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强化规划意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党的十六大对城市发展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中小城市得到迅猛发展,但规划缺位现象却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不认真对待,必将对中小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中小城市规划缺位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规划理念缺位是规划无用论。认为中小城市发展是硬道理,有无规划不要紧。深圳市由一个小渔村在十几年内发展成为大城市,让规划也规划不来。二是规划有害论。认为规划是静态的,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往往限制城市发展的大手笔、大动作。再者规划框定的,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不利招商引资,容易挫伤开发商的积极性。三是规划替代论。认为有总规即可.无须详规,随意建设.天然趣成.甚至比规划还好。四是规划虚位论。认为现在是中小城市高速发展的阶段,先任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规划和规范不迟。
(二)规划编制缺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重名轻实。往往满足于某名牌设计单位设计的,而是否符合本地实际则很茫然.致使规划实施后干城一面,二是重高端轻基层。往往听专家的多,让社会、让公众参与的少,规划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致使总体规划变来变去,总体规划变成总是规划,三是重个体轻系统。对于城市的本体规划从领导到群众大家都关注,而对于区域性的城市体系规划则缺乏认真的思考,致使各有关城市要素得不到优化组合,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四是重总规轻详规。无论从法律、理论或实践角度讲,都应该在做好总规以后,要进一步做好分区规划、各专项规划、概念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可往往做好总规后就不在将总规深化,致使规划仍起不到指导作用。
(三)规划资金缺位对于城市建设往往都舍得投资,而对规划编制和规划技术装备却舍不得拿钱,造成规划整体缺量、层次缺少、质量缺憾。
(四)规划实施缺位1割裂规划。开发区、高新区等等.要求行驶规划自,有的政府以放开搞活为由将规划权分配给这些单位。2弱化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市场日益活跃和强化,市场分割城市规划的力量越来越强烈,但有的地方对此状况不但不加强规划机构,反而压缩机构降低规格、减少人员.使规划工作到不了位。再者规划对城市土地依法进行调控,同时又涉及到其他部门利益,往往被“严格管理”为借口,让规划座边排。3规划。绿地、水面、公益事业用地是规划保护的重点,但这正是开发商们所看中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使这些用地变小或消失。4随意改变规划。有的人借口规划是隐晦的意志安排,就不经过法定程序,说改就改,暗箱操作。
(五)规划执法缺位规划由人大通过以后就有法律效力.但规划的行政执法常常处在尴尬的状态。1执法机制不健全,各执法部门不能有效配合,执法力度缺失。2社会法律意识薄弱,各权利部门和公众就没有把人大通过的总规当作法律文件看待,仍我行我素。3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主体人力配备不足.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需要。4各方面干扰因素太多,对违法建设执法很难到位。
(六)规划实施监督缺位。
造成中小城市规划缺位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小城市规划认识缺乏客观的定位
我国虽然有着发展城市的光辉历史,也有着城市规划的样板(如西安).但对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的、全方位的科学研究。
(二)对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缺乏明晰的界定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规划队伍
由于我们的中小城市发展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规划工作滞后,且工作量大.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具有专业学历的人并不多.即使现在规划工作岗位上的骨干.不少是。半路出家”,离专和精的要求都有定的距离。
(四)缺乏对中小城市规划科学的研究
我国80%以上城市都是中小城市。对于城市规划.大中小城市都存在有共性,但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又有它的特殊性。而对于它的特殊性,就应该进行专门研究。
二、关于强化中小城市规划的想法
(一)贯彻城市发展方针,强化中小城市的规划意识
1强化中小城市规划意识是国家发展城市战略的需要。新世纪之交,中央提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的城市发展方针.用“协调”两字替代了过去用的“积极“或’合理两字,这是战略的重大调整,其内涵更深刻更丰富。
2强化中小城市规划意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发展的人本思想,无论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发展都要以人为本整体把握,使城市建设要素都得到优化组合.城市功能更适用.环境更优美,联系更便捷.不但对个体城市本身的功能要进行科学规划,还必须对相关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规划.没有高质量的规划是难以适应的。
3强化中小城市规划意识是中小城市市长职责的需要。
城市规划是市长重要职责之一.是市长管好城市的工具、手段和武器。抓住城市规划,就是抓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建设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金钥匙。
(二)加强建设,让规划的“龙头”昂起来
1加强机构。让中小城市和县城都单独设立规划管理机构.让规划部、]直接参与市长决策。2优化机制。今后要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规划方面就要加强协调.建立大中小城市协调相关中小城市、小城镇的机制.包括县城协调相关镇等(如设立规划委或兼职特派员等)。3强化职责。要坚决消除割裂规划的现象.凡在个城市的各类园区开发区都要实行规划的统一管理;对城市土地实行的双轨管理的办法应该延伸到乡镇.进一步强化规划对城乡土地的调控作用.堵塞土地出让中的漏洞。
日月奔驰、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扬“三上”精神,全面贯彻“对接长珠闽,推进工业化,服务新赣州,建设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强化大局、服务、责任和拼搏意识,紧紧围绕“一会一节”和新农村建设两项中心工作,克尽职守、团结奋进、加大投入、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在“一会一节”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破除了部门观和小集体利益观的束缚,与相关部门一道,对县城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新建了三个街头绿地景观,县城变得更加和谐、优美、靓丽。投入了20余万元,大力扶持重点镇和重点村建设,实施了(人力、财力、设备、时间)四个“一边倒”、无偿化服务,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我们城建系统应有的贡献;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古人云:政无新旧,以便民为本。在客家文化城、红金工业园区建设,城南新区开发、招商引资等工作中,我局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测绘、规划、质监、监理等工作中做到了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并创设了“工程报建处”等人性化服务的便民机构,使得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已深植干部职工心中;三是强化责任和拼搏意识。我局作为全县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更是交给我们的一项光荣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好。因此,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克尽职守、奋力拼搏,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别在规划设计、质检、建筑管理、安全生产、档案管理等领域的特色工作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新的一年,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强化服务,编、建、整、改并举,着力实施“12345”工程,倾力打造和谐的客家生态新城。
