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6: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提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在提问时还存在着几种误区:(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3)提问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4)提问无目的性,信手拈来,随心所欲。(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6)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无事可干。
那么,如何克服上述误区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正确处理提问与回答的时间关系。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是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第二,注意问题水平。问题水平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进行的认知活动的特征。问题可以划分为高级水平的问题和低级水平的问题。高级水平问题要求学生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或运用逻辑推理出证据来支持答案的问题,这种问题涉及解释、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低级水平问题只要求学生再现或辨认教学时呈现的一些信息,这类问题以事实性问题为主,其认知过程相对简单。
第三,丰富提问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模式最明显的弊端是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自我提问既表明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是独立思维能力的主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丰富课堂提问方式,使其多元化是必要的,如老师导、老师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导、学生问――老师导、学生答;老师指导、学生互导互答等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值得尝试的。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1、提问目的不明确
案例1 一位教师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
教师: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亲身研究一下,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
教师:请大家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将你们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1中。
学生活动:学生进入探究阶段。
教师:等待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
师生互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
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有的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所以不知如何下结论;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完成。
反思 不难看出,教师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也不具体,忽视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优化方案:
实验一:请同学们按照图l将电路连接好,然后完成下列几步:
(1)让条形磁铁快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2)让条形磁铁静止在螺线管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3)让条形磁铁不动,螺线管快速靠近或远离条形磁铁,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实验二:请同学们按照图2将电路连接好,然后完成下列几步:
(1)闭合开关,将螺线管A快速插入或拔出螺线管B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2)闭合开关,螺线管A不动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3)闭合或打开开关瞬间,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请同学们将实验一和实验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信息,初步感知物理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小结 正确合理的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便于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都有进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课堂设问每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两点:
(1)问谁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启迪思维的具体情境,使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问什么 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形成知识网络,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问题的思考价值不强
案例2 某位高三教师复习《功率》的教学片断。
提问:什么叫功率?功率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功率的定义式是什么?定义式中各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功率的单位有哪些?换算关系如何?
在复习课问题太浅白,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失去了思维的价值。
案例3
有位高一的老师在教《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重力加速度时提问:重力加速度g跟什么因素有关?赤道和两极上重力加速度g谁大?重力加速度g=9.8 m/s2怎么计算出来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太难,要求太高。
反思 难易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难易失衡,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问题过浅,只是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问题过深,所提问题思维跨度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出现“休克”状态。
小结
(1)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因此,难易适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2)课堂提问要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很多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述相关知识,迫不及待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每一步都获得学生的赞同与喝彩,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虽然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适应所有情况,但是好的方式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急促地迈向结果,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中我这样提问:怎样知道一个物体的质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用天平称量,接着我又问,如果是地球呢?学生的心猛地一震,接着面带困惑,我说我能称量出地球的质量,这时,学生惊讶地看着我,有的小声嘀咕:阿基米德也不过是假想着把地球撬起来罢了,我们竟然要称量?学生带着疑惑和求知的欲望,在我的引导下走进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3、问答的方式不讲究
案例4 一位教师讲授《波长 频率 波速》一节教学片断。
教师:什么是波长?(让一位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距离为一个波长的两质点位移,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什么是频率,由什么因素决定它?与传播波的介质有关吗?
