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独立思考的表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59-001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二十年了,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着:每一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困生,在小学阶段,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优补差,而要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补差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课堂上都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总是千方百计在课堂上请他们回答问题,总是想,只要他们会了,别的同学也就没有问题了。说实话,这些学困生在我的长期关照下,课堂表现也确实挺让我满意,由刚开始的“一问三不知”逐渐到“支支吾吾”,最后基本问题都能顺利解决,“瞬间的精彩”让我满足,照这样看,他们考试要考到及格似乎不存在任何悬念。可现实往往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学困生在考试时却经常考不及格,究其错误原因,有的都是课堂上会的问题,为什么考试时学生就不会了呢,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开设思维训练班进行培优,我任教二年级一个班的教学。班上有个学生,回答问题特别积极,课堂表现非常出色,“瞬间的精彩”让我赞叹,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个优秀生,可事与愿违,在独立完成练习时,他的表现却和课堂上的反应无法相提并论,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现代数学教育导论》这本书:朴实的语言、生动的课例,好像道出了我心中一直有而说不出的感觉。读到这一段:“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的教学。郭思乐等认为,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挖掘数学科学的表和理,揭示并依据教学需要改造有关的思维过程,付诸课堂,才能培养人的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至此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都是在老师和同学的不断启发下才能侃侃而谈,离开了教师和同学的启发,让其独立思考,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
看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需要重点学习的地方,也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更加用心的读起了这本书,把从书中所学的,逐步付诸行动,感觉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
一、独立思考在课前――从改变预习形式开始
“先学后教”理念的普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尊重孩子们的学情,毕竟长期形成的“在课堂上听课学知识”的模式不可能立即彻底转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每个班中总有那么一些需要老师管理才能学习的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在预习中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掌握,更别说独立思考了。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多动脑筋,改变预习形式,可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精心设计预习单,巧妙制作预习视频,合理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
二、独立思考在课中――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抓手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最后,独立思考也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三、独立思考在课后――让学生作业复习为补充
学生课后复习的态度对数学学习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特别要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由于课后作业的统一性及量的扩张,使许多中差生忙于应付作业,无暇顾及巩固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使是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当复习中遇到疑难时,为了节省时间,动摇了独立思考的决心,而求教于家长或他人,有时干脆放弃,等待教师的讲解而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要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对于学生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大部分老师喜欢先讲解,学生听明白了,再去订正,这样二次批改的速度就会快很多,教师也减少了作业批改的时间。但这样做,学生错误的印象并不深刻,下一次,或许再下一次,学生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在订正作业或考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订正、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写出错误原因。只有这样,学生对错误的原因印象才会深刻,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或多次发生。
综观世界各国教学大纲,无不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突出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一、屏蔽两种现象。
现象之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依靠集体智慧或经验来完成同一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整合性、互的特点,相对于个人学习来说,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接近于全面,接近于完美。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合作学习,忽视了个人学习,片面强调集体智慧的碰撞,忽视了独立思考的发掘。主要表现在: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曾听过一节这样的数学观摩课――《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这道题有哪些解法,学生经过1、2分钟的叽叽喳喳讨论,很快就没有了声音。此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结果却出乎老师的意料,连最基本的五种方法,学生都没有归纳出来。教师只好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其它解法……而这堂课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情景,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试想学生头脑中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现象之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深入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5+25+24+25+25,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列式,结果学生列出了多种算式:
(1)(25+25)×2+24;
(2)25×4+24;
(3)(25+25)+(25+25)+24;
(5)25×5-1
(6)24×5+4等,
这时,我要求学生: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小组成员,②讨论一下你们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新课程标准》;创新;科学探究
1.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独立思考提供所需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以往教师是权威学生要服从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启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教师则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引路人,科学探究的合作者。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八万四千法门”去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去培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不因犯错而大胆发言,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和谐中交流与体验,逐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习惯。
2.创设各种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合作、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形成。因此,教师引入新课时,通过新颖有趣的实验,创建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境。例如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的活动中,课前做水顶球实验,水经胶管的尖端开口处高速喷出形成水柱,将乒乓球放在水柱出射端,此时可以看到乒乓球不仅不被水冲掉而且会沿着水柱作旋转运动并上升,当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一直停留在水柱旁也不掉落,周围水花飞溅,此时学生已融入老师的实验中,课堂气氛安静紧张,接着突然爆发出学生的惊讶与好奇喧嚣声。老师通过“你们看到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物理规律?”的话语引导进入新课,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致,期待着新知识的到来,激发他们积极地对要探究问题的独立思考。
3.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1针对实验中的现象来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显然是很重要,而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诱发问题的提出较为有效而成功。
如下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过程中的可能出现实验装置图.就这三幅图,甲图是在实验开始前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实验过程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为什么此时不能够进行实验,而要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教师引导:乙、丙两图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请同学结合课本上的实验过程针对乙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其中提出的问题有:
(1)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此时能否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3)此时杠杆已经平衡,两边力的力劈如何测出来呢?
