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6: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与创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工作与统计信息密切相关,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又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由于统计的特性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很大作用。
统计工作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在运行方法和统计内容及计算方法上,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企业创新的统计度量做一阐述。
1.产出角度的度量
其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间接度量法,利用公司财务会计及市场信 息,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收入增长事、市场占有事、成本利润率以及公司市值来度量其创新产出。自然地,盈利增长高的公司通常被认为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陷一是会计利润指标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公司可操作性,公司市值在一个非有效的市场里常常遭到扭曲;缺陷二是公司盈利性虽好度量,但盈利的持续性则很 难测算,尽管有托宾Q值、成长能力指数可资借鉴,但效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陷三是带来企业盈利的不仅仅是创新因素,还有非创新因素,比如新的订单。若不将这两类因素分离出来,创新因素的贡献就很难准确地测度。
第二类做法是直接度量法,即对处于企业创新最高层次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加以度量,设计出相应的指标,度量企业新的或改进的产品数量、工艺数量及其价值。著名的创新研究机构一一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建立的数据库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创新调查也是直接询问企业是否有新的或改进的产品与服务,调查机构让企业估计其销售量中有多大比例是:
(1)新产品;(2)改进的产品;或(3)没有变化的产品。还请企业估计其销售的产品中有多少比例来自于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构建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来反映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另一种潜在的产出度量方法是智力产权统计,比如专利、商标及专用设计。企业申请智力产权,意味着企业认为这种产权已经创造出了某些需要保护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会带来价值。妈使智力产权申报后来因缺乏新颖性而被拒绝,这一申报仍然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学术界有人对以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的指标提出批评,认为专利并不必然代表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创新,专利的商业价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引发出的改进思路是做更细致的调查工作,比如对专利拥有人的专门调查,利用专利维持费缴纳资料,或专利引用资料,这些资料对评估专利的价值大小都有一定作用,比单纯地看专利数更有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有商业价值的专利,其专利期内缴纳的维持费才有信息含量,而专利引用数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引用越多,其价值越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
2.投入角度的度量
一个企业在研究与开发(R&D)上的投入是最为常用的度量企业创新的变量。其优点在于它易于理解,且其资料较易获得,并且R&D与 创新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使人们相信用n&D作为度量创新的代替变量有一定意义。但其缺点一是对R&D很难做出准确的界定,二是企业创新所包括的内涵要大于企业R&D所包括的内涵。
从企业在商标或专用设计上的投入来度量创新,这种方法虽不像专利那样常见,但亦是一种选择。国外有些创新调查就包含有购买商标之 类的内容,如澳大利亚统计局进行的创新调查。有学者认为:“商标是,并且从19世纪晚期到整个20世纪一直都是重要的商业资产。然而,它们(不仅是商标,还有品牌及公司名称)并没有得到经济或商业史学家们的系统研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商誉、商标、专用设计等无形资产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学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与认可,因而,根据无形资产资料苎度量企业过去的创新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选择。利用两个不同时间内无形资产的变化作为这段时期企业创新活动的替代指标也就成为一种方案。
从投入角度度量创新的另一种方法是以企业外购专利、商标和特许权方面的支出数额作为度量创新活动的指标。有时,技术可能就内含在资本性投资设备之中,如机器设备、工业工程、产品投产期上的支出。一家购买了改进型机器设备的企业,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一个创新者。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总投资支出都当成是创新性支出,那是不适当的,那些用于更新原有设备方面的支出应剔除掉,并且由新旧设备上的支出比率可用于度量企业的创新水平。
企业在新产品上的营销支出也常被视为劬新的一部分。有学者对营销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做过一个综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给予肯定。在国外的一些创新调查中就包含有与新产品与改良产品的销售相关的费用支出,以及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与工艺相关联的培训支出费用。
最后,创新也可能发生在管理方法和组织方面。这方面改进上的费用支出,也涵盖到相关的创新调查与度量之中。
将以上创新投入方面的支出数额与公司产品销售收入或公司总资产相比,便构建出反映公司创新投入强度的相对指标。
3.计量综合角度的度量
上述或从投入角度或从产出角度的度量及其指标,是现在国内外企业创新统计调查或相关研究中用来度量企业创新的常用方法。每一种指标都刻画了企业创新的某一侧面的内容,是对企业创新程度的部分度量,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指标都很难作为度量企业创新的基准。
这意味着如何结合多个指标构建出能综合度量企业创新水平的方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眼镜企业;竞争环境;变革创新
中国眼镜行业作为朝阳行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其消费及生产潜力日渐增强,时至今日,眼镜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发展环境下,眼镜企业十分注重科技、品牌及管理等,但通过对我国眼镜企业的发展情况调查可知,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族品牌面对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此情况下,中国眼镜企业为了实现健康、稳定与高效的发展,需要明确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并加强现代化管理,通过变革与创新,以此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进而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眼镜企业发展的现状
眼镜企业发展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产品方面,眼镜产品主要分为五类,分别为太阳镜、光学镜、老花镜、隐形眼镜及镜片等,各类产品的商品特性存在差异,如太阳镜的装饰性、光学镜的功能性、隐形眼镜的美容性等。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花镜所占市场份额日将增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镜产品逐渐发生了改变,即:由实用产品转向时尚产品,同时其消费群体具有了多元化。在市场方面,自改革开放后,中国眼镜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有、独资、合资及私营等所有制形式日渐丰富,近几年,随着物价的上涨,眼镜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经营利润大幅度缩减,在此情况下,小型企业难以生存与发展,纷纷倒闭,而仅存的大中型企业也面对着诸多发展的难题,如:较高的生产成本及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在此情况下,眼镜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转变经营方向。在战略方面,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眼镜企业发展不仅要应对国内的竞争,还要迎接国际的挑战,在多变、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应结合内外的条件,适当地调整自身发展的战略。
2.眼镜企业发展的竞争环境
2.1外部环境
在眼镜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运营及文化等,因此,各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具体的内容如下。
2.1.1政策环境
对于我国眼镜企业而言,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为了鼓励企业的发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提高出口退税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产业有序转移、加强眼镜企业贸易保障等,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眼镜企业发展具有了区域性、特色化与常态化。
2.1.2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情况下,带动了消费与投资,进而为眼镜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据统计,我国眼镜行业的产值及产量均在稳步增长,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眼镜企业竞争逐渐侧重于服务、技术与质量,为了良好应对国内外的挑战,眼镜企业应注重重组与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的集中程度,通过有效的管理,以此增强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使其服务与质量进一步提高。
2.1.3文化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观念有所转变,此时要求眼镜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视力保健及视力矫正等作用,还要拥有一定的艺术性与时尚性。目前,眼镜产品已经实现了产品功能的转变,即由实用转向时尚,在此基础上,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消费群体具有了多元性。
2.1.4科技环境
眼镜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其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融入了新材料研发、光学设计与精密加工等,但目前,我国眼镜企业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制约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2内部环境
在组织结构方面,眼镜企业十分注重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及服务,为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者提供了优质、时尚的产品,在经营收入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实现了集团化经营,成立子公司,从而创新了企业管理的模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眼镜企业的组织结构缺少合理性与高效性,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部分眼镜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未能优化,生产人员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工艺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制造水平偏低,再者,企业各类人员缺少定期的培训,其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致使企业发展缺少可靠的人才保障。
