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6 15:47: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

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81

实现工业化、强国富民,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并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有:五年一贯制高职、对口招生和“3+2”、“ 3+4”等几种模式,由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这几种模式中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未能被广泛接受,只是在无法进入普通高校或高中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到职业院校就读,因此,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又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造成培养目标实现难度较大,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部分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是五年一贯制学生。对口招生,虽然通过考试选拔,但从调研发现存在中、高职课程内容严重重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3+2”、“ 3+4”分段培养模式,则存在课程各成体系,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

作者所在单位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是较早实行“3+2”分段培养的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互衔接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2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分层次、递进式衔接

中?到高职和高中到高职有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同属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为”的职业教育类型,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什么类型的教育均是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其前提必定是培养目标的衔接。我们在“3+2”分段培养中,首先,将“3+2”虽分段但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专业,结合中高职的特点,统筹制定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对中高职给予准确的目标定位,将“3”作为“2”的基础,“2”作为“3”的提升。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中高职不同阶段有各自明晰的培养目标,且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具有从中到高的递进性,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从中职进入高职后技能水平得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可从事的岗位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相衔接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的奠定了基础。

3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既然是衔接就不能把“3”和“2”给分割开来,在培养目标相衔接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一体化的概念,要根据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首先实现课程设置的衔接。分段培养的专业虽名称不同,但属于相同专业处于不同层次,因此,在课程设置相衔接这一点上并不难做到。下图列出了以核心课程为例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2015JGA236)《翻转课堂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翻转课堂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2016JGA222)《“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实践》。

从图表可以看出,所建立的课程体系与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从中职到高职不仅仅是技能水平的从中到高,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水平的提高。

4教学内容的分层次、递进式衔接

篇(2)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篇(3)

【关健词】高中;语文;衔接;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崭新的高中生活和学生以前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不同了。当务之急我们是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减少初高中过渡时期的压力,帮助学生早日进入高中生的角色,为以后的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一、两套标准的差异讨论

在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造”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透过表面现象理解由此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现代文阅读方面:①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②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③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④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在第一课上我先从初高中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两大方面向同学们说清楚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以期对高一的新生作出有效的心理和方法指导。

(一)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不同:初中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特别注重整合、积累以及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高一新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讨论

通过以上的简单比较,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本人对我们的高一新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抓好课堂

因为课堂是语文学习的生命线,比较初高中在阅读能力、思考深度、方法积累、语言表达、文言积累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高别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那么课堂上的学习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高中语文的课堂要特别注意学生阅读思考的之后自我体悟和唤醒,指导学生学会关注更为广阔的世界,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课堂的引领。课堂的确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缺失了这一块阅读、体验、提升的地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无从培养和提高。所以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倾尽全力投入课堂,让自己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不断地成长,从而切实把提高探究能力落到实处,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过渡,让自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劈波斩浪,化解一切难题。

(二)做好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初中的积累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呈现和聚集,那么高中的语文积累工作就是一种质的飞跃。高中的积累之后还要我们会灵活运用积累的内容,当我们积累的时候特别要关注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体悟到什么,关键是在表达的时候能把他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作文表达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指导学生关注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的方面,这是一个连接初高中的有效回顾过程,更是一次更高要求的积累过程。

(三)加强阅读

篇(4)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点出发,着重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对现有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第一要务。

一、制定具体而详实的计划

语文教学是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活动,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是其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学习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计划,当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需要了解当前所教授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要保证所设置目标切合当前义务课程教育大纲要求。其次,教师必须要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再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情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不断反思来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并调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二、注重教学环境建设

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语文思维能力是进行语文学生的基础,而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又是关系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产生思维的动力,进而主动投入到其中。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表明,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习内容设置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情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教学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首先必须要保证教师为学生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平等位置,同时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经典和权威,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主义精神。其次要积极有效的来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最后,教师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

三、合理选择思维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力,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很多,包括分析法、比喻法、联想法、观察法等等,其中又以观察法和联想法最为重要。

观察法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常见的观察法包含了顺序观察以及对比观察。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研究中指出,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从而有效的将思考与观察融合在一起。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说,许多的语文课文作品都必须要学生从细微处来进行观察,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叙述的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作者所采用的观察方法,进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想法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法,联想是指由一人一物想象到另外的人或事物,这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大脑对存在事物进行加工及改造的一个新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作者就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街道上的灯光比喻成天空中的星光,通过优美的语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景象。

四、注重课堂互动及课后反思

当前语文教学理论多种多样,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当前社会文化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强调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啊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例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语言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欣赏,同时还要对学生表现较好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点出,让他们有一种被关注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做好相应的教后反思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自身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能力,来影响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基本目标之一,对学生未来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雅.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2(01)

【2】刘仁贵.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1(09)

【3】江毅华.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0(08)

篇(5)

【关键词】物理能力 高中 学生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篇(6)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分层次教学

