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7 15:46: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与国防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思政教育 实践教学法 国防教育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35-03
【Abstract】The article expound the academic thereund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Secondly the article analyse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of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n, the article also offer some ways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for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Vocational College
一、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理论依据
实践教学法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系统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实践途径和组织形式。将实践教学法引入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以下依据:
1.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哲学依据。哲学认为,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位,意识是第二位,物质决定意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这个观点贯彻到认识论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桥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实践中获得,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的结果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最终达到更好实践的目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1]由此可知,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古人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效地开展高职国防教育就必须紧扣实践。离开实践谈论开展高职国防教育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无异于缘木求鱼。
2.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
教育学中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理念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教育学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学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任何教学方法都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能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国防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生动体现。高职院校在国防教育中运用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从“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简单二元对立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一个转变”。即从“单向教学模式”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变。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主体教学为师生共同演绎思考的双向主体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让参与者接受教育,获得启发。
(2)实践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学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主体能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主体能动性原则是要将学生“要我学”的想法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实践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彰显个性特点,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多种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最终将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防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让教师将相关知识“满堂灌”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通过主动地学习,发自内心地认同国防对于公民、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增强国防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实践教学法显然是贯彻主体能动性原则的生动体现,有助于国防教育目的的实现。
(3)实践教学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将这一核心理念运用在教育上则是要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与过去“以书为本”的教学理念截然不同,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实践教学法主张通过让师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将过去“教师要教学生什么”转变为“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教什么,怎样教”。从这层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法正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的重要体现。高职国防教育着眼于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国防观念。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为导向,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
3.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依据
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依据。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忽视对学生自身特点的研究,教育缺乏针对性;课程内容设置局限于军事理论和军训,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也永无止境。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应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否则收效甚微。实践教学法可较好的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将实践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去。
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实践教学法能顾及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国防教育更具针对性。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一般本科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性。明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高职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没有达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他们的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难度较大。其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自卑与逆反兼有,脆弱与浮躁并存。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往往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和浮躁的心理。再者,高职学生在行为上呈现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高职学生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觉得十分“疲惫”,入学后有一种“熬出头”的感觉。这些使得高职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为缺乏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生活作风散漫,没有时间意识、集体观念等。
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实践教学法一改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学习。这种方法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问题,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能更愿意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实践教学法强调团体合作精神和与人共事的能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因此,将实践教学法运用到高职院校国防教育中可以顾及学生特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2.实践教学法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国防教育更具实效性。
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空洞的理论讲授很难使学生明白国防的重要,更难以达到增强国防意识的目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是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拓展。实践教学法是将高职学生的国防教育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活动不断增加对国防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国防的结合点,逐步使自己成为推动国防教育社会化的一员。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法能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国防教育更具实效性。
