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8 15:40: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茶叶基础知识培训

篇(1)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的改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应的课程。

(三)“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三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加技能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学分。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七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2010级为例,专业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5.1%,而且专业实践教学可开出率100%,实际开出率可达90%以上。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结语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突出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主要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36137

[2]刘亚.深化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59

[3]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6164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

篇(2)

【关键词】基础课程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采取两种语言的教学方式,即在教材使用、讲授课程、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日趋紧密,通过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出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茶学基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茶学基础是茶学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向着重于向学生介绍茶叶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涵盖了茶树育种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历史等多门课程。近年来,随着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茶学学科在招生和就业方面也获得众多青睐,同时,用人单位对茶学毕业生的要求也日趋提高,不少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茶学基础》双语教学课的开设正符合这一趋势,通过双语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为其以后工作和从事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二、现行《茶学基础》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中国是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大国,茶树种质资源及茶类极其丰富又极具特色,国外现有的教材大部分倾向于茶叶深加工及食品科学方向,《茶学基础》教学不可能照搬国外现有的教材,而国内的茶叶学科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部适合《茶学基础》双语教学的教材。因此,参考国内同学科中已形成的双语教学经验后,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课程的需要,对现有的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选取茶学学校各主干课程的重点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内容,自主制作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了解各学科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双语教学,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但与此同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问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肖前瑛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减弱,而且各年级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均未超过35%。因此,对于《茶学基础》这一门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应安排为低年级的学习课程。而目前,《茶学基础》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这一时期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最弱,而且通过前三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茶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茶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变成了一项重复性的学习任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吸引力更小;从学习动机的职业化方面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深刻,特别需要加强对专业基础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低年级的学生英语课可以辅助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所以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而言,《茶学基础》双语教学课宜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

(二)双语教学课授课方式的选择

学生从公共英语课程转到双语教学是需要过渡的,双语教学应该视学生的英语能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每一学期或每一节课的设置应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采用英文课件讲授,同时再辅以中文讲解和中文板书,保证学生在理解讲授内容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由于茶叶科学专业名词较多,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的英语表述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讲授《茶学基础》时,需要重点传授专业词汇,让学生对艰深、专业的术语有一定的了解后,再行讲授专业知识。在2011年上学期的《茶学基础》课程讲授中,本人采用了以英文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中文讲解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后布置专业词汇学习,让学生在理解授课内容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三)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申沛等人对试行双语教学的某重点高校调研后,发现:仅有20%的学生认为学习较轻松,可以在双语教学中获得良好发展,5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课听起来很好,但想学好不容易,其余的学生认为双语课非常吃力。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必须采用与现有方式不同的评价体系。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茶学基础》的教学应以鼓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而不应一味强调英语能力的提升。双语教学在采用期末考试这一总结性评价的同时,还应增加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课程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性考核、课堂演讲等,每项均有严格的评价,最后计入学生的课程总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重视学习过程。

三、《茶学基础》双语教学发展的若干建议

吴建贤等人通过统计学手段对本科生双语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总结学生的建议, 教师总结双语教学的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今后在《茶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与专业理论相脱离的状况,提高双语教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以培养专业兴趣,介绍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一)加强双语教师的培养

高等学校的教师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重教必先尊师。目前,茶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双语教学实施中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对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学术讲座、 双语教学方法与技能技巧的研讨交流,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高级人才投入到双语教学中。

(二)加强双语教学的研究工作

双语教学在中国各高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双语教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从目前茶学学科的发展来看,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双语教学课程《茶叶加工学》的开设,综合了专业课程和英语教学的特点,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同时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茶学专业双语教学开展比较成功的范例,在湖南农业大学的双语教学团队中既有对专业认识深刻、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对英语水平掌握较好的年轻教师,还有茶学专业研究生的支持,由此可见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个团队的支持。目前《茶学基础》双语教学课顺利实施的瓶颈之一是缺乏双语教学的研究团队,无法对茶学专业双语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连双语教材的编写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双语教学与本科大学英语相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学生,其英语能力主要是通过应试教育后天培养而来的,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交流,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度,要么放弃使用英语教学,要么将正常的教学活动做成样板课,使授课过程死板艰涩[7]。要想仅通过双语教学就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不现实的,双语教学必须与公共英语教学相结合,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培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提问和讨论,充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对话能力。

总结

我国双语教学尚处于尝试与快速发展过程中,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尝试。《茶学基础》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必须立足于茶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勇于创新,探索出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双语课程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弘,刘东林. 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 理工高教研究, 2002, 21(5): 114-115.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 高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申沛,冯永平. 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 24-31.

