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时间:2023-06-08 15:4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大都设了相关的课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指导,但由于高中课程设置、升学考试压力等原因,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而高中生在高二年级面临文理分科,高三毕业面临填报志愿和进入大学,对职业生涯的指导对高中生而言,是有着迫切的需要。因此,如何做好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了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两个问题
通过对我校2012届新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只有68.5%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规划。通过调查了解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了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就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两个问题,即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对自我认知的指导,缺乏对环境认知的指导;高中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指导”,缺乏“生涯指导”,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二、指导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两点思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两个维度
对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要重视学生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两个维度的指导。
1.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方面,他们是成功职业生涯(升学就业指导)规划的基石。
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在今后的职业当中最明显地体现出来。例如,支配性较高的学生,乐于在组织中充当领导者,乐于用言语说服他人、影响他人。有了对自己性格的透彻认识,才能清晰定位自己在什么样的组织中适合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也可以努力改变自身性格,为未来目标职业做好准备。
能力决定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做什么和做得怎样。一定的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较强的能力是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要有意去培养自身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因而对具体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不同。如有人喜欢同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同物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充满挑战的职业,有人喜欢安全平稳的职业等等。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职业,正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认真分析和了解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对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环境认知
一是社会环境认知,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属于宏观层面的职业环境探索,主要目的是引导高中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顺应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是职业环境认知,在进行选择职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分析自己所选择的行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发展前景、重大事件对行业的影响等。
社会在进步,在变革,作为当代的高中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几个阶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高中生的职业生涯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中三年甚至高中后,结合普通高中的特点,我认为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各个阶段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1.高一:职业认知期
经过调查发现,高一学生在职业认知方面不足,调查显示,有37%的高一学生的职业目标是“考上理想大学”,而非具体职业。这直接导致高一学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绝大多学生都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升官,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学生顾及不到自己的需要。
对高一学生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学生的大半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引导学生对职业进行再认知,走进职业,加强对对职业的深入认知。可以开展“目标职业人物访谈”调查活动。活动内容可设计如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选择出一个职业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成功人士,作为目标职业人物进行访谈,从而了解职业需求、未来工作环境等,从而强化高一学生的职业认知。
高一学生对目标职业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所向往的目标职业去培养自己与目标职业相关的兴趣,塑造性格,发展能力。
2.高二:职业导向期
调查表明,高二学生在学习科目偏爱方面出现了分化,其实质是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能力。高二学生面临着的一个重要抉择,文理分科,何去何从不少高二学生困惑不已。文理分科的抉择,是学生奠定未来职业的基本方向。
老师可以对高二学生强化一个意识:文理分科的目标要着眼于规划职业生涯,在选择文理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在“文理”之间做选择,还是在“学习和不想学习”之间做选择。如果为了逃避文科或者理科中一些东西的学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可能还会出问题。老师要教育学生文理科选择关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选择,慎重地选择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和人生。
3.高三:职业设计期
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之一,学生、家长、老师都很重视,学生对自己和职业都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这为高考志愿的填报(职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现状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ZHA Weida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32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 courses on career planning career progra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focusing on four point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course status; higher education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高校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时间,明确阶段奋斗目标,抵达个人期许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专业所学和职业期待,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显重要,如何引导本三层次的学生,克服学习基础薄弱的困难,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自己、发现自己、激励自己,树立目标,阶段行进,不断收获,需要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做出更多的调研和实践。
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了相关课程,如运行网络平台教育课程模式,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中的职业测评、职业解读、生涯规划、名师课程等板块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与规划思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平台教育模式普及面广,能让学生随时登录平台学习,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内容,即可有一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但其过程中学生缺乏老师的实践与指导,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参与的学习质量也参差不齐;如开设能力训练营课程,请企业成功人士、培训师讲座,这种课程通过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素养能力,但此类课程针对的大学生群体不广,受讲座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如开展职业规划赛事课程,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帮助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和阶段奋斗目标,但因为是比赛,有些学生会为了拿到好名次而虚构未来职业规划,丧失职业规划的初衷。
2 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知分析
通过在高校发放517份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认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重要的学生占31.12%,比较重要的占53.82%,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占15.06%;何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53.3%的学生认为在大二开设比较合适,46.7%的学生认为大一开设比较合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形式,39.44%的学生期待课程教学应灵活生动,26.12%的学生认为应该突出学生个性,25.81%的学生认为应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类别需求,32.16%的学倾向于职场适应与发展,24.57%的学生倾向于自我管理,19.64%的学生倾向于多元智能与学习策略。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式的期待,学生希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开设在大二,因为大一学生处于对未来职业概念的模糊阶段,经历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和体验,学生会逐渐对职业规划有个短期或者长期的理解,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与方向,也可以更好帮助他们树立职业规划的目标,向梦想前进;学生期待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应摈弃应试传统的授课模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具有特色的职业规划课程,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兴趣与憧憬;学生希望在职业规划教学过程中,以培训交流、职业体验、论文形式为检验的手段,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更好的思考、规划与理解,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目标;学生期待应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时候选择灵活性的、扩散思维的课程,开设与自我管理、多元智能、职场适应与发展相关的课程,开设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课程,让学生更好地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对于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期待,学生希望开设有效沟通技巧或公共表达课程,开设有关于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内容,开设有关于积极心态的养成的课程,开设职场高效沟通与人际关系、职场人士的情商管理、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要点