3.实践教学法能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更具时效性。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无常,世界格局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日趋纷繁芜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国防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防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而应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情况及时补充丰富。实践教学法强调人的认识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将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及时更新已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
三、高职院校运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中的几种方式
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国防教育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当前高职院校运用实践教学法开展国防教育可考虑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组织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
模拟军事对垒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战争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全局观和求胜欲。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组织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的国防教育专家将人民战略战术、军事战争史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模拟军事对垒游戏比赛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活学活用,得到更大的收获。
2.参观国防教育基地
国防教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宝贵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第一,在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参观活动。结合“九一八”、“纪念日”、“纪念日”等纪念日开展参观活动。参观地点的选择应与纪念日主题相关,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国防强大的重要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国防力量的强大休戚相关。第二,利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参观活动。可以考虑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带学生到军事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地参观。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三,开展参观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各类国防教育基地后撰写心得体会,学生将心得体会上交以后进行评比颁奖。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无目的地参观,使学生在整个参观活动中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另一方面,征文评比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多听多问多想。在努力搜集材料撰写征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了解我军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人民从建军以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切实感受“人民才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加深对“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建军宗旨的理解。
3.建立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高职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这一形式予以开展。高职学生来源广泛,往往多才多艺,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组织能力强。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大力鼓励在广大学生中建立如国防教育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以开展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全面开展。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学生社团应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开展如国防知识竞赛、军事理论主题演讲等活动。在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军事科技的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特别是现代战争的神奇的力量和发展抱有极大的兴趣。针对这部分学生,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军事兴趣小组,开设军事知识讲座,拓宽高职学生的军事知识面。除此,学校还可让学生社团利用有线电视播放国防题材的影片等宣传国防教育。总之,学生社团多形式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巩固高职国防教育的持久开展。
4.举办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
英雄模范对学生可以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举办英雄模范事迹报告会可以让学生与英雄模范“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使他们对英雄模范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在浴血奋战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平凡奉献的和平年代,人民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曾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学生和英模提供一个直面交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报告会结束后要教导学生把学习英模的崇高精神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5.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防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不仅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高职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巩固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职国防教育实践教学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将国防教育的内容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寓教于乐,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国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要将国防教育内容贯穿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首先,要利用校园文化的公共舆论阵地加强宣传教育,从不同侧面向高职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积极开展“国防主题文艺”活动。国防文艺的最大特点是寓教于乐,运用内涵丰富的文艺形式来影响和启迪大学生的思想。通过“唱响军歌”、“舞蹈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防教育,收效会更大。
6.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高职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带来了机遇。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发展高职国防教育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相关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给学生点击收看。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和交互式的特点,拓宽国防教育的空间和领域,将国防理论、军事装备、国防法规、国际安全局势等内容上传到网上,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QQ、MSN、飞信、BBS论坛发帖等形式开展广泛的网上交流与讨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以达到及时释疑解惑的目的。最后,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强化“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把正确的国防知识传递给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 释
1 吴温暖主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3
参考文献
1 石防震.浅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原则的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171~172
[关键词] 《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冷战思维;全球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9-0031-05
作为教育领域的教授,我非常关心美国重大教育改革。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标志着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始,也从法律形式上规定了学校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并为各州和社区的教育提供更多的自由,为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此同时,在高中阶段,联邦政府要求各州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建立各州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制度以及高中学科课程和标准要求,并增加数学和科学内容;等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可以追溯到两种原因: 更多关注公平和国际竞争。
