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6: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科技市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山大路传奇之历史篇
在济南乃至山东,提到I行业,很多人不由得会想起“山大路”――一条以国内著名学府山东大学命名的路。
作为山东的省会,早在十几年前,济南就依托山东大学等高校,在山大路竖起了高科技的大旗。曾是全国电脑企业龙头的浪潮集团就在这里走
向了全国,这里也成为山东信息产业的销售终端,在全国的IT市场里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其实,在科技市场14年发展风雨历程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发展史。1994年,是济南市市场建设提速的时代,当年由历下区工商局、开发公司、街道办事处带头,准备在该地段修建一座大型酒水批发市场。但当时相邻的解放路上已经有了相对集中的电脑公司,城市的IT产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参与决策的班子中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这一市场动向。
当时,中关村的成功让每个IT人土羡慕不已,而济南每年在中关村计算机及配件的采购额能占到中关村总额的20%,政策的支持及巨大的商机摆在了面前,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也迫切需要一座科技市场以满足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进一步考查与谋划,建设济南科技市场的决策最终取代了建设一家酒水批发市场的初案。
丰厚的机遇就像在山大路上栽下了一棵梧桐树,创业者蜂拥而至,伴着科技市场的成功,济南高科技市场、科技市场二期工程、齐鲁科技市场、世纪科技市场、齐鲁大厦、百脑汇、赛博数码广场、亿维数码广场等市场也相继进驻,才构成了现在山大路的完整格局。
1997年5月1日,济南科技市场隆重开业,揭开了山东省IT行业发展的新篇章。山大路IT科技商务区从这一天开始,迈出了划时代的第一步。这个市场目前在山大路的路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厅,这里有着山大路创业元老磨灭不掉的青春记忆。
1997年5月1日,
2001年3月10日,济南科技市场二期开业,营业总面积达到了4万平米,成为当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IT产品专业卖场,引领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市场的东西两区,有如山大路的两只翅膀,使科技市场实现了再一次腾飞。
2004年9月,济南市历下区政府开始委托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对山大路科技商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全方位策划。山大路的发展第一次进入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2005年,山人路科技商务区成为体会内首家“省级信息服务业示范基础”。
“山人路模式”得到围家科技部的认可。山人路模式即“以硬养软,以软促硬,以有形促无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006年上半年,历下区委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公司对山人路“起步区”进行城市设计。
2007年1月份,同济人学和上海现建筑设计公司的成果进行对接,起步区城市设计正式纳入山人路片区规划。山人路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发展的阶段。2004年和2006年,山人路科技商务区连续举办两届“电脑节”,客商云集,两届人流量达到40万人次,市场销售额达41乙元,提升了山人路的整体形象。
也正是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山火路开始风云变幻――2003年,台湾50强企业蓝天集团旗下的百脑汇进驻山人路;2004年,台湾50强企业鸿海集团袒下的赛博入驻银座数码广场,2009年,深圳华强集团进驻济南,2011年华强电子5万平米的卖场已经开业,这又为山人路的竞争格局带来新的变化,山人路进入“战围时代”……
山人路从一条不起眼的街道,经过十年的小断发展,最终铺就成了一条省内IT商场的黄金大道。现今,已经无可争议沩了我省最人的IT商品销售集协也、物流中心。科极市场作为Ⅱ事业发展的领航者,对济南市、山东省的IT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满足了省会市场对IT产业的需求,引来了各地的效仿。同时,带动了周边物流业、餐饮业的发展,乖l技人才、就业率、税收的增长。
山大路传奇之精神篇――专访山大路济南科技市场管委会主任祝伟东
ClTYIN:您本人跟山大路打交道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山大路发展的见证人之一,在这20多年里,您对山大路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评价?