现阶段,在科研制造方面,眼镜企业积极转变着发展的战略,在创新经营理念的引导下,逐渐开始关注产品研发与科技创新,从而提高了自主研发能力。通过调查可知,约20%眼镜企业成立了研发机构,促进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但对于大多数眼镜企业而言,由于其管理与技术团队的成立时间较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导致其研发、设计人才十分匮乏,同时企业自身欠缺人才培养的规划,在此情况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素质均未能适应眼镜企业发展的需求。再者企业不具备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缺少可靠的制度保障,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
在营销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制造水平及品牌营销能力,在品牌营销方面可采取品牌、自营品牌及二者结合的模式,同时,在营销过程中,要注重营销团队的组建及营销体系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才能够逐步增多。
在企业文化方面,在眼镜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属于软实力,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员工培训,注重企业文化营造,随着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下,其工作质量及效率将得到可靠的保障。
3.眼镜企业变革与创新的对策
3.1创新组织结构
眼镜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进而利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眼镜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不断创新组织结构,以此促进差异化战略的达成,并且实现市场的进一步细化。新型的组织结构应具有灵活性与动态性,具体的措施如下:当前,眼镜企业的组织结构组建依据为经营管理内容,虽然适应了企业过去发展的需求,保证了企业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但在新时期,眼镜企业为了实现变革与创新,并且满足其技术领先型企业发展的需求,要求组织结构应由金字塔形转向矩阵型,即由垂直结构转向开放式结构,在新型的组织结构下,企业部门设置将更加灵活,组织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将更加高效,同时,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项目发展过程中,独立的结构将逐渐分化,进而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创新的组织结构改变了眼镜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完善了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了部门的管理水平。
3.2注重技术创新
对于我国大部分眼镜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受自身财力的影响,十分依赖技术引进,同时,对现有技术的应用,也利于规避经营风险。但在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眼镜企业应结合技术引进与创新,以此为企业长足与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引进与创新过程中,应注重二者关系的处理,引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创新,可以说引进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手段,通过对现有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借鉴,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以此实现模仿创新与改进创新,进而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够逐渐增强。
首先,眼镜作为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品,其与新材料研发、光学设计及精密加工等技术均有着紧密的联系,眼镜企业为了实现创新,应注重与其他行业的联系,如高科技、医疗卫生及时尚消费品等。同时,企业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成立自主创新机构,配置相关的技术人员,如研发工程师、技术文员及各类工程师等,在结构内容,应采用以老带新、内外结构的培训方法,以此提高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研发技能更加系统、研发经验愈加丰富;其次,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为自主研发及设计提供雄厚的资金、设备及其他资源保障;最后,企业要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如产品研发奖励制度,以此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体系,具体包括科技立项、科技开发及产业化等,产学研合作制度等,通过技术合作、交流与沟通,以此提高新产品及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速度。
3.3加强人才培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便是人才,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应以全局、长远角度出发,构建人才培养规划,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吸引、培训及运用。在眼镜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较为迫切,员工的需求层次相对较高,十分注重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关注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为了达到此目标,其希望获得良好的教育及系统的培训。在此情况下,知识型员工受发展动机、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影响,频繁流动,因此,眼镜企业的人才较为匮乏,进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J
眼镜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完善的人才战略规划,以此吸引人才,高效利用人才,具体措施如下:用人机制。大胆运用世界各国的人才,摒弃地域、资历等观念;招聘机制。采用科学、全面的测评工具,使招聘手段更加严谨、公正与开放;考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公司发展的战略,构建绩效考评机制,以此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激励机制。通过薪酬体系及奖惩机制的结合,客观评价员工的价值、能力及其共享,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为其营造和谐、愉悦与轻松的工作氛围,进而利于吸引人才,利于调动其工作的热情;培训体系。企业应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保证此体系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员工研究能力的提高,进而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经验,通过定期的培训与轮训,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将大幅度提高。
3.4完善治理机制
眼镜企业应优化股权结构,使其更加分散,借助专业经理人的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现代眼镜企业应注重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维护经营者及所有者的利益;再者,企业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信息披露制度,以此促进公司信息披露的规范化与全面性,进而将有效监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情况。
3.5改善营销体系
目前,眼镜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各种品牌混杂,消费者难以直接找到适合的产品,因此,眼镜企业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与分析,进一步细化市场,根据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树立差异化、创新性的品牌。在实际细化市场过程中,眼镜企业可考虑以下因素:年龄、性别、职业、个性、国家及地区等,根据市场的吸引力程度,确定目标市场。最后,突出产品的竞争性与特殊性,在市场定位方面,具体的战略有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及人员差异化等。与此同时,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品牌策略也十分重要,因此,眼镜企业应注重品牌形象的树立,特别是在全球化与经济化的环境下,企业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品牌竞争意识,以此增强品牌竞争力,同时,企业要对自身的品牌进行精准的定位,以此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及忠诚度。
3.6构建企业文化
眼镜企业为了突出自身的技术优势,应注重构建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在实际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应关注企业外部及内部文化,前者建设需要借助资金投入,即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提供配套设施,如科研器材、资料文献及信息支持等,后者建设需要营造技术创新环境,此时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及普通人员均要注重创新,并积极参与创新,对于创新型员工,给予物质及精神鼓励、表扬,使其成为其他员工的模仿榜样。同时,眼镜企业应营造积极、创新及奋发的文化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员工,使其竞争意识、使命感及责任感等逐渐增强。
【关键词】石油企业 管理 创新
伴随我国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石油企业在市场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及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创新管理。管理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企业在面对企业和市场变化中做出的相应改进和调整,是一种综合高效的资源整合模式,既要强化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还需要实现整体组织目标。
1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1.1 创新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将创新作为口号,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整体创新意识不高,难以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及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创新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刻不要”的水平上,忽视了企业经济本质的内涵。
1.2 创新方法有限
石油企业鼓励创新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上,管理上的方法创新比较少,整体创新水平低下。创新的方法大多数是借鉴相邻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石油企业来说实用性不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现状来看,我国石油企业的创新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体制问题
大多数企业先行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管理机构显得较为臃肿,制度规章过于繁多,责、权、利并未实现高度统一。另外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长时间以来的制度老旧,难以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内部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 管理机制问题
长期以来企业的管理机制不灵活,缺乏内部激励因素,主要体现在负激励较多,正激励较少,造成企业内部主动因素少,被动因素多;此外由于受企业内部管理的限制,企业管理机制大多数是指定的多,而真正落实的却很少。
2.3 观念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等、靠、想”的思想较为普遍,整体市场化意识和改革意识、忧患意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部分职工对收入期望居高不下,还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习惯,认为企业应该包办一切,自身的忧患意识不强,承受能力较差。
