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以政府为核心的经济、科技等体制都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政府以制定法律和条例、理顺税制和信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制定“R&D税惠”等对关键性产业进行宏观干涉,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立法,用法律和规章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分行业对金融、税制、政府机构和事业团体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据统计,日本在战后50年间,先后制定了30多部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官民结合的组织机构体系
日本实行的是中央地方二级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制。在中央通产省及各级地方政府设置中小企业指导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中小企业行政组织网。另外,日本政府还从财政预算中拿出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官助民办或官办民营的中小企业团体,作为协助各级行政机关实施中小企业政策法令和扶持、指导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的社会力量。
(三)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财政补贴政策。日本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体系以财政补贴为主。一是“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该制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施,规定对一般项目政府补助二分之一的经费,对环保和节能项目补贴高达四分之三的经费。二是“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日本通产省设立了每年大约5亿日元的对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进行补助的制度,用以支持风险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技术开发进行资助。
金融政策。以国家财政巨额出资为主体,组建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是建立国民生活金融公库。政府全额出资,主要为小规模企业提供金融安全网。二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侧重为中型企业提供长期资金。该公库成立50年来,已发展成为集融资、贷款的证券化、信用保险、调查研究、咨询及经营指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三是建立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相当于“中小企业银行”,由政府、中小企业团体联合出资,资本金5172亿日元。
税收政策。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制度,该制度规定,当试验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加部分超过过去的最高水平时。则对增加部分免征20%的税金。
(四)建立技术援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援助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技术指导与咨询、技术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员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援助网络系统。
(五)建立信用担保支持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是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其实行的是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52个地方信用保证防会两级担保体系。近年来,日本政府还建立了赊销债权抵押融资保证制度。中小企业以持有的赊销债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信用保证防会进行债务担保。
(六)建立风险投资支持体系,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日本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相继成立了风险企业开发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研究与发展型企业育财中心。为从事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债务担保。
(七)实施TLO法,鼓励“产、学、官联合”模式
日本政府在1998年实施了日本的TLO法――《大学等技术转移促进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简称“TLO”),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合作”。
二、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制度
(一)日本现代企业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日本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及内部组织制度,主要是规范的公司制。各类公司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而且十分规范的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建立了法人相互持股的网络化企业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保证股东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克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大量资料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企业的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关,灵活的经营机制正是中小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具有开创精神的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绝大多数是经营者或经营首脑(企业家),这是大企业很难比拟的,大企业的企业家同时又是发明创新家的人物越来越少。
(三)健全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
在日本,中小企业十分重视对雇员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发展企业技能的重要方式,早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发达之前,日本企业就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补充正规教育的事业内认定培训制度。
(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中小企业员工积极的技术创新的热情
日本公司激励机制是非常有效的,对其经理设计的报酬机制,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年功序列制”,有的经理人员拥有一定的股票与股票期权。对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擅长研究的员工给予特殊奖励,给予创新者丰厚的回报,使公司上下对技术创新充满激情。
(五)稳固的终身雇佣制是技术创新的可靠保证
终身雇佣制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防止新技术因员工流动而被泄露的情况的发生,也有利于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实施技术创新。
(六)特殊的文化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
公元5世纪,儒教传入日本,7世纪被定为国教,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这种思想在企业内被诠释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员工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在日本,很少有企业将“赚取利润”作为直接的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不少企业将“感激”、“报恩”、“团队精神”的思想作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的主导思想。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日本中小企业在政府宏观制度和企业微观制度的大力支持下,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可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根据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政府主导的模仿型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
(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科技进步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法律规章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尽快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法律,确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三)采取有效措施为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问题
建立有效的融资途径: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针对性地发展城乡中小型商业银行,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二是积极发展和完善民间资本市场,增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和有效性,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启动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给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以社会融资的机会。
(四)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要尽快出台《风险投资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对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在法律上给予保护和在经济方面给予支持。政府也应考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有成长预期的中小企业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
(六)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规范我国现有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进行合格的资质鉴定和评估。其次,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建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三是建立技术培训机构。通过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培训,为中小企业培养真正能够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
(七)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互助担保体系