[4]施万胜,舒友菊,万珊.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改革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6): 14804-14805.

[5]吴建贤,郝曼,陈惠德等. 双语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4): 367-369.

篇(3)

××村位于来凤县大河镇以南,距集镇约2.5公里,距来凤县城约41公里。境内最高海拔600米,最低海拔400米。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48户、970人,国土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0余亩(其中新建茶叶面积1050亩),林地面积1300余亩。全村已建沼气171口,三改配套率达75%。居民主要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主要文化活动有龙灯、彩莲船、摆手舞、山歌、花鼓戏等。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为2236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树立形象。工作队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一是注重政策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新闻,重点关注农村工作和聚焦“三农”;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向行家里手问、向农民朋友请教,尽早尽快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三是狠抓作风纪律建设。工作队的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群众纪律,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用严格的组织纪律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农民朋友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二)调查摸底,了解现状。为科学谋划省厅驻××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工作队深入驻点村走访农户,开展调查。详细了解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走访调查196户,335人次,对全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摸底。全村有低保户17户(特困户4户)、计32人;五保户2户(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各1户);党员19人(预备党员3人);外出务工人员339人(其中县内25人);军属1户。该村以茶叶生产、生猪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导的产业初步形成,自然环境独特,乡风文明,群众积极性较高,为全面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工作队在认真听取了镇主要领导关于镇情、村情的介绍后,就驻村入户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在××村群众大会上,工作队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传达省委、省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此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民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统一认识创造了条件。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工作队还虚心听取了他们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供了依据。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根据工作队“参与而不干预、帮办而不包办”的基本要求,坚持打牢基础、扎实创建、稳步推进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找村干部群众交心谈心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调查摸底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按照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三年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会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拟制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确保年度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

(五)扎实创建,稳步推进。一是不失时机植树造林。3月份植树节前后,完成了村主干道植树造林1000米,种植桂花树180余株,沿河边种植竹林1200余株,移植培植树苗110余棵,绿化美化了村庄;二是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3月19日组织茶叶采摘专项技术培训,培训人员570余人次;5月18日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恩施市芭蕉乡灯笼坝茶叶基地学习培训,了解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运行模式,为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完善村委会基础设施。新修标准水泥篮球场一个,新建村级卫生室一个,规范标牌16块,制度上墙8块,添置办公桌椅25套,为“农家书屋”新增图书200余册;四是加强田间养护管理。4、5月份新修田间路共480余米,方便了茶农进行田间养护和茶叶采摘;五是确保茶叶加工按时投产。目前已收购名优鲜茶9600公斤,加工名茶2000公斤,收普通鲜茶16000公斤,加工大宗茶叶4000公斤,茶农现金收入约37万元;六是适时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截止6月6日,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上见报4篇,××省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交流、新华网、楚视传媒、××民政网先后转发相关消息9条,举办

“工作简报”5期。

三、存在问题

(一)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任重道远。一是部分群众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上有误区。个别人对党的新农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同程度地存在“等、要、靠”

的依赖性思想。二是在帮钱帮物与帮智帮业的结合上有偏差。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真正在脱贫致富、增强“造血功能”上出主意、想办法、下功夫的人不多。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步履艰难。一是思想被动。总感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形势的需要,对调整后的发展变化盲目观望、消极等待。二是急功近利。生长周期过长,农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少数人就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怀疑,甚至于动摇。三是经验不足。受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部分留守农民因为年老和视力的原因,茶叶采摘不到位,茶农收益受影响。

(三)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势在必行。驻点村现有茶叶加工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独家经营。表现在价格上的“一口价”和收购中的“垄断性”;二是市场调节受限。需要多种形式的茶叶加工来完善和补充。三是缺乏自己的品牌。没有及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收购的渠道和市场不畅,自己的品牌打造不到位。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从工作队组建时起,厅领导就非常重视和关心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落实责任到人。3月5日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晨同志亲自带领新老队员实地查看、现场交接。5月25日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松保同志又亲临驻点村检查指导工作。厅机关处室的领导先后5次到点上指导工作和看望队员,州、县及相关业务部门的领导先后3次到点上指导工作。正是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工作队员倍感亲切、倍受鼓舞。从而振奋精神、积极工作、扎实创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部门支持是保证。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既离不开厅机关相关处室的帮助和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当工作队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确定今年的工作计划后,及时向厅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表示:支持和帮助我厅驻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使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激发工作动力。同时,州、县民政部门,来凤县直有关单位及大河镇政府,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群众参与是基础。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广大村民的自觉参与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们能自主响应;村容整治村民们能自觉拆违;道路硬化村民们能自愿出让;文明建设村民们能自发参与。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和要求。也是我们工作的有力保证和坚强后盾。