尽管增加高风险的统一的考试是当前美国教育改革标志之一,但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内容却是非常宽泛的,影响着教育领域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教育改革另一个显著的标志是课程的集中化和标准化,学校本身所能够提供的差异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小,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目前,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让所有的学生都来一一通过有限的学科标准化测试,考试成了完成学业的标准和动力。很遗憾的是,在当前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美国的教育正在为培养成功的公民探寻途径,而目前的教育改革以增加数学和科学课程并附加统一课程标准和提高考试成绩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只能将美国的教育引向歧途而不是光明的未来。显而易见,这种教育目标已经为美国的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它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而且一味鼓励孩子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取得好的分数,以此与其他国家的孩子竞争,同时也限制了孩子们学习的学科领域。《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执行后,教师和校长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负担沉重的学生在阅读和数学等课程中还要额外增加课程,并且是以牺牲其他学科的课时为代价的。
一、冷战思维的延续
美国教育改革之所以强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其原因在于一些教育改革倡导者正在把冷战的思维运用到目前全球化的问题中,而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来重新思考教育和人才培养。政治家和教育改革家们现在仍坚持用冷战时期“敌我”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当前全球化运动,这种思维方式表现的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在目前很多教育改革家的报告中,经常将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后美国所作出的反应以及教育的如何应对作为例子。
大约50年前,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那是第一颗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美国的反应是迅速且主动的。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国防教育法》,这个法律的大部分内容是努力恢复美国科技的领导地位。
今天,美国的教育界已经强烈地感到必须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就像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苏联发射人造卫星所作出的那种回应一样。为了在21世纪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必须建立并要达到一个宏伟的目标:必须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培养的科技、工程、数学等方面的大学生,人数到2015年达到现在的两倍。
冷战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我们必须保持超越对手的绝对优势,不论在什么领域,任何失去优势的迹象都要被认为是失败和威胁。例如,尽管有关的研究已经反复指出: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与人生的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国际比较中的学习成绩问题还是不断地被引用,仅仅根据这些分数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提出美国教育正处在问题之中,所以必须改革,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教育方面的改革。在报端经常看到下列统计数据被反复引用:
1995年,美国12年级的学习水平在数学和科学综合知识测试中的平均成绩,低于21个国家。
美国15岁的孩子在2003年参加国际学生评估考试的管理项目中,在40个国家名列第24。这个项目主要是评估学生运用数学概念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能力。
美国正处于危险之中,包括别的国家学习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学生人员在增加,而美国这些学科的学生人数却在减少。国会管理下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05年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报告中指出:在韩国,38%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于自然科学、工程学科;在法国,这一数字是47%,中国是50%,新加坡是67%。而在美国,相应的数据却是15%。
在美国,34%的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包括物理、生物、地理、海洋和大气科学)和56%的工程博士是来自外国的学生。
2000年,在美国科学和技术队伍中,38%的博士是外国人。
对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生人数的比较(根据这些学生获得2年、3年或4年制学历的不同),2004年,中国毕业于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4年制的学生人数是35万名,而美国这个人数是14万名。在这些学科领域,中国还有29万学生毕业于3年制的学校,而美国2年制或3年制同样学科领域的毕业生为8.5万名。只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和印度在这些学科3年制和4年制的毕业生已经增加了2倍。而美国工程师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生增加了2倍。
美国大约1/3的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转到别的专业中。
这些数据的确令人震惊,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在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如果在冷战时期的孤立的世界中,用冷战的思维来研究这些数据,确实说明了美国在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大大落后了。但是用今天全球化的视野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世界已经变得更加相互依赖了,所以对这些数据,要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诠释。
二、全球化视野下美国的人才战略选择
全球化通过贸易和金融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合,使得货物、人员和货币能够跨越国家和地域的限制进行流通。全球化本身并不是新现象,但当前的全球化趋势却有着鲜明的特点,被《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称为“全球化的3.0版”,以区别于先前的全球化现象。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把全球化因素分成四个,两个就与教育有关。首先,根据伯南克的观点,“核心产品和产品在传统上的区别正在日益减小,并随着成熟的工业经济和正在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变得更加综合并相互依赖”。其次,“生产链的地域化分割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取代了商品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只在某一地区生产的模式。连贯的产品生产流程被打断,形成了不连续的生产步骤,无论在任何地区,每一个生产步骤都力求成本最小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企业都可以将自己的基地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并且雇佣来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反之,任何个人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或移居的方式,可以为位于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一公司工作,也就是说,除非一些政治、宗教和文化环境的限制,个人与他所属的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脆弱的,并且会日益脆弱。今天,上千万中国人和印度人为世界各地的美国公司工作。同样,也有上百万的美国人为设在世界各地的日本、中国、德国、法国、印度的公司工作。据中国国务院外国专家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刘永志介绍,2005年,中国从海外引进了30万名专家和技术工人。
随着个人与所属的国家和本国企业的联系日益削弱,改革的倡导者认为正是由于这些问题而导致了教育危机。商业的本质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这一目的,企业可以在任何地方办,也可以雇佣任何人,只要能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就可以不顾与国家的关系。比如,美国的学校也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工人,但是考虑到成本问题,许多美国的企业还是把工作机会给了其他国家的工人,因为虽然这些工人与美国本土的工人具有同样的能力,但是费用却低得多。因此,可以这样说: 尽管目前美国对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等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人数在减少,但是在这些领域,中国和印度的毕业生人数却在增加。从全球范围来考虑,企业仍然可以雇佣到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而美国所关注的是,能否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有许多看似与教育无关的问题,比如制定新的移民政策等。正如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他的著作《创新阶层的崛起》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社会繁荣的程度取决于三个相互关联的T,即天才(Talents)、宽容(Tolerance)和技术(Technology)。在美国,尽管不断重复着似乎教育体系是很糟糕的错误警报,但是在生活标准、金融结构、文化、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以及其他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仍然保持着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国家处在危险之中》一书把美国的教育描述成一幅黯淡的图卷,并强烈呼吁教育改革。由于美国教育体制继续处在困境中挣扎的局面,所以对美国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甚高。但是,根据竞争委员会最近的报告显示,自1986年以来,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已经追踪调查美国的经济增长,发现美国仍然保持着竞争的优势:在过去20年一直引领全球的增长,今天仍然在科学研究、企业活力和人力资源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当前的全球化改变了经济竞争的游戏规则,那么,全球化能否使我们在目前的“教育危机”中走出困境呢?对于全球化的经济竞争,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国际粮食和农业贸易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汤普森(Robert Thompson)有精辟的分析:
国家竞争地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停滞不前的。新的矿产资源不断地发现,旧的资源也在不断地枯竭;一些国家人口在增长,而另一些国家人口却在减少;新技术为一些国家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新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以前的传统工业,今天在美国,还有多少生产马车的工厂呢?