3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及途径
3.1 转变传统思想,确立管理创新的思想
只有从思想上确立创新意识才能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管理思想的创新是企业管理的先导,只有通过管理思想上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引导企业在其他管理活动上的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要在石油企业内部切实倡导管理思想的创新和转变,还要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的培育,引入新的管理理念,达到开阔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的目的,拓宽企业管理层的视野,广泛树立起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理念,从企业的战略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理念和思想上的创新,充分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企业内外环境。
3.2 进行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企业管理组织是实现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创新作为保证,组织机构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保证也是企业运行的重要支撑。传统的石油企业组织机构庞大,非生产性冗员较多,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石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和组织结构的而调整,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机构变革和资产重组,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压扁管理层次及精简管理人员等举措,这对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部分石油企业重组改制以后,公司结构和管理模式都应该发生相应的调整,保持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上和行政上的相互独立,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接触制约石油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是当前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一步,因此企业必须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针对改组后的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3.4 实现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石油企业管理停滞不前,与当前企业的管理方法落后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开始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例如全面质量管理、定制管理等较为先进的方法。但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新型的管理人才,引入的管理方法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引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在管理方法上通过引进新的模式和方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从而有利于实现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3.5 实现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管理技术上的创新,主要是指石油企业充分发挥知识、技术的创新,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新的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且实现市场价值。
3.6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不解动力,石油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强化对人的管理,通过管理创新,以人为中心,健全企业内部人才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从而最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我国石油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观念和内部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上,因此针对当前的问题和石油企业的具体情况就需要从观念上切实转变意识,明确创新意识,将创新管理的落到实处,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石油企业要在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在企业层面进行管理创新,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这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红丽.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研究[J].决策探索,2007,(3): 24-25
【关键词】 政工管理 ;教育机制 ;技术文化学习 ;队伍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41-01
围绕着企业中心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体现了职工的个人价值的前提下为企业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催化剂的作用,是政工管理的重要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生活环境以及思想动态都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要想真正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强企业政工管理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几点将对如何进行企业政工管理和创新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 创新教育机制
在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进程中,创新教育机制,以正确地思想和工作模式带动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意识,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尝试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的宗旨、核心经营理念等因素引导员工一起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氛围奠基。其次,要围绕企业制定的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的总目标,突出企业员工的工作职责,引导他们在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带动下更加热情和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再者,企业管理者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尝试运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的强大力量来感染和打动员工,从而获得以人格的力量感召人、以真理的力量教育人和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的成效。还有,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工管理中要注重激励机制的合理构建,要在以企业的效益为出发前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和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通过解决员工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以及思想上的波动情况来不断地鼓励员工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为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活力,也为政工管理和创新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二、 强化技术文化学习
企业职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长足进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低位,不断地强化员工的技术文化学习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政工管理和创新的必需,而且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迈入更加顺利的轨道。具体来说,企业要尽可能多地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参加培训的环境和机会,大力营造良好地企业学习氛围,特别是条件相对来说较好的企业,可以尝试为员工提供专业知识的信息网络或图书馆的形式,以便员工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与此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员工的工作现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为员工工作技能的增强拓展平台,也间接地将竞争意识融入到了员工的工作进程中去,促使员工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工作流程和行为为企业的发展出力。还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不断地使得企业的各项政策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而且在这一进程中要针对企业各项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开展一些技术交流活动,结合奖励式的游戏方法引导员工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在交流中不仅使得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且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拓宽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三、 努力改善政工队伍结构
要想切实增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改善政工队伍结构是必需的,它的科学合理性可以为政工管理和创新作好强而有力的铺垫。第一,要调整和充实政工干部队伍。要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和员工的工作现状出发,调整好政工组织结构,合理设置专职政工干部的配备以及政工岗位企业党的工作机构,以其高效、精干以及协调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的各项改革和进步。第二,要建立和健全培养以及选拔政工干部的组织制度。为了使得企业的政工管理从整体上得到强化和创新,就要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出发,注重从优秀的青年人才中培养和选拔一批干部苗子,有计划地把他们放在企业的基层工会主席或者团支部书记等部门接受基础性的锻炼,同时要努力践行政治上加强教育、工作上齐抓共管以及业务上加速培养的科学原则,以便建立后备政工干部队伍,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气息。第三,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将专职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纳入到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去,一方面要通过考核激励、工资福利待遇、人员进出以及加强日常管理等方式使得员工的岗位待遇得到保证,与此同时要逐渐形成政工队伍内部的淘汰竞争机制,为政工队伍结构随时保持活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结束语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只有不断地深化政工管理,改革各项机制,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企业政工管理与创新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促使企业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林秀芬. 加强政工管理促进企业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4).