篇(4)

关键词:铁观音;低产;茶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29-1

1 铁观音低产的原因

1.1 种植要求

铁观音尤其以安溪的最为出名,现就以安溪铁观音的种植要求为例。安溪的铁观音以制作严谨,技艺精巧而闻名。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为春茶,夏至到小暑期为夏茶,立秋至处暑为暑茶,秋分至寒露间为秋茶。有个别地方由于气温较高,还可生产一季冬茶,冬茶颜色较青绿,滋味也较青,产量不多。制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次之。秋茶的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就更加要严格分开制造,而午青的品质为最优。这么多的种植季节的重视也足以说明,铁观音种植的不易。

1.2 种植茶树的混杂,树龄长易老化

有的种植者认为,种植茶叶的方法。也可以仿效玉米大豆的那种套种方法,所谓的套种举个例子说明:在玉米地里种黄豆,或是在菠菜地上再种香菜是一个道理。有的种植者认为,套种的方法有助于茶树之间的互相竞争,就与人类一样,有竞争就会使它生长得更好。而树龄老化也是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有的种植者不愿意将老茶树砍掉去种植新茶树。一是浪费时间,二是短期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老龄化茶树的增多。

1.3 不科学的种植方法

种植者在种植茶树的时候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采用简单的垦殖方法,把土地浅耕一边,既不采用科学的耕植方法。在上肥料时也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上,根本不知道茶树缺什么补什么的原理,只是一味的认为种植的越密产量也越高,肥料上的越多越好。其实,不合理的耕植使得茶树的根部生长受阻,由于种植的密集树冠得不到充分的舒展,使得吸收的阳光也少,导致树冠的蓬面小,产量降低。在施肥时由于自身管理水平的低下和资金的不足,把茶树当作农作物来处理,施肥的习惯随心所欲。施肥单一,造成茶叶的产量低和品质的下降。

1.4 铁观音的处理手续繁琐

铁观音作为茶中的精品,由于它分为四季茶所以每个时期的采摘工序和制作流程都有所区别,每个要求也不尽相同。而繁琐的处理手法对于爱茶的人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可是在种植户手里,为了省时间他们有的不会那么细心地进行采摘。比如有时可能春夏茶都不分就直接放一块采摘。而又由于近年来在铁观音的种植区出现了工业区、新兴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影响,导致种植者已不再放眼于自己的几亩小茶园,而是投入到了新兴产业或是工业区中,导致茶园的荒废,直接导致产量下降。

2 提高铁观音茶园的经济效率和铁观音品质的提高

2.1 对于种植要求

当然,这个问题就要我们种植户的参与。及时的按季节来种植,在适应的季节种植。而政府也应该对于种植户给予相应的补贴。运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在耕种时满足茶树的基本生长需求,不阻碍茶树根系的成长。对于老龄化的茶树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坚决采取套种的模式,但是可以将老龄化砍掉,新茶树的交替方式套种。

2.2 提高种植户的技术含量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合理的规划。有可能的话,对种植户进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培训。举例说明:对土壤的检测、对茶树之间的稀疏度进行合理的安排,使每株茶树的树冠长到足够的大,能够及时的获取阳光,使茶树的产量提高。合理的施肥,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中检测出来所需的元素,以及结合铁观音茶树的本身需求合理地使用茶树所需要的氮肥。加强茶园水的供应,由于茶树的生活习性所决定水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在茶树的生长季节。适时的对茶树进行修剪,使茶树的树冠保持最大化生长。开拓肥源,增施有机肥以此来提高茶树的产叶量。

2.3 老茶园的处理

对于老茶园的由于长期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导致茶园土壤肥力的下降。这就要求我们的种植户要根据茶园的土壤来合理的添加土壤改良剂,对于茶树更是要进行茶树专用肥料的施肥。

