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春节的历史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以文献资料为基础,挖掘咸阳(秦都)民俗文化的含义、特点,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对比,探讨民俗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其表现特点以及发展进行挖掘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咸阳(秦都)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提出有力论证。
【关键词】
咸阳;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咸阳为中国第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旧截ū保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以咸阳为都,使之赢得了“中国第一”的美誉。虽历经朝代更替,但咸阳一直是京畿重地,所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西汉帝陵和唐代帝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咸阳自古以来被称为“秦都”。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南与西安市隔水相望,距西安仅17公里,北与甘肃相连,东与渭南、铜川市毗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咸阳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
1咸阳民俗服饰文化
经过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已形成了鲜明的地区民俗特点。所谓民俗,指民间的风俗和习惯,它跟民歌、民谣以及口头文学,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曲艺等一样,均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俗文化是扎根于人民群众这个沃土之上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地域文化。是从一个视角,反映出一个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如乡村路旁的野草,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且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象一枝开不败的鲜花,一首唱不完的情歌,更象长江、黄河的流水一般,永不枯竭。越是反映民族的、越是属于世界的。反映咸阳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咸阳传统文化领域中一张品牌性的名片,独具一格的标志。咸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要真正的反映咸阳的历史文化,蕴藏在咸阳城乡的鲜活的民俗传统文化,理所当然的具有其特殊的重要历史地位。
“房子一边盖,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手帕头上戴,姑娘不嫁外,搅团人都爱,不坐蹲起来。”这是咸阳,乃至关中民间流传悠久的咸阳怪,关中怪,也叫秦地怪。短短的八句话,四十个字,便形象而生动地勾画和涵盖了咸阳、关中、秦地的民间民俗文化。它不但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从人们的风俗习惯方面。都是对秦都咸阳一首永远不衰的赞歌,也是咸阳人民一种记忆性的文化寻根。因此,抢救和挖掘咸阳民间民俗文化,不但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反映咸阳民间民俗文化的专著《老咸阳》,终于奉献给了咸阳、关中和三秦的父老乡亲们。著名作家京夫认为:《老咸阳》是挖掘咸阳民俗文化的认真探索,它很鲜活地让人了解了咸阳民俗,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对咸阳永远不衰的歌唱;评论家李国平认为:《老咸阳》是一种文化寻根,是一个叙写咸阳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一个开端。
咸阳,自古被称秦都。服饰文化遵循秦代服饰特点,主要延续了战国的形制,样式比较简单。纵观秦朝,自始至终都充斥着一股严酷、硬朗的肃杀之风。受其影响,秦朝的服饰冷峻而严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后,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崇信“五德终始”说,自认以土德得天下,崇尚黑色。秦始皇本人废周代六冕,常服通天冠,郊祀时只着“玄”――一种祭祀礼服,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的大礼服。嫔妃服色以迎合秦始皇个人喜好为主,基本受五行思想的支配。
2民俗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载体、社会团结的纽带,其和谐价值观正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和纷争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安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要求人们必须认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可以为当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现象。民俗文化产业包括以边远地区旅游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以制造陶瓷、泥塑、紫砂壶等为主的民俗工艺产业;以制作剪纸、香包、挂毯等为主的民俗饰品产业;以制造春节春联、元宵节灯笼、端午节彩粽等为主的民俗节日产业;以制作粽子、月饼、饺子、元宵以及各地小吃等为主的民俗食品产业;以反映民俗生活的影视剧与纪录片等为主的民俗影视产业;以各种具有地方特色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节目、戏曲节目等为主的民俗音乐产业等。这些,对于我们中原民俗文化产业化的研究,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
3民俗服饰文化的精神追求
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比如春节,春节传统上叫做元旦、年,被认为是春、夏、秋、冬四季所构成的一个自然周期(年)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是“一元肇始”,人们特别重视它。世界从冬季(神话中万物死亡的季节)向春季(万物复活的季节)的转换能否顺利,“万象更新”能否实现,关键是看作为“天地之心”的人类的作为。人类合乎规范的仪式活动是实现这个重要转换的关键。从人类学的观点来说,春节是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通过仪式”的礼仪,人类运用仪式襄助天地从冬季(死亡)向春季(新生)转换。春节期间的各种礼俗活动是帮助世界实现顺利转换的手段,人类在操作时的失误或不合乎规范会导致“转换”出现麻烦甚或失败,因而我们的文化不但详细规定了春节期间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过年礼俗,也规定了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过年禁忌。其他传统节庆活动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总之,开发民俗服饰产品,实行民俗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俗文化开发的必由之路,这是民俗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能更新思想观念,明确开发目的,并选准产品,下大力气,扎实工作,不断探索,就会有所收获,在民俗产品的开发领域闯出一条新路,就可以把民俗研究与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民俗文化研究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理想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欧阳周、陶琪著:《服饰美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2]茅盾著:《欣赏与创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6页
[3]吴非著:《店铺陈列》,中罔纺织出版社,2004年,笫32页
[4]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72页
正是舞蹈有着这样的意义,正确的传递自己对于爱与美的理念则是编导第一时间要考虑的内容。如何正确的传达自己的思想,考验的是编导对于自身创作理念的理解,以及对于舞蹈道具与舞蹈服装的应用与安排。
一、舞蹈服装是舞蹈的躯体
服装原本是人类为了抵御严寒,保护自身而创造的道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装在不同的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文明。不同时代的服装在设计与剪裁,甚至用料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图案的应用,流行的元素也各不相同。可以说服装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体现。相对的舞蹈如果想要塑造相应的人物与时代,就要严格考究相应的历史服装,融入时代的元素创作符合所要表达的时代背景的服装。这不仅仅可以使创作更加贴合当时的时代,也可以将观者更好的引入所要表现的时代里去。可以说,舞蹈服装在整个舞蹈中是塑造人物形体的存在,是整个舞蹈的躯体,只有将服装正确的应用在舞蹈之内,才能展现编剧所要表达的舞蹈创意,才能正确的体现编导所要抒发的爱与美。
二、舞蹈道具是舞蹈的灵魂
与舞蹈服装交相呼应的是舞蹈道具的运用,如果服装是塑造一个形象的躯体,那么道具则是给躯体注入了相应的灵魂。可以说在舞蹈过程中每运用一个道具,则能表达一种相应的象征意义。舞蹈不同于相声或者小品等语言艺术,它不能运用语言为人们展现某一种意义,在这种时刻,道具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道具的存在也可以增加舞者在舞蹈过程中的难度,可以充分展现舞蹈者肢体语言的魅力,可以更深刻的给人力量与美的感官享受。通过对于舞蹈道具的运用,舞台也不再单调,可以为舞蹈创意的发扬起到更好的作用,使整个舞蹈充满了内在灵魂,引人入胜。
三、舞蹈创意是舞蹈的生命
舞蹈的创意是使整个舞蹈活起来的必要存在,拥有了以舞蹈服装充实起来的躯体,以舞蹈道具塑造起来的灵魂,舞蹈创意的应用则是为其注入了生命力。好的舞蹈创意会给人带来震撼,令人经久不忘。举例来说在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大地春晖》,大胆的融入了56个民族的服装元素,以表现56个民族的各色文化作为创意,给予了人们全新的视听盛宴和心灵体验。可以说,好的创意在精妙的道具,完美的服装的衬托下,会为人们带来视听的双重震撼,也会引起观者的共鸣,从而很好地将舞蹈的爱与美,力量与情感展现在观者面前。
四、如何使舞蹈服装与道具在舞蹈创意中发挥作用
即使拥有完美的舞台服装,精妙的舞台道具,如果不能与舞台创意有机的结合,表达出舞蹈想要表达的力量与美,那么舞蹈本身存在的意义就将被动摇。怎样有机地将舞蹈的各个元素融合,使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从而使舞蹈有生命的活起来,这就需要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增进彼此的联系。只要将舞台创意作为出发点,根据创意去选择适合舞蹈的躯体与灵魂,才能使其与创意本身这个生命力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舞蹈活起来的效果,而不是令其显得杂乱,毫无目的性可言。其次是注意道具要起到的作用。舞台中的每一个登场道具都要有相应的作用,只有在创意中发挥了道具的相应作用,才能使观者在思想上领悟到编导的意图。
相应的,巧妙地运用舞蹈服装与舞蹈道具,在舞蹈创意的表现中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个性与精神,也可以通过象征意义的动作与道具具体展现编导要弘扬的力量与美。比较典型,也是被现在各种电视引用的《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很好的例子。舞蹈将兰陵王的面具与适用时代的服装借助舞蹈动作和舞蹈创意编绘出来,用于歌颂兰陵王的骁勇与睿智,弘扬了兰陵王这一形象的力量与美。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舞蹈伴随着人类一起成长,是个从古至今都在研究的艺术。舞蹈在陶冶了人类的情操的同时,也弘扬了人类的民族热情与民族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从事舞蹈创作者要对舞蹈创作有相应的认识,了解舞蹈创作与舞蹈服装和道具之间紧密的关系,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融入新时代的创新意识,正确而积极的展现编导自身对于爱与美的认知,并且能够使观者身临其境,起到内心的共鸣,这才是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支柱。
参考文献:
[1]平心.试论舞蹈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关于《舞蹈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01:13-23+50.