祝伟东:我1985年从临沂考进山人计算机系,1989年人学毕业后,我进入浪潮集团搞技术,一干就是多年,后来又进入省技术产业中心任职,来到历下区后,也是一直在山人路周围工会作,2006年9月,出任济南科技市场管委会主任后,更是直接参与了山人路IT业的发展。
我对山人路的感情很深,这二十几年来,也一直惊叹其发展速度,她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买IT,到山人路、到科技市场,跟买家电到国美、苏宁一样,品牌影响力很人。同时,她也是山东信息产业的销信终端,她的活力直接拉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发展好山人路,意义重人。
ClTYIN:山大路现象的形成,跟济南科技市场的出现密不可分。作为负责人,你怎么看待科技市场和山大路商务图区的这些年发展?
祝伟东:1997年25月1日科技建立,迎合了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发展很快,许多人发了财,许多人从一节柜台做到全省连锁,从大妻店做到人公司,很多最初的打工仔也成了人老板,甚罕有的保安也发财了,有了自己的公司。企业经理人人多为草根一族,勤奋加技术,白手起家,孜孜以求,义兀反顾地投身于IT产业。成功的故事鲜活生动,广为流传。科技市场创造了发展的第一个人平台,是划时代的。山人路科技商务区健康发展十几年,已成为创新与活力的技术高地,创业与梦想的示范裁体,推动了山东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CITYIN:整个山大路商圈一直保持着强大活力直至成为全国品牌,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祝伟东:山人路的活力与繁荣仅是其表,内部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积淀。“自强小息,艰苦创业,减信经营”已成为山人路从业人员的主流文化,“利他之心,敬天爱人”的理念也深入到创业者的内心。成功的企业家都把员工培养与社会责任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商业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尊敬和员工的信赖,在山人路有着数以万计的年轻人,人多数来自外地,但是在山人路工作,远在千百里以外的父母放心。
在这里没有歪风邪气、没有哄抢市场、恶性竞争、打架斗殴,而是彼此鼓励、互相扶持、相互借鉴、学习,成为一个很好的人文圈子,这里面,自强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靠双手和智慧打天下,人家认可!
还有一个是创新。IT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没有创新,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原来市场上人家都是装机,慢慢卖品牌,后来是数码、笔记本、台式机,再后来是研发、是商业模式、金融动作模式的创新,总之,小仅没有被潮流落下,而且引领了潮流。
在山人路发展的人,都有一种成功的梦想,期吩美好生活,而创新和自强,是人家公认的成功手段。认可这个价值的商业群体才可能是有责任感的、能长久的,才能保住这里的商脉。
ClTYIN:应该说从山大路商圈乍一成形,这种文化就开始确立,我们采访过市场上若干的创业者,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这种精神。
祝伟东:是的,IT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平等行业,从一开始人家就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健康、朴艾、守信、知行合一的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其实这些精神,很值得其他行业去学习,去推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我们随口一说就能说出很多跨国公司,如沃尔玛 (美国)、通用汽车 (美国)、三星电子 (韩国 )、宝洁 (美国)等。中国也有跨国公司,如中国石化 、 中国移动通信、 中国人寿等。跨国公司将自己原本国家的优良产品推销至各个国家,实现更高的经济收益,而产品的接受国家也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双方互利共赢,实现了产品、资金的跨国流动,这就体现出了经济全球化。这也说明,经济全球化其实与我们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二战后,利用其他国家资源和劳动力投资建厂的现象增多并开始普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兴办跨国公司。3.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比如跨国银行的出现。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一个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4.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当代,许多国家都在相互学习经济管理制度以保持本国经济的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0多亿美元在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打开国门,迎接经济全球化。这样,资本、知识、资源等可以互补,而且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不足的地区也可以有丰富的资源,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享受发达地区的产品,科技落后的地区也可以引进高科技创新自己的产品。经济全球化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发达、更文明,人民生活也更加便利了。对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都希望通过自己创业,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因此央视的创业励志真人秀《赢在中国》才会备受关注。但是创业成功者毕竟是少数,据调查机构统计,每年新创办企业中,至少有50%在半年之内倒闭。导致青年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管理经验缺乏、市场开拓困难、政策限制大、缺乏技术支持等等,创业之路可谓风险重重。
