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8: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篇(1)

[Abstract] On th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explore a new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health care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4 aspects: mode, significanc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rough research, it finds that many facto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alth care industry, such as idea, system, policy, talent and profit, in terms of the aging situation, family changes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The medical education multi industry integration model is in the original hospital and pension combined mode, full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uman capital source advantage, realizeing the seamless link between medical personnel, pension and continuous output, en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upport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And it can get the breakthroug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ain body, the top design, the service extension, the team building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del integr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far perspective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Key word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medical care and education; Elderly care mode; Economic benefits

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出生率、增长率、死亡率也从原来“两高一低”转变为“三低”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医疗、健康等多方面产生着巨大影响。世界老龄化进程与全球经济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并不断互相影响,我国老龄化问题比其他国家有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一面。自我国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之而来的老龄化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1 我国医养健康产业形成背景

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据统计,我国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16.15%[1]。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由于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率在50%以上,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或从现阶段的625万人上升到2050年的1875万人,35年里增幅高达200%[2]。

从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指标――老年抚养比来看,我国从2000年至今,老年抚养比加快增长,至2020年将上升至16.9%。而加入少年儿童抚养比的总抚养比指标到2030年将超?^50%。数字说明劳动力的比例的迅速下降将严重加重未来社会负担,而为了“孝敬”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高效、有效、专业的养老系统或产业是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沉重养老负担的唯一途径[3]。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1.2.1 老年病治疗成本保持高位 老年人口,由于机体抵抗力的减弱和城市污染的增加,就会滋生疾病,从而增加城市的医疗消费[4]。事实上,老年人生病一般不敢轻易地自己购药治疗,而会主动求医治疗[5],住院治疗产生的治疗成本为床位、药物、医疗护理、治疗、检查及其他杂项上花费的总和。其中护理费用占比大且不可报销成为催生治疗高成本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并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因此,很多城镇普通家庭都难以负担,农村家庭则更难承受[5]。

1.2.2 降低劳动力供给和创新能力 人口红利一直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工厂”的命名,取决于我国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严重下降,必然导致我国丧失劳动资源优势。尤其是在全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转型升级需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此过程要求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劳动人口负担加重[6]。

1.2.3 影响现代农业发展 据民政部公布数据,目前,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将高于城镇11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全国约有28个省区的农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镇20%以上,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状况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城市里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儿童[7],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整体下滑,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必将影响许多产业发展。

1.2.4 影响投资拉动促经济增长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量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储蓄。由于老年人收入相对较少,在身体状况的影响下,对于药品和保健品的需求增加,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必然会导致个人储蓄率的降低。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严重威胁[8],直接结果是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2.1 医养健康产业

医养健康产业,是在医疗产业和养老产业结合甚至融合的基础上催生出一个新概念产业,根据庞大老年人群体需求,医解决老年人健康保障问题,养解决老年人生活起居问题,从而达到身体、生活、心理和精神多方面健康状态,并将衍生的养老地产、旅游养老、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等新项目都涵盖在内。自从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9]以来,“医养结合”甚至“医养融合”的话题日趋升温,医养健康产业也被确定为各省(市)区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2.2 “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

近年来,养老问题一直受到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关注,老龄化严重以及伴随的健康问题对现行的养老模式带来严峻挑战。传统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目前,医养结合模式被国内学界推崇,并为未来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放眼世界,“医养结合”虽然在中国反复提及,但在国际上尤其在发达国家并没有被广泛使用。据了解,很多国家都设置了卫生福利部,这个部门负责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个领域。然而,充斥着“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表现在中国至少要涉及3个政府部门,即主管养老服务的民政部门、主管医疗服务的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主管医疗保险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10]。于是,就造成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涉及到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的问题。这只是医养结合遇到的制度障碍之一。

平心而论,“医养结合”的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并非以治愈为目标而是以延缓病情(慢性病)发展和维持生理功能的护理和康复。所以,核心问题其实是“护养结合”。再专业一点,现在通常叫做“医养健康服务”。

3 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瓶颈――以济南市为例

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刊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11]指出,“城乡、区域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问题突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人才队伍短缺;老年用品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不充分,基层基础比较薄弱”。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中福协会金融分会会长费淳璐表示,医养健康?a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级。未来市场一片蓝海,突破瓶颈迎来真正井喷式发展更加关键。以山东省会济南为例,市政府《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12]明确医疗康养作为未来发展的十大千亿产业之一,指出“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全力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养老产业集团和服务连锁机构”,但困扰产业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

3.1 产业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以济南为例,2009~2011年,市老龄办、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多部门开始组织编制济南市福利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养老服务设施规划作为其中内容之一,规划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由于原有养老规划缺失,制约医养健康发展,如2013年度山东省下达济南市建设养老社区399处,但当年完成率却只有22%,最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项规划导致的可用于养老的用房甚少[13]。

产业发展,产业规划先行。产业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规划没有形成统一,近年来“公建民营”性养老机构占据市场,政府通过下达养老服务用地或者医疗用地指标,采取划拨土地的供地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健康产业,但在项目落地时,又很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导致项目难产。

3.2 收入偏低导致人才短缺

以济南为例,根据《济南市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4]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2061人,但从事养老行业的却很少,未大规模开设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根据调查,很多成绩优异的医护专业毕业生不选择或者很少选择养老行业的原因在于工资收入偏低,而且照顾老人远比照顾普通病患要困难、繁琐很多。以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时普遍会选择进入全国或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工作,收入在4000元/月左右,而养老机构的工资只有3000元/月左右。此外,由于老年人老年病的困扰带来了很多照料问题,工作难度和强度都远高于普通医院。

根据《济南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5]显示,截至2016年,济南市养老公寓从业人员2086人,其中50岁以上1082人,占52%;大专以上人员只有459人,?H占23%;持有护理资格证的1495人,只占60%。行业呈现非年轻化、非专业化、非标准化状态,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难以承担科学护理任务,直接导致医养服务难以形成标准化。

