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科研服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医学信息;服务创新;医药卫生科技创新
1号|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知识激增的今天能否及时获取前沿性的医学科技信息已成为影响医学科学研究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在服务上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随时了解学科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1-2]。由于医学信息服务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水平,所以医学信息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好医学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医药卫生科技的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2医学信息服务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 信息保障作用由于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探索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创新各个阶段都与医学信息服务密不可分,医学信息的获取行为贯穿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医学科研人员需要各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期刊、科技动态、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统计资料等众多医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人员首先要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对医学文献的要求,包括所选课题的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文献种类、检索年限等,然后围绕课题的范围,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等各种渠道,不同角度广泛搜集、整理、提供国内外医学研究 域各个学科和各种类型的文献和知识信息。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掌握医学最新科研动态,确立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细致的技术路线,使所选课题新颖、先进、可行,保证医学科技创新能科学、高效、快速地实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3]。
2.2信息推送作用信息服务人员应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在初始阶段,可提供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题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在进行阶段,可根据研究进展,将课题的原始文献进行浓缩、提炼和归纳,提供专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充分利用医学信息资源来指导和调控课题研究按照正确目标进行。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医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作为获取医学信息的动力和目的,精心制定信息服务计划,以便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和传递等环节上实施分阶段、有步骤、高效率、多途径的信息推送服务[4]。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不断会有与课题相关的创新成果和信息报道出现,因此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动向,不断定期主动推送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收集到的密切相关文献,以便医学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并从中得到启发,开展新的医学科技创新研究。
2.3信息传递作用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应用领域,医学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科研创新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医学文献信息的传递,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正是因为医学信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传递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注人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医学信息资源起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作用,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将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品,将巨大容 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整理加工,转变为医学科研人员可方便利用的有序知识信息,以便能够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医学信息。医学信息部门应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快促使医学信息有序化地交流传递,不断扩大信息辐射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医学信息服务,积极发挥医学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信息服务创新
3.1 服务理念创新进入21世纪,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内容的"3大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3大资源中最重要的开发资源[5-6]。以往的医学信息服务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要更新自身根深蒂固的传统服务理念,变以往被动的服务形式为主动的服务形式。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开拓医学信息市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依靠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医学信息市场来推动和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工作既是艰苦的思维劳动,又是开拓性的工作,要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进敬业精神;第三,医学信息人员应把满足信息时代医学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宗旨,努力适应新时代医学科技创新的需求,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服务的新技能,增强信息素养。时刻密切跟踪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创新的医学信息服务理念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服务。
3.2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信息的价值决定其社会效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取决于医学信息人员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医学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其服务模式主要是简单的资料检索、获取和传递等,医学信息机构没能很好地发挥医学信 息服务职能作用,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医学信息的价值。现代信息服务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迅速、准确、高效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7]。为此更新服务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要由分散独立型向一体化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人员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对资料工作、信息研究和科技查新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彼此之间内部信息的交流、互动与整合,争取实现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加工应以"充分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深、快为目标,医学信息的加工不要只局限于表层、浅层和外层,必须由针对信息表征的浅度加工转向针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第三,努力做好反馈性医学信息服务,在医学信息加工中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听取医学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对其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提供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学术优势,加强医院、研究所、院校的横向联合,以保证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服务。
3.3服务项目创新在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之上拓宽思路,根据医学信息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开展特色服务。(1)个性化定题服务。个性化医学信息服务项目强调针对具体用户的需要和过程而提供连续[8]。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调查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学术动态,通过相关的数据库获取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分析相关专业各种理论、学术、技术的趋向,对有关医学信息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加工并从中提炼出对具体用户科研创新最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提供从知识获取、重组、创新到集成的个性化服务。(2)针对性专题服务。根据用户的专题性质、内容以及需求,定期地向医学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提供医学信息服务。捕捉医学科研新动向,及时选定课题进行专题信息调研,开展课题筛选、课题动向跟踪服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 题信息报道、信息反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医学科研人员立项提供快速准确的医学信息服务。(3)培训服务。开展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服务,教会医学科研人员从大量原始信息资源中颤别、筛选、利用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对医学信息的搜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消除利用网络的障碍。医学信息机构应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方法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对于一般用户,主要是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意识的培训;对高层次用户,主要是进行有效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训,以期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4 人才培养创新要想做好医学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拥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员必须是熟悉情报理论和方法,有较好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医学信息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人子。(1)加强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特别要重视信息服务人员的超前意识、求异性、分析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提炼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医学科研人员信息需求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2)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在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以岗位锻炼为主要培训途径的观念,通过岗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及各种科研活动的形式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从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信息服务人才。(3)加强现有医学信息人才继续教育。要区分层次,重点培养,选派事业心强、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去高等院校或兄弟单位进一步深造,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医学信息人才在素质、层次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稳定现有医学信息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保障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医学信息服务创新是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起到支持、促进和指导作用,在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芳.科技信息服务如何助力自主创新[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0一71.