3.1 结合学生特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这个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要清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渴求什么。据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但也存在着独立意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自我意识强烈等现象,如何让学生在年轻气盛、青春浮躁的时期沉淀下来,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为实现理想而逐步前行,需要高校结合学生特点思考课程内容的设置、形式与开发。
3.2 迎合学生期待
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在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加强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希望老师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知晓是非,明晰思路,发现自我;学生希望能通过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宽视野,积累信息,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上课形式丰富化、多彩化,让学生乐于参与,并真正获得思考和提高;学生期待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现状,直击就业形势,能有效指导学生及早规划、有效规划。
3.3 课程形式多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博采众长,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请专业人士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类讲座,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讲座内容应结合实例介绍和分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可以请已经毕业的优秀的学长学姐返校和学生交流,可以小众交流的形式进行,有助于解答学生对职业的困惑,帮助学生走出职业规划的迷茫;可进行职场情境体验,参与实战演练,加强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积累经验;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除常规的职业规划步骤体验之外,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学生优秀的职业规划书,并作阶段跟进,阶段分享,让学生看到优秀案例遵循职业生涯规划,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过程,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激励学生。
3.4 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这是一项从学生进入高校即开始的人才引导教育工程,是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系统工程,而非现在高校非点即面的做法。高校应围绕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职业期待开发课程,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模块,从课堂讲解到企业实践,从理论接受到职业体验,从引领入门到过程管理去思考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应注重先点后面的结合,要引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与作用产生深刻认同和认知,只有吸引学生产生认同感,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想法去务实地思考自己到底该执行怎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该如何在大学里仰望星空、埋头奋进;应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团,围绕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特色,统筹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应突破传统的模式,涵盖课堂、校外、企业,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路指引,清楚地确定未来目标,清晰地设定职业目标,勤奋地实现阶段收获。
参考文献
[1] 姚远,薛文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关键词]未来取向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冯伊乔(1988- ),女,山东招远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8-02
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也逐渐提高,中职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他们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未来取向(Future Orientation)指个体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个体要在青少年期做出职业定向和选择,因此青少年期是集中思考和规划未来的重要发展时期。关于中职生未来取向的研究可以作为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及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文在对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中职生未来取向的发展特点,并将未来取向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作了科学的探究,以期能够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提供一个实用的理论指导框架。
一、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
受有关自我同一性观念的影响,芬兰心理学家Jari-Erik Nurmi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取向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意识所独有的三大特征之一,并从认知―动机的角度提出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他认为个体的未来取向包括动机、计划和评价三个心理过程。
1.动机阶段。本阶段,人们将个人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和兴趣等与环境中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未来的目标。在憧憬未来的过程中,人们会担忧自己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然而担忧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会在人们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2.计划阶段。计划阶段主要包括探索和投入,探索是指个体通过考虑多个选择方向,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投入是指人们选择自己的未来目标并坚持不断为之付出精力和时间,努力实现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经常比照现实的条件和资源,考虑自己最初确立的目标是否合适;如果目标不合适,个体会做出必要的调整。
3.评价阶段。在确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会经常对自己能否实现目标或能否如期完成计划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主要包括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的归因以及计划未来的过程中伴随的情感体检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评价过程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实现自己先前目标的坚持性。
4.三阶段构成一个系统。未来取向的三个心理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系统。个体评价自己行为结果的前提是确立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如果实现目标,个体可能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有助于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计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会影响个体目标是否实现,进而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个体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结果又会影响个体以后的志向和目标,如果个体对影响未来事件的因素做内部归因,并在计划过程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个体对该事件的兴趣会增加并且更愿意制定有关该事件的高水平目标。
二、中职生未来取向发展的特点
1.中职生对未来的目标和担忧。已有研究表明,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职生已经形成了个人未来发展的图式,该图式与社会文化模式是一致的。他们预期自己在二三十岁会依次经历教育事件、有关工作的事件和有关婚姻家庭的事件等重要生活事件。大多数中职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感兴趣,同时也对自己未来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产生担忧,而且他们要比普高生更关注职业发展,更早地对职业目标产生预期和担忧。