2.4 茶叶采摘的处理手续问题

要狠抓这最后一关,可以说如果这一关没有很好的控制,那么前面所有的做法可以说是白白浪费精力和时间,采摘要遵循:其一、要坚持适时的采摘,在最合适的时间进行采摘。在每一次的采摘过程中,要以多采摘为宜。尽量做到多采摘少留叶,进行叶子的嫩度分批进行采摘,在采摘的过程中,要以采为主。当然也不要忘记在采摘过程中维护。其二、在采摘鲜叶时要以采摘面为主,采摘面下集中养的原理。采摘要尽量的保持新鲜,以不损坏为宜。

3 结束语

铁观音土壤中铁的含量要很高,同时要根据土壤中所缺的肥料来进行合理的施肥。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保证每株茶树都能得到所需的肥料。只有我们种植者用心的经营,产出高质量的茶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使用肥料,在采摘期间更要用心的进行采摘。只有我们这个方面的工作都跟上了步骤,那么就不会担心铁观音的价格提不上去。当然,对于茶这个话题由来已久,更何况是茶中极品铁观音,我也只是浅议一下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只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那么一丁点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苏孔斌.提高茶园产量、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技术措施[J].第五届海峡两岸茶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

篇(5)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旅游专业 研究性学习

随着普通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模式”逐步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所了解。我国在高中新课程体系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加以开设,并且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相比之下,我国职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反应则显得十分迟缓,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极其薄弱。

一、职业学校旅游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的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与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在其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因为研究性学习本身依旧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才能尽快地明确方向,走好每一步,最终获得成功。

长期以来,在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资料、创设情境、设计好思路和答题框架,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学习内容,学习主动性被忽视,创造性被压制,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促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增强思考、判断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与各种人往和团队协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的责任心和计划性,这一切恰恰是开展导游工作所必需的。

二、在职校旅游专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实际上,笔者在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尝试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发现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根据旅游专业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比较适合采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调查考察法。

作为一名导游人员,首先必须有全面、丰富的生活与实践经验,以使职校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这对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大有裨益。社会调查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模式,它能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发现、掌握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文献研究法。

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综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一部分讨论题,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到图书馆、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在对知识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就某一专题写出小论文。如闽台文化,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1)清以前的闽台关系;(2)郑成功收复与经营台湾;(3)清以来的闽台关系;(4)闽台共同的民情民俗。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文字的叙述中,把零碎的知识作成系统的文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又锻炼了他们撰写论文的能力,同时结合福建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使学生改变了角色认知,真正强化了职业意识。

3.实践摸索法。

“实践出真知”,这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如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学生亲手实践摸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例如“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可研究:(1)本地区拥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2)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3)对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建议。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为此教师应以学校义务导游队为主导,利用节假日前往各个景点,考察福州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具体分析这些资源,进而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可能性与当前利用这些资源的不足和弊端,从而形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新的思路和建设性意见,写出论文投寄旅游部门。

三、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往往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恰当地确定课题,由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获取途径,让学生自己拟订研究方案、实施步骤,在课内外通过实践、考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现象、探索规律,从而达到旅游专业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体验性,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因此各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一般都按照以下程序完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例如,在上《福建茶叶》这部分内容时,对于茶叶的种类及特征,按常规方法教学,许多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准备几种茶让学生品尝,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探索新知的欲望,每一位学生都跃跃欲试。

2.提出问题,确定课题。

学生经过品尝、讨论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以一位学生的结论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会得出这个结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武夷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王’,原因何在?”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确定课题:福建茶文化。

3.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有的学生说武夷大红袍之所以称为“茶中之王”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有的学生认为是大红袍与名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大红袍的功用是主要原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类,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4.开展研究,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分别进行社会调查,前往茶叶企业实地考察,或根据要求收集有关文章、数据等资料并整理归类,最后将研究结果以书面等方式表现出来。

5.相互交流,发散研究。

研究结束,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探究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鼓励引导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如,在调查中学生们发现福建乌龙茶的种类有很多,除了大红袍外,还有白鸡冠、铁罗汉、肉桂、水仙等。同时了解品茗茶叶的最佳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察了解不同茶叶品种的制作工艺和各种茶器皿,为学生们的导游工作提供认识基础,在研究中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强化其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专业学科课堂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模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模式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某些制约其优点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还不足的缺陷。例如,这种模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全部过程。研究性学习也更适合于那些通过概念形成途径获得的知识,尚不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此外,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且耗费的时间较多。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新角色的要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在制定专业学科教学计划时,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和创新,不断积累、总结和交流取得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刘邦凡,何光全.试论教师素质教育.师资培训研究,1999,(3).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09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篇(7)