2潘卫.医学信息服务创新与医学科技创新[JJ.医学信,息,2007,20(5):801-802..72.
3郑萍,王秦玲,罗书练.发挥医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39-240.
4刘宏军,王海音.科技查新作用的延伸与扩展[JJ.现代情报,2009,29(7):144-147.
5张静海.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JJ.中国科技信息,2∞8,(21):228-229.
6黄正东,曾艳彩,高月,等.谈知识经济时代医院的医学情报建设[1].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棚,16(1):44-50.
关键词:医学科研档案;特点;管理;措施
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可以为医学科研活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也可以指导成果转化、技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转化和实现科研价值的提升,医学科研档案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了解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加强管理,不仅能够为医学科研创新提供有效服务,而且有利于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一、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
(一)专题突出,成套性强
医学科研工作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一个专题。围绕一种疾病的治疗,一种流行传染病的预防,一种新药的筛选、研制等专题开展,每个专题都是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所形成的档案也是一套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由于医学科研档案的这个特点,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多为成套利用,分类时必须保持每个专题档案的完整性、成套性,使之始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形成周期比较漫长,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医学科研档案的形成周期与科研项目的执行周期密切相关,医学科研连续性强,研究周期长,医学课题立项到结束的时间相比较一般科研项目要长, 一般的研究项目在2到3 年,重大项目3到5年或更长时间。针对一个项目的资料,涉及的内容随着课题时间的长度增加而增多,资料在项目执行期间的归档连续性强。档案的保存时间则更具应用的价值而不同,一般保存至少30年,重要资料则永久保存。
(三)学科突出,专业性强
医疗临床研究有内外科、妇儿科之分,基础医学则讲究病理分析和药理分析。因此必须注重专业区别,分专业归档,体现档案管理的专业性。
(四)学科协作性、综合性强
医学科学研究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 因此许多研究课题必须汇集多个学科进行综合研究,联合攻关。在分类时既要保持各个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持完整性和综合性。
(五)载体形式多样,数量^大
医学研究比较复杂,不同学科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同一学科不同的研究课题采用的技术方法也不相同,直接记录的实验结果的载体,如:各种标本、病历、化验单、仪器检测结果等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每一科研课题形成的医学科研档案往往载体形式多样,数量较大。
二、管理措施
针对医学科研档案的上述特点, 要做好医学档案管理工作, 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相关的规定,构建由院长、档案管理委员会、档案管理机构、兼职档案员组成的档案行政管理网络系统,强化其行政监督、指导的管理职能。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基本原则, 制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档案的接收、管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制度及各部门档案管理细则, 帮助相关部门实行预立卷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
(二)加强业务培训,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意识
医学科研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对医学科研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应在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外,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有计划的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由于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应当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一些医学科研知识,熟悉科研活动各类文件的形成规律,根据医学科研档案的来源及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从而提高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在医学科研档案资源利用中,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由于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全面掌握了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信息,所以应该主动向科研工作者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和有实效的医学科研信息,避免因选题不当造成科研劳动浪费,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为医院的科研工作服务。
(三)增加科研档案资金投入,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投入资金建立专业的档案室,专业化档案馆的建立,能够提升医院所有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档案管理的意识,进而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而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则从专业的角度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水平运作,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如果仅靠原始的手工操作,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很低,很难满足发展的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则非常必要,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取代陈旧的手工操作,运用计算机手段管理科研档案,开发应用针对不同载体科研档案的积累、著录、标引、归档等的管理软件,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便于科研档案的充分利用,满足医院科研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管理,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不仅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周.关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2,13(3):43-44.