教师引导:针对丙图提出问题如下:
(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为什么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一定要与杠杆垂直?
(2)如果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不与杠杆垂直,要是杠杆保持平衡,拉力大小及其力臂发生怎样的变化?
3.2鼓励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求异质疑,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试”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独立思考重要的表现形式。没有求异质疑动机,独立思考就会缺乏原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选,就是一种很好的求异思维训练,要善于利用和引导。例如,一个铁球,体积为30立方厘米,质量为158克,(铁的密度为7.9×103kg/m3)。此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这道题通过计算密度判断,计算体积判断,计算质量判断的不同角度思考,有三种解法。
4.几点思考
4.1其实,独立思考能力是人本身具有,每个学生身上都程度不同地显示着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观察,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可为何这种能力在接受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渐渐消退甚至消失不见了呢?
4.2教师如何才能把教育的热情、精力主要放在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上,如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4.3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何在教学中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考时间仓促回答,教师如何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占据,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独立 思考 分层 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教育界认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集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茶余饭后的话题,我认为先独立思考再分层合作是实施有效小坐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指单独地深入思索、考虑。不知老师有没有发现,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效率是很低的,相反效率会提高,方法也会得到很多。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合作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国教育家重视学与思的统一,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教育家程颐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更是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从数学发展史看,独立思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结果的过程之中,使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意志、毅力及人格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与和谐,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问题讲了许多次,可学生还是出错。原因就是学生只是听了,大脑里有老师讲过的概念、相似的题目,但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谈不上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一片喧哗。老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没有给以有效地指导和监督。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其他同学已经说出了答案或教师草草收场,全体成员的所获是靠别人喂给自己的,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
2.问题设置的深度把握不准。教师准备的问题要么太深要么太浅,太浅就会造成孩子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整个合作的过程乱七八糟;太深学生怎么合作也讨论不出问题,收不到成功的喜悦。
3.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不敢进行独立思考。这主要是教师一位的追求标准答案造成的。每个问题只想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如果不是教师就会不高兴或者发脾气,长此以往,学生以后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就不敢独立思考了。
4.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练习造成的,限制了学生独立思
(二)让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当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去解决时,有很少的学生能直接说出解决的方法,需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他们才能想出方法,所以我认为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从教材、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收获独立思考的喜悦。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课本中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告诉学生集体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方面需要人们合作才能完成,但在个人领域,也应当要有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背书、写作业、考试等等)让学生理解个体独立的必要性,那么对于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那么我们才能有效进行自己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分层合作
独力思考,必定知识有限,如果自己所听的,所了解到的,是一个方面,那么多几个人,知识面就越广了,采取有用的,加入自己的逻辑中,这样有助于思考范围,我相信人人都有这种经历,有时想反醒一下自己,但是不知识从哪些方面,也不知道该思考哪一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线索。这里的多几个人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不用分组学习了,直接集体讨论就可以了。我认为分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体现,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思维体现的过程中锻炼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合作。
分层合作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一)按照学生的素质、性格、脾气进行分组
分组的方法:四人为一个大组,分为两种类型的组:(1)AABB式分组。同桌的水平差不多,小组之间是有分层的,这样的组合能使优者更优,互相帮助,互相进步;(2)ABCD式分组。其中AB是同桌CD是同桌。AABB式适合比较张扬爱炫耀的学生。ABCD式适合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两人(同桌)为一小组,(1)AA式;(2)AB式。
(二)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分组方式
一、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若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是个必要条件。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所需的各种有利条件,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奠定好物质基础。因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发动机。如果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则有利于把他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外,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决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则一般情况下,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反之,则相反。同时,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找新问题和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创能力。
2.缺点分析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内心易产生过分的自满心理,把自己当作新时代的“小皇帝”,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学校的中心、社会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本事的人,很容易产生目中无人的傲气,产生自恋感。可是,一旦走上社会,不容易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不能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远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结果选择逃避,有的甚至选择自杀,这样的结果不是现代社会所希望看到的。而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会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的主观世界。例如,很多学生上网打游戏,整天幻想发财,容易产生孤独感,结果会产生孤独症,很不愿意他人干预自己的事情,容易导致其较难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很少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中去,既得不到集体的关心和爱护,也不知道关心和爱护集体。
二、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分析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在老师的讲授下吸收知识的,他们在听课中很少独立思考问题,主要是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和学什么,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收获都很大,并且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学期下来,学生会有很多收获,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更大的收获是学生都很谦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学生比较听教师和家长的话,而且课间学生可以自由快乐地玩耍,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大限度的舒展。同时,学生做事情比较认真,相互间竞争不是特别激烈,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无忧无虑度过自己的童年、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非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减少探索实践所需的时间,可以走捷径,而且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快速理解前人研究的系统科学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快速培养和掌握。而且,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手”学习就很可能异化为“放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精心“导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非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