政府应考虑建立中央一级的担保机构,同时整合和完善现有担保机构。另外要加大重塑社会信用的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参与注资担保机构,建立风险由担保关系方分摊机制,即由两级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中小企业和政府分摊风险的机制。此外,积极鼓励各中小企业共同建立互助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八)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现代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靠模仿、靠引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为了牛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既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技术进步的核心是创新,企业唯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作为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的技术创新,不能不以制度创新作为社会约束条件,而新的企业体制和制度的确立也不能不以技术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质态的深刻变化作为依托。把技术创新与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结合起来,依靠体制的转变来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制度创新和组织结构调整来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相结合
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企业竞争的效益和利润,技术创新就是要让企业的产品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较高的技术起点上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创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技术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技术来创新产品,通过创新产品来创新市场。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即围绕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创新。把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到创新市场,采用和创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立新标准,引导新消费上来,而不是过多的考虑去抢占和分享现有的市场。只有市场开发的成功,才能实现技术开发的成功,市场开发的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最终标准。
(三)技术人员的激励与员工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人员,包括本企业内的技术人员和社会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应当通过各种激励方式,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创造更多的为企业所需要的研发成果。要让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要企业广大员工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对企业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四)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技术进步相结合
通常所讲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直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活动)技术进步,这并不全面。
在今天,管理技术进步对于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切实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有重大的作用。企业的各级经营管理者都要深刻领会在信息化背景下科学管理的内涵,善于运用管理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二、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构及运作机制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构的基本分析
企业创新体系的建构就是寻找体系的构成特征并构造这些特征的作用关系。为了寻找这些特征,需要作些基本分析。
技术创新的首要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创新?为什么要采用新技术,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这些问题可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动力源,称为企业外部动力源。而当企业决定要进行创新,又如何去保证创新人员产生创新的动力?如何使创新人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投入到创新中?这些问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观动力源,称之为企业内部动力。综合起来,这些问题属于动力问题,即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企业在具备了产生创新的动力之后,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把握创新的方向。任何形式的创新都需要各种资源要素,而企业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这样就不可能对所有的创新行为都进行足够的支持,所以引导创新的方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理论上称之为技术创新的约束机制问题,就是通过限制创新的立项及创新资源的配置等方法去引导创新的方向,使之在符合企业战略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接下来就是建立创新的支撑机制问题。创新的运行,需要各种要素的支撑,这是企业得以成功运行的基础。最后就是对创新方法的选择问题。创新需要技巧,需要方法。正确的创新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要素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创新的动力机制、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的约束机制、创新的运行机制、创新的支撑机制、创新的方法选择。尽管不同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运行方式存在细微差异,但其运行的机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二)建立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技术中心的内涵。1993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颁发的《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对“技术中心”作了较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隶属于企业(集团)具有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其中心任务是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企业生产技术上提供技术和技术储备的研究和开发机构。
2.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一旦拥有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技术中心,就能大大增强企业科技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应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为中心。在技术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要突出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而不是以成果为导向,以水平为中心。从市场和销售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来决定采取何种工艺、需要什么技术、并以系统的观点,按系统工程来管理项目,而不是就技术论技术。强调已有科技成果的综合集成,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最终获得商业利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不是仅仅追求单项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技术中心的效益是体现在整个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上,而不是追求技术中心自身的经济效益。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对于推动技术中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机制
1.实行市场拉动与目标拉动的机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来展开,即围绕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这一机制就是将技术创新定位于企业的事业发展和市场开拓,使每一个技术创新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以目标拉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效益标准,缩短研发与市场的距离,技术中心内部成立了市场部,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及获取商业利润为目标,不断寻找市场空间,创造新的市场卖点。
2.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从而保证技术创新体系高效有序地运行。这样,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的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宋达到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
3.努力培养造就企业技术人才队伍,保证技术创新体系有人才智力支撑。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在企业中进行技术创新的是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因此,人才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赢得人才,就拥有技术和项目,也就相应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技术创新人才管理不仅要引人、求人、借人,更重要的是育人、敬人、用人、留人。为了赢得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必须对人才资源进行储备。人才—资源储备包括人员储备和知识储备两个方面。人才储备是指企业所需各类各层次人才必须有年龄分布上的连续性。由于一个技术共同体的技术风格、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是在企业技术创新文化理念长期塑造下、在员工代际关系中形成并传递的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形资源,一旦人才断档,这种无形资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因此,任何一种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不同年龄和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组成的技术共同体来完成。知识储备是指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库要不断更新,使企业人才资源不断增值。因此,建立企业的新员工培训体系、管理人才培训体系、专业技术培训体系、用户培训体系等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加强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组织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成员的行为,使其尽量与组织目标一致。而人的行为受动机驱动,动机又来自需要,因此,激励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满足需要以影响行为,即分析需要是激励的起点。