[2]杜为红.如何提高医院科研档案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5)64-65.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AI Xiaoming, LIANG Suhua, LIU Y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Medical genetics is a set of teaching, research, health care as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heory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strategy must reflect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need: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creat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discipline talent, improve academic prowess; build discipline platform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ivate discipline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是医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整合医学遗传学相关教学科研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相互融合,提升医学遗传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检测、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①②③
1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现有问题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无法兼顾学科的特色和稳定性,不注重培养医学遗传学学科带头人,忽视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④⑤
(1)学科基础薄弱。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院校是基础学科,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式都服务于临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同方向的研究梯队,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2)学科层次不高。与医学院校其它学科相比,医学遗传学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基础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学科带头人、学科人才相对短缺,存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不集中、不系统,学术论文质量偏低,学术活动层次不高等现象。(3)学科经费不足。由于大家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医学遗传学经费较少是学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包括教材、教学、人才、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的也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等现象。(4)学科沉淀不够。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相应的学科建设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重视、认识不够,加上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资源有限且过于分散,没有主攻方向,无法突出学科优势,在学科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缺失,没有统一规划,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学科建设缺乏历史沉淀,缺乏学科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文化和特色。
2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因学校特点、资源特点、时间性特点、人才特点等不同而有差异,学科建设策略不是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需要认清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采取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
(1)创新性策略。一是人才创新。充分融合临床妇产、检验、肿瘤等方面人才,拓展医学遗传学团队视野。二是内容创新。医学遗传学学科内容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因此,在学科内容上要相互参透。三是教学创新。主要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四是科研创新。科学研究是学科的立足点,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2)特色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特色以人才为根本,不同院校有所差异。一是教材建设特色,如编写各种规划教材等;二是教学改革特色,如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等;三是科研特色,如临床疾病遗传机制、肿瘤遗传控制研究等。
(3)系统性策略。一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二是学科规划,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特色,重点突出优势。三是组织实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障学科顺利、健康发展。四是学科评估,构建学科反馈和评估机制,塑造学科文化,为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综合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最终是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二是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医学遗传学相关未知领域进行攻关,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三是服务社会,利用遗传学学科研究成果,从遗传的角度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3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措施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推进创新,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团队,创造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轻松、生活宽裕、学术宽松,为学科团队营造和谐的学科氛围。
(1)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一是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遗传学临床理论、人类遗传病、遗传学知识运用等方面,集中优势,靠团队自身的努力,塑造学科品牌方向。比如,在痛风遗传机制、骨髓瘤遗传控制等等方面突出优势。二是打造学科特色,主要依赖于学科群体,扩大学科群体的影响力,丰富学科内容,提升学科质量。比如医学遗传学国家级教材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硕士授权点建设等。
(2)培养学科人才,提升学术实力。一是对医学遗传学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努力打造创新和进取型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激发团队创造才能和教学研究热情,增加研究成果。二是重视拔尖人才,用以支撑学术梯队,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比如,培养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等。三是加强学术管理,经常性进行人员及学术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增强学术团队意识,促进合作共同攻关,提升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构筑学科平台,增强科研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资金来源多样性,为科研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比如,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研究方向。比如,各种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等联合开放共享。三是发扬学术精神,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研究信息公开,科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支持特色性、地域性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增强科研能力。
