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交流的概念

交流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8 15:4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交流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交流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有效交流 教学秩序 新方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14-02

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让笔者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交流往往是“热闹与喧嚣”背后的效率低下。起初笔者也认为是交流方式存在问题,可能不应只注重交流的形式而要更加关注交流的实质,但实际上这一归因可能并不科学。因为在教师注意交流的实质内容时,学生的交流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交流热情。于是,笔者思考:怎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如何提高学生有效交流的能力?这是当下科学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

一、追问:影响学生科学学习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探寻问题之初,笔者首先关注的就是交流能力的概念界定,通过资料查询,笔者认为,所谓科学教学中的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信息、科学发现时的表达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形成的“内部语言想法”(即活动过程和结果)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

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交流有两个层次的水平:一是生活经验层次,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去对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交流;二是科学知识的层次,即学生在经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后,能够利用科学课堂上习得的概念或规则进行交流(尽管学生未必知道什么叫概念什么叫规则)。显然,这是两种交流语言,而更多的时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这两种层次的混合体。由于学生受到日常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头脑中存有根深蒂固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尤其是在科学探究中的有效交流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科学知识的越来越丰富,要求学生更多地利用科学系统的知识进行交流,而学生由于生活因素的影响太强大,由于对科学系统的语言掌握相对滞后,就会导致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交流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判断,尽管学生的交流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还应当是学生的科学话语系统。

二、探寻:怎样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交流能力?

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分析学生科学交流的障碍,廓清科学课交流的误区,真正从科学语言培养的角度发力,让学生尽快学会运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

为了让研究更为科学,笔者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以培植儿童的“主体性”为教学与研究目的,让儿童学会研究、学会交流。让儿童以前科学概念为基础,在科学猜想、科学实验、科学的合作性探究中,促进学生科学语言系统的形成。

首先,笔者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学生的交流动机上做出一定的努力,以确保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敢于交流、愿意交流、乐于交流。

其次,笔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学生交流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这里并不是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品质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此时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多地依靠学生,而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执教《把液体倒进水去》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课题组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能想到生活中除了水还有哪些液体?生活中在哪些场合有将其他液体混入水中的情形?如果让你来探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液体?这些问题的设计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有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坡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与本文主题不完全重合,此处不赘述。在探究之后交流时,为了尽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时候用上科学语言,笔者在学生交流前进行指导:根据实验的现象,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一定会更多地选择生活中的语言,但我们的科学学习更多地要用科学语言,因此同学们要尽量利用探究活动单上和教材上的语言进行描述,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提醒。

由于在本探究中学生经历了先倒水再倒油、先倒油再倒水、先倒水再倒洗衣液再倒油(少量)等情形,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在对这些结果进行描述并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收集了各个小组在交流时的发言,发现学生在互相提醒的情形下,都努力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尤其是混合、分离、浮、沉甚至是溶解等概念,都用得比较准确。即使有学生由于思维惯性,还是下意识地用生活语言(甚至是方言),也会有其他学生进行及时的提醒。学生个体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反馈交流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进行探究现象与结果的描述。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贵在坚持,只要让学生养成在科学语言系统中进行交流的习惯,学生的交流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考试中就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三、展望:“高观点”与“大视角”下的科学有效交流研究

科学教学中学生有效交流的研究尽管是微观研究,尽管切口较小,但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道理。比如说某些问题的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存在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解决问题贵在对症下药。

以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培养来说,尽管离不开学生的交流空间与动作,但如果不将这个问题放到科学语言系统培养的视角下,那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容易落空。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关键在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如果学生的语言不能纳入到科学语言系统中来,学生就算对实验现象观察得再仔细,对实验的过程把握得再准确,学生最终的描述可能仍然是生活化的、经验化的,这就使得学生永远游离在科学学习之外,自然不利于学生的交流。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抓住了科学语言系统这一牛鼻子,学生的有效交流才有可能发生,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才成为可能。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研究,这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规则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静波.探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篇(2)

一、数学语言

(一)数学语言的含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抽象的特征.数学语言是其抽象特征的表述,即数学语言是数学特定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具有简洁、准确、抽象、符号化、形式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其抽象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其符号化和形式化特点可以更好地概括和表征事物规律,使数学科学得以广泛地运用和传播.