关键词:四川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6702
目前,要破解四川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前提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方法。本文从四川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能力进行评价,以此作为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参考,银行、投资公司进行贷款或投资的依据,以及中小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工具。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同时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导向性原则。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规范化,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指标的选取,要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3)简明性。指标体系是复杂系统的一种简化,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必须注意指标体系的简明精练,简便易行。同时也是由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简单的特性所决定的。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要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指标选择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设计的指标应具有可采集性的特点,能够从企业内部的各种会计资料和统计资料中直接获得或计算获得。指标选择相对简单,做到指标少而精,计算公式科学合理,利于掌握与推广。
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为了反映和说明问题,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以下角度建立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1)创新投入能力指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技术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人员和经费两个方面。人员投入方面包括全部职工人数、技术与开发人员数量两个指标,经费投入方面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年均收入、研究与开发费用、职工培训费。
(2)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创新产出能力评价是对技术创新最终效果的评价,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反映的是效益实现和技术进步。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科技项目数,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利润。
(3)创新外部环境能力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支持程度。包括社会技术创新体系、政府政策及措施、与上游和下游的厂商信息联系程度。在我国,尤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从资金的支持到成果的转化,政府在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将社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政府政策及措施,与国内外技术资源的合作程度,与上游和下游的厂商信息联系程度等因素列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目前在综合评价时,创新外部环境能力指标的权重应加大。
【关键词】耗散结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耗散结构理论
一、引言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得知,任何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因此,如何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并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引起了各国广大科研者的高度关注。然而,从近些年来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状态并不乐观,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尽管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究其根源,无不与缺乏科学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紧密相关。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大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是具有显著的相关特征,并显现出明显的无序性、散乱性和非线性关系。而这些关系为技术创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及约束。为此,若要从大量无序性和散乱的信息中发现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以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并解决技术创新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无序性问题。而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系统论的新发展,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序向高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因此,研究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应用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
1.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个系统理论。耗散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系统)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普利高津把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形成的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1]。
2.技术创新
自熊彼特(J.A.Schumpeter)于20世纪初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以来,技术创新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开发性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系统研究和80年代至今的综合研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与争论,综合各种讨论,这里给出比较简练、相对通俗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有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2]。耗散结构形成原理包括开放性原理、非平衡原理、涨落有序原理以及非线性作用原理。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1.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技术创新管理包括对资金、设备、人才、信息等资源进行管理[2],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同外界进行诸如资金、设备、人员、信息等的交换。除此之外,这个系统与外界还有能量的交换。一方面系统中生产技术创新必须有能量推动,因而需要从外界导入物质能量。另一方面,生产系统要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即要使系统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还需要从外界导入一种新的能量,这种能量能促成生产系统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有机结合,可以将这种能量称为管理能量。管理能量是在技术创新系统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在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中所释放的精神能量。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3]。
2.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非平衡态特性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不仅表现在其构成元素员工的道德品质、文化背景、个人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教育水平、理想抱负、、行为习惯、价值观念、民族特征、气质类型、劳动技能、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且表现在其构成元素生产资料的性能、结构、约束条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系统,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大系统内部的势能差,将其推向远离平衡的状态。当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时,其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不可能用线性关系来表示的,只可能用非线性关系才能表示出来。因此该系统还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
3.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涨落有序性
一个宏观系统经常处在一个复杂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也存在微小涨落因素。一方面存在内部涨落,例如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性介入,常常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意思偏离,进而形成了信息准确度的涨落;又如企业内部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势必会引起生产效率的涨落。至于外部条件所引起的涨落就更多了。例如一旦市场上原材料价格起伏,行业竞争者的行为变化,相关政策法规的变更都会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也说明研究外部涨落的对于技术创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的动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具有潜在创新能量的构成元素是员工个体,员工个体之间是通过创新精神、创新情感联结的。这精神构成企业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以创新精神和情感为依托的员工间的相互作用是心灵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异常复杂和微妙的,因而作用关系是不可能用一个线性方程或线性方程组表示出来的,至少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或非线性微分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员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的各个员工个体之间产生心理协调动作和心理相干效应,这种心理协同和心理相干效应可以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从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满足耗散结构形成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断言,技术创新管理中耗散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
