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8 15:40: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数字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开放、系统、共享、多元、安全、高效的网络思想为指针,根据国家、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部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化学校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创建达标工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防止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提高整体效益。
2.注重实效。各校要加强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以服务为导向,加强应用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3.示范引领。要重视创建过程,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有效引进新技术,整合应用系统和优质资源,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校园环境数字化: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装备水平,中小学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备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千兆快速交换和校园安全无线漫游,完成网络中心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具有技术先进、高扩展性、高安全性和覆盖全校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2.教学资源数字化:加快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和特色专题网站建设,建立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教育影院品牌,实现教学、教研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3.教育管理数字化:在现在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区教育OA系统建设,实现校园OA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综合系统建设,建成区域监控安保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点登陆方式,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4.教学应用数字化: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教务、教科研、网络备课、教学等功能;加快德育、体卫艺、实验室和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题培训。
到2015年,创建不少于25所区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10所市级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与手段的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和应用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四、重点工作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足配齐电脑,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标准,学生用机比达到5:1;进一步完成网络设施布局建设,实现信息点校园全覆盖,采用裸光纤组网技术,主干速率达千兆及以上,千兆到桌面,带宽利用高。学校建成无线网络,实现校园无线漫游,方便师生各种教学和管理应用。
2.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提升行动
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应符合《区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暂行)》,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防病毒系统(独立互联网出口学校还应建有防火墙系统、入侵防护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拥有满足各类应用服务、核心数据实时备份的服务器群和高性能存储阵列,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3.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到2012年,全区中小学全部通过“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评估”一、二类标准,其中一类学校通过率不低于50%,位居全市前列。通过达标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起到“以评促用”的目的。
4.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区中小学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完善校园门户网站的各项功能,集成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主要载体,实现校务公开,融合信息、资源、研修、博客等分类应用,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行动。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围绕教师研修网和瑞博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科教学基础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通过采购、交换和录制等多种办法收集优秀的资源,打造“教育影院”品牌资源库,鼓励学校和个人筹建校园资源网站和学科专题资源网站,积极做好省市各类教育资源网宣传和应用工作,增强教师共建共享意识,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
6.学校OA系统应用提升行动
不断完善区教育局OA系统的各项功能,全面实施校园OA办公系统建设工作,实现校园OA与教育局OA系统无缝对接,并通过OA系统实现不同系统的单点登陆,整合短信平台的短信提醒功能,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校园低碳无纸办公。
7.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升行动
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满足教育管理的各项需求,逐步建立独立的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教师信息人事系统、教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等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8.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提升行动
以教师研修网为主要平台,以学科组为载体,有组织的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以协作组为活动单元,鼓励教师自主交流、自主研修;以名师名校长为骨干,建立名师网,整合各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网络辐射作用。
9.教学应用平台建设提升行动
加强教学应用综合平台建设,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功能,并以瑞博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功能,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1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定期开展师生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和创新大赛活动,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到2015年,要求80%的教师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分工和职责。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所有中学和24个班级以上的小学要单独设立“教育信息技术处”中层机构,配足配齐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有效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经费投入,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区教育局将设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各中小学也要建立数字化建设配套经费,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
3.建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吸收符合资质要求的企业加入服务平台,建立区、校和企业多层次的支撑服务体系,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及时、快速、高效的服务,全面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加强考核督查
要结合各类达标创建及评先工作,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创建学校的考核督查力度,把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现代化学校、示范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内容之一,并纳入对学校和校长的年度考核之中。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区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我区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教育信息化主要指标达到库区领先、全市一流水平。最终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二)具体目标
到2012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合格率达到85%以上,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区教育骨干网,95%的学校接入教育骨干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达到70%,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80%以上;学校上网率达到95%;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2:1,中职学生计算机比达到6:1。
——资源库建设。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四大资源库,教学资源对学校的覆盖率达100%,教学资源对学科的覆盖率达80%,其中优质资源占30%,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5%以上,并与市区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教学应用水平。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5%。
——信息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全区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95%。培养造就一大批信息化人才。