3.3 “限高”三层楼影响养老资源利用率

自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养老院不得超过三层”的规定更使原本“微利”的养老机构雪上加霜。据济南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民办养老机构约九成租房经营,租用村集体用地、早期的旧厂房、旧校舍方式很复杂,若改租三层以下的住房经营,很多机构可能由于经济等因素将不再从事此行业。而且入住率70%的民营养老院才可实现盈亏平衡,入住率在70%~90%的养老院,能有5~10个盈利点。据了解,济南2016年民营养老院平均入住率在60%,大部分养老院微利经营,极大减少了社会投资的积极性[16]。

4 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对策

4.1 医养教融合模式的提出

产业发展,教育先行。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将有效地缓解养老压力。从近期目标讲,一则可在职业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更多专业护理人才;二则可利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素质。从中长远目标讲,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等专业,投入相应专项资金,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城市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服务人才和管理型人才[17]。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需不断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医养教融合模式将老年健康医疗服务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了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又包括医疗、健康咨询和检查、疾病诊治和护理、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是一种新型“医养教融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原有医院和养老结合模式之上,加上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教学科研优势、毕业生人力资源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实现医疗、养老和人才持续输出之间的无缝链接,保证“医养教融合”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医养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将医疗、养老、教育三大产业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在社会履行公益性养老服务责任的同时,成为第三产业有力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就业,2020年老年人口预计达2.02亿,其中20%老人需要专业护理,按照国家标准确定的床护比例1∶0.4测算,全国将需要1616万专业医护人员,这将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新领域。二是有利于拉动内需,老年社会是消费拉动和科技推动型社会,按照“二八”定律,至少有323.2万富裕阶层老人成为拉动医养健康产业消费的主体,加上新型模式形成的新项目将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形成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18]。

4.2 推动医护人员培养产教融合机制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以其自身富集的专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尤其是医护人员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9],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2018年是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引爆”的关键之年,按照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先行、公共设施先行”的战略部署,先行区先发展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凝聚起发展的人气和活力,从而带动产业、人口的涌入,形成良性循环。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引导校企共建一批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社会职业培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推动高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在社会、学校、产业和企业之间打造一条密切合作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加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并着力从协调、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上化解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吸引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动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着力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区学院功能,积极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不断增强我市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

4.3 建立医疗康养金融体系

医疗康养金融体系的促进措施。

4.3.1 实现医、养要“无缝对接” 医养政策的创新、衔接,需要民政、卫生计生、人社、医保、财政、物价等多部门加强协作,应尽快联合出台统一政策,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范围、设置标准等。

4.3.2 深入促进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的措施 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开设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做到“医中有养”;鼓励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资质,做到“养中有医”;让养老机构与医院建立联合体,医院延伸医疗服务,积极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让养老机构成为医院的病房,由医院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进行医护和健康管理服务,承担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20]。

4.3.3 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保险 社会资本进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压力,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保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结合,一旦个人账户资金过多,保值增值的风险将加大。此外,政府可以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为社会保障基金获得更多的捐款,促使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有更广泛的来源。同时加强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养老及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21]。

4.4 推广老年护理院项目

篇(2)

>>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亳州中医药文化发展探析 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化营销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影响述评 山东省编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八) 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浅析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中医药规划出炉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 .

篇(3)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问题;对策;辽宁瓦房店

辽东半岛中部西侧的瓦房店市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县级市,此地依山傍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气候优势,比较适合种植蔬菜。近年来,蔬菜产业迅速发展,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度增加,蔬菜的产量逐年增长,带来的市场经济效益也在逐年稳步增长中,蔬菜产业正在向着优质尧高效尧安全的方向发展。

1瓦房店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20年,瓦房店市露地蔬菜田逐年减少,设施蔬菜面积增加,菜田面积稳定在1万hm2左右,露地蔬菜与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1颐4。截至2015年,建设省级育苗中心建设项目2个,分别为三台满族乡大连伊甸生态农业科技博览有限公司和九龙街道大连飞凡农业有限公司花卉育苗中心。

1.1蔬菜播种面积大

蔬菜种植业的播种面积基本呈现上涨趋势,覆盖的区域乡镇也在逐渐增广加大之中。各年份蔬菜种植面积如下院1997年6974hm2尧1998年6943hm2尧1999年6749hm2尧2000年7377hm2尧2001年9094hm2尧2002年7997hm2尧2003年7983hm2尧2004年6801hm2尧2005年7758hm2尧2006年8070hm2尧2007年9804hm2尧2008年8842hm2尧2009年8979hm2尧2010年9456hm2尧2011年9611hm2尧2012年9782hm2尧2013年10500hm2尧2014年9100hm2。由此可以看出,蔬菜播种面积除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的情况,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

1.2四季均衡生产,蔬菜商品率高

随着设施农业面积的增长,种植蔬菜不再严重受外界气候条件的限制,瓦房店基本实现四季蔬菜均衡供应,全年产量逐步增高。各年份蔬菜产量如下院1997年26.5万t尧1998年32.4万t尧1999年34.4万t尧2000年37.9万t尧2001年40万t尧2002年42.0万t尧2003年47.2万t尧2004年51.9万t尧2005年51.9万t;2006年60.1万t尧2007年65.0万t尧2008年65.3万t尧2009年66.5万t尧2010年68.2万t尧2011年68.8万t尧2012年70.1万t尧2013年72.5万t尧2014年69.6万t。由此表明,瓦房店市蔬菜产量近20年基本是升高的走势,从1997年到2007年,蔬菜产量实现翻一番,之后蔬菜产量呈现一个平稳缓速的增长趋势,实现蔬菜自给自足,在市场上占有有力的竞争位置。