四、技术创新管理耗散理论结构的构建
系统内部发生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的变化,这个量总是正的,如果没有负熵的导入,系统将不能维持耗散结构而面临瓦解。技术创新管理的实质正是一个负熵流导入的过程,因此现代企业更加强调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1.开放性是做好技术创新管理的保障
开放系统的熵的改变应包括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所引起的熵的改变以及系统内部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的改变。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系统可以通过负熵流来减少总熵,从而使系统从无序态变为有序态。为此,必须保持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保证负熵的导入[4]。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保障技术创新管理的开放性。
(1)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在导入负熵流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管理要求企业对内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学习型文化。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以此保持思维的开阔性。同时要以批判性的眼光来分析、审视和修改已有的实践性知识,以此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逆趋势,进而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有序化。
(2)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在公司内部构建开放式资源系统,按组织结构给予员工分层下载以及上传权限,以便于资源共享,知识积累。系统构建后,定期对资料上传量较大者给予奖励,这样也可以激励员工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
(3)加强对外交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资、人才、技术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实现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为确保负熵的导入,还需要建立一个负反馈机制。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对外交流过程中,要严格监管企业行为,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时展需要相一致,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一致。这样才能将良性效果放大,确保负熵流的合理导入,在资源、文化、思想、能量的不断流动中使得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变得秩序井然。
2.非平衡态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
根据“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一原理,一个内有动力和外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非平衡的系统[3]。
(1)建立非平衡态机制。对内,应重视对团队及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激励。一是通过职位的升迁、岗位调整、薪酬的提高、特殊权力的授予等手段奖励那些为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及个人;二是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并帮助企业内部团队及个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的申请。三是保护少数派,重视会议中那些不同的声音、相反的意见,根据性格特征挖掘员工内在潜质,为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
对外,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由于人们常习惯于维持原有平衡态,抵制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群更是如此。为此就需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企业内部政策制定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使技术创新活动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系统之中。
(2)树立竞争意识。企业内部,在以企业整体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鼓励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通过奖励、竞赛、考核等措施来强化部门间的竞争意识,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在行业间竞争中,以责任感、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大力发扬创新精神,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所获得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行为。引导管理者们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置身于世界同行业间的比较。
通过以上途径维持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前提。
3.实现涨落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动力
在非平衡态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涨落对于更高层次有序性的实现起着推动性作用。
(1)通过组织变革实现涨落。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客观条件时,通过人员调整、组织结构变更、资源配置变更等手段实现的微小涨落都有可能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
(2)建立企业内部智囊团。智囊团又被称为思想库,通过公司内部智囊团的建立实现涨落,一方面要求智囊团成员为公司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科学技术咨询、培训活动。另一方面,应对智囊团内部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其提供学习机会,使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进入公司。
(3)积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动行业间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通过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一方面可以聚众成势,推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盟,可以节约时间、人员、资金、材料等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效益。
通过变革、整合等方式形成涨落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和驾驭涨落的客观规律,如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处于发生质量转变的临界点之前,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扩大某种涨落,有意识地使系统发生暂时的失稳,为打破旧的体制和结构,建立新的秩序创造条件和时机。
4.非线性作用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系统要达到高度有序,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调节以获得自生长、自创性自激荡、自完善甚至混沌运动等非平庸行为,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动作来实现[3]。
(1)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在技术创新实现的过程中,对创新活动加以约束,以保证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首先要以顾客需求为约束,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产出物可以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这样才符合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其次,要以企业文化、企业整体规划为约束,使得创新结果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求;同时,要以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约束,只有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环境需求的技术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才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2)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技术创新中的非均匀性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资金资源等的非均匀分布。可在企业内部设立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公司形象等为考核指标,以指标评审结果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均匀性,这也是涨落实现的前提。
(3)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对称性。非对称性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就是指支配与从属关系、策动与响应关系、控制与反馈关系。这就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确保适当管理者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支配权。同时,设置必要的反馈系统,一方面,在企业内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沟通信息传达的效果,实现技术创新行动方向的一致性;在企业外部,通过反馈系统的设置来保证创新活动的经济性、时效性。
五、结束语
文章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通过树立学习观念、建立开发的资源系统、加强对外开放来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2.通过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团队及个人创新意识来建立企业内部非平衡态机制,通过培养企业及员工的竞争意识来实现创新系统的非平衡态,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前提条件。
3.通过组织变革、企业内部智囊团、行业间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来实现创新系统的合理涨落,这是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在动力。
4.通过约束条件、反馈系统的建立来实现技术创新系统的非独立性、非均匀性与非对称性,以此形成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实现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谌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0.