——管理与服务水平。建立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间管理信息分级共享。建立教育政务系统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学校率达95%,学校实现电子校务管理达90%。基本实现教育系统信息化管理和教育信息化服务。
到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合格率达到100%。并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设施市内一流。建成连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教育骨干网,学校上网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齐备,中职、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均高于市平均水平,校园网建设达到100%,中小学“班班通”和职业学校“室室通”建设率达到100%;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优质资源市内一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开发、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应用市内一流。引进、开发一批教育教学和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应用率达到100%,教育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市内领先。
——管理服务市内一流。建设全区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实现全区教育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信息化;搭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政府为民服务的网上窗口,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加强师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实施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我区教师、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名列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实现“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五个一体化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构建覆盖全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骨干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区教育城域网升级;学校校园网建设;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模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区数据中心建设,社区数字学习港建设等。
(二)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建设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社区及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博物馆,虚拟艺术馆、教育动漫建设等。
(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建设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电子政务平台和电子校务平台,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等;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网络教学支撑系统。
(四)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
以区“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学校的统一的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五)教育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建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网络服务系统。
四、创建规划
我区“数字校园”建设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初步规划:
――年:全区20%的中小学、50%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1年:全区50%的中小学,100%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市级重点中学,7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2年:全区80%的中小学、90%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数字校园”;教师进修学校建成“数字校园”;
――2013年:全区85%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4年:全区9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校园”;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
五、评估验收
区“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每年举行一次,验收合格的学校由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联合授予“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称号,并在合格学校的基础上,评选全区20所区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每三年对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进行一次复查验收,复查不合格的,根据情况分别给予黄、红牌警告直至摘牌(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区“数字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分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幼儿园五大类,考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资源库与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电子政务及管理信息化水平六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学校得分在80分以上认定为区“数字校园”合格学校。
六、工作措施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区级信息化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超常规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才能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区教委、区经信委、区科委等有关部门将联合成立“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区数字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开展检查指导,组织评估验收等工作。“专家指导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参与“数字校园”评估验收工作。“数字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
各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层层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加大投入,保障建设需要
积极争取市对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并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实施教育城域网升级及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中小学“班班通”、中职学校“室室通”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网络教育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校安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工程等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
各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各校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设备租赁等多种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手段和政策的创新,“以市场换资金”、“以政策换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多,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为此,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时,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决策制度”、“学校信息化项目立项、监理、初验、终验的全过程项目监管制度”、“招投标及纪律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各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重大项目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需报“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由区技术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制定,并由区技术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团队评审通过,区教委立项建设。
(四)加强培训,打造人才队伍
“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各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纳入评先评选和职称评定之中,用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各学校要特别重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吸纳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高级管理维护人员进入学校。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待遇,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确保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原则上,每所学校有1—5名高水平信息技术人员。
(五)强化责任,建立奖惩机制
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校园网环境下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各类资源数字化,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办公、管理、后勤服务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并实现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实现教学、管理过程和模式的全面信息化,对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在中小学开展创建数字化校园活动,以师生为本,从学校实践应用出发,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构建网络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环境,形成数字化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模式和过程,促进学校全面工作信息化应用的质量和水平,为新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内容及标准