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情况之下,创业这步棋如何走,这是个问题。
创业的社会环境
有学界人士指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入发展过程中,“高增长低就业”开始显现,金融海啸又令就业形势更加恶化,而现在只靠输血的就业扶持政策难以缓解就业压力。因此,“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思路受到研究者和政府的关注。“创业经济”概念受到追捧。
2009年,各地方政府扶持“创业经济”的力度明显加大。
在济南,2009年元旦前,由山东团省委主管和热心帮扶青年就业创业的社会人士自愿结成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山东省青春创业促进会成立。促进会计划在今后3年里扶持1万名青年创业,帮助和带动10万名青年实现就业。
现在,山东省青春创业促进会首批会员有245个,吸纳了企业家、各市团组织成员、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等不同群体,采取企业家导师制,引导青年创业和就业。针对当前青年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缺乏等问题,青春创业促进会将建立2000万元的青春创业基金。
3月17日,首批济南市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授牌,首批基地全部由济南本地企事业单位组成,行业涉及旅游、餐饮、机械制造等。见习基地企业将为见习人员提升就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创造条件。另外,济南市首次将应届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列为青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象。
一股自上而下的“创业热”似乎正在就业寒冬里悄然形成。
创业的观念更新
就业尚如此之难,创业难道会更简单?长时间以来,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是,中国青年群体创业人数比重和创业成功率并不高,而在现在这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做生意就尤为不容易。
今天,创业理念比10年前更加深入民心,但实质上创业环境的宽松程度已大不如前。现在很多人提起创业,总是与“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新材料研发”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去开快餐店卖盒饭、开肉店卖猪肉就会被视为“新闻”,这种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影响到了创业的成功率。
而长期以来,政府实际出台的扶持政策也一直侧重于高新产业,高科技创业固然是值得提倡,但是并非人人都有条件去高科技创业,结果是受益人群受到局限,创业之路越走越窄。
那些网页设计、维护,在淘宝上开店,开快餐店,加盟连锁店等是社会新鲜人较为普遍的创业模式,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要求,很多年轻人视之为“自救就业”,但是这些类型的创业和“高新产业”沾不上边,往往得不到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同。
放低民众的创业门坎,让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到各个行业创业,有助于提升这些行业蕴藏的职业内涵,进而切实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草根创业从何处起
新一轮的创业热潮被称之为“草根创业时代”。有人归纳了草根创业的两个特征:一,英雄不问出处的“平民创业”价值。二,在技术和应用上强调“实用主义原则”。“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人创业故事正在不断变换着各种花样呈现出来。
通过《赢在中国》,很多人认识了在济南创业的窦大海,读博士、做高校老师、白手起家办学生食堂,走在创业路上的窦大海算是草根创业族中较为成功的一个,他的经历给年轻人提供了经验。
在济南,还有很多的创业青年在打拼着。刘希刚和妻子在山大路科技市场经营电脑组装维修和零配件的销售,和很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样,大学毕业之初给别人打工,后来进入电脑经销行业。2004年刘希刚在济南科技市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由于缺乏资金和必要的渠道资源,创业的第一年,刘希刚一直在赔钱。靠着勤奋努力、诚信经营,生意慢慢好起来,经营逐渐走向正轨。现在除了实体店铺,他们还开着一家网店,多渠道开拓行销。
作为草根创业者之一,刘希刚认为,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有明确的创业方向,再决定创业。其次就是熟悉行业状况,或者有熟人朋友的指导,这样能够避免走很多弯路。对于有志创业者而言,不断打造好自己的经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从学做业务开始,是一个好办法,当能力有了,创业机会自然很多,特别是今天,进入靠能力赚钱的时代,经营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当人们习惯于为大企业的成功欢呼时,更应该为那些普通人的创业喝彩,每个人都能够尝试,每个人都可能成功。梦想并不是白日梦。
Start-up Upsurge under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to obtain employment is very difficult in China now. Th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itiated the “start-up economy” and set off a new start-up upsurge to resist the “winter of employment”.