1.3蔬菜品种繁多

境内蔬菜沿袭栽培品种分23类,品种数量无考;发展到1985年已经有36类,138个品种。至2005年,新增蔬菜品种80余个,目前,品种数量仍在大量增加。

1.4部分区域由产量主导型向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化

本地供应蔬菜数量完全可以达到本地人们的需求,还可以供应大连等地区的需求,随着供需矛盾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蔬菜产品质量,产品质量与市场效益等关系更加密切,优质的蔬菜产品有更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从而导致有些区域蔬菜生产从产量主导型向着质量效益主导型转化,发展更广阔更高品质的市场。

1.5蔬菜生产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新型技术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瓦房店近些年来,坚持进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工作,从农民的意识与认识抓起,每一年坚持搞科普大集,开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发放各类科普资料。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诸多乡镇购买农业监测仪等先进的设备及仪器。开展科技培训尧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的实用的科学技术传递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

2存在的问题

2.1各乡镇蔬菜生产发展不平衡

一是瓦房店市内蔬菜发展存在区域性,蔬菜生产主要靠元台镇尧老虎屯尧太阳办尧三台乡尧谢屯镇尧祝华办尧泡崖乡尧九龙办尧杨家乡尧瓦窝镇等乡镇,得利寺尧松树镇尧驼山乡等乡镇蔬菜数量甚少。二是生产作物和品种比较单一。目前,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黄瓜尧番茄尧辣椒尧茄子尧芸豆等几大作物和品种上,造成市场种类单一,致使蔬菜生产在生产规模尧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上远不如发达城市。

2.2基础建设比较落后

由于瓦房店市保护地发展比较早,早期建造的温室存在结构尧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造成保温性能差尧采光性能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冬季温室蔬菜的栽培管理,从而使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品质下降,产值降低,削弱了广大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2.3蔬菜质量安全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蔬菜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在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蔬菜生产过程中农民滥用农药尧化肥以促进生长,促进产量增长,造成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发展。合理施用农药尧化肥,以生态环保的方式促进蔬菜生长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2.4蔬菜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瓦房店蔬菜产尧加尧销等网络信息建设比较滞后,农民了解供求信息尧市场信息等渠道不畅通,农民合作组织构建与蔬菜生产发展不匹配,造成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难尧掌握国家惠农政策难尧了解市场需求难,已经严重影响瓦房店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

3对策

3.1做好蔬菜产业规划,调整品种结构

结合瓦房店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满足市场的需求,合理统筹规划,把蔬菜种植重点从生产效益转向产业化效益,推动结构升级尧产业升级,搞好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扩大大棚生产规模,加大有机蔬菜发展力度,加强创建自主地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2严把质量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制定严格的蔬菜质量生产标准,教育农民把生产高质量蔬菜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收购尧加工企业把好质量关,形成农民尧协会尧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质量尧品牌意识,生产高质量高标准的蔬菜产品,严格把好市场大关,促使瓦房店蔬菜产业进入大流通尧大市场销售。

3.3改善蔬菜基地建设

加大老旧蔬菜基地的棚室改造和道路建设,使棚室建设更具科学性尧合理性,为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4实施科教兴农,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引进和推广新兴技术尧优质品种等促进蔬菜产业发展。自主开发推广因地制宜的优质高效益型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积极引进新尧特尧优蔬菜品种,加速蔬菜品种更新换代,进而提高良种利用率,提高瓦房店地区良种覆盖率。加快设施栽培尧无公害栽培尧秋延后春提早栽培尧有机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大标准化程度的培训力度,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及有机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尧化肥等,进而保证食品安全。

3.5培养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开发力

积极培养尧引进尧扶持尧发展蔬菜储运营销和加工企业,培养龙头企业带动全是市蔬菜产业平稳全面的发展,建立农户尧企业尧市场蔬菜规模化生产营销运作模式,逐渐使农户尧企业尧服务组织之间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尧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4参考文献

[1]柳代善.洋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探讨[J].农技服务,2016,33(1)院23-24.

[2]王春明.辽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6(9)院32-33.

[3]李月.对鞍山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建议[J].农业经济,2006(2)院28.

篇(5)

关键词 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广西贵港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82-02

贵港市地处广西东南部,是一个具有2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市。近几年来,贵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借助我国东部产业转移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提出了“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木薯为加工原料的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和广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落户贵港市后,给全市木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种植木薯已经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了解掌握贵港市木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木薯种植和加工情况的调研,以保进木薯产业发展。

1 贵港市木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木薯种植基本情况

1.1.1 木薯种植分布广泛。全市73个乡镇均有种植木薯,但生产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旱地面积较大的乡镇和山区乡镇。从县(市、区)种植面积来看,全市木薯种植面积85%以上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3个区只占15%左右。

1.1.2 木薯种植以间套种为主。2011年全市木薯种植面积2.98万hm2,其中间套种面积2.49万hm2,占总面积的83.56%,多与花生、黄豆、西瓜等矮杆作物间套种。

1.1.3 木薯种植品种。南洋红:主要分布在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区,占3个区总面积的90.2%;GR911、华南205、华南5号和新选048:主要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县,占2个县市总面积的92.5%。

1.1.4 木薯种植对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按2011年市场价,如木薯与花生或玉米进行套种,纯收入达2.76万~3.21万元/hm2;如纯种植木薯,纯收入也达2.34万元/hm2,种植效益显著。

1.1.5 木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木薯种植面积达到2.23万hm2,2010年为2.57万hm2,2011年达到2.98万hm2。

1.2 木薯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市拥有木薯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106万t(鲜木薯,下同),实现销售收入逾40亿元,财政税收逾2亿元。其中,港北区1家,以加工木薯淀粉为主,年加工能力10万t;覃塘区2家,以加工木薯淀粉为主,年加工能力6万t;桂平市3家,以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为主,主要生产酒精、生物质原料、清洁能源等生物能源产品,年加工能力60万t;平南县1家,广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乙醇、乙酸乙酯等化工产品,年加工能力30万t。