[2]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
[3]刁兆峰,张辅松.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1.
关 键 词: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型企业;AHP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2-0076-05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普遍表现出综合竞争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不具备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导致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形成成本优势与产品多样化优势。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大多数为一种被动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为国内企业设立一个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则是确保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创新(Innovation)概念首次引入经济学,并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的贡献。他的创新理论中所界定的“创新”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不一定与技术直接相关的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从企业的角度涵盖整个企业技术、生产、管理全过程,不局限某一特定领域,既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又包括市场创新(即销售市场创新和供应市场创新)和组织制度创新。在这以后的研究中,经济学界出现了“技术创新”这个概念,经历了从最早的作为与制度创新相对的狭义的理解,到广义的涵盖整个“创新”含义的理解的过程。本文认为,对技术创新应该是广义的理解,即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的产品,提出新的服务,应用新的营销模式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建立一个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准确测度为前提的,但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也是极其困难的,测度指标各不相同。对于如何评价技术创新能力,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Christensen(1995)按照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功能对创新能力进行了分类,提出了4 种基本创新资产,即科学研究资产(符合R&D中的研究)、工艺创新资产、产品创新应用资产(细分为技术和功能)和美学设计资产[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提出了用于收集企业技术创新数据的OSLO手册,其中,许多指标涉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 Burgelman(1996)等把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组织激励与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的特性集合[3]; Chiesa(1998)等开发了一个技术创新审计框架[4]。然而,在创新型企业和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较全面反映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得到广泛认可、实践上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论和测度工具。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中国电子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技术创新的过程性
通过考察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5-7],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看法不同,但他们的观点里或多或少包含了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思想。
我们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1)学习阶段,这是一个积累阶段,为企业后期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一种素质与技术的存量;(2)发明(设想)阶段,该阶段要设定宽广的目标,识别企业所要开发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发展创新想法,选择创新项目,引导早期项目计划;(3)实施阶段,将设想在公司内进行转化,包括对生产方法和产品的研究开发;(4)市场渗透阶段,将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取得创新收益。
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可知,创新的形式虽然多样,规模、特性及新颖程度都会有所差异,但创新的本质过程是相通的,创新的过程中存在次序性,因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这相通的过程来界定。从这个意义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经过积累产生新思想最后实现市场化这一创新过程中各阶段能力的耦合。这样,各个环节的状况、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整个企业的环境都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企业要想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在创新过程各基本阶段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形成存量,最后使创新成为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如果忽略一些细节,从中抽出其关键环节,则企业的创新过程可归结为:积累(储备)实施(效率)实现(效益)这样一个实用模型。其中,创新积累的最终体现是员工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实施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两方面;而实现在销售能力和新产品的产出效益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创新活动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能力的创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可以分解为: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六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基于过程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实用模型
我们在理论分析和借鉴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性,确定出各个阶段的二级衡量指标,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三家国内电子企业和两家国外知名电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为海尔集团(简称海尔)、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和惠而浦公司(简称惠而浦)、三星电子(简称三星)。选取这五家公司的原因是考虑到:海尔、海信是2005年国家科技部确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研发中心的试点;华为是对研发着力最多的国内企业之一,自2001年起公司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惠而浦是美国第一大家电生产商,可以反映世界最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而三星作为在中国市场上运作的好的外资电子企业之一,可以作为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找差距和学习的对象。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五家公司的官方网站及相关的新闻报道的整理分析,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跟踪研究,有利于避免偶然事件造成的研究误差。考虑到其有效性和时效性,我们最终选取的是2004年的数据。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服务于决策的目的,从评价功能分析,一般服务于两类决策:一类是“选择、排序”决策,即根据评价结果,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和优选;另一类是改造的决策,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促使被评价对象向好的方向转化。事实上,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中,服务于第二类决策的功能更为重要。由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过程可如图2所示。