Many young people hop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n order to have the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ir lives. However, the successes are in the minorit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each year 50% of such newly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close down within six months. The reasons are: shortage of capital, financing is hard to come by, lack of management experience,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a market, policy limit, and lack of technology.
In 2009,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support the “start-up economy”.
In Jinan, before New Year’s Day 2009, Shandong Youth Start-up Committee, a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organized by Shandong Provincial League Committee and the social volunteers who help and support the employment and start-up of the young people, was established. This committee will support 10,000 young people to start new business and help 100,000 young people get jobs.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05-04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我国及我省至今尚无满意答案的一大现实难题。湖南历来是我国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较多的省份之一,统计资料显示:仅2000年~2005年,全省省级科技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就达5694项,平均每年940余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约占90%,应用技术成果水平处于国际国内领先的达95%以上;成果水平综合评分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五,在中部6省则稳居榜首。但另一方面,湖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非常低,真正能形成产业化的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中部6省排在末位。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因素显然是多方面的,破解难题的途经和方法也无疑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不同的原因和对策。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和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新背景条件下,有必要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和转化链的要素入手,来进一步审视分析这一命题的关键难点,梳理解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成果转化系统的瓶颈障碍
“转化”,通常是指从一种状态过渡或衍变到另一种状态的现象和过程。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一个涉及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即科技成果逐步成熟、完善以适应产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由科技供给系统、科技转化系统、科技需求系统和科技环境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其良性运行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
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一般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诸多环节,而不仅仅指从实验室到工厂车间这两点之间的“惊险一跳”。与此相联系,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还可大致划分为创造和提供科技成果的“供体”(研发机构)、接纳并物化科技成果的“受体”(物质生产企业),以及沟通供求双方关系的“媒体”等三大环节。如果在上述运行过程中的某环节内部或相互之间的链接状态出现问题,便会造成整个转化过程的运行不协调甚至断链。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涵义,就在于它必须动态地适应科技研发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接纳程度,以及科技成果转移的环境支持程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变化趋势。
基于上述认识,观察分析湖南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显然还存在着“供体”活力不足、“受体”需求不旺、“媒体”素质不高和链接状态不佳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1、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能力不强,切合市场需求的成果不多。
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作为湖南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之一,一方面由于考核体制、机制的不完备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自身的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差,许多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成功、原理样机和研究报告通过的阶段,还是一种不能实际应用的单元技术或实验室技术,被鉴定“首创”、“领先”之后便束之高阁,无法被企业立即应用;另一方面,倡导科研单位自己搞成果产业化的做法,往往因其资金、技术、场地、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事倍功半,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违背科技成果的转移要在社会上下游部门之间建立密切分工协作关系的客观要求。
2、企业创新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没能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湖南省规模工业企业的科技机构设置率仅11.1%;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开展了科技活动的仅占14.4%;开展了研发活动的仅占7.6%。此外,来源于国家、部门和地方计划项目的科技成果仍然是全省主要的成果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科技成果产生的直接动因主要还是政府科技计划,而不是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市场需求目前还不够成熟,许多企业对新技术和新成果不甚敏感,眼睛只盯着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上,不愿为成果的转化承担过程性风险,甚至不少企业还提不出自身发展的下一步技术需求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方向。更多的中小企业则是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投资资金不足,无力为成果的转化承担风险,因而在接受科技成果时经常困难重重。
3、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加剧了科技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普遍缺乏,例如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产业化,我国的投资比例是1:0.7:100,而发达国家是1:10:100。湖南在全国又属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省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经费投入不足矛盾更为突出,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每年有限的财政经费又分散在不同行业和科技计划的众多项目中。2005年,在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企业筹集占77.5%;科研机构和综合技术服务机构筹集占5.4%;高校筹集占13.8%;其他渠道筹集占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筹集的科技经费之中,企业自有资金占87.2%;政府资金占3.6%;金融机构贷款占6.4%;其他渠道筹资占2.8%。可见,湖南目前金融机构贷款还只是个小头,而民间资本则由于没有很好的回报机制,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必然会使科技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科技资源浪费增大,无法有效形成投入――产出――增值――再投入的有效机制。