见《**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标准》(附后)。
四、创建及验收工作安排
自20**年3月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数字化校园创建活动,利用一至三年的时间,公布100所**市数字化校园学校,其中20**年底公布20所学校,2007年底公布40所学校,2008年底公布40所学校。
申报创建的学校于每年3月25日前上报申请创建报告。市教育局建立创建学校档案,加强对创建过程的管理,帮助创建学校研究方案,培训指导,年底进行验收公布。
五、组织领导
开展创建数字化校园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技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各级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专人负责,细化措施,抓出成效。
为落实纲要精神,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建设列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立10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全市50%的学校要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内,数字校园建设将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北京市首批29所数字校园实验学校建设方案的平均预算为400万左右。随着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各区县纷纷启动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部分区县已经确定了区级数字校园实验方案,这些区县第一批区级数字校园建设的经费预算也都在1000万左右。“十二五”期间,各区县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将继续增长,预计所投入的数额将以亿为单位计算,而其中大部分经费将用于数字校园建设。
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数字校园实验成功,则会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一旦失败,则损失巨大,无法弥补。数字校园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买软件和应用平台的开发设计,决定数字校园应用项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无论哪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导致项目失败;项目失败,就意味着投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认真地研究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和管理办法。各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实验学校要承担起责任,统筹兼顾,统一规划,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
数字校园建设风险分析
综合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风险:学校对数字校园的认识不足,不清楚数字校园到底是什么;学校对自己的需求不了解,缺少统一规划;好高骛远,一味追求高端应用,忽略基础应用;学校在应用项目设计和实施方面经验不足,对学校实际情况、需求定位、投资风险、维护成本等考虑不够充分,容易受产品提供商影响;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数字校园建设缺少方向性引领和指导;缺少有效的项目立项和经费管理办法,经费无可持续性,已到位的经费发到学校后无法有效控制;教师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学校建立的应用项目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信息素养限制而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在分析了以上风险后,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使数字校园建设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
为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我们在建立科学的数字校园评价体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建立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制度和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思考,根据大兴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兴区学校信息化分级认证评价方案”、“大兴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认证方案”、“大兴区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这些方案和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投资风险,为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大兴区学校信息化分级认证评价方案
通过对多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需求上有很大的共性。我们将来自学校的应用需求进行分类,按照各分类应用项目的难易程度,将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分成了五个认证级别,根据大兴区的实际情况,为每一级别明确了建设目标、应用目标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兴区学校信息化分级认证评价方案。具体内容见下表。
大兴区学校教育信息化五级认证表
注:以上五级认证都有各自的具体评价指标,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列举。
五级认证评价实际上由预备级和五个正式认证级别组成。学校实现预备级认证无需投入专项经费,只有在通过预备级认证后,才可以申请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当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四级认证后,可以获得由大兴区教委颁发的“数字校园示范校”铜牌。第五级认证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数字校园,是数字大兴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种分级认证评价体系可以非常容易地将抽象的数字校园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数字校园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对数字校园的认识和理解。在规划和实施层面,能够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使学校明确自己当前的信息化程度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消除数字校园建设的盲目性;在结果评价方面,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大兴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认证方案
数字校园建成后,教师是最主要的使用者,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是数字校园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能够让广大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应用能力,大兴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实用的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认证体系,教师取得现代教育技术认证,将成为区级骨干教师评选的基本条件和学校通过数字校园认证的重要评价指标。
大兴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认证体系根据不同的认证目标分为两级认证。一级认证是“大兴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证”,二级认证是“大兴区现代教育技术导师认证”。
大兴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证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为目标,考核内容分为四个模块:电子备课与课件制作、区级应用平台的操作、市级应用平台的操作、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每一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内容要求,各学校根据四个模块的考核内容,自己组织教师进行培训,集体报名参加教师认证考试,考试形式为上机操作。通过认证考试的教师,将获得由大兴区教委颁发的“大兴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认证”。
大兴区现代教育技术导师认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在教师认证基础上的高级认证。考核内容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情况。申请导师认证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区级或校级骨干教师;完全实现电子备课;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论文。考核过程有说课、现场汇报和答辩等几个环节。说课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现场汇报主要展示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校园中的各种应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应用效果。通过导师认证的教师,除在本学科教学工作中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具有示范作用,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带动更多的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认证体系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了依据,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两级认证分别与区骨干教师评选和数字校园等级评价挂钩,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认证体系,可以对学校的教师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使学校信息化分级评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大兴区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
为保证数字校园建设各应用项目的成功实施,大兴区教委建立了一套数字校园应用项目立项、审批、过程监督管理办法,以及经费申请、使用管理办法。
首先要对项目立项进行严格审批,对每一个数字校园应用项目都要组织专家进行全面论证,通过论证后方可立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组织专家对最终形成的实施方案进行确认,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团队进行项目验收。
