与实践学分,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教职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计入一定的工作量,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将支持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体系中。“立体本位型”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既考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又考虑实践主体的特殊性和个性化,将平时与假期、集中与分散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既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让他们积极地关注社会,灵活多样、务实有效,确保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地进行,是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有效模式,值得提倡。
作者:张绪忠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2]王雪,王巧玲.关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的研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9(1):165-166.
[3]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4]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5.
[5]刘瑞明.突出育人主题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9-01-14(07).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假期实践
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根据实践开展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双休日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寒假社会实践等。双休日社会实践立足于本市,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分小组开展活动,实践时间分散而灵活。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以小队作为实践单位,活动时间比较集中,实践地点可以面向全国各地。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热点调查、专业发展调研、公益宣传、文明劝导、校友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社会热点调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焦点,专业发展调研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公益宣传、文明劝导发挥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精神等。
(二)课外学术创新实践
课外学术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主要有学术竞赛、创新立项、实验制作等形式。学术竞赛由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主办,得到各高校的高度认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广大高校深入开展。同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立项活动,为优秀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创新活动。此外,实验制作通过学生学术类社团、基层班级来组织开展,具有门槛低、参与面广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把创意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来磨练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创业实践主要分为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入园等形式。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创业讲座、创业者集训营、成功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以及创业指导课程等。创业竞赛纷纷开展,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等,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学生创业园作为未来校友企业的孵化器,为入园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和场地支持,帮助入园项目提高创业能力和成功率,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项目。
(四)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不论大小,从生活小事到大型活动,可以分为公益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社会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公益宣传活动包括环保宣传、废旧电池回收、旧书籍回收等,向社会民众宣传爱护坏境、节约用水、废物利用等理念。关爱弱势群体主要面向老人、特殊儿童,包括敬老院感恩活动、特儿院探访活动、自闭症儿童关爱活动等。社会服务通过电脑义修、社区服务、山区支教等形式来开展,传达助人为乐的义工精神。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主要面向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高交会等盛事,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服务,展现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
二、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富有体验感和实践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较,社会实践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把知识运用和素质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21世纪,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离不开创新,民族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创新。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和国际地位。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针对创新的重要性,众多高等院校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社会实践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强调在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实践的形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项目,通过自发学习和自主思考,设计创新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来完成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处在某种关系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体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情或者实现某一个目标,在团队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主动性,优化团队的力量,并形成一股合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社会实践大多数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参与,例如双休日社会实践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学术竞赛以小组作为参赛单位、电脑义修以小队作为服务单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交往而彼此熟悉了解,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通过互助互爱而克服各种困难,学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通过分工协作和相互支持配合,加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充满着关怀与包容。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无论是遇到学业、经济还是其他困难,都能获得学校、老师以及同学的支持与帮助。 