2021新上映动画电影排行榜
1.哪吒重生
导演:赵霁
《哪吒重生》是春节档一部3D画面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片的故事背景,使用的是中国古老传说历史人物哪吒最为著名的一个故事,哪吒闹海,这部动画片的哪吒和龙王三太子的恩怨,延伸到了现代。
2.熊出没·狂野大陆
导演:丁亮、邵和麒
《熊出没·狂野大陆》是熊出没电影系列的牛年电影,非常适合父母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观看,这部电影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教育意义的,特别是动画片中对于光头强和其父母之间的亲情描述。
3.许愿神龙
导演:克里斯·艾伯翰斯
《许愿神龙》是一部在2021年的1月份上映的动画片,这部动画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拥有着帮助人实现愿望的神龙,在不小心来到了现代世界,和普通少年丁思齐一起经历冒险、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
4.海底小纵队:火焰之环
导演:周沁、布莱尔·西蒙斯
《海底小纵队:火焰之环》是一部根据热门动画海底小纵队衍生出来的大电影,这部动画主要讲述的是,海底小纵队在这次遇到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火山危机爆发,为了拯救海底生物,小队不懈努力的故事。
5.哆啦A梦:大雄的宇宙小战争
导演:芝山努
《哆啦A梦:大雄的宇宙小战争》是日本一部非常有名的动画电影,《哆啦A梦》这部动画可以说陪伴了许多人的童年,谁童年的时候不想要一只有着万能口袋,而且可爱呆萌的小叮当呢。
6.温泉屋的小老板娘
导演:高坂希太郎
《温泉屋的小老板娘》是日本一部根据儿童作家令丈弘子所写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关织子,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父母,不得不和祖母一起居住的故事。
7.风来风去
导演:张国超
《风来风去》是我国一部由杭州明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的动画电影,这部动画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只基因变异的小龙阿风,他觉得自身有缺陷,不敢去交朋友,而在闯入森林之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友谊。
8.魔法鼠乐园
导演:曾文丽
《魔法鼠乐园》是我国一部主打勇敢冒险的动画剧情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只魔法鼠罗宾,因为一次意外而释放了魔法球,使得魔法鼠乐园失去了安全的环境,而为了承担起责任,罗宾开始了一段寻找魔法球的冒险故事。
9.宇宙战舰大和号
导演:羽原信义
《宇宙战舰大和号》是日本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电影,这部电影由studio MOTHER负责动画制作,在2021年1月15日的时候登入日本院线,讲述的是公园2202年的时候,宇宙战舰大和号继续新航海的故事。
10.夏目友人帐
导演:大森贵弘
【关键词】儋州调声;民歌小调;曲调结构;表演形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67-01
儋州,古称“儋耳”,又称“儋县”。于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境内语言以儋州话、军话、客家话与白话四种方言为主,素有“诗乡歌海”之美誉。有诗曰“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的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是在儋州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重要的文化艺术成果之一。其发源于西汉时期儋州的北部地区,属于中国民歌小调,集诗、歌、舞于一体,系中国民歌稀有歌种,是海南文化艺术领域的珍贵财富,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调声用当地方言译音为“ediang”,由当地山歌衍变而来,用儋州方言演唱,在儋州以及周边使用儋州方言的地区最广为流传。得益于调声的独有性,在1996年,儋州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相传,在当地沿海有许多盐场,农民们在长期枯燥的水车劳动中习惯唱儋州山歌解闷,而儋州山歌节拍自由松散,与水车的脚步节奏不统一,影响了劳作的效率,为了提高这一现象,农民们在原有的儋州山歌中加以编创,久而久之,就衍变成了儋州调声。儋州调声由山歌发展而来,却又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调式有宫、商、羽等,在旋律进行过程中常出现转调变化与调式交换。儋州调声的曲体结构有二句对应体、三句对应体、四句对应体、复对应体以及长结构的曲体。儋州调声在曲调结构、歌词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曲调较为纯朴,多以一字一音为基础,很少装饰,主要是通过对乐句的重复和对音乐主题进行各种方式的模仿,来取得曲调的发展变化,使旋律流畅且变化丰富,节奏明朗,很富于舞蹈性。歌词句数和字数可长可短,多为三言、五言、七言,善于运用谐音、夸张、暗喻、明喻等诸多的艺术表现手法,通俗易懂。同时,衬词运用也非常丰富而有特色。常用的衬词有:“呀”、“哪”、“咪”、“喂”、“呵哩”、“呵嘀”等,它与歌词的情绪、内容、语气有着紧密的联系,常出现在拍子的中间或末尾,以填充有音无词的空缺。起着渲染气氛、烘托歌者情绪、连接句子、体现当地语言特点的作用,尤其是常常使用音乐的唱名来做衬词,给调声的演唱又增添了一大色彩。
据《儋州志》记载:“八月中秋,男女少年郊游,对歌嬉戏。”儋州调声活动主要是在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民间传统节日中举行的,常在乡镇集市中自发性的开展,多以齐唱和集体对歌的演唱方式伴以广场性舞蹈的表现形式出现,通常以村为单位组成调声队,各自队伍都会派出一名“歌头”负责领唱,每队的成员一般三至五人,或三四十人不等。歌者身着颜色艳丽的服装,对唱调声的男女两队或排成数列、或围成圆形,其音调欢快热烈,奔放粗犷,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由于音调的高亢开阔,旋律婉转自由,广大男女青年便赋予节拍更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演唱时他们的身体随着歌声的节奏有规律地摆动;男女并肩携手互勾小指,两手下垂稍曲肘提腕,随着身体的摆动或前后悠摆、回旋绕圈,或上悠下甩,前挂后拉,双肩也随着身体和两手的悠摆而自然扭动。男性动作幅度大、彪悍有力、刚健挺拔、豪情奔放;女性动作幅度小,柔韧优美、温婉端庄、妩媚可人。虽然儋州调声的舞蹈动作相比其他舞种来说大多简单通俗,但这却客观的反映了儋州人民生活景象和浓郁的乡土韵律风格。中国著名舞蹈家陈翘在观看了儋州调声后曾感慨到:“昆明泼水节,有舞无歌;梅州歌会,有歌无舞;而儋州调声,却是歌舞相容,全国少有。”
儋州调声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历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意义。随着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各界公布,海南省儋州调声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代,儋州调声已经成为儋州的象征,甚至成为海南值得高举的文化品牌之一。但是,由于儋州调声地方性风格浓厚,又是基于即兴创作的口头传承的形式,所以对于它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广大的学者以及政府给予大量的关注。现如今,儋州调声要抓住机遇,敢于发展创新,善于吸收,开辟新径,在原有的土味上,注入新的血液,以更新的面貌、更灵活多样的技巧展现其风采,被更多的人所知晓所喜欢。让这朵南国艺术奇葩在新的时代里,开放得更加绚丽鲜艳,更加馥郁芬芳。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羊中兴.儋州歌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节日民俗,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昴玛突节、藏族的赏花节等。再如日常生活民俗有中国结、剪纸、京剧脸谱、山西民间票帖等。
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往往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
选文1
山西民间票帖
刘小云
山西民间票帖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它本身是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在这个普普通通的纯经济物身上,体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以说其是多方位的载体,就是说其功能的多样性,集艺术装饰、人文教化和防止伪造三种作用于一身,这构成了中国民间票帖的强烈民族特色。