数字校园不是一次投资就可以实现的,启动经费只能完成数字校园一级认证。当学校通过一级认证验收后,可以申请二级或更高级别认证的建设经费。在同一认证级别内,学校也可能会有创新的应用项目或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升级改造,这些都需要持续性经费的支持。因此,持续的项目经费申请制度是必须建立的。
项目立项审批制度与项目经费申请制度相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学校的盲目立项,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提高项目的价值和成功率,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浙江省嘉善县目前建设“数字校园”的状况为背景,首先从“数字校园”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管理的区别以及当前我们发展“数字校园”的意义;之后从我们建设“数字校园”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字校园的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
如果要深入研究“数字校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得先了解“电子政务”一词。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国内外有很多种提法,如,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这些提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征。在我国,电子政务可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数字校园”其实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借用“电子政务”概念,我们可以把“数字校园”表述为: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部门、校内外分割的限制,形成一个精简、高效、民主、公平的学校管理模式以及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更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二)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之间的区别
传统学校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各科室职能为中心,教师、尤其是学生、家长要通过各科室办理相关事务,必须先了解各个学校科室的基本职能、权限和具体分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到不同的部门办理,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而“数字校园”的处理方式则是以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为中心,学校以“向教师、学生、家长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作为出发点,帮助协调各种关系,共同推进学校教育。
(三)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进对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的了解,不断的开阔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数字校园”对全体教师的基本要求。
2.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降低学校办公成本。“数字校园”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的文件、公告、通知等,既使有关信息的上传下达更迅速,也使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同时,“数字校园”的实施对行政组织结构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实现行政管理成本的降低。
3.提高学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途径,也将促进学校在自身管理、制度建设、各项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这必将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服务的水平。
4.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发展“数字校园”,推进学校信息化,将会给学校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常规决策,但它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5.有利于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准确地了解学校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学校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推动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启动虽然不久,但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投入力度大,发展势头很猛。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基于网络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三通。既校校通过光缆宽带接入互联网――校校通,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连接互联网――班班通,每位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师师通。
2.根据实际,逐步开展各项工作。(1)以评比促建设,以县中心网为依托,定期在全县开展优秀教育网站评比活动,为各学校取长补短、互相学习。(2)以县远程教育平台为基础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学,成功举办了多校互动的网络教研、一师两班的异地网上教学活动。(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科学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4)加强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平台效益,建立《教师管理平台》,实现全县中小学教师管理的信息化。
3.“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估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在参观学习、借鉴宁波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数字化星级评估方案》,以此来考核评估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性建设滞后。“数字校园”的基础性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网站建设。
从目前看,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但在网站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目前我县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上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联系信息不完整、网站设计不够专业、网上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实用性差等,无论是信息的实用性还是“数字校园”的功能性,都与真正的“数字校园”有很大差距。
2.“数字校园”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由于我县的“数字校园”推进工作是在各类学校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学校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数字校园”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目前,随着我县“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即将受到信息孤岛这一问题的困扰,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是:继续发展下去,要么被迫重复投入,县教育局再投资建设另外一套系统;或者是现有较为完善的系统中保留其一,另外一个则推倒重来,新建系统在技术标准上向前者靠拢。但无论选择哪个,我们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
3.“数字校园”评估机制尚未健全。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着跟风的现象,部分学校对于“数字校园”的运行机制,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数字校园”体系中的关系尚未明确就盲目上马,缺乏与“数字校园”运行特点相吻合的先进的绩效评价体系。
4.“数字校园”遇到信息安全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相比,虽然“数字校园”对信息的安全性没有前两者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建设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依然是“数字校园”深入推进的必要条件。如,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学校内服务器的管理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不仅在遇到病毒、黑客等问题上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服务器机房的安全有时也会受到盗贼的入侵。
5.复合型人才短缺。近年来随着我县人才培养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和优秀校长的数量迅速增加,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县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最缺乏的不是信息技术人才,也不是仅仅熟悉管理的校长,而是熟悉数字信息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学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将直接制约我县“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
6.教师个人的问题。“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不足。近年来,我县教师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老年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教师对“数字校园”认识不足,观念有待提高。虽然县教育局已将“数字校园”放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位置,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常常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上网就是“数字校园”,也有人认为办公自动化就是“数字校园”等。其实这些都只是“数字校园”的一个方面。
同时,“数字校园”的发展,必然对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估计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容易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数字校园”这一新的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建议