但是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往往需要凭借个人的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考验,面对困难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方案、组建团队,并到社会上加以实践,为大学生创造了磨练自我的机会。首先,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组建团队,都是一个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大学生在实践中常常碰到各种情况,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问题,需要急中生智、冷静分析,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应对处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和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做到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体和个人利益,对他人缺少关爱,对集体漠不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心声,宣传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在奉献当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愉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 社会实践的改进与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高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
(一)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经费、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保障。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为社会实践的持久开展创造充分的条件。首先,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社会实践必修学分,明确社会实践开展的必要性。通过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划拨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的人力配备。成立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确保招募、培训、实施、考评、总结等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邀请专业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宝贵的经验,提高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此外,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资源优化和共享,保障实践所需要的场地、软硬件设备以及其他物品,例如课外科技活动以实验室为营地、创业实践依托学生创业园等。
(二)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是社会实践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对于达到社会实践学分要求的活动,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活动。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可以细化学分认定的标准,保证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优。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开展考核评优工作,表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和团队,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在推优入党、学生精英培养等方面,肯定表现突出的个人。再者,加强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保存和积累。挑选优秀的实践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举办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分享实践的收获与体会,并总结经验与不足。展示大量的实践图片、视频,营造人人参与实践的氛围。
(三)开拓更多的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的特色和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名参与。只有努力增加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需求。第一,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结合社会上存在的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例如利用双休日开展书城爱心服务、利用寒假组织本地学生和留校学生参加春运义工服务等。第二,善于运用教学、科研等资源,成立不同难度的实验室兴趣小组、组建卓越创新班、招募大学生参加专项课题调查等。第三,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例如招募大学生担任社区工作站站长助理。第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企业参观、职场访谈、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等活动。与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锻炼,同时有助于企业选拔人才、培养未来的合适员工,实现人才培养合作、社会实践、就业等共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参加高等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及目的,探讨了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重要性
引言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政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重点研究的课题。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对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作用及目的
1.社会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外实习或者假期实习,一般在校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的知识比较了解,但是很少真正接触社会[1]。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向职场过渡做准备,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实践实践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对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自身的优势,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达到取长补短。
二、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思想政治方面,大学生能够深入实践学习,对激发学生积态度有着良好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亲身接触到实践社会,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社会人们工作与生活,更好的与社会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树立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
2.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角色转变
高等艺术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对大学生的社会教师转变起着推动作用,为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型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同时提升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明确的方向。
3.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能提升自身所学专业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发挥自身的特长,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乐感,以及技能水平。
4.社会实践过程促进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让学生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高等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服务理念得到强化,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提出新的理念[2]。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推动艺术教育深入改革,为高等艺术院校定位明确目标,推动高等艺术院校更好的发展。