现阶段我们所说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指在企业长远目标的指导下,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财务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筹划,并且对后期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将企业各个项目的实际经营情况和预算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操作性较强的改善和调整意见,进而在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二、预算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企业各个阶段或者各个项目的资金和财产来更好的平衡企业产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金和财产的浪费;其次,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可以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互相合作和交流的氛围,同时预算管理人员可以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督和控制,进而能够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制度因素或者其他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和风险,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此外,预算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进而能够在真实的反应出企业的实际需要和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应有价值的实现,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掌握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内涵和重要作用之后,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了企业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重任,所以探究现阶段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是我们财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现阶段随着国家《会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和落实,使得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就实际运行和发展情况来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企业的领导层更加关注企业的利润增长中,对预算管理工作却不够重视,殊不知,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利润的增长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一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单纯的划分为财务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而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能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一些企业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比较低,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理解预算管理的内涵,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较低,工作绩效可想而知。
(二)企业预算编制的内容有待完善
完善的预算管理内容是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一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资金损益上面,而对于企业资本性支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以及其他方面的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高,更没有将各项预算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整合,缺乏对企业资金走向和投资结构的预算,关注眼前,不重视长远的预算,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三)企业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就目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缺乏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而将预算管理工作分配到财务部门,这样一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且由于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而大大降低了财务工作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不仅不能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其他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职业素养不够高,那么工作绩效也就不得而知了。
四、创新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措施
企业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企业预算编制内容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等问题的存在确实是现阶段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和其他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创新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创新预算管理的理念
创新预算管理的理念,在企业中形成健康和谐的预算管理氛围是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通过企业的内部网站等平台加大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定期地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更多的员工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此外,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来,使其能够对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升。
(二)创新预算管理体系
健全的、具有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体系是保障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战略目标制定具有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对预算管理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预算的内容程序、原则组织、编制基础以及执行控制做出明确的责任规定;其次,要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严格执行,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执行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此外,要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来加强配套的监管工作,进而使得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力度
强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力度是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在编制预算管理内容时要进行细化和全面化,将支出预算、成本预算、人员开支预算、资源调配以及管控和信息获取等内容都融入进来;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预算管理的绩效和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确保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地增加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进而使得企业预算管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结语
创新,通俗地讲就是创造与更新,过去没有的东西被创造出来,过去已有的东西被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广义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提高和改善金融资源分配效率,将金融领域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所创造和引进的新事物,主要是指新的金融制度金融体制金融产品金融技术金融管理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变革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包括:表外业务,主要是金融衍生交易;技术风险性较强的业务,主要是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以及理财业务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业务活动
当前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加大了金融创新的力度,创新业务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由于金融创新,使当前的全球金融监管出现自由化倾向,同样由于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在不断加大,各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更注重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外资金融机构广泛介入我国金融市场,将直接带来创新业务,由此带来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步伐同时,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我国金融管制必将趋于放松,宽松的外部环境也将推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毋庸置疑,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期,并将成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金融业务多元化随着2006年金融产品创新的开展以及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主要表现为银证银保等业务领域的交叉销售,混业经营的潮流已经显现出来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普遍呈现出业务多元化的趋势据统计,全球有5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3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集团设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设立保险公司,尝试着银行资金的跨业流动从2006年以来,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相继提出了设立保险公司的意向2005年,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开发银行已经发行了100亿元以公司贷款为支持资产的证券化债券;建行发行了30.16亿元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持资产的证券化债券银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稳健探索跨业经营,拓展了业务领域,增强了资金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探索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综合经营已成为许多银行的发展需求
第三,金融活动国际化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也高达16.66万亿元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相对狭窄,同时面临流动性过剩且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可兑换,如何为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存款寻求投资机会以分散风险,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难点在这种情况下,中资银行开展了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引导国内资金投向国外安全稳定的金融产品截至目前已有8家中资商业银行5家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了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这使我国资本进入了国际市场,优化了中资银行的业务结构,同时,还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境外投资经验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资本的跨境流动必将更加活跃
第四,金融交易电子化现代金融具有时效性和迅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开发高效安全稳定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迅猛发展,我国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都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2005年交易额达到了100万亿元,已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电话和手机为渠道,包含信息查询支付结算和投资交易等多种功能,覆盖企业个人用户的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卡作为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受到金融消费者的青睐银行卡的发卡量成倍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卡量已经超过10亿张,信用卡在这几年也快速增加,已达5000万张金融服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便利信息交流与资金融通,更将为金融领域的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金融产品复杂化为了规避自身风险以及满足客户投资与避险需求,商业银行开展了自营和代客的衍生品交易业务目前,已有62家中外资银行获得了衍生品交易资格,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衍生产品交易额达到了14万亿元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衍生产品,不仅包括期权期货和掉期等衍生品工具,还推出了与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指数挂钩的结构性票据,以及其他复合型金融工具这些产品的推出,提升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但是,由于产品结构日益复杂,潜在风险也不断增大,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六,金融服务个性化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GDP高达2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个人财富积累,为商业银行开展财富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提供针对特定客户“量身定做”的财务规划投资分析和私人银行等个性化服务可见,金融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未来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七,金融机构同质化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形式和组织机构上的不断创新,使得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界限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清楚,各国的金融机构正由分业经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金融创新活动中金融风险的表现