(二)数学语言的分类

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从表达形式上可以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类.

3.图形语言

图形语言指表达数学的图形或表,可细分为图形语言(集合文氏图、几何图形、统计分析图)、图像语言(函数图像或统计线图等)和表格语言(统计数据表、分析表、框图等).它们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同时还是提高想象力、丰富联想力的工具,但不能精确反应数学事实.

二、数学语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数学语言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目的、内容、要求,系统地掌握数学语言的语义与句法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和提高各种数学语言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学习数学,实际上是数学语言的学习,对数学语言不理解的人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所以,只有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够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路条理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和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2.数学语言有利于数学概念的表征

表征指用某一种形式,将事物或想法重新表现出来,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当其所表现的意义能切实掌握后,表征可进一步地成为思维的材料,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表征就是以一物代替另一物.从认知结构中唤起的概念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提到“角平分线”时,人们脑子里出现的往往不是文字的定义,而是角中的那条射线.一个数学问题,用符号语言或图像语言论证让人理解起来异常简单,这是因为数学对象的表征,其包括文字表征、符号表征和图像表征,与这表征相对应的是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形式.

灵活运用数学语言间的转换,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了解、熟悉所要学习的知识,帮助其加深理解知识的含义.

三、 数学课堂加强数学语言教学的建议

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载体,高职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弱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数学交流.数学课堂是提高学生数学交流的场所.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数学概念关键词的理解和对公式法则使用条件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数学概念中难以理解的数学词语,教师要设置情景让学生体会其意义.例如,在定积分定义中要注意推敲以下几个字:

分:任意的分(第一个任意),分什么?怎样分?

取:任意取(第二个任意),在哪里取?怎样取?

积:作乘积,这是定积分应用的关键.

和:求和,它是个近似值.

极限:将近似值的和式求极限,转化为精确值.它们的意义决定着积分概念.

篇(3)

【关键词】来华留学教育 语言环境 国际语言环境

国际语言环境是伴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而产生的概念,泛指国际化的语言环境。目前,在世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成为中国诸多城市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随着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除了表层的语言环境建设之外,深层的专业语言环境和文化语言环境的培育逐渐受到关注。国际语言环境由参与国际交往的主体构建,而来华留学生是参与国际交往的常见主体。近年来,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认同感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语言是交流的媒介,优良的国际语言环境可以为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拟在语言环境理论框架下,从来华留学教育的实践视角,分析国际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以期为国际语言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际语言环境概述

语言环境的概念。“语言环境”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弗斯(J.R.Firth)、韩礼德(M.A.K.Halliday)等语言学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概念。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研究当地民族原始文化的过程中,发现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对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话语的意义与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以及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些活动和社会文化背景就是“语言环境”。他将“语言环境(简称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并提出“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扩展和丰富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环境概念,提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外,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①弗斯强调,他所说的环境是一系列的环境,“一个环境存在于更大的环境之中,每个环境都是更大环境的一种功能、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环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②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韩礼德将语言环境置于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之中进行研究,将语境概括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进一步拓展了弗斯的语言环境概念范畴。韩礼德提出,这些语境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并提出构成语境的三大变量是语场(field)、语旨(tenor)与语式(mode)。语场是指话语范围,是经验意义的选择,是谈话者所从事的、社会所承认的活动;语旨是指参与者的社会角色和在谈话中的角色(提问者或回答者),社会角色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扮演多种角色;语式即话语方式,“谈话方式不同,语言会有不同的模式。谈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话语功能,即决定着主位的选择,信息的选择,语气的选择,以及接应手段的选择等。”③

综上所述,语言环境的概念具有系统性,语言环境包括语言运作过程中的语言部分和非语言部分,可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些语境在系统的层级结构中互相衔接,构成从微观到宏观的连续体。语境的三项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