图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过程和评价思路
在具体方法的选用上,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而言,不仅要对产品结构、性能参数和适用领域拓展创新;还要注重发展新思路、开发方向和运行机制的深化创新。其内容范围广、涉及因素多,加之各企业具体情况不同,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于用一个或几个定量的指标来衡量。以下试通过专家赋权、Seaty的标度法以及多层次分析(AHP)相结合的方法,就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来对五家电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努力给出一个标准。
第一步,应用Seaty的1―9标度法,来反映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如表二所示。
表2Seaty的1―9标度法
第二步,根据表2,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到某层因素相对于上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得到判断矩阵: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每个二级指标在整个体系当中的权数矩阵。
第四步,对样本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依次(行向量)进行0―1标准化和1―9标准化,并与权数矩阵相乘,最终得到创新能力综合评定矩阵。
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定及结果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定
(1)专家给出的各级指标的Seaty重要度为:
(2)通过上面所列的数据,得到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经过计算,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指标因素的权重和综合重要度如表3所示。
表3指标因素的权重和综合重要度表
(3)将采集的五家企业的原始数据整理,并依次(行向量)进行0―1标准化和1―9标准化3,如表4所示。
(4)利用多层次分析法,经过检验得五家企业数据判断矩阵WA,与Wi相乘,经过计算,得出五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定矩阵W:
W=WAWi=[0.03,0.29,0.10,0.09,0.22]T
2.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综合评定结果,如图3所示。
表4标准化数据
图3 五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定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创新型企业指标体系当中,五家企业的综合得分分别为惠而浦0.3,三星0.29,海尔0.1,海信0.09,华为0.22。可见,海尔、海信等国内电子企业在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以及其它几个二级指标与国际同行业还具有很大差距,与国内研发型电子企业华为也有一定差距。
图4 五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级指标评定
同样,我们得出六个一级指标评定对比图,如图4所示。系列1――系列6依次分别对应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六个一级指标。
(1)学习能力
总体上看,国外企业学习能力的指标高于国内企业,既包括员工整体素质,也包括企业对于学习培训费用的投入。在这五家企业中,惠而浦公司的员工整体素质最高,而三星公司的学习培训费用投入最大。与之相比,海信在两项指标上都是最低的,且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较大。华为作为主要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较高,使得员工素质――数量强度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甚至持平。海尔、海信两家家电生产制造企业,由于员工中很大的比重是一线产业工人,使得整体学历水平低。但海尔在学习培训方面比海信和华为都要重视。
(2)研发能力
在研发能力这一项上,华为的整体数据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不大,而海尔、海信两家企业除个别指标外,差距仍然很大。在R&D资金投入方面,海尔、海信基本保持在国内普遍的5%的水平上;五家企业的产品平均研制周期大致相同;除海信外的四家企业的产品研发成功率差距不大;专利方面,国内企业大多申请的是国内专利,与国外企业的国际专利在质量上有差别;在自主创新产品率这一项上,国内外企业的差距较为明显;在研发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华为与国外企业相当,海尔、海信差距较大。
(3)制造能力
在衡量制造能力的三项指标中,五家企业的数据特点大不相同。在生产设备先进性方面,海尔、海信与同为家电生产的惠而浦、三星差距较大,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家电生产普遍存在的差距,中国大部分家电企业尤其是彩电行业走的均为价格路线,而国外走的是技术路线和质量路线,故生产设备水平比国内先进。在专业技术工人比例上,海尔、海信数值较大,华为数据最小,这与华为注重研发多于生产有很大关系。但在素质强度这一项上,海尔、海信数值最小,体现了技术工人数量多但整体素质低的特点。
(4)营销能力
总体来看,在营销能力这一项上,华为公司较为突出,除营销网点这一指标较低外,其他两项指标比另外四家公司数据高很多,这是因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运用了较多的人员推销这一营销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营销费用,而对网点的需求较少。海尔由于近几年走的国际化道路,和其历来重视售后服务的原因,所以网点数目较多,与国外企业相当。
(5)产出能力
我们通过新产品产值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两项来反映产出能力。在新产品产值率这项指标上,从原始数据来看,国内外企业的差距不大,最低的海尔也达到了70%。而在产品市场占有率这项中,差距较明显,因为此数据表现的是该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平均占有率,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虽然逐年提高,但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仍显能力不足,因此造成数据较低。
(6)管理能力
在这项能力指标中,五家企业在管理人员比例指标上数据相当,在管理人员素质――数量强度指标上海尔、海信两家企业的数值较低,与国外企业的差距比较大。平均从业年限这一指标,华为最小,这与华为公司重视研发,保持员工队伍年轻化的整体企业规划有关。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以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与国外知名企业表现出几乎是全方位的差距,除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制造能力中的部分指标与国际标准相当外,在我们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中,占权数较大的学习能力和研发能力方面,尤其是研发投入、专利拥有数和自主创新产品率,国内企业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惠而浦在全球家电行业排行榜上连续多年位居第一,表现出持久的竞争能力,三星近几年在电子行业的异军突起,这与它们在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研发能力上的同比优势是分不开的。
国内企业应该认识到单靠扩大再生产规模或通过廉价劳动力获取的价格优势,在企业的长期竞争中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成为企业生存的劣势,一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程度越高,这种劣势也将越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建议:
第一、要重视基础教育,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技术进步意识,制定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计划,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体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抓紧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
第二、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合作、共建以及企业与企业合作研究。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落后,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企业要想获得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国际企业或国外研究所合作开发新项目、或在国外设立R&D机构,实现企业研发的国际化,使其受市场的调控,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生存并可以提高产品与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形成以产权清晰为核心,且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营销、扩散和服务,并不断反馈,以便进行技术创新的改进和完善。充分利用市场和技术两种机会,选择双重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即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将自主开发、引进、和合作开发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经济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源。