学生回答。
如此一问一答,其它学生作陪。
反思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物理教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上例这种“打乒乓式的问答”方式,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将集体的活动变成了个别考核,可见,教师的还没有真正转变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上来。
小结 (1)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都让好学生回答,忽略了后进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相应的发展,教师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办到的。
(2)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中学生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求知欲,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的,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让问题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原因;策略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下面谈谈几点在教学中如何巧妙提问的做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可为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理解并牢固掌握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二、提问应具有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在维持提问愿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原则。也就是说,提问时要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的思考。
例如学习了列方程组解题之后,我给出了这样一个实际情景,在一个商店里,一个顾客和一位售货员的一段对话。顾客: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售货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余的,但要在买一袋牛奶就少一元钱了。今天我们店在搞优惠活动,所以我给你买的饼干可打八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找你8角。(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根据对话内容,你能知道饼干和牛奶的价钱吗?通过设计这样的情景,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同时又圆满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抓住学生思维提问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提问方式上着力优化。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这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1)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2)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仍诹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又如:学习小数乘法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创造氛围敢于提问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慢慢去经营、去探索,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它,让它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教师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孩子在轻松而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琦.“小提问”里有“大学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05期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和提问与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关,要发挥学生提问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就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发现化学知识能解决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学习化学的欲望便会愈来愈强烈。
凡是美的东西,都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追求化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的素材。比如在上绪言课时,可以演示清水变成红葡萄酒,红葡萄酒再变成牛奶,也就是往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立即变红,再用饮料吸管往溶液中吹气,红色逐渐褪去,溶液变成白色浑浊。还比如用玻璃棒点灯。这些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引发好奇,让学生在阅读、观察和实践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由奇生疑由疑而生问。例如讲燃烧和灭火时,课本讲了关于火灾时如何灭火和自救的方法。我想这种灾害的损失不会消失,但至少会降低,再把生活中的事例放在课堂上,例如上海高层住宅楼特大火灾(如图所示)。
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遇到了火灾,应该怎样去逃生、自救,通过这样的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既达到了拓宽化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由此开展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例如,讲到元素化合价的时候,教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化合价数值与离子所带电荷数有什么关系呢?例如,讲到元素周期表结构时,教会学生提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层数与周期数有什么关系?元素所在同一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联系?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发问,学生会感觉到有很大的收获,同时逐渐领会用联系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学习化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提出后,还要将这些问题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做好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三、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提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提问 ; 学生 ; 有效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时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受到提问的困扰——有的提问只能“吹皱一池春水”,有的提问学生毫无反应等。这样的提问显然与提问有效性是违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设计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如果用词不准确,不到位,容易使学生答非所问。为此,语文教学中的提问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考虑。
(一)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清晰有效
时下的课堂上,有的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根本不需要学生回答,严重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则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严重缺乏设计;还有的问题本身就存在矛盾,已经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我们教师都必须重视。提问要有合理的跨度,即提问既不能空泛——让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对课堂上需要提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二)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课程目标,依靠教材和学生实际,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善于设疑发问。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相接的疏导性提问,诱导学生通过问答步步深入,拾级而上,达到各个击破。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提问有创造性,营造出的问题情境才更加新颖、独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三)课堂提问,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也应该由学生自主解决。教师整过教学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不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予以评价。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
一堂完整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中的“生成问题”。“预设问题”的设计要从对教学引领作用和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使课堂“生成问题”的出现。“预设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课堂进程的主要问题,但有时“生成问题”往往更具发展性,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对于 “生成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问题,机智处理新的问题。所以这两个部分不能截然分割,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促进学生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师只有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实施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展开思维,激励学生的自主创造。
参考文献:
《学周刊》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2011年17期