关键词:农药; 管理 ;销售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6

长阳县是一个农业特色大县,全县有反季节蔬菜10多万亩,柑橘15万亩,茶叶5万亩,马铃薯18万亩。生产中需要大量投入,其中,农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开支。长阳县农药管理站现有管理人员9人,全县有农药经销商320家。为搞好农药管理,替经销商把脉,替农民把关,长阳县农药管理站经过多年摸索,不断探索农药管理新路子,以便为农药销售市场把关,为农业生产把关。

1 依法做好农药管理工作

1.1打造良好的农药管理外部氛围

为避免单位间互相推诿、互不买帐的情况,每年的3月5日~10日,长阳县农药管理站对农药生产经营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培训会上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向农药生产厂家和企业宣传新农药、新技术,县工商、技术监督局、县民政局、安监局等到会宣传相关法律知识,管理站自编农药基础知识培训手册和《农业法律法规汇编》的小册子,发给经销商学习。通过县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科技赶集、送法下乡等形式向全县广大农民宣传推介,用“放心”的农药产品抢占市场,拒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使假冒伪劣农药在全县无市场。

1.2抓好农药经营资格资质管理,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确保农药市场规范经营

一是加强“两证”管理。长阳县农药管理站与县工商局达成共识,制订了《长阳县农药经营资格审查表》,由农业部门先行对申请农药经销商进行业务培训和情况登记备案,简化了农药经营审批手续,借助工商营业执照年检之时,与县工商局联合对全县各农药网点的经营资格进行了年检审查,对无农药经营许可证、农业经营上岗证的给予取缔经营资格。确保经营者都能向购药者正确地说明农药使用技术和注意事项,全县380多个农药网点的经营人员接受了业务知识考试,并对他们的资质条件进行审查,对考试和审查合格的农药经营人员发放了上岗证,可上岗经营,对考试或审查不合格的人员,责令他们待岗学习,重新学习和考试,直至合格。目前,380家经销商中有高、中学文化的80家,占总经销商的20%,小学文化的9家,占总经销商的2%;二是合理布局销售网点。长阳县山大人稀,有的乡(镇)只有4家经销商,有的高达100多家。县农药管理站对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低、多次考核不能上岗的予以关闭。在蔬菜、柑橘、茶叶等主产区多设网点,龙舟坪38家,火烧坪有33家,渔峡口有49家,榔坪87家,贺家坪41家,在粮食主产区适当少设网点,大堰乡17家,庄溪28家,鸭子口4家;三是查看经销商农药进销台账,了解农药进货来源和销售去向, 全面禁用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火烧坪蔬菜产区,对33户经销商实行保证金制度,确保产区无高毒有机磷农药和剧毒农药销售。并加强安全用药宣传,由县农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的通知”的红头文件,分发到全县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多次向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农药安全使用工作,从而争取了政府组织各职能单位齐抓共管安全用药工作,出动宣传车在全县各镇流动播报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宣传;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引导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每年共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100多次,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宣传优质农产品生产、无公害产品生产的技术要领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保障农产品安全。

1.3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售假行为

农药市场执法检查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广大农民购买到“放心”农药,2013年,狠抓农药市场管理,一是建立档案制度。对农药经营网点的材料,进行了归档,对他们每年的违规、违法情况记录在档,并输入电脑,实行数据化管理;二是市场检查有计划分季节进行;三是采取灵活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问题突出的乡(镇)及群体反映强烈的市场进行重点检查;四是及时妥善处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在长阳农业信息网上公布本单位农药打假举报电话号码,对农民群众举报、投诉生产经营假劣农药和反映的农药质量纠纷事件,都记录在册,并及时受理,力争做到妥善处理。今年调解处理农药质量纠纷案件5起,没收罚款2万元。

2 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执法队伍建设是农业执法的关键,长阳县农药管理站有国管专家、高级农艺师3人,专业技术人才6人。但是,管理站还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选派执法人员参加部、省、市相关单位组织的法制培训班学习,学习人员回单位后传达学习精神,交流学习经验。同时单位每月定期组织执法人员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天,并强调办公室自学。在办案过程中,组织执法人员共同研讨案件,遇到疑难问题向有关部门请教,始终坚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要求每位执法人员要始终做到公正执法、文明办案,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努力提高为农业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毓潮,覃拥军,田明华,郭世赞.长阳高山蔬菜绿色防控工作实践[J].湖北植保,2012,(01).

[2] 高龙. 巴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 湖北植

保,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