5.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得到提升,而且学生通过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师,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教基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促进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6.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3]。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践,将所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巩固在校内所学的知识,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良好作用,其最能展示学生的特长。而且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注重艺术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4]。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耿晖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华林.试论情感教育在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视角[J].传承,2013,04:40-42.
[2]秦记洪.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8:185-188.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个案研究;北京体育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43-04
A Case Study on Paid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of Sport Major Students
――Thoughts on students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reate economic value through expertise
WANG Dao-jie, CHENG Zai-ku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henomenon that students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reate economic value by using their expertise, throug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 induced reasoning and so on, this paper selects and analyzes case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tidy and handy. Then it brings out the concept of paid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of sport major students; probes into its five features, spontaneous,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paid and long-term, and its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ies; concludes its four stages, basic stage, initial stage, improving stage and mature stage, and its popularity; finally, the paper offers proposals for the self-improvement of sport major students and tendency of the paid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sport major students; paid 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case study;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阅览了国家图书馆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30余本专著和文集;下载并阅读了中国知网上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体育社会实践”、“体育人才”、“体育毕业生”等方面一百多篇论文;在网上检索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1.2访问调查法选取了6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从事健美操、游泳、体育舞蹈等项目社会实践的学生,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间逐一对他们进行了访问,当面接触,通过深入谈话方式搜集相关事实材料。
1.3专家访谈法以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现象为话题,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提法,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方面的学者、专家;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教育学院等有关领导,均反应这种社会实践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很有意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并提出宝贵建议。
1.4数理统计法对个案调查时得到的数据(学生的收入)进行整理统计,用Excel 2003处理,得到直观的数据点折线图。
1.5归纳推理法以学生在俱乐部或培训班带课的形式为出发点,加以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历程中的共同点,推理出适合于普通学生的发展理念。
2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概念的界定
2.1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概念的提出据观察,利用专业知识、创造经济价值的实践在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当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根基。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参考相关文献、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以下简称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定义为,是指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的一种创造经济价值的、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2.2相关概念的阐释体育专业学生是指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等体育专业的擅长某项或某几项运动项目的学生。
专业性,是指利用体育专业技能。体育专业技能,包括利用体育项目的运动理论和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能力、组织体育竞赛的能力、管理体育场馆的能力等。比如擅长乒乓球项目的学生,运用其乒乓球理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或健身指导等,即属本专业技能;擅长羽毛球项目的学生,运用其羽毛球理论、技术进行竞赛组织、俱乐部运营管理等,属于本专业技能。
有偿,即有偿性,是指学生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经济报酬,比如从事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不论是在俱乐部带操还是担任私人教练等其他工作,都有相应的薪酬收入。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1]。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许多研究都有涉及,角度虽有不同,但内涵是相近的,在此不多赘述。
3个案的选取及案例的概述
3.1个案的选取由于本文是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进行的初步研究,对其概念、特点以及可推广性加以试探性地论述,故采取从精从简、就近就便的原则,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当中选取了6名作为调查对象,其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3.2案例的概述此概述仅对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个案进行概括性描述,以便大家对案例初步全面了解,具体的调查结果体现在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特点和历程分析的实例举证中。
