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知识小课堂

健康知识小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7 15:46: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知识小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知识小课堂

篇(1)

1.身体健康教育

体育实践课要成为学生练习的主阵地,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应采取两点关键的措施来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第一要树立大体育课程观,除了开足开齐正规的体育课外,还需积极开展大量的包括大课间活动在内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与目前提倡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完全相符的。第二要学会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同样在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去锻炼,在课间大活动、乃至校外都要去锻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受益终身。

2.安全教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学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锻炼身体呢?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育教师、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提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注意的事项、解决的办法。如在进行“跳山羊”等器械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保护的方法。在课外锻炼时更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例如夏季学生在野外游泳,一定要掌握游泳的常识,先做准备活动再下水,不要到深水中去,溺水时知道自救及如何救人的方法。除了运动安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常识的教育,例如如何防火,防灾,防中毒,防暴力等等,知道急救电话:120、119、110。使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人认为体育课从事的是身体练习,而不是心理发展,或者认为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体育学科的弱项,上述认识都是片面的,而事实上是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不仅促进了身体的发展,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因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从其本质来看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对学生智力水平大有促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体育课堂是学生优势心理发展的领域,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家长的宠爱,大多养成了自私、懒惰、畏惧、怕吃苦、缺乏审美观等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当学生在体育活动时,特别是游戏、参加一些竞赛类的体育活动时特别能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如团结同学、勇敢、勇于拼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的生活场所基本上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为一直线,学生相对处于一个封闭状态,然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着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有的孩子不敢独自一人出门,有的在公共场所不知道遵守公德,有的随意闯红灯等等。因此在课堂中要融入社会因素,作为体育课堂,它的情景设在操场,因此它是相对开放的,容易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并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实现发展学生适应力的功能。例如在组织学生做“红旗、绿旗”的游戏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又如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常规,开展队列练习时,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5.卫生知识行为教育

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现已成为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免疫能力不强,容易受病毒侵入而生病。二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没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室空间相对狭小,空气不流畅,很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前不久在安徽阜阳就发生了严重的“手、足、口”病,其它地区也相继发生了疫情,使学生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卫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疾病知识,例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使学生认识传染病的产生原因、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如何来预防等等,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如平时要做到“四勤”,即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等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二、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在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时要把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开设开齐体育健康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定期召集体育教师和保健医生会议,及时了解健康教育情况,掌握学生健康现状,认真总结,完善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2.体育教师要向健康型教师转型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上的业务水平都比较高,研究的也多,但在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及教育方法上都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卫生知识上的理论是非常匮乏的,而学校又不可能配备专职的健康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与学校医务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尽量去参加各种健康知识的培训,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健康知识水平,逐渐向健康型教师过渡。

3.立规范有效的考查机制

通过考查来检验学生掌握健康知识的情况,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水平,使教师能完善和调整今后的教育方向和方法。对学生的考查又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素质的测试,可以依据《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办法》来操作。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班级知晓率、年级知晓率以及学校知晓率。

4.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篇(2)

一、教学工作方面

1.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本学期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第一课 一切从“新”开始;第二课 结识新伙伴;第三课 走近新老师

第二章 学并快乐着

第一课 记忆攻略;第二课 专心必胜技;第三课 学习永动机

第三章 与自我对话

第一课 这就是我;第二课 做个最好的自己;第三课 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继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编辑心理小报,不定期向师生发放,做好心

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初步拟定将心理小报分为教师专刊、学生专刊及家长专刊三部分。学生专刊主要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会、心理信箱中有共性问题的解答等。教师专刊主要针对教师自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常出现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测试、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自我。家长专刊主要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4. 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利用月末或考前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尽量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资源,对心理健康小课形成补充和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5.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无论对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平时心理课的测试问卷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内容。

6.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好来访的每一位学生,努力解决其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其他方面

篇(3)

“心灵感应”活动是以合作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游戏,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体验成长。团体心理游戏包括:心有灵犀,价值大拍卖,走出压力等。其中“心有灵犀”使在没有语言交流并戴上眼罩的情况下进行的数字接。游戏过程中需要每个队员都能心平气和,互相尊重,相信身边的人,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摸索成功的途径,不断达到心灵的默契。通过本次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心灵相犀的重要性,多与身边的人沟通理解。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份子,只要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就能创造奇迹。