2 贵港市木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种植木薯的商品化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户只是把木薯间套种在花生、黄豆等作物中,作为应付晚造干旱和避免土地闲置抛荒的农事行为,并且疏于管理,导致木薯产量低,品质差,只有少数的专业户把木薯作为商品来经营。木薯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未形成[1]。二是木薯种植科学的管理技术服务不到位,木薯产量偏低。调查中发现,同一地域不同种植农户种植同一品种的产量相差较远,高产的达45.0 t/hm2,低产的只有16.5 t/hm2,主要是由于技术管理差异造成。三是政府目前还没有出台指导全局性的木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相关的发展木薯的政策和措施尚未健全。

3 对贵港市木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贵港市做大做强木薯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3.1.1 发展木薯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木薯是贵港市的优势大宗农作物,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不明显,通过发展木薯产业,充分发挥了全市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可大大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面临的“三农”难题、城乡差异过大等一些主要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途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

3.1.2 木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木薯是酒精、淀粉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一方面,酒精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于医药、制酒、农药与有关化学产品生产、燃料等领域。尤其是近年来,酒精已成为汽油中的添加原料(含量10%的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已在国际上推广应用),以酒精代替汽油是大势所趋。因此,木薯被誉为“地面石油”,木薯作为一种比较适合的能源作物,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另一方面,淀粉经深加工后生成的变性淀粉品种多达数百种,应用领域更多地超过30个,世界需求量供不应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进口300万t木薯干(相当于种植26.67万~40.00万hm2,产鲜木薯900万t),广西是我国种植木薯最大的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据有关专家预测,广西潜在木薯发展面积在100万hm2以上。可见,木薯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1.3 贵港市具备发展木薯产业的有利条件。一是贵港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木薯属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气温25 ℃,年均降雨量1 140 mm,年均光照1 700 h,无霜期355 d,非常适宜木薯的生长。二是木薯种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当地的木薯种植已有一定的基础。木薯是贵港市传统的经济作物,农民已掌握和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思想上容易接受,有利于木薯种植的推广发展。木薯是一种边缘作物,可以通过新开垦一些低坡度的荒山地扩大种植面积;木薯可以和花生、豆类、西瓜、甜瓜等矮杆作物实行间套种,达到双丰收。三是木薯加工龙头企业已具规模。目前,贵港市已有规模以上木薯加工企业2家:广西金源生物化工责任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5亿元,2005年6月投产以来,目前年加工鲜木薯60万t;广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2.5亿元,2008年5月投产以来,目前年加工鲜木薯30万t,是木薯生产的强有力保证。四是便利的交通条件。贵港市地处广西东南部,位于南宁、柳州、北海、梧州4个市的几何中心,拥有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贵港港),黎湛铁路、南广高速铁路、南梧高速公路、324和209国道以及西江贯穿全境,是华南地区水陆联运的交通枢杻,大西南地区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2 000 t船舶可直通粤、港、澳。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项目和广西西江亿吨黄金水道项目的实施,贵港市将成为连接中国东西部经济区域的桥梁。 箍烤茫每抗ひ担ひ悼肯钅浚钅靠空猩蹋猩炭炕肪常肪晨孔鞣纭钡摹傲俊惫ぷ魉悸罚哟笳猩桃柿Χ龋阅臼砦庸ぴ系墓阄鹘鹪瓷锘な狄涤邢薰竞凸阄鹘鹈锘び邢薰韭浠Ч蟾凼泻螅心臼聿档姆⒄棺⑷肓诵碌幕盍Γ种材臼硪丫晌信┟裨鍪盏男铝恋恪N私庹莆展蟾凼心臼聿捣⒄沟南肿矗谌蟹段诳挂淮文臼碇种埠图庸で榭龅牡餮校员=臼聿捣⒄埂br>

1 贵港市木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木薯种植基本情况

1.1.1 木薯种植分布广泛。全市73个乡镇均有种植木薯,但生产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旱地面积较大的乡镇和山区乡镇。从县(市、区)种植面积来看,全市木薯种植面积85%以上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3个区只占15%左右。

1.1.2 木薯种植以间套种为主。2011年全市木薯种植面积2.98万hm2,其中间套种面积2.49万hm2,占总面积的83.56%,多与花生、黄豆、西瓜等矮杆作物间套种。

1.1.3 木薯种植品种。南洋红:主要分布在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区,占3个区总面积的90.2%;GR911、华南205、华南5号和新选048:主要分布在桂平市和平南县,占2个县市总面积的92.5%。

1.1.4 木薯种植对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按2011年市场价,如木薯与花生或玉米进行套种,纯收入达2.76万~3.21万元/hm2;如纯种植木薯,纯收入也达2.34万元/hm2,种植效益显著。

1.1.5 木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全市木薯种植面积达到2.23万hm2,2010年为2.57万hm2,2011年达到2.98万hm2。

1.2 木薯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市拥有木薯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106万t(鲜木薯,下同),实现销售收入逾40亿元,财政税收逾2亿元。其中,港北区1家,以加工木薯淀粉为主,年加工能力10万t;覃塘区2家,以加工木薯淀粉为主,年加工能力6万t;桂平市3家,以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为主,主要生产酒精、生物质原料、清洁能源等生物能源产品,年加工能力60万t;平南县1家,广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乙醇、乙酸乙酯等化工产品,年加工能力30万t。

2 贵港市木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种植木薯的商品化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户只是把木薯间套种在花生、黄豆等作物中,作为应付晚造干旱和避免土地闲置抛荒的农事行为,并且疏于管理,导致木薯产量低,品质差,只有少数的专业户把木薯作为商品来经营。木薯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未形成[1]。二是木薯种植科学的管理技术服务不到位,木薯产量偏低。调查中发现,同一地域不同种植农户种植同一品种的产量相差较远,高产的达45.0 t/hm2,低产的只有16.5 t/hm2,主要是由于技术管理差异造成。三是政府目前还没有出台指导全局性的木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相关的发展木薯的政策和措施尚未健全。