国际语言环境的界定。国际语言环境不仅是语言学的概念,还是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泛指国际化的语言环境。近十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北京市率先制定《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 (2011-2015)》,对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目标、建设步骤以及建设方式进行了论述。从北京市的规划上看,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城市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而展开。吕和发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对国际语言环境进行阐述。他在《高感性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一文中指出,国际语言环境由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服务两大系统组成,其覆盖范围既有依据行政范围划定的地理区域,也包括与这个地理区域发生密切联系和潜在联系的地理、心理、网络空间。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包括传统语言环境构建,借助传统和现代传媒进行的信息服务与大氛围的建设等。目前,国际语言环境的内涵还有待于丰富和发展,本文所使用的国际语言环境属于语言环境的范畴,取其广义,而非狭义的上下文语境。

篇(4)

有效的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特点,通过丰富交流对象,拓宽交流途径,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交流方法,并引导他们对自己及他人的交流过程做出评价,从 而增强交流的有效性,提高交流能力。数学交流的表达方式有听、说、读、写、做等。因此,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的同时,增加数学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听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的机会。

1.说数学和听数学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2.读数学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尤其是在概念课中,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通过阅读,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种)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 “1”,若干份,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3.写数学和做数学

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传统中数学作业,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有价值的开放型题型,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篇(5)

〔关键词〕 哲学,信息,逻辑,工具

〔中图分类号〕B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1-0050-04

〔收稿日期〕 2014-11-16

〔作者简介〕 刘 鹏(1974-),男,山西洪洞人,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学和信息哲学。

信息世界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到目前阶段最令人振奋和影响深入的事件,无论对于日常生活亦或是学术研究,信息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基本的材料或因素在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证明、真值、后承、算法等逻辑学传统研究对象比起来,逻辑把信息概念纳入视野作为研究对象还是新近的事情。本世纪初,大量技术和哲学的研究汇集形成了逻辑与信息哲学这个新兴的领域。随着信息世界的发现,哲学和逻辑的主题、研究内容和方向已经发生了信息转向,围绕信息展开学术研究激发和促进了思想的大发展和对世界的新理解。

一、信息为逻辑提供洞见和新的理解

信息哲学近来得到很大发展,其元概念是信息。信息哲学在探索交流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时,发现了信息概念的哲学价值。有哲学家把交流比作打网球,信息就是交流的网球。我们发现,交流主体必然涉及不止一方,交流应该是至少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交流,说明交流带有社会性;交流过程必然涉及不止一个单向的过程,交流应该是至少一个以上双向的对话过程,说明交流带有动态性;这种动态性必然涉及主体信息状态的不断更新过程或主体信念系统的修正过程,必然带有主体心理的因素参与其中,因此交流又应该具有心理性。我们可以说,信息哲学带给现代逻辑的洞见至少有主体间性的洞见、动态修正性的洞见、主体心理性的洞见和逻辑真理的洞见。