――――――――
参考文献:
[1] Christensen J F. Asset Profi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95,(24):56-85.
[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OSLO Manual. Paris:OECD,1996.
[3] Burgelman R,Maidique M A,Wheelwright 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York:Mc Graw - Hill Inc,1996.
[4] Chiesa V,Coughlan P,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 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1998,(26):21-32.
[5] 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 官建成,史晓敏. 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2004,(11):1000-1004.
[7] 栾大龙,殷纯永.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应用研究[J]. 航空科学技术,2002,(2):22-24.
论文摘 要: 文章探讨了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动力因素,构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并对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许多事实表明,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尽管企业外部的动力要素对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作为外因,只有通过诱导、唤起、驱动而转化成内因,才能实现其动力效能。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要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是存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和外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驱动力的各要素之和。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能获得的 经济 利益和相对竞争优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之前,一方面要对创新活动的净收益和创新收益的滞后期进行预测,另一方面要对创新活动的风险和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估价,只有能在预期的时间范围内取得较高预期收益,又因风险适度、能力较强而能有较大成功概率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就会有较大的激励力量。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内部创新动力要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对企业 文化 、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相同的 环境 中,在相同的创新动力作用下,有的企业进行了创新,而有的企业却没有创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是否富有企业家精神。优秀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者、指挥者,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至关重要。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支柱。
3.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与个人主体行为目标关联较密切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因为个人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而能够帮助个人主体实现这一目的的动力要素就是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个人主体的创新行为实施恰当的、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能够充分地调动个人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个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所以,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必将导致自身的创新活动失去动力和活力。
4. 企业文化 。除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以外,在企业内部动力因素中,企业文化对个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个人主体的行为目标不仅包含着利益目标,还包含着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而在创新实践中长期积淀和形成的企业创新文化,会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使全体员工普遍地认同和崇尚创新,并将创新成功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可以说,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持续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5.企业科技专业人才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创新能力。科技专业人才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重要的动力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与企业所拥有的各类专门人才的业务、专业技术水平有必然的联系。能够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科配套、起点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6.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指:技术发展的 历史 因素在决定未来的技术创新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这些历史因素包括:最初 市场 、技术 管理 、制度、规则、消费者预期等等。在它们的作用之下,技术创新受到 社会 、经济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进而导致成功的创新和采用新的技术取决于现有技术的发展。但是这些历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赞同”采用现有的技术而“反对”采用新的技术。采用现有技术的收益递增导致创新锁定于现有的非优的、低效率的技术,并阻止采用好的、优越的、可替换的技术,并最终造成技术创新的低效率。
多数情况下路径依赖是技术创新的阻力,因此,需要企业进行路径创新,以积极正确的态度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创新的成果,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放弃眼前既得利益,采用打破现有技术创新路径,进行路径创新。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动力
外在动力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外部 环境 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所发生的推动作用,包括产权动力机制、 市场 动力机制、政府动力机制和科技动力机制等几方面。
1.政府政策因素。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有建立完善的企业 法律 体系,加强政府的 财政 、 金融 、信贷支持减免新产品税,加大r&d投入,以及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 社会 化服务体系等。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观是强大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政府行为会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市场驱动因素。市场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发挥 着提供信息、 经济 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等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市场过程也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组织的过程: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方向刺激促使企业产生获取超额利益的预期,逆向刺激则危及企业的生存:市场产生的正向拉力与逆向压力与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结合,是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基本动力。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激励是通过市场体系要素、市场竞争、市场结构与市场规则等变量进行的。