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当前正在实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就是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的需要,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但是,金融创新却无法消除整体风险,而只是分散和转移了个别风险,所以,金融创新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给风险偏好者,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并未因此而减少而且在当前的金融创新活动中还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以前的金融风险还是初级的幼稚的,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未来的风险会是集成的相互作用的更加复杂的风险具体表现为:
第一,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金融创新之后,各机构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以资金联系为基础的伙伴关系,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这样,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都将迅速波及其伙伴,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东南亚国家,连日本韩国也未能幸免于难,这充分显示了“伙伴风险”巨大的危害同时,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创新,在提高金融活动效率的同时,也伴生出新型的电子风险,如计算机病毒电子犯罪网络安全问题等电子风险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推进不断增加,这种新型的风险具有巨大的破坏力最后,在当代金融创新中,一大批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应运而生,如股票指数交易期权期货交易等衍生工具的虚拟性特性使金融市场成为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市场根据现资理论,衍生市场其价格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当一种金融产品价格发生波动时,价格越是上涨,越是有人由于价格上涨的预期而入市投机,从而产生所谓的“羊群”效应,出现虚拟资本市场价格数倍数十倍于原生资本市场价格而膨胀的现象这种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造成金融资产价格失真,一旦消肿必然导致价格狂跌,引起金融动荡,增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也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诱因
第二,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表外风险即没有在资金平衡表中得到反映而又可能转化为银行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随着表外业务的开展及规模的增大,金融企业的表外风险随时都可能转化成真实风险金融创新中涌现出诸多新型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这些经营项目都不表现在资产负债表内,业务发生时银行并无资金外借,但银行承担了潜在风险,这些潜在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风险,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所以,表外业务的风险也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的主要来源
第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脆弱性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自由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该国银行体系,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尤其是银行的对外负债增长更为显著在一些国家,以银行对外负债形式流入的资金绝大多数投资于国内市场,导致银行体系外币净负债上升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时,大规模资本流入使银行的流动性出现大幅度摆动,银行贷款膨胀和收缩时期交替出现,引起影响全局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大幅度上升
第四,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大银行倒闭事件无不与金融创新有关
第五,金融创新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金融创新是一柄“双刃剑”,既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供了新的金融产品,由此也为更大的投机创造了可能性比如,我国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虽然为股市良性发展有了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机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也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促进当前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金融业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特别要注重防范创新过程中新的风险,保证金融稳定,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措施为:
第一,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一国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进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一定程序,对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行检查组织协调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性监管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要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那么就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有效地规范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同时,还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创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对于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金融创新活动,应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基本原则应该是“区分风险,允许探索,加强协调,逐步理顺”要区分不同新产品的风险状况,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新业务,开发新领域,给予他们试验的机会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要体现到新业务开展的具体流程中去,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揭示业务风险,及时纠偏和纠错,促进新业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创新业务尚未出现就将其扼杀,就永远不会有创新的存在;没有创新的出现也就无法发展和探索新的监管思路和方法,无法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也就没有更高的目标引导我们去学习和提高
第二,加强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控制能力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市场风险正日益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现阶段,我国银行业衍生产品风险定价能力还不高,风险转移和对冲手段还较少,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具有现代金融工程知识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特别是面对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的管理意识及经验更是缺乏因此,如何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是摆在监管部门和银行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管理随着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银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科技手段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许多创新业务和产品都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如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应该说,目前在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上,信息技术风险防范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信息技术风险的防范绝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业务部门,而是涉及到科技服务部门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科技风险审计部门以及任何信息数据使用部门所以,银行要像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样重视信息技术风险
第四,加强金融业的国际间合作在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一国控制金融风险已经显得势单力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金融衍生业务的开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比如,我国可以与国外金融衍生交易自律组织签订关于金融衍生市场信息互享的谅解备忘录,或者与国外政府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还可以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标准制定我国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规则,从而达到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
第五,加强银行业的内部治理首先,建立由董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包括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恰当的职责分离,明确划分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对业务经营活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适当机构,在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间设定明确的辖属和报告关系,建立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度,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通过机构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内部控制,督促稳健的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其次,要加强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强化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通过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系,对所有的业务活动进行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会计报表一经生成,不得更改;杜绝信息独占,任何会计统计信息都应做到分层共有,并在不损害商业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公开
第六,加强银行业资产的管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已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代名词这几年通过清收剥离盘活核呆等各种办法,不良贷款率由以前的50%已降至今天的不足10%,为中资银行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为金融创新的更好进行创造了条件2007年,随着农行股改上市即将完成,四大商业银行即将全部完成股改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又上一个台阶,将为推动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体制制度保障
总之,金融创新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它的成长需要商业银行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共同推动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主体,对创新活动及其风险承担第一责任,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包括建立争议处理的解决机制;投资者在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要遵循“买者自负”的原则,承担决策风险;监管机构要履行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职责,督促商业银行向金融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揭示风险,保护金融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公平的市场交易规则,完善法律法规;另外,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还共同承担对投资者教育的责任,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增进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尤其是对创新产品收益和风险状况的了解,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小锋,黄嵩.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邓长春.关于金融创新内容的新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1).