3 对贵港市木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贵港市做大做强木薯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3.1.1 发展木薯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木薯是贵港市的优势大宗农作物,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不明显,通过发展木薯产业,充分发挥了全市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可大大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面临的“三农”难题、城乡差异过大等一些主要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新途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

3.1.2 木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木薯是酒精、淀粉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一方面,酒精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于医药、制酒、农药与有关化学产品生产、燃料等领域。尤其是近年来,酒精已成为汽油中的添加原料(含量10%的酒精—汽油混合燃料已在国际上推广应用),以酒精代替汽油是大势所趋。因此,木薯被誉为“地面石油”,木薯作为一种比较适合的能源作物,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另一方面,淀粉经深加工后生成的变性淀粉品种多达数百种,应用领域更多地超过30个,世界需求量供不应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进口300万t木薯干(相当于种植26.67万~40.00万hm2,产鲜木薯900万t),广西是我国种植木薯最大的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70%以上。据有关专家预测,广西潜在木薯发展面积在100万hm2以上。可见,木薯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3.1.3 贵港市具备发展木薯产业的有利条件。一是贵港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木薯属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贵港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气温25 ℃,年均降雨量1 140 mm,年均光照1 700 h,无霜期355 d,非常适宜木薯的生长。二是木薯种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当地的木薯种植已有一定的基础。木薯是贵港市传统的经济作物,农民已掌握和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思想上容易接受,有利于木薯种植的推广发展。木薯是一种边缘作物,可以通过新开垦一些低坡度的荒山地扩大种植面积;木薯可以和花生、豆类、西瓜、甜瓜等矮杆作物实行间套种,达到双丰收。三是木薯加工龙头企业已具规模。目前,贵港市已有规模以上木薯加工企业2家:广西金源生物化工责任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5亿元,2005年6月投产以来,目前年加工鲜木薯60万t;广西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2.5亿元,2008年5月投产以来,目前年加工鲜木薯30万t,是木薯生产的强有力保证。四是便利的交通条件。贵港市地处广西东南部,位于南宁、柳州、北海、梧州4个市的几何中心,拥有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贵港港),黎湛铁路、南广高速铁路、南梧高速公路、324和209国道以及西江贯穿全境,是华南地区水陆联运的交通枢杻,大西南地区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2 000 t船舶可直通粤、港、澳。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项目和广西西江亿吨黄金水道项目的实施,贵港市将成为连接中国东西部经济区域的桥梁。

存入我的阅览室

3.2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是贵港市木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2.1 做好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统筹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制订贵港市木薯产业战略性发展规划,全面指导全市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木薯种植发展布局方面:根据贵港市木薯生产现状及资源分布情况,把桂平市、平南县作为主产区,政府通过引导、扶持和政策倾斜等措施,把桂平市和平南县打造成贵港市木薯生产基地,把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作为次产区;在加工企业布局方面:以桂平市、平南县金源酒精实业有限公司和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生产洒精、生物质原料、清洁能源等生物能源,创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物能源生产基地,满足环保能源和巨大市场需求;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以贵港西江淀粉为龙头,通过政府扶持、企业集团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创新,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现代化规模淀粉加工企业,目标定位向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产品发展。

3.2.2 建立木薯良种良法种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一是从木薯品种上不断引进和培育能适应贵港市种植条件、高产、高粉、抗虫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种;二是推广木薯规范化种植,实行间作套种花生、豆类、西瓜、甜瓜等矮杆作物,既促进木薯生长,又达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农收入[4]。通过木薯良种良法的科学栽培,提高基地种植效益,利用示范样板,带动面上群众种植优质、高效木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建立和发展以木薯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

3.2.3 切实协调好企业和薯农之间的关系。一是协调木薯加工企业为木薯种植户提供便利服务,在木薯主产区完善好薯区的种植、交通等基础设施,方便木薯生产;二是协调企业对木薯种植大户提供资金上的扶持,支持薯农实行规模化种植[5-6];三是协调企业做好木薯收购和木薯款的兑现工作,防止在收购木薯上出现故意坑农现象,以免挫伤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引导农民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推进木薯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

4 参考文献

[1] 宋吉轩,丁海兵,黄团,等.贵州省木薯产业概况及前景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4):155-156.

[2] 戴声佩,刘恩平.湖南省木薯产业发展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71-74.

[3] 何礼新,黄周勇,陈金洪.广西隆安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1,26(5):89-91.

[4] 梁露锋,玉琼广,刘洁.木薯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展望[J].淀粉与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鹏.中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热带农业,2011(3):6-9.

[6] 黄周勇,何礼新,邓平宋,等.隆安县木薯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3):36-37,71.

3.2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是贵港市木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2.1 做好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统筹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制订贵港市木薯产业战略性发展规划,全面指导全市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木薯种植发展布局方面:根据贵港市木薯生产现状及资源分布情况,把桂平市、平南县作为主产区,政府通过引导、扶持和政策倾斜等措施,把桂平市和平南县打造成贵港市木薯生产基地,把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作为次产区;在加工企业布局方面:以桂平市、平南县金源酒精实业有限公司和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生产洒精、生物质原料、清洁能源等生物能源,创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物能源生产基地,满足环保能源和巨大市场需求;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以贵港西江淀粉为龙头,通过政府扶持、企业集团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创新,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现代化规模淀粉加工企业,目标定位向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产品发展。

3.2.2 建立木薯良种良法种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一是从木薯品种上不断引进和培育能适应贵港市种植条件、高产、高粉、抗虫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种;二是推广木薯规范化种植,实行间作套种花生、豆类、西瓜、甜瓜等矮杆作物,既促进木薯生长,又达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农收入[4]。通过木薯良种良法的科学栽培,提高基地种植效益,利用示范样板,带动面上群众种植优质、高效木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建立和发展以木薯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

3.2.3 切实协调好企业和薯农之间的关系。一是协调木薯加工企业为木薯种植户提供便利服务,在木薯主产区完善好薯区的种植、交通等基础设施,方便木薯生产;二是协调企业对木薯种植大户提供资金上的扶持,支持薯农实行规模化种植[5-6];三是协调企业做好木薯收购和木薯款的兑现工作,防止在收购木薯上出现故意坑农现象,以免挫伤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引导农民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推进木薯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

4 参考文献

[1] 宋吉轩,丁海兵,黄团,等.贵州省木薯产业概况及前景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4):155-156.