3.科技驱动因素。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品寿命周期变短,新产品层出不穷,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其不断发展。
技术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是促使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动力。技术发明和发现具有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潜力。当科学和技术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出现主动创造需求的情形,从而推动创新主体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完成创新活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周期较长,可是一旦成功,将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4.产权动力因素。产权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有形资产产权是指人们对实物的拥有权,无形资产产权是指人们对非实物形态的信息、知识等的拥有权。一般而言,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要进行物质资本(有形)的投入和智力、知识资本(无形)的投入,创新的结果就形成了新产品和新知识。因此,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必须从法律上确立私有产权的地位,通过股票赠与、股票期权、优先认股权、员工持股和专利制度的建设来保护企业家和技术发明人的创新所得,对于一大部分未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而言,更应加快建立产权制度,创新产权激励的条件。这是一种最经济有效、持续的创新动力手段,因为它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会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动力。
5.产业集群因素。产业集群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进行合作创新,而且集群内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当产业集群形成创新的氛围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大大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
三、外部动力要素与内部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
除了在企业外部的动力要素之间、企业内部的动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外,企业外部动力要素与企业内部动力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作用。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作方式概括为: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来自于产业集群内市场的需求引力和竞争压力、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政府政策行为的支持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驱动力,成为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精神对利益驱动力具有感应与放大作用,它能够直接驱动企业主体从事创新,并通过企业 文化 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间接驱动个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能力则最终保障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成功的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技术、市场、政府、环境,激发出新的创新需求。而利润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总之,诸动力要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企业主体和个人主体产生了技术创新活动,而技术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诸因素,引发新的创新需求;新一轮创新又会推动企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产业集群内企业就是在内外部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创新活动呈螺旋上升地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1人才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缺少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条件,在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多数中小企业都不具备优势。加之缺乏有效激励手段,使这些企业吸收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大都长期依靠自我摸索和实践来进行研发。人才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缺少优秀的团队往往孤掌难鸣,创新更无从谈起。因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始终无法进行研发能力的积累和储备。1.2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阻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我国技术改造资金几乎都集中使用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上,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市场上资金实力薄弱,且融资途径少,很难取得银行贷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路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1建立健全创新支持服务体系,改变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集中建立和发展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社会服务协作体系,包括资产评估、技术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法律服务等。同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以实现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2.2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2.2.1建立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尽快健全各项制度,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上市直接融资。各级政府可以考虑设立创新基金,用基金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2.2.2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多个税种中都有关于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今后应该注意完善税收政策,让中小企业真正享受到各项优惠。2.2.3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必将干扰正常经济秩序。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用社会的高度,尽快完善各种奖惩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2.3重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在企业内营造尊重创造和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做好企业自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选派优秀人员外出培训,根据企业需要扩充科技人员的主要研究领域,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具备市场眼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大引进企业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尤其是针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引进。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