即:编好一个规划,狠抓两项整治,推进三项改革,搞好四项服务,加快五项建设。
(一)强化区域规划意识,尽快编制好县城控制性详规
规划也是生产力,先进的规划就是先进的生产力。由于九三版县城总规距今已有十余年,在规划理念、功能分区、编制深度等许多方面都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亟需在赣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和“三江六岸”城市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测绘县城数字化地形图,编制好县城控制性详规。因为控规才是规划管理的基本技术依据,这也是世界各地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通行的手段和做法。当前,我县县城已纳入赣州中心城区的严管区范围,必须尽快编制控规,以适应大赣州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加大县城环境和建筑市场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突出治理整顿违法建设行为。从根本上扼制无视规划、恶意滥建、抢建现象,宣传与惩处并举,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治理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行为,划定泊位,规范县城车辆停靠;将县城环境卫生实行统一管理,消除卫生死角,将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纳入大赣州统一考虑,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
二是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完善和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特别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备案制度。
(三)不断探索新机制,加快建筑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及投融资体制三项改革步伐
一是抓好局属建筑企业的改制工作。以县建安总公司为试点进行建筑施工企业改制,逐步探索规范操作、平稳过渡的科学方法。
二是推进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化。逐步将工程交易、招投标、档案服务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从行政机构中剥离,完全推向市场。
三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城市资产捆绑经营、市政设施管养分离的市场理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
(四)强化窗口服务意识,进一步为各项民心工程和中心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要充分发挥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窗口职能,紧紧围绕“两城一区”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人员素质,建章立制、推陈出新,为城南一期市政工程、红金工业园二期、客家文化城配套、新农村建设等四大民心工程和中心工作,铺砖引路、殚精竭虑。
(五)以城南新区为主战场,建设生态优美、人居和谐的客家新城
一是继续完善城南新区二期市政干道。尽快形成“五横五纵”的城市主干网,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
二是打通梅林大街与梅林大桥连接段。使马口森林公园、杨仙岭、客家文化城等各景点间交通更加便捷,线路组织更加合理。
三是继续在老城区新建几处具有客家文化风韵的街头绿地景观。为中国客属恳亲大会在我县的召开锦上添花。
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基本是50年代初从原苏联引进的适合于集中式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套理论、内容和方法,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促进了城市规划的改革,但市场经济新的体制仍给城市规划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和冲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民经济成份多元化从去年底开始,我国试用新的经济类型标准,将经济成份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其他经济等9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经济有着各自经营方式和特点,不同类型的经济可以用不同方式组合经营。多种经济成份和经营形式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城市经济异常活跃,不仅使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给城市发展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在规划项目上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及计划安排,而现在是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因此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以及用地布局、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规划管理等环节都要充分重视这个因素。
2.城市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实行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就是把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利用级差地租和使用价值规律作用,促成城市土地功能的组合与调配及结构的不断完善,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如何运用级差地租原理,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来适应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这是摆在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特别在当前城市土地出让转让中,有些城市不按已有的规划来审批土地,或者还没有作出规划就出让土地,出让签约后才指定规划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如何加强城市土地出让转让的规划管理,这也是城市规划界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3.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实践上突破了旧城改造难、用地结构调整难的关口。城市规划如何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开展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工作,并与有关部门共同进行地价和土地开发投入产出的测算,来适应房地产业和房屋商品化的发展,这也是一个新课题。
4.各类开发区的设立设立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和旅游度假区,在规划布局合理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搞好基础设施,’实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编制办法等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一些开发区根本没有经过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就盲目“圈地”;有的虽有规划,但未履行报批手续;有的远离市区,既无依托,又无便捷的交通;有的沿公路两侧发展,影响交通;有的选址不当,违背城市规划原则,把不该占用的地段划分为开发区等等。如何加强各类开发区规划审查与管理,这也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间题。