4、科技转化主体“散”,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慢。
近年来,湖南省各类科技转化机构如生产力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等建得不算少,但还未能真正适应技术转移需要、形成有效的创新产业化链条。此外,许多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想自行转化,却缺乏资金;想转让,又无健全规范的技术市场支撑。问题的表现是科技成果评估功能不健全,技术交易保险基本空白,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缓慢,症结则是缺乏必要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体系,特别是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整体优化和一体化建设上。要知道,在科技成果从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技活动或经济活动往往都有着不同的目标、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因而它们之间就客观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分离、分工和协作。科技成果形成与转化的不同环节、不同机构如果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技术市场不能有效的形成并发挥作用,这同样也是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二、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思路
既然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供体”、“受体”和“媒体”等环节存在一些缺憾,从而科技研发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市场对科技成果的接纳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支持程度等方面都不太相适应,那么解决问题也就不妨从如何调动“供体”活力、激发“受体”动力、提升“媒体”素质和完善链接状态等几方面来把握。
1、加强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行为,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当前湖南面临的许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科研人员无力解决、科研单位无法解决、企业也难以解决的。而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都有着无法替代的资源动员能力,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推进上政府也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科技成果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化、产业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政府与市场、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有着不同意义的作用。越是接近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度与速度就越依赖于中央政府调控作用的力度;越是接近科技成果转化的尽头――市场,地方政府调控作用的力度越要大。从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角度来看,越是接近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就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作用的强度,如创新基础设施、社会创新文化等;越接近科技成果转化的尽头,市场因素作用强度越大,如科技市场需求、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等。因此,目前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职能以及发挥这些职能的方式,重构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的关系。
政府在市场机制下的转化促进作用,应是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为主,以多种方式示范、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注意协调政府各部门、各计划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主要的:
一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进入市场的科技成果多已具备商品的一般特征,流通不能无序,政府的监管职能不能缺位。政府以及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对进入市场的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成果的知识产权、研发状态、技术水平、市场预测、投资估算、风险系数等给予科学评价,建立必要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风险资金介入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鼓励和扶持原始创新。当前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创新能力的约束。今后对于原创特征明显、人员素质出色、有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研项目,要通过严密、科学、规范的立项评估,在合理测算科研成本和加强过程管理的基础上,予以重点扶持,确保需求,全程服务,及时向社会推介,动员风险投资机构及企业介入,尽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要尊重企业选择适用技术的自,对企业或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申报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在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环保政策等前提下,一般不进行实质性审查和数量限制,宽进严出,变前置审批为后期评审。并相应调整计划形式和经费资助方式,通过编制面向企业的指导性科技计划,鼓励企业前期投入,视项目合同执行情况,择优后期资助。利用有限的科技投入,引导尽可能多的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发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四是着眼于促进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建立,制定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以科技需求为导向的行为,强化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行为上,主要应定位在如何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单位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上,激发微观单位的动力,形式外在压力,保持相互之间的衔接。政策的制定要从科技成果转化大系统和全过程出发,在促进科技成果供给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需求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整体化的政策等方面,形成体系上的一体化和整体上的优化,避免“头痛医头”、“捉襟见肘”,形不成合力。
2、正确引导,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取决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需求的拉动,尤其是作为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的拉动。