2.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研究发现,虽然中职生与普高生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不同,中职生对未来职业的探索水平显著高于普高生。另外,研究还发现,相比于高中生,中职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这两个成就领域目标的实现持更消极更悲观的态度。当今社会,个体受教育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普高生的未来教育目标是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就可能会找到比中职生更好的工作,而中职生初中毕业就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将来从事的是第一线的工作,在他们的眼中,这很难得到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未来取向在中职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心理结构,未来取向使个体的行为服务于未来的目标,起到推动个体行为的动机作用。对于处于青少年期的中职生而言,关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职生未来取向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行内部归因。未来取向的发展可以使他们对未来的计划更加的具体,并对个人是否具有达到未来目标的能力做出更为现实和客观的评价,具体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行内部归因,增加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第二,中职生的未来取向会对其以后的生活适应产生影响。中职生指向未来的决定,主要包括职业、生活方式、未来婚姻与家庭等方面的选择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特别是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未来的婚姻状况等。中职生积极的态度,如乐观、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以及持有较强的成就信念等,可能会使其将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努力,获得学业和工作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反之则可能造成成年后的抑郁或失败。
第三,中职生未来取向的发展在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自我同一性是个体人格发展成熟不可或缺的心理历程,也是青少年期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而“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必须要解决的任务。中职生未来取向的积极发展可以使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其顺利解决“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第四,未来取向在中职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保护性作用。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激烈竞争,许多中职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有人担心学历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缺乏主见,择业时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有人担心求职中存在着不公平竞争;有人孤芳自赏,不能面对现实。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积极规划并不断进行探索和投入,那么他们就能较好应对就业等重大事件的压力。
三、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中职生基于个人和组织方面的需要,结合环境中的机会,分析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并综合分析与权衡自己的能力特点、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等,确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做出切实有效的安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中职生的顺利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有利于帮助中职生确定在职业选择中必须经历的几个不同阶段,能够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框架。
1.动机阶段。该阶段,中职生要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工作价值观是怎样的。职业兴趣是个体对某类专业或职业所持有的积极态度;个性特征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表现,例如有些人言谈举止尽显豪迈之气,有些人则多显拘谨;有些人活泼开朗,而有些人则沉静少语;工作价值观则是指个人与从事的具体工作相关的价值观,个体能否从职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到工作是有意义的,当代中职生看重的工作价值观包括收入、福利、社会地位、社会意义等。通过这些分析,中职生要明确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分析自己在该职业领域的优势和不足。只有找到自己能力和兴趣与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中职生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出路以及该专业对基础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2.计划阶段。该阶段,中职生要比较动机和实际的机会空间,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是什么,以便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在顶岗实习阶段和刚就业的几年内,中职生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探索,初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再根据自己的成就水平、受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对继续教育的支付能力等,分析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性,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接下来,中职生应为自己制订相应的计划,然后投入精力和时间,努力实现计划。有些中职生在意志、耐挫折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非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讲实干和奉献,只追求工作轻松待遇高。因此,应培养中职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他们遵守职业纪律、岗位规范等。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坎坷和障碍,但如果在坎坷和障碍发生之前,考虑到这些困难或障碍,会让中职生受益更多。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计划阶段,才能使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更容易实现职业目标。
3.评价阶段。中职生要评价自己在动机阶段和计划阶段中影响自己实现目标的因素有哪些,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在未来取向的评价阶段,中职生应当进行积极的归因,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主观努力程度方面,相信自己以后经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强、做了努力等,以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中职生在评价阶段要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使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促进职业生涯发展。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职业流动不断加快,开展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在未来取向的过程模型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意识,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专业技能,还能够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关勇.简论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
[2]于凤杰,徐夫真,王姝琼,等.城市普高生与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
[3]杨生斌.职业指导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玲玲,张文新,周秀琴,等.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
[5]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08118979.nh&db
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
GJhYlRBbnlTaitDKy9JYXhERU1tTmM3YXBEOWhFbHhzZ2NQdHpSZ3hGSGtLWnFGYnY4WQ==&v=MDIzMjRSTG1mWU9kckZ5SGhWN3ZBVjEyN0ZySzVGdGpMcH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U=,2008-08-2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到来的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了培养新形式新时代下符合市场发展新要求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提上了日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最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追朔到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在1971 年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观念,但到目前还没有权威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义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
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严重缺位。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在入学对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以及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作者相当茫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及对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进行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职业能否成功。大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
(1)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的性格是可变的,有波动性,及早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并将自身特点与所学专业今后从事职业发展方向相贴合。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过程中, 大学生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 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这必将提高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时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应在自我认识、认识企业和社会的基础上, 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并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是否适合所学专业,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扩大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使其尽可能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获取职业途径,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3]。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处理问题的灵活能力、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及承受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培养及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有选择有目的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能力,为毕业时的就业做好准备。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很少关心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和发展职业。尽管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高校已逐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但是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2)专业性不强