5.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来看,第三产业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都已分别超过60%与70%。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也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在90年代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调整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在过去的规划中,对发展第三产业考虑不足,城市服务人口比例偏低,用地偏小,公建的设置靠千人指标定额不仅内容不全,而且这些指标大大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对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分类以及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等间题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这是城市规划需要认真研究的又一新课题。
6.城市体系的建设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这不仅要发展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而且要培育债券、金融、劳务、技术、信息、保险、房地产等各种要素市场。同时要打破条条块块分割、封锁和垄断,进一步形成与国内、国际市场相结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提出要建设若干农副产品全国性市场,正在探索建立工业品全国市场,许多省(市)也都提出要建立省(市)级区域大市场。各类市场的建立,对规划布局、用地分类和定额指标影响很大,需要认真探讨,原规划中只考虑农贸市场,显然是不全面的。
7.流动人口的增加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将突破地域、宗族和行政区划的界限,相互交往更加密切,城市流动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构成正发生新变化。现在一般城市一的流动人口都在2。%一30%,县城一般在50%以上。众多的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数量、标准及其布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引起规划界认真研究。原规划考虑人口规模时,忽视流动人口,这也是不全面的。
8.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自的逐步落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和经营单位,企业主要按市场要求,作出生产经营的各项决策,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特征之一。1992年国务院施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就明确企业有14项权力。随着这些权力落实,城市中大批原有企业可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种,自行决定招工人数,有的还大力兴办中外合资合作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贸易公司,商场、旅馆、饭店纷纷建立,城市用地和建设量都大大增加。原来规划按计划经济模式分析研究城市产业结构、产品产量、职工人数及企业用地指标等一套办法显然不适应了。城市规划既要保证企业自的发挥,又要使企业的各项建设活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轨道,防止各自为政、违法建设的产生。这又是规划界面临的任务之一。
9.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不断扩大,在继续提高沿释地区开放强度的同时,已向沿边、沿江和内陆省区扩展。对外开放的领域由工业、农业逐步扩大到金融、保险、商业、旅游和房地产等行业。全国开始向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发展。国家在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带的同时,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别是在发展乡镇企业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加决了全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步伐。这些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如何从宏观上指导生产力和城镇的合理布局,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开放的格局,是一项需要统筹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规划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一)切实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规划者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更新的需要。观念的转变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要强化市场经济意识首先要树立市场经济的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理论,并运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其次要扩展城市规划视野,拓宽城市规划领域,积极主动地参与城市各项经济活动,如经济区域规划、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和地价的制定以及房屋开发和土地开发投入产出的测算等;第三,城市规划和管理本身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规划的核心内容要研究资金平衡问题,各种规划要有投入产出的估算。
2.要强化区域意识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是一个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产生的辐射力影响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树立从一定区域范围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念。城市规划要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规划,搞好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
3.要强化开放意识目前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互补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城市是改革开放的主要窗口,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增强开放意识,在研究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时,不仅要立足本地、立足国内,而且还要面向世界。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而且还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要强化综合意识现代城市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高度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规划要转变过去那种偏重研究工程技术的单纯物质环境的观念,要重视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间题的研究,规划的内容不仅是用地和建设的规划,还要逐步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5.要强化动态意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一种在变幻不定的市场中有应变能力、伸缩能力的经济,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可塑性的经济,城市的发展是以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依据的。因此要改变过去规划一味追求终极目标最优化,搞得过死、不留余地的静态规划观念,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既有长远的战略设想,又有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的滚动式的动态规划。对长远的城市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等战略布署,宜粗不宜细,要留有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6.要强化竞争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城市重要地段的规划设计都是实行招标、投标、择优选定规划设计方案。采用公开竞争的办法可以不断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此城市规划也要引人竞争机制,增强竞争意识。在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把住资质管理的前提下,应逐少打破各城市一家规划设计单位垄断的局面,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允许国有、集体、中外合资、民营等多种所有制规划设计单位并存和平等竞争,逐步建立富有活力的规划设计市场体系。