就山西民间票帖票面装饰而言,有图案、文字、图章三种。一张张票帖上的装饰,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和世俗气息。图案装饰充分体现了以物寓意的特色,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其含蓄的文化积淀。福禄寿三星,寓意票帖发行人和使用人吉星高照、财源广进和健康长寿;和合二仙寓意夫妻和睦,幸福美满;竹林七贤劝人高洁脱俗;西施浣纱宣扬忠孝节义和真善美;“琴棋书画”寓意文人雅士,重义不重利;“岁寒三友”为松、竹、梅,劝人有君子风范,勿行小人之事;宝鼎则寓意“一言九鼎”,表示商业往来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诺。这些图画,既是票帖发行人的行为准绳,也用于劝喻票帖使用人予以遵守,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崇尚礼仪之风。后期新版票帖上的火车、轮船、近代风格的建筑、工厂、港口、车站、铁路等,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近现代工商业的追求和向往,透视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
山西民间票帖上的图章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担负着多方面的特殊功能,如防伪、信用及票帖的装饰。图章用字真草隶篆诸体皆见,其中,楷体和篆体为常见。楷书对于粗通文墨的商民均可一目了然,便于民间票帖的流通和使用,而官方的印章的印文一般是普通人难以辨认的九叠篆文。民间票帖图章的花边装饰镂刻精美,常见的图案纹饰有:松竹梅兰菊、龙凤、琴棋书画、杂宝、暗八仙等,这些纹饰除用于图章的装饰防伪功能外,也具有票帖同类图案装饰的文化含义。
山西民间票帖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清晰如新,那是因为当时山西的造纸业和印造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
山西民间票帖的印制和刻版工艺也为今人所折服和钦佩,从印制工艺上讲,主要来自传统的中国版画和雕版艺术。与之相媲美的还有相当数量的牛角帖版,牛角帖版的雕刻工艺要更细致一些,其线条细如发丝,十分精湛。现今存下来的,都是版雕艺术珍品。
我想,数百年的晋商辉煌已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的山西民间票帖文化却不会随着消逝的历史而暗淡。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也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生机跃动的人文脉息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定绵延不朽。
(选自2004年第4期《文史月刊》,有删改)
美文点读
中国的很多物品都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如中国结、京剧脸谱、红灯笼、文房四宝等。山西民间票帖体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从山西民间票帖的装饰说起,介绍了它的图案、文字、图章以及印制和刻版工艺。在文章最后,说明了山西民间票帖的历史意义,它可以用来进行人格塑造和境界涵养,可以引领我们体验历史,可以感受人文脉息。
阅读思考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山西民间票帖的?
2.山西民间票帖为什么流传至今仍能完好如初?
3.若让你送一枚山西民间票帖给你的好朋友,你会选择什么图案的票贴给他?为什么?
选文2
六月六:跨越时空的情感表达
李皓
古汉语中,“贶”是赐予的意思,“天”和“贶”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会让人联想起了“老天赐予”。天贶节的由来,正是这种意愿的表达。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盘踞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辽国军队策马南下,兵逼开封,大宋王朝面临着立国以来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宋真宗君臣针对契丹人敬畏生命的信仰,用封禅和老天护佑的神话,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侵宋朝的念头。宋真宗和他的臣子们上演了一幕幕“天书”降临的骗术。同年阴历六月初六,“天书”又一次降临在了泰山。宋真宗再次装模作样地领着满朝文武到泰山封禅,并于大中祥符四年正月正式下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宋真宗君臣自欺欺人的做法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可天贶节却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并成为了中国北方一年中热闹的节日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河湟地区完整地将天贶节的风俗保留了下来。许是因为人们对天贶节的由来抱着一种贻笑大方的态度,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河湟地区的老百姓早已是只知六月六,不知天贶节了。
在湟源,六月六朝山是一项仅次于春节社火的规模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湟源朝山活动最兴盛的时候,不仅有数万人参加朝山,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来自陕西、甘肃的游人参加,影响力十分大。
旧时湟源朝山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城隍庙出发,绕丹噶尔古城后,再沿山道登临北极山。另一条则是从关帝庙出发,绕丹噶尔古城一周,登临北极山。在朝山过程中,两支队伍时常“狭路相逢”,遇见这样的情况后,朝山的人们就会拼命地吹响唢呐,敲响锣鼓,直到对方认输,场面十分热闹。
朝山的人们吟诵的佛号耐人寻味。当朝山的队伍行至关帝庙时,佛号的内容就是传诵关公的美德。当朝山的队伍行至无量殿时,佛号的内容则成了讲述无量出家的前因后果。当朝山的队伍行至火神庙时,佛号的内容又成了赞美火神燧人氏的千秋功德。
明清之后,在朝山活动的带动下,六月六的朝山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物资交流会。离朝山会往往还有好几天,十里八乡的乡亲就已经蜂拥到了北极山上,他们带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往日异常清净的北极山因此成为了一个繁荣的露天贸易市场,各类小生意人遍布山麓,吆喝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尽情地挥洒着生活的激情。
湟源位于我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交界地带,历朝历代汉、藏、回、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这片土地的繁荣。
商业的繁荣使得六月六朝山会成为联系湟源各民族友谊的纽带。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制作精良的藏饰,吃到回族的特色小吃,而且还能领略到蒙古族歌舞的风采,六月六朝山会因此留下了许多民族团结的佳话。
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权宜之计,居然演变成了颇受的节日。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个名叫天贶的节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当我们打量这个流传千年的节日时,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博大包容的文化品质和铿锵有力的脉搏心跳。
(选自2009年8月3日《西海都市报》,有删改)
美文点读
本文介绍的是“天贶节”。文章首先讲述了天贶节的来历,宋真宗的故事让本文饶有趣味;其次描绘了天贶节朝山活动的盛大场面;然后写天贶节的意义,成了物资交流会,成为联系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最后发表议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天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表现了一个民族博大包容的文化品质。
从本文可以看出,一些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传承了下来,但人们庆祝节日的初衷会发生变化,这也说明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介绍天贶节的来历,有何作用?