“人生感悟”是同学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通过与他人分享促进共同的发展。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提高广大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多的接触,了解心理健康。开展“心灵之约”交友会,“心理小课堂”比赛。每一项活动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了解,关注,参与心理健康。

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班同学刘怡,原来成绩很好,在这段时间里,成绩却是一路下滑,而且下课不再和同学玩耍。老师和同学都觉得不对劲,经过老师调查,原来是她的父母离婚了。生活的阴影笼罩了她,老师经常找她谈心,并在学习上给她帮助。通过老师一次次的开导和同学们的帮助,刘怡终于摆脱了心理阴影,重新变得活泼开朗,成绩也逐步上升。

篇(4)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如:现在幼儿多为独生子女,老师和家长的爱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但过分溺爱和袒护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健康行为,有的幼儿过分保护后形成脆弱、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行为。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我想只有我们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健康教育规律出发,把握好时代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增强现代健康教育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是实施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良好的教育观应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从幼儿健康发展状况和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确定明确的教育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鼓励和巩固幼儿的健康行为,让幼儿初步明白健康对人的重要性。

二、向幼儿传授健康知识

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后,幼儿也对健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向幼儿传授健康知识非常必要。健康教育中健康知识的传输,健康态度的形成,健康行为的养成,需要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方能较和谐完满地达到。

1、重视感知与体验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时通过幼儿的亲身感知和体验,则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喝豆奶,让他们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通过讨论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在帮助孩子们了解食物在各器官的变化时,又让他们嚼一嚼硬硬的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得他们知识与经验获得自然、生动。

2、重视动作与行为练习

幼儿一些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在群体中通过模仿练习获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我们反复让幼儿练习,从而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动作和行为习惯。如:在“预防龃齿”教学中,让小朋友手持小牙刷在录音的伴奏下,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在“东东的眼睛为什么会近视?”活动中,大家一同来练习握笔和书写的姿势,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在“我会叠衣服”教学中,小朋友们互相学习穿脱衣服,顺序叠放衣服的方法。通过群体的练习、参与,从改变群体行为习惯入手,加速了健康行为的形成。

3、重视趣味性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手段的运用。使知识的传输更贴近幼儿。如:在“人是怎样呼吸”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互相摸腔,在人呼吸时有什么变化,说出感觉,再通过电脑动画来模拟演示,使幼儿知道了肺部吸气,呼气产生了胸腔的运动。这一知识生动地教给了幼儿。在“爸爸妈妈不在家”活动中,我们用录象录下了小朋友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的表现,引导幼儿讨论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做法是危险的,借助形象的电教媒体,幼儿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健康知识内容非常广泛,我们教师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让幼儿能够接受,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健康知识,如:教会小班幼儿正确使用手帕,正确洗手,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口内,学会走、跑的技能;引导中班幼儿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和功能,懂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学习避开危险和不做危险的动作;引导大班幼儿注意个人卫生,知道食物的主要营养,能样样食物都爱吃,让他们认识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玩水、火、电,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投掷、跳远等技能。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

首先,通过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实施。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效应,不是以呆板、机械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放幼儿的双手和大脑,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效应。如开展“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讨论,在讨论中让幼儿知道,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心理素质等。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增强了幼儿的健康意识,使幼儿变“客”为主,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吸取健康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游戏是健康教育的好手段。能过开设角色游戏“海带真好吃”、“他为什么看不清”、“我会用筷子”获取生活卫生习惯的知识;通过“红灯和绿灯”的游戏,懂得安全保护;通过“揪尾巴”、“老鹰捉小鸡”“学做”等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基本动作,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第三、健康教育还要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晨检、午餐、午睡、散步等非正式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机会,进行指导幼儿按规则进行,并注重随机教育。

四、形成有益的健康行为

篇(5)

潜心研究,做出精品课例

课题组教师坚持做到把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班主任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教育,科任教师则采用学科渗透的方法。

张存秀老师的《保护这里,靠自己》一课,授课对象是高年级男生。不少学生课后纷纷表示:知道了如何进行卫生保健,如何预防等。李桃老师的《狼来了,我不怕》是针对高年级女生的性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生除了了解到一些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自护的方法。张克环老师的《喜羊羊与大灰狼》是针对高年级全体学生的性自我保护教育活动课,让学生通过课上活动,不仅了解到身体界限,还知道如何正确与异往,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熟人。通过近5年的潜心研究,课题组教师成功研发了近30节成型的课例,22节精品课堂实录以及自护课本剧、童谣等,并已编辑成册,即将出版发行。