关键词: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者;公司风险投资;企业创新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8―0022 05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革命,企业金融(Entrepreneur Fi―nance)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世界及中国的经济中。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企业(Entrepreneurship)就是将商业构想转化为商业发展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家(Entrepreneur)就是一个通过思索、推论,然后采取行动将商业构想转化为商业行为的人。而企业金融,就是研究在商业构想转化过程中如何运用经济工具和科学技术进行有效的计划、融资、经营,创造企业价值的金融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分支主要服务于新创立的中小企业,它帮助企业家实现创业灵感,审查创业企业的成功率,研究一个新兴产业和新建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企业融资方案、评估投资价值及防范金融风险。企业融资和企业金融管理无疑是一家创业企业建立和生存的关键,企业金融因而受到了创业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人们对企业金融还比较陌生,为人们熟悉的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企业金融和公司金融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面临着两大难题: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在进行投资前,要对受资者进行评估。但公司金融评估的是公司短期的盈利能力,而企业金融评估的是企业长远的发展潜力。投资后要对企业进行监管,最后是获得收益。具体来讲,两者有以下不同:
1.从服务对象来看,公司金融主要是对资本雄厚、有足够盈利能力的公司制企业的研究;而企业金融主要服务于刚成立的、有良好成长前景的项目或中小企业。
2.从研究重点来看,公司金融主要是研究比较成熟公司的价值评估与资产选择、风险管理、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与预算等;而企业金融主要聚焦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管理,即如何培育企业从一个婴儿长大成为一位壮年。
3.从融资来源来看,公司金融讨论的公司的融资来源广泛,可以发行股票,向金融机构借款或是根据信用等级发行公司债券,吸引分散客户投资,而企业金融中的企业由于暂无盈利且风险大,只能通过股权转让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者、公司风险投资者融资。
4.从融资过程来看,公司一般是从资本市场一次性大规模募集资金,而中小型创业企业只能根据企业运营的状况和业绩分阶段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
5.从投资的目的来看,公司投资者主要是为了获得股利,最后可在二级市场上出售投资证券;而创业企业的投资者着眼于未来企业资本增值,并以整个风险企业为经营对象,通过支持创建、培养企业,待企业成熟后通过上市或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
6.从投资者参与程度来看,公司的投资者只需监督受资企业的资金没有挪作他用;而企业的投资者常常会参与管理受资企业,协助企业成长壮大。
7.从投资风险来看,企业金融的投资者一般是投资新兴的中小企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而产生的道德风险,而且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还要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成功退出的风险等种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有更高和更复杂的风险性。
近年来,小公司和新创企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Lerner研究表明:历史上,大公司是美国就业的主要创造者,但这一形势在20世纪80年代被打破了。Birch的确切数据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的10年中,世界500强的公司减少了约400万个职业,但员工少于100人的小企业在这十年中却创造了1600万个职业,并且在这一期间,新成长的企业团体还在迅猛增加。相对于大公司,小公司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在因特网繁荣时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这就说明了专门研究大公司的公司金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企业金融这一新的理论研究来弥补小企业金融发展的空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只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可创造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时,它才成为生产力,然而创新拥有者与资本拥有者的分离,导致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低效率,但若创新拥有者成为创业家,通过企业金融渠道融资,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创业企业的商品,这就提高了创新的商业转化率,同时利益的激励,也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这也说明了企业金融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企业金融的研究领域包括企业审核、对外融资、企业价值估计、风险防范等,我们可以根据创业企业独特的融资方式――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来了解企业金融发展的历程,因为风险投资的过程涵盖了企业金融研究的所有领域,企业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风险投资的发展。
1946年,第一家现代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成立,标志着企业金融这一新兴金融形式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的风险投资进入一个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晚期,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给美国的风险投资带来勃勃生机,从此美国的风险投资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估计为500家,居全球之首,占全球风险投资市场的72%左右。据研究表明,仅在2000年,美国风险支持的企业直接创造的工作岗位占总就业的11%,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占整个国家GDP的11%。可见企业金融在美国的资本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对而言,中国的企业金融则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第一家具有风险投资性质的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成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形成,特别是在经历2001-2004年的发展低谷之后,进入2005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呈稳步发展之势,风险投资的资金和机构在不断地增加。2005年是中国VC1.0和VC2.0(根据风险投资规模分类的两种级别)的分水岭,以IDGVC和软银亚洲募得更大额新基金,国际上更大规模、更有实力的VC的纷纷涌入以及VC界洗牌和跳槽为标志,中国的VC已经进入2.0时代。另外,伴随着2005年中国创投市场的新一轮重组的完成,中国创投市场在2006年开局时有了一个新的阵容:充足的基金、重组后的团队。从数据上看,仅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就达到7.72亿美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增幅高达128%。而私募基金同期在中国的股权投资额也高达55.6亿美元。目前,国内风险投资机构
达到400余家,比较活跃的有200余家,其中140家为主体。到2005年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额为464.5亿元,比2004年438.7亿元风险资本额增加了25.8亿元,高出2003年风险资本总额139.16亿元。总之,中国的风险投资总体规模逐步增加,而且整个产业基本处于成长期。目前,北京、深圳和上海集聚着全国风险资本总量的六成。其中,北京吸引了众多的外资风险资本,占全国风险资本总量的31.2%,深圳和上海分别占全国风险资本的17.5%和11.2%,而投资的领域主要是IT和其他高科技行业、生物医药行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等,其中,IT行业无论是从投资案例还是投资金额方面来看,都处于绝对优势。企业金融服务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目前,我国的企业金融服务业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企业金融的研究范围
根据创业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对企业金融的研究范围作如下划分:
(一)对创新企业的审查和评估
一个创业企业的成功,只有商业构想是不够的。一个企业家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参考的企业模型。根据模型,制订计划,一是创造收入,二是创造利润,三是在合理的时间内为企业的所有者创造正的现金流。企业金融将创业企业分为两类:以增长为导向的企业和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有的研究通过对已成功企业的分析,总结出这两类企业在企业市场、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特征,作为新创业企业的学习模板。