7.要强化时效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就是金钱”二“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在深圳等沿海经济特区得到充分体现。如果没有时效观念,到手的财富也会付之东流。因此城市规划者必须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各类规划编制和审批都要高效率、快节奏,缩短周期,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节奏发展的步伐。
8.要强化超前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投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建设方式等日趋多样化,要使城市各项建设纳人城市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轨道,保证城市合理、有序、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做好超前性的规划工作。凡是城市准备出让的地块、开发区、城市中心区等都要超前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或修订。
9.要强化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法律为规范的经济。失去法律规范作保证,市场经济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状况,因此,国家需要通过法律、法令、条例等手段进行合理的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调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或单位(特别是外商)为了单纯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他们的要求往往与城市规划有矛盾。城市规划代表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局部利益。那么城市规划如果仍然采取过去那种以行政的人治管理办法来处理上述问题就不适应了,必须依靠各种行政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障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强化法制意识,熟悉和掌握城市规划的各种行政的、技术的和经济的法律法规,并运用这些法规来处理好城市建设的各种矛盾。必须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坚持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决不能在金钱面前和在某些行政的压力下,一味迁就一些单位(特别是外商)不合理的要求。
10.要强化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政府职能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的,而规划方案的实施必须通过规划管理这个环节。因此要树立规划管理与规划服务一致的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切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一切为建设单位服务,并要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以优质的服务强化管理。最后必须强调,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城市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体现城市综合效益,即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体现城市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并应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是毋庸置疑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
(二)改进和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
1.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深化城市规划的内容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首先要重视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应从发展市场经济的战略高度,立足长远,立足区域,面向国际。其次确定城市人口规模要考虑流动人口的因素,要留有弹性。城市人口分类要破除以往按照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种类型的分类方法,建议采用一、二、三类产业人口划分方法,以便和国际通用标准相接轨。第三,城市用地评价不仅要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因素,同时还要做好用地区位优势分析和评价以及分等定级工作,建议补充用价格等高线表示的地价级差图。城市用地分类要划出各类市场用地和商业用地,并要提高其用地比例和标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要运用级差地租原理进行优化,把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物质财富)的土地的产出率高低与地价高低大致对应起来,使用地的区位和使用性质与土地价值高低直接挂钩。各类用地性质也不能太单一,要有一定的互换可能,即要有兼容性。第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富有可塑性。
详细规划可参照温州市的做法,重点是要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是要改变传统的摆房子的规划方法,依据建设地段的使用功能和接近交通与居民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的房地差价或基础设施费用,进而来确定各类建筑面积的比例和各项经济技术控制指标;二是打破传统规划按千人指标来拟定公建设施、商业用地数量和建筑面积指标的做法,而是依据地段不同功能和土地开发资金平衡的原则来拟定;三是根据建设地段的使用功能、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和绿地率,着重研究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配置要点与设计要求,研究提出各地块的空间景观与环境设计要求。
要把城市新开发区和旧城改建地区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超前做好。当前要十分重视市场体系、商业网点等公用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2.进一步改进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手段
在规划程序上,既要按总体、分区、详细、修建规划的正规程序进行,又允许几种规划交叉进行。在编制方法上,既要采取领导决策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由规划设计单位单独编制,又可采取管理部门与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编制,还可采取集规划管理与规划设计职能于一体的一些小城市规划部门自己直接编制规划。在技术要求上,既要遵循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编制规范化的规划,又可按建设急需,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采取不同标准,编制粗线条规划。在工作手段上,要积极采用微机和遥感等先进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强化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