从政府角度看,一是要通过产业导向政策、科技进步政策、创业投资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引导企业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激发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的内在需求,改善经营者短期行为。二是要力促企业以产权制度的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使产权关系由模糊走向明晰,使产权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使产权流转的凝固化走向产权转让的市场化。三是要力促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引导和扶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健全科研单位的中试基地和企业的技术依托单位;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制度等。
从企业角度看,则要特别强化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企业要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就不能仅仅限于被动地做科技成果的吸纳方,必须敢于挑战风险,把握市场先机,积极主动地开展研发和转化运用,积极主动地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为科技成果的生产方乃至转让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3、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力促产学研一体化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效应。
企业无疑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但当前单纯地强调企业的这种主体地位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系的层次结构,相应地建立和完善整个区域的多层次、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创新与转化体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需要通过更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更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来进行,其中当然包括企业、政府、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社会其他要素在内,必须协调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针对目前科技产业化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散、乱、互相分割的状况,今后应致力于形成一个由政府所主导或支持,由相同或相近产业,或者其他关联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结合相关科研院所,按照自愿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组织起来的专业化协作和联合研发与转化体系。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深化改革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及时把有关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去;完善现有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制度,将产学研成果创新与转化的管理纳入科技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企业“订单”来确定研究课题,开发课题研究;从机构、人才、信息、中介等方面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协调行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成共同参股或相互持股的经济实体;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各种中试基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示范园区、留学生创业园等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示范和推广作用。
4、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的桥梁,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纽带。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今后要突出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官产学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国家科技计划的组织和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成果转化服务活动的社会化、产业化。特别是要以法规的形式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让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和咨询服务机构,包括进一步制定新的方针,创新发展技术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推进技术、人才、资本、产权的有机结合,并形成网络化;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扶植、培育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跃上新台阶,推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技术市场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平台建设,拓宽成果转化的信息渠道。二是要加强技术市场的组织建设,建立若干独立的具有工程枢纽性质的大型技术市场,为科技成果的转移提供诸如咨询、交易场所、定价评估、仲裁、网络中心、牵线搭桥、信息收集与传播、人力资源培训等一切便利条件。
5、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渠道。
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总量不足、产业化回报率不高等问题,今后必须加快构建国家、企业和民间三方都有积极性的研发和转化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渠道。
一是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近年来湖南在省级财政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资金支持乏力的矛盾,但从发展需求来看还很不够,今后应全面推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每年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在不断增大投入总量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作为推广重点,明确具体的推广目标,抓典型、搞示范,逐步予以重点突破。
二是要建立风险投资和科技企业信誉保障体系。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资金来源,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的“中试”和小企业孵化过程中资金短缺的根本途径。要建立相应的政府金融支持机构,提供创业长期低息优惠贷款,利用市场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渠道。要采取有效措施使现有政策法规落实到位,如对资本投入,应成立相应的担保和保险机构,建立信用保全制度,为高技术创业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的政府担保;建立政府出资的信用保证机构,为科技企业的融资提供信用担保。
三是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风险转移与分散政策,例如对于可以商业化的科技成果,一般主要应通过市场来实现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商业化较为困难,或者利用市场难以实现有效的转移与扩散的科技成果,政府要利用行政手段实现转移、扩散。要兴办官办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竞争性行业及高精尖项目的风险技术投资,同时对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特别是要鼓励不同所有者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使其逐步成为科技风险资本市场上的主要资本形式和主要投资机构。配合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运作,逐步建立科技企业的“柜台交易市场”;创建和发展专业性的科投投资基金;建立全国或地方性的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对科技融资者的投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等。
参考文献:
[1]杨永年,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若干问题[J].科技成果纵横,2003(2).