同时,为判断一个商业构想成功转化为企业的概率,企业金融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判断标准,称为VOS指标。这个指标从市场、盈利能力、金融状况、管理团队四个方面对该商业构想进行审查。具体而言,市场指标包括如下参数:潜在的市场产品容量、企业增长率、所占市场份额、进入壁垒;盈利能力从总收益率、税后收益率、资产变动弹性、资产收益率来考查;金融状况的参数有:距现金流平衡的时间、回报率、距IPO的时间和创立者的控制力度;而管理团队方面的考察主要是管理者的经验、管理范围、流动性。
根据每个参数的描述,可以较准确地判断某个商业构想的可行性,让潜在的投资者决定是否或如何向该创业企业投资。
(二)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企业是一个成长性的企业,企业金融根据成长过程,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及每个阶段的融资作了以下分类。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也导致了每个阶段不同的融资形式。
种子期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家自己的资产和亲朋好友的资助,成败的高不确定性使这时的企业很难吸引到其他投资者;初建期的投资仍主要是企业家及其家人,但由于企业已逐渐开始创造收入,少量天使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被吸纳进来;在第一轮融资时,企业成功与否的势头初见端倪,此时愿意承担这种风险的风险投资基金大量涌入,企业亦在这一次融资后基本确定是否会成功;在第二轮融资时,企业的发展状况已基本稳定,此时风险系数较小的商业银行及部分散户投资者大笔投资,此阶段企业主要是为了扩展市场及规模。
为了保持高速增长,在成熟以前,企业会再次奋斗,推迟成熟期的到来,这时企业会启动夹层融资,主要是通过高风险借贷的方式,并附带给投资者在以后特定时间以优惠的特定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通过这些吸引方式融得资金来进行企业扩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营运资金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另一种方式是桥梁融资,是为了使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而进行的短暂性融资。在企业进入成熟期后,还很有可能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再融资,出售股权,获得资金,进一步发展业务,并正式成为一个已经成熟的企业。
企业周期的划分是企业金融研究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企业风险、融资风险、企业特征及成功的几率,是不同风险系数投资者进入企业投资的判断标准之一。
(三)创业企业外部融资
因为创业企业一般还未盈利,缺少有形资产,因此贷款融资是相当困难的,创业企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从外部进行股本融资:1.自己作为有限合伙人向风险投资者融资;2.天使投资者将个人的资金投入到创业企业中;3.基于经济或战略原因,公司以股权所有者的身份投资某个创业企业。虽然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但许多研究表明这三种融资方式是创业企业资本的主要来源。
1.风险投资者。有很多研究证明,风险投资企业在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是很活跃的,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的作用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提供专业的建议。风险投资者希望对其投资的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协助制定商业计划,帮助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甚至帮助设计员工薪酬补偿计划。此外,风险投资者还能对企业内部结构的建立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帮助,特别是以下方面:人力资本政策、招聘专业的市场人员和推销员,筛选股价期权计划等。Hellman和Puff发现,有风险投资的受资企业更易于聘用一个外部的专业经理人来替换企业的创始者担任公司的CEO。
(2)提供监管职能。和其他金融中介不同,风险投资者是唯一提供监管服务的投资者。Gorman和Sahlman的研究:主要的风险投资者平均每年访问其所投资公司19次,这直接证明了风险投资者是一个活跃的监管者。以1978到1989年的271个高科技公司为例,Lemer发现:在受资企业进行融资后,若CEO被替换,平均1.75个风险投资者加入了受资企业的董事会,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受资企业在受资后CEO未变的情况。这些发现都说明了风险投资者在企业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3)证明创业企业的价值。除了向所投资的企业提供监管和其他服务外,风险投资者还能潜在的通过证明创业企业的实力而帮助创业企业得到更准确的价值评估和获得其他投资基金。例如Megginson和Weiss就发现,有风险投资作背后支持的企业相对于无风险的投资作支柱的产业而言,他们的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更少被低估,且承销商价差更小。
2.天使投资者。天使投资者是用个人财富向一系列小企业投资的富裕的自然人,他们一般提供种子期的投资,数额较小,且缺乏流动性。Woo(2002)的研究发现:企业在第一次接到天使投资者的投资时,一般只有10.5个月的历史且其中69%的企业还未开始获得收入,而第一次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有超过一年的历史,且只有少于40%的企业还未开始创造收入。
天使投资者很少提供像风险投资者那样的服务,只有20%的天使投资者参与受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招聘及组建活动。但是天使投资者能有力地帮助企业从风险投资者中获得以后的融资,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天使投资者数目和企业融资所耗损的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公司风险投资。相对于前两种融资方式,公司对创业公司的投资方式很多,包括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直接投资,通过独立风险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和与新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
并。而主要的投资方式是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及通过独立风险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虽然公司风险投资基金的规模很大,但其真正的投资数额却不到创业企业总融资数额的5%。公司风险基金数额较小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公司风险投资机构本身的结构问题和公司投资者与创业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机构本身的结构问题主要是公司机构对公司没有足够的责任感,缺乏明确的任务,甚至可能会投资于互不相同的几个创业企业,也使得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很难吸引到顶级的人才。
此外,公司风险投资者还被公司与受资企业间潜在的利益冲突所阻碍。例如,创业企业的产品可能是该风险投资公司产品的替代品,结果风险投资基金没有激励向创业企业继续投资,而创业企业可能选择成为一家公司的竞争者而拒绝该公司的风险投资,否则创业企业情愿从独立的风险投资者获得融资。
(四)企业价值评估
对创业企业的审查是对企业创立计划可能性的考察,是一种粗略的定性加部分定量的分析,而当企业投入建设后,就需要有确切的数字对企业价值进行准确的估计。企业是分阶段融资的,在每一阶段投资者都需要对企业现在及未来的价值进行估计,来判断是否继续向创业企业投资及投资多少的问题,因此一套精确的价值评估体系是企业金融研究的重点。
每个企业的现金流有不同的情况,为此企业金融总结了三种方法。三种方法都是规定一个考察的期限,包括已经经历的和未来预期的年限,对前几年和对后几年预测的财务报表的分析,而方法的不同就在于报表的处理不同。方法一称为红利最大化法,将所有的现金以红利的方式分发,现金流量表上的余额为零,投资者的收益即为所得的总的红利;方法二伪红利法,将所有的现金流记录在盈余现金账户上作为营运资金,而实际红利为零,但现金流量表上余额为零,认为是以红利分发了。最后通过公司的营运资金来计算股本价值;方法三是延期红利法,将最初几年的现金流保留在账户上,在最后一年时将所有的积累盈余以红利方式分发,此时的股本价值即为最后一次的红利。
然而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红利法假设投资者可将每年的红利进行再投资计算总的收益,但企业通常不会每年将所有的现金均以红利方式分发;伪红利法假设积累全部的盈余进行价值再创造,但股东并不会接受每年的零红利;方法三估计的价值通常是最低的,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盈余的价值再创造能力和时间价值。因此,企业金融价值评估方法还不够成熟,在时间中需要更切合实际的方法来准确评估。
(五)投资的退出机制
投资的退出机制是确保投资者权益的一种必要条件,对于高风险的企业金融投资来说,尤其如此。企业金融服务涉及的退出机制主要有四种:公开上市、股权回购、兼并收购、破产清算。
1.公开上市。企业金融资本退出最常用的方法是:成功进入公开市场,向公众发行普通股票,就是“首次公开上市”(IPO),风险投资者借此机会提高股权的流动性。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是证券市场对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肯定,这使得风险投资家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价值大幅升值。公开发行股票是风险投资最佳退出方式,而二板市场则是风险企业最佳的上市市场。
2.股权回购。股权回购有两种方式:创业企业股权回购和创业家的股权回购。创业企业股权回购是指企业采用现金或票据等形式,从投资者手中购买其所持有的企业的股份,并将回购股票升值的一种方法。创业家的股权回购指创业家采用现金或票据等形式,从投资者手中购买其所持有的风险企业的股份,并将回购股票升值的一种方法。股权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家来说,是一种备用的退出方式。