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下发后,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调整教学大纲,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当中。但是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带着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效果较差。致使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及相关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缺乏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缺乏各种能力训练教育,致使学生在走向社会转换角色时极不适应。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职业辅导师资尤其匮乏。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数专职老师没有专业工作背景或是没有接受专门的工作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
(4)教学方式、方法简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般采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者安排一般的讲座,或偶尔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老总来作一场报告,形式简单。随着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教学方式不能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所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对策
(1)重视教育引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
我国教育部已正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要求下发到全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但是还需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引导,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高大学生、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学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要从学生刚入校门开始,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的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到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 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贯穿了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在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以及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课程设置中有意识的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大一侧重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树立行业意识,并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认知、学会分析自我特点、个性类型、学会认知人际关系等相关技能;大二则侧重与自我性格辨析、认识所学专业的行业需求,启发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是否与所学专业匹配,形成就业的初步印象;大三侧重综合素质培养,树立正确职业观,要加强职业资格证的相关知识、服务、技能的学习,并加强实践认知,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感受所学专业的魅力;大四则需要继续加强素质培养,树立正确就业观,继续完善学生服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在相关专业对口企业工作的实战经验;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方面[3]。因此要委派有实际工作管理经验的教师任教。
(4)强调社会实践锻炼,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题教学、讲座、报告外,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并主动、有意识的去认识社会和行业的热情,而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因此在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认识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让学生深入所学行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学生通过认识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集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专业、多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为了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配合完成。
参考文献:
[1] 陈增寿,赵小平.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2] 徐德明.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8(6):3―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对策性思考;就业质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和职业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作好准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兴趣、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当中的关键一环。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虽然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的课程设置、内容设计以及可操作性都还在摸索和探究中。随着毕业生在找工作中显现的各类问题,反映出当前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落到实处。
1、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思想困难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我国很多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或招生就业处以就业率为导向,而不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为导向,这就导致规划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职业规划首先对自我认知的学习,自我认知不足,人生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是高校学生的基本现状。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在专业的选择上都盲从随大流,完全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兴趣所在,一味的追求流行的专业、吃香的专业、好就业的专业等,导致孩子没有兴趣,失去兴趣必然没有方向,没有规划。笔者的一名学生,大一进校就对所学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兴趣,我与他聊天了解到学生对电子专业不喜欢,但是父母希望孩子学这个专业毕业以后进入铁路局工作。这类学生就是没有从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导致现在的状况,学生入校后自己学业失去了兴趣,陷入对课程的主体思想困难。由此引发了我们第二个面临的困难。
2、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实施困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近几年才纳入高校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定位是必须课还是选修课。由此每个学校的实施必然由院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来调控,学校领导重视,那么这么课程就可以作为主体必修课程。反之,可能就是找些班导师、辅导员来简单授课。没有完善的教研组织,没有系统的备课环节,没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等,这样课程的实施走入了困难。
3、职业生涯规划的施教人员专业性困难
通常各学校设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包括: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职业目标路径设计、规划与实施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内容。粗看这些内容,不难发现,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专业性的人才。职业规划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包括: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人才测评等的专业性板块。职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职业测评师都处于新兴的职业,目前还没有相对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教师的缺少专业认识势必造成学科发展局限。所以,对于生涯规划课程来说,施教人员的专业性处于困难。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1、推广和普及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学校为了学生就业需要,在学生面临毕业时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或者直接与就业指导课程一并开设。在美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是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学习的,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目标,接受系统的指导。到了学生们真正面临就业和择业的时候,就不会盲目,而是会根据自我认知、家庭背景、学校生活、环境认知、职业分析和多年形成的职业规划等信息,来进行自我的择业选择。
2、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应该结合现今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将标准化和个性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打造成一个模样,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规范去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而是应该首先请学生分析自我的性格特质,然后对照学生的性格特质做针对性的指导。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的产品。