关注家庭,给予实在的指导

少年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因此,除了组织家长培训外,学校还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课题组教师们按照不同年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内容,精心准备了7节家长专题讲堂。提前将授课内容及适合人群发给家长,由家长进行自主选择。这样的形式深受家长欢迎,每场都座无虚席。

除此之外,学校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还利用互联网与家长随时沟通,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使得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实实在在。

科学归纳,寻找适宜法则

在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在课题组指导和帮助下归纳出适宜农村地区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全校遵守执行。

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性健康教育必须抓紧时机,遵循孩子身心发展顺序,既不超越,也不延缓。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传递给学生科学的知识或信息、教学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学生心理。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师不能教条地让学生按自己说的去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正确地帮助和引导孩子,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寓教于乐的原则。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童话故事、儿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的最基础的性特征,了解自己成长中的变化,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是“隐私”,提高警惕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养成卫生好习惯。

结合学生心理,探索有效途径

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育内容,总结出性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

直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各年段学生身心特点利用直观教具,如卡通图片、玩具、幻灯、音像资料等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接受。

讨论法。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合作学习、平等交流,通过讨论、对话等形式,老师既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又让学生学会倾听、思考、分享和判断。

篇(6)

【关键词】体育,分组,实效

所谓实效就是学生能从中学到最多,获得最多。要使课堂具有实效性,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课堂、实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康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坚持经常锻炼,培养健康意识,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成为主要角色,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关于分组教学的研究对于解决大班教学问题仍具有重要意义,分组轮换的练习形式可有效缓解人数过多与器材短缺的矛盾。如何合理进行分组,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竞争和欢笑,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摆脱过去那种生硬呆板的行政分组,简单而笼统的分组轮换所带来的沉闷消极的心理空间和课堂氛围,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体育课分组教学首先应重视实效性。分组教学的目的是追求高效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而,分组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出发,尤其要切合学生实际进行分组,过多或者过于频繁的分组轮换反而有害教学。其次,分组教学应该注意灵活性。在明确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分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选择分组形式的较大的自,以激发学习兴趣,将原来的“要我学”改变成“我要学”。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还创造出很多新的分组练习形式,但是,在场地、器材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用不同的分组练习形式能缓解人数过多引发的矛盾。其实,所有的分组形式并不是孤立的,有时一节课上会有好多分组形式交织在一起。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其它许多分组形式,诸如,按身体高矮、年龄大小,性格好动好静,自觉性好差等分组方法。具体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尚需教师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巧妙把握,教出特色,教出成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总之,如何解决体育教学中分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要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新颖的组织形式、多样性的项目选择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活泼主动学习,自觉地、科学地锻炼,促进良好健身意识的逐步形成,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篇(7)

摘 要 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品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特挑选西南两个城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初步了解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与局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体质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 马鞍山市 六安市 中小学生

健康是人类面向21世纪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健康观的责任。健康不是没有病,而是身心全面健康的状态,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灵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质健康教育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小学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我国有近三亿在校生,由于该人群具有身心、智能力发育、群体生活、变异性、可塑性大等特点,决定了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该人群的体质健康教育,不仅为其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体质健康教育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不间断,但连续四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却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学校体育的调查也发现: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很低,“知行冲突”在高年级学生中十分普遍。面对此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以新的视角来构筑适应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采用PPS法抽选学校样本,在学校样本中按PPS方法抽取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两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大课题的结题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中小学14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70名、小学70名),90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50名、小学450名)。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向山区中小学16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80名、小学80名),96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80名、小学48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120份,回收2076份,回收率96.07%, 其中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率94.83%。

2.专家访谈法:与部分体育专家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座谈,了解其观点和态度。

3.数理统计法: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10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与工资收入情况

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工资水平较文化教师低。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中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27%,大专学历占22.73%;小学:本科以上学历占36.36%,大专学历占54.55%,中专学历占9.09%。收入情况基本同学历、年龄成正比,体育教师的收入较文化课教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文化课教师补课待遇高,而体育教师课外训练和活动课的待遇低、有的学校还没有;其次,是基本课时的奖金系数比文化课教师低。