3.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Merge&Acquisition,M&A)是以资本额为纽带,以产权为对象,以谋求资本增值为目的的两种形式。可采取直接收购、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三种方式。
4.破产清算。清算公司就是在风险投资失败的情况下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退出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风险资本以清算公司的形式退出所能收回的投资占初期投资的20%-60%。以公司清算的方式退出对风险家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但这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必须断然采取的措施,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前景不好的风险企业,只能给风险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
总之,企业金融和公司金融一样面临着金融风险,如何防范也是企业金融的研究领域之一;问题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对受资企业如何监管及如何制定条例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亦是研究范围。广义的企业金融包括了企业一切的金融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金融的研究范围会不断扩大和完善。
三、企业创新机制与企业金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资金是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由于高风险和不稳定性,创新型企业通过信贷筹资困难重重,但企业金融弥补了这一空缺,它正好解决了科学成果由实验室走向工业化、产业化大生产的转移问题,这就促进了人们思索:自主创新和企业金融的发展是否有着某种关系。
据资料显示,风险投资是企业进行创新,并通过创新生存和壮大的关键因素。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黑森认为单纯把创业投资看作生财之道的公司很快就会被淘汰,而技术发展和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生存有更高的价值,表2即为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建议的不同风险投资目标的评分体系。
表中是除了企业为了创造利润之外的其他目标的评分,促进内部技术创新仅次于技术发展的窗口作用目标位居第二,说明创新对一个企业长期的发展、维持并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有效的技术创新是减少成本的最佳方式。
风险投资和企业创新是否会相互促进?美国的Kortum和Lerner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对于投入的创新输出专利而言,每一美元风险投资(V)等于3到4美元的公司研发费用(R),换句话说,风险投资的效率大约是公司研发费用效率的3到4倍;二是在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时期,美国风险投资的数额很小,大约只有公司研发支出的3%水平,但是风险投资所支持的份额,却占到该时期美国产生的所有创新中的10%~20%。这两个结论表明:风险投资在激励创新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可以放大投资效果,刺激创新活动的发生。
而国内学者等利用美国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发现在美国每增加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成功运用专利技术的数目增加0.8项,发现风险投资与技术专利的运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丁文丽也利用美国数据证明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程昆等用中国数据亦证实,在中国市场每增加100万元的风险投资,技术专利的申请数目增加约0.05项。
因为技术创新本身具有正外部性,而且由于技术具有高不确定性,在技术创新中,会出现技术创新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导致技术创新融资市场成为柠檬市场,而风险投资者作为一个活跃的投资者从以下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激励创新。
1.由第二部分论述,风险投资者积极真正融入投资客体中,接触了最新的技术及商业模式,积极地参与管理与监管,对新企业提出基于经验的有效建议,促进高新技术的创新。
2.活跃的投资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会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较为软弱的产业,通过严格的筛选与审查,投资这种蕴涵着更多价值的产业,如果这样的企业成功,对于内部的创新将会产生更好的激励。
3.活跃的风险投资者通过细致的判断,会善于抓住每个可行的商业点子,通过对一系列潜在创新项目的积极投资,大大降低了这种创新夭折的概率,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意识。
4.风险投资者尤其是天使投资者的早期投资,及时的补充了足够的R&D基金,为创新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5.企业金融的投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而相对于大企业繁琐的管理和控制程序和创新活动中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且中小企业机制灵活,更有利创新,在创新中具有优于大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总之,风险投资是企业创新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提高创新的商业转换率的同时激励了更多的创新。
四、中国市场的企业金融和创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比重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自主创新需要发达的企业金融市场做后盾,完善的企业金融服务是创新机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的崛起,留学归国创业的热情掀起,国内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蔚然成风,一大批急于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企业应运而生,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中国的风险企业还刚刚起步,可谓是举步维艰,中国旧有的经济模式与法律严重阻碍了风险企业的发展。没有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风险投资企业、公司上市的过高门槛阻碍了风险投资公司退出投资企业、思想意识的束缚等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意见:
(一)在建立二板市场的同时发展其他退出方式,全面完善退出机制
目前中国企业金融发展的瓶颈就是退出机制不完善,上市的高门槛将很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降低了风险资金周转率,而二板市场的建立是解决风险投资退出难的重要方式,它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低,符合规模相对较小、未来盈利高、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的情况,支持中小企业上市交易,使得风险投资的内在运行机制能正常发挥。但同时风险投资者还可通过借壳上市、并购、股权转让、清算等退出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优势退出机制,所以应当两边都要抓,且两边都要硬,防止退出机制单一性而在条件发生变化时的风险。
(二)使企业家认识到风险投资的重要性,适度开放股权
企业家应该深刻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滚雪球似的资金积累是永远赶不上时展的速度,风险投资是以投资高收回为目的。以股本资本进入企业并不是为了争取企业历史业绩,而在帮助和指导企业加速发展,分享企业发展过程所带来的高额回报,与企业家目标一致。适度放开股权,不仅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股本的扩充,而且也是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改善资本结构,提高公众形象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改变我国风险投资单一主体的局面,要发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外国风险投资等多种主体,鼓励银行、信用担保机构、手握大量存款的居民及外国投资者进入风险资本市场。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达数万亿元,加上各类闲散资金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的资本市场。如果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这些私有资本将起到很好的推荐和示范作用。在减少了政府过多管制时,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营效益。
(四)加大我国天使投资的规模
天使投资者主要投资于创业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的融资,且投资的领域很广泛,其投资收益并不是其投资的唯一目的,而其他风险投资者主要从第一轮融资开始投资且投资领域只是IT、生物技术等有限的领域。目前我国种子期与初创期的融资供给尤为缺乏,导致企业因发展初期资金的断层而夭折,而往往在这些夭折的企业中有很多是极具创值力的。因此加大我国天使投资的规模可以为更多创业企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国家可以成立“天使投资者协会”等专业机构,来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个人加入天使投资行列。
(五)国家出台促进企业融资发展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