当前,城市规划管理急需重视的问题是:
1.尽快建立健全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并严格执法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是要加强立法、执法工作。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以《城市规划法》为主体的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基本法规与专项法规、行政立法与技术立法相配套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针对当前的热点间题,要尽快研究制定各类开发区规划管理、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的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引导各类开发区和城市各项建设健康发展。同时,城市的各项用地和建设,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一书两证”制度,要加强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按城市规划有序进行。
有利于优化班级管理工作,有利于高职生个体发展与学校整体管理工作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促进高职生个人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职业道德的养成,增强班级管理的自觉性;以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加强高职生
的自我规划意识和做人意识,提高管理的导向性;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有效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决策的重心。自我国高职院校兴起以来,在如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许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以及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近年来国家各级部门的大力倡导,高职生管理工作逐渐被广大高职院校所认重视。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对班级管理的忽视直接导致了班级作用的发挥。实际上班级是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群体。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的价值与功能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理念较多,之所以强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是因为这种班级管理切合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对高职生的发展、班级管理效果乃至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一)有利于优化班级管理工作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依赖于一定的介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纪律规范、开展活动等一系列的方式,将德育评价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联系,带有强迫和灌输的色彩。主要是单向流动、控制的过程居多,缺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动。而在多样化和倡导价值宽容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行政权力介质不断丧失。
(二)有利于高职生个体发展与学校整体管理工作的有效整合
班级是学校最重要的细胞,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班级的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既能通过优化班级管理而促进学校整体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又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手段,促使高职生确立其职业发展的方向,为其提供人生奋斗的策略,塑造充实的自我,从而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而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其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因此,通过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这一环节,促成了高职生发展与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双向目的,使高职生个体发展与学校整体管理工作达到了有机的融合。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班级管理的主要方法与措施
将班级管理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两者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模式,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增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高效性。
(一)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职业道德的养成,增强班级管理的自觉性。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管学生”上,而应以高职生为主体,把高职生的需要当作首位需要。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高职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因为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教育管理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所共同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其特色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为此,要十分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切实在班级建设中搞好职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就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和本专业的特点确定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考虑到绝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各种企业单位,班级管理建设要适当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全方位了解目前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追求,激发高职生追求成功的内在需求,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自我发展,推动其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
(二)以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强化高职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和做人意识,提高管理的导向性。一方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加强高职生的自我规划意识。目前,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行为散漫,纪律涣散。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生将很难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引导高职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因此,要强化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入学之初就能使之形成职业规划意识与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在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围绕着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在学习期间努力拼搏,扎实掌握知识,着力培养某些职业特质,实现自我成长与成才。