2.缺点分析
如果一个学生非独立思考能力太强,会直接导致该学生对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这样,学生一旦离开别人,生活和学习就会遇到很大障碍,有时甚至不能自理,一旦遇到问题或事情就不知所措,不能独立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更不会找到新问题的答案。另外,有时利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即使会学着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最终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导致缺乏自主探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对于超出这个范围的新知识一无所知,也不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内在能力潜质的开发与发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只会模仿不会自主创新,导致我国的创新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时需要从国外高薪引进高级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当一个学生只有非独立思考能力时,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样长期下去,在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消极、自卑、不自信的心态,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也导致学生步入社会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这也不是我们时代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三、独立思考能力对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一个学生独立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带动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快速进步,提高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效率与质量。一方面为非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一个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在培养非独立思考能力时,它可以借鉴和吸收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为己所用,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非独立思考能力。
(2)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视野的拓宽
一般情况下,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分析已有的问题或结论;二是探求未知的领域或新问题。当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必然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得到的新知识必然会有利于学生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时所遇问题的范围或领域拓展,为非独立思考能力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2.消极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有时会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但它是有条件的,如果在实际中独立思考对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带动或引领的速度过快就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不仅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反而会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导致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在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甚至成为天才,每个学生的压力都特别大。虽然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进步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善长和不善长的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要比别人强。我们家长和老师平时应该多用心观察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善长什么,应把重点放在最善长的方面,不要和别的孩子盲目攀比。有些孩子在小学就已经把初中的课程修完,在初中就把高中课程修完,在高中把大学课程修完,到了大学提前把研究生课程修完,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却不知学什么了,变得很迷茫。研究生一毕业,主观上总感觉自己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走上社会才知道比自己强的人很多,结果接受不了现实,适应不了社会的环境,纷纷选择逃避,这种结果不是我们时代所希望看到的。
(2)独立思考能力过强会抑制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条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出来。常言道:“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句话意味着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当独立思考能力很强时,必然会为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多最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和吸收。但如果成果太多,超过了非独立思考能力所能接受的范围,会使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压力增大,一旦压力过大,不仅不会促进其培养还会对其正常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质量的保证,这一点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注意。
四、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非独立思考能力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所需要的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
在现实中,非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传授下,系统地接受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通过与别人交流,通过讨论或辩论从别人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优秀成果并为己所用。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这句话告诉人们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2)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可以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中加以借鉴或吸收
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系统地掌握前人的优秀成果;二是踏踏实实,稳抓稳打,有步骤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为己所用。这两方面的优点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在现实中,如果学生完全依赖自己去分析研究问题,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力量有限;二是困难难以想象。但是,如果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成果,有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成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广化,可以创造或发明出很多难以想象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在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的研究就有很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都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为基础而进行修改和完善得到的。
2.消极影响
(1)非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发挥
因为非独立思考主要表现为依赖外界,而自己很少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外界发展到何种程度自己就掌握到何种程度,表面上好像与时俱进,实质上思想却已经滞后于时代了,这样必然会不利于个体独立探求未知领域,因此对事先、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抑制作用。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学生还完全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独立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较弱,这种习惯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学生全面思维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注意和深思。
(2)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方式有不利的影响
非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善于借助于外部力量,并把外部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以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探索未知的新事物,去发明或发现新的成果。这两种能力培养的思考方式显著不同,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相互影响,如果两种思考方式处理不好,相互之间必然斗争,二择其一,很多学生会选择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思维方式。因为相比较而言,其直接而且简单,但是却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独立思考能力与非独立思考能力各有优缺点,而且两者相互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教育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非独立思考能力;在现代教育制度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两种教育制度所提倡的目标是很好的,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曲解导致在传统教育制度下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非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却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教育培养方式都不是时代所希望看到的。在现实中,要把两者协调好,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或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既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早日全面实现,最终使我国的中长期教育目标能够按期按质按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合理分组 独思慎思 多元评价 自主探究