3.2.1奖学金孝敬父母――记1997级教育学院学生彭建敏彭建敏现在清华大学任教,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在俱乐部带健美操课,一年之后具有了丰富的带课(教学)经验,进而为其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收入相对在学期间的花销绰绰有余,以至于把拿到的一等奖学金2 000元全部寄回家。
3.2.2每年只实践一次――记2002级教育学院学生费杰费杰现在是研二学生,大一专选游泳,一学年后的暑假里,开始了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之后每学年的暑假都实践一次。开始的三个暑假,只是给别的培训班打工,在大四毕业后的暑假里,自己联系场地、招收学员,成功举办了100多人的培训班。
3.2.3在校生月薪上万――记2004级教育学院学生王凯伦王凯伦现为大四学生,大一上学期学了一个学期的体育舞蹈,下学期便踏上了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征途,收入从开始的400元/月,逐步升至两年后的10 000元/月。其各方面技能也迅猛提高,不但是某大型健身俱乐部的体育舞蹈金牌教练,自己还开办了培训班。
3.2.4一级更比一级强――记2005级教育学院学生龚亮华龚亮华现为大三学生,其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起步更早,大一开学专选羽毛球两个月,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动作,即开始了无偿的实践之旅,并于大一上学期期末开始了有偿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践范围越发广阔,技术培训、赛事组织、场地管理、商品销售,其中涉及许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机构、不同的省份。
3.2.5跳到哪都受欢迎――记2005级研究生院学生胡新贞胡新贞系研三学生,研二开始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经过艰难的起步,技术逐渐娴熟,经验越发丰富,现在到哪儿带课都非常受欢迎。除此之外,其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俱乐部里,从操课教练到教练主管;健身大会上,从健身专家的翻译到兼职组委会主席的助理。
3.2.6起步再晚也不迟――记2005级研究生院学生边大侠边大侠现在是研三学生,其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起步更晚,她是从距研二结束还有3个月的时间才开始实践。之前没有进行过舞蹈的练习,仅跟着业余舞蹈班断续地学了3个多月(每周一次拉丁课、一次摩登课)即开始了实践,现在她在5家俱乐部带拉丁舞蹈课。
4结果与分析
4.1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特点许多研究都从宏观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比如王小云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总结为双重属性、多功能性(综合性)、社会参与性、开放性、协同性(合作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灵活多样性7大特征[2];邢强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五大特点: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开放性、专业性、时代性[3];李长松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教育性、综合性、协同性和开放性4个鲜明的特点等等[4]。
本文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特点归结为:自发性、自主性、专业性、有偿性、长期性。
4.1.1自发性自发性,即由自己产生,不受外力影响的特性。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学生出于自身的意图、愿望采取一定方式而展开的活动。比如费杰在大一放暑假时,就做了简历,按照计划回到浙江应聘游泳教练的工作;王凯伦的第一次体育舞蹈课是替一个师哥带的,之后觉得自己也能行,随即到处找信息,试课。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自发性的特点相对于其它社会实践形式来说更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因为实践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对这种实践的兴趣爱好,它体现了学生对提高自身素养和完善自我等多方面的追求。
4.1.2自主性自主,即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是百分之百地参与,对于实践的结果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比如王凯伦在某健身俱乐部担任体育舞蹈教练,带了半年的课,由于课堂气氛调节不好,会员挑剔,结果被辞,这更是激励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自主性还能促使学生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胡新贞在某俱乐部带健美操时,逐渐尝试着教授拉丁操、有氧舞蹈、伦巴热舞,以至于后来所有健身房的课程,比如瑜伽、普拉提、肚皮舞、踏板操、搏击操、健身球等,“俱乐部只要有需求,跟我说,哪怕我现学,也要教”,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对促进其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4.1.3专业性在大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以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兼职实习等常规活动所占比例最大,而借助社会实践来进行专业学习、学术交流、科研创造的大学生还相对较少,高校学生相对于参加单一的社会实践,更希望能多参加将专业教学与真实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5]。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所研究的实践形式,不论是担任操课教练、私人教练、教练主管等职位,还是从事编操编舞、商品营销、赛事组织、场地管理、专业培训翻译等工作,都是体育专业学生利用体育专业知识从事的社会实践,这类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促使主体更好地更新知识,因此更具实际价值和意义。
4.1.4有偿性有偿性是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这个特点直接激励着学生的起步,如费杰所说:“一直处在学生时期,没接触过社会,对社会有偿实践有一种新鲜感和挑战性,更重要的是急于想证实自己的能力,非常想自食其力。”
有偿这一特性对实践历程的长期性起着决定的作用,实践中的收入促使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案例来看,每个学生的收入都是随着实践的继续而增长,比如费杰的四次暑假实践的收入分别是2 000元、4 000元、7 000元、8 000元;边大侠实践的月收入从800元逐渐升至现在的2 000多元;龚亮华是2005年9月份入学,2005年12月开始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当时收入为200元/月,逐渐升至2008年3月的6 000元/月,如图1所示。
当然,收入只是促进实践的一个手段,实践只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以,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不能把收入当作目的,不能一味地追求金钱,重要的是自己的学业。比如胡新贞从事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一年半后,首先学校里事务多了,其次觉得这类实践对自己的能力提高作用不明显了,就只保留了150元/节的课程,其它操课都推掉了,其收入增减情况见图2示。
4.1.5长期性长期性是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区别于其它社会实践形式的另一大特色。首先学生将学得的理论、技术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实践中修正学习提高的方向(图3)。
学生在如此长期循环作用下,其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胡新贞经过实践,教学经验方面,从“镜面示范不熟练,不会编操”发展到“技术运用自如,即兴教学能力很强”;教学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以至于后来兼职教练主管,职责增加了管理教练、排课、教学监督、评审等环节。
4.2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历程研究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个案调查分析,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基础阶段、起步阶段、提高阶段和成熟阶段。
4.2.1基础阶段――刻苦学习,打好基础基础阶段,即从事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实践之前所进行实践项目(其他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也属于基础,在此不作论述)学习的阶段,即打基础阶段(表2)。