3、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还仅限于理论教学,课堂的教学演练不足以让学生更加理解和体会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这样不利于学生定位自己。如果可以和校外的企业、机构联合施教,让学生们在学校接受了理论教学后,送学生去企业、机构接受实践环节。学生就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多培训机构都引进了职业测评体系,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它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对人的特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从而为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职业测评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调整择业观念。
4、组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新生到毕业一直贯穿在课堂中,那就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团队。但是在各所高校中现状确是,仅仅成立了一个教研机构,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完全都是靠辅导员、班主任来授课,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一个误区,认为这门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重要。正如我前文所说,职业生涯规划包含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人才测评等很多个专业性板块。那么这样的队伍,肯定是需要严格筛选、系统培训、精心打造的,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咨询需要。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国内外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是确立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各类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真正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当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进行落实,以此提升学院的就业质量。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35-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各种特质以及外界进行探索,以逐渐形成职业生涯决策,并建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在中国高校日益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群体,是祖国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积累知识和技能、思考职业选择、实践成长方法、顺利入世就业的有力手段,其中,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就职前能力储备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不能等同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倾向,大学生职业能力倾向一般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初期,进行自我能力的探索,通过各种测试方法呈现大学生在某种职业上存在着的一定的潜力,倾向于某个行业或职业。而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前提,是大学生经历了职业生涯规划7个步骤,即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外界探索、选择决策、规划制定、行动实施、评估调整后,确定了自己未来职业的奋斗目标,为实践这个职业目标,努力培养的与该职业相关的能力。
作为确定职业奋斗目标的主体,大学生除了主观上的意志和努力外,更需要科学规范的指引,能力储备即是需要指引的重点,是有效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奋斗目标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思路,以学生为本实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方法。
二、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内容
1.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清晰的职业目标。一般而言,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职业目标为方向的,大学生确定职业目标是基于对个人兴趣、能力、性格与价值观的判断,也基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倾向的分析,因此,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确定了职业目标之后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每一个职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需求,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职业目标。因此,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其先决条件是需要学生本人清晰的明确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而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需要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个人兴趣、社会资源、性格特点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综合考虑的,所以,高校需要在大学生确定职业倾向能力之前,做好大学生进入大学初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待学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后,职业目标即清晰呈现。
2.围绕职业目标调研职业能力需求,重视职业倾向能力训练。大学生通过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后,确定了职业发展目标,尔后,大学生应根据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去了解胜任该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该职业所需的所有能力要求即是职业倾向能力的要求,其中涵盖了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及通用能力的要求。
确定好职业目标后,学生应根据职业目标,通过职业现状分析、职场人士交流、职业发展前景及职业实践体验等方式确定职业倾向能力的内容,并对职业倾向能力进行分层划分,制定职业倾向能力层次训练表,对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内容进行时间、方式的确定,并严格按照职业倾向能力层次训练表进行自我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是以与学生本专业学习相辅,且不冲突为原则的,因为目前高校中有些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现学专业相关,而有些分学生的未来职业目标和专业并不对口,对于那些不以专业设定职业目标的同学,就更有必要进行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了。
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相当于学生第二课堂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要根据自我职业发展的目标清晰的认识到职业倾向能力培养的内容,然后一步一步学习,不断积累职业倾向能力,以胜任未来目标职业。
三、探索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不是独立的,而是基于大学生在做好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有目标、有阶段、有方法的培养,他是围绕一个人(即大学生)的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其培养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的全方位的模式,基于此,探索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培养方法,即1+1+3模式,即1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份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3个能力训练平台。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确定职业倾向能力培养内容的前提,因此,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因为其准确的制定将有效指导学生后期职业倾向能力的培养,否则,将干扰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前进道路。各高校可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助体系等体系,通过开展集中授课、指导学生自我认识方法,学会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思考,并根据学生对自我未来职业的定位,开展专业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和非专业类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对未来从事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学生以相关企业各岗位的人才要求为导向,开展考证、讲座、岗位体验、专业赛事等活动,对未来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则要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进行梳理,对这些决定在未来不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制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制定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是指导学生对职业目标的实践,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规定了实现既定职业目标所需的所有能力内容、实践时间段和积累能力方式,是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后,对未来职业目标综合全面的理解之后确定的能力培养内容,学生应在与职业目标相关的专业老师、职场人士的指导下,慎重制定大学生职业倾向能力训练表,训练表要将实现未来职业目标的职业倾向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进行细致的划分,学生严格按照训练表进行能力的实践、提升与积累。
建设大学生能力训练平台是帮助学生积累职业倾向能力,实现职业目标的有效方式,可重点建设专业能力训练课程,指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专业类课程,通过旁听课程、自学课程、导师辅导课程等有效手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重点建设通用技术能力训练平台,围绕职业所需的各类能力,如对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演讲能力、读写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职业倾向性能力加强修炼,以提升实现职业目标的有效性;重点建设积极心理学训练平台,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树立学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进取心,是辅助学生锻炼职业倾向能力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曹鸣岐.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01).