提问是一个重要的艺术问题。高效的或艺术性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人是知情合一的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类行为活动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二是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三是创设教学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及时而恰当的激励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常常令我们感到惊叹,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他们对某些问题常常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学生常常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积极发表看法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多鼓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信息
在教学中课堂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经常运用的有口头反馈、书面反馈,体态反馈、活动反馈、小组反馈等。教师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合理地运用这些反馈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变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变可疑反馈为可靠反馈,变单一反馈为综合反馈,这样就可以有效运用课堂反馈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使教育教学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解惑要善于应变,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几十名学生在一起学习,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必然不同,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是难免的。要有效地处理意外情况,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就要掌握常用的课堂应变方法。如停顿法、暗示法、提醒法、表扬法、提问法、休整法、转移法、幽默法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课堂应变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吸引学生,使学生有更好的注意力,才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优质、高效,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在让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必然要考虑原有的信息,这个时候就有了选择有用的信息思考,在思考有用信息的时候,他就会知道根据哪些信息可以知道相关的一些信息,然后提出问题的同时,学生也就知道了与问题的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现实生活有很多问题并不是别人要提出来让你做的,而是你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问题,要主动思考,主动运用逻辑思维去解决。提出了个新问题,意味着你的思维又前进了一步,所以创新的能力一定是在不断地提问中产生的。经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提问能力的班级,学生提问能力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要高好多。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起学生的疑,由此产生问,如何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对此的研究,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创设真正成功的课堂。
五、用启发提问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课堂提问,重要意义,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既是一种教授知识的方式,同时又是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发现和领悟社会和生活学问的重要方法,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在提问中,设问是一个相对多用的提问形式。
一、提问的重要意义
知识的获取过程无一例外都是充满疑问的,无论是对于探索并发现了真理的前人,还是当今课堂上的学生,因为对于人类来说,上述两种情况其实从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在获取真理,都是在疑问和疑问的破解中增长知识,不同的是方法,一种是近乎无所依靠的独立发现,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获得。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又非常容易被教师忽略。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来看,提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的组织一般由单向的信息传递和双向的互动组成。提问是互动环节的动力和催化剂,也是最具教学价值的部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活跃的部分,也就是问题探讨的部分;学生迸发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也正是在这一部分。组织行为学中讲“头脑风暴”,认为“头脑风暴”是产生新思维、新思路的重要手段,因为这一过程充满了质疑和回应。其实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就应该是一堂“头脑风暴”式的课。此外,从课堂教学的推进来看,提问起到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这一点可以从众多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中得到例证。
二、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用到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提问方式,这些提问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疑问句一般是开始环节使用的一种提问方式,作为相当于拉开场子,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因此,并不需要学生当场回答,老师也不会回答;反问句一般较少在课堂使用,即使使用,也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比如在学生不能判断是非或在犹豫的时候,老师需要强调一个观点的时候就会使用反问句。相对而言,课堂中使用反问句的时候仍在少数。
而设问句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提问方式,这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从设问本身的功能来看,其目的并不一定要被问的人回答,而是要引起被问人的注意和思考,重在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启发性;二是设问其实是一个脉络,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一个必要的手段。
设问有两个层次:一是认知分析型设问;另一个是条件句设问。认知分析型设问在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基本的层面。认知分析型设问,其功能是让学生发现事实和发现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联,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认知能力。这种设问是课堂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
条件句设问处在高一个层面。条件句的功能是让学生以事先设定的条件为依据,开展想象和推理,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一个停留在事实层面,而另一个属于想象、推理和创造性的发现。上述两种设问各有其作用,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看什么时候使用。以多年从教的经验来看,一般认识分析型设问处在后期课堂教学(互动式)的前奏部分,属于知识的认知和巩固,而条件句设问处在结果部分,属于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三、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好,事半功倍;问得不好,事倍功半,弄巧成拙。常见的失败的提问有以下表现:
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2)问题比较空泛,让学生摸不清方向;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没有引导的过程,没有思考的空间。
那么,怎样提出的问题更有利于展开想象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呢?简言之,就是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呢?
1)要有针对性。
既要针对课程所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还要针对学生现有知识的状况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思考领悟的能力,远比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重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去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比较归纳出问题的结论。
3)好的提问是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也就是说,从事实层面到理念层面,从课本到社会、到人生。我们通常说的启发式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是否具有延展性,从这一点上看,条件句设问应该是更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就不太可能是一个标准答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追求答案,要更看重学生思考的过程。
总之,运用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掌握设问的一些基本技巧,还需要考虑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对象以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否则,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成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实说明一个道理,知识的探寻比单纯接受一个现成的知识来得更重要。因为知识的探寻既是一个对现有知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类大脑潜能的挑战和开发的过程。所以,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其有效性也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黄伟 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J].教育科学研究. 2010(1)
[2]程爱芹 课堂提问的艺术[J].新课程(中).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