[2] 戴声佩,刘恩平.湖南省木薯产业发展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71-74.

[3] 何礼新,黄周勇,陈金洪.广西隆安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1,26(5):89-91.

[4] 梁露锋,玉琼广,刘洁.木薯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展望[J].淀粉与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鹏.中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热带农业,2011(3):6-9.

[6] 黄周勇,何礼新,邓平宋,等.隆安县木薯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3):36-37,71.

存入我的阅览室

3.2 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是贵港市木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2.1 做好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统筹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制订贵港市木薯产业战略性发展规划,全面指导全市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木薯种植发展布局方面:根据贵港市木薯生产现状及资源分布情况,把桂平市、平南县作为主产区,政府通过引导、扶持和政策倾斜等措施,把桂平市和平南县打造成贵港市木薯生产基地,把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作为次产区;在加工企业布局方面:以桂平市、平南县金源酒精实业有限公司和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生产洒精、生物质原料、清洁能源等生物能源,创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物能源生产基地,满足环保能源和巨大市场需求;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以贵港西江淀粉为龙头,通过政府扶持、企业集团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创新,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现代化规模淀粉加工企业,目标定位向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产品发展。

3.2.2 建立木薯良种良法种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一是从木薯品种上不断引进和培育能适应贵港市种植条件、高产、高粉、抗虫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种;二是推广木薯规范化种植,实行间作套种花生、豆类、西瓜、甜瓜等矮杆作物,既促进木薯生长,又达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农收入[4]。通过木薯良种良法的科学栽培,提高基地种植效益,利用示范样板,带动面上群众种植优质、高效木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建立和发展以木薯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

3.2.3 切实协调好企业和薯农之间的关系。一是协调木薯加工企业为木薯种植户提供便利服务,在木薯主产区完善好薯区的种植、交通等基础设施,方便木薯生产;二是协调企业对木薯种植大户提供资金上的扶持,支持薯农实行规模化种植[5-6];三是协调企业做好木薯收购和木薯款的兑现工作,防止在收购木薯上出现故意坑农现象,以免挫伤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引导农民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推进木薯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

4 参考文献

[1] 宋吉轩,丁海兵,黄团,等.贵州省木薯产业概况及前景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4):155-156.

[2] 戴声佩,刘恩平.湖南省木薯产业发展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71-74.

[3] 何礼新,黄周勇,陈金洪.广西隆安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1,26(5):89-91.

[4] 梁露锋,玉琼广,刘洁.木薯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展望[J].淀粉与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鹏.中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热带农业,2011(3):6-9.

[6] 黄周勇,何礼新,邓平宋,等.隆安县木薯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3):36-37,71. 源和巨大市场需求;港南区、覃塘区、港北区以贵港西江淀粉为龙头,通过政府扶持、企业集团合作、股分改造等方式进行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技术创新,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现代化规模淀粉加工企业,目标定位向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等深加工产品发展。

3.2.2 建立木薯良种良法种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一是从木薯品种上不断引进和培育能适应贵港市种植条件、高产、高粉、抗虫抗病特性的早、中、晚熟木薯新品种;二是推广木薯规范化种植,实行间作套种花生、豆类、西瓜、甜瓜等矮杆作物,既促进木薯生长,又达到一地多收的效果,增加薯农收入[4]。通过木薯良种良法的科学栽培,提高基地种植效益,利用示范样板,带动面上群众种植优质、高效木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建立和发展以木薯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

3.2.3 切实协调好企业和薯农之间的关系。一是协调木薯加工企业为木薯种植户提供便利服务,在木薯主产区完善好薯区的种植、交通等基础设施,方便木薯生产;二是协调企业对木薯种植大户提供资金上的扶持,支持薯农实行规模化种植[5-6];三是协调企业做好木薯收购和木薯款的兑现工作,防止在收购木薯上出现故意坑农现象,以免挫伤农民种植木薯的积极性。

3.2.4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引导农民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推进木薯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

4 参考文献

[1] 宋吉轩,丁海兵,黄团,等.贵州省木薯产业概况及前景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4):155-156.

[2] 戴声佩,刘恩平.湖南省木薯产业发展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71-74.

[3] 何礼新,黄周勇,陈金洪.广西隆安县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1,26(5):89-91.

[4] 梁露锋,玉琼广,刘洁.木薯产业发展动态及前景展望[J].淀粉与淀粉糖,2011(4):6-9.

[5] 伍薇,柯佑鹏.中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热带农业,2011(3):6-9.