(一)主体间性的洞见。我们知道,信息世界发现后,交流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交流应该是至少两方的主体间的交流,信息在两个以上主体间流动,最终达到通过交流认识世界的目的。信息概念本质上涉及多个主体,生活世界中的信息是具有社会性的,信息成为逻辑的研究对象,必然为逻辑研究提供社会性洞见,从而为逻辑学发展开拓道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现代认知科学,认知科学主要研究主体的认知机制与过程,认知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主体间性,认知科学发展也是有其逻辑支撑的,其中一种是认知逻辑,认知逻辑在表达信息的抽象形式,刻画信息流的动态过程中,就把认知科学的主体间性很好地刻画出来了,从而极大促进了认知科学的认识和深化。信息的社会性洞见还为逻辑学的信息转向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对象。我们认为,包括经典逻辑在内的传统逻辑处理的主要是单主体的逻辑,主要是刻画系统内的推理过程,比较多个主体的信息流动的处理,有很大局限性。多主体信息流的刻画成为逻辑学的挑战性课题,多主体逻辑同时对于人类理解信息世界,关照日常生活提供全新的理解。因此,刻画多主体逻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很重大。逻辑学在把握社会性的过程中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动态修正性的洞见。信息为逻辑提供的第二个洞见是动态修正性的洞见,主要体现为将逻辑研究视野转变到对主体动态活动的关注上来。范本特姆把信息引入逻辑学,提出了新的逻辑学动态研究纲领:在逻辑学研究中引入主体活动这个范畴,把主体的活动作为同逻辑命题那样加以同等对待。〔1 〕 (P503-519 )这样,逻辑学就呈现出由静态认知研究转向动态认知研究的新阶段。我们看到,逻辑开始转向对信息更新、交流和主体间互动等新内容的探索和研究。逻辑不再满足于以往的抽象推理有效性的研究,不再满足于那种逻辑形式的静态的演绎,不再满足于从真到真的完美过渡,而是关注于实际生活中的人或某个智能体等这样的主体实际是如何在动态的思维的,关注主体在有限信息环境中是如何根据信息流动来得到结论的整个行动过程的,关注于立足主体行为与主体意图、信念等的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关注于主体的行为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解释。比如当代动态认知逻辑研究人的会话过程的主要思路是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信息如何生成、研究认知中的推理过程、分析信息的更新状态、分析人的信念的修正,在这个思路中,涉及大量语言学、认知科学和逻辑学知识,最终结果是建立会话过程的信息结构模型,理清信息流动轨迹。也就是说,逻辑学动态性的重要标志是把信息活动作为逻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逻辑的大量工作都集中在对主体诸如言语行为、交流、观察、学习和信念修正等动态机制的研究上。这样的研究既对语言结构分析意义重大,也对主体的动态化过程认识、计算机信息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主体心理性的洞见。信息为逻辑提供的第三个洞见是主体心理性的洞见。我们知道,逻辑学尤其是近代经典逻辑学是拒斥心理主义的。弗雷格曾经为了给数学找到坚实的逻辑基础断然声明:要把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分开。的确,分析哲学拒斥了心理主义后的逻辑一扫千年停滞的状态,得到了革命性发展,最终形成了数理逻辑宏伟大厦。然而,在宏伟中,数理逻辑走向了一种抽象的、符号的困境,远离生活世界,远离人,某种程度上成为少数专门家的技术展示。数理逻辑的另外一面是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和信息的欠缺性,隐含着诸如将人类思维引入歧途等这样的隐患。范本特姆认为这是一种“系统禁锢” 〔2 〕 (P225-288 ),由于远离人的生活实践,符号化抽象化的数理逻辑形式系统作为形式科学的固有的逻辑观念的狭隘性所导致的空洞性,这对于逻辑学发展和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是无益的。然而怎样化解这种有用的空洞性呢?按照信息的洞见,逻辑应该重返生活世界,关照日常对话,关照日常交流。这里要首先考察信息更新的机制,信息哲学定义信息是主体的信息,信息在交流过程中是完成更新,新的信息状态构成主体的新的信念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形成新信念的过程是主体结合原有信念与新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即新信念=旧信念+新信息。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逻辑在刻画和表达这样的信念更新过程中,是不能不考虑主体的心理因素的,所考察的这部分心理因素不同于弗雷格所拒斥的心理主义,而是合理的心理因素,通过引入对主体心理因素的合理考虑,逻辑就能够很完善地刻画人的信念修正过程了。这样,通过承认人这样的主体在实际上是如何推理的,并且引入认知心理学的东西使得逻辑得以很好刻画主体推理模型,就会使逻辑学研究别开生面。