[2]周宏,科技成果转化再思考[J].安徽科技,2002(9).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互联网+”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云计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云计算市场迅猛发展,云计算产业已从最初的理念探讨的造势阶段升级为深化落地阶段,进入了更为实际的、以落地案例为导向的务实阶段,并且在企业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权威调研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2015年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和网络交换机)的支出将较2014年增长26.4%,达334亿美元。这一数据表明,云计算落地的进程正在加速,在全球IT建设增速整体放缓的时候,云计算正在成为拉动增长的强劲动力。
究竟是“互联网+”助力云计算产业发展,还是云计算为“互联网+”的转型保驾护航?在2015第八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以下简称“年会”)举办的主题为“‘互联网+’助力云落地”的分论坛上,专家、领导及企业代表用精彩的演讲和圆桌对话对这一话题展开了探讨。
“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产业如何发展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在年会上,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云体系联盟顾问董云庭发表了主题为《DT时代的信息化与市场机会》的主题报告,他从理论、技术到市场发展对产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信息化是全球化布局,现阶段,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原来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叫渗透,现在叫高度融合,是由创新引领的发展。在信息化领域,必须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齐头并进,未来由客户和服务主导信息化发展。”在谈到“互联网+”如何发展的时候,董云庭认为,供和求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云计算时代,一切数据均将“云”化,当企业和个人拥有从互联技术中获取的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同时,也承受着同等比例增幅的网络安全风险的威胁。微软中国首席安全官邵江宁在谈到云安全问题的时候提到,要做到真正拥抱云计算,要解决一个巨大的问题是信赖。随后,邵江宁着重解释了可信的原则――安全、隐私、管控、合规。他认为,在云计算时代,“互联网+”时代,仅仅做到自身安全是不够的,微软有义务去保护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安全。
来自中科院计算所集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的赵晓芳主任则认为,“互联网+”就像一场“联姻”,是截然不同的原生态家庭的深度结合。IT业某种程度上是白富美――高工资、高待遇,而传统行业是思维慢、转型慢、负担重,两者放在一起要产生它的下一代,需要很多磨合。这种有趣的解释也生动地诠释了“互联网+”的本质所在。
任何信息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软硬件产业的协同发展。硬件企业从不联网到联网,到连商业模式都有着不同的进化阶段。智能硬件便是现阶段硬件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机智云创始人兼CEO黄灼,就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等问题,进行了现场分享。 “机智云希望物联网落地到硬件,落地到各行各业,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开发的产品和工具,帮助做产品的厂家,为他们提供服务。”黄灼说道。
创新优势缘于体制优越
比德瑞三国地处中欧,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皆佳,尤其三国的国土开发建设水平之高、宜居环境之优美、创业创新环境之优越,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纵观三国之发展,可用经济繁荣程度极高、社会发展指数极佳、科技创新水平极优来概括,充分展示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水准。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制造业领先世界,德国、瑞士、比利时分别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21个、15个和6个,约占世界总量的10%;诸多世界著名品牌产生于斯,2011年世界品牌价值百强榜中,德国有10个,瑞士有5个,足见其产业实力与竞争力,因此被称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膜拜的工业文明“圣地”。
纵观当今世界,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的现代化进程,无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自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科技革命,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每次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都起到了推动经济飞跃、造福产业大军、促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比德瑞三国地处欧洲工业革命的前沿,率先融入科技革命的洪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依靠创新优势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成为牵动世界经济的领跑者。2010年德国GDP达到3.3万亿美元、瑞士5224亿美元、比利时4613亿美元,分别居世界排名第四位、第十九和第二十位。世界人均GDP排名,瑞士排第四位,人均 67074 美元;比利时排第十五位,人均 42596美元;德国排第十九位,人均 40512美元。比德瑞三国土地面积与人口,不足世界0.3%和1.4%,却拥有世界7%的财富,真可谓小而强、少而富、精而美啊!