门德尔松的成长有赖于他童年时良好的教育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他4岁时就随母亲学钢琴,9岁时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合唱指挥家策尔特(1758―1832)学习作曲。早在1811年,门德尔松举家迁居柏林,当时最负盛名的学者,如著名博物学家,地理学家、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亚历山大・洪堡、古曲哲学大师黑格尔、浪漫主义作家、作曲家、画家欧内斯特・霍夫曼,还有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奠基人、《自由射手》作者韦伯经常是门德尔松家的座上客。这些科学艺术界的精英对少年门德尔松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门德尔松的创作道路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门德尔松12岁时在老师弟尔特的引荐下结识了已年逾古稀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这对少年门德尔松的成长起了更为重大的影响。在这些客观因素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门德尔松很早就对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以及艺术中的古曲主义传统备加景仰。古曲主义作曲大师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都是门德尔松崇拜的典范。另一方面,门德尔松天生聪颖敏感,因而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不可能无动于衷,浪漫主义中抒情的心绪、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感受以及民间作品中充满神奇幻想的人物都使门德尔松为之倾心。因此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散发着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持着明显的古典主义传统形式。此外,这些优秀作品又与民间的世俗体裁,特别是歌曲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受到当代人的喜爱与欢迎。门德尔松的作品中还反映了他游历欧洲各国所了解到的各民族文化的成就,这不仅使其作品广受欧洲其他国家民众的欢迎,而且促使门德尔松大力进行音乐启蒙活动,因为他认为发展先进的德国音乐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在这方面门德尔松做了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他于1829年在柏林指挥了他敬爱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巴赫的名曲《马太受难曲》,从而使这部作品于1729年首演后沉寂了100年得以重新活跃于世界各国舞台,成为世界乐坛的瑰宝。巴赫的其他作品也从此广为流传,长盛不衰(巴赫在世时默默无闻的原因据说是他生性刻板、固执、不善与人相处,生前很少巡回演出,从不出国演奏。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才发表)。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门德尔松积极开展他的音乐活动,除本国的城市外,英、意、法等国都是他巡回演出的地点,从而使这些国家观众都知道德国有一位优秀的指挥家、钢琴家和管风琴家。另一个收获是他著名的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芬格尔山洞》以及钢琴曲《春之歌》都是门德尔松旅行国外所获灵感的结果。
门德尔松音乐生涯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他在1836年起担任著名的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指挥,长达10年之久。在他的指挥下,先后演奏了他自己的交响序曲《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英国作曲家亨德尔(1686―1759)的一些清唱剧和巴赫的一系列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还演出了舒伯特最后的一部作品《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名《大交响曲》),这部作品因是舒伯特在1828年完稿后即不幸死于伤寒病,11年后被舒曼发现,才于1839年3月由门德尔松指挥,首演于格万特豪斯音乐会。1841年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之邀门德尔松任艺术院音乐部主任。1843年,在门德尔松的倡议下,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莱比锡音乐学院。以学院为基地,他团结了当时最优秀的音乐教育家,推进了德国音乐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影响下并以它为基地,出现了当时德国著名的以门德尔松为首的音乐艺术流派――莱比锡乐派。莱比锡因之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音乐中心之一。
门德尔松浩瀚的音乐遗产几乎涉及音乐艺术的各种体裁,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器乐,门德尔松作品中民主主义倾向与他对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传统的偏爱结合得天衣无缝。他的乐曲富有民间音乐悦耳动听的曲调且通俗易懂,刻画得形象真挚,情感细腻,充满诗情画意和完美的情趣,不追求只顾表面效果的奢华,力求明朗、稳重而又和谐动听,更重视形式的完美。因此,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无不生气勃勃,充满火热的激情以及令人激动的诗情画意。有时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显露出忧郁和伤感的情绪,但悲剧式的形象、躁动与反叛的形象,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这也如同在他的作品中难以见到尖锐冲突的内容。门德尔松音乐形象的另一个独特的表现是带有幻想色彩的谐谑,而且优雅、幽默。这种创作特点对其他作曲家起了很大影响。门德尔松纯熟地掌握复调音乐技巧,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到相互冲突的复调的自由结合。在他的旋律中最典型的是悦耳动听、浪漫抒情、行云流水的旋律。由于门德尔松用悦耳动听的曲调革新了复调音乐这一体裁取得巨大成功,使复调音乐得以重放异彩。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奠定的曲式,被他视之为典范,但他并不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例如门德尔松将奏鸣曲式作了戏剧性的处理:在总的抒情的前提下,使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相互接近,连接部则由主题快速发展构成。他的五部交响曲中最优秀的是《意大利交响曲》(即《第四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前者是门德尔松1831年旅居意大利时构思、1833年写成,后者是他1829年在英国构思后搁置多年,1842年才定成。这两部作品诗情画意地刻画了当地大自然与民间习俗给作曲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门德尔松开创了交响乐的新体裁――标题协奏序曲,这种序曲的第一部杰作是为莎氏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谱写的配乐,其序曲是他在17岁时的创作。乐曲旋律轻快优美,刻画细腻,富有童话幻想的浪漫气息。他的几部著名的交响序曲,如1832年的《赫布里底群岛》(又名《格尔山洞》)、《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1833年的《美丽的梅露西娜》都有优美如画的描写。作为浪漫主义标题交响乐的首创者之一,门德尔松在这种交响乐中加入了史诗性、风俗性、抒情性的描述。此外,他的作品中协奏曲也占有重要位置,如1844年所写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优美抒情,是浪漫主义协奏曲早期优秀的典范之一。1831年、1837年所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也获得好评。说到钢琴曲,最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于1830―1845年间所创作的由48首钢琴曲组成的曲集《无词歌》(或称《无言歌》)。这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他是这种体裁的首创者。《无词歌》48首乐曲均为钢琴小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猎歌》、《威尼斯船歌》、《民谣》、《春之歌》、《纺纱曲》等。《无词歌》历经一百七十余年,至今仍是他最受欢迎的曲目。《无词歌》的特点是与世俗的声乐很接近,塑造的形象很明朗,诠释简洁、形式清新。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概括了门德尔松其他作品,包括其大型作品中的特征。