(四)对逻辑真理的洞见。社会性洞见通过使逻辑改变单主体格局而转向多主体格局,为逻辑学拓展了研究领域。动态性洞见通过使逻辑改变静态的观点而转向动态的修正的观点,为逻辑学启发了研究视野。而心理性洞见通过使经典逻辑改变对心理主义的拒斥而转向接受合理的心理因素的介入,为逻辑学增加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信息的引入对于逻辑学发展的洞见还应该有很多,有待继续探讨研究。但是仅就这些洞见就已经足以引起逻辑学的信息转向了 〔3 〕 (P117-122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怎么看待逻辑学的核心基础――逻辑真理。信息对于逻辑真理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如果能够清晰地用信息的观点重新定义逻辑真理,那么信息对于逻辑的作用与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这应该是信息对于逻辑的最大的洞见。有逻辑学者对逻辑真理进行系统总结认为,经典逻辑中用到的逻辑真理类型有:前提(或命题)真、推理真、指派(赋值)真、形式真与系统真 〔4 〕 (P230-241 )。这些逻辑真理的类型分别从知识信念角度、从前提到结论的保真角度、从符号经济学角度、从形式公式抽象性和形式系统一致性角度系统总结了经典逻辑逻辑真理的本质。然而,经典逻辑真理概念基本特征是单主体性的、静态性的和抽象形式的,完全与其所服务的经典逻辑概念相一致。而信息视角下,也就是逻辑学开始面向社会性、动态性和心理性时,逻辑真理概念也将不容置疑地发生信息转向,社会性的、动态性的和心理性的因素应该得到深入思考和探究。逻辑真理必须认真面对日常生活,面对生活世界。在信息对于逻辑真理概念的洞见里,逻辑学要依据主体掌握的信息为根据来规定真,即新的逻辑信息真的逻辑真理观,应该得到高度关注。

二、逻辑为信息提供形式分析工具

在分析哲学家看来,日常语言是混乱的并且到处存在误用,哲学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清理语言的混乱与误用,清除一切形而上学,给科学奠定一个严谨稳固的基础。信息世界的逻辑就是要通过理解日常语言与生活世界进而把握世界。

(一)信息世界需要逻辑分析。传统哲学认为逻辑是对推理的系统研究,是通过阐明或“开启”隐含在给定前提中的信息得到新结论的一种方法。这意思就是说,比如一个典型命题推理“从A∨B,A得到B”的结论B道出了更多满足这两个前提的情况的信息。但生活世界的逻辑推理应该被看做是信息处理。按照这种理解,一些信息处理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化分析工具,第一逻辑可以很好地去表达信息处理的任务,去刻画信息处理的过程。而这些被表达的信息处理和过程在传统上是不被看做是逻辑研究的范围的。逻辑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信息处理任务的描述和解释,另一个是为逻辑模型的输入输出装配提供适合的逻辑语言。

信息的逻辑研究揭示和探讨了信息概念的许多非常基础性的定性的方面,正在慢慢成为哲学反思社会的利器。有学者提出三种不同角度的信息的定义, 〔5 〕 (P63-67 )分别是基于范围的信息定义、基于联系的信息定义、基于编码的信息定义,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信息的定性规定。逻辑在对信息的刻画和对信息处理的表达方面提供了彻底的形式化工具,促进了对信息和信息处理概念的把握和理解。

(二)逻辑分析成为把握信息世界的基本工具。基于范围――主体和信息更新的形式表征与处理。逻辑学对基于范围的信息定义的核心直觉理解是一个信息状态或许可以被某一时刻可接受信息相一致的主体状态的配置或状态概率的范围所定义。获取新的信息与缩小这个范围相一致,这样就减少了事态的实际配置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理解下,对于认知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配置的证明足够支撑信息的各种不同语义的研究。基于范围的信息定义的逻辑的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信息更新,由于不同主体相互间的交流,信息在主体间的社会性配置不断地发生与更新,而这种信息更新与不同的认知行为相伴随行。

基于联系――情景语境和通道理论的形式分析。逻辑学对于基于联系的信息定义的核心直觉理解是针对与信息流的刻画,信息流概念与结构化系统相联系,结构化系统内部各部分有着系统性的联结,逻辑在这个基础背景中刻画信息流的逻辑状态改变。例如,树木年轮的数量能够告诉我们关于树木年龄的信息,并且树木年轮表述着树木经历的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自然界事件如旱涝雨雪等是如何演进的信息。逻辑学对基于联系的信息的形式化刻画包括结构化信息环境下信息关于情景语境、通道理论等内容。

基于编码――相关逻辑线性逻辑的形式处理。逻辑学对于基于编码的信息定义的核心直觉是信息片段(信息的编码)或者信息计算与推理过程的语法性结构的形式化描述。对信息片段(信息的编码)或者信息计算与推理过程的形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自然的逻辑装置就是证明理论。逻辑学家近来对一些子结构逻辑,尤其是相关逻辑和一些线性逻辑的研究,就是对基于编码信息概念的相关方面的逻辑形式分析。