比如王凯伦在大一入学“专选”前,没有进行过体育舞蹈练习,专选课1个多学期即开始到俱乐部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边大侠大学时期没有学习过体育舞蹈,仅在一个业余体育舞蹈学习班上了十几次的体育舞蹈课程,即开始了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
当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成功的背后定有不懈地努力。从表3来看,尽管每个人的基础阶段长短不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们在起步阶段(见下文)时,已经有了相对不错的基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项目技术,起步的艰辛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理论应用于实践时需要磨合,需要毅力。
4.2.2起步阶段――艰难起步,历经坎坷起步阶段体现了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开端的不易和艰辛。在此阶段,学生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对其精神和思想上都有一定的打击,因此,起步阶段也是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最为关键时期,它直接决定了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成功或失败。
如胡新贞是研二开学后进行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大学专项是健美操,研一时又在某权威培训机构学习了一年的普拉提,技术应该不错的,但是她也没有逃脱起步的尴尬――“拉丁音乐中跳健美操”、“几十个会员走得只剩两个人”,这种情况对一位操课教练来说可谓绝望之极,回来后好生哭了一场,“我不干这一行了,就不是这块料”,她如此感叹。之后还是不服输的精神促使她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又加上朋友、同学的鼓励,她经受住了考验。边大侠的起步更是艰难而漫长,第一次应聘操课教练是2006年9月份,结果上课“一点层次感都没有,乱七八糟”;第二次应聘有氧操、拉丁操教练是2007年3月份,“带有氧操时,紧张的找不到拍子,都不好意思试拉丁操”;第三次试拉丁舞课是2007年4月份,同样失败而告终;第四次在同一家俱乐部试了两次课才被录用。
4.2.3提高阶段――缺点太多,完善自我提高阶段,从俱乐部教练实践的角度看,是指试课成功后,为能顺利上课、能更好地上课、能让会员喜欢自己,针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主动查资料、资讯别人等,进而从经验、技术上快速提高自己的阶段。
如彭建敏说,会员会向你提问题,比如怎么减肥,刚才动作怎么是那样的……你得给她解释,说得她心服口服,学员的提问会引起自己很多思考,回去肯定会多看书,查资料,以充实丰富自己,并且学以致用。王凯伦在从事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一年后,进入某大型健身俱乐部任体育舞蹈教练,发现自己依然存在很大的欠缺:舞蹈音乐不熟,不能熟练运用;技术还不全面――女步生疏;调节气氛方面更拭待提高,于是暂时收手,不再找新的俱乐部了,针对缺点潜心提高自己。费杰第二次在俱乐部担任游泳教练时,每次上完课都会查阅书本并和老教练讨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那些老教练都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他如此感叹。
4.2.4成熟阶段――开拓发展,继续拼搏成熟阶段,是指经历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学生,在经验、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再进一步从实践内容、组织、管理等其他方面尝试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
比如费杰从开始的“为别人打工,仅仅是游泳教练”,发展至“自己办培训班,自己联系场地、作宣传、招学员”。龚亮华的发展更是明显,运动技术方面,从大一时“只学了一些基本功”,到大三时北京市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第一名、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第七名;教学技能方面,从开始只教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到应邀广东卫视,主讲、示范羽毛球教学片;组织管理方面,从刚开始纯粹的羽毛球教练,到担任裁判、组织比赛,再到参与俱乐部、培训部的场地管理、培训、商品销售等工作。
4.2.5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通过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历程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历程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比如每个人的起步阶段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均克服了一定的困难与挫折,从而踏上实践的历程。可见这种实践适合于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广大学生只需要“比着葫芦画瓢”,就可以体验技术的提高、经验的丰富、薪酬的收获等无限喜悦。
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平时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做好准备。正如笔者访谈时,彭建敏所强调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一直在准备,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有信心不让机会轻易溜走。”只有打好基础,为自己能够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做准备,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发展自己。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1)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概念的提出。初步提出概念“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并定义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指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地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进行的一种创造经济价值的、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2)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具有五个重要特点。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相对于其它社会实践形式,具有独特的自发性、自主性、专业性、有偿性、长期性等特点,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教学、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适合于广大体育专业学生,诸多案例表明,其实践历程相似,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基础阶段、起步阶段、提高阶段和成熟阶段,体育专业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放手拼搏,就可以体验技术的提高、经验的丰富、薪酬的收获等无限喜悦。
5.2建议1) 体育专业学生应该努力打好基础,争取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体育专业学生应建立起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概念,明确该实践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平时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打好基础,为自己能够进行、能更好地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做准备,进而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发展自己。
2)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全民健身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一种传统而又崭新的自我发展模式――“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将作为体育院系教学的强有力的补充,对培养全民健身体育人才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对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探索出体育院系培养全民健身体育人才更好的模式,更好地使体育为全民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3-4.
[2] 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4.
[3]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3-4.