一、当前中职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良好的就业环境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近年来,高等教育由培养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高校连年扩招,初中学生上高中、考大学的热情逐年高涨,加之中职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确定性增强,致使中职学校生源的明显短缺。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 中职学校只能降低生源的录取门槛来吸引学生。从中职学校的招生现状来看,生源基本来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1.初中落榜生:学习成绩一般,读高中考大学的希望不大;2.初中学习不好、行为习惯差,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3.学习较好,但是家境困难,上不起高中想提前就业的学生;4.高考落榜生: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又有着消极的自卑心理。

这样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都没有达到一名合格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平。如此一来,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个体素质差异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没有依据学生素质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然在遵循既有的学制、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组织教学,从而形成程度较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大多数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时间一长,必然形成程度较好的学生因缺乏兴趣而厌学,基础差的学生因学不会而厌学的现状,使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这样的“产品”进入人才市场,肯定更不受欢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但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毕竟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的确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一定技术理论素质的一线操作人员。与其说中职学校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不如说中职学校的招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因此,中职学校应该考虑改革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从而保证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究

1.学生层次划分的必要性

应该说,目前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从学习习惯到所具备的基础知识,都没有达到直接进入中职教育所需要的水平。盲目的对他们直接进行专业技术教育,要么需要降低既定的培养目标,要么就得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自然淘汰。显然,这两种结果都不是中职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因为降低目标会是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下降,从而降低整个社会对中职机构的认知度,影响中职机构的长远发展之路;而让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自然淘汰,则会使在校生人数急剧下降,致使中职机构眼下就无米下锅,其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挑战。

2.层次划分的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中职机构学生层次的划分,应当以学生入校时是否达到了进行后续中职教育所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为准,所以,应该在学生入校时进行全面的、学生基本素质检测,根据测试结果,确定学生应该归属的层次。对于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组织其直接进入中职课程的学习阶段。对于不合格的学生,视学生的程度情况编成不同的补习班,对其进行一个学年左右的基础知识和习惯养成的教育补习,待其一年后能够通过基本素质检测后,再让其进入后续的中职课程学习阶段。从学制上来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会有所延长,但不应该占用正常的中职教学学制时间,而是应该仿照大学预科制,建立预科制度。这样,对于补习后仍然达不到基础知识标准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让其重新入学的方式,继续预科阶段的学习,直到其基础知识水平达标为止。这样,既不会影响学制,又能够保证进入中职课程学习的学生达到统一的学习基础,保证总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3.实施有限度的“淘汰制”,落实学生层次的动态监控

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顺利实现培养目标。但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只能是保证生源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如果不与有限度的“淘汰制”相结合,学生在毕业时能否达到既定的职业标准,就难以保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限度的“淘汰制”,即时地将学习不达标的学生淘汰出局,则可以对在校学生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促使其认真学习,不敢懈怠,继而使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所谓有限度的“淘汰制”,是指一种动态的管理制度,是按每学年(学期)将学生中综合成绩排名末位的一人或数人淘汰出局,以保证现存机体活力的方法。实施时,可以将淘汰率与就业市场状况相结合,在就业市场需求量较大时,可以适当调低淘汰率,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在就业市场需求量下降时,可以适当调高淘汰率,以确保毕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

三、分层次教学要避免的两个误区题

篇(7)

关键词:作文兴趣;口语训练;培养目标;写作情境

一直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沿用着学生写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成绩也并不理想。针对此类问题,通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分析可知,兴趣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适当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作文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注重口语训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信息输出是口语训练和作文写作的共同点,这两者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口语训练可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优美文章推荐活动

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或者背诵优美文章,在晨读课上向同学展示,并准备摘抄本,摘录优美语句或者名人名言。

2.课前演讲

在语文课前预留几分钟时间进行课前演讲,学生可以讲述名人故事或者时事新闻等,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3.课堂练习

在语文课堂上,围绕教学任务,预留充足的课节进行作文训练,精心选题,并为学生全面讲解,便于学生构思写作。

二、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基础训练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写作水平不高,如若教师单纯注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的讲解,忽略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将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畏惧心理。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针对作文进行了新的规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另外,扎实的基础是写出优秀文章的前提条件,这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敏的感悟能力和灵活的运用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是因为日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领悟能力,还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其次,坚持说话训练,这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说话训练,还能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材料,准确辨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创设写作情境,丰富学生情感

大多数初中生均容易被具体、美好的事物吸引,这也是寓情于景的具体体现。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更容易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可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具体、生动的写作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强化学生的内心情感,最终写出真实、引人深思的文章。例如,家乡是较为常见的作文题材,但学生通常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家乡的认识不深,此时,教师可在写作前期,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关于家乡的视频,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而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结合自身的记忆片段,学生定会有感而发。

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而兴趣是学生学好作文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形成一种持久的作文兴趣,最终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陈坚.谈初中生作文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4(10):58-59.