(4)协调教学科研,培育学科成果。一是理顺教学、科研侧重点,协调发展,由于评定职称等切身利益,学科团队人员都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有上课时数、数量规定,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学科人员背离了学科目标、研究方向,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服务学科、服务社会为导向,进行机制创新,改变科研评价标准。二是鼓励产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让学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潜能,研究出适合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教学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融合,完成成果转化。
4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
近年,我校医学遗传学被评审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被评定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医学遗传学是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也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单位,连续主编医学遗传学本科教材(现已第三版),因此,体会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如下:
一是保证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协调好学术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普通成员之间、普通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真诚沟通、宽容共进,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应避免学霸思想,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个人的学术见解,对于学术分歧不打压、不歧视,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⑥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思维水平,在人格上心胸开阔、自由民主、勇于创新;学科带头人要开拓视野,制定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使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⑦
三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学科队伍的总体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比例、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要合理。多数正高职人员年龄应在50岁左右,同时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或副高级职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均无断层现象。⑧
四是完善学科各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和监控,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建立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科专项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⑨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31230)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医学遗传学PPT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0(9):72-73.
④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20.
⑤ 王晓华.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苏高教,2010(4):75-76.
⑥ 郭贵养.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⑦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11(5):36-38.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1924
国内刊号:11-3565/R
邮发代号:82-3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2.4坚持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为方针,培育创新人才
关键词:内蒙古医科大学 医学图书馆 学科馆员 蒙医药学
学科馆员,又称学术联络人、联络馆员、学科专家、研究支持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等,是指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是在图书馆内既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又非常熟悉某个学科的各种文献资源,能够有针对性地为所选定的教学和研究目标提供有力帮助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专家群体。
自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后,首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医学专科院校图书馆相继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一、医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原因
1.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满足医学院校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医学院校的专业侧重点为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医学、中蒙医学等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学科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增设了一些新兴医学相关学科,这就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在教学、科研和医疗中,为了加深专业学科知识、完成课题研究或是提高自身素质,需要图书馆提供专一化、特色化、深层次的服务;附属医院是医学高校特有的资源,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了解本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也需要图书馆提供最新的信息。
2.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弥补参考咨询工作的不足
现有的参考咨询的单一化、笼统化、被动化、书本位的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学科馆员服务与此相比有其自身的优点,学科馆员信息服务走出了图书馆,走进了用户群体;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师生、科研人员、学术带头人通过面对面、QQ/MSN、E-mail、微博、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保持联系,系统了解其研究领域与方向后,对该专业馆藏资源清点、分析后制定出下一年度专业馆藏的订购计划;通过与院系负责人、主管教授的沟通,勾画出订单目录,为采访做准备;通过开展定期的用户培训,提高用户文献检索能力;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本学科海量信息进行整合、集中、分析,找寻出未知的文献资源入口,节省时间,从而更有效地配合临床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成为有用信息的传播者;帮助科研人员定题,通过查新判断课题的新颖性和唯一性,使馆员也参与到决策咨询与科学研究中去;将服务内容与用户的整个学术交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包括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研究过程、、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等等,为此提供全程式的信息服务。
3.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图书馆员发挥所长、施展才华,提高图书馆整体素质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馆员所学专业学以致用,激发馆员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满足其成就感和荣誉感,赋予其时代感和使命感,督促其建立自身发展计划,做到终身学习,提高其自身素质。馆员素质的提高间接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地位,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文献资源现状
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了保护民族医学,加强内蒙古蒙医药基础数据平台及基础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将本校和蒙医药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了馆藏资源整合,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具体如下:
1.文献资源建设范围、方法及馆藏
(1)范围
广泛收集蒙医药学文献资源,包括古典的蒙医疗法、蒙医药古籍文献、蒙医药发展史、古代蒙药本草图片、蒙医药电子资源、蒙医验方、蒙医方剂、蒙医传统方药、蒙医药专利等;并对各资源加工整理建立数据库。
(2)方法