(一)组织上的问题
目前大多医学专业院校或者综合院校医学专业在组织社会实践中根据策划立项、根据总结评优,忽略了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控制,造成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认识上的问题
1.形式化日趋严重。部分医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逐步流于形式,没有现实意义,这部分同学认为可以通过网络等当今信息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无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2.认可度逐步降低。部分医学生认为可通过医学专业见实习可以取代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学院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实践能力。
3.重游玩之风盛行。部分医学生借社会实践之名游玩,他们片面的认为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增强队员之间相互了解,增加对“实践旅游地”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的了解等。当前,也存在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强度要求和督促激励措施不够,高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理想等问题。
二、深化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举措
医学生社会实践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医学专业实践的补充,不仅具有实现医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更是当今社会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认识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做奉献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和长才干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些情感和能力远远不是通过网络等现代媒体途径或是教科书可以获得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窗口。高校及其各级团学组织应充分利用校内报刊、广播、网站、展板、橱窗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利用班会、团日活动和晚点等平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做奉献、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作用。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思想动员和培训,在实施中要注意和见实习的区别。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更侧重加强学生对医学社会性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服务、加强对医德的培养。
(二)在稳固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大学生应在高校确定的大主题下进行立项活动,坚定不移开展专业的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实践活动,开展医学科研为主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实践体系。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广泛认识,增进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全面了解,树立大卫生观和新健康观。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党史国情教育、文化宣传服务、就业创业实践和各类科研调查等各类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和爱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使学生能真正接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从根本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证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三)在坚持实践育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模式
1.基地化建设。建立目的明确、数量稳定、专业对口和优势互补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避免社会实践走马观花式或打游击式的开展,有利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发挥基地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了实践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践的整体效果。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要以社区医疗和乡镇医疗建设为依托,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巩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深化互利共赢关系。同时应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辟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推动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
2.专业化倾向。目前医学生的实践主体大多是低年级学生,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且组织制度不甚完善,因此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并亲自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组队明确方案时给予更加具体的指导,并结合部分课题开展科研实验或调查研究等;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与立项的团队寻找对接,更好的将课题结合到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既能提供专业指导、基金支持和资源平台,同时对也可一定程度上协助完成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更能很好的解决当前医学生与专业老师交流不够的问题,进而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实践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39-02
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主观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而发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新的实践以顺应人们的主观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较高层次的社会实践行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发掘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同志在谈到高等学校教育时强调:学生培养单位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形式
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社会实践的特点,首先,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群体不同。参与研究生实践的有硕士、博士甚至还有专业的导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在沈阳农业大学以往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由研究生和导师组成的支农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当地政府和农民朋友的欢迎。其次,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更复杂。研究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参与课题研究为主要突破口。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有更新、更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研究生在校期间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能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更敏锐的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团队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三,研究生组织社会实践目的性更强。与本科生只是简单地以接触社会、了解实际不同,研究生社会实践往往能深入社会,感受社会呼吸。通过在校接受科研训练、系统学习,研究生找到社会需求与科研研究的切合点,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把自己所学应用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果。第四,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有过社会工作经验,研究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明显的团队协作意识,他们分工明确、责权明晰、服务到位、保障严密遇到问题沉着冷静、理性面对表现出了良好的素养。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笔者将其分为三种。传统组织型,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延续本科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利用寒暑假、周末组织学生到某个地方以参观考察接触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模式。自我实现型,这种模式包括:通过前期征集社会实践优秀方案,让研究生自发的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研究生在校期间主动承担社会研究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项目;在校期间参与研究生“三助”活动;以勤工俭学为目的的家教、培训、兼职等。探索创新型,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寻找社会热点与研究生课题的切入点,并在最大程度上使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四、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1.坚持制度创新,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以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为例,我们在工作制度设定中做到三个不拘泥于,注重在实际中解决问题。三个不拘泥于即:时间不拘泥于寒暑假、形式不拘泥于走访调查、人员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生会干部。我们在实际运作按照大学科组成团队,分专业组建小分队,按兴趣划分服务组,着重在服务当地经济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依靠,三个着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依靠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依靠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重抓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用正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着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研究生择业和创业业观念的形成。
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种子基金”来激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2.丰富实践形式探索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驱动模式。通过创办“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来创新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学术实践和专业交叉,增进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生未来择业和人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和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实际,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我们提出要在校内开展特色“学术实践”模式和校外开展常规“社会实践”的“双模式”社会实践新思路。
所谓校内“学术实践”是在校内探索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将先进的商业理念与研究生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科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等层面定期开展的专业“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验报告”以及学校不定期举行的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硕士沙龙”、“博士论坛”活动,开设“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超市”开辟了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第二平台,做报告的同学通过报告内容的选取、报告的讲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切实为研究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平台。
在校外,我们在做好常规社会实践工作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素质拓展学堂”,学堂通过开设一系列符合研究生需求的形式多样、全面深入的素质训练课程,引导和帮助广研究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学生素质拓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让研究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相关专业机构的认定,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就业砝码。
参考文献:
[1]程翠玉.推荐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0.
[2]陈闻,韦东.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分析[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