篇(6)

关键词 现代渔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济源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6-01

为进一步挖掘济源市渔业发展潜力,尽快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现代渔业快速健康发展[1-4],笔者对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

1 济源市渔业发展现状

1.1 水域资源丰富

济源市水域资源丰富,境内河流17条,其中黄河、沁河穿境而过。有黄河小浪底、西霞院以及王屋山、鏊背山、天坛山、蟒河口等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域面积1.12万hm2,可开发利用水面及滩涂面积6 666.7 hm2。河流库区沟岔纵横,水质清澈,有自然鱼类黄河鲤鱼、鲫鱼、花白鲢、翘嘴红鲌、鲶鱼、淡水青虾等124种,多数水域适宜鱼类生长。

1.2 渔业生产基础良好

济源市水产养殖品种除草、鲢、鳙、鲤、鲫、鲂等常规品种外,还有鲟鱼、大鲵等名贵鱼种。养殖方式主要为网箱养殖、池塘集约化养殖和水库、坑塘散养,另外还有利用山涧溪流的名特优品种养殖。池塘养殖以鲤鱼为主,平均产量约为45 t/hm2;网箱养殖(24 m2):鲤鱼每箱3~4 t,花鲢每箱1.5 t左右。水库坑塘散养产量不等,大鲵、鲟鱼等名特优养殖属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仍属小规模,目前多数未达到商品产量。

目前济源市网箱养殖13 500箱,利用坑塘养殖面积155 hm2(其中精养渔塘100 hm2),大鲵养殖2 992 m2,2011年预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万t,较2010年增长16.7%,实现产值1.4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0 006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 341元高665元。目前济源市水产养殖行业成立了7家公司4个合作社,黄河水产养殖公司和黄河大峪峡水产养殖公司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证,大奎岭、张岭鲤鱼、鳙鱼、鲫鱼产品获得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张岭草鱼、鳙鱼正在申报有机水产品认证。

1.3 发展潜力大

一是开发空间大。济源市渔业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利用率不足1/5,开发空间很大。二是消费空间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加快,水产品消费量将稳步增长。据预测,我国水产品总需求量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济源市的实际水产品需求量将更大,渔业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效益提升空间大。水产养殖业较传统种植业效益好、收入高。据调查,精养鱼池实现产值45万元/hm2,利润9万元/hm2,较粮食作物产值3万元/hm2增加42万元/hm2,利润增加7.5万元/hm2,增幅500%。济源市养殖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差异较大,产量提升空间较大。在品种选择上,以鲤鱼、鲢鱼为主,名优品种养殖发展潜力很大。四是市场需求潜力大。济源市北部与山西晋城毗邻、西部与山西运城接壤,南与洛阳相临,区位优越,70%以上的水产品运往山西、陕西、洛阳等地,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2 济源市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全面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济源市由于缺乏全面科学规划,科学养殖技术未很好地普及,粗放养殖仍然存在,效益差,高效渔业刚刚起步。全市约有6 666.67 hm2的水面及滩涂可以开发利用,目前利用率不足1/5,资源利用率低。

2.2 水产品品牌优势不强,深加工能力差

济源市水产品大多以鲜活产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全产业链,规模效益不突出,品牌不响,无包装,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知名度、销量及效益,价格低、效益差。深加工方面,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起不到引领、带动作用。

3 济源市现代渔业发展对策

充分发挥济源市水利资源优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实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水产健康养殖业,做大做强水产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济源市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3.1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水产业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和资金,争取中央、省各类扶持水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市财政水产业发展专项经费,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资金,为水产业发展提供建设资金,扩大水产业发展的规模。同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投入水产业,全面推进济源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搞好规划,拓展养殖空间

目前济源市的水产养殖主要是以水库网箱养殖、坑塘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为加快济源市渔业发展水平,济源市应积极拓展养殖的内涵和外延。一是重点抓好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长足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三是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业。

3.3 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扶持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三是充分利用济源市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王屋山农家乐等系列项目,开展以休闲垂钓、观光、餐饮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活动,不断开发渔文化内涵,进而促进渔业经济向高深层次发展。

3.4 强化服务,促进科学发展

强化服务,促进渔业科学发展。一是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支持渔民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加工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4 参考文献

[1] 辽宁锦州市现代渔业建设成效凸显[J].科学养鱼,2012(2):47.

[2] 汪宏伟.宁夏中卫市以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现代渔业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11(17):10.

篇(7)

关键词 蔬菜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云南昭通;昭阳区

中图分类号 S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099-02

昭通市昭阳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生产优质夏秋蔬菜的最适宜区气候区。云南省将昭阳区规划为全省冷凉蔬菜基地之一,但商品蔬菜规模小,蔬菜种植效益未能发挥,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1 昭通市昭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基地发展情况

全区蔬菜播种面积2.6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78万 t,总产值4.5亿元。其中:冬早蔬菜2 333.33 hm2,大春蔬菜种植7 333.33 hm2,晚秋蔬菜1.63万hm2。露地蔬菜主要种植的种类有20多个,其中种植面积逾66.67 hm2的有叶菜类、花菜类、瓜类、萝卜类、茄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等,尤其大白菜、甘蓝、西芹、大蒜等蔬菜是占有外地市场的主要商品蔬菜。晚秋蔬菜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商品率较低。

产业布局:城郊三城办事处重点稳定发展666.67 hm2高效绿叶菜生产,丰富品种,保障本地蔬菜供给。近郊扩大早熟夏菜生产,远郊扩大无公害外销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商品蔬菜基地,以旧圃镇和永丰镇为主发展莲藕种植466.67 hm2,冬春水果豌豆种植1 200 hm2。

1.2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昭阳区近年来从事蔬菜的企业有昭通明晖农产品有限公司、昭阳区利群蔬菜有限公司、云南荷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昭通市睿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昭通优迈农业有限公司、昭通圣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但发展蔬菜基地和销售情况较为艰难,生产效益不明显,带动农户的效果和带动能力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昭阳区响当当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昭阳区秋满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昭阳区九狮种植专业合作社、昭阳区汝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余个,种植规模都不大,还有待于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才能真正发挥其带动作用。全区蔬菜加工企业缺乏,招商引资困难,外地企业不愿入驻,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外销蔬菜要求。