在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兄弟院校、在职和退休教师征集的基础上,向社会各相关单位收购;同时与各出版单位建立永久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蒙医药学文献及电子资源出版目录,做到发行后即购买;并做好宣传工作,鼓励社会人士捐赠。
(3)馆藏
蒙医药蒙汉版本文献约一万册,蒙医药及相关文献资料约两万册,储备了丰富的馆藏资源。
2.文献资源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1)管理方法
对蒙医药学文献及电子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编制出详尽的内蒙古医科大学蒙文文献分类、编目细则;通过耶里巴系统,使用计算机对本馆的蒙医史、蒙医古籍、现代蒙医学论著、蒙医学期刊等蒙医药学文献进行验收、MARC著录、典藏、流通;进行蒙文和汉文蒙医药学文献的双语编目;构建高效的创新型和智能型的文献管理团队,即成立了传统文献资源建设部,其成员蒙汉文兼通、具有蒙医药学和情报学专业知识背景、专业技术业务过硬、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从采、编到藏的独立运行管理。
(2)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
建立了馆藏蒙医药文献全文数据库(蒙文)、传统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蒙医药文献书目数据库、传统医学期刊书目数据库;用户通过本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检索,即可检索到所需的蒙医药学文献;对馆藏珍贵的蒙医药学文献、古籍通过数字化转换技术进行处理;将蒙医药相关文献数据库(汉文)(蒙文)以独立的网页在特色资源中显示,使用户快速、简便的检索到所需文献;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补充本馆蒙医药学资源的不足,实现蒙医药学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积极筹备和开发蒙医药学特色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以蒙医药学专业为依托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设想
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西医院校中设置民族医学专业最早的系部之一,198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蒙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民族医学(蒙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蒙医学科是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蒙医专业是级品牌专业,蒙医诊断学和蒙医疗术学为级精品课程和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目前该学科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医学教育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专业人才最多,办学层次最高,科研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的特色优势学科。2007年内蒙古医科大学成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蒙医药(本科)统编教材的主编单位和“十一五”大中专院校蒙古文规划教材的主编单位。学院全体教师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临床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现主持国家和部、自治区级重点科研课题37项,近年来积极与国内各中医药院校、部分西医院校及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院、蒙古国健康医科大学等院校在人才引进、学者互访、人才培养、科研协作、医疗合作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联络交流。
鉴于我校蒙医药学专业的独特优势,蒙医药学科的发展前景,以及蒙医药学文献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以蒙医药学科馆员的建立为试点,进而推动我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以期为我校蒙医药事业、医学事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晶.从科研需求角度谈学科馆员职能侧重及素质培养.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28(2):74~75
[2]张淑田.当前高校图书馆员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对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21(5):81~82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其理念、内容并不是新的。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早在两千年前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中。青霉素的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胃病防治等都是经典的转化医学范例,其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科研成果造福了广大的临床患者。由此,这些研究人员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者。可以看出,转化医学倡导以病患中心的理念,从临床工作中去发现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然后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随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造福患者[1]。如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临床需求与产业化及开发应用技术的脱节已成为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壁垒,人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服务于病人。为此,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理念被重新提出。目前多数学者都支持转化医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双向互补的,不断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一方面把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通过两方面双方的沟通和协作,不断地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这个双向互补的过程涵盖了与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中继点和加油站,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少,最终的目的是高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2]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二是就来自临床医生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3]。
2.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科研模式的转变
转化医学从实践个体研究到系统化、综合各个学科研究的医学发展模式,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挑战,也为医学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转化医学的中心目标之一,通俗的说就是要大幅度促进和推动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的研究模式。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它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有一个囊括多个基础学科及临床医生的研究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紧密协作,才可能实现转化医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传统医学研究模式向转化医学研究模式转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各自为营或有限合作到团队科学。转化研究强调,要实现科研成果迅速地成为临床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或方法,就必须主动从研究的最初阶段开始,让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团队工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走开放联合之路,拓展交叉合作领域和国际合作的渠道。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医学的医学研究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之间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即从临床问题出发,将相关的生物学和多学科手段集中在一起,有计划、由点到面的破解难题,加快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推进临床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三是从医生、科学家独立个体到医生科学家。传统上,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是通过迥异的训练方式培养而成的,二者之间很少交集。