如此骄人的发展业绩,并非自然形成或轻易得来,而是源自艰辛创业与智慧创造,源自超强的科技创新实力。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瑞士创新水平在125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德国排第十二位。之所以拥有科技创新优势,不是比德瑞三国的人比别人聪明,不是科技资源比别人雄厚,也不是客观条件比别人优越,而是在制度安排上更胜一筹,靠科学的体制安排造就了创新优势,依靠有效的科技体制,促使科技创新高效率运行,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创造了无限的创新成果。总之,比德瑞科技实力源于创新体制,有效率的创新体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发展中国家最难企及的“软肋”所在。深究其体制创新奥秘,洞悉体制创新决胜科技创新的秘诀,对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意义极其深远。
优越体制激活创新市场
提起科技创新,人们往往注重资金、人才、设施和院所等硬件建设,固然这些物质条件必不可少,没有足够的物力和人力投入,也无法生成有效的研发和转化过程,必要的物质基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仅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没有相应的体制作保证,没有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就不能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率的科技再生产。
依据创新理论的先驱者熊彼特的解释,创新的本意是“组合”的概念,就是生产要素和条件的有效组合,能促使经济发展。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组合”,进而实现创新发展。所谓“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后来人们把“创新”概念,引用到科学技术的研发转化过程,将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明与使用,称之为科技创新。当然,这种“新组合”不能自然形成,需要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
那么,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呢?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家创新的奥秘。他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增长,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把产权制度、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从“增长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这一事实表明,‘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中并不常见”的事实分析中,得出经济能否增长受制于产权制度的结论。进而言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产权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或减少费用,二是人们预期收益得到保证,三是充分界定的产权使得个人的投资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在诺斯看来,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科学界定和依法保护产权,会给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技推广;县域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6-01
1 广西县域科技供求现状
1.1 需求现状分析
一是农户科技需求趋向于现实性,更加注重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农民对适宜当前生产条件、投资少、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如获至宝,备受青睐,而对“高谈阔论”、经济效益差的技术无人问津。二是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更多的农户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原始或简单处理的科技信息,转而要求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的知识。三是对科技服务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在调查农民获得新生产技术的途径上,27.4%的农民回答是观察邻居的生产,22.4%的农民回答家人之间的交流,24.5%的农民回答政府推广、培训,25.7%的农民回答主动学习(看书、电视、墙报、听广播等)。
1.2 供给现状分析
一是现有科技成果较多,但有效供给量不足。目前,广西农业技术成果的构成是单项成果较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较少,偏重于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研究,而忽视农业中其他技术的研究。二是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尚不合理。在科技推广的过程中,推广的人员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推广科技成果多是根据上级的要求,真正根据农民的需要来推广科技是较少的。三是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部门与行政以及相关单位之间不协调,推广体系内部上下关系不畅通,使得农业推广人员人心不稳,造成人员流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步履唯艰,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农村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供给部门一般有:乡镇政府的农技推广部门,经营性农业企业,扶贫机构。但乡镇政府一般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官方主体模式对于农民获得科技信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 广西县域科技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1)科技供给方和需求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作为科技主要供给方的政府部门,包括了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人员、特聘专家等,在推广中往往过于主观盲目,没有充分的调研,不符合企业、农民的需要。
(2)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缺乏高层次人才。据统计,2009年广西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286人,其中县属科技人员412人,所占比例不足5%。这一比例与当前广西农业结构调整不相称,加上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本领更新换代慢,目前乡镇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所拥有的技术多为常规农作物栽培管理、家畜家禽一般饲养管理等,真正掌握“名、特、优”种养管理技术的很少,更谈不上产后的包装、加工、贮藏、运输等方面的技术了。
(3)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县域财政本身有限,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也有限,可持续性较弱,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对资金的需求。支撑县域科技投入的很大部分依赖群众和企业的自筹,而这部分资金更多地依赖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4)中介机构不健全。目前只有个别县建立起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一些少量科技市场是由原来政府有关部门转变或成立,因此,在职能、人员角色转变等方面都不够彻底,很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 政策建议
(1)建立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农民发挥潜能提供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努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政府应调整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二是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营造鼓励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三是以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2)增加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构筑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各级财政都要按照“广西科技投入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逐年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费不低于当年财政支出的1%。二是要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通过建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完善科技投入金融体系。
(3)建立有效的科技人才评价及激励机制。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实施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全国和世界各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广西长期工作和短期服务,特别是要大胆引进和使用急需而又紧缺的高新农业科技人才。要高度重视和培养“家里”的人才,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并防止人才流失,这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4)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一方面利用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发挥协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贸易机构等科技实体或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拓宽科技成果推广的渠道。另外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及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桂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J]. 安徽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