为了保持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需要创新,需要不断培育新的工业和商业。当新的产业成熟以后,那些传统的工业可能会迁往别的国家,这样传统的工作岗位就枯竭了。美国应该考虑的是新的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不是保留那些传统的工业,因为它们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而创造新的产业需要不同的人才和不同的智能。
美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方面入学的人数减少,或许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随着数以百计的中国和印度人成为合格的工程师、技术工人,或者称作核心工人,美国需要培养不同人才,发展不同的能力,而不是让自己国家的学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同一领域中竞争。实际上,目前美国人,至少是聪明的美国人,正是这么做的,即尽量避免在同一领域中的竞争而转向其他的领域。这可能是美国学生在数学、科学、工程和技术方面入学的人数减少的一个原因,也是积极向上的美国人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明智的回应。
三、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美国人缺乏全球化的知识和技能,是美国学校教育的失败,这些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77%的公众认为美国高中课程不能为学生提供理解国际事务的知识”(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2006 p.14)。对16个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很多公司对美国大学生的国际化能力表示不满,“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生相比,尽管美国学生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但是缺乏跨文化的经验以及缺乏语言上的教育”。
语言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多元化社会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依赖于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相结合的能力。2004年美国来自海外的商业收入增长了大约60%。美国制造业的五分之一已经依赖于出口。美国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已经接近每年8000亿美元。缺乏全球化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导致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税收。美国公司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对员工的跨文化的指导,据估计每年大约损失20亿美元。200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约30%的公司认为由于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人才的匮乏,他们已经丧失了全面开发国际市场的机会。微软的Win95在印度被全面禁用就是因为Win95的时区地图将克什米尔地区放在印度的版图之外。
国家安全是美国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但是历史可以证明,国家安全不能仅依赖于军队来保卫,同时也需要外交、跨文化交流、才智以及更重要的在国际上树立正面形象。一个国家在没有敌人的时候是真正安全的。但是,在目前的世界上,要想没有敌人是完全不可能的。不幸的是,近年来,在一些地区,美国已经遭遇失败了。
美国作为多元文化的社会,对其他文化和语言的理解对继续繁荣本国经济和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美国将会看到更多的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不同种族和人种的和谐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尽管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种族关系在美国仍然是个重要的问题。美国必须继续面临这个困难问题,并继续保持美国社会的开放。因此需要学校开设关于其他文化和语言的课程。
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美国的教育改革所提倡并在努力实施中的仅仅是为了缩小学校和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成绩的差距,那么,美国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立足于“全球化”。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指出,“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超过了政治全球化和观念全球化”。
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于2005年2月26日在华盛顿举办的关于高中改革的国家教育峰会的讲话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改革的多种原因:
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的知识型工人,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落后了。对什么是更好的教育的争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只让他们得到一种教育,因为教育已经伤害了我们”。但是,对更好的教育还存在着一种道德方面的争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做得更多更好,而不是只让他们得到一种教育,因为教育伤害了他们。”
四、应该专注于什么样的改革?
当前美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始于对由全球化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挑战的全方位的判断。很多像盖茨这样的商业领导和企业精英,他们真正意识到一个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世界正在出现,事实上,正是这些精英们创造了这个新世界。他们积极倡导并参与教育改革,直接提出为未来教育定位的紧迫性,以培养年青一代的全球化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各层面上形成了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但是,这种对教育的定位,更多地在于责任(例如,增加考试,增加了教师和学校为争取好的分数上的压力)、更高的标准(例如,课程和教学的集中化和标准化)、更严格的教学设计(例如,更多的以教为中心的考试)等,很全面,而且其中似乎也包含了更多的政治色彩。美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文件显示,NCLB和高中的毕业考试项目对美国学校教育已经产生了效果,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课程设置和教育领导者的观念,同样也对美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不幸的是,这些显而易见和毫无争议的影响对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期望得到的结果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缩小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而这种期望目前却没有得以实现。根据教育政策中心近期对NCLB的研究发现,35个州的官方报告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分数比以前提高了很多;36个州报告在数学方面有相似的结果,而其他的学科分数有所下降,或停留在原来水平。国家教育项目评估委员会通过调查也发现,在同一时期,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提高。NCLB在缩小学生学业差距方面的效果还相当不确定。
当前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改革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是,真正的问题是,这些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而且还使我们真正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全球竞争的能力。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改革的不实报道,导致了单纯追求数学、阅读和科学课程的考试分数而完全忽略了学业水平之间的差异,使年青一代在面临由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和数字化世界时,没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所带来的危害也是很难逆转的。
在有限的学科单纯追求考试分数所带来的危害是惊人的,并且正在把教育改革引向歧途,使得教师、学校都把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一旦我们都采用了这个惟一的标准,可能我们的学生能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课程也能够实现标准化和集中化,但是这样限制了学校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将会扼杀对21世纪来说最重要的、最受欢迎的基本素质――创造性。
世界正处在变化之中,并将继续变化。全球化已经为很多领域带来了益处,但是也为世界的一些部分和一些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个空前的变化已经被看作是危机和挑战。事实上,中文中“危机”就有两重意思,即“危险”和“机遇”。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和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变化。为了不荒废这个“危机”,正如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所提出的:“浪废一次危机也是一件很糟的事。”政策的制定者、教育领导和公众都需要思考怎样去教育年轻的一代,使他们在综合的、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成为有价值的、不可缺少的贡献者,对地球村的“邻居”,既不要害怕,更要尊重和爱戴。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王安琳博士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