在室内重奏曲方面,优秀的作品有7部弦乐的重奏、两部钢琴三重奏,一部少年时的弦乐八重奏。此外还写了一些钢琴四重奏、五重奏、钢琴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等。
门德尔松的声乐作品也丰富多采,从小乐曲到大型清唱剧都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特别是1836年写的清唱剧《圣保罗》和1846年创作的清唱剧《伊利亚》都独具一格,也反映了1848―1849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德国的社会觉醒,在风格上有明显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1685―1759)的影响,但其抒情的形象具有独特意义。因此清唱剧不仅在德国而且在英国为门德尔松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门德尔松还谱写了不少祭祀性的小型合唱曲,如圣诗曲、经文歌等,其中也有无伴奏合唱曲。与宗教音乐作品相对应的世俗题材歌曲,门德尔松也有所贡献,有一首名为《瓦丽普尔吉娅之夜》(又名《女妖五朔节》)(女妖五朔节是古日耳曼人于5月1日欢度的迎春节日)的赞歌最负盛名。此作品以其戏剧性与激情令人瞩目。门德尔松许多声乐重唱曲和歌曲都有浪漫的抒情性和民主倾向,都与世俗乐曲紧密联系。
最后谈一下门德尔松的歌剧创作。门德尔松虽然从少年时代起对歌剧就很有兴趣,10岁时就开始写歌剧,但除了1827年写成的喜歌剧《卡马乔的婚事》于1929年演出外,其他的一些歌剧作品都未能正式公演。他曾多次探索合适的歌剧题材,也改编过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的作品,但都有始无终。这可能是门德尔松对歌剧剧本要求过分苛刻而束缚了自己创作灵感的缘故。门德尔松虽然在歌剧创作上没有每下传世之作,但他为古希腊诗人、剧作大师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法国剧作家拉辛(1639―1699)、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所作的配乐具有极其重大意义。最著名的是他为莎翁喜剧《仲夏夜之梦》所谱写的配乐。因此,可以说,门德尔松真正的歌剧作品,除他早年的《卡马乔的婚事》以外就别无其他作品了。但他与戏剧有紧密关系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的序曲,却成了他的品牌之作。人们只要提到门德尔松就会想到《仲夏夜之梦》序曲或提到《仲夏夜之梦》序曲就会想起门德尔松。一百多年来,此曲仍为世界各国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之一。
永州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长期居住在自我封闭的高山大岭中,过的是刀耕火种、靠山吃山的生活,同时也受到汉族及其它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语言、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完整的,有丰富内涵的习惯传统。特别是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更是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历史内涵厚重,科学价值极高。这次,笔者回到家乡永州专门就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进了考察。走访了3 个县,召开了几次座谈会,访问了30多人次,拍摄了数十张照片,翻阅了10多万字的资料。并花时一个多月,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并把它作为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
一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慨述
瑶族节庆活动,如果按规模及隆重程度来分,有大节日与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中秋节等,小节日有赶鸟节,斗牛节、送懒节等。如果按与其它民族节庆活动相比较来分,有民族共有节及瑶族独有节之分。民族共有节有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瑶族独有节有仁王节、盘王节等。如果按节日的内容和功能分,还可分为纪念日祭祀节日、农事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游乐节日等。
春节
春节又叫“过年”,包括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整段时间。为过好春节,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准备,有童谣说: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肥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团圆酒。春节时,家家都要洒扫庭院,活洗“过年澡”换新衣,都要贴门神,对联。除夕夜全家吃团圆饭,菜要有10大碗,规定上鱼并且不能吃掉,表示年年有“余”。饭后除夕夜守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至凌晨子时要燃放鞭炮,示辞旧岁新年之意。正月初一为春节,起床后先向长辈磕头拜年,早餐吃面条,意为长发吉祥。初一禁忌扫地,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春节后走亲话友,谓之拜年。拜年也有次序规定:即初一崽(给父母拜年),初二郎(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女回娘(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初六拜地方(拜亲朋好友)。拜年时要打拱作揖说吉祥好听的话。春节期间耍龙舞狮,亲朋之间相互宴请,叙情话旧。瑶族过春节除耍龙舞狮以外,主要就是跳长鼓舞,有个人跳或集体跳。整个春节期间的晚上,以一村一寨
为单位坐歌堂,男女对唱通宵达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瑶族过元宵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家吃元宵,即用糯米粉做成粑粑,下开水煮熟后放糖吃,俗名又叫汤圆。二是家家整夜灯火长明,即将蜡烛点燃从卧室、堂屋、插至门内门外。瑶族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三是闹元宵,即踩高跷、耍龙舞狮、跳长鼓舞、扎灯笼、演戏等。元宵节过后,一切农事活动开始。“故有吃了元宵饭,各人寻事干”,“吃了元宵酒,锄头挂耙不离手”之说法。
赶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是瑶家的赶鸟节。俗说这天是鸟的生日,瑶民们将一个个染上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小糍粑插在小竹棒上,然后放在门窗上、门楼上、菜园里、山地里,让鸟儿来吃,一是给鸟儿过生日,二是让鸟儿吃饱了,今后不要来啄山地里庄稼。赶鸟节还有“比鸟”及“歌鸟”两项主要活动。比鸟就是斗鸟。歌鸟就是青年男女对唱瑶歌。以歌为媒,自由恋爱。
清明节
每年公历4 月5 日及其前后,即农历二月底或三月初某日为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家家户户都要备酒肉、公鸡、粑粑、鞭炮、纸钱竺,到亲人的坟上烧香、化纸、磕头作揖,把坟墓清除杂草或重新垒土,称“扫墓”“挂山”。各宗族的男丁们要到祠堂内会餐,俗称吃“清明酒”。瑶族清明节还有个“进丁”的习俗。即头年或当年清明节前后所生男婴之家,须备一斗糯米糍粑,一对红蜡烛,一封鞭炮和一对银元,于清明节“进丁”,即在清明图纸上写下婴儿姓名,这样才被承认为本宗族子弟。没有“进丁”者,日后被人欺侮,族人可以不管,平时有人还骂你为杂种。瑶族做的“清明粑粑”,实际上是艾糍粑。即节前从山里把艾叶摘回来洗净煮烂后与糯米粉揉合,再做一个个小园球放入开水中煮熟。艾糍粑香甜可口,并且可放十天半月都不变质。
吃新节
农历六月初六,瑶族又称之为“吃新节”,又叫“半年节”。这一天瑶民选择最早成熟的粮食作物,做成熟食品,先给狗吃,再祭祖先。相传稻谷进入瑶山时,主要得益于狗的功劳,在敬狗的同时,家家都要备上好酒好菜,进行祭祀。祭礼分为“荤祭”与“素祭”,荤祭的祭品是猪、鸡、鱼内,谓之“三性”。素祭祭品地黄花、木耳、豆腐、谓之“三素”。吃新节这天中饭餐全家者要开怀畅饮,并且家家都有东瓜这道菜。瑶家过年吃萝卜,过半年吃东瓜的习俗已沿袭多年,至今没变。
仁王节
农历六月六日和十月十六日,永州瑶族中的平地瑶有抬仁王爷神像出游的习俗,祈求仁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抬仁王爷神像出游时,笙鼓乐队、凉伞旗号队护送,所经村寨要摆设香案,烧纸钱,放鞭炮。将仁王爷像送至庙宇,护送人员要在庙里留宿一夜。十月十六日这“仁王愿”,各瑶家吃素三天,开斋时,还要砍牛头祭神。
斗牛节
农历四月初八,是瑶族姑娘传统的斗牛节。斗牛节并非斗牛,而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合餐”。这一天姑娘们自带花蛋,花糍粑,花糖等自制仪器到野外相聚。一边观赏品评“三花食品”,一边唱山歌,讲故事,还谈论个人恋情婚事,烦恼喜事。姐妹“斗牛”,如有小伙子偷看,一旦被发现,就得受“处罚”,为姑娘们拣柴烧火,煨烤食品,寻找野果,采摘山花,而且不能逃跑。否则姑娘们会取笑,会相互宣传出去成为笑柄,相好的姑娘会变为他没志气而和他告吹,每年斗牛节都会发生小伙子被罚的事。