(三)对信息概念的形式化处理。逻辑学对于基于范围、基于联系和基于编码这三种信息定义的形式化分析处理与概念理解并不是互不相容的,三种信息定义立场之间是可化约并且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以多部分组成的结构化信息系统为例。首先,系统内各部分间的联系自然地允许基于联系的信息定义信息流的存在;第二,既然某部分接受的局部信息要一致于系统整体状态的某个概率范围,那么各部分自然存在范围上的逻辑分布概率;最后,系统各部分组合的、类语法的、证明理论的信息将会针对整个结构化系统而被以不同方式进行编码化表达。这样,基于联系的信息流就成为了一种组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适应特殊的相关逻辑的解释,局部信息状态以类语法的方式得以组合。逻辑学还能够清晰地给信息建模过程增加新的结构化编码,给结构化系统各部分或局部安置演绎计算,达到对信息定义三种立场形式化关系处理。

三、信息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产方式由于信息的介入正在或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而对信息以及关于信息的逻辑的思想上或者哲学上的反思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也慢慢地在进行着。

(一)信息世界是哲学反思的基础。从现象层面观察,现在的世界与传统的世界是大大的不同了。以计算机器及理论发展和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繁荣,尤其是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其结果是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直至人类的思考方式,在这样的革命式的变化中,信息作为其中基本的对象和因素,其作用力和影响力被迅速地凸显,成为人类世界经常的基本的话题。信息是一切的根据。因此,许多哲学家、逻辑学家纷纷在他们的文章中向大众启示新的关于信息的哲学。我们面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信息世界。

(二)信息转向化解逻辑发展的危机。从哲学上看,信息世界的世界观变化是带有根本性,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使逻辑学面临了或面临着一种转向――信息转向。现代逻辑的信息转向,即逻辑研究焦点逐步转向对于信息流与人际交流的研究,这远远超出了逻辑学的传统论域:推理与意义。这使得逻辑成为了多学科学术舞台的中心活跃者,并在实践中产生新的影响,而对逻辑与信息哲学关系的认识是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信息或信息哲学的角度重新理解逻辑的概念,类似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否有基于信息本体论世界观的新的《逻辑哲学论》呢?在没有形成理论之前,这只是一种直觉上的理解和推测,然而不是没有价值。面对信息世界,逻辑发展到现代逻辑纯粹的数学推理、符号化和抽象系统的方式遇到了极大的危机,像亚里士多德经典逻辑那样统一的逻辑没有了,人们看到的是不同逻辑预设下的哲学逻辑和形式系统。尽管在应用上,不同的逻辑和系统给人们带来了利益,但是逻辑所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式状态不能不说是一种逻辑的危机。如何克服种种危机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概念完成逻辑的统一呢?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国外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可贵的证据和痕迹,那就是逻辑学正在与信息发生着越来越多的碰撞,逻辑学论文中,信息这个词汇的出现率正在逐步提高。信息的概念作为逻辑学大家庭中的新的一员,正在与逻辑发生密集碰撞,而在这个过程中,逻辑发现了“新大陆”,而信息得到“新澄清”。逻辑与信息在哲学上发生着关系性的概念革命。这种概念关系视角必然引发如下问题:信息能给逻辑带来什么?逻辑能把握信息的概念吗?信息怎样改造逻辑?信息能给逻辑以真和意义吗?有基于新逻辑的统一的信息哲学理论吗?