(一)大力加强基础性建设
从我县目前的状况看,“数字校园”建设除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重点是抓好网站建设,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增强学校网站的互动性。“数字校园”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互动,因此,增强互动性是做好“数字校园”的重要内容。增强互动性,一方面要靠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困扰大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另一方面要靠监督,可以由县教育局通过出台学校网站建设标准,明确各学校网站要求达到的互动性要求。
2.要提高网站内容的信息量和更新率。改变当前很多学校网站信息量不足或者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校长的重视外,还需要有效的监督。这需要依靠县教育局尽早出台有关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应该公开,如何公开。同时,需要明确学校网站的信息量标准和信息更新标准,以便学校在进行网站建设与管理时有据可依。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统一标准
县教育局应尽早出台“数字校园”的技术标准,如数据存储格式、传输格式、今后的预留接口等。同时,抽调骨干,加强对全县“数字校园”的整体建设规划。这样除了能统一技术标准外,还能够让全体校长全面理解建立统一“数字校园”平台的内涵。
在硬件、软件的选择上,可以由各校自主开发、公平竞争,但技术标准的问题上,必须全县统一。越早确立技术标准,对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而言,就能越早走上快车道,从而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三)建立健全数字校园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目前,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尚缺乏有效的、来自内部的激励机制,所以,引入“数字校园”的绩效考核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就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和使用的效益好坏尽快纳入学校考核的范畴中,并逐渐建立起一套考核学校和教师应用数字资源效益的指标,以推动学校和教师积极应用数字管理平台。
(四)着力解决好数字校园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永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如,在服务器的管理上,可以利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成熟企业的服务器托管业务,既免去了每个学校购买多台服务器的资金投入,又使得服务器中数据获得了完善的安保措施。
(五)加强数字校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校园”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地在学校管理体系中配置行政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需要个人有效整合学校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这对我县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县教师的电脑配置和学校网络覆盖已达到100%,但由于没有适时跟进的长效培训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没能熟练掌握“数字校园”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应加强这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县“数字校园”的发展。
(六)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数字校园”最经常的使用者。因此,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必须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1.要加强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公务人员的技能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突出信息技能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数字校园”不断发展的需要。
2.要加强关于“数字校园”的培训和教育,突破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部分教师对“数字校园”还一无所知,这直接影响了“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需要加强“数字校园”方面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管理之间的差异、“数字校园”与我们所认为的办公自动化的区别以及当前“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广大教师破除各种错误认识,树立“数字校园”的正确观念。
总之,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县教育局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着力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项目管理,进一步优化“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外环境,力图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有实效”的“数字校园”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侯卫真.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中职学校 管理
1 背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新生事物的字眼,信息化的浪潮正融入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谓红红火火,很多学校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化校园体系,这其中不仅包含环境数字化,也包含教学、管理、教研以生活服务的数字化,特别是在高校,数字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与高校不同。
1.1 教育背景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很多学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并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以实践,为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也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网。”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也为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引。
1.2 信息化背景
当今的科技发展不断颠覆着我们的想象空间,很多新生事物一旦被社会所接受,便会以席卷之势迅猛发展。在科技企业林立的今天,每天都有大量创新性新产品诞生,这些产品一步步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也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想。
1.3 数字化校园的发展现状
以数字化产品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从初期的基本环境+门户建设,到后来的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分发系统+配套应用建设,再到多平台整合+云端建设,数字化校园也从一个单一的对外门户演变至如今涵盖学校教学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高校的建设成果,立足自身的教育特点,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国家、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在近来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3.1 是前期积累的环境建设面临升级压力
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计算机、服务器和骨干网都处在早期水平,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1.3.2 是基础应用平台面临转型压力
如今的数字化校园正朝着多平台的方向发展,而传统的基础应用平台在设计之初很难对此做出规划,一些平台甚至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信息传递困难,基础应用平台重复建设,耗费人力物力。
1.3.3 是自身特点结合不足
中职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间的发展规划差别很大,这就需要每个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需量身定制,而市场上的数字化校园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学校的个性化定制不足,致使应用的不能完全落地,影响了广大受众群体的积极性。
2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在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建设思路应当有所转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升级与建设并重、个性化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建设成果,结合当今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将数字化校园向跨平台、多应用、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数字化校园发展带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提升中职学校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3 新形势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向
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我们应该在新的思路下重新设计建设方向,在前期的建设成果带动下,大胆创新,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新平台,对以往的门户和应用平台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平台的需要,同时,根据中职学校的自身特点,塑造一批新的应用,培养一批新人才,以满足校园教学和生活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3.1 环境建设与升级
根据自身条件,对现有的计算机、服务器、骨干网和安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符合当前的通用水平,增强基本办公能力。同时,建设一套能够覆盖校园主要职能区域的无线网络,为无线教学和办公提供条件。
根据教学和生活需求,引入新平台,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色数字化教学设备覆盖到相关受众群体,利用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使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办公实现实时和流动,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3.2 综合性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