月半节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月半节”,俗称鬼节。节前,各家各户都包粽粑,有枕头粽、羊角粽,猪肉粽,糖粽。十四日晚过节,家家都菜肴丰盛。饭前,先敬奉祖先,各家各户对三代祖先分封纸钱包。包上书写“敬奉××公婆受领钱一对”,然后洒上鸡血,再会之火炬。焚纸包时,嘴上要唸叨是谁寄给谁。并且用石灰在纸包周围画上 圈,意为警戒,防止野鬼孤魂抡钱。十五日各家各户到村外三叉路口烧纸钱,泼水饭,其用意是施舍那些无人敬奉的孤魂野鬼。同时燃放鞭炮,送祖先回归阴曹地府。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十四日晚,瑶族青年男女三五结伴“偷秋”。当时,他们选择最泼辣的妇女家地里,偷摘西瓜,嫩包谷和花生一类的东西,故意惹祸,让失主十五日早晨发现失窃后破口大骂“盗窃者”。他们认为八月十五日挨骂才会运气好,身上的“晦气”、“不吉利”会被“骂”得一干二净,人此百事顺意。十五日晚上,人们聚集门外赏月,同时分食中秋月饼。
盘王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王节,俗称“还盘王愿”,“调盘王”,是瑶族最为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相传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雷、唐、冯)瑶人漂洋过海,途中遇到狂风巨浪袭击长时间不能靠岸。瑶民们祈求祖先盘王保佑,并立誓许愿,只能顺利靠岸,必定还愿祈祷。誓后即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终于平安抵岸。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下好是盘王的生辰。从此以后,瑶民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按时还“盘王愿”,虔诚祭祀,准备丰厚的祭品敬奉先祖盘王。每隔2 —3 年,当地各寨瑶民联合起来举行一次盛大的还愿祭祀活动。人人穿戴最漂亮的瑶族服饰,到指定的地点集会。集会由一位族老主持,供奉祭品,燃烛烧香、焚纸放炮,列队跪拜,并由师公做法事。在祭祀仪式上,族老讲话其内容是追求瑶族根基,启发民族自尊心,祝瑶家年丰人寿,四季平安。并劝告瑶民防火防盗,不不赌,不乱索取分人之物,并大力宣传族礼族规。然后唱盘王歌,跳盘王舞饮盘王酒,共同欢庆,时间长达七天七夜。
二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特征
绵延千年的瑶族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有其鲜明较著独具一格的内外特征。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日渐完善并凸现兀立的结果,同时又是其最终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主要标志物。无庸置疑,对瑶族节庆活动特征加以系统全面地把握,乃是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瑶族节庆活动一题中应有之义。据笔者的考察与研究,永州瑶族节庆活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周期性
所谓周期性,是指瑶族节庆活动有定时定期,周而复始的特点,应该说,周期性是瑶族节庆活动的首要特征。
首先,永州瑶族的节庆活动都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轮回的,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其它少数 民族的节庆活动有3 年、5 年才过一次的,而永州瑶族的大小节庆活动有二十多个,但都是以一年为单位轮回的,形成“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特点。虽然瑶族过盘王节,有逢5 年逢10年大贺大庆的习俗,但每年的盘王节仍然要过,只不过场面要小一些。其次,瑶族的节庆活动一旦形成以后传袭千年,没一项节日活动的时间日期有过变化和更改的。在时间日期上,表现出它的固定性和周期性。再次,瑶族节庆活动与瑶族的生产农事关系密切。如春节过年耍正月,元宵节后忙农活,新谷入仓的尝新节,农历十月全部农作物收割完而过的倒镐节,都适应了农事生产春种秋收,春忙冬闭的特点。而生产农事每年的规律性、周期性、也决定和影响了瑶族节庆活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二)群众性
瑶族节庆活动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兴旺不衰的趋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起源于民间,又植根,落脚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其具体表现是,一是参预人员的广泛性。只要到了节庆活动之日,瑶族中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年,无论是有钱的富人还是经济困难的穷人,无论是住在城镇的人还是住在山乡村寨的人,都无一例外的要参加节庆活动。二是积极投入的主动性。瑶族的节庆活动,除一些大规模群众性集会的大型节庆活动有人出面组织以后,所有的节庆活动都是村村寨寨、家家户户自觉投入的。从来没有当地政府,或某种社团组织出面号召、组织。群众的种投入完全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而且完全按照不同节庆活动的不同要求,不同礼仪去做准备和参预。三是重要节庆活动的规模性。象盘王节、春节、赶鸟节这些重要的瑶族节庆活动时,往往是全家出动村寨空人,而在活动集中地又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有些居住偏远的小寨子的瑶人,一大早就起来,走几十里山路来参加大型集会节庆活动。
(三)地域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文化渊源,受周围民族影响的不同,永州各地瑶族在过相同的节庆活动时,都往往有不同的地域性特点。例如,瑶族节庆活动家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物品粑粑,就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瑶族喜欢做从山里采来的艾叶做艾叶粑粑,有的瑶族喜欢做用碱水浸过糯米做成黄腊粑粑,有瑶族喜欢做用粽叶包起来的粽粑,有的瑶族喜欢做把煮熟的糯米用棒棒打烂后再晒干的打粑粑。同是过瑶族的元宵节,居住在山区的瑶族时兴“老鼠嫁女”的习俗。即全家人敲锅盖,打畚箕,发出各种声响,谓之赶老鼠出门,可使今后减少鼠害,不使家里物件受到损害。居住在平地的瑶族受汉族影响,元宵节喜欢玩灯,做灯笼,观灯火,猜灯谜。而聚居人口较多的瑶族,在元宵节时喜欢开大型的游艺性活动,象耍龙舞狮、踩高跷、跳长鼓舞、演大戏竺。同是瑶族的赶鸟节,不同地的瑶族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地域性特点。有的地方瑶族的赶鸟节,是名副其实的赶鸟。全村人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各人都拿着能发出响声的家什,在田野里在山头上,敲着、跳着,喊着,场面十分壮观,目的是为了把鸟赶走,别啄吃他们的庄稼。有的地方瑶族的赶鸟节却是喂鸟,他们做了许多染上颜色的小糍粑,放在屋外,村口,田野等不同地方,放肆让鸟儿来吃,赶鸟节让鸟吃饱了,它就不会再来啄食庄稼。
(四)实用性
瑶族度庆活动无不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或者说是适应了瑶民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不能适应人们需要的节庆活动不可能产生,产生了也不会长存下来,最终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节庆活动的实用性, 也就是指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大致说来,瑶族节庆活动的实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庆活动可以展现和寄托瑶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春节的门神,对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追求而展开。元宵节的汤园,中秋节的月饼,也象征着合家团圆,合家幸福之意。赶鸟节的喂鸟,月半节的烧纸钱,仁王节的接仁王像,也再现人们对平安平和的追求。
其次,节庆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平和。瑶族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祭拜祖先求祖先庇佑,祭拜神灵求神灵庇佑的内容,虽然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看得见的效果,但它的确具有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安慰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加强交流交往,创造欢庆生活的直接作用。瑶民们在大山里分散而居,平时在自己田土里忙农活动,以一家人为单位生活,生活平淡,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也少。到了节庆活动,特别是大型集会性的节庆活动,人们从不同的村寨来到同一个地方,热闹非凡,欢乐无比。老人们谈心聊天,中年人交换生产生活信息,青年人谈情说爱,嬉戏追逐。在这种欢乐的节庆里,人人都有所得,有所乐。平时的烦恼苦闷,劳累辛苦都一扫而光。所以说:“老到八十三,小到要人搀”,都愿意参加节庆活动。
(五)综合性