眼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时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教师讲解得少,学生合作得多,很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引导者,毫无疑问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但笔者在教学和听课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运用时也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参与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优生更优,学困生更差。我们发现在讨论过程中,那些学习好的或者是性格外向的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多,对学习充满自信。而其他学生要么静静的旁听,要么游离于讨论之外,时间久了,使得某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所造成的差距有时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二、缺乏教师的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或站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束,或“走马观花”的巡视一番,而并不介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这种将自己置身于外的做法,无法给学生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仿佛教师成功就是学生成功
人们习惯于将教师教学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中心,也习惯于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这就导致人们往往是以“解决了问题”的角度评价教学的效果。这种“以教论学”的评价方式,也是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性参与课堂学习,而教师依然能够获得评价首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的学习成绩检测结果不如人意
检测成绩却大不如从前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到最后似乎只是热闹了课堂、搞砸了考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难道说是这样的学习方式缺乏科学性么?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平时用心观察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追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时却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这一本质。正是因为这样的本末倒置,所以才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检测不如人意尴尬局面地产生。
其实,“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并不是矛盾的,我们教师如果在实际运用中能提高认识、把握好一个度,我们是能将这两点做到有效平衡的。现在就来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很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
二、重合作学习意识,不追究热闹形式
我们平时在授课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我们则应该向学生强调一种意识的养成,这种意识不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它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品质的教育,这种品质能更好地帮我们组织课堂和促进学生将来的人格发展,是不可或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却是学生独立攻关的必需,是学生提高的前提。
三、学前的独立思考,要独思慎思
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一个小组内,学生的能力必然有大小,学生思维的敏锐和深度必会有差别,如何协调同一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呢?在学生合作探究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合作探究时给学生一个陈述自己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活”起来!这样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陈述思考的空间,杜绝学生“等”、“靠”等不良多性思维的产生,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四、全方位立体评价
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无论是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只要在学习中有良好表现,教师都应给以及时的评价。尤其是对潜能生,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回答问题,无论对错,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使他们有对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师深入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等。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杜绝了闲聊、胡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很多事物我们看起来似乎都是对立的,但同时它们也是统一的,正如“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一样,只要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多摸索、多思考,我们是会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的。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正确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使得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赵冬香对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教学在线
关键词 : 信息技术;独立思考 ; 引导 ;
独立思考,就是指个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再依赖别人,独自思考或行动,以解决问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爱迪生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若不会思考,他将一事无成”。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一切思维发展的前提。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和交流。不能因为有人听课或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一些形式化的讨论。真正会听课的人并不关注上课的热闹程度,而是会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入了学习活动,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活跃程度。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是前提,恰当的引导策略是保障。
在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且都连接了互联网。据笔者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用电脑绘画、下载音视频等,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妨以自身经验和技巧来触动学生,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并将这种触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暴露认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盲点,从而进入主动思考的状态。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时,如果只讲病毒防治的重要性、病毒的危害性以及杀毒软件,不仅内容枯燥,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预先在学生机器内植入一个木马,上课时启动木马,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切身感受病毒的危害。接下来趁热打铁,讲述病毒的危害以及病毒传播的途径。在讲到病毒防治时,可以让学生在本机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把植入的木马杀掉。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问题会被教师讲得深入、透彻,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实战技巧的过程。实战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但教师往往越俎代庖,把操作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所做的只是完成教师的指令,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如果我们一开始把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会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思考,换来的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解《Word表格设计》这一节时,教师不妨直接布置层次任务(制作课程表制作中国象棋棋盘在棋盘上制作棋子),而后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表现活跃,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长此以往,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丰富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还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适当地“遗漏”一些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寻找教师的“短处”,感受给教师纠错的喜悦,点燃他们表现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洞察力。例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当堂给学生出了一道Excel分类汇总的题目,却故意“忘”了分类汇总前要先排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思考获得知识,感受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练却富有情趣的讲解、亲切柔和的赞扬等,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对培养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将大有裨益。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学生在利用Photoshop画树时,如果教师教大家画同一棵树,形态和数量都一样,这是美术课的临摹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则要这样教:只把基本工具的用法以及复制、粘贴教会学生,鼓励学生把想象中的树画出来,再鼓励学生把一棵树变成树林,通过互相交流发现复制的方法(既可以一棵一棵地复制,也可以二变四、四变八地复制)。
当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时,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情况,启发、指导学生去思考,以维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的效率,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学生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便于保存,还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由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信息技术学习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