1.3 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1.3.1 设施蔬菜建设情况。近几年来,大棚蔬菜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昭阳区共有蔬菜大棚2 000多个,面积66.67 hm2以上,生产的蔬菜种类主要有黄瓜、番茄、礼品西瓜、辣椒、西葫芦等,平均收入可达15万元/hm2。

1.3.2 现代农业蔬菜基地建设情况。2009年、2010年2年共完成中央财政及中央奖励资金共投入700万元项目资金,昭阳区整合地方资金逾1 400万元,在苏家院乡迤那村建设现代农业蔬菜生产基地核心示范样板133.33 hm2,2013年争取的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企业投资500万元在乐居镇乐居村建设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园,于2014年11月完工。蔬菜新品种引种试验栽培取得突破,辣椒、大白菜等新品种面积逾2 000 hm2,蔬菜的配套栽培技术、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主要蔬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及粮菜间套作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取得阶段性成果;设施栽培、配方施肥、膜下暗灌、工厂化育苗、生物液肥施用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广无公害种植新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和漂浮育苗技术等,为昭阳区蔬菜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

1.3.3 荷花庄园建设情况。近年来,通过引种、试种,莲藕在昭阳区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引进外来企业,鼓励本地莲藕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在永丰镇绿荫由云南荷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点建设配套设施,2016年1―5月投入资金800万元正在建设完善中。

1.4 科技兴农情况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集中培训230人,开展季节性培训每年5 000人次。

1.5 市场建设情况

昭阳区蔬菜营销队伍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营销队伍的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的,且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在区内仅有1家综合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

1.6 品牌创建情况

1.6.1 注册品牌。在品牌建设方面还较为落后,目前昭阳区利群蔬菜公司注册了“昭农源”商标,云南明晖麒圣实业有限公司(昭通明晖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了“乌蒙情缘”商标。

1.6.2 标准化生产情况。昭阳区自2004年被列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行动计划县区之一以来,通过农业局各站所的努力,通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逾3 333.33 hm2。通过了番茄、黄瓜、西瓜、甘蓝、大白菜、辣椒、西葫芦、黄瓜、芫荽等38个品种的无公害产品认证。

2013年、2014年、2015年农业部蔬菜标准化创建项目分别在苏家院迤那村和乐居镇乐居村、永丰镇绿荫村实施,对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示范起到良好效果。

2 昭阳区蔬菜生产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一是交通、运输条件限制。昭阳区与云南的通海、嵩明等地相比,蔬菜运输到沿海地区费用较高,降低了竞争优势。二是没有形成规模。产销不协调,落后于其他地区,经济效益低。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渔洞水库南北干渠建成通水和基地区域内中小型水库星罗棋布,但缺乏沟渠、道路、抗旱塘、涵、坝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不配套,没有长流水,无法保证蔬菜及时灌水,是制约蔬菜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1-2]。另外,推广体系不健全,缺乏种苗园和必要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工储藏条件差、缺乏包装能力等。四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缺乏加工型企业,难以带动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农民担心卖不出去。五是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推广投入不足,试验示范没经费,不能有效解决,十字花科的根肿病,制约着产业的扩大,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六是组织化程度低。蔬菜产销协会发展滞后,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生产者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对接。七是适宜商品蔬菜种植的基地,基础设施较差,农民科学种菜的水平较低,科技普及较慢,外销蔬菜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必需的泡沫包装箱都没有。八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投资回报较慢,资金压力较大,没有有效资产作为银行抵押,贷款难。九是产值较低,制约产业发展。蔬菜种植受气候、市场、人力等影响较大,目前,产值在4.5万元/hm2左右,遇到市场行情不好时,还不够生产物资成本。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差,影响销售,从而影响发展。

3 昭阳区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3.1 确定发展思路

立足昭阳区实际,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增长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3.2 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明确产业发展原则

昭阳区蔬菜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政府按照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主要发展目标,给予全方位支持。企业主体:企业的经营活动,合作社的生产活动要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自主完成,政府既不插手包揽、也不行政干预。科技支撑: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手段,确保产品品质及质量安全。市场运作:合作社在收购蔬菜时,要坚持优质优价,让生产优质蔬菜的农户得到更好的效益,激发农户种植新品种、改进管理方式、提高产品品质。只有实现菜农和销售商双赢,产业发展才有活力。蔬菜品种的结构性调整也要适应市场需求,以提高产出效益为原则[3]。

3.3 强化职能,加强蔬菜产业扶持

政府重基地建设、发展环境,协调解决政策及有关方面关系;科研单位重技术攻关;企业严格按《公司法》《合同法》运行,政府按其性质和实效实行“以奖代补”,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政企分开,相得益彰。财政设立蔬菜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蔬菜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标准化建设、产地认证、技术推广等工作,加大对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新建大棚给予适当补贴,对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大户、合作社加大扶持,以发放贴息贷款的方式,激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创办科技示范园。

3.4 抓示范、扶龙头

实施蔬菜产业化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有效途径。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型蔬菜产销龙头,是实施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首先政府要组织专家机构评估制定的综合发展规划、政府要起到规划、布局、调控的作用。利用政府几十年发展农业抓示范的成果经验,选择和培养各级示范户和龙头业主,充当其某种模式或项目的领头羊。本着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整合发展的原则,尽快带活一片,以利益共同体形成加工龙头、市场龙头、贸易龙头、信息a业龙头,政府对龙头企业要实质性扶持,如以奖代补、贴息贷款、减免工商税、价格补贴等。同时创办各种大小不同的协会组织,让其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特殊的作用[4-5]。

3.5 整合资源,夯实基础设施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田园化、生态化”的标准建设蔬菜基地,以吸引企业到昭阳区发展基地[6]。

4 参考文献

[1] 刘慧琴.泸水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2):8.

[2] 李明艳,李姣姣,郑鹏飞,等.浅析文山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10-11.

[3] 杨进新.浅谈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10):4.

[4] 张忠斌.安达市蔬菜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