(三)逻辑变革促进信息哲学的形成。逻辑是认识世界的最为精确和基本的工具。离开逻辑,我们对于世界的把握就是失据的。逻辑对于那种理解和认识的目标是局部修正就可以了,还是说需要大大改变和发展滞后的状况,以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来解析世界呢?我们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想,逻辑自身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我们的方向应该是在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逻辑,就像维特根斯坦那样,为世界发现新的逻辑学。从上面对于信息与逻辑两方面在概念上的互动,使得我们可以以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与逻辑,这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从逻辑学自身发展面临危机的角度来讲,经典数理逻辑那种静态的、单调的、抽象的方式已经不能很好解释和解决生活世界的问题,逻辑学发展变革在谋求新的契机。另一方面,从信息作为新的思维方式角度来讲,信息概念纷繁复杂,可以讲是使用最为频繁、作用最为重要却在概念上理论上研究最少的事物,信息的基本性使得哲学家甚至将其视为继存在、知识、意义等哲学基本概念之后的又一个本体性的概念,以信息概念为核心,形成了信息哲学,而关于信息哲学的讨论和研究则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都方兴未艾。这些讨论和研究的目标都指向为人类再次建立新的统一的“第一哲学”。目前看来,虽然这样的目标宏大而遥远,但人们朝此目标努力迈进的步伐早已开始。信息哲学的研究极大开拓了人类思想新境界,从信息新视角重新认识逻辑,为逻辑学最终克服逻辑危机,完成逻辑变革提供了一个可以选择的路径。同时,新的信息逻辑也为信息哲学克服诸多阻碍成为第一哲学提供了一个足以依靠的基本方法与工具。

参考文献:

〔1〕VanBenthem.LogicandtheDynamicsofInformation〔C〕.

MindsandMachines,2003.

〔2〕VanBenthem,MaricarmenMartinez.TheStoriesofLogicandInformation〔C〕.Handbookon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2007.

〔3〕VanBenthem.Where is logic going,and shouldit?〔C〕.Topoi,2006.

篇(6)

关键词:交流;探究;学习模式;小学数学

G623.5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尝试创新、开展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因此,如何应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

一、改革教学理念营造探究氛围

(一)以人为本

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是数学课堂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开展。唯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与合作发展。

(二)教学相长

为了培养学生交流的自信和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氛围,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枷锁,与学生形成一种和谐平等、教学相长的良好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细致交流、精诚合作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实现创新,实现合作探究与共同进步。

(三)方法指导

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究与实践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变知识灌输为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表达与合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激发兴趣

要想真正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当中,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将知识讲解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融入到合作探究的氛围当中。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而是利用“找对称”的小游戏,让学生以老师的鼻子所在的竖线为“轴”,尝试找出人体中存在的轴对称图形。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通过抬胳膊、翘腿、闭眼、等方式干扰学生的判断。在热闹而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研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轴对称的图形的概念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找出几个学生代表,尝试阐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带领全体同学,对于阐述结果进行分析与整合,进而总结出科学而准确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中心,是交流的对象,是探究的主力,教师只需要在重要的节点进行指导与点拨,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知识的体验与获取,使学生在轻松而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参与探究、学会探究。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探究机会

为了构建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

(一)连环提问引发思考

连环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常见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斗志,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结成“同盟”,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及特点的时候,教师采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平行线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生活中的相交线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平行线和相交线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能否相互转换?教师“连珠炮”式的问题,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了挑战,也给学生的交流合作创造了机会,鼓励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合作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揭示数学本质。

(二)小组讨论鼓励探究

如果说“连环提问”是间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那么“小组讨论”就是直接要求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针对一些难度较高、知识点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交流和反思,进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分-总-分”的形式,先通过观察不同的三角形,总结三角形总的概念及特点;再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总结不同种类三角形的概念及特点,最后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数学思想,掌握探究的规律、学会探究的方法。

(三)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探究是贯穿数学学习始终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实践,实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完“圆形”和“三角形”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探究题目:生活中的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分别利用了二者的什么特性?能否互相替换?请每个小组以观察和分析报告的方式上交探究结果。以这种方式,将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鼓励学生无时无刻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探究潜能

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当中,传统的“以分德鄢砂堋钡钠兰鄯绞较匀晃薹ǘ匝生做出科学而全面的评价。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改革评价方式:

(一)丰富主体

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当中,学生是学习、合作与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二)革新内容

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当中,除了考试分数之外,学生是否具备端正的合作态度、正确的探究方法、良好的探究能力等内容,都应该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教师应该革新评价内容,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纳入到评价范围当中。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革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等多种途径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希望广大教师持续加强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与讨论,使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而科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对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农村中学生数学交流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以洞口一中128班和149班的部分学生及部分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村中学教师对数学交流的认识;农村中学学生对数学交流的认识;学生接受数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最喜欢通过哪一种途径接受数学信息;学生阅读理解与口头表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测试、专访、座谈,我们发现:

1、在被调查的30位数学教师中,有16位教师对数学交流的意义不很清楚,只有5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

2、被调查的60位学生都对数学交流这个名词感到陌生,对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数学交流能力感到模糊。

3、被测试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信息途径是“教师―学生”,其次是“课本―学生”,只有20%的学生经常用“学生―学生”这一途径,“计算机―学生”这一途径的应用率几乎为0,而且90%的学生喜欢采用“教师一学生”这一途径接受数学信息。

4、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口头或书面表达数学问题时,70%的学生选择书面表达,且在选择口头表达的学生中,将数学表达式转化为自然语言的描述很不完整、流畅,语言不精练,用词不准确,数学语言不规范等现象相当普遍。

5、在给出数学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图形语言表达的信息还不太适应,对信息的处理和转化能力较弱。

6、在被调查的60个学生中,当问及从小学到高中有没有接受过阅读理解、数学口头表达的指导和训练,比如怎样课前预习,80%的学生回答没有。

7、不善于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数学信息、在讨论中解决数学问题。

原因分析

洞口一中地处偏僻的雪峰山脚下,这里信息闭锁,外界信息很难传递进来;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又不主动去获取外界信息,所以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特别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教师普遍认为数学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至于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如何让学生通过数学这扇窗口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则很少花时间、花精力去思考、去实践。

我们的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教学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数学结论的运用及运算关注较多;过度练习,对情感态度关注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我们边远农村中学的学生一方面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本身对数学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缺乏培养自身数学交流能力的主动性,再加之中学生这一时期特殊的心理特征,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感受、思想等,数学交流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可以说,在边远农村中学,数学交流问题基本上还是一块“处女地”。

二、对数学交流问题的思考

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跟上时代的步伐,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数学交流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对象不仅是老师,还包括教材、同学、图书资料、实验、实际研究乃至社会,因而要自觉地拓展学习的空间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做了初步尝试。

三、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初步尝试

数学阅读是数学交流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是大脑接收外界视觉符号(文字、图表、公式、数字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数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之间借助文献中介而实现信息交流的过程,为此,我们对洞口一中128班、149班进行了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尝试。

由于事先对两班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调查,所以工作是有的放矢的,首先,对学生讲明有效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保证,人的知识的主要来源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时代尤其如此,高考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信息题、应用题的出现等,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数学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是对数学教材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应以阅读教材为主,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深入阅读―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异同处:它们都需要认读、理解、鉴赏,都讲究阅读记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但数学阅读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数学材料主要由数学语言组成,数学语言具有无歧义、简洁、各学科通用的特点,其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在一般情况下可进行互译;(2)数学材料呈现的主要方式为归纳和演绎,体现了一定的严谨性;(3)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就是要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自己在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与问题解决、数学语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水平。

此外,还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数学教材的内容可分为四类:概念类、公式定理类、解题练习类、复习小结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适时的指导。

1、概念类材料的阅读,思考下列5个问题:

(1)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有何实际背景?

(2)它有什么作用?

(3)该概念的定义是否有其他等价形式?

(4)运用概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5)概念的表述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2、公式定理类材料的阅读,从下面6个方面思考:

(1)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2)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3)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推导方法?

(4)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

(5)条件与结论是否可逆?

(6)是否还有等价的变化形式?

3、对解题练习材料的阅读,提供8个思考角度:

(1)未知元素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

(2)你知道哪些有关的内容?

(3)能否把它与以前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

(4)能否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

(5)所有的条件都有用吗?

(6)能否检验、核对结果?

(7)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该方法优劣何在?

(8)能否把这一结果用于其他问题?

4、复习小结类材料的阅读,注意下列4个方面:

(1)本章(节)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2)能否把前后知识串联、综合成一个网络图?

(3)学习了哪些新方法?新技巧?

(4)是否还有疑问没有解决?

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名言:“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始终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扶读”到“引读”再到“放读”,凡是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能想到的让学生自己想,凡是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从而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