瑶族节庆活动的综合性,也可称之为复合性,是指节庆活动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浓郁的包容性涵盖性。形象地说,节庆活动可以说是反映瑶族文化的“博览会”和“多棱镜”。从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包括了文艺,服饰、礼仪、饮食、宗教。哲学以娱乐方式,体育项目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广泛内容,而决非单一的文化内涵。再从节庆活动的作用和效果来看,大多数节庆活动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吃得好、穿得好,看得好,玩得好,休息好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这也就鲜明地体现了节庆活动的综合性特点。时至今日,节庆活动已日益成为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旅游学,经济学,民族学等各门多种学种所共同关心的课题,这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节庆活动的综合性特点。
(六)变异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瑶族节庆活动也必然地发生因时而动,因需而变的发展变化。如瑶族节庆活动中过去曾有过的“男女不同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这些习俗体现的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旧观念,由于与现代社会观念格格不入,这些习俗和思想也逐渐淡化或消失了。过去节庆活动祭祀祖先,保佑儿孙满堂,多子多福的习俗和观念,也与现代社会计划生育的现代文明观念相抵触而逐渐减少。还有祭祖,上坟等节庆习俗中一些宗教迷信的内容,也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被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所取代。再从物质层面看也有一些变化。如春节瑶族守岁,过去是喝酒划拳,打牌赌钱,或是男女歌堂来消磨时光,而现在主要是收看电视节目守岁了。
三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的伦理思想
瑶族节庆活动怎么搞,有那些内容,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确实要爱瑶族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但是对瑶族节庆活动家影响最大的还是瑶族所固有的伦理思想。为什么瑶族的节庆活动能绵延数千年,至今还那么经常,活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瑶族节庆活动实际上是表现、宣传瑶族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而瑶族伦理思想的经常性表现,突出性宣传,对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地位,教育好民族的后一代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瑶族学者说;如果我们瑶族没有自己的节庆活动,在节庆活动中看不出我们瑶族的伦理思想,那就失去了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说重要一点是民族的自我消亡。因此,研究考察瑶族节庆活动中的伦理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认识瑶族,促进民族健康成长,促进节庆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据考察,瑶族节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瑶族伦理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崇拜祖先
瑶族的盘王节,就是瑶族的一个典型的崇拜祖先的重要节日。瑶族认为,盘王是瑶族的救命恩人,没有盘王就没有今天的瑶族,因此盘王就是瑶族的祖先。因此,历代历年过盘王节时,都有是规模最大,礼节最重,内容最多,参预人员最多。瑶族过其它节日时,许多都是以家庭这单位,最多以村寨为单位过。而过盘王节时,在方圆数十公里的地方瑶族,都有集中到一个地方共同过节。这九年,江华、江永都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出面,以县城为集合地过盘王节。过盘王节时,族老宣读祭词,近几年还有地方政府官员致词,主要是宣传盘王大智大勇,为盘王歌功倾德。瑶民们点燃香火,集体跪拜,祈求盘王保佑。瑶民们这天都穿着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因为盘王节这天也正是盘王的生日,他们也在心情享受盘王生日的快乐。许多瑶族青年男女,都愿意选择在盘王节这天确定恋爱对象,或者订婚,结婚。1995年,江华县政府在县城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盘王殿、殿里塑了盘王像,此举动深得当地瑶民们的好评和赞扬。以上可以看出在盘王节中,瑶民们崇拜祖先,热爱祖先的伦理思想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其它一些节庆活动,特别是祭祀性的节日活动中崇拜祖先的伦理思想也有突出的表现。瑶族在节庆活动中所表现,所宣传出来的浓厚的崇拜祖先的伦理思想,这对于瑶族培养出尊重民族历史,形成民族凝聚力,养成尊老人敬长辈的良好风气,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二,重视亲情
瑶族许多节日都追求团圆。如春节时,讲究全家团圆,即便还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儿女们,都要想方设法赶回家来过春节。晚上吃年饭瑶民又叫团圆饭。大年三十夜全家人守岁,又叫全家圆圆满满。八月中秋节也讲究团圆,如赏月月是圆的,吃的月饼也是圆的,全家人同桌欢宴也是全家团圆。瑶族讲究全家团圆,生活圆满,这实际上是重视亲情的伦理思想。所谓重视新情,就是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情,儿女们的孝顺之情,夫妻之间的爱恋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追求家庭团圆,重视家庭亲情,对瑶族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家庭团结,合眭。瑶族长期以来居住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要改变现状,提高生活水平,首先就要全家团结,齐心协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加强重视亲情,家庭团结的伦理教育。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年人尊老敬长,关心兄妹,仁爱待人,知情达礼的良好人品性格,而具备这种人品性格的年青人,处处都能走正道,办好事做好人。
第三,讲求规矩。
瑶族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禁忌,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语行动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瑶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是祈福祭拜,合家团圆,欢庆丰收的源河喜庆类的活动,因此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有些活动不能说,有些事有能做,表现出一种禁忌习俗。例如,在节庆活动中,“碎”、“破”、“死”、“病”、“扫”、“倒”等不吉利,不喜庆的话语就不能说,说了就是犯了忌,就会倒霉走厄运。在节庆活动中,有的禁止扫地,洗衣,动土,用刀,有的禁火,禁水,禁晕,有的出行忌迂例出殡,迂例和尚尼姑,迂例乞丐等。节庆活动中这些禁忌习俗,从表面上看,体现了瑶民们图吉利,走好运,莫倒霉的心理追求,但从深层次看,却是宣传教化,种知规矩,守规矩的伦理思想。瑶民们自己也说,这些禁忌习俗,说实在话是没有多大道理,既没有人生道理更没有科学道理。但为什么这些禁忌还能代代下传,至今还在盛行呢?最主要的原因讲究规矩的伦理在起作用。因为在长期的尊守禁忌习俗的实践过程中,使瑶民们特别是年青人逐步懂得,干什么事都是有规矩的,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的,而且尊守这些规
矩就有好结果,不遵守这些规矩就会有坏结果。这样就强化了规矩意识,增强了按规矩办事,不能违规办事的自觉性。完全可以想像,一个懂规矩,守规矩的民族,自然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四)宣扬孝道
参加节庆活动,中青年瑶族是主力军,因为这些活动适应了他们好动好乐好热闹的心理要求。但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也那么兴致极高,热情参与呢?因为在节庆活动中,一种尊老敬老,爱幼乐幼的孝道伦理思想在起作用。在节庆活动中,长辈们要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长辈们可以训辞讲活,里面自有教育青年人们内容。在宴席上,长辈要坐上席,晚辈首先要给长辈夹菜、敬酒、说祝福的话,春节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有的地方行磕头礼,使长辈们在节日的欢快气氛中,尽情地享受这种孝道之乐、亲情之乐。小孩在节日活动中乐趣更多。过节了,小孩子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用,有礼品玩具玩,有跟着大人过人家的外出之乐。另外,还有些视小孩为关爱群体的习俗行为也为小孩所欢迎。如清明节给小孩戴柳枝,端午节给小孩额上抹雄黄酒,中秋节给小孩点朱水等,意思是为小孩祛邪恶、清病灾,但实际上对小孩的关爱。
(五)重男轻女
瑶族自古到今,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伦理思想,因此在节庆活动中也有突出的反映和表现。