(二)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普遍认为学生体质与遗传和学校教育有关(遗传占70.25%、学校教育占68.63),普遍认为生活习惯、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生活习惯占97.73%、安全意识占90.91%),普遍认为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效(很有效占54.55%、有效占38.64%)。这说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们对体育课在其中的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普遍看法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重要(占81.82%),而实际上很多做法却自相矛盾。如:学习负担过重(占53.30%),活动空间小(占43.18%),健身场地不完备(网球场4.51%、羽毛球场40.90%、乒乓球台86.36%、排球场59.09%),对健康知识的宣传缺乏(宣传的占18.18%)。

(三)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体质健康教育重要(82.5%),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95.00%)、安全意识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87.5%),大多数关注体质健康知识(83.50%),他们的体质健康知识大多来自电视和报纸(电视71.67%,报纸37.5%)。这说明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但认识大多来自传媒,而非体育与健康课。

2.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学生大多数认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83.30%),也有13.30%的学生认为看不出效果。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从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活动时间少(53.30%认为过重),学校体育锻炼设施不健全(67.50%),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48.50%)。

(四)社会各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

问卷显示,父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76.7%,母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83.3%,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情况非常关注。媒体也对此作了大量报道。经常看健康教育电视节目的占26.67%,认为有效的占81.5%;看健康教育杂志的学生占62.4%,认为有效的占80.32%;听健康教育广播的学生占26.5%,认为有效的占35.2%。但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更少。调查中有86.7%的学生反映社区不组织活动,即使有组织的,间隔时间也较长(一个月一次5%),组织的内容大多数是成人和老人活动的项目,忽视了社会生力军――学生。以上说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也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未做出实际行动。

(五)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现状

1.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频数

体质健康活动频数是指学生每周参加体质健康活动的次数,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质健康活动3次或3次以上的达53.10%,这高于1996年通报的我国体育人口31.4%的比例,说明两市中、小学生有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男生为64.23%,女生为39.94%),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2.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的时间

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较短,每天活动不足1小时的占76.65%。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校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挤占课余时间进行补课是一种客观现象。

三、结论

1.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工资待遇较文化课教师低,从而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的流失。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自相矛盾。

3.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苦于学习压力,除了体育课外,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体质健康教育知识多数来源于电视和杂志。

4.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方面起促进作用,但力量有限。

5.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体质健康教育都很关注,但却未很好地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光靠学校体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只有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两市中、小学生每天的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短,运动量不足,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7.两市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滞后。

8.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多年来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会极大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学校体育对体质健康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建议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

1.加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举措。因此,可建立与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加强理论研究。

2.抓好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教材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讲授、学生活动的对象与客体,它是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虽是近年编写的,但不是很全面。随着影视与多媒体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应将影视与多媒体等电子教材建设作为重点。

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融为一体,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在师范大学的体育系或体育与健康学院等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鼓励在岗的体育教师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尽快担负起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三是对承担健康教育的现任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在岗培训,以提高授课质量。

(二)对学校领导层来说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特别是社会地位的平等,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2.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体质健康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

3.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社区的活动空间和新型的器材资源、家庭的亲情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有效弥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不足;

4.对学生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加强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可定期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培养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5.发挥学校优势,定期向社区派遣教练员,组织健康活动的开展,解决社区体质健康教育的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6.利用学校的社会功能,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调动各方面力量介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

7.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学生体质健康活动的场地和空间。

(三)对学校教师来说

1.对文化课教师来说

(1)不能只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协作精神,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教育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以文化课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

(2)狠抓课堂质量,让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还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2.对体育教师来说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体质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2)“以学生为本”,注重健康知识的人文价值,用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传达人文关怀。

(3)对各种健康知识和实用技能综合改造,强调生活化和可操作性。

(4)精选方法,以少且受益深为标准。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追求实用、有效,达到“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的效果,否则容易务广而荒。

(5)从兴趣入手,培养习惯。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对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习惯成自然,体育锻炼一旦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能与我们相伴终身。

(四)对学校学生来说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多种渠道获取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知识;

2.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帮助教师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3.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分数第一的“束缚”中跳出来。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2]秦椿林.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庞元宁等.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体育科学.2000(1).

[4]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6]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

[7]潘建芬,唐东辉.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卢元.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