这样,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开展一系列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具有专业职业特色的活动,使高职生在个人职业素质提升的氛围营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观念的熏陶,高职生在个人素质技能提升的同时,其团队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培育,通过活动增强集体精神,培养团队意识。班级管理者不需要刻意强调校纪班规,而是使高职生遵循由个体自觉、自知到自悟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在活动中无形地得到强化,做到教育管理意图的隐蔽性,让他们在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针对性之前,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共鸣,这就降低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增强了班级管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强化规划控制,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抓好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切实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增强区域公共设施的共享程度。
以规划为龙头,切实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类相关规划、建设的龙头地位。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完善工作,努力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功能。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专项规划凡与土地利用规划相抵触的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或修订,确保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商品房用地。适度提高各类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推广节能省地建筑技术,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效益产出。规定新批土地容积率不低于1.0。
二、立足内涵挖潜,努力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着重在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每年制定了清理土地目标任务,近两年又开展了全区工业用地专项检查,掌握了区域内存量土地的面积、类型、用途、权属与分布等状况,并对存量、闲置土地进行分类开发利用。
三、严格土地使用标准,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应严把项目预审关,不得批准新建禁止类项目,从严控制限制类项目的数量、布局和用地规模。建立建设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强化建设项目用地管理。项目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增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容。编制初步设计、施工设计方案,必须执行土地使用标准,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设计方案不合理,占地规模过大,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立项和批准用地。同时防止长期征而不供,对已按批次批准的建设项目及时供地。
四、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机制。深入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实施项目用地竞争机制,从产业政策、投资密度、技术含量、投资进度以及厂区规划等方面设置综合限制条件,优胜劣汰,提高土地利用档次,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进一步健全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出让程序,规范出让行为。强化对协议出让土地的监管。协议出让土地必须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协议出让土地的价格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收储中心作为供应土地的源头作用,坚持“统一收购、统一报批、统一储备、统一整理、统一供应”的五统一制度,从源头上把关,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能力。
五、以管理为抓手,努力保障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从闲置土地入手寻增量,以土地调查为契机,认真细致地对辖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对企业旧厂房改造利用情况,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项目等进行全面清理。要从项目入手赚增量,着眼长远,放眼全局,从招商源头入手,变 “招商引资”为 “招商选资”,力求引进占地少、技术含量高、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和项目,以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财税政策入手挤增量,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用经济杠杆引导新建项目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投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有限的土地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应有的效益。鼓励已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用地的集聚度。积极探索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全程监管机制及批后土地跟踪评价制度,对圈地不开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达标及工程迟迟不竣工等,明确退出和处罚机制。
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对于成本与造价的管理观念并不是很强,缺乏对于成本与造价管理的人力物力投入,一些企业缺乏对于管理工作的规划和重视,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造成了实际施工使用资金与施工前规划资金投入差异较大,并且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资金的去向不明,追究责任的困难较大。很多材料的浪费严重,设备的管理效率低下,无意中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入。除此之外,企业的不重视导致工程管理人员不能够认识自身工作的责任,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2科学合理管理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的有效策略