在一些节庆活动的家宴上,瑶族有“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之习俗。即妇女不能入席与男性共饮共食,而兴做炒菜、上菜、斟酒之事,等男人们吃完饭后才能去吃饭。在一年中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时,已回娘家的妇女必须立即赶回夫家,与丈夫一同过年过节,以维护和新生男人的主人形象。在一些祭祖、祭神,祭灶的祭祀活动中,女子要依例回避,一节由男子包揽,节日俗语“女不祭灶”就是反映这种情况。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至初三,男性可以四处拜年贺喜,女性只能被迫留在家中,以免外出给人带来晦气。还有些地方节庆活动中的一些显要活动,如放鞭炮、挑福水、贴对联、接待重要客人,都一慨不要女子出面,完全由男子大包大揽。有些需全家人参加的祭拜活动,也必须是依照先男后女,或男左女右的顺序进行,因此经常出现母亲排在儿子后面,家庭地位不如儿子的情况。时展到今天,瑶族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有所淡化,节庆活动中歧视妇子的习俗习惯仪式也逐渐减少。男女都一样的新的伦理思想逐步形成,这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的。
四 永州瑶族节庆活动的现实困惑与出路
从先秦时期瑶族节庆活动的雏形出现开始,经历了2 千年的风雨洗礼和变化发展。应当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较强、结构严密的节庆活动,确实满足了世世代代瑶民的一些基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调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的种种关系,成为瑶族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容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文化食粮。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瑶族节庆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极大的困惑。主要表现是:瑶民特别是年青人对参加节庆活动持冷漠态度的人多了,不象过去那样热情热烈。有些节庆活动,如祭祀性活动,农事性活动,纪念性活动,已经逐步停止,或近似于消亡。节庆活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在今天瑶民的生产生活中,也不象过去那样关系紧密和显得重要了。仔细考察和分析,瑶族传统的节庆活动逐渐冷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庆活动的优势不优,弱化了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动力。古往今来,瑶族节庆活动能绵延几千年,就在于它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所以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动力很足,现在情况不同了。例如,节庆活动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吃的优势,无论大小节庆,都要杀猪宰鸡大吃一顿。有时是一家吃,有时请亲朋好友共同吃,有的这是全寨人在一起吃。平时瑶民们节衣缩食,生活很艰苦,有的甚至吃野菜度日。但不管怎么样,到节庆活动时要想尽办法好好地吃一顿。因此,节庆活动这种吃的优势对瑶民很有吸引力,经常盼着节庆活动的到来。而现在瑶家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大鱼大肉平时就能吃到,有时比节庆活动时还吃得好。所以盼望节庆活动时好吃一顿的心理动机弱化了,参加节庆活动的热情也就不高。再如,节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集会。特别是青年男女瑶民利用这难得的节庆集合,相互对山歌,唱情歌,以达到谈朋友、找对象的目的。而现在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找对象的机会和途径就很多,象外出求学、当兵、打工,象通信、电话甚至电脑,都是他
们谈恋爱的机会和载体,并不非要等到节庆活动的集合的那种机会。节庆活动优势的逐步丧失,也就是节庆活动吸引的丧失,也导致人们参预的热情不高。
其次,节庆活动的形式不新,降低了人们参预节庆活动的兴趣。瑶族每年的大小节庆活动有20多个各个节庆活动的名目内容都不相同但是在欢庆、娱乐方面,却经常是耍龙舞狮、跳长鼓舞、跳羊角舞,男女对山歌。在祭祀活动方面,经常是抬神像游行,放鞭炮,烧钱化纸、磕头作揖。还有无论大小节日都要吃、吃粽子、吃月饼、吃糍粑、吃雄黄酒。这些节庆活动的形式或项日可以说是数百年数千年不变年年都是老面孔。特别瑶族的歌舞及耍狮舞龙,套路简单,结构松散,旋律单一,艺术性不强。这一切,对于通过电影电视了解外面世界的人来说,自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再次,节庆活动的时代性不强。瑶族节庆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定位,就是崇拜祖先,纪念先人,怀念历史,也就是对过去的缅怀。而现在年代的人们,他们更多的是关心今天或明天,关心他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回忆过去,尊崇祖先,在这代人的伦理思想中没有重要位置。还有节庆活动中表现出来年那种封建迷信,祀求神灵,重男轻女等伦理思想,节庆活动中的那些繁多礼节,禁忌习俗,拖沓节奏,都有与现代的人格格不入,都有是缺乏
时代性的表现。也就是说,节庆活动中的那些传统性、历史性、民间性、地域性,已经很少满足或者不能满足现代瑶民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了,节庆活动的时代性强,是造成今天节庆活动冷落的极为重要的社会性原因。瑶族的节庆文化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瑶族文化的载体,它曾经发挥了凝聚民族智慧,传染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积极作用。应该说,节庆活动中强调家庭亲情,企盼团圆安定,崇拜前哲先圣,怀念历史文化,向往追求真善美,营造祥和,安宁,喜气,幸福氛围,创造合家团聚,普天同庆等方面的作用,即使在今天还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它应有的时代性。也就是说,瑶族节庆活动在今决不会消亡,只要我们留精华,去糟粕,扬优势,消劣势,创新路止旧路,瑶族节庆活动一定会发扬光大,一定会有新的面貌,在今天的年代里发挥新的社会作用。为此,特对瑶族节庆活动今后的出路和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要处理好传统性和时代性的关系。
节庆活动是历史的传播,传统性是它重要的特点,不讲传统也就无所谓节庆活动,但是,今天参加节庆活动的人不是古时代的人,而是这个现代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在意识观念,思想感情方面与古时代的人或者二个时代的人,是大不相同。研究这个时代的人的节庆活动,就要充分考虑时代性。因此,在处理节庆活动的传统性和时代性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考虑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方面的需求和愿望。例如,象赶鸟节中的“喂鸟”,仁王节中的抬神像“游村”,乃祭祀活动中的“敬神”等纯粹农事,祭祀活动少搞一些,而象瑶族的“打地棍球”“对山歌”“长鼓舞”等追求身心健康和娱情乐志的活动可以多搞一些。还有,在瑶族喜爱的摆歌堂,对山歌中,既可以谈情说爱,游戏取趣,更可以多唱些科技知识,经济住处及当今社会新人新事等时代感强的新鲜内容。
第二,要处理好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所谓处理好节庆活动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就是说民族的节庆活动的开展,在今天不仅仅对民族自身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还要求对当地的社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比如,盘王节是瑶族所独有的节日,过去瑶族过盘王节,都有是瑶族自我组织,自娱自乐,在瑶族自身的圈子里发生影响和作用。而现在不同了,象我调查的江永、江华等县,他们是连同包括广西在内的几个瑶族比较多的县市,共同举办盘王世,做到政府举办,各县市每年轮流举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扑克准了盘王节活动的民族生,奇特性,观赏性,具有吸引外来人流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盘王世,对于提高当地县市的社会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经济发展都要很直接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们解决了节庆活动民族性转化为社会性问题。反过来说,节庆活动发挥的社会性作用,又可以促进民族节庆活动的发展,逞现出蓬勃的生机。可以说,节庆活动从民族性转化为社会性,是增强民族节庆活动活力的重要的可行的路子。
第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瑶族节庆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首先是要讲继承。但是在各方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面前,节庆活动不创新也不行。不创新不革新,就不能激起当今人们参加节庆活动的兴趣和激情。他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