或许在很多时候,个别医师由于个人兴趣再接受专门训练而成为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然而就一个临床机构的主要人员而言,还是以单纯的临床医师为主。然而,成规模的转化研究,其核心是一批具备临床医疗资格的科学家,他们通晓各自学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因而可敏锐的发现问题之所在;同时,他们也完全掌握相关基础研究的手段和语言。因此,这些医生科学家成为纯粹的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桥梁,可以将临床问题顺畅地转化成为基础科学问题,并同样流畅的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4]。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视转化医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化医学的实现,不是以牺牲基础医学研究为代价,而是要求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在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和深入程度上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3.科研模式转变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有句话是:“科研工作三分研究,七分管理”。足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对推动科研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化医学模式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体性的、系统化的解决思路。转化医学提示:必须打破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然后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研究和管理模式,坚持医学科研活动的衔接和延续性,建立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第一,转变观念。作为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和宣传,切实做到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要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病患为检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形成医学研究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从实验室推广到临床验证的良性双向转化。第二,人才培养。转化医学需要在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当中,有一些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并精通国际领域问题的“领航者”,负责指导整个研发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有一整套完善的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看,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悉转化程序的规范性、通晓转化医学研究的规则章程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使转化医学可持续稳步发展。第三,做好桥梁。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是医院转化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该从管理的层面去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还应该通过提供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之间沟通与交流,着实做好转化医学的桥梁。[5]第四,加强成果转化。在选择了正确的基础研究方向并得到有价值的科研结果,并对临床需要有了深切了解和把握之后,下一步便是把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即B2B的转化。此时,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为之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决策和办法。
4.医院科研管理的对策
转化医学对医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探讨转化医学的科研管理,推动我国转化医学发展,医院科研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者作为医院科研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科研管理水平。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归根结底要有一支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科研的管理队伍。一要制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学习、短期脱产培训、继续学习深造,开展管理类课题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二要让管理者深入到基层单位中,了解各个岗位科研管理流程,了解各个科室的研究进展和方向,以便提高服务水平和协作水平;三要增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信息网络即时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科研课题招标信息等科研动态,即时提供给科研人员,起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4.2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是遵循科研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与国内外兄弟单位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提供宽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互通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以便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在沟通中产生思想火花,达成共识,以期促成成果转化。建立便捷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样本库,构建现代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运行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资源的共享、支撑创新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调取符合科研设计需要的疾病标本,随即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使临床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基础研究。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4.3认真抓好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人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竞争靠科研、水平靠人才、人才靠培养、管理出成果的观念,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选派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去国外深造,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医院的科研与国际接轨,推动本单位转化医学科研水平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年轻有作为的学科带头人承担科研管理工作,使他们科研与管理工作两头肩,使其熟悉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有效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促使医院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提高。
4.4建立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一整套管理规范
医学转化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构成的,包括从最初的概念诞生到最后的临床试验并最终成为商业化的药物或医疗技术等整套流程。这么多的过程需要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每个领域都有不同挑战,因此,科研管理应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为转化提供保障。医院应完善和修改管理制度,加强对课题申报、研究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定出详细周密、完备系统、合理有效的制度及奖惩方案,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另外,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审定与协调,提高科研质量,为转化提供平台;医院在过程管理上确保人员、项目、经费、条件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质量,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跟进并及时调整,杜绝了经费浪费、科研造假等现象。最后,关注成果申报,强调转化产出。
4.5在大型科研型医院和医学高校基础上,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