2.1强化管理意识,重视合同管理要想提升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需要建筑企业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建立成本控制理念。重视预算的作用,对于工程中的材料、设备合理利用。其次,必须强化对于签订合同的管理,对于设立的额合同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和分析,管理人员必须全面理解合同内容,结合工程合同与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工程计划,合理规划工程设备的使用费用、人力资源费用以及工程材料费用。增强房建工程的成本与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2.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在对工程项目进行预算以前,必须充分的对工程进行了解,认真研究相关的资料文件,运用可续饿的方法进行成本的预估和计算,实现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将所得资料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结合,更加准确对工程整体进行把握,提升预算的精度。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必须对于超预算或者超范围的资金支出进行控制调查,分析原因,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本,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2.3严格成本控制要不断强化对于整个工程的成本控制力度,在房间工程施工中,严格规范工程的进度,提升工程的质量,减少返工率,在工程的材料及设备购置环节,必须做好严格的把关,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导致工程后期的返工。除此之外,还要确立起绩效管理制度,对于施工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控制,对于绩效优异人员进行奖励,提升所有工作人员参与成本与造价控制的积极性。
3结束语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整合文化资源作为一项总体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引导和综合调控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弘扬民间民俗文化,培育生态文化,打造滨海文化,把铸造成具有鲜明文化旅游特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南翼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过若干年努力,把建成滨海城市文化、田园生态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交融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年世博会的特色旅游景点,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近期目标:到2年底,坚持以整合文化资源为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滨海城市文化、提升民间民俗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初现文化旅游产业“三大板块”特色,切实增强本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收入在2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三、主要任务
——凸现一个品牌效应:以沙滩、大海和现代化景观长廊为题材,打造“金沙滩”品牌,做足沙滩滨海文化旅游这篇文章,要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发展沙滩滨海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与国际接轨的品牌旅游产业。重点打造文化旅游的品牌项目――“沙排节”,积极承办国家、国际沙排赛事,凸现“沙排”品牌效应,集聚国内、国外游客。
——彰显两个文化旅游特色:一是依托化学产业基地为我区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知名度,配合有关部门整合化学工业文化资源,努力创办国内首家化学博物馆,营造绿色化工文化旅游氛围。二是发挥农民画资源优势,以创新的思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快提升传统文化品位。农民画和黑陶,要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体现时代气息。建设农民画村,加快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农民画的知名度。
——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三大板块:
一是滨海城市文化旅游板块。以“海派”文化为主题,建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黄金岸线”。思路是:以沙滩、现代海岸景观线和“三岛”为支撑,化学博物馆为亮点,以亚洲一流、世界先进的化学工业区和石化股份公司为依托,以沿海绿化、滨海专线观光公路、沿海游船航道为连接,形成能展现多元文化的滨海城文化旅游度假区。
二是北部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板块。以民间文化为主打产品,进一步弘扬民间民俗文化。枫泾古镇以程十发、丁聪、顾水如等名人文化吸引游客,松隐禅寺、华严塔、东林寺、性觉寺等古建筑以宗教文化吸引游客;运作好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建设好农民画村、农民画院,让游客在观画的同时,充分感受田园风光。整理和编写《传说》、《名人》、《名胜》,使的民间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是中部生态文化旅游板块。利用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加快开发一批“农家乐”旅游产品;以现代农业园区、秦望山旅游度假区为支撑,以南社纪念馆(张堰姚石子故居),秦望山、玉兰园、新农游乐场为点缀,以生态绿地、乡间小道为连接,形成开放的、综合的、高水准的生态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区。
四、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区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在视察时的讲话精神,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促进金融、信息、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抓住举办世博会机遇,为成功举办世博会作贡献的需要,是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作贡献的需要。
(二)加强宣传,强化意识。一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全区各级干部要有强烈的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规划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严格执行新编制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努力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烈意识渗透到的各项事业发展中,使的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在规划的指导下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二是强化资源不可再生意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合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全区各级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挖掘和整合好本区的文化资源。三是强化宣传意识,提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要依托发展论坛、招商新闻会等大型对外宣传活动,加大对旅游规划和旅游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同时,要积极引进各项体育赛事和大型娱乐活动,要采用“以节兴市”的方式,活跃的文化旅游市场,提高文化旅游市场知名度。
(三)健全机构,保障发展。建立区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代表区政府对全区旅游事业行使综合调控、统一协调职能,将旅游规划有机结合到城镇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文化旅游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关系。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分管副区长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商旅委,负责日常事务。
(四)开发互动,延长逗留。依托农民画、黑陶和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文化资源,建立游客参与活动中心。即:建立可供游客“自制自作”的美术工艺品活动中心和“自耕自作”的农技活动中心,延长游客景点逗留时间,提高宾馆客房入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