[2]黄新建,朱立新,赵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80-81.
关键词:职业生涯;中职生;规划能力
引言:
中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主体是中职学生,探索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生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发展我们可以划分为三阶段,11岁前为第一阶段是为幻想期;11到18岁为第二阶段是尝试期;18岁以后为第三阶段,为实现期。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4到18周岁之间,基本处于尝试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是职业规划的最初理性极端,对一个孩子未来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必要性
1.1 就业形势的严峻
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涌入就业市场,社会随之对就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中职学生的就业受到了很大影响。现阶段对于大学生就业都已经成为很大的难题,就不要说中职学生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想而知。所以就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从学校的角度说,就必须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职业环境变化之快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资讯与知识推陈出新,信息量成倍增长。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已经用不上了,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社会慢慢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将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把自己规划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人物。要达到这个目标,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挑战,“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不可获取的工具。
1.3 中职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
虽然中职学校的从教学到管理都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弊端还是很多。首先,传统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与重复性的学习,往往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中职教育还是以学科为纲领。忽视了知识的整体化,导致专业面太窄、学科划分太细。这样使得毕业生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再次,我国的教育看重智力为核心。对于智力因素比较看重,而忽视情感与其他品质,比如动机、情感、兴趣、性格和意志等。以为的注重智利的发展不能与其他品质相平衡,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人”,而并非是一台“机器”。
1.4 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它使学生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向性因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2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2.1 教学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一个学期内完成,时段安排的不合理。有的学校在一年级新生中展开,有的学校在二年级中开设。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专业课,也没有从事过职业实践,对于职业发展根本不了解,短时间内不能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对于二年级班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又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2.2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完善
我国政府一直长期关注职业规划能力的问题,为此每年投入很多物力财力,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职业规划类课程,一直被置于“二类课”的层次,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具有职业指导专业素B任课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培训也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在的意义,因为教师缺少,学校在学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学生做好一个的适合其发展的职业规划,对其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制定学生个性规划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中的引领者、解惑者,所以建设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必须积极推进。
从另一个角度说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由于每天都在完成教学任务上,所以很少到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去调研,或在学生中展开调研活动。如果说有些了解也只是停留在通过报纸、杂志、新闻等资料获得,根本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与研究,学生实际的迷惑与问题不能解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课程的内容只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技巧介绍,偏重简历的写作技巧,应试方法等,对就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等思想成长上指导甚少。
2.3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为常见的授课方式是通过课堂或召开“就业动员会”进行辅导,一些学生上课根本不会做记录,听完了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方式死板,讲得多,练得少,学生被动执行,更缺乏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专门咨询和与有效指导。很多教师很少参与职业实践,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少,课程无聊,无法吸引学生。由于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深入的考虑和总体设计,教学思路狭窄,对中职生择业观、价值观、团结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参与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欠缺,很难适应目前职业发展的要求。
2.4职业心理的偏差
最近几年,市场机制慢慢完善,能够在毕业生中起到作用。中职生在招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些职业心理偏差,比如自负、自卑及抑郁、焦虑等。有的毕业生往往高估自己的薪资,造成自负的心理特征,有的毕业生将自己的薪资预估过低,造成自卑的心理状态,甚至有的毕业生因为不知自己应该获得什么样的薪资,而畏惧,产生焦虑情绪,不敢去应聘。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心理上的问题都需要进行适当教育,来纠正这种职业待遇预期心理偏差。
参考